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题结题报告(体育课题结题报告范文样本)
本文目录一览:
- 1、如何培养高年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结题报告
- 2、请问什么叫体育教育实验结题报告?
- 3、如何提高初中生课外体育锻炼能力微课题结题报告
- 4、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探究的结题报告
- 5、如何培养小学终身体育观念结题报告
如何培养高年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结题报告
如何培养高年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结题报告 农安骨干教师研修班自开班以来,在教师进修学校的直接领导下,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我从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出发,紧紧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落实课程实施、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提高我校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任务,坚持以课堂为依托,以个案研究为切入点,以研究课、展示课为研讨,扎实有效地开展体育教学研究、经验交流、等研修工作,促使自己业务素质、专业水平、课堂教学技能不断提高。忙碌中感觉充实,辛苦中留下回味,勤劳播种下收获,不足激励我们奋进,一年来,我采用教育教学与教学研究相结合,业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先后开展了如何培养小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研究活动.在研究活动中,我采取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对比的方法进行课题研究,具体如下. 一.实验过程 【1】.制定实验方案 【2】 对学生进行测试 【3】制定实验计划 二【一】实验做法 1课堂实验法: 根据实验计划,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 2.实验对比法; 采用实验班与对照班以及实验班实验前后进行对比,以便掌握学生情况,了解实验效果。 3.调查访问法: 对部分学生和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学生锻炼情况,并作好记载。 4.统计分析法: 对回收的资料及访谈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和计算机处理,为研究提供依据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校三四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1)【2】班为实验班(3)4班为对照班57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21人。 三、 课题研究的途径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营造体育文化氛围 【1】组织课题组认真学习课题方案,明确课题研究意义,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中真正得到落实。要求全体人员人人参与。课堂上体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让学生在各种体育活动中享受玩之乐、学之乐、练之乐,以达到学生热爱体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使单调的枯燥的体育课成为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练、练中会。 【2】.提高全体教师的共识。通过教师会议,将实验课题通报全体教师,要求转变观念,明确“健康第一”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任务。“学生自我体育锻练习惯的培养”要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共识。学校把体育工作与教师考核挂钩,任何教师不能因学生学习成绩差或没有完成作业不让学生上体育课或限制学生活动。要正确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及各项训练或竞赛。 【3】.得到社会、家长的支持。通过社区联谊会、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宣传“健康第一”思想,公布学校实施“快乐体育”教学。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学网络。要求家长在抓学生文化课的同时,不能忽视体育爱好的培养,鼓励子女参加各种体育锻练活动。反对家长因子女学习成绩不好而限制体育活动时间,支持子女积极参加学校各类体育训练和比赛。 【4】.给学生活动的天地。在形成“健康第一”的意识后,通过“快乐体育”激发学生体育锻练兴趣,除上好三课二操三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外,从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给学生活动的天地。早练、午休、放学后,给时间、给场地、允许学生把体育器具带进教室和校园。 2.对学生学习兴趣的特性进行分析认识 【1】.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人的兴趣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往往与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有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和动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兴趣在学习动机中是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向。所以,在许多心理学、教育学及教学论等著作中都谈到兴趣的问题,卢梭就把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作为他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赫尔巴特则认为,教学应以多方面的兴趣为基础,提出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引起多方面的兴趣。 【2】.从某种意义上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就必须从多方面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把社会和新课程提出的具体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经过教育,把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小学体育工作肩负着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培养学生各种基本能力、打好基础的任务。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3.从调查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看体育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体育课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 小学生天真活泼,兴趣广泛,喜欢各种各样的活动。体育课内容丰富、生动有趣,自然会吸引学生。二者的结合是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基础。我们通过对学校部分班级的问卷和个别了解,调查了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结果是:很喜欢体育课的学生占82.16%,喜欢的学生占19.3%,不喜欢的学生占5.23%,无所谓的学生占4.31%;很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占95.26%,喜欢的学生占9.44%,不喜欢的学生占2.1%,无所谓的学生占5.3%。说明小学阶段大多数的学生喜欢体育活动和体育课,愿意参加体育锻炼。 【2】.学生喜欢与不喜欢体育课的具体原因分析 小学体育本应结合学生和教材的特点,把课上得生动活泼,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使更多的学生喜欢体育课。但事实并非如此,目前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兴趣不高的状况依然存在。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学生上体育课能进行各种活动和比赛并感到好玩、有趣味的占59.3%;认为有利于强身健体占65.4%;教师的教学水平高、艺术性强,能吸引学生参加的占85.8%;认识到从小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将来终身受益的86.8%。由此可见,学生除重视个人身体的全面发展外,也希望教师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及组织管理能力。 对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调查分析中了解到,认为体育课上得枯燥乏味教法陈旧占65%;教师态度不好、训人占57%,学生不会做复杂的专项动作占37.5%;教师管得太多学生没有主动权占63%。可见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观念和言行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应引起广大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 【3】.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在“你希望体育教学从哪些方面改进更能提高你的学习兴趣”的调查中,希望体育课要结合学生特点,多安排游戏和比赛的占69.2%;希望教师组织教学、处理问题时间不要过长,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时间的占45.5%;希望教师不要有偏见和偏爱占29.1%;希望增加活动器材,增多每节课教学内容的占55.6%;希望教师不要管得过多、统得过死,要给学生主动权的占65.7%;教师不要训人和挖苦人的占39.6%。以上虽然只是学生的期望,却恰恰反映出体育教学的现状。对学生的这些建议和意见,我们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努力改进体育教学现状,以便能尽快与新课程接轨。 [4].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分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必须寻找学生对上课,对教学过程的安排所抱冷漠态度的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本来喜欢体育,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烦情绪、兴趣消退的呢?如果从教学过程来分析就不难看出,每一种原因都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联系着,而且教师的“教”影响着学生的“学”。特别是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和个性特征及现代教育理念缺乏了解,造成教学中“学生为本、学为主体”的根本宗旨不能落实,是影响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这是当前课程改革中应该尽快解决的突出问题。否则体育教学不是束缚、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不负责任的放任自流,这势必给新课程的推进带来不良影响。长此下去,不仅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损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四.研究的措施 [1].要使学生对体育学习有明确的目的 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不可能,也不会对所学内容的意义、作用、价值有完全正确的认识,达到有目的学习。因此,教师要掌握儿童的这些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反复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揭示体育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把体育学习与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确认识身体好、学习好与将来终身受益的关系;把体育课的学习与其它文化课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没有好的身体素质就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将来走向社会,难以发挥应有才能的道理。激发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积极锻炼,打好身体基础。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兴趣加以正确引导,防止学生单纯从兴趣出发进行锻炼。对那些学生不喜爱而对身体的全面发展又十分重要的项目,教师要耐心教育,讲明学习意义,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他们学习,利用兴趣迁移规律把学生对某一学科或项目的兴趣迁移到体育学习上来。 【2】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双边活动,它包含着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性(主体作用)两个方面。这两者的结合是教学过程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能不能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全面、自主、探究、合作”地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互相爱护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有快乐的学习情绪。在这个环境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承受者。让他们在学会动作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就能够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的作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设置、引导和组织之中,而不是单纯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在于教师善于选择合适的教法手段和教学步骤,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当敢于改革旧的教学模式,重视因材施教,教法灵活多样,这样才能使教者得心应手,学者心情愉快。 【3】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法手段和完成课的任务有密切关系,决定着课的质量。所以完成每节课的任务都不是单一教法手段的孤立运用,而是多种教法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统一体现。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符合课的目的任务,教材特点,运动规律和学生实际。教学中教法灵活,手段多样,形式活泼,不仅可以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更快的掌握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疑,恰当的运用教法手段,会激发更高的学习兴趣, 取得更高的教学效果。 4言传身教,严格要求 小学生评价能力差,模仿能力强。教师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是学习、模仿的直接榜样,因此,教师要做学生的表率。要身先士卒,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应注意以自己的饱满的情绪,振奋的精神,良好的个人心里素质,以及对工作的责任心,对事业,对学生的情感,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请问什么叫体育教育实验结题报告?
体育教育实验的项目有不少,不知道您在搞什么项目的实验。
总体说体育教育实验结题报告,是就体育教育某一个项目的实验的过程与结果的研究性的总结。
报告的具体要求:
1、 报告标题:课题名称+结题报告
2、 作者署名:单位+姓名(负责人或负责人和撰写人),署在标题的下面。
3、 内容提要:主要观点、内容。超过4000字的就要写内容摘要。
4、 问题提出: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对研究方案中的研究意义部分的深化)、理论依据、前人研究综述(包括研究方案中前人研究综述以及立项后又看到过的同类课题研究成果)。
5、 研究过程:简单介绍研究经过、方法、步骤。方案中的研究过程是一种假设,而结题报告中的研究过程是实际做的。
6、 结果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这块是结题报告的主体部分,应按原来设计的内容,分几个部分把自己已做的工作加以描述分析出来。这些事情做后得到什么启发,得出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可以有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
7、 成效分析: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效果的分析。成绩与效果的分析最好是对比分析,通过前测、中测、后测得到三组数据,最能反映表面出成效。也可以通过具体案例的描述看出效果,如某个学生行为的变化,研究之前什么样的行为,通过一年的干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把他们的行为描述出来。
8、 问题思考:研究的特点,今后努力的方向。充分肯定自己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看看还存在什么问题。
9、 参考文献:引用(注释),参考他人的成果。注释,即原滋原味地引用别人的成果的,要注出谁的文章,哪一年,哪一篇文章,第几页。参考文献则附在后面。(注释的方法和参考文献的注入格式附后)
10、 附录:不便列入正文的原始材料等。如一些原始材料,包括调查问卷,一些统计过的数据,一些典型的案例,一些照片等材料。
如何提高初中生课外体育锻炼能力微课题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很多体育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小学生低年级运动兴趣很浓,都很喜欢走、跑、跳、投、攀登、爬跃等基本活动,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高年级兴趣在逐渐减少,有的甚至一点都没了。再加上很多学校缺乏配套的相应体育器材,能上的体育课内容少,又常年重复,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渐渐远离了体育活动,淡化了体育活动意识,缺乏基本活动能力,学习新技能很困难,还容易受伤。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育要面向
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心理和生理都更加健康。基于此我校广泛开展校本体育开发,力求多开发学生喜爱的具有实用价值的项目和内容,提出了提高小学生基本活动能力的有效性研究。让学生在活动中愉悦身心,快乐成长。
二、理论依据:
近年来,很多体育教师都知道,提高学生运动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点,兴趣是获得一切知识的一扇门,只有打开才有机会会获得。我校根据学生缺乏基本活动能力,学习技能有障碍,又结合学校的地理位置,生源复杂等实际情况,提出“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口号。本着“继承、发展、改革、创新”的宗旨,大力开发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和项目,通过各种游戏的方式等,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主,提高学生运动兴趣,提高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为学生开辟广阔的活动空间,与学生发展有机结合,为学生学习新技能和技术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三、研究的内容:
重点是上什么内容和项目、采取什么方法和通过什么途径让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上体育课。自己会玩什么,合作会玩什么,会创编新玩法。并在室内外、课内外、校内外都能主动开展、参与体育活动。
1体育运动项目:
大力开发体育校本资源,只要是健康的、较安全的、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我们都可以走进体育课堂。喜欢就是有兴趣,有兴趣就想尝试,运动了就会有效果,就会达成目标。
2游戏:
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这是不容质疑的了,游戏必定有规则,在规则中培养勇敢、顽强、不怕困难、与他人合作、互帮互助、自信心、集体荣誉感、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等等很多品质。把开发的项目和内容用游戏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来培养运动兴趣,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四、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让学生从小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2通过研究,促进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初步探索一条乃至更多条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实效性的路子。
3通过研究,构建适合小学实际的、有特色的体育课程资源体系,创编具有特色的教师活动用书,制作一些体育器材和建立活动基地和场所。
4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的提高,拓展体育教学时空,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课题管理到位
课题管理做到了四到位:
(1)认识到位。
把课题列入教研组教学计划,让教师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和课题研究的内容以及课题研究的价值作用。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
(2)规划到位。
课题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研究过程,学校进行整体规划,周密安排,设立研究制度,研究例会;设立专人负责、明确分工。学校要定期进行检查调控制,保证课题研究有序有效的进行。
(3)专业支持到位。
以“课题”为载体,围绕改善课堂教学行为为核心的教研活动,充分讨论,开阔思路,引发思考,合作进行教学研究 ,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
(4)条件到位。
增加必要的器材经费投入,改善场地设备,挖掘课程资源潜力,为课题研究创造条件。
2、校本体育活动四有:
有规则、有情趣、有特色、有创新
学校每学期的体育活动计划详密,安排到人,分管到位。每年组织全校性的趣味体育运动会。每月一次的小型趣味体育活动,如运水、推轮胎、拔河比赛、毽球比赛,千脚虫大赛等。最吸引学生的是课间小型体育活动,学生可以几个人一组随时随地地自由组合进行游戏,如:大方块、撒花瓣、转转盘等,这些活动简单、新奇、有趣,还可以填充条件变更形式进行,创新游戏。多样生动体育活动使校园形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3、科研成果达到四突出:
突出研究性、突出实效性、突出独特性、突出发展性
小学课堂有效性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开展体育活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形成有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为此校本体育资源的开发要注重实效,要有独到的观点有研究参考推广的价值,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六、对课题研究的后续思考
1、校本体育的特色。校本课程的构建是一项长期发展、不断完善的“工程”。校本体育要有鲜明的特色,不能从众跟跑,也不能不切实际的求奇求异,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开发活动内容。经过两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的校本课程虽然已具雏形,但不成熟,有待进一步修改与论证。
2、理论内涵的提高。教科研的高要求与教师自身理论内涵缺乏的现状是一对矛盾,更需要我们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当今教育改革日新月异,新理论层出不穷,努力实现向学者型、研究型教师的转变是我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任务。
3、因材施教问题。体育教育能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但怎样对个性各异的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教育中得到发展,是我们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体育校本课程的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用心挖掘,一定会有开发出更多更适合我们学校,适合我们学生,具有时代气息的体育资源来。
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探究的结题报告
hao123精彩资讯,每日最新最热随时 头条新闻 娱乐八卦 精彩视频
校组建有体育兴趣小组、学生单项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体育组织,使学校课外体育锻炼组织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二是调整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为保证学生每天有足够时间参加体育锻炼,这两年来我县各个中学都有不同程度地调整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并以课的形式落实到课表上,目前我县各中学早操时间约有15—20分钟,课间操普遍是20——30分钟,下午课外体育活动课一般是35—45分钟,这从时间安排上已有一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若每个学校都能扎扎实实地组织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那么我县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质量会大有提高。
(三)组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体育活动新格局。
1.教师实现转变观念,树立学生主体观。我县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长期以来大多是沿用老模式较多,这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随着学校体育改革不断深入,我们以“素质教育”、“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主体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尊重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个体需要出发点,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身心特点去选择和开展学生所喜欢的体育活动内容,本着学生自觉、自愿、自主的原则,以有利于增进健康和体质出发,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
2.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长期以来,由于受到陈旧的传统教育思想束缚和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及体育竞技成绩至上的影响,我县有不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仍沿用传统课外体育活动的模式,活动内容单调,组织形式单一、乏味,有的学校只重视体育运动队和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指导。这种单一 的课外体育活动格局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并必然会被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体育活动所取代。所以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我们尽最大的努力,采取最有效的办法面向全体学生,力所能及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不管采取何种形式、内容,我们都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发展。
四、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 根据调查统计,我县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学体育场地器材尚未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在狭小的场地和有限的体育器材下,要想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从硬件来讲是一个大问题,难度是可想而知。因此,各个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结合自身的场地器材条件,师资力量及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应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并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期,不同的阶段来选择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内容和练习手段。一年多来,在我们政协文体委员活动小组的提议下,县教育行政部门十分关心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工作,各个中学都能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的体育场地器材的作用。有很多学校能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需要出发,能考虑本校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去选择和开展学生所喜欢的体育活动项目,逐步改变纯竞技式的成人化的运动项目,重视民族体育内容,比如:城厢镇二中、宁武一、二中课外体育时间,学校篮球场和乒乓球场热闹非凡,学生对这两项运动兴趣极高,充分调动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初步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县民族中学能充分利用县业余体校人力和体育场地资源,重点开展篮球运动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两项运动已成为该校体育传统项目,而且这两年来一直保持领先地位,通过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活动,我们发现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不但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
五、课题研究的效果分析
(一)深入了解掌握武鸣县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通过调查发现,我县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行为只属一般(可参见课题调查报告,以下同)。令我们深感优虑和担心的是,我县中学生在正常工作日和天气下,每周参加3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早操和课间操除外)的人数只占被调查人数的32.20%;被调查的23所中学中还有9所学校每周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不到3次;能保证每天有一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的仅占被调查人数的10.30%。面对如此现状,就主要原因我们进行各方面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过重是首要因素。其次是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第三是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缺乏。第四是学校没有组织好课外体育活动。第五是学生尚缺乏自我锻炼能力。
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意识的强弱是其是否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练的思想基础和动力,从调查中可发现我县中学生的课外体育参与意识较强,绝大多数学生较喜欢课外体育锻炼,然而由于受到传统重智轻体观念的影响,还有极少学生体育意志令人担扰。因此,体育教师应针对性地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积极引导,加大中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最活跃因素,对激发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和提高体育锻炼效果有十分重要作用。调查结果表明,我县中学生的课外体育参与兴趣还算可以,大部分学生对早操、课间体育活动较感兴趣(占被调查人数的69.6%),很多学校都能认识到抓好两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方面灵马一、二中、武中、武高、镇一中等中学都有自己一套比较完整的组织管理措施,致使学生做操比较认真、投入,做操质量较高。然而,还有个别学校不够重视两操活动,尚缺乏管理经验,学生做操马虎,没精打采。因此,我们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有必要对现行的早操,课间操的内容和形式作一些改进,除了做广播操外,还可增添一些学生所喜爱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也可不拘于一种,既可集体活动,也可分散活动,从而使两操活动对学生产生持续的吸引力。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我县中学生有90%以上较喜欢球类运动,特别是篮球运动这与我县群众篮球运动,基础较好有直接关系。因此,学校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应着重从球类运动入手,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我县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出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愉悦身心、促进社会交往和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60%以上,这表明中学生思想上对参加体育活动的价值和功能的认识是正确的。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因势利导,积极引导,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活动,使方法和手段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发挥更好的锻炼效果。
(二)调查分析影响我县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目前影响我县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可归纳为内因和外因两大因素。其中,内因包括参与动机、参与意识、和参与兴趣等因素,关于这方面内容已在前面提到,在此不再重复。至于外因包括教育体育体制和方针政策、学校认识与观念、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条件、学校组织管理和家长及老师等因素。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不能很好地得以全面贯彻,一些学校把升学生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准,致使学校片
面追求升学率,而勿视了学校体育工作。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是推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面动因。我国应试教育观念“重智轻体”的传统观念还比较严重,学校体育工作仍然还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老师,必须提高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物质保证,近几年来,我县各中学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虽大有改观,但尚未满足学生多样化体育锻炼的需要,学校学生人数多,但体育场地器材有限,这是制约我县各中学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所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想方设法改变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落后现状,以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学校组织管理是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措施。根据调查结果表明,我县有52.28%的中学生和24.66%的体育老师认为,学校组织开展的体育活动内容单调,形式单一;有29.60%的学生和10.96%的体育老师认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缺乏组织者,组织管理跟不上。由此可见,学校课外体育的组织管理至关重要,从组织开展活动内容、形式以及组织者都要科学化、规范化,严格按照我国政府部门有关决定、通知、条件等来执行,并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大胆创新,敢于实践。
家长和老师是否支持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学校领导是否重视体育,体育老师的责任心和工作作风,会影响到学生是否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与基本因素。调查表明,有94.60%的学生家长支持自己子女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有59.16%的学生希望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得到体育教师的组织指导。实践证明,哪个学校领导支持和关心体育工作,体育活动老师尽职尽责,班主任支持并经常鼓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练,那么学校体育工作会搞得非常出色,其中,我县双桥一中、灵马一、二中,城厢镇一、二中、县民族中学,县实验学校、武鸣中学、武鸣高中等等学校在这方面工作做得比较好,课外体育活动质量较高,所取得成绩令人满意,得到社会、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和称赞。
(三)探索出有效组织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面很广,内容也很多,要有效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必须得到全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活动才能有较地进行。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活动,我们主要从建立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体系和改进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内容等两种途径及方法入手,推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全面逢勃发展。
1.建立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体系。
(1)加强组织管理: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由负责教学管理工作的领导主管。政教处、教务处督促、检查考勤、量化评分,体育教研室组织实施,班主任、辅导老师和各种体协等配合管理的课外体育活动体系。
(2)明确目标管理:明确各层次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和相应的权力,做到有职有权,职责统一。
一是学校领导小组要专门研究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落实情况与提高质量的办法。二是政教处、教导处每天有人负责监督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检查并协调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活动正常开展。三是体育组、班主任、辅导老师、体育协会等互相配合,根据学校体育工作任务和目标,制定相应的活动时间表、活动内容、活动组织形式及措施等。
(3)完善制度管理:确保课外体育活动正常开展必须要完善各种制度,运用制度进行管理,做到:①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兴趣、爱好、能力分别成立不同的单项体育协会(俱乐部),由学生与体育组、
辅导老师一起制定每学期活动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开展活动。②活动时间得到保证。学校严格按有关教育法规、通知、条例等来执行,认真抓好早操、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课的工作,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③活动有检查评比。由政教处、体育组、学生体育协会共同组成考勤和检查评比小组,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和考评,并公布于众,并作为评定“先进(文明)班级”的依据,从而保证课外体育活动优质高效地开展。
2.改进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内容,为学生创建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平台。
改革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课外体育活动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等个体差异很大,运动水平参差不齐,若沿用传统的活动模式,固然可以保证活动的开展,但存在着主观意识消极淡薄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发展。严重影响锻炼活动的质量,所以,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我们除了面向全体学生安排一些集体锻炼项目之外,主要是在两种形式上下功夫,即一是组织课外体育竞赛活动。二是组织学生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由学生自主选择参加各种单项体育俱乐部,让学生自己组织开展各种各样体育竞赛活动,自我锻炼,自我提高,教师则给予指导及协助。
改进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满足学生体育锻炼和心理要求,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目前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所开展的活动项目一般比较单一、老化,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加大对体育运动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一年多来,我们认真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关精神,注重对现有的体育运动项目加以改进,抓住运动中的主要因素,简化规则,灵活运用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注意对新兴的体育项目的引用,不断挖掘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例如:课外体育活动中,我们以中学生所喜欢的篮球运动为龙头,在各种单项体育俱乐部的配合下,扩大活动范围,增加活动内容,使活动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多样。其中篮球竞赛我们简化很多规则,让规则更接近我们学生的运动水平,组织形式上多采用三人制,四人制和五人制篮球赛相结合。为能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上场参与比赛,我们还把每场球分成五——六节进行比赛,而且规定每个学生最多能上场比赛1或2节,球赛中间休息时间还附加投篮比赛,并将投篮比赛成绩加入总分,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满足了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四)因地制宜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基本养成,学生的体育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有限的体育场地器材下,因地制宜地进行体育锻炼是我县中学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个新亮点。如今有不少学校能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校内体育资源,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内现有体育场地器材的多种用途,发挥一物多用。有的学校已重新整合一些陈旧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化“大”为“小”,活用“小”场地,引导学生进行适合小场地开展体育活动(如:三人篮球赛、五人制足球赛,乒乓球赛、踢毽子比赛,跳绳比赛„„),诱导学生对这些比赛逐渐产生兴趣,形成爱好,养成自主锻炼习惯。在充分发挥校内体育活动场地器材优势作用的同时,很多学校能充分利用校外体育资源,其中,县城的学校都能与县业余体校合作,开展各种体育项目训练与比赛,共同研究挖掘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如:板鞋、绣球、珍珠球、武术、跳竹竿舞等等。农村基层学校能充分挖掘校外自然环境所赋予的优势(山坡、草地、公路、江河„„),创造出各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和活动形式,并利用这些优势条
件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如:中长跑、越野跑、 游泳、爬山、远足等等),以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
中学生体育能力对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至关重要,中学生体育能力正处在形成、提高、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充分利用课外体育锻炼有利时机,积极引导学生因地制宜地开展学校优势运动项目,模拟体育俱乐部形式开展活动,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自我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学校体育活动技术技能水平。实践证明,学生对学校优势体育项目兴趣极高,参与积极性高,而且在自己的体育组织里学生们兴趣得到满足,个性得到发展,自主锻炼能力得到提高,才能得到施展,身心也十分愉悦,也对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有积极作用。通过一年来的实践研究,参加各种单项体育组织(俱乐部)的学生的体育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而且能带动全校体育逢勃发展。例如:我们城厢镇中学生篮球俱乐部每学期不仅承办学校各种篮球赛,而且还负责组织指导各班级篮球队的训练和比赛工作,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及双休日,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组织训练和比赛,自我提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文体活动,成绩突出。其中,在2004年县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中荣获初中男子组和女子组篮球赛第一名和第二名,是历年来没有得过的好成绩;田径俱乐部也负责协助学校举行一年一度的学生田径运动会,在2004年县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中荣获初中团体总分第二名,这也是我镇中学生历来最好成绩的一次;乒乓球俱乐部每学期都将乒乓球联赛贯穿于整个学期活动过程,在2004年县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中荣获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同时获得男子单打冠、亚军。由此可见,成立学生单项体育俱乐部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潜能得到发挥,体育运动技术技能水平得到提高,而且能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六、讨论
由于研究的时间较短,学生形成的体育意识和锻炼习惯尚不够稳定,学生体育俱乐部模式还要进一步完善,因地制宜进行自我锻炼能力有待提高。为此我们今后要:
(1)继续以体育新课标为指导,进一步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外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
(2)继续加强研究,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自主锻炼”的方法、能力、意识与终身锻炼的体育观念逐步形成习惯。
《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课题组
2006年6月15日
如何培养小学终身体育观念结题报告
我国的学校体育改革,已经走过了二十几个年头。学校体育要为培养21世纪人才服务,要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已经成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二十多年来的学校体育改革,我们拓展了学校体育的目标,丰富了学校体育的内容,改进了学校体育的方法,使我们的学校体育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改革是卓有成效的。然而,如何使学校体育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并成为他们自己所理解、所热爱的体育活动,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却还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尤其令人不安的是,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接受了十几年的体育教育之后,当他们走出校门奔向社会时,却与体育再见了,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学校体育的弊端所在。我们不得不为现在的学校体育反思,探索一种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为目标的教育管理模式。近年来诸暨市的学校体育虽与兄弟县、市、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我们的传统校体育比赛、我们的中考体育成绩、我们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体育器材的添置、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等等,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但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与广大老师共同努力下我市的学校体育发展很快,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积极推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考体育成绩平均分逐年提高,学生体育比赛屡获佳绩。
前言
1.1课题研究的背景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条件,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当务之急,一个重要的课程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体育场地、器材也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国家以制订了各级学校体育器材设施设备目录,各地学校应根据教育部制订的《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争取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配齐,并在原由的基础上逐步改善,有条件的学校要逐步实现体育器材和设施的现代化。各校对现有体育设施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努力开发其潜在功能。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要达到新一轮新课程目标,当然也需要有一定课程资源作为前提。
1.2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我们认为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是新时期学校体育改革的趋势,特别是诸暨作为教育强市,学校体育工作应与其他教学工作并肩齐进,其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2.1通过对各校场地、器材配备情况的调查,整理数据与兄弟市、县、区及省级标准进行比较,寻找存在的差距,力争政府机能部门和学校加大对体育专项资金的投入,购置相关的体育器材,扩建体育场馆,保证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1.2.2了解全区各中小学体育师资力量现状,针对问卷、座谈情况,分析讨论,采取可行性方案,加强队伍建设,组织培训,增强师资力量,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效果。
1.2.3了解各校体育课、课间操、课外活动、课余训练情况,分析各校的特色及取得成功的经验,并提出推广有关先进经验的可行性方案。
1.2.4促进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老师相互交流的机会,增强教师热爱体育教育事业、热爱家乡诸暨、热爱学生的热情。
1.2.5题组成员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各校体育教学现状,相互交流、学习并逐步改进教学方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与教学水平。
1.2.6全面了解诸暨学校体育的现状,在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分析发展对策,并争取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把先进的学校体育管理模式、学校体育工作经验、与体育教育教学理念逐步推广到全市各校。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和要求,如何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贯彻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去,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更新观念,刻苦钻研,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我区的学校体育现状作一个调查,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现状与分析
3.1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与课间操情况
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只有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使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实施。体育老师的课堂教学应从教学常规开始,但从个别学校的校长、教务主任及教研组长教学访谈中了解到,全市尚有少部分体育教师先上课后备课,教学常规检查时则从网上下载一系列现成的教案敷衍了事。而小学还有大部分兼职体育老师没有经过正规的体育师范教育。
课外活动和大课间活动正在向正规化迈进。近几年,在教育局的领导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各校积极排练,教育局组织评比,使得大部分小学都开展大课间活动,且开展得很好,全市小学大课间活动平均每天30多分钟。初中与高中有升学压力,相对来说开展得少,课外活动也只是流于形式,大课间也没有开展,没有落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高中生的课间操更是让人看了直摇头,懒洋洋的,一点精神都没有,根本没有锻炼的概念,而每个伸直的动作全都是弯的。我们认为这是学校的管理问题,也是体育老师的教育问题。
近年来,各校也都开展体育节活动,项目大体上有田径、跳绳、拔河、球类、趣味性游戏活动等,体育节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活跃了校园文化。
3.2学生体质健康与课程标准
全市各中小学都施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小学与初中三年前开始实施新课程,高中今年开始实施新课程。虽然小学与初中的新课程已实施三年了,但许多老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还不到位,观念尚未转变,也没有真正意义上施行新课程标准,没有树立“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理念,没有真正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部分教师只是简单地把原来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换成现在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几年来,我们却无奈地看到学生的体能在下降,学生的整体技能水平在倒退。归纳起来有以下原因:学校领导不够重视体育课程改革,体育场地器材的紧缺制约着体育活动的开展,初中里的一些老师在搞应试教育,为了学生的体育中考则周而复始地上着几项考试的项目,却忽视了对学生运动技能的教学和运动兴趣的培养,这样,学生便成了运动的机器,目的很明确,为了分数而努力,为了分数而运动,从某种层面上扭曲了体育运动的真正价值,学生便成了分数的奴隶。
3.3体育场地器材
学校运动场地和休育器材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进行体育教学、业余训练等方面的重要基础设施,它直接关系到群众体育的普及与发展,由于诸暨市进行多次调整,新老校舍不相协调,难以对场地设施进一步的改建,全市小学在校学生50000多人,但是有体育馆的学校仅有3所,占5%;室内体育活动场地或风雨球场5所,占8.3%;室外标准篮、排球场92片,平均每所学校1.8片;学校有环形跑道的占70%,好几个中心小学没有环形跑道;建成塑胶跑道的4所,占6.7%;建成游泳池的学校1所。从这些数据来看,学校活动场地严重不足,学生在拥挤的场地进行活动难免产生许多不安全的因素,况且场地性质还停留在简单的水泥、煤渣等混合场地,特别是煤渣场地在干燥的季节时常扬起漫天灰尘,这无疑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根据浙江省学校体育器材配备标准,我市至少一半学校未达到此配备标准;大部分学校都是由体育教师承担兼职保管员。从统计中了解到我市的一所城镇中心学校,重点学校,其体育师资和场地器材堪忧,全校30多个班级,1500多名学生,却只有1名专职体育老师,另有4名兼职体育老师,没有环型跑道,没有篮球场,全校现有的器材如下表:
某城镇中心小学体育器材统计表
乒乓桌
拔河绳
跳山羊
跳箱
小体操垫
大体操垫
皮尺
接力棒
跳高架
秒表
篮球
跳绳
实心球
3
1
1
1
5
2
3
20
1
4
30
100
20
不查不知道,一查真叫人吓一跳,这样的运动场地与体育器材怎样能适应现代体育教学?小学体育课上没有一些器材,我们很难想象他们的体育课是如何上的,学校根本无法开展课外活动,学生的体质健康又如何保证呢?也不知道重点学校的名片是如何而来,或许学校领导与学生及家长都有很多的无奈。从对部分学校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体育教师办公条件较差,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学校有单一的体育办公室。电脑等现代办公条件也都和其他学科合用,体育教师的电脑使用量很少。缺乏先进的辅助教学手段,难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从教学的角度来讲,休育教师集中在一起办公较为妥当,这样有利于在课前进行交流、探讨,能充分利用和计划好场地和器材的使用,但目前的条件受到一定的限制。
结论
4.1 体育经费投入不足,体育器材缺乏。诸暨市也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但许多乡镇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十分不足,造成体育场地、器材的严重缺乏。一些学校的体育设施相对滞后,很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这将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进程。政府应统筹更多的资金来改善这些学校的体育设施,以进一步适应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4.2目前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存在数量不足,业务素质不高的问题,体育教师兼职人员较多,一些学校往往安排部分无法胜任其它学科教学工作的老师担任体育教学,从而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改的顺利进行。国家规定必须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活动时间,每周开设3-4节体育课,由于师资的缺乏,无法按要求安排课程。体育教师紧缺的问题已成为我市学校体育发展的瓶颈。
4.3科研导航作用尚未发挥出来。新课程改革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都
是全新的,如何帮助和促进教师走进新课程,科研必须为新课程导航。各校各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但体育课题却并不多,如何将体育课题研究与实施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则需要学校领导特别是学校教科室的帮助与指导。各校应以经济为杠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体育课题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并用课题的研究成果来指导教学。
4.4体育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的问题。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教师的地位一直以来得不到学校领导的重视,第一线的教师不仅要负责学校的“两操”工作和学生课余训练,每周还得任15-16课时的课堂教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相对都是很高的,而相当部分学校在教师发展和业务提高上仍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这样,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
4.5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势在必行。教师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的力度不够,各校对体育老师的专项培训很少,高中学校的教研组制度建设较健全,开展相应的培训也较多,而初中和小学的“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培训活动已开展,但真正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活动的尚不多;校本教研活动开展情况不理想;体育教师利用和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高,各中心管理校之间交流不多。
新课改以来,室内理论课甚至一些实践课对多媒体信息整合的要求高了,但一些学校的设备跟不上,造成教学手段还处在落后或古老状态;而一些老师的多媒体信息的运用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4.6“健康第一”的思想尚未根深蒂固。由于教育观念的问题,在教育实践中,忽视或轻视体育的行为、观念、思想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体育与其他各项工作相提并论,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学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事情还屡屡发生。在高中学校,到了高三,学生也好,学校也好,整体的教学重心都在备战高考;在初中学校,由于初三有体育中考,体育课的教学往往变成对付体育中考的应试教育;相对来说小学的体育教学要好些,大课间也搞得轰轰烈烈,但由于体育教师的紧缺,小学体育教学与科研氛围也不容乐观。
《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和“跨世纪园丁工程”里指出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要加强体育工作,要使学生有强健的体魄,保证学校体育教育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等。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区体育工作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应进一步吸取与借鉴先进的工作经验,为我区的发展提供一个行动方略,为培养一代成为具有坚强、乐观、奋发向上、百折不挠、善处逆境的良好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新人而努力。
从多次的调研与研讨课以及优质课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体育教师参与课改的主动性、积极性较高。经过培训后,观念更新了,而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还有很多困惑,但我们没有等待,都在积极地探索,全身心投入课改,努力成为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先行者。
发展对策与建议
5.1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5.1.1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体育教师不仅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思想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还要严以律已、以身做则、淡吐文雅、衣着整洁、举止文明精神饱满等良好的个人品质,也不能再是仅仅懂得一些运动技能的教师,而要是一个理论扎实、基本功过硬、知识面广、能力超人,经验丰富,技巧通达的教育者,是一个育人的艺术家和教学的工程师,成为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理论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
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质量和水平。由于社会的客观原因,有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师;和其他学科的教师,不处在同等地位,虽然这样我们体育教师更要自尊、自爱,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自己要尊重自己,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怨物忧人,自抛自弃,以积极的心态正视客观环境中的不利因素,用自己的行动米证明自己的价值,通过自己勤奋的工作、不懈的努力来改变同事和学校领导心中的看法。
跨世纪的体育教师,必须具有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的全新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作一个象陶行知一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品质高尚的人。
首先,在思想上积极引导,举办科学理论讲座,请模范体育教师做报告,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深入领会体育教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他们热爱本职,重教敬业。其次,在业务上悉心培养,举办教学观摩,开展多层次的教学基本功评选活动,交流课改经验,展示课改成果,积极为体育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以“学科中心组”为活动载体,多渠道、多层次地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促使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尽快成为我区体育学科教学的带头人。
5.1.2在教学中要以人为本,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学中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想象力、学习热情,白信心以及自制力,勇敢、顽强、独立等心理品质;重视情感体验,开展生动、活泼、主动的教学,在课堂上发现问题随时处理;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正确摆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和选取恰如其分的培养内容,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重全体、重能力、重启发、促使他们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5.1.3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现代教育要求体育教师不只是个“教书匠”,而应是一个必须具有强烈时代感不受固有观点和模式的约束,积极探索、勇于发现、敢于开拓新领域,并在创新中生存,在开拓中发展的科研型教师。通过科学研究能提高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促使教师去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了解新的动态、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使体育教学更具有新颖性、丰富性和新时代的气息,教育科研是揭示教育规律,把握教育本质,启迪教育创新的思想武器,因此,当我们期望能站在时代的潮头,占领教育教学工作的制高点时就不能不自觉地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并以此来促进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学校中的各项教科研活动,积极参与校内、校外的公开课,说课,撰写论文、进行课题研究等。要做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多反思,积极进行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在平时注重学习,勤奋努力,不断吸取学科前沿知识,更新课程内容,使体育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5.1.4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课标中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因而搞好体育教学,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根本保证,是发展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
当代学校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方式,使师生耗费最少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佳效果。最优化要求全面考虑教学和教育的规律、原则、形式、方法、现有条件及所教班级和个别学生的特点,井在此基础上使教学教育过程能按既定标准发挥最有效的作用。最优化不是某种特别的教学方法或方式,而是教师在按教学规律和原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教育过程,自觉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具体条件下课堂教学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
5.1.5继续开展多种培训活动。进一步落实“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的培训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活动,定期请专家讲学,获取最前沿的信息和成果;有计划地组织体育骨干教师外出学习,了解教改动态,学习其他兄弟县、市、区体育课改的先进经验。
5.2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
5.2.1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
应鼓励学生发展业余爱好和积极参加第二课堂体育活动,在课外体育活动、群体竞赛、课余体育训练中,根据实际情况,自选内容,自定项目。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具有的素质,成立各种培养运动技能、技术的训练班或运动队,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特长、专长,如组织武术队、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舞蹈队、健美操队等,这些运动队不仅营造了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和环境,又活跃、繁荣了校园文化,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另一方面,大力提倡体育精神,积极开展群体竞赛活动,应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组织形式多样,项目各异的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活动中心,兴趣小组以及家长互助组。让他们在学校统筹下自己组织开展体育运动竞赛活动,将之纳入学校群体竞赛计划,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各方面的支持。还可采用征集竞赛内容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集思广益,不断扩大影响,以不断充实和完善竞赛的内容。另外,组织、实现这种模式的运动会,有许多工作,如编排、宣传、主持、讲话等等,若放手让学生办,发挥它培养人、教育人、锻炼人的作用,对于增加学生的体育知识,培养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展现各种才华都有很好的作用。通过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5.2.2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出发,应重视学校体育场地的高标准建设和更进一步加人对体育器材的专项经费的投入,合理的利用学校的每一块场地,发挥其最佳效益。学校教务处应和体育教师协调好学校体育课和活动课的安排,尽量将体育组设置为单一的教研组,通过体育教师课前及时对场地、器材的协调与安排,让学校有限的场地和器材得到充分利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享受健康、快乐的体育,另外要加强对场地器材的维护和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发挥场地器材的最佳效应。
5.2.3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既要注重学校体育理论和教改方向的内容,又要注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实际应用,了解体育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组织体育教师到先进学校或周边地区进行观摩学习,使他们的教学思路更加开阔,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同时鼓励青年教师进行高学历深造,使理论、实践双丰收。
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的价值具有终身效益。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发展战略,“三育”或“五育”同步发展,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对体育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是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蓬勃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加强对学生体育具有社会功能和价值意义的教育,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心理定势,几十年之后,他们将分布在社会的各条战线和做了家长,这对增强整个社会体育意识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意义是深远的,是一项迫切的教育任务和长远之计。
5.2.4各级人员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因为我们培养学生的不仅要有聪明的头脑,而且更要有健康的体魄,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有聪明的头脑,正如体质是“1”其他素质是“O”,没有前面的“1”再多的“0”也是没有意义,凶此要对体育的各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关心支持体育教师的工作,加强体育卫生工作的规范管理,进一步完善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检查、评估制度,才能推动我区体育工作现状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5.2.5改善体育教师待遇,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体育工作相对辛苦,学校采取一定的倾斜政策来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评优、评先要重视体育教学工作的成效;职称评定设置岗位要考虑到体育学科的职称结构。对于贡献大、能力强、素质全面的青年教师要破格晋升,不拘一格地加以重用,使青年体育教师能够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为学校体育工作多做贡献,为我区的体育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5.3加大体育新课改的力度,逐步形成体育学科的教学模式。使体育课改能与其他学科的课改工作齐步走。将课程改革引向深入,实际上是解决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倡导有效的学习方式,主张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结果,使获得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成为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面对课程改革,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应克服困难,以新课标为导向,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创造机会,将体育课改引向深入。
5.3.1积极推进校本教研。以案例教学为载体,改变个体为主的备课
行为,推行集体备课,发挥教研组集体智慧,注重教研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倡导教师在备课中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教学内容,除教科书外,还应有音像资料、图书资料、网上信息以及来自社会生产、生活知识和信息,注重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利用;二是教学形式,灵活多样,讲究实效;三是师生关系,多创设一些让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境,以利学生锻炼思维、开发智力、发展个性。同时应加强交流,资源共享。各直属学校教研组与中心管理校教研大组应重视对典型案例的收集,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们将清醒地看到我市体育工作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应进一步吸取与借鉴先进的工作经验,为我市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一个行动方略,为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社会主义新人而努力。(周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