b2c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最新热点 > 正文

最新热点

中医辩证选方儿科泄泻(中医儿科学泄泻)

hacker2022-06-10 02:16:21最新热点71
本文目录一览:1、中医对小儿泄泻病因病机怎样认识?

本文目录一览:

中医对小儿泄泻病因病机怎样认识?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如水样,或伴不消化食物,或夹有黏液为主证,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以2 岁以下的婴幼儿更为多见,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本病虽四时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较多,南方冬季亦可发生,且往往引起流行。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和输布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运化功能尚未健全,而生长发育所需水谷精气却较成人更为迫切,故易为饮食所伤;加之小儿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则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故以脾胃病症较为多见。《育婴家秘》所说的小儿“脾常不足”,即是古代医家对小儿所以多见脾胃疾病这一生理、病理特点的概括。

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主要有下列4 种:

(1)感受外邪:中医学认为,感受外邪及气候变化与泄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如“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暑,秋伤湿”,明确指出了感受外邪以及温度、湿度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小儿脏腑娇嫩,藩篱不密,易为外邪所侵,且因脾胃薄弱,不耐受邪,若脾受邪困,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水谷不分,合污而下,则为泄泻。

外感风寒暑湿均可致病,盖脾喜燥而恶湿,湿易伤脾,所以有“湿多成五泄”之说。故泄泻虽有多种不同因素,但未有不源于湿者。

夏秋季节,暑气当令,气候炎热,雨水较多,湿热交蒸,小儿更易感触而发病。暑热之邪,伤人最速,易耗津气,故每致热迫大肠,骤成暴泻;湿胜而濡泻,故夏秋季节之泄泻,多见者为湿热泻。

(2)内伤饮食:乳食不节是小儿泄泻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医宗金鉴·儿科积门》谓“小儿养生食与乳,樽节失宜食积成,停乳伤食宜分析,因证调治保安宁”。

由于调护失宜,乳哺不当,饮食失节,或过食生冷瓜果或不消化食物,皆能损伤脾胃,脾伤则运化功能失职,胃伤则不能消磨水谷,宿食内停,清浊不分,并走大肠,因成泄泻。

(3)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或久病迁延不愈,皆可致脾胃虚弱。脾虚则运化失司,胃弱则不能腐熟水谷,因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阳不升,易致合污而下,成为脾虚泄泻。

(4)脾肾阳虚:脾以阳为运,肾寄命门真火。若小儿禀赋不足,或久病、久泻,均可伤损脾肾之阳。命门火衰,水不暖土,阴寒内盛,水谷不化,并走大肠,而致澄澈清冷、洞泄不禁。盖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职司二便,如肾中阳气不足,则阴寒独盛,故令洞泄不止。

此外,脾虚久泻尚可引起肝气犯脾,出现烦躁易怒、哭而便泄等肝气横逆、脾失健运的证候;如久泻不止,脾土受伤,肝木无制,往往可因脾虚肝旺而出现慢惊风证;脾虚肺弱,肺易受邪则可出现面色苍白、咳嗽及便溏等证候。

暴泻伤阴,久泻伤阳,由于小儿具有“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和“易虚易热”的病理特点,如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导致气液亏损,常呈现“伤阳”“伤阴”或“阴阳俱伤”的变证。

小儿推拿的辨证施治

小儿疾病的常见症状为泄泻、呕吐、厌食、发热、咳嗽等,可四诊合参,按照中医儿科学辨证。

现以小儿泄泻为例,试述推拿选穴。可根据病史及大便性状初步判断证型。

泄泻的基本推拿处方为:推脾经、推大肠、揉脐、摩腹以调和脾胃,助运化湿;运内八卦以调中理气,并加强其他手法;推上七节骨,揉龟尾以调中止泻。

1.伤食泻

证见泄泻前有伤食病史,大便量多,气味酸臭,常夹不消化食物残渣,伴口臭、腹胀,多为伤食泻。

治则健脾消食,调腑止泻。

推拿推脾经用补法,推大肠用清法。

加揉板门,揉中脘,揉天枢。

2.寒湿泻

证见大便稀薄多沫,甚如水样,色淡臭味小,苔薄白或白腻,伴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症,多为寒湿泻。

治则健脾化湿,温中止泻。

推拿推脾经及推大肠均用补法。

加推三关,揉外劳宫。

3.湿热泻

证见大便水样或蛋花样,泻下急迫,大便臭秽,量多次频,或夹黏液,伴发热、烦躁口渴等症,多为湿热泻。

治则清热化湿,调腑止泻。

推拿推脾经及推大肠均用泻法。

加清小肠,推六腑,揉天枢。

4.脾虚泻

证见泄泻日久不愈,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夹不消化食物残渣,多于食后作泻,伴形体消瘦、乏力等,多为脾虚泻。

治则健脾益气,固肠止泻。

推拿推脾经及推大肠均用补法。

加推三关,捏脊,按揉足三里。

5.脾肾阳虚泻

证见泄泻日久不愈,或五更泻明显,伴畏寒肢冷等阳虚表现,多为脾肾阳虚泻。

治则温补脾肾,固肠止泻。

推拿推脾经及推大肠均用补法。

加揉二马,补肾经。

中医对小儿腹泻怎样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是根据粪便性状与症状表现,分辨寒热、审查虚实而进行分型论治。

(1)伤食泄:症见脘腹胀满,肚腹作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粪便酸臭,或如败卵,嗳气酸馊,或欲呕吐,不思饮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治宜去积消食,主要采用消导之品,以助脾胃消化,同时应节制乳食,常用方剂为保和丸加减:神曲10g,麦芽5g,谷芽5g,山楂10g,茯苓10g,黄连3g,半夏5g,陈皮3g。如腹痛较剧及气胀者,加木香、厚朴以理气消胀;呕吐较甚者,加藿香、生姜以辛香止吐。

还可服用小儿七珍丹。若伴口渴者,可用大黄粉,以助通便。

(2)风寒泻:泄泻清稀,中多泡沫,无明显臭味,腹痛肠鸣,或兼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浮有力。

治宜祛寒化湿,主要采用芳香化湿药品,以疏风散寒化湿,常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3g,紫苏5g,半夏5g,茯苓10g,炒白术10g,陈皮3g,泽泻10g。若腹痛较甚者,加木香、砂仁以理气止痛;兼有食滞者,加山楂以消食导滞;小便短少者,加泽泻、猪苓以渗湿利尿。

(3)湿热泻:症见泻下稀薄,水分较多,或如水注,粪色深黄而臭,或见少许黏液,腹部时感疼痛,食欲不振,或伴泛恶,肢体倦怠,发热或不发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治宜清热利湿,主要采用清利药品以解表清里利湿,常用加味葛根芩连汤:葛根5g,黄芩5g,甘草3g,茯苓10g,泽泻10g,厚朴5g,车前草10g,神曲10g。若小便涩赤而短者,加六一散(滑石、甘草)以清热利湿;腹痛甚者,加白芍、木香以理气止痛;呕吐频者加半夏、生姜汁或玉枢丹以降逆辟秽;湿邪偏重,口不甚渴者,加苍术以燥湿;高热、烦渴引饮者,加石膏、寒水石以清热除烦。

(4)脾虚泻:大便稀溏,多见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且常反复发作。

治宜健脾止泻,主要采用健脾益气止泻药品,以健脾理气化湿,常用加味参苓白术散:党参10g,炒白术5g,茯苓10g,怀山药10g,炒薏苡仁10g,炒白扁豆10g,陈皮3g,砂仁5g,乌梅10g,炙甘草10g。若时见腹痛,加木香以理气止痛;久泻不止,而无夹杂积滞者,加煨诃子肉、赤石脂以固肠止泻;大便稀或水谷不化者,加干姜以温中散寒。

(5)脾肾阳虚:症见久泻不止,食入即泻,粪质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象细弱。

治宜温补脾肾,常用健脾益气汤合四神丸:补骨脂10g,煨肉豆蔻5g,五味子5g,人参3g,炒白术10g,茯苓10g,吴茱萸5g。脱肛者,加黄芪、炙升麻以升提中气;久泻不止者,加煨诃子肉、赤石脂、禹余粮等以收敛固涩。

上述腹泻,如果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常可发生伤阴或伤阳变证。

泄泻分那些类型?如何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急缓

①急性泄泻(暴泻):起病突然,泄泻如倾,泻下多水,次频量多,可伴肠鸣腹痛等症,病程少于2个月。

②慢性泄泻(久泻):起病缓慢,泄泻间歇发作,大便不成形,可伴纳差腹胀,神疲乏力等症,反复发作,每因情志、饮食、劳倦而复发,病程超过2个月。

(2)辨性质:泻下腹痛,痛势急迫拒按,泻后痛减,病程较短者,多为实证;泻下腹痛,痛势较缓,喜暖喜按,病程较长者,多为虚证;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样,完谷不化,腹痛畏寒,喜温熨者,多为寒证;大便清稀,黄褐而秽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渴喜冷饮者,多为热证。

(3)辨泻下物: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样,腥秽者,多为寒湿;大便溏薄,黄褐而秽臭,肛门灼热者,多为湿热;大便溏垢,夹不消化食物残渣,臭如败卵者,多为食滞。

(4)辨证候特点:外感泄泻,多兼有恶寒、发热等表证。其中,泻如骛溏,苔白腻,脉濡缓者,为寒湿。泻如酱黄色,苔黄腻,脉濡数者,为湿热;伤食泄泻,表现腹痛肠鸣,粪便臭如败卵;肝气乘脾者,泄泻而胸胁胀满,嗳气食少,病情随情绪变化而波动;脾胃虚弱者,大便溏泻,完谷不化,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纳差,腹胀,神疲肢倦;肾阳虚衰者,黎明前腹痛肠鸣泄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背酸冷,脘腹冷痛。

2.治疗原则以健脾祛湿为基本原则。

3.应急措施

(1)对津伤气脱患者,可用生脉注射液静脉点滴;也可同时灸天突、气海、关元、神厥等穴。

(2)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者,用5%葡萄糖盐水1 000ml加入15%氯化钾10ml静脉滴注,每日不少于3 000ml。

(3)亡阳厥脱者,先静脉注射参附注射液和生脉注射液,待血压回升稳定后,改为静脉滴注。

4.分证论治

(1)寒湿困脾

主证: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肠鸣腹痛,脘闷纳差,畏寒,或兼恶寒、发热、头痛等表证;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散寒化湿,和中止泻。

方药:外感表证明显者,藿香正气散为主方。藿香12g,紫苏12g,白芷6g,制半夏9g,炒白术9g,茯苓15g,陈皮9g,厚朴15g,大腹皮15g,桔梗6g,生甘草6g;水泻并无明显表证者,用胃苓汤加减,苍术12g,厚朴15g,陈皮12g,茯苓15g,猪苓12g,泽泻15g,桂枝6g,木香9g,干姜

4.5g。

(2)肠道湿热

主证: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便黄褐而秽臭,肛门灼热,泻下不爽,伴发热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暑)化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化裁。葛根12g,黄芩9g,黄连6g,炒金银花9g,茯苓15g,木通6g,车前子15g(包煎),马齿苋30g,生甘草6g。

(3)食滞肠胃

主证:脘腹胀满疼痛,肠鸣泄泻,泻下粪便夹不消化食物,臭如败卵,泻后痛减,嗳腐吞酸,纳呆,苔垢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加味。焦山楂15g,神曲12g,麦芽12g,莱菔子15g,鸡内金9g,制半夏9g,茯苓15g,陈皮9g,连翘12g,枳实6g。也可用枳实导滞丸加减治疗。

(4)肝气郁滞

主证:每因情志不遂而发腹痛,肠鸣,泄泻,泻后痛减,伴胸胁胀满,嗳气,善太息,饮食减少,妇女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舌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抑木扶土)。

方药:痛泻要方加味。白芍15g,白术9g,陈皮9g,防风9g,柴胡9g,制香附9g,茯苓15g,木瓜9g,乌梅9g,石榴皮9g,炙甘草6g。

(5)脾气亏虚

主证:大便时溏时泻,夹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迁延日久,反复发作,纳食减少,脘腹胀满,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2g,山药15g,薏苡仁12g,莲子肉15g,砂仁6g(后下),扁豆12g,陈皮9g,桔梗3g,甘草6g。

(6)肾阳亏虚

主证:晨间腹痛,肠鸣即泻,夹不消化食物,泻后痛减,肢冷畏寒,脐腹冷痛;舌质淡胖,舌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涩肠止泻。

方药:四神丸加味。补骨脂12g,肉豆蔻12g,五味子6g,吴茱萸3g,党参12g,白术9g,茯苓15g,附子6g(先煎),炮姜6g,炙甘草6g。久泄滑脱不禁者,可用真人养脏汤与桃花汤合方化裁。

5.针灸疗法

①主穴:取天枢、足三里、中脘。寒湿者,加神厥穴,配合艾灸;湿热者,加内庭、曲池穴;伤食者,加泻胃俞、大肠俞穴,补脾俞穴;肝郁者,加泻肝俞、阳陵泉;脾虚者,加补脾俞穴;肾虚者,加补关元、肾俞穴。

②特效穴:以艾条灸两侧外踝高点下赤白肉际处,各15~20min,1~2/d。

6.推拿疗法可根据辨证,酌取脾俞、肝俞、肾俞、气海、关元、足三里、天枢、神厥、中脘等穴,施以推、按、揉、擦、攘等法。

7.外治法

(1)大蒜、胡椒、艾叶各适量,捣碎,加烧酒适量,敷脐,每日1贴,治疗寒湿泻。

(2)五倍子30g,焙焦,研末备用。取适量,以醋调敷脐部,2~3/d,治疗久泻不止者。

【预防】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生冷、变质食物;避免饮食偏嗜,少吃肥甘厚味、辛辣炙煿食物;不可贪凉露宿,严防腹部受凉;注意情志变化,防止精神刺激。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可难野(2022-06-10 06:40:22)回复取消回复

    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且常反复发作。治宜健脾止泻,主要采用健脾益气止泻药品,以健脾理气化湿,常用加味参苓白术散:党参10g,炒白术5g,

  • 鸽吻白况(2022-06-10 06:33:48)回复取消回复

    邪偏重,口不甚渴者,加苍术以燥湿;高热、烦渴引饮者,加石膏、寒水石以清热除烦。(4)脾虚泻:大便稀溏,多见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

  • 世味馥妴(2022-06-10 10:01:17)回复取消回复

    季节之泄泻,多见者为湿热泻。(2)内伤饮食:乳食不节是小儿泄泻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医宗金鉴·儿科积门》谓“小儿养生食与乳,樽节失宜食积成,停乳伤食宜分析,因证调治保安宁”。由于调护失宜,乳哺不当,饮食失节,或过食生冷瓜果或

  • 囤梦唔猫(2022-06-10 05:31:09)回复取消回复

    ,脐腹冷痛;舌质淡胖,舌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治法:温肾健脾,涩肠止泻。方药:四神丸加味。补骨脂12g,肉豆蔻12g,五味子6g,吴茱萸3g,党参12g,白术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