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车经济学刘武导(从经济学的角度解决堵车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窦太后一再逼迫汉景帝把皇位传给皇太弟梁王刘武,怎么是汉武帝刘彻上位了?
因为汉景帝不可能传位于梁王。汉景帝自己有儿子,怎么可能把到自己这一脉的皇位传给其他人。
用经济学原理解释节假日一定堵车吗
堵车的经济学原理:
(1)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模型 在堵车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希望短时间快速通过,但是所造成的结果反而是交通秩序混乱,甚至堵上加堵。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按照利己的想法行事,最终却带来坏的结果。
博弈论中著名的“囚徒困境”模型表示,个体的最佳选择却未必是团体的最佳选择。如果每个人都出于个体理性的自私自利而采取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的行为,结果很可能损害自身利益,造成两败俱伤的“纳什均衡”。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王塑峰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假设两个人离婚。每一位都在考虑是不是请一位离婚律师,如果都不请,则大家平分财产,好聚好散;如果男的请了律师,而女方没请,则律师有能力把几乎全部财产给男方争取过来。但是当双方都做如此考虑的话,最后的结果就是每个人都请律师,还是平分财产,除此,双方还付出了很大一笔律师的费用。 “这个时候,你想一想,从个人的角度而言,你会选择哪个?”王塑峰说,两个人在此种情况下,只有都选择不请律师,才是合作共赢的方式。
因此,在交通拥堵的情况下,只有每个人往后退一步,有秩序地出行,才能更快解决交通堵塞问题,从而达到共赢。
(2)“劣币驱逐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定理说的是金属货币流通时代,成色不足的劣币如果能与成色充足的良币共同流通,那么谁也不愿意把良币拿出来用于交易,都会把劣币用于流通,于是劣币会将良币驱逐出流通领域,市面上流通的就都是劣币了。“通俗地讲,如果你口袋里有10张一元人民币,其中有两张是旧的,那么这两张肯定被你先花出去。”这种做法,注定会加速纸币的磨损速度,会最终导致制币成本的增加,但是人们的这种行为没有触犯任何的法律、法规,不应该受到制裁。
如果“劣币驱逐良币”定理应用到交通领域,体现的就是,不良的违规行为如果能经常带来利益而不受到惩罚,这种的想法,就会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私违规,终将把遵守规则的良性行为排斥掉。驾车时抢行并道泛滥,不被惩罚,并得以迅速通过,导致礼让守法的司机总是被堵被抢,长时间如此,便再也没有人会遵守规矩。
《开车经济学》:告诉我怎么开车
这本书因而今后也不会被列入“对我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书籍名单。但是它无疑大大增加了我的驾车乐趣。
它带给我的第一个乐趣在于,让每一次普通的驾车出行成为有意思的实验过程。或宽阔或拥挤的马路是开放的实验室,各色汽车、骑车人乃至行人、警察、交通协管员全部是实验的对象。当然,我也是实验对象,只不过我还同时兼有观察员身份,把观察来的实验结果和书中列举的结论一一比对,然后窃喜,偷笑。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是一名有着7年驾龄的司机的话,你当然知道,《开车经济学》里说的这些规律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如果堵住路口的是一个女司机,那么会有更多的人(包括女司机)鸣笛。
如果造成堵车的司机贴着“新手上路”的标签,对他鸣笛的人就更多。
同样是堵塞了路口的交通,吉利会比奔驰招来更多的鸣笛……
为了实验全面起见,我在国贸桥下掉头时故意把车开到靠前的位置,然后试图并线,并且按照书中建议的那样,除了降下玻璃,伸手示意之外,还看着别人的眼睛。想知道结果么?对方真的同意我插入队伍了。达成交流果然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唯一的困扰是:如果我要插入右转弯队列的话,应该以怎样的姿态从右侧伸手示意,又如何让右侧那位司机看到我的眼睛呢?不过,应该声明的是,此案例纯属实验行为,大范围推广则会失效并带来灾难性后果,那就是混乱不堪的路口秩序甚至车主之间的纠纷。
遥想多年前读到的一位旅美作家的散文中提到,一位中国男人对女人学开车颇有微词,理由是,他的老婆本来是一位温婉可人的百分百贤良淑女,可一旦开上了车,脾气秉性顿时没来由的火爆乖张起来。驾车时动辄大爆粗口,实在不可理喻。如果那位先生今天碰巧能够读到这本《开车经济学》,他自然会了解:并非女人格外善变,或者女人因为掌握了方向盘就自命不凡,实在是因为,在面对同一件交通问题时,司机和乘客的大脑活动是不同的。他们活动的神经区域不一样。实际上他们属于不同类别的人群。所以,乘客面对其他人的违规并线、低速行驶以及冒险的加塞儿这类行为时,态度更加中立。他们并不认为自己被冒犯,因为他们不认为自己的身份和汽车密切相关。
不过,人在驾车时的行为和心态并不总是和车外的生活大相径庭的。比如:司机在80%以上的驾驶时间里都盯着前方的路看,而只有6%的驾驶时间来看后视镜,也就是说,我们更关注超过我们的车辆,而不是被我们超过的车辆。换言之,更多的时间我们都在关注损失而不是收获。由此可以推导出一个在拥挤的驾驶路途和人生旅途上同样奏效的办法: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多看看后视镜,多想想不如我们的人,我们感觉会更舒服。等等,难道你没有发现,这些来自北美洲道路上的调研结果和中国两千年前业已形成的轻逸的哲学思想异曲同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