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化工产业地区分布(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重点)
本文目录一览:
- 1、石家庄"十四五"规划新三区篇:道路延展 配套升级
- 2、中国化工类企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 3、我国精细化工新领域的一些行业发展较快,有的产业处于领先地位?
- 4、云南省十四五规划
- 5、多地敲定“十四五”国资布局优化路线图
石家庄"十四五"规划新三区篇:道路延展 配套升级
3月18日,凤凰网房产从石家庄市政府获悉,石家庄发布了《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依据《中共石家庄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市发展战略,明确政府工作重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
关于新三区发展:
加快推进鹿泉、藁城、栾城与主城区在产业发展、公共服 务、城市管理、基础设施等方面深度融合,促进资源要素跨区 域无障碍流动,全方位提升主城区一体化水平,助推城市经济 高质量发展。
一、推动规划建设一体化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统筹确定都市区域发展定位、空间结 构、人口及用地规模,统一安排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建立土地供应新机制, 支持新三区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争取扩大城市建设用地总体规模,统筹解决区域“三线划定”中重叠图斑、基本农田调
规等内容,赋予八区一县闲置土地调查认定和处置的管理权限, 理顺存量土地盘活利用体制机制。统一调整基准地价,对新三区和主城区不同用地类型的基准地价进行调整更新,确保新三区与主城区相邻区域土地级别和基准地价水平平稳过渡和顺畅衔接。积极推动调整水源地保护防护范围,尽可能释放空间, 打造滹沱河生态、文化、产业经济带,构建经济高效、结构合 理、疏密有致、蓝绿交织、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交通便捷的 一体化新型城区。
二、推动产业发展一体化 明确产业布局功能区,主城四区极化“一核”引领,打造 城市高端服务主导功能区,新三区强化“一环”支撑,打造先 进制造主导功能区,与“一核”形成“东生、西数、南制、北贸、中服务”的经济开放创新发展增长极。建立“大招商”工 作机制,统一招商平台,统一招商政策,统筹主城区和新三区 产业项目摆放,形成全市重大产业项目招引工作内部竞争有序、 外部竞争有力的良好局面。依托高新区、经开区、循环化工园 区和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东部产业新城,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打造全市先进制造业高地。提升新三区开发区能级水平,构建 起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精简高效的运行机制,支持区域内政 策互相适用、数据共享共通,支持合作发展“飞地经济”,打 造全国产城融合发展新样板。
三、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大新三区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供给力度,完善新三区与主城区学校布局规划,优先在交界处新建幼儿园、中小学,鼓励 主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同新三区医疗单位合作办医,建立紧密型 医联体或逐步建设分院,进一步提升新三区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公共设施一体化建设,统筹考虑污水管网建设、垃圾处理等 市政设施建设管理,推动新三区与主城区交界处居民区就近使 用供气、供热、供水等配套设施,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加强 新三区人才建设,推进常态化优秀干部挂职互派、双向交流, 鼓励新三区出台更加灵活的高级人才引进政策。提升交界处社会治理水平,支持新三区和主城区交界处乡镇数字化治理、网格化管理,率先打造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四、推动要素供给一体化 加大新三区财政支持力度,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 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机制,支持设立股权投资基金,鼓励 运用地方债券。完善交通体系建设,加密八区一县重要交通干 道、互联互通道路、快速路连接,加速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引导主城区客运站有序向新三区与主城区交界处搬迁,形成主城 区到新三区和正定县半小时轨道通勤网。推动物流园区体系建设,按照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和物流集疏运格局,调整优化物流园区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推动主城区内的物流企业有序向新三区外围布局,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绿色高效 的物流园区网络体系。
新三区与主城区一体化
1.交通互联互通。谋划实施藁城区廉州路西延快速路、藁城区滹沱河观光路跨铁路立交桥、北二环东延、鹿泉区西三环北延、鹿泉区青龙山大道东延、栾城区天 山大街南延、栾城区建华大街南延等项目建设,进一步联通新三区与主城区的交通 网络,贯通新三区与主城区的道路。
2.完善公园广场体系。结合重点区域拆迁,建设槐北公园(北区)等 4 座高品 质公园,实施西山龙泉湖生态桥建设,打造西山—龙泉湖景观带,形成布局合理的城市公园广场体系;对照星级公园评选标准,选择 10 座公园广场进行升级改造,建设 30 处特色突出、便民惠民的“口袋公园”,补足公园绿地短板,初步实现“300 米见绿、500 米见园”的公园绿地布局。
3.提档升级道路绿化。以“四横八纵”、城市环路、新老城区连接线等主干道 为重点,结合城市新建道路,打造高品质景观大道;对已建成的次干道、小街巷进 行补植增绿,增植一批特色树种和造型植物,打造主题突出的精品街巷;在全市街 道重要节点开展观花观叶植物增植,大力推进绿道绿廊建设,完善城市绿道绿廊布 局。
4.城市水系景观生态。在城区段滹沱河生态区布局标志性的园林建筑和特色小 品;对民心河、太平河、环城水系景观进行提升,重点抓好滨河绿道打造及沿线公 园改造;实施橡胶坝更换、河道清淤等水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让城市水系愈发“水 清、河畅、景美”。
5.教育一体化。支持新三区优质高中段学校建设,实现教育资源均等化,新三区分别谋划新建 1 所 3000 人规模普通高中。
中国化工类企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化工是很多地区的支柱产业,化工类企业各地区基本都有分布,北京相对少些。几乎各省都有一些化工园区的,即便一些没有石油、煤炭等资源的地区,想办法也会发展一些化工企业。你若详细了解,可将地区写清楚,我们“快问化工智囊团"会帮你解答。若对化工感兴趣,可以加盟快问化工智囊团
我国精细化工新领域的一些行业发展较快,有的产业处于领先地位?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万华化学(600309)、齐翔腾达(002408)、回天新材(300041)、联化科技(002250)、宏达新材(002211)、巨化股份(600160)、永太科技(002326)、多氟多(002407)、新安股份(600596)、新宙邦(300037)、天赐材料(002709)
本文核心数据:市场规模、产能、产量、表观消费量、进出口规模、进出口结构等
行业概况
1、定义
精细化工指生产精细化学品的工业,通称精细化学工业。该行业产品指具有特定应用功能,技术密集,商业性强,产品附加值较高的化工产品。
精细化工产品种类较多,下游应用领域广泛。由于部分化学产品具有稳定性、润滑性、成膜性、增稠性、防腐性等多种化学特性,在很多行业的产业链上的某个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催化、辅助等作用。
目前,中国精细化学品大体可以分成:农药、染料、颜料、试剂和化学药品(原料药)等在内的十一类细分产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精细化工的开发和应用领域在不断拓展,新的门类将会不断增加。
2、产业链剖析:产业链长而复杂,当前下游应用场景较为单一
精细化工行业包括精细化学品与专用化学品,与通用及半通用化学品均为大宗产品不同,精细化工产品具有少量生产、目前应用领域相对较为专一、产业链长而复杂的特点,通过对基本化工原料进行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制备而成,产品主要应用在医药、农药、染料、液晶等领域。行业的上游产业主要是基础化工行业,包含无机化工原料和有机化工原料;而行业的中游包含化学中间体和化工制剂两大细分领域,前者包含精细化学品和专用化学品,而后者包含精细化学品制剂和专用化学品制剂;行业的下游应用场景主要包含医药、农药、染料和日化等应用市场。
而精细化工行业上游以中国石化、恩捷股份、荣盛石化等传统石化企业为主,市场集中度高,份额供给较为稳定;中游为精细化工制造企业,专业性强化,细分程度较高,比如新和成主营医药精细化工产品,联化科技以农药精细化工产品为主;下游行业主要是成品领域经营商,比如宝洁日化、浩业医药等。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正在转向高端产品研发阶段
精细化工是石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精细化工行业起步较晚,“八五”规划提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九五”确立精细化学品为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而“十二五”规划期间,受到关键技术的制约,国内精细化工和新材料方面发展较为缓慢,基于此发展背景,“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精细化工行业应积极技术创新,大力生产环境良好型产品和高附加值的化工新材料,以求缩短与发达国家在技术水平上的差距。而到了“十三五”期间,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主题变成围绕石化工业转型升级,依据各省市原有产业基础因地制宜,以建设国家重要的战略性石化产业基地为目标,进一步扩大油气加工、乙烯生产、新型煤化工等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促进石油化工与煤化工产业耦合发展。
到当前的“十四五”期间,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的发言,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应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与优化上狠下功夫,还应在产品的高端化、差异化上狠下功夫,还应继续把精细化工作为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要方向;而精细化工行业作为石化行业重要的细分领域,行业正处于由初、中级阶段向精细化工过渡时期,传统大宗通用级产品占比将逐渐下降,发展高技术高质量的产品是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指引行业两大发展方向
2021年3月,《中国涂料行业“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规划》指明,涂料行业将与国家整体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实现可持续增长,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和发展转型;在“双碳”大目标指引下,行业将向着节能减排的方向进行产业转型升级;而涂料行业也需加强技术投入,以符合精细化工行业对于高端技术产品自主研发的发展趋势。
而2016年以来,国家不断提出精细化工行业节能降耗和增强研发力度,两大发展要求;因此,行业应当在这两个方向上进行重点发展。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品,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是精细化工行业现阶段的发展要求。
行业发展现状
---进出口状况
1、进出口规模:目前整体规模较小,未来成长空间较大
进口规模方面。2016-2020年中国精细化工进口规模逐年上升,但增幅有所缩减。2020年受疫情影响,进出口贸易受阻,精细化工品规模达到4亿元。2021年1-6月进口规模已经超过2.5亿元,有望超过2020年规模恢复疫情前水平。
出口规模方面。2016-2020年中国精细化工行业出口规模逐年上升,但增幅有所缩窄。2018年后增速大幅放缓,2020年行业出口规模超过11亿元。
综合来看,近年来中国精细化工行业进出口规模呈现上升趋势,但相较于整体化工品进出口市场,精细化工品整体进出口规模仍较小,未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当前中国精细化工品保持出超地位,但产品结构有待优化。
2、进出口结构:制成助剂占比最高,其次是医药原药
进口结构方面。制成助剂连续五年业内出口规模排名首位,其次是医药原剂和精油、香料及盥洗、光洁制品,细分领域占比呈现波动变化。2020年制成助剂占比超过60%,医药原剂占比约为40%,精油、香料及盥洗、光洁制品占比达到29.31%。
出口结构方面。制成助剂连续五年占比位居前列,但整体幅度呈现上升趋势;2020年占比接近60%;医药原剂位列第二,整体也呈现上升趋势,2020年占比约为30%,较2016年增长约7个百分点。
---需求市场
1、医药子行业市场:需求市场波动上升,未来发展潜力较大
2013-2020年,中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销售收入波动上升。2020年,化学药品制剂行业销售收入超过8800亿元,同比增长约为3.0%。医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的需求市场只增不减。综合来看,精细化工医药子行业的需求市场潜力较大且未来发展趋势较好。
2、农药子行业市场: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农药试剂出口为主
2015-2020年,中国农药制剂行业消费量逐年下降。2020年消费量达到215万吨,同比上涨约1.5%,与2019年基本持平,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农药制剂需求市场饱和,当前农药制剂产能以出口为主。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作为农药出口大国,出口地区以亚洲和拉丁美洲为主。主要品种有草甘膦、百草枯、吡虫啉、烯草酮、百菌清、莠去津、甲氨基阿维菌素、氟虫腈、毒死蜱及阿维菌素等。
3、涂料子行业市场:疫情后需求正在复苏,市场有望进一步增长
2015-2020年,中国涂料染料行业表观消费量波动下降。2020年,中国涂料染料表观消费量超过19.5万吨,同比增长2%。近两年表观消费量进一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各种隔离措施使市场消费出现断崖式下滑,终端企业大量停产或开工推迟;而疫情过后,下游需求市场逐渐复苏,2020年涂染料的表观消费量相应出现轻微上涨。
4、香精香料子行业市场:起步晚,行业未来市场有较大增长空间
2005-2020年,中国香精香料行业销量逐年上升。2020年,中国香精香料销量超过110万吨,同比增长13%。由于国内市场发展较晚,供需远未达到饱和状态,因此,未来中国香精香料市场有较大上升空间。
5、制成助剂子行业:整体销量高位放缓,未来成长空间较大
2015-2020年,中国制成助剂销量波动上涨,且呈现整体销量高位放缓的特征。2020年销量超过900万吨,同比小幅增长0.67%。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来临,市场需求逐渐恢复,2021年增幅有望扩大,市场需求可能进一步增长。
---供给市场
1、医药子行业市场:投资额波动变化,未来市场空间较大
2015-2020年中国化学药品制剂制造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呈现波动变化趋势,且波动范围为200-350亿元。2020年固定投资完成额达到252万元左右,同比增长约11%,结合化学制剂行业不断上涨的需求空间来看,化学制剂行业处于上升周期,预计未来行业市场规模将进一步上升。
2、农药子行业市场:行业趋于成熟,国际市场是主攻方向
当前农药试剂行业发展较为成熟,由于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因此绝大部分产能用于出口,通过小型和大型公司销往海外市场。以当前业内领先企业安道麦为例,2020年安道麦精化农药业务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均达到79%及以上,其中除草剂产能利用率更是达到95%,公司的产能稳步且规模较大,业务成熟度高。
3、涂料子行业市场:疫情对行业影响较大,未来将有所恢复
2015-2020年,中国涂料染料产量波动下降。尤其是近两年我国染料行业产量呈现萎缩的趋势,这主要是受到疫情影响停工减产所造成的;2020年涂料染料产量接近77万吨,同比下降约3%。结合涂料染料行业正在逐步复苏的需求市场来看,涂料染料供给市场在未来将有所恢复。
4、香精香料子行业市场:市场供给稳步增长,产量较为稳定
从近年来中国香精香料产量和销售收入统计情况看,香精香料行业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香精的生产已基本满足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需求,产量由2015年的88万吨增长至2019年的113万吨,结合2020新冠疫情对香精香料不同产品部门的影响差异,经过初步估算,2020产量将保持小幅增长,将达到115万吨左右。
5、制成助剂子行业:市场供给趋于稳定,行业涨幅较为平稳
2010-2020年中国精化制成助剂子行业工业总产值逐年上升,增幅有所缩窄并稳定在12%-15%区间波动,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行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3966亿元,同比增长10.56%,较2019年增幅减少近5个百分点。综合来看,制成助剂行业供给较为稳定。
---市场规模:2021年市场规模已经超过5.5万亿元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电子、汽车、机械工业、建筑新材料等需求将进一步上升,刺激医药、涂料染料、农药等精细化工子行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全球范围内精细化学品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2015-2021年,中国精细化工行业市场规模逐年上升。根据中国化工协会2019年3月发布的《2017-2025年精细化工行业发展的设想与对策》提出,我国精细化工产业2021年总产值将突破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5%,精细化率超过50%。结合中国各细分精化行业促进因素,经过初步估算,2021年,市场规模超过5.5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8%左右。
---企业规模:企业参与热情下降,行业横向整合趋势明显
2016-2020年,中国精细化工行业企业数量逐年下降。2020年企业数量进一步下降,规模达到21722家。表明近五年来受整体经济环境下行与化工行业相关环保政策收紧的影响,中国精细化工行业参与热情有所下降,行业内横向整合趋势明显。
注:由于精细化工涉及多个行业,具体企业数量无法统计,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化工、石油工程企业数量作为代表分析。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广东省分布最多
从区域竞争格局来看,我国精细化工行业参与者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在这些地区形成了规模较大的精细化工产业群。
根据2022年1月17日,企查查搜索关键词“精细化工”,选择存续在业的精细化工企业得到5643家注册资本100万以上的生产企业,其中广东省分布最多。
2、企业竞争:集中度低,行业内竞争程度十分激烈
根据《中国精细化工百强2020评选报告》数据对企业精细化工主营业务进行汇总分析,中国精细化工行业市场集中度低,CR10仅为约12%,其中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位居榜首,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和河北诚信集团分列二三位,营收占比分别约为4%和1%。表明中国精细化工行业整体市场集中度低,且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优势,即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结合上述细分子行业研究分析数据,初步判断细分市场间竞争程度激烈且行业内产品同质化问题较严重。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十四五”规划影响:政策引导,进一步促进行业产能整合
根据“十四五”化工行业发展规划,未来可以从两大方面入手促进精细化工行业健康发展。其一,继续推进产能整合,淘汰落后产能;其二,通过清洁生产、绿色发展以及技术创新来实现产业价值链提升。在这种行业发展趋势驱使下,未来业内龙头企业市占率与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有望继续提升。
2、“碳中和”和“碳达峰”战略规划影响:行业将产生颠覆式影响
“双碳”战略实际上通过带有约束条件的发展,不断优化行业结构,提升行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朝更高质量和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据2021石化产业发展大会发布的分析,未来“双碳”战略的提出将对精细化工行业的运营模式、产品结构等将产生颠覆式影响,也将推动业内细分市场景气度提升。
3、未来市场规模预测: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1万亿元
根据Marketupdate发布的《2021全球精细化工品市场报告》,Marketupdate预测全球精细化学品市场将以相当大的速度增长。亚太地区将在未来几年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特别是在中国地区,预计未来行业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全球精化行业年复合增长率。且结合中国化工协会2019年对于精细化工行业2021年总产值的预测,初步估算,2022-2027年中国精细化工行业市场规模逐年上升,且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1万亿元。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精细化工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云南省十四五规划
云南省工信厅发布《关于云南省工业绿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通知》明确发展目标:
1、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稳步下降,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总量控制取得阶段性成果。
2、能源效率稳步提升。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逐步下降,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指标任务。
3、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5%。
4、绿色制造体系日趋完善。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成,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实现深度融合发展,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形成规模,新能源装备制造水平显著提升。
5、到2025年,工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为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文件还指出,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烟草、有色、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和绿色低碳改造。严格执行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利用节能、环保、质量、安全、技术等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传统制造业淘汰落后产能。严格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要求,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结构。着力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支持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制造业中小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引导企业开发高性能、高附加值、绿色低碳的新产品,打造云南制造业品牌优势。
打造面向省内、国内、南亚东南亚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基地。依托先进技术和严格标准,发挥后发优势,高起点、高标准推动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固体废弃物处理、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等污染治理技术装备研发和制造,发展高效节能内燃机、节能型变压器、节能型电机等高效节能装备,支撑全省节能环保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打造一批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节能环保装备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积极培育市场有效需求,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应用力度,推动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轻工、化工等重点行业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改造升级。依托工业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契机,提升节能环保产业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实现区域和流域节能环保产业的协同发展。
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提高新能源装备制造水平。积极研发适应高海拔山地运输、安装和使用的智慧风机等技术,掌握和提高风电机组整机设计、组装的关键技术和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技术。积极研发高效光伏组件、太阳跟踪和系统集成技术,提高光伏发电效率。积极培育氢能和储能产业,发展“风光水储”一体化,巩固和扩大清洁能源优势。深入推进绿色能源战略与绿色铝、绿色硅等先进制造业深入融合,引领、带动、支撑绿色铝、绿色硅产业在绿色发展、产业规模、精深加工、创新研发等方面形成全球制高点,打造“中国铝谷”和“世界光伏之都”。
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抢占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制高点。围绕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建立整车制造、关键零部件及相关配套产业链,着力打造整车及零部件研发、制造、销售、检测、服务为一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支持产业基础好的州市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园,支持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企业入园集聚发展。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新能源汽车企业及动力电池企业。支持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汽车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布局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和智能汽车,加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优化全省“车、桩、网、电”一体化监测信息服务体系,实现数据互联互通,营造新能源汽车良好使用环境。
促进能源消费绿色转型,优化工业用能结构,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终端用能设备“电气化”和“燃煤燃油替代”改造。有序推进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燃煤自备电厂和燃煤自备锅炉“煤改气”工程。大力推进工业厂房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储能系统建设,因地制宜推广太阳能光热、生物质能在工业领域利用,推进产业园智能微电网建设。
推动工业低碳发展,实施重点行业达峰管理。强化工业碳排放控制和管理,积极推进重点领域率先达峰。围绕国家2030年碳排放达峰目标,研究提出云南省工业领域碳排放达峰路径和行动方案,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园区或行业碳排放率先达峰。巩固和扩大绿色能源优势,加快用能终端电气化改造。综合利用原料替代、过程消减和末端处理等手段,大力推进烟草、钢铁、水泥、有色、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生产过程减少碳排放。积极开展工业产品和产业园碳足迹管理,提高绿色低碳产品供给能力。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提升企业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企业碳资产管理意识。
推广应用先进低碳技术,加大先进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提升全行业低碳发展水平。积极推广低碳新工艺、新技术,推进低碳技术沟通渠道建设,鼓励高碳产业之间的技术转移。结合钢铁、水泥、有色、化工等碳排放重点行业特点,制定低碳技术推广实施方案,促进先进适用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培育工业低碳技术服务第三方机构,重点发展低碳科技研发与项目孵化,开展低碳生产设备的技术改造、生产信息咨询、产品检验检测和质量认证认可服务等科技服务,为重点行业的低碳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推进低碳发展试点示范,培育低碳发展示范标杆,引领工业高质量发展。开展绿色低碳产业园试点示范,结合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大低碳产业园建设力度。开展低碳企业试点示范,引导工业企业实施低碳发展战略,开展低碳企业评价,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增强企业低碳竞争力。实施低碳标杆引领计划,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开展碳排放对标活动。鼓励有条件企业和产业园开展碳中和试点示范。依托绿色能源和丰富的高原林业碳汇资源,在园区、企业、产品层面探索碳中和云南方案。
多地敲定“十四五”国资布局优化路线图
国资布局的调整优化是国企改革发展的“重头戏”。记者获悉,近期以来,多地相继出台“十四五”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相关规划,勾勒产业发展蓝图,提出打造数个千亿级产业集团等计划,一系列重大项目将加速落地。作为重要举措之一,重组整合酝酿更多新动作。
作为第二批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试点之一,近日浙江杭州综改试验工作正式启动。实施方案把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列为首要任务,提出推动省市国有企业加大对智能交通集疏运体系、能源安全保供体系、现代物流体系、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和油品全产业链等关键领域的投资等一系列举措,到2022年力争区域内省市国资监管企业资产总额、净资产分别超过5.6万亿元、1.8万亿元,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千亿级企业达到10家。
“今年以来,随着国企剥离办社会职能和基本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国有资本具备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流动配置的条件,地方也深刻意识到转型升级与国企深化改革之间的紧密关系,大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长期从事国企改革研究的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朱昌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期以来,四川、黑龙江、山东等多地的“十四五”国资布局优化路线图相继浮出水面。《“十四五”黑龙江省国资系统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规划》和《黑龙江省国资委出资企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做强交通与基础设施、能源资源与化工、农林绿色生态产业、旅游和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板块”,推进地方国有企业“百千万”工程和“百大项目”建设。
山东规划到2025年,省属国资国企要基本完成产业结构调整,90%以上的省属国有资本集中在“十强”产业和基础设施、重要矿产资源及公共服务领域,“十强”产业利润占省属企业利润总额的比重力争达到60%。四川从产业、区域、资本、企业、合作等方面明确了推进布局结构调整的重点举措,力争“十四五”末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总收入、利润总额分别达到17万亿元、2.2万亿元、1800亿元。
作为重点任务之一,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加速推进。福建省水投集团整合重组方案获批、福建省能源集团与石化集团整合重组成立福建省能源石化集团……近日,福建国企重组整合动作频频。
浙江杭州明确以省市行业头部企业和上市公司为主体,推动国有资本产业向专业化集中、资产向上市公司集中,重点研究推进科创服务、要素保障、产权交易等领域和若干特色优势产业重组整合,适时探索组建科创集团、人才集团,加强与国家管网公司合作推进省级天然气管网公司改革重组。
在重组整合的过程中,国有企业之间的一些壁垒被逐渐破除。“央地合作的例子明显增多,越来越多地方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都有中央企业参与。”中国企业联合会国有经济研究智库研究员刘兴国称。
例如,辽宁沈阳在推进鞍钢重组本钢并实施本钢集团混改的同时,提出推进沈鼓集团引入央企等战略投资者实施股权多元化改革;推动太平湾合作创新区打造国资央企合作经济飞地,加大中央企业在辽宁产业布局力度。
陕西西安提出,打破区域内国有企业隶属关系壁垒,以产权为纽带,通过实施股权多元化或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场化推进央企、省企、市企的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优秀企业家集中。以优势企业为“头雁”,集中区域内资源,打造航空航天、汽车制造、高端装备、现代物流和新材料5个千亿级产业集团。
朱昌明指出,“十四五”地方国企重组突出战略规划引领,推进产业集群培育与发展,而且重组方式趋向多样化,既有市场化的股权并购、增资扩股、吸收合并、出资新设,也有国有产权划转、产权托管等传统整合手段。同时,地方国资委加大授权力度,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等成为地方重组整合的主要平台。此外,地方国企通过重组整合降杠杆减负债,加快清理退出“两非”(非主业、非优势)、“两资”(低效资产、无效资产),切实降低了地方国企的经营风险。
刘兴国认为,未来涉及国企的并购重组可能会趋于常态化,市场需求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地方国资委发展战略的改变、企业发展能力的转变,都可能导致企业实施并购重组。所以,并购重组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同时,市场化的并购重组将显著增加,参与方也将更加多元化,本地国有企业、外地国有企业、中央企业、民营企业甚至外资企业,都有可能参与到地方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之中。
朱昌明建议,未来要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国企重组方式升级,并且要更加注重国企重组后的实质性整合工作,应通过深化企业产权、公司治理、经营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推动重组后的企业实现真正融合,进而公司治理走向规范、经营机制更加灵活、风险管控能力增强,实现国企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