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业务离“再造一个银行”还有多远?
特约作者:刘杰
从资管新规正式发布开始,基本确定了国内商业银行将主要以成立理财子公司的形式来开展理财业务,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末,25家正式开业的理财公司存续理财规模17.27万亿元,而全市场共有321家机构有存续产品,总规模28.37万亿元,数量占比7.8%的理财公司业务规模占到了61%,理财公司平均存续规模达到近7000亿元!以2021年末54家A、H股上市银行的总资产规模来看,54家中有23家银行总资产规模不足7000亿元,接近一半。
回顾欧美国家的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历程,表外的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不但可能超越母体银行的表内资产规模,还由于“轻资本轻资产”等属性还可以提升集团整体的估值水平。
例如2020年末作为美国四大行之首的摩根大通银行资产规模3.76万亿美元,而其子公司摩根资产管理同时期的客户总资产合计3.65万亿美元,基本实现在表外再造一个“小摩”。另外,美国市场还有道富集团、纽约梅隆银行等以发展资产管理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
因此国内银行在发起设立理财公司的时候,自然而然的也会瞄着“再造一个银行”的战略目标,毕竟上一个接近能让商业银行实现在表外“再造一个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现在已经基本偃旗息鼓了。现状下国内银行理财业务中零售客户占据绝对意义上的大多数,因此发展壮大理财业务注定做不到像开展对公、同业业务那样的“高效”,对于市场的培育,不仅需要人力、科技等资源上的多方位投入,更考验的是经营管理上的战略定力和耐心。
目前国内54家上市银行(包含A股、H股)的2021年报均已陆续披露完毕,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它们关于理财业务的相关数据,看看理财业务的具体开展情况、盈利能力以及在各银行内部的重要性等信息。
1、理财业务规模与母行体量的对比
用上市银行2021年年报中“非保本理财规模”除以全行总资产规模,即表外理财规模与表内总资产规模的比值。54家上市银行中该指标最大的为32.1%,最小值为1.2%,平均比值为12.2%,单从该指标看,“再造一个银行”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只有青岛银行和招商银行此项指标超过了30%。
2、理财创造中收占全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
用理财业务创造的管理费收入除以全行中间业务收入(用“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科目近似替代)的数据,可以反映一家银行代表“轻资产”创收能力的中间业务收入有多少是由理财业务直接贡献的。
54家上市银行中44家有披露此数据,最大值83.2%,最小值仅0.3%,平均值30.4%。部分上市银行中收基本全部依靠理财业务创造(9家上市银行该指标超50%),这还只是理财业务贡献的直接经济效益,在业务联动方面理财业务贡献的间接价值并未包括在内。
3、理财业务盈利能力与母行ROA的对比
用理财业务中收数据除以非保本理财规模代表理财业务盈利能力,可以发现54家上市银行有45家可以取到该数据,最大值1.36%,表示每100亿理财可以贡献1.36亿的管理费收入,最低值仅0.01%。将此数据与全行总资产净利率ROA比较,可以发现上市银行在理财业务盈利能力之间的马太效应更加明显,但平均来说理财业务直接创收能力0.57%低于平均ROA的0.71%。需要重申的是,此数据未考虑理财的间接业务贡献和联动效应,因此或有低估。
综上,由于理财业务仍处于从银行内部部门运作往独立公司化的过渡时期,但毫无疑问进度很快,理财公司从规模上已经占据了整体理财规模的60%以上。
通过分析上市银行披露的理财业务数据及相关指标,可以发现步伐较快的银行已经认识到了理财业务具备轻资产、强创收的属性,因此距离“再造一个银行”目标相对也就更近。
但从整体上来看,目前国内理财业务在AUM扩充积累、创收能力、投资策略多样性、产品覆盖度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欧美经验和历程来看,在形式上是否采用公司化运作不是银行系资产管理机构发展壮大的决定因素,核心还是在于能否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以及投资管理能力建设。在顶层设计已经完成重塑的背景下,银行理财已经实现了洁净起步,更加快速地融入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随着资本市场的优化和客户接受度的提高,“再造一个银行”并非遥不可及。
(资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