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前天新闻 > 正文

前天新闻

河北省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奖)

hacker2022-06-10 16:07:29前天新闻61
本文目录一览:1、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属于国家奖还是省部级奖?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属于国家奖还是省部级奖?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既不属于国家奖也不属于省部级奖,只是一种协会奖项。

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三个等级。

1、一等奖项目:应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需提供国家确认的查新单位出具的查新报告),技术难度很大,对促进行业科技进步或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大作用,经实践验证有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二等奖项目:应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技术难度大,对促进行业科技进步或国民经济建设有较大作用,经实践验证有很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三等奖项目:应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一定技术难度,对促进行业科技进步或国民经济建设有一定作用,经实践验证有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扩展资料

2019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出《关于公布表彰2019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和个人的决定》,共评出获奖项目304项。其中,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等单位完成的掘支运一体化快速掘进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获得特等奖。

据介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炭学会组织开展了2019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评审活动。本次活动共收到来自煤炭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申报的科技成果700项。

经过专家组专业评审、综合评审,评审委员会审定及公示,共评出获奖项目304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7项,二等奖116项,三等奖150项。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

中国煤炭网-2019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评出

彭苏萍的研究成果

彭苏萍院士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和工程物探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他作为负责人承担了12项国家重大科研和产业化项目、38项省部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出版专著三本,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拥有国家软件版权2项和发明专利5项,1项科研成果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定为全国瓦斯综合治理技术重点推广项目,培养了37名博士和27名硕士。

截止2009年,承担了国家“973”专题(100万)、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2400万)和国家技术创新项目(4200万)等30余项科研项目。

彭苏萍教授在工程科技方面取得以下主要成就和贡献:

(1)建立了煤矿采区小构造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体系

近十多年发展起来的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当遇到断距3-5m的断层时,便要停工搬家,一次损失超过3000万元,因此查明断距≥3米的断层十分重要。以钻探为主的勘察技术只能查明断距≥30米的断层,精度远不能满足生产的要求。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国家能源投资公司支持下,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开展煤炭高分辨地震勘探技术研究,达到查明断距≥15米断层的水平。1995年中国矿大张爱敏教授等与安徽煤炭物测队、淮南矿务局合作在谢桥煤矿开展采区三维地震勘探研究,达到查明500米深度断距≥5-7米断层的水平。彭苏萍等针对煤矿埋深浅(多1000米以浅),地震探测中各种因素干扰大,为实现高精度探测,借鉴石油地震勘探先进技术,结合煤矿特点进行了研究和技术创新。开发出兼顾接收纵波和转换波的三维三分量观测系统设计及评价软件、地表一致性振幅、频率、相位补偿、面波压制和静校正软件,研究发展了煤矿三维地震可视化解释和反演技术,开发出具有自主版权的地震解释软件(见附件),提高了地震技术解决小构造的能力,在淮南等条件好的地区达到查明700米深度断距≥3米断层的勘探精度,在条件较差的矿区达到查明断距≥5米断层的勘探精度,突破了国际上煤炭三维地震勘探精度只能查清500米深度断距≥8米断层的技术记录,为煤炭开采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保障。这一技术在全国47个工程项目中推广应用,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在淮南、永夏等矿区查明断层一万多条,经验证吻合率80%。《煤矿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体系及在煤炭工业中的应用》成果被评为2001年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和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均排名第一)。

(2)探索出煤矿顶板灾害源探测技术与地质预测方法

煤矿顶板事故发生与对煤矿顶板灾害源分布掌握不清有密切关系。彭苏萍等采用采矿工程、地球物理探测、矿井地质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开展了煤矿顶板灾害源探测技术研究。发现煤层砂岩顶板变薄尖灭带是顶板冒落灾害易发区,建立了以钻探资料与三维地震勘探资料为基础的煤层顶板岩性综合反演解释技术,准确预测了老顶砂岩的变薄尖灭带、冲刷带和复合顶板分布区,实现了煤矿巷道和采场顶板稳定性地质预测预报的信息化、科学化。这一成果被科技部列为1999年国家科研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在全国31个煤矿推广,14年来为企业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达数亿元。因此,《煤层顶板稳定性地质预测技术与方法》成果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同时,彭苏萍等以瓦斯和矿井水灾害源探测为目标,探索煤矿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及纵横波联合解释技术,对瓦斯突出煤体结构、煤层裂隙与瓦斯富集关系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并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煤矿瓦斯突出部位高分辨探测技术及其应用》成果2006年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全国煤矿瓦斯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在利用三维地震探测确定矿井突水构造方面也开展了一定研究,在淮南、淮北等矿区多次发现陷落柱等突水构造,为保障矿区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保障。

(3)研制开发出矿井复杂地质构造探测装备与技术

煤矿生产对地质构造的预测精度要求高,地面探测不能满足生产的要求,必须在矿井内进一步探测。由于矿井环境复杂,探测装备除地面探测装备要求的技术指标外,还必须防爆、屏蔽、抗干扰强,因此适合矿井探测的装备研制难度大。彭苏萍等为解决这一难题,又开展了矿井探测装备的研究。研制出了以前端信号调理电路、网络分布式控制和全数字、三分量检波一体化技术为核心,体积小、重量轻(主机≤3Kg)的便携式矿井防爆多波地震仪装备,可在井下探测出150米范围内断距≥1.5米的断层和地质异常体。为进一步提高探测精度和实时判别预警能力,他们又在国外地面地质雷达基础上,研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实时处理、精度高的矿井地质雷达,并在高功率天线防爆技术、地质雷达快速采集技术和矿井环境下天线屏蔽技术上取得突破,使研制装备具探测距离远(≥35米,以前的20米)、精度高(0.5米,以前的为1.5米)和方向性强的特点。上述两套探测装备在全国30多个煤矿和隧道工程中推广,在导弹基地围岩探测中得到应用,并获4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版权和2005年中国煤炭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4)组建了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针对煤炭工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在学校部署下,牵头组织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共同规划,成功申报和组建了以煤炭资源勘查评价、煤炭开采地质保障、开采中地应力场变异规律、绿色开采理论与技术、煤矿重大灾害防治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担任主任,为煤炭工业的科技创新建立了一个基础平台。

永葆激情 不懈追求

“激情是一种生活态度,激情是一种人生境界。我们要激情地面对事业,激情地面对工作,激情地面对人生……”这是彭苏萍院士在中国矿业大学一次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与学生们分享的一段人生感悟,更是他言行的宗旨。

正是源于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彭院士在科学的领域里不懈努力,孜孜以求。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较完善地建立复合型三角洲聚煤模式,并结合岩石力学特征,采矿工程学和相似模拟实验的研究,建立了沉积不连续介质地质力学模式,用来预测煤炭开采过程中的顶板冒落事故;他提出了顶板灾害沉积控制论观点,在此基础提出了煤层顶板稳定性综合地质评价方法,并将该研究成果在十余个煤炭企业推广应用。他还在复杂矿区精细构造地震探测技术与理论研究中,引入路径积分和广义射线理论,并编制新的处理模块,使探测水平在淮南等地达到能识别700米深度、断距≥3米断层的精度,超过英国500米深度识别断层能力≥8米的技术水准。

彭苏萍院士研究方向是矿井地质和矿井工程物探,同时他也是我国进行矿井工程物探研究的第一批一线人员。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但是煤炭行业却是危险性较高的一个行业,对科技进步的依赖性很强。彭院士表示:“我现在只掌握了一点点,还有很多问题不了解,院士只是个符号,今后还要拓宽方向,要跟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

身居高处 不忘师恩

把彭苏萍领进工程这扇门的是我国矿井地质的老前辈柴登榜教授。“柴先生提出矿井地质工作要工程化、物探化,鼓励我们把技术研究和煤矿需求结合在一起,让我往工程物探方面发展,所以我从地质理论到工程物探就是这么开始的”,彭苏萍说。彭苏萍是地球与环境学院煤田地质78级学子。树高不忘千尺恩,尽管工作繁忙,彭院士仍一有机会便拜访母校,感谢师恩。考入中国矿业大学,彭苏萍的博士生导师是韩德馨院士。彭苏萍说:“我最感谢韩老师的是他没有‘门户之见’,虽然他自己的方向是煤田地质,但非常支持我在矿井地质方面继续发展。正是煤炭系统内外的很多专家的关心和帮助,我才能坚持下来。我自己现在也是教授,在培养年轻人方面,要向这些老先生学习。”

承担的代表性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复合型三角洲聚煤模式及其在矿山开采中的应用,已结题。该项目已作为《中国东部晚古生代含煤岩系中几种滨岸沉积模式及聚煤规律》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获1992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负责人:彭苏萍。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煤层顶板稳定性的地层控制。已结题。该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已与煤炭部重点科研项目《煤层顶板稳定性地质预测技术与方法》一起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负责人:彭苏萍。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煤层气开发后煤炭开采模型的研究,已结题。负责人:彭苏萍。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防爆地质雷达的研究与开发,即将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验收,负责人:彭苏萍。

5. 国家973项目二级课题:煤层气藏高分辨率探测的地球物理响应,正在进行。负责人:彭苏萍。

6. 国家973项目子专题:煤中硫富集特征及其侵入环境的动态规律,正在进行。负责人:彭苏萍。

7. 国家973项目子专题:煤中有害重金属赋存特征及其侵入环境的动态规律,正在进行。负责人:彭苏萍。

8. 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应用三维地震信息和地质预测技术对煤层顶板控制与管理。负责人:彭苏萍。

9.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高产高效矿井采区地质状况探测技术与装备的研究。该项目重点是研究一套探测复杂矿区采煤工作面前方50米范围内地质构造的完整技术与与相关仪器设备。2003年2月已通过安徽省计委组织的验收。总负责人:彭苏萍。

10.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煤矿瓦斯富集部位地震探测技术与方法研究,正在进行,负责人:彭苏萍。

11.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三软不稳定特厚煤层煤厚探测技术与仪器研究》,专题已初步完成,即将组织验收。负责人:彭苏萍。

12. 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专题《煤层气开发后对煤炭开采影响及防治措施》,已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负责人:彭苏萍。

13.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东部煤矿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正在进行,负责人:彭苏萍。

14. 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煤矿深部开发诱发的地质灾害及预测方法研究,正在进行,负人: 彭苏萍。

15. 煤炭工业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基金项目:煤矿顶板灾害事故的地质预测技术研究,负责人:彭苏萍。

代表性学术专著:

1. 彭苏萍 孟召平,《矿井工程地质理论与实践》2002 地质出版社,

2. 彭苏萍 王金安,《承压水体上安全采煤》,2001 煤炭工业出版社

3. 彭苏萍、邵龙义,《塔里木盆地巴楚-阿瓦提地区碳酸盐岩储层研究》2001 地质出版社

4. 彭苏萍 张建华,《乌达矿区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及其对矿山开采的影响》,1995 煤炭工业出版社

5. 彭苏萍、程桦主编,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地质保障体系,煤炭工业出版社,2001

代表性论文:

6. 彭苏萍、王世瑞、勾精为,淮南煤田东2孔VSP测井及其应用,煤炭学报,2002,NO。6

7. 彭苏萍、杨峰、苏红旗,高速采集地质雷达的研制及应用,地质与勘探,2002,NO。5

8. 彭苏萍、罗立平、王金安,承压水体上对拉工作面开采合理错距的确定,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NO。1

9. Peng Supping. Funder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astomosing Fluvial System On Complex Delta Plain. 1990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ol.35, no.10,835:839

10.彭苏萍.复合型三角洲平原网状河的基本特征,1989,科学通报, Vol.34, no.17, 1326: 1328

11.彭苏萍.淮南煤田二叠系第四含煤段网状河系的沉积建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执行委员会编,428:433

12.彭苏萍.淮南煤田二叠系第四含煤段中花斑状泥岩的特征及成因,1990,地质论评,Vol.36,№3, 326:332

13. 彭苏萍.淮南煤田二叠系三、四含煤段的古水系特征,1991,沉积学报,Vol.9,№3,1:9

14. 《英汉沉积学解释词典》,1991,北京大学出版社, 编委

15. 彭苏萍, Strata Control of Roof Stability in Mining Workings. 1993, Proc.for the Inter. Congr. on Mining Sci., Applied Geology Tech. St. Petersburg

16. 彭苏萍.复合型三角洲平原网状河的沉积建造,1993,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特邀发言稿),科学技术出版社

17. 彭苏萍.我国煤田地质学十年(1993-2003)来的研究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趋势,1993,青年学术文集, 煤炭工业出版社

18. 彭苏萍.中国东部某些地区含煤岩系沉积学,1994,见:《中国沉积学》(冯增昭等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

19. 彭苏萍.复合型三角洲的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1994,煤炭学报,Vol.19,№1,89:98

20. 《中国沉积学》,1994 石油工业出版社, 作者之一

21. Suping Peng Flores, M., Modern Pearl River and Permian Huainan Coalfield, China: A Comparative Study. 1994 The Proceedings of TSOP annualmeeting, 1994,Jackson., Wyoming,

22. 彭苏萍、凌标灿等,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地震CT探测技术应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 NO.12

23. 彭苏萍、凌标灿等,采场弯曲下沉带内巷道变形与岩层移动规律研究,煤炭学报,2002,NO。1

24. 彭苏萍、霍全明、勾精为,基于模型的3D3C采集设计与评价,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2,NO.5

25. Suping Peng Yuzhao Zhang, Geological Modeling Techniques For Longwall Mining Roof Stability: A Case Study. 1995,Proc. for Rock Mechanics and Strata Control in Mining and Geotech. Eng., Beijing,26. Suping Peng Yangbin Li, Wedge-shaped sandstone roof strata and Roof Stability, Examples From Seam 13-1 in Huainan Coalfield, China. 1996 The Proc. for Rock Mechanics and Strata Control in mining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Xi’an

27. Suping Peng Guoling Yang, Longwall Chain Pillars Design For Weak Floor Conditions, 1996 《Rock Mechanics, tools and Techniques》, A. A. Balkema.

28. 《煤炭百科全书》(地质卷),1996,煤炭工业出版社, 撰稿人,

29. Suping Peng Pengfei Zhang, Lake Sedimentatoin of the Shitouhezi Formation,Upper Jurassic, Hegang District,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1988, Beijing.

30. Suping Peng Flores, M., Modern Peral River Delta and Permian Huainan Coalfield, China: a comparative sedimentary facies study. 1996,《Organic Geochem》 ,Vol.24, No.2: 159-179.

31. Suping Peng, Mining-induced Stress Redistrubution and Roof Hazard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Channel-Filled Sandstone Roof: A Physical Modeling Study. 1996 《Rock Mechanics, tools and Techniques》, A. A. Balkema. 1995

32. 彭苏萍,中国煤矿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1996,中国科协第十四次“青年科学家论坛”报告文集,煤炭工业出版社,

33. 彭苏萍,中国深部煤炭开发诱发的工程灾害调查报告,1997年,国家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地质分会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岛

34. 彭苏萍,建立与完善我国煤矿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的几个问题,1998,《中国科协第31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煤炭工业出版社,北京,独立

35. 彭苏萍,碎屑岩力学与微结构之间关系的初步探讨,1998,《中国煤炭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煤炭工业出版社

36. Suping Peng Yi Liao, A high resolution 3D-seismic technique for distinguishing geological structures in the complex coalfield, 1999,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99, Balkema,

37. Suping Peng ,Influence of stratigraphic facies variations on the roof stability by physical modeling study,1999,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99, Balkema

38. Suping Peng , Pha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llular concrete curied in autoclared and natural condition,1999,清华第三届国际煤燃烧会议论文集

39. Suping Peng , The gathering mechanism of associated elements in coal and their partition trends towards the environment, 1999,清华第三届国际煤燃烧会议论文集

40. 彭苏萍、孟召平,煤层顶板稳定性的岩性-结构分类方案,1999,《中国科协第44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中国科技出版社

41. 彭苏萍,矿区生态环境控制及改善的几个基本问题,全国生态会议论文集,1999,北京

42. 彭苏萍、唐修义等,中国东部深部安全高效开发中的地质难题及研究方向。〈全国采矿会议论文集〉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

43. 彭苏萍,张鹏飞等.潮下砂坪上泥炭沼泽的形成条件及发育特征,1999,煤炭学报, Vol.24,No.4

44. 彭苏萍,孟召平.长壁工作面顶板稳定性数值模拟,1999,《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Vol.28,No.1,41:45

45. 彭苏萍等,中国煤炭深部开发中的工程灾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与工程科学部《工程与灾害学术讨论会》,1999,九华山庄

46. 彭苏萍,中国煤矿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体系中的几个关键问题,首届全国煤矿总工程师研究会学术年会特约发言,1999.3,柳州47. 彭苏萍,中国煤矿复杂地质构造探测技术与仪器的现有水平及今后的主攻方向,第四届中国矿井地质学术年会特约发言,1999,西安

48. 彭苏萍.中国煤矿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河北省科技周特约发言),1999,〈河北煤炭〉,增刊(ISSN 1007-1083),1:4

49. 彭苏萍,屈洪亮,罗立平,王 磊,段延娥.沉积岩全应力应变过程的渗透性试验研究,2000,煤炭学报, Vol.25,No.2,113:116

50. 彭苏萍,淮北矿务局杨庄煤矿263采区承压水体上开采方法研究,2000,研究报告

51. 彭苏萍,王希良,刘咸卫,赵森林.“三软”煤层巷道围岩流变特性试验研究,2001,煤炭学报, Vol.26,No.2 149:152

52. 彭苏萍,孟召平,李玉林. 断层对顶板稳定性影响相似模拟试验研究,2001, 煤田地质与勘探, Vol.29,No.3, 1:4

53. 彭苏萍,王立刚.承重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物料相界形貌分析,1999,煤炭学报, Vol.24,No.3,284:288

54. 彭苏萍,王希良,肖建华,王 磊,杜木民. 软岩巷道围岩损伤破坏范围的地震探测研究,2001,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Vol.30,NO.1,23:26

55. 彭苏萍,凌标灿,郑高升等.采场弯曲下沉带内巷道变形与岩层移动规律研究,2002,煤炭学报, Vol.27,No.1 21:25

56. 彭苏萍,孙连英,张德政.基于XML的设计模式描述和复用系统的研究,2002,《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Vol.38,No.1 58:61

57. 彭苏萍,孙连英,马春丽.地下开采岩体变形综合分析方法及应用[J],2002,《中国矿业大学学报》,Vol.33,No.1 80:83

58. 彭苏萍,王 磊,孟召平,段延娥,卞建玲,王英坡. 遥感技术在煤矿区积水塌陷动态监测中的应用——以淮南矿区为例,2002, 煤炭学报, Vol.27,No.4 374:378

59. 彭苏萍,何宏,邵龙义,时宗波,高云峰.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岩盐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2002,《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Vol. 31,No. 4 353:357

60彭苏萍,王宏伟,杜文凤, 勾精为.HTI煤层AVO响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煤炭学报,2013年第10期

61彭苏萍,杨峰,许献磊.GPR城市道路病害检测应用技术研究综述,办公自动化,2014(S 1)

62冀瑞君,彭苏萍,范立民,赵雅楠,李成. 神府矿区采煤对地下水循环的影响——以窟野河中下游流域为例[J]. 煤炭学报, 2015, 40(04): 938-943.

63杜文凤,彭苏萍,师素珍. 深部隐伏构造特征地震解释及对煤矿安全的影响[J]. 煤炭学报, 2015, 40(03): 640-645.

64杜文凤,彭苏萍,勾精为,何登科,卢勇旭. 煤田地震勘探转换波观测系统设计与评价[J]. 煤炭学报, 2015, 40(06): 1428-1434.

煤炭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鼓励对科学技术作出重要项献的集体和科技人员,进一步调动煤炭工业广大职工向科学技术进军的积极性,加速煤炭工业现代化建设,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有关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精神,结合煤炭工业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给予奖励的项目包括以下各类科学技术研究和革新推广成果:

一、为发展煤炭工业生产、建设所进行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的科技研究成果。

二、为改善煤矿安全、劳动保护、文明生产、环境保护以及与此具有类似作用的其它科技研究成果。

 三、为提高煤炭科学技术水平所进行的基础理论研究,实验装置,分析、测试、计算方法及调研报告以及在科研、设计、生产中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参数、曲线、图表等科技研究成果。

四、已在生产建设上取得实际技术经济效益的新技术推广成果。第三条 给予奖励的科技研究、革新和技术进步推广成果,必须按照“煤炭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鉴定办法”的规定,经过正式鉴定并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煤炭行业内首创的或移植仿制国内外科技成果并对其性能、结构及技术工艺等有重大改进的成果;

二、技术上具有先进性;

三、经过实践证明,取得明显的经济效果或社会效益,可靠性高,适应性强,能够推广的。

四、新技术推广应为本企业首批采用,并在生产建设中取得稳定的技术经济效益的。第四条 对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奖励实行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评定奖励等级时要同时考虑技术水平、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及其作用意义大小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对能直接体现经济效果的受奖成果,按其年增产节约价值的大小,划分为四等,发给荣誉证书和奖金:

───┰────────┰───────┰──────────────────

奖励 ┃  年经济效益  ┃ 奖 金 额 ┃荣 誉 证 书

等级 ┃ (单位:万元) ┃ (单位:元) ┃

───╂────────╂───────╂──────────────────

 一 ┃ 50(100) ┃  2000  ┃ 部颁发

 二 ┃ 36(60)  ┃  1000  ┃ 省(区)煤炭局(公司),部有关司、

 ┃┃ ┃ 局、院颁发

 三 ┃ 20(40)  ┃500┃ 各基层企事业单位及院校颁发

 四 ┃ 10(20)  ┃300┃ 各基层企事业单位及院校颁发

───┸────────┸───────┸──────────────────

年经济效果应是连续12个月的净增产节约价值,核算结果必须由受益单位签认。

括号内数字为新技术推广成果必须达到的年经济效益,其计算方法应以一个企业为单位。

对不能直接体现或不易计算经济效果的成,主要按其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适用范围及其作用和意义的大小综合评定划分等级。第五条 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的报批程序规定如下:

一、一等奖项目:按隶属关系报各省(区)煤炭局(公司),部有关司(局),煤炭科学研究院,规划设计总院审查后,送部技术发展司审核,经部科技进步评奖委员会评定后,报部长批准授奖。

二、二等奖项目:由基层单位审查后,报各省(区)煤炭局(公司),部有关司(局),煤炭科学研究院,规划设计总院审查批准授奖,报部技术发展司备案。

三、三、四等奖项目:由基层企事业单位(矿务局,基建局,研究分院,煤研所,设计院等)和院校审查批准授奖,并报有关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四、几个单位共同完成的请奖项目,由主持单位按隶属关系上报。如请奖项目中某一单项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革新推广成果符合本办法第三条的规定,协作单位也可单独请奖,但主持单位不得重复受奖。

五、申请奖励的项目,必须填报《科技进步奖励申请表》,一式四份,经各级主管部门审查上报。第六条 作用意义特别重大的科技研究成果可作为特等奖,报各省(区)煤炭局(公司)、部各司(局)、煤炭科学研究院以及规划设计总院审查,提出申请,经部审查后,其中:符合国家奖励标准的报国家科委请奖;不符合国家奖励标准的,由部授奖,其奖金额不受本办法第四条的限制。

煤炭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奖励在煤炭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中做出重要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充分调动煤炭工业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煤炭工业现代化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和有关规定,结合煤炭工业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奖励范围主要是自然科学应用技术领域。

(1)新的应用科技成果(包括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等);

(2)推广、应用已有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

(3)在工程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中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的科技成果;

(4)消化、吸引国外先进技术进行国产化科技成果;

(5)科学技术管理、标准、计量及科技信息等科技成果;

(6)基础科学研究和重大理论研究成果。第三条 煤炭部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下简称部评委会),具体负责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审工作。日常工作由部评委会办公室负责。第二章 奖励标准第四条 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奖划分为下列三个等级:

奖励等级荣誉奖 奖金数额

一等奖奖状及个人证书10000元

二等奖奖状及个人证书6000元

三等奖奖状及个人证书4000元

对煤炭工业现代化建设有特殊贡献的科学技术进步项目,可授予特等奖。奖金额高于一等奖。第五条 对获得二等奖以上的项目,部评委会将择优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第六条 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奖按下列指标进行综合评审:

(1)对煤炭待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2)创造性和先进性(项目科学技术水平);

(3)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4)推广应用的程度;

(5)技术难度或规模;

(6)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第七条 各类科技成果的奖励条件和评审标准由部评委会制定。(见附件)第三章 申报奖励第八条 凡申报煤炭部科技进步奖项目,必须按煤办字[1993]220号文《关于加强煤炭工业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意见》规定通过鉴定,并已向部申报成果登记编号的科技成果;应用性科技成果必须自鉴定后应用于实践一年以上,证明其功能稳定可靠、效益显著并由使用单位出具财务证明;推广已有先进成果,须经过鉴定或验收,并有四个以上应用单位出具财务证明,或已形成商品化、产业化的成果;科学技术管理、标准、计量、科技信息及理论成果,必须被使用部门接受,应用于决策和管理实践,并由应用单位出具证明。第九条 为加速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形成商品化、产业化,对在推广、转让、应用已有先进科技成果工作中,做出创造性贡献或改进提高,并取得重大的经济或社会效益的推广成果其授奖率应高于新研究成果,每单位申报项目中至少应占总申报项目数的15%以上(每六个项目必须有一项以上)。相同内容的推广项目只授奖一次,已获得过推广奖的项目,不得重复授奖。第十条 凡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合作完成的项目,由鉴定证书第一完成单位负责与其它单位协商一致后按隶属关系联合申报,并将申报书第一页抄送其它单位各1份。凡是申报前有争议的项目,在争议未解决前不得申报部科技进步奖。第十一条 同一研究内容,几个单位分别立题,各自独立完成又分别申报奖励的科技成果,将择优评审;如果互有借鉴,又各有所长,一般应合项评审。第十二条 由部外系统单位完成的科技成果,为煤炭系统所用者,可由鉴定书第一完成单位与其它完成单位协商一致后向煤炭部申报奖励。第十三条 凡不在煤炭行业应用的科技成果,应向使用成果的单位或部门申请奖励。第十四条 奖励不得重复申报。重大项目申报奖励时应包括该项目的全部子项目。若某一子项目成果确属水平很高、技术难度很大,除适用本总项目外,还可独立的广泛应用于其它方面,并经实践证明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可单独申报奖励;在总项目报奖时,应写明其中某子项何时已获得何种奖励。对总项目评审时,应剔除单独获奖的子项后综合评审。单独获奖的子项,不再分享总项目的荣誉及奖金。第十五条 凡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以及其它部委、省(市)、自治区科技奖的项目,不得再申报煤炭部科技进步奖。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瑰颈痴子(2022-06-11 02:06:20)回复取消回复

    应占总申报项目数的15%以上(每六个项目必须有一项以上)。相同内容的推广项目只授奖一次,已获得过推广奖的项目,不得重复授奖。第十条 凡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合作完成的项目,由鉴定证书第一完成单位负责与其它单位

  • 鸢旧浊厌(2022-06-10 18:40:06)回复取消回复

    动规律研究,煤炭学报,2002,NO。124. 彭苏萍、霍全明、勾精为,基于模型的3D3C采集设计与评价,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2,NO.525. Suping Peng Yuzhao Zhang, Geological Modeling Techniques

  • 可难好怪(2022-06-10 22:44:50)回复取消回复

    ,孟召平,段延娥,卞建玲,王英坡. 遥感技术在煤矿区积水塌陷动态监测中的应用——以淮南矿区为例,2002, 煤炭学报, Vol.27,No.4 374:37859. 彭苏萍,何宏,邵龙义,时宗波,高云峰.塔里木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