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中国医药创新促进)
本文目录一览:
北京市10大高精尖产业指导意见出台了吗?
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等十个高精尖产业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日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针对十个《指导意见》做出政策解读。
打造国际领军企业
日前,北京市围绕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立足“三城一区”主平台,聚焦“绿色、集约、智能”产业发展方式和“减重、减负、减量”的发展要求,经过深入研讨论证分析,选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以及科技服务业等十个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高精尖产业,分别编制《指导意见》。
发展强调绿色高效
市经信委主任张伯旭介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指导意见》,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网络空间安全、5G相关通信技术等新兴领域,提出提升集成电路自主发展能力、建立人工智能研发优势、形成大数据创新业态、提高云计算供给能力、提升网络空间安全话语权和引领第五代移动通信相关技术发展。
针对集成电路产业,《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瞄准世界前沿集成电路技术,建设集成电路创新研究院和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并要求突破核心设计技术,让骨干企业芯片设计能力达到7至10纳米。
新能源车进军冬奥会
市科委主任许强介绍,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增强汽车创新能力,完善整车和零部件技术的创新,提升整车竞争能力。新能源汽车将加快推广应用速度,未来在2022年的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会进一步应用。
针对新材料的发展,《指导意见》要求在石墨烯、光电子材料、量子材料等前沿方向,推进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加速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尽快实现产业化。
健康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健康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中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将迎来重大变革,守护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繁衍发展的传统中医药,也将会在这里找到与“前沿科学”对话的工具,从而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10月25日,由曾益新、倪光南、孙九林、贺福初等20多位院士联合倡议;由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协和医学科学院、中日友好医院等单位发起发起的健康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北京成立。
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彦峰表示,在信息化时代,解决国家的各项难题都需要大数据的支撑。在医疗健康领域,除了三级医疗体系的推进,还需要借力信息化比如远程医疗来降低成本、提高人民的健康服务水平和全覆盖。
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曾益新院士指出,联盟的成立对政府、医院、企业等都很有意义,但如何整合,如何规范化、标准化,如何协同是个挑战。希望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大数据联盟打破“数据孤岛”的现象,呼吁联盟做出实质性的贡献,为中国医药事业发展、自主创新提供帮助。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倪光南院士表示,从中国当前医生和患者人数比来看,可能几十年都赶不上发达国家,但通过大数据则有可能快速赶上发达国家。“大数据还会带来看病模式的改变,比如以前都是有病了再去看,而通过大数据可以分析个人的健康状况,在疾病尚未发生时就去预防。”
海军计算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沈昌详则强调,数据安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是重中之重。
据介绍,该联盟旨在统筹国家战略规划、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与国家行业治理等关键要素,构造中国健康事业的核心引擎,推动“互联网+健康”战略行动,促进国民健康水平得到全面提升。联盟将致力于构建国家顶级大健康创新战略智库,制订国家顶级健康大数据标准体系,创立国家顶级健康大产业融合平台。
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杨利明表示,联盟将建立“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多领域科技创新、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和多维度促进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形成“产业需求为导向,企业创新为主体,共性技术为核心,检测认证为依据,专利产品为特色,技术标准为引领”的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大力推动大数据技术与中国的健康医疗事业融合发展,并为中国的健康医疗事业树立全新的价值评估体系。
在当日举行的健康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仪式上,与会代表共同发布的《国民健康宣言》指出:中国的医疗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医疗卫生资源分配极端不平衡,老少边穷地区的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国家传统的医疗投入方式难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必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布实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与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健康中国的早日实现。
据介绍,健康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未来将在以下方面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一是开展大数据相关的国家战略、政策和规划研究工作;二是开展健康大数据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三是编制和推广健康大数据相关标准规范体系;四是搭建国家大数据共享与监控平台;五是推进产业生态系统不断完善;六是促进信息交流与国际合作;七是培养人才队伍;八是孵化科技与产业创新项目。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健康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北京市政府最新发布了什么?
北京市政府这样回答:北京不是不发展,是要发展得更好!
12月26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向社会公布了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个高精尖产业的指导意见》。
根据该《意见》,未来北京将立足世界科技前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以及科技服务业等十大高精尖产业。
新产业有了路线图
北京市经信委主任张伯旭在发布会上这样解读:“《指导意见》回答了北京未来重点发展什么产业、重点发展什么技术以及怎么发展的问题,为全市产业新发展勾勒‘路线图’,为企业新发展亮出‘信号灯’,更传递出‘北京要发展而且要发展得更好’这一核心理念。”
“高精尖”究竟是什么东东?
“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北京新的城市战略定位,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在发布会这样解读:“高,就是今后几年能够实现高速增长、带来强劲发展后劲的行业;精,就是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重要知识产权的顶尖企业;尖,就是承接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和具有国际水平的前沿科学技术。”
与减量发展相辅相成
此次出台十个指导意见,必然会培育一批新的重大项目,这与疏解非首都功能和新版北京城市总规提出的减量发展是否有矛盾?
张伯旭解读:这两者并不矛盾,“疏解非首都功能”和“发展高精尖产业”在本质上是发展的“一体两面”,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其目的都是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促进首都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腾笼换鸟巩固疏解成果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发展高精尖产业的重要前提,疏解释放了宝贵的存量资源,为创新发展留出了空间。而发展高精尖产业,也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要支撑,可实现疏解腾退资源的升级、置换、更新利用,打破传统业态发展的路径依赖,创造新的供给,巩固和拓展疏解非首都功能工作成果。
两区建设是什么内容
北京日前正在大力筹备和推动“两区”建设。“两区”即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事关北京发展的大局。总体来说,“两区”建设是中央支持北京开放发展的重大政策,对北京来说是十分巨大的机遇。
日前,通州区召开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动员部署大会,全面启动“两区”建设。
作为城市副中心所在地,通州区承担着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的时代重任。该区于2018年1月被批复为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第二批综合试点,2019年1月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实施方案中,被明确为四个综合试点示范区中唯一的先导区。
在先导区示范带动下,城市副中心服务业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2018年服务业占GDP比重为50.2%,2019年上升为59%,提高了近9个百分点。外资外贸集聚作用凸显,今年已实现实际利用外资4.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86.4亿元人民币。
此外,城市副中心依托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张家湾设计小镇等核心承载区,聚焦行政办公、文化旅游、高端商务,探索金融创新,聚集了一批新业态、新模式。同时在政务服务、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环境、人才发展、科技创新等专业服务领域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了城市副中心营商环境不断取得新突破。
2019年,城市副中心政务服务、信贷、包容普惠创新等多个营商环境指标全市排名第一。2020年上半年新设市场主体数量全市排名第三、注册金额和增速居全市第一。目前,运河商务区已集聚了一批符合产业定位的高精尖企业入驻,已引入总部经济、金融、科技创新等领域企业70家。张家湾设计小镇依托创新中心楼宇资源,已承接市级企业超百家,其中88家已完成注册。
作为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中唯一的先导区,以及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副中心将在服务业扩大开放和自贸试验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建设中充分发挥先导示范作用,进一步推动由过去试点式、局部的制度创新向系统化、整体性制度创新转变,为全市乃至全国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