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大豆信息 > 正文

大豆信息

初二科学下册知识点(初二科学下册知识点华师大版)

hacker2022-06-10 07:42:29大豆信息70
本文目录一览:1、初中科学都有哪些知识内容?2、

本文目录一览:

初中科学都有哪些知识内容?

”科学“科目是浙江独有的特色科目, 内含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四门学科的知识。而其他省份是由四位老师分开为四门学科教学,考试也独立。浙江科学中,物理化学占大约60-70%的内容,生物在20%以内,地理在10%以内,这对老师的教学水平要求很高,科学老师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老师擅长教物理,有的老师擅长教化学,但是很难遇到面面俱全的老师。加之现在在职教师的资历水平,各个学校之间差距也很大,非综合能力很强的老师,很难教好科学科目。

那么,作为学生,怎样学好科学?除开其他客观的原因,学生应该在初一打好基础,这一年的内容偏简单和记忆性,但不可懈怠,学好生物、光学等知识点和内容。这一年的知识覆盖面积比较广,要适应,但挖掘的比较浅,只要用心,不难跟上,但一定要开始培养自己的思维转变能力,这一点如果老师引导的好,那也会相对容易,因为需要应变以后“知识跨度大”的问题,这个思维能力贯穿初中三年的科学,触类旁通后更是对以后一直到大学都有帮助。学习“思维”大于“知识”,而“思维”大部分需要以老师为模板来靠近。

初二是大部分学生科学成绩极速下降的时候,这一年的知识量占了初中科学的40%以上,加入了化学内容,难度明显拔高,再到了物理电学部分以后,很多学生都会直接“歇菜”了,而科学又是中考中分值最高的科目,可以说得科学者得天下。初二是作为“分水岭”的一年,如果稳住成绩,拉开和别人的差距,基本可以说已经进入“优等生”的行列了,有了冲击高中名校的资格。

科学知识太过综合,知识跨度大而且连贯性强,一旦拉下想要补习就要比别人付出数倍的努力。所以稳扎稳打是最重要的,一旦出现问题必须要及时补习,我家孩子也是以前科学不好,后来找了某在线机构名校老师补习后才稳步上升(上的科学小班课,1对4),现在已经进入理想高中了。在线教育确实是现在的趋势,资源丰富,但一定要分辨机构的好差,我也不做广告,具体想了解的可以私信我,我们有个学习群,家长们平时也可以多交流。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有哪些?

物理量 单位 公式

名称 符号 名称 符号

质量 m 千克 kg m=pv

温度 t 摄氏度 °C

速度 v 米/秒 m/s v=s/t

密度 p 千克/米?? kg/m?? p=m/v

力(重力) F 牛顿(牛) N G=mg

压强 P 帕斯卡(帕) Pa P=F/S

功 W 焦耳(焦) J W=Fs

功率 P 瓦特(瓦) w P=W/t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 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 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牛/千克。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 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3 ,常用单位:克/厘米3,

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

1厘米2=1×10-4米2,

1毫米2=1×10-6米2。

五、压强

⒈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压力F: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单位:牛(N)。

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压强大小表示,跟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压强单位:牛/米2;专门名称:帕斯卡(Pa)

公式: F=PS 【S:受力面积,两物体接触的公共部分;单位:米2。】

改变压强大小方法:①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②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⒉液体内部压强:【测量液体内部压强:使用液体压强计(U型管压强计)。】

产生原因:由于液体有重力,对容器底产生压强;由于液体流动性,对器壁产生压强。

规律:①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②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③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大的,压强也大。 [深度h,液面到液体某点的竖直高度。]

公式:P=ρgh h:单位:米; ρ:千克/米3; g=9.8牛/千克。

⒊大气压强:大气受到重力作用产生压强,证明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是托里拆利(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管倾斜后,水银柱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1个标准大气压=76厘米水银柱高=1.01×105帕=10.336米水柱高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水银气压计、盒式气压计)。

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小,即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沸点也降低。

六、浮力

1.浮力及产生原因: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原因:液体对物体的上、下压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即F浮=G液排=ρ液gV排。 (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3.浮力计算公式:F浮=G-T=ρ液gV排=F上、下压力差

4.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悬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上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下沉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七、简单机械

⒈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通过调节杠杆两端螺母使杠杆处于水位置的目的:便于直接测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

定滑轮:相当于等臂杠杆,不能省力,但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动滑轮:相当于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⒉功:两个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方向上通过距离。W=FS 功的单位:焦耳

3.功率:物体在单位时间里所做的功。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即功率大的物体做功快。

W=Pt P的单位:瓦特; W的单位:焦耳; t的单位:秒。

八、光

⒈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影子、光斑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为3×108米/秒=3×105千米/秒

⒉光的反射定律:一面二侧三等大。【入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是入射角。反射光线和法线间夹角是反射角。】

平面镜成像特点:虚像,等大,等距离,与镜面对称。物体在水中倒影是虚像属光的反射现象。

⒊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 看到水中筷子、鱼的虚像是光的折射现象。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光线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光线作用。 光的折射定律:一面二侧三随大四空大。

⒋凸透镜成像规律:[U=f时不成像 U=2f时 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光路图 应用

u2f fv2f 倒缩小实 照相机

fu2f v2f 倒放大实 幻灯机

uf 放大正虚 放大镜

⒌凸透镜成像实验: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个高度上。

九、热学:

⒈温度t: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一个状态量。】

常用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性质。

温度计与体温计的不同点:①量程,②最小刻度,③玻璃泡、弯曲细管,④使用方法。

⒉热传递条件:有温度差。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是过程量】

热传递的方式:传导(热沿着物体传递)、对流(靠液体或气体的流动实现热传递)和辐射(高温物体直接向外发射出热)三种。

⒊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方式:蒸发和沸腾,汽化要吸热。

影响蒸发快慢因素:①液体温度,②液体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蒸发有致冷作用。

⒋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单位:焦/(千克℃) 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

C水=4.2×103焦/(千克℃) 读法:4.2×103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物理含义:表示质量为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热量为4.2×103焦。

⒌热量计算:Q放=cm⊿t降 Q吸=cm⊿t升

Q与c、m、⊿t成正比,c、m、⊿t之间成反比。⊿t=Q/cm

6.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单位:焦耳

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7.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即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它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十、电路

⒈电路由电源、电键、用电器、导线等元件组成。要使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电路中必须有电源,且电路应闭合的。 电路有通路、断路(开路)、电源和用电器短路等现象。

⒉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如金属、酸、碱、盐的水溶液。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绝缘体。如木头、玻璃等。

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导体。

⒊串、并联电路的识别:串联:电流不分叉,并联:电流有分叉。

【把非标准电路图转化为标准的电路图的方法:采用电流流径法。】

十一、电流定律

⒈电量Q:电荷的多少叫电量,单位:库仑。

电流I:1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叫做电流强度。 Q=It

电流单位:安培(A) 1安培=1000毫安 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

测量电流用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并考虑量程适合。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两端。

⒉电压U: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单位:伏特(V)。

测量电压用电压表(伏特表),并联在电路(用电器、电源)两端,并考虑量程适合。

⒊电阻R:导电物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单位:欧姆、千欧、兆欧。

电阻大小跟导线长度成正比,横截面积成反比,还与材料有关。【 】

导体电阻不同,串联在电路中时,电流相同(1∶1)。 导体电阻不同,并联在电路中时,电压相同(1:1)

⒋欧姆定律:公式:I=U/R U=IR R=U/I

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导体电阻R=U/I。对一确定的导体若电压变化、电流也发生变化,但电阻值不变。

⒌串联电路特点:

① I=I1=I2 ② U=U1+U2 ③ R=R1+R2 ④ U1/R1=U2/R2

电阻不同的两导体串联后,电阻较大的两端电压较大,两端电压较小的导体电阻较小。

例题:一只标有“6V、3W”电灯,接到标有8伏电路中,如何联接一个多大电阻,才能使小灯泡正常发光?

解:由于P=3瓦,U=6伏

∴I=P/U=3瓦/6伏=0.5安

由于总电压8伏大于电灯额定电压6伏,应串联一只电阻R2 如右图,

因此U2=U-U1=8伏-6伏=2伏

∴R2=U2/I=2伏/0.5安=4欧。答:(略)

⒍并联电路特点:

①U=U1=U2 ②I=I1+I2 ③1/R=1/R1+1/R2 或 ④I1R1=I2R2

电阻不同的两导体并联:电阻较大的通过的电流较小,通过电流较大的导体电阻小。

例:如图R2=6欧,K断开时安培表的示数为0.4安,K闭合时,A表示数为1.2安。求:①R1阻值 ②电源电压 ③总电阻

已知:I=1.2安 I1=0.4安 R2=6欧

求:R1;U;R

解:∵R1、R2并联

∴I2=I-I1=1.2安-0.4安=0.8安

根据欧姆定律U2=I2R2=0.8安×6欧=4.8伏

又∵R1、R2并联 ∴U=U1=U2=4.8伏

∴R1=U1/I1=4.8伏/0.4安=12欧

∴R=U/I=4.8伏/1.2安=4欧 (或利用公式 计算总电阻) 答:(略)

十二、电能

⒈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电流作功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公式:W=UQ W=UIt=U2t/R=I2Rt W=Pt 单位:W焦 U伏特 I安培 t秒 Q库 P瓦特

⒉电功率P: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作的电功,表示电流作功的快慢。【电功率大的用电器电流作功快。】

公式:P=W/t P=UI (P=U2/R P=I2R) 单位:W焦 U伏特 I安培 t秒 Q库 P瓦特

⒊电能表(瓦时计):测量用电器消耗电能的仪表。1度电=1千瓦时=1000瓦×3600秒=3.6×106焦耳

例:1度电可使二只“220V、40W”电灯工作几小时?

解 t=W/P=1千瓦时/(2×40瓦)=1000瓦时/80瓦=12.5小时

十三、磁

1.磁体、磁极【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叫磁体。磁体的磁极总是成对出现的。

2.磁场: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着一个对其它磁体发生作用的区域。

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磁场方向: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磁体周围磁场用磁感线来表示。

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3.电流的磁场:奥斯特实验表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通电螺线管对外相当于一个条形磁铁。

通电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与螺线管两端极性的关系可以用右手螺旋定则来判定

初二下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知识要点

1、符号的作用:能简单明了表示事物,还可避免由于文字不同和事物外形不同面引起的混乱。

2、物质的构成和组成。

(1)水这种物质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2)氯化钠是由氧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

(3)硅是由硅原子构成的。

(4)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氯两元素组成的,硅是由硅元素组成的。

3、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也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4、原子结构:原子

(1)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在原子结构中,并不是所有的原子核内都有中子的,如氢原子。

(3)因为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而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4)在原子结构中,电子占据的空间很大,而质量很小,所以可以忽略不计。

(5)在原子结构中,原子核占据的空间极小,但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5、同位素原子:

(1)原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2)同位素原子的概念:核电荷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的统称。

6、按照组成物质的元素多少,可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单质,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化合物。

7、元素的种类:

8、元素的分类: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氧、硅、铝 、铁.

9、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10、元素周期表是以原子序数即质子数从小到大排列,每一横即每一周期的元素都是按 金属元素 → 非金属元素 → 稀有气体元素的顺序排列的,每一列的元素的化学性质都极为相似。

11、(1)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

(2)化学式表示的意义:以“H2O”为例,①表示水;②表示1个水分子;③表示水由氢氧元素组成;④表示1个水分子是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3)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以化合价为标准,在化学式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默写你所熟知的元素化合价。略。

12、相对原子质量=×12=质子数+中子数。

13、根据化学式计算:以“H2O”为例。

(1)相对分子质量=每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后相加所得的和。如水的相对分子质量:M=1×2+16=18.

(2)计算各元素的质量比。如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H:O=1×2:16=1:8.

(3)计算各元素的质量分数。如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H%= = = ≈11.1%.

(4)计算各元素的质量M元素=M物质×元素的质量分数。如:18克水中氢元素的质量是多少?

MH=18克× =18克× =2克。

第二章 空气与生命

知识要点(一)空气

1、空气是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成分(体积比)

3、空气的利用。

(1)氮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氮气的用途

(2)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生各种有色光。

用途

(二)氧气和氧化

1、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1)硫在氧气中燃烧:

点燃

S+O2====== SO2,燃烧时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

(2)铁在氧气中燃烧:

点燃

3Fe+2O2======Fe3O4,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3、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4、氧气的用途。

5、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

①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氯化锰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Mn O2

2H2O2======2H2O+O2↑

2KMn O4======K2MnO4+Mn O2+O2↑

Mn O2

2KclO3======2KC1+3O2↑

②实验装置图分别如图2-20-1甲、乙。

图2-20-1

③收集方法

(2)工业制法:分离空气法。

6、催化剂

7、灭火和火灾自救。

(1)可燃物燃烧条件

(2)灭火方法

(3)火灾自救及措施。

例1:比较燃烧、爆炸(指化学爆炸)、自燃等现象的异同点。

做一做 图2-20-2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带有标号的仪器名称: 图2-20-2

a: 酒精灯 b: 铁架台 c: 集气瓶 d: 水槽

(2)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应对图中装置稍微的改进是试管口加棉花团,防止KMnO4粉末随O2进入导管。

(3)在组装仪器时,导气管不能伸入试管过长,原因是过长时不便于气体排出,甚至使产生的气体不纯。

(4)开始收集氧气的气泡从集气瓶冒出的最适宜时刻是当气泡连续均匀(快速)排出时。

(5)当看到气泡从集气瓶冒出时,证明集气瓶中收集满了氧气,在水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将集气瓶移出水面,集气瓶应正放在桌面上,这是因为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

(三)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

1、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A+B→C.

(2)分解反应:A→B+C.

2、质量守恒定律。

(1)含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的解释。

反应前后

(3)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量

3、化学方程式。

(1)定义: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3)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和步骤。……………………………………………………………….

(4)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①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

②表示反应的条件

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原子、分子个数比

④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

4、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2)计算步骤。

设未知量 → 写出化学方程式 → 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 → 列出方程 → 写出简明求解 → 答案

例2 R在O2中燃烧的文字表达方式为R + 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 水,则有关R的组成描述正确的是 ( )

A.只含有C、H元素 B.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一定含有C、H、O元素 D.一定含有C、O元素可能有H元素

解 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里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既没有改变也没有增减。由产物CO2和H2O可知参加反应的物质中有C、H、O三种元素,而R燃烧时有O2参加反应,故R中有无氧元素,燃烧产物中都可能生成CO2和H2O,所以只能肯定R中有C、H元素,氧元素是否含有不能确定。

答 B。

做一做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3克碳在10克氧气中燃烧,能生成13克二氧化碳

B、3克碳在19克氧气中燃烧,能生成15克二氧化碳

C、3克碳在8克氧气中燃烧,能生成11克二氧化碳

D、6克碳在10克氧气中燃烧,能生成16克二氧化碳

知识要点(二)

一、生物的呼吸

1、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1)呼吸系统的组成。

(2)呼吸运动。

(3)肺泡内气压变化。

2、动物的呼吸。

动物和人一样,也要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植物的呼吸。

植物和空气之间也有气体交换,也会呼吸,也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二、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行物质制造 淀粉等 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

(2)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可表示为:

二氧化碳 + 水 有机物(淀粉)+ 氧气。

叶绿体

(3)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合成有机物,贮藏能量。

(4)光合作用的意义:

①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提供食物;②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提供能量;③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提供氧气。

2、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

①反应原理:CaCO3 + 2HCl====CaCl2 + H2O + CO2↑。

②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③验满方法: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3)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CO2

(4)二氧化碳的用途。

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刚好相反的两个过程,两者的区别比较如下: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①在植物的叶绿体内进行

②在光照下才能进行

③呼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④制造有机物,贮藏能量 ① 植物成活部分都能进行

②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③ 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④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2)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两者相互依存和对立。

做一做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用的反应物是最好是( )

A.碳酸钠和稀硫酸 B.石灰石和稀硫酸 C.大理石和稀盐酸 D.石灰石和浓盐酸

解 析 A项中反应速度太快,难以控制;B项中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CaSO4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阻碍了反应的进行;D中浓HCl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导致生成的气体不纯;只有C反应制取CO2的速度适中,原料来源方便,价格便宜。

答 案 C

做一做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后,最后储存在( )中

A.叶绿体 B.淀粉 C.氧气 D.叶绿素

三、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

1、自然界中氧的循环。

(1)自然界产生氧气的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

(2)自然界消耗氧气的途径

2、自然界中碳的循环。

(1)自然界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

(2)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

3、保护臭氧层。

(1)臭氧层的作用:阻挡和削弱来自太阳的过强的紫外线,对生物起保护作用。

(2)臭氧层的破坏和保护。

①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氯氟烃等物质对臭氧的作用。

②臭氧层的保护措施:禁止生产和使用含氯氟烃的致冷剂、发泡剂、洗洁剂、喷雾剂等化学物质。

4、温室效应。

(1)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地球的保温作用。

(2)温室效应的好处: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稳定,有利于动、植物生存。

(3)温室效应的坏处:过度的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

四、空气污染与保护

1、空气污染。

(1)引起空气污染的因素。

(2)空气污染的种类。

2、保护空气。

(1)洁净的空气才能保证地球上生物健康、正常地生长。

(2)保护空气的措施。

例2 导致下列现象的主原因与排放SO2 有关的是 ( A )

A.酸雨 B.光化学烟雾 C.臭氧空洞 D.温室效应

解 本题四个分立的选项均属于大气污染方面的现象,但其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光化学烟雾与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和氮的氧化物有关;臭氧空洞与氟氯烃(即氟利昂)有关;温室效应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有关;酸雨是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大气中二氧化硫等酸性污染物增多,是产生酸雨的主要原因。故答案为A。

例3 与氧循环无关的是 ( )

A.生物的呼吸 B.物质燃烧 C.光合作用 D.氟利昂破坏臭氧层

解 析 本题考查了氧循环的具体过程。氧气不断地被消耗,又不断地产生,使大气中氧的含量保持恒定。氧气消耗包括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是呼吸作用)、矿物燃料的燃烧;氧气的产生主要是植物光合作用的结果。

答 案 D。

做一做 根据氧循环的原理,下列方法不可能使空气清新的是 ( D )

A.开窗 B.在阳台上多放花草 C.安装换气扇 D.喷洒空气清新剂

第三章 植物与土壤

知识要点

1、土壤的结构。

(1)组成:

土壤----

(2)土壤的形成:

①矿物质颗粒:岩石风化产物。

岩石 共同作用下碎裂成小颗粒

②腐殖质(有机物):岩石风化使地壳表面有矿物质颗粒堆积,为低等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最先地衣在陆地上生长,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进入矿物质颗粒形成腐殖质。

③土壤的形成是:漫长、持续的过程,直到现在仍在进行。

(3)土壤的结构与类型:

①土壤是由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组成的。

矿物质颗粒

矿物质颗粒越粗,颗粒间的空隙越大,通气性越好,空气的含量越高,保水性越弱,渗水性就强 ,反之则反。

②土壤的分类。

土壤 ----

(4)土壤的恢复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土壤的类型 土壤的状况 植物生长状况及原因 土壤成份体积分数

砂土类土壤 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透水性强,易干旱,有机质分解快,易流失 植物不宜生长。因通水性强,保肥性弱,导致植物水、肥不足而生长不良或死亡 固体少于50%,空气比例显著大于水分的比例,水分比例比较小

黏土类土壤 湿时黏,干时硬,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能较差 植物不宜生长,因通气性较差,导致植物根不能正常呼吸 固体体积大于50%,水分比例大于空气的比例,空气比例比较小

壤土类土壤 不太松、不太黏,通气透水较好,保水保肥也较好 植物宜生长,土壤中有充足的水分、空气、无机盐 固体体积约占50%(其中有机质占1%~5%),水和空气各占1/4

2、植物和土壤的关系。

3、土壤污染及防治。

(1)土壤污染的原因:

①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

②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

③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④生活垃圾的任意丢弃、堆放,导致土壤的“白色污染”;

⑤生活污水、垃圾、医院弃物中含病菌、寄生虫和病毒,会对土壤产生生物性污染。

(2)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①控制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②提倡生物防治农业病虫害,以虫治虫,用有机肥料代替化学肥料;

③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例:氧化塘处理);

④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

八、植物体

1、根。

(1)功能:具固定和吸收的功能。

(2)根系 ----

(3)根尖:是根吸水的主要部位,它由根毛区、伸长区、分生区和根冠构成。

(4)植物细胞吸收、失水的原因:植物细胞细胞液的质量分数大于外界溶液的质量分数,植物细胞就吸水;反之,植物细胞就失水。

2、茎。

(1)功能:具支持和输导的功能。

(2)类型:根据生长分式不同,茎可分为直立茎、缠绕茎 、攀绕茎 、匍匐茎四类,其中最常见的是直立茎。

(3)茎的结构:从里到外依次为髓、木质部、形成层、韧皮层、表皮等。其中木质部有导管,可以输送水分和无机盐;韧皮部有筛管,可以输送有机物。

(4)年轮:茎生长时前一年的秋材和后一年春材间的分界线。外界的气温适宜,水分充足,茎生长快,排列疏松,颜色较浅;反之生长慢,排列紧密,颜色较深。

(5)实验:观察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①蓝色氯化钴滤纸遇水变红色,所以它必须密封保存;

②茎染色后外树皮呈绿色,筛管呈绿色,木质部呈红色,髓呈绿色。

3、叶。

(1)功能:叶具有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两大功能。

(2)叶片上、下表皮中有气孔,气孔是叶水份蒸腾的通道、气体进出的门户。气孔由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组成。

(3)蒸腾作用。

①含义:植物体内的水从气孔汽化排除。根吸水的99%用于蒸腾散发。

②作用

第四章 电和知识要点

第四章 电和知识要点

初二物理下册复习提纲(沪科版)

一、大气压复习提要:

1.大气压定义:大气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

2.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地球周围大气受重力作用。

3.常见的大气压现象及应用:

⑴图10-25、10-26、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⑵吸管、茶壶盖开小孔、吸盘式挂钩、钢笔吸墨水、注射器吸药液等。(会分析,解释)

4.大气压的测量工具:气压计(水银气压计、无液气压计)

5.大气压的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⑴图10-27,说明大气压能支持一定高度的水银柱,大气压的值与这个高度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平衡,即大气压的值等于这个高度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也就是:

P大气压=ρ水银gh

⑵上式中,h指的管内水银面到水银槽内水银面的竖直高度。在管子倾斜时,不能把顺着管子测得的两水银面之间的距离作为h。

⑶影响大气压测量值的因素:

① 管子上方不是真空(偏小)

② 在不同高度测量(越高越小)

③ 以倾斜管子中的水银柱的长度作为h。(偏大)

⑷1atm=1.013×105Pa(F浮=,式中h=0.76m )

6.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规律:高度越高,大气压的值越小。在海拔2000m以内,每升高10m,大气压的值降低111Pa。或每升高12m,大气压的值降低1mm水银柱。

气压与沸点的关系及应用:

⑴图10-30,a、b两图分别说明什么?

⑵液体的沸点随液体表面的气压增大而升高,随气压减小而降低。

⑶高压锅的原理及降低液体沸点的方法。

7.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及应用:

⑴图10-38、39说明什么?(分析)

⑵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越大,体积越小,压强越小,体积越大。

⑶应用:打气筒,抽气机,空气压缩机,车辆气动门等。

复习题:书:P167-168 2,3,5,8

练习册:§10.4 §10.5 综合练习:1.2.7.8.18.22

二、浮力复习提要:

1.浮力的概念: 书P174 (注意:液体不要说成水)

2.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根据具体情况可能是水、煤油、酒精、水银或其它液体等)

3.浸在液体里的物体会受到液体对它的浮力,它也会对液体产生压力。(力的作用是相互)

4.阿基米德原理:书P176 L8-10行(要完全叙述,不能只记后半句)

5.阿基米德原理的几个有用的推论:

⑴对同种液体,浸入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体积相等,浮力相等;

⑵对浸没在不同液体里的体积相同的物体(或同一物体分别浸没在不同液体里),液体密度越大,所受浮力越大;

⑶对受到浮力相等的物体,V排越大,ρ液越小(如同一物体,漂浮在不同液体上,浮力不变,液体密度越大,则浸入液体的体积越大。例:船开进不同的海洋,密度计漂浮在不同的液体上)

6.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差。

F浮= F向上- F向下(会利用P=ρgh,F=PS计算物体上下表面受到压强和压力)

7.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⑴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所受的浮力和重力的合力的情况。

⑵对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当F浮G物(或m排m物),物体上浮;

当F浮G物(或m排m物),物体下沉;

⑶当F浮=G物(或m排=m物),物体漂浮(则ρ物ρ液,V排V物)或悬浮(则ρ物=ρ液,V排=V物);

注:如果物体浸没在液体里上浮,最后将会漂浮,此时V排V物;

如果物体浸没在液体里下沉,最后将会沉在底部,此时V排=V物

⑷应用:轮船、密度计、潜水艇、升空气球、浮力选种、测人血密度等。(书180-181)

8. 有关浮力问题的解题思路

浮力问题是力学的重点和难点。解决浮力问题时,要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1)确定研究对象。一般情况下选择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为研究对象。

(2)分析物体受到的外力。主要是重力G(mg或ρ物gV物)、浮力F浮(ρ液gV排)、拉力、支持力、压力等。

(3)判定物体的运动状态。明确物体上浮、下沉、悬浮、漂浮等。

(4)列出各力的关系方程和由题目给出的辅助方程。如体积间的关系,质量密度之间的关系等。

(5)将上述方程联立求解。通常情况下,浮力问题用方程组解较为简便。

(6)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9.几种计算浮力的方法:

⑴ 当已知物体重力G和它在液体里时的视重F`时:F浮=G-F`

⑵ 当知道排开液体的重力时,直接利用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

当知道排开液体的质量时,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的变形公式:F浮=m排g、

当已知液体密度和浸入液体的体积时,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的变形公式:F浮=ρ液gV排

⑶ F浮= F向上- F向下(浮力产生的原因)

⑷ F浮=G物或F浮=m物g(当物体漂浮或悬浮时)

10.实验题:利用浮力知识测密度

例1:利用弹簧测力计、水、烧杯测量小金属块的密度

分析:当金属块浸没在液体中时,金属块的体积和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则金属块的重力和它排开液开液体的重力(即它所受的浮力)之比与金属密度和液体密度之比相等。本题中,因为水的密度是已知的,只要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和金属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即可推算出金属块的密度。

步骤: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

②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在水中受到的拉力F`

公式:F浮=G-F`,G/ F浮=ρ金:ρ水,ρ金=G/(G-F`)×ρ水

例2:利用量筒、水、大头针测量小木块的密度

分析:当木块放入水时,木块会漂浮在浮在水面上,此时木块所受的浮力与木块的重力相等,则木块的体积V木和它漂浮在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V排与木块密度ρ木和水的密度ρ水成反比。本题中,因为水的密度是已知的,只要利用量筒测出木块漂浮时排开水的体积V排,再利用大头针将木块完全压入水中,测出木块的体积V木,即可推算出木块的密度。

步骤: ①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读出量筒示数V1

②将小木块放入量筒内的水中,读出此时示数V2

③用大头针将量筒中的小木块完全压入水中,读出读出此时示数V3

公式:V排= V2- V1,V木= V3- V1,ρ木=(V2- V1)/(V3- V1)×ρ水

例3:利用弹簧测力计、水、烧杯、小金属块测量未知液体的密度

分析:当金属块浸没在不同液体中时,金属块排开的两种液体的体积相等,则金属块排开两种液体的重力(即它在两种不同液体中所受的浮力)与这两种液体的密度成正比。本题中,因为水的密度是已知的,只要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和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F浮1,及它在未知液体中受到的浮力F浮2,即可推算出未知液体的密度ρ。

步骤: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

②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在水中受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

③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在未知液体中受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2

公式:F浮1=G- F1,F浮2=G- F2,ρ=(G- F2)/(G-F1)×ρ水

复习题:书:P177 2,3,4;P178 1;P181-182 1,2,3,4,5;

P182-183 练习题 全部

练习册:§11.1 §11.2 §11.3 综合练习 全部

我想要初二下学期科学知识点总结

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第1节:感觉世界

1:鼻的结构和用处;嗅觉的成因,形成。

2:皮肤的各种感觉。

3:舌头的结构和用处;味觉的成因,敏感和细点。

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介质的性质。

2:声波的概念。

3:声音传播的快慢。

第3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和用处;听觉的形成原因。

2:双耳效应。

3:声音的三要素:音调(振频),响度(振幅),音色。

4:频率单位:赫兹(赫),超声波与次声波。

5:噪音。

第4节:光和颜色。

1:光的传播与路径。

2:光的传播速度。

3:光的色散,单色光与复色光。

4:可见光与不可见光。

5: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三原色(两种)

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1:折射的原理及其概念;各部分名称。

2:反射的原理及其概念;各部分名称。(镜面反射,漫反射)

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凸面镜和凹面镜的反射,成像规律。

4:光的折射规律,折射角度(介质的变换的影响)

*5:折射与反射的光路。

第6节:眼和视觉

1: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折射及成像规律。各部分名称概念。

2:凸透镜不同情况的成像规律及应用。

3:眼的结构和作用;视觉的形成。

4:近视和远视。

5: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7节: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1:信息流,信息的传播与接受。

2:信息的传播工具与媒介。

本章提要:P43

第二章:运动和力

第1节:运动和能的形式

1:运动的性质和各种形式。

2:能的性质,运动与能。

3:各种能和运动。

第2节:机械运动。

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参照物的概念。

3:机械运动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

4:速度和平均速度。

5:各种单位:复合单位和单位。

第3节:力的存在。

1:力的作用效果。(力是不可直接观测的,只能观测效果)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力的测量,胡可定律,单位和限制。

第4节:力的图示。

1:力的三要素。

2:力的图示,作图方法和要点。

第5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1:重力的概念。

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和区别。

3:重力的计量,计算,单位。

第6节:摩擦的利与弊。

1:摩擦力的产生和概念。

2:摩擦力的种类。

3:摩擦力的计算。

4:增大与减少摩擦的方法与应用。

第7节: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

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力的关系。

3:惯性的概念和应用。

第8节:二力平衡的条件。

1:二力平衡的概念与现象。

2:二力平衡的条件。

本章提要:P79

第3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第1节:动物的生命周期。

1:什么是动物的生命周期。

2:变态发育。

第2节:新生命的诞生。

1:精子和卵。

2:人的生殖系统。

3:新生命诞生的过程。

第3节:走向成熟。

1: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2:青春期的特性。

3:青春期的身心健康与注意事项。

第4节: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

1:动物的生殖方式。

2:衰老与死亡。

第5节:植物的一生。

1:种子的结构和各部分名称,作用。

2:芽的发育生长及各部分。

3: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花的各部分名称作用。

第6节:植物繁殖的多样性。

1:被子植物的有性繁殖,花的作用。

2:植物的无性繁殖,各种无性繁殖方法。

第4章:不断运动的地球。

第1节: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规律,效果和周期。

2:昼夜交替的现象产生原理与现象。

第2节:时区和区时。

1:时区和区时的概念。

2:时区的划分与区时的计算。

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1:地球公转的规律和现象。

2: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3:五代的划分原因与特性。

第4节:日历上的科学。

1:24节气。

2:阳历,阴历,阴阳历的区别与设定原因。

第5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1:地球圈层结构的构造,特性与名称。

2:地壳变动的原因。

3:火山的结构与特性,火山形成及喷发原因。

4:地震的发生原因。

第6节:地球板块

1:大陆漂移说及板块划分。

历史复习提纲

需要复习的主要内容

社会伴随我长大 成长中的自我

沟通与理解 尊重与平等 友谊与诚信

社会是个大舞台 社会舞台上的不同角色

关于规则 生活离不开规则

什么是权利、义务 自由在规则中享有

社会保障 如何保护个人权益 承担社会责任的选择

生活从哪里开始 合理的购舞方式 时尚与未来

创业与信用 把握机会 信用是金

如何合理使用钱 国家的帐本 我们都是当家人

知识改变生活 学习改变命运 学习化社会

健康人生 奥林匹克精神

发掘美好情感 塑造时代精神

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认识人生的意义 追求理想的社会

要求:

1、对于老师上课反复强调以及要求画下的知识点反复背诵。

2、对于某些有意义的句子要做到完全理解以及牢记于心。

3、完成《课程探究》所有练习,最好做到能够熟悉里面的每一道题

注意事项;

1.考试题目与 《课程探究》里面很多题目大致相同,所以对于里面的一些难题一定要问文老师或同学,必须搞懂每一道题。

2.在考试时,注意答题完整。根据以往对同学们主要出错题目的分析,发现大部分是题目没有答完整。所以,最好把所有该写的东西全部写上去。当然,如果情况允许,可以把书上的话原封不动地抄上去。

数学概念总结

1. 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2.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3.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4.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单独一个非零数的次数是0)

5. 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6.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7.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数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8.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现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9.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10.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11. 直线AB与CD相交与点O,两个角有公共顶点O,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对顶角相等。

12. 两直线平行,对顶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对顶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3. 只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称为尺规作图。

14. 利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数的近似数时,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15. 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16. 人们通常用1(或100%)来表示必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用0来表示不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7.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18. 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

19. 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20.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21.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三条高交与一点。

22. 两个能够重合的图形称为全等图形。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23.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4.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SAS、AAS或ASA。

25. 表格、关系式、图像是人们常用的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的三种方法。

26. 在用图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称为横轴)上的点表示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称为纵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27.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8. 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9. 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一条对称轴垂直于这条线段并且平分它,这样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

30.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也称“三线合一”),它们所在的直线都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

31.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相等。

32. 轴对称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语文复习大纲

一. 生字词(注音)

每课后面的“读一读,写一写”要求全部过关,不会的可以摘抄下来供复习时参考.

过关包括:注音,字形,辨别多音多义字,辨析形近字的字音及字形.

二. 注释

详细内容参考课文中注释及《三点一测》中重要词汇注释.要求理解得透彻.

三. 背默:要求能一字不漏地默出.要求能默写的内容

1. 重点课文段落.目前要求能默写的课文有:

① 第一课 第二自然段

② 第四课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③ 第七课 22~29自然段

2. 所有的课内古诗词

3. 所有的古文 5.15.20.25.30课.

四. 理解

1. 所有要求背诵默写的课文: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文章主旨,抓住作者写作意图,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2. 古诗词:要求能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及能翻译全文.

3. 古文: 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文章主旨,抓住作者写作意图,

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理解全文,能翻译全文.

五. 文学常识

1. 所有课后古诗及古文的作者\朝代\选自.

2. 重点现代文的作者,选自.

3. 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课外

1. 课外古文:《腾王阁序》《岳阳楼记》要求与课内古文相同.

2. 课外名著阅读:《红楼梦》

古文要求

1. 生字词\注音过关

2. 作者相关文学常识

3. 能一字不差地默写

4. 文章解释,文章大意,文章主旨.

另外请大家用好工具书(《三点一测》《能力拓展》)《三点一测》上面的生字词\文学常识\文章主旨和思路可浏览一遍,《三》和《拓》中做错的题\难题和重点的题型大家可再温习一遍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尽可能详细一点哦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材内容共包括四章,他们分别是:欧姆定律、电功率、电与磁、信息的传递,他们都是功勋卓著的电与磁内容。

第六章 欧姆定律

课程标准的要求:

1. 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2. 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3. 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实例.

4.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5. 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6.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意识:

全章内容概述.

1.电压 电压的单位,电压的测量.

2.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3.电阻 电阻的概念,单位,变阻器的结构及作用.

4.欧姆定律 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短路的危害.

5.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6.欧姆定理和安全用电 .

教材内容分析及建议:

章首图:章首图是雷电现象,是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引发学生思考。可提问:生活中的电和雷电有关系吗?以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第一节 电压

通过此节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白电压的单位是什么?怎样测量电压?这是对学生 最基本的要求。

电压是电学中重要的概念,是研究欧姆定律的基础。本节重点是练习使用电压表。

图6.1—1是实验室模拟的雷电现象,即起电机的高压放电现象。与章首图相对比,可让学生思考自然现象与科学实验也有联系。教师可想办法模拟实验,演示放电现象。

电压概念的形成:教材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热知的“电压”一词来学习。教材只讲了电压是什么的问题。

教学建议:启发提问:你在日常生活那些地方听说过“电压”这一概念呢?让学生讨论、阅读思考回答,让他们从实际中认识电压。

想想做做: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灯泡两端电压变化及亮度变化情况。让学生感知灯泡的亮度与电压的关系,从而引出电压的作用。即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要有电压。然后讲解电源作用、电压表示符号及单位。

怎样连接电压表: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它去掉了现行教材的讲述式的介绍电压表的使用方法,而是让学生根据说明书自学并使用电压表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电压表的使用说明书,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建议:教师可以采用先让学生阅读电压表使用说明书,然后交流获取的信息,谈谈电压表的连接方法。同时让学生根据电压表的使用方法自我设计一个用电压表测小灯泡两端的电路,并动手实验。这样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师注意:电压表的连接与旧教材的区别:过去的是“电压表与部分电路并联”。电流从“+”入“—”出,过于抽象。现今更加直观、准确、可操作性强。

怎样在电压表上读数:教材没有告诉读数的方法,而是采用类比联想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思考电压表读数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切忌直接告诉。可先展示一下电流表,让学生说说电流表的读数方法,然后想想该怎样,谈谈你从电流表的读数中受到什么启发。大胆尝试一下电压表的读数。

想想做做:电池串联问题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对测量的分析,不难得出串联电池组电压的特点,即让他们从实验中感知串联电池组电压比单个电池电压多,且等于个串联电池电压之和。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澄萌将离(2022-06-10 14:50:35)回复取消回复

    两元素组成的,硅是由硅元素组成的。3、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也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4、原子结构:原子(1)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在原子结构中,并不是所有的原子核内都有中子的,如氢原子。(3)因为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