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工程质量评定(信息技术 数据质量评价指标)
本文目录一览:
工程质量信息化管理
建立一个网络化的质量管理平台,将“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的质量保证体系融入到信息化管理方案之中。实现质监站、业主、监理、承包人等对建设项目各方面工程质量管理信息的动态收集、实时发布,并根据需要自动生成各种报表、提供查询,以便随时掌握工程质量动态,达到对工程质量实行全面、全过程管理和控制的目的。
在系统中及时处理工程建设中的各项质量管理业务,包括开工报告、工程试验、工程质量检验(自检、抽检、巡检)、工程质量评定(交工、竣工)、工程质量缺陷及事故处理、交工证书等质量管理业务以及各种统计查询,能够自动进行竣工文件中质量资料的收集、整理、导出和打印。
工程质量管理资料量大,基础数据录入工作量大。现在国内工程建设项目对质量管理资料的录入有扫描和在系统中以电子表格的形式录入两种模式,下面对两种模式的优劣进行对比分析(表2-7)。
表2-7 两种模式对比分析表
从表2-7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两种模式互有优劣,在“景鹰高速公路项目建设信息管理系统”中两种录入模式都支持,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
试表、检表、行表等原始表格资料均能电子版操作提交,自动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汇总。在录入质量检验资料时,工序下可添加照片、影像等附件。提供按部位、合同段、单位分部分项工程编号、审批状态、关键字等多种查询方式。
在系统中由用户设置哪些表格是“主要表格”,如可以将质量事故、月度质量检查评比情况、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实施、专项检查情况、中间交工证书、按月对应进度(已完分项工程)承包人自检表格及监理抽检表格等设置为“主要表格”,则用户只需在系统中录入这些表格数据,从而实现对工程质量的宏观管理。如果将所有质量表格设置成“主要表格”,则表示工程质量管理的所有资料要纳入系统,从而实现对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全面、全程的实时、动态管理。
用户进入质量管理子系统,右上角列出了检测数据超出规范规定的表格信息,打开表格后会看到超标数据用红颜色显示。该权限只授予业主质量管理工程师,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不提供。由于一个项目工程质量表格繁多,为了方便业主质量管理工程师重点关注存在检测不合格数据的部位,系统设计了该功能,如图2-43。
图2-43 超标数据预警
1.标段质量体系
各合同段以交通部颁标准和规范为依据,结合工程实际,划分本合同段的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在分项工程下继续划分施工段落或部位(需要时)以及施工工序,最后确定每道工序需填报的质量表格,建立各标段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如图2-44。
标段质量体系是工程质量管理的核心,各项质量管理业务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由于每各合同段的质量体系是以“工程质量体系范本”为基础建立,从而实现整个项目工程质量管理的规范统一,解决了以前各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按自己的模式管理,经常出现内业资料和竣工文件返工的问题。
图2-44 标段质量体系
2.质量检验
自检:承包人按照标段的工程质量体系,在工序施工过程中进行各项试验、检测,自检合格后填报相应表格等资料,报监理工程师审批。
抽检:监理工程师根据施工单位申报的工程施工自检资料,按照一定的检验频率进行申报项目和部位的抽查检验。若不合格,则退回承包人,要求其重新按规范施工、重新自检;若合格,则对施工单位申报的施工工序和检验内容签字认可,承包人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在一道施工工序下,表格中只需填写原始数据,相关数据自动计算填入,其他表格中相关联的栏目也自动生成。表格编号确定规则后自动填写。
一道工序经施工单位自检,填写相应表格,签字后申报,监理工程师抽验检查,合格后签字审批,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如图2-45。
在质量检验时,工序下可添加照片、录像等附件。
图2-45 质量检验
3.质量评定
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或公路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在各合同段建立的工程质量体系标准基础上,按照交通部《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JTG F80/2-2004)的方法和标准,通过一系列相关的检验和试验,填报相关的表格等资料,对各标段已划分的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和建设项目(或标段)的工程质量逐级自动进行评定、打印报表,并提供相应的各项查询,如图2-46。
在工程质量评定中,分项工程评定完成,分部工程、单位工程、标段工程质量、建设项目工程质量评定逐级自动汇总生成。若下级有工程项目没有评定,上级评定不能进行。
在质量评定中,各分项工程检查项目评定有原始数据的,系统自动取出数据填入分项工程评定表,自动计算平均值、代表值、合格率、实得分,评定工程质量等级。
图2-46 质量评定
4.质量事故处理
对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抽检、建设单位巡检时发现的工程质量缺陷和事故,监理工程师应要求承包人尽快提出质量事故报告并报业主。然后由监理工程师组织有关人员在对工程质量事故现场进行审查、分析、诊断、测试或验算的基础上,对承包人报告中提出的处理方案予以审查、修正、批准,指令承包人按照审批后的处理方案施工,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单位的处理过程进行监督,在处理过程中和处理完后,须重新进行工程质量的检验和评定。
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对以上工程质量缺陷和事故的报告、审批、处理程序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和监控,使质量事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用户能实时查询和掌握工程质量缺陷和事故处理的进程。
5.试验
在施工准备阶段和施工过程中,各用户需要对原材料和工序进行一系列相关的检测和试验,并填写相应的表格,以作为判定工程质量的重要依据。
试验表格中只需填写原始的基础数据,其他数据按试验规程自动生成,有图形的表格根据表中数据自动绘出图形,如图2-47。
按用户需要随时自动生成试验台账和工程质量月报汇总表。试验台账和汇总表数据来自已做的试验检测。
对各试验表格进行分类整理,并提供表格打印、试验数据分类查询以及其他相关的业务。
图2-47 生成结果并自动成图
6.开工报告
承包人在单位工程、分部工程或分项工程开工之前,应提交工程开工报告并报监理工程师审批。开工报告提出工程实施计划和施工方案;列明本项工程的质量控制指标及检验频率和方法;说明材料、设备、劳动力及现场管理人员等的准备情况;提供放样测量、标准试验、施工图等必要的基础资料。
在质量体系中,如果某节点设置需要报开工报告,而该单位工程、分部工程或分项工程的开工报告没有申报或审批没完成,则该节点是冻结的,其下的施工工序不能填报表格进行自检、抽检等操作。
7.中间交工证书
分项工程完工或部分工程已完工而需计量时,对经施工单位自检和监理工程师抽检合格的工程项目,承包人填写《中间交工证书》,报监理工程师审查批准,作为工程中间交工和工程计量的依据。
填报中间交工证书时,要求填写交工工程量,交工工程数量只能由标段合同工程量清单导入,然后填写交工的清单数量,该数量的累计值不能大于合同工程量清单中的变更后数量。中间交工证书审批完成后自动生成中间计量单,如果人工编制中间计量单,则累计计量工程量不能大于累计交工工程量。
基于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看法
20世纪90年代,我国少数地区开始了最早的信息化管理。在建筑业信息化发展方面,住房城乡建设部分别于2003年、2011年、2016年发布了《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2016—2020年建筑业发展纲要》,对建筑业企业信息化、行业监管和服务信息化提出了每个阶段的建设任务。
各个地区也先后建立了工程质量监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施工图审查等与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相关的业务系统,为行业监管、决策分析、政策制定提供了一定的支撑,也一定程度推动了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的发展,但仍存在监管头绪多、数据共享程度低等问题,具体如下:
一是缺乏信息化顶层设计。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有关的信息系统均各自建设,存在系统标准不统一、业务难以协同、功能不齐全以及信息共享难度大等问题,网络安全保证技术力量欠缺。
二是有待扩大工程监管数据信息化覆盖范围。一些影响质量安全的关键性数据信息尚在采用简单的手工统计和报送方式,造成数据信息采集不科学、不准确、不及时,过程痕迹难保存、难查询,出现问题无法溯源。
三是缺乏施工现场监控手段。工程建设具有项目多、周期长、工艺复杂和责任主体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目前监管力量不足,监管手段单一,发现质量安全问题时,对于施工过程无法进行现场情景追溯和数据溯源,不能有效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和施工安全主体责任。
四是数据共享程度角度、业务监管头绪较多。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及相关的消防、设计、施工图审查、责任主体单位及人员管理的各类信息都是彼此分离、孤立的,无法连通共享,无法及时发现隐患和提前预警,给全省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带来风险。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深入开展,通过建立统一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统一行业监管标准、业务管理标准,促进各业务间的数据互联互通,规范行业管理,推进智慧监管,成为工程质量安全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
一.平台总体架构
省级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采用三级监管、四级联网的建设模式,即:省、设区市、区县三级监管;省、设区市、区县和企业级(施工现场)网络互连互通,包括互连互通一张网、信息资源一个库、智慧监管一张图、保障体系一套标准及业务应用N项系统。
二.互联互通“一张网”
基于互联网、政务网,打通政府部门与施工现场各方主体生产信息资源互联互通的通道,提供具备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海量数据处理和业务应用基础设施支撑,强化网络安全和运维管理措施,形成相互补充、集约完整、安全可
靠的住建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
三.信息资源“一个库“智慧监管“一张网”
构建集信息资源采集、存储、管理和利用的工程质量监管核心数据库,归集包括工程信息、人员信息、企业信息、数字图纸信息、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工程安全监督信息、施工现场监控信息、消防设计审查验收信息、气象、环境监测以及基础地理信息等数据。
形成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信息资源目录。全面梳理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相关的数据资源,梳理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清单、数据共享责任清单、不予共享清单和公共数据开放清单,形成信息资源目录。横向上建立跨业务、跨行业协同的数据资源目录和数据更新维护机制,纵向上建立省、市、县三级协同联动的数据资源目录和数据更新维护机制。
健全数据汇交、备案和更新机制。在统一的数据体系框架下,不断完善数据汇交、备案和更新机制,形成一套动态完善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数据采集标准、对接规范和治理规则。建立数据建设、管理与应用机制,保证对各类采集数据的集成整合,从源头上保障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从汇聚途径上保障数据的时效性和全面性,全面提升数据汇聚效率和质量。
建立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核心数据库。按照“一数一源”的原则,通过报表报送、业务协同、共享交换、离线汇交、在线调用及服务接入等方式,将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各业务数据统一汇集,并随日常业务管理完成数据同步更新,形成企业、人员、工程项目、质量监督、安全监督、现场监控及预警等业务基础数据库。
智慧监管“一张图”。基于一张GIS地图,构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统一门户,实施获取各业务应用系统和相关部门的信息资源以及互联网、物联网等相关数据,建立多源数据的汇集集成与智能分析机制,形成“智慧监管”的大数据中心,为业务监测、业务预警、统计分析、考核评价、决策分析及综合业务等应用提供数据支撑,从而实现施工现场关键节点的一体化监管,构建“一张图、一本账”。
四.六项基本应用
基于统一平台,构建施工图数字化联合审查管理、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程质量检测监管、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安管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考试考核、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等业务管理应用。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系统。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主线,按照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以国家、各部委和各地方与工程质量有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规范以及强制性标准等为基础,应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工程监督备案及监督任务分配、监督交底、日常监督检查、整改通知、竣工验收及监督报告出具等各个环节的全面信息化,形成一个向导型、智能化的业务体系。通过移动巡检、多方信息共享提升工程质量监管效能。
工程质量检测监管系统。工程质量检测监管子系统通过与各检测机构自有的检测试验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对检测机构工程质量检测信息上传、不合格报告统计预警、报告二维码防伪、检测机构资质信息以及人员信息等管理,辅助开展检测机构日常监管、监督检查以及机构、人员的动态管理,不断规范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为,遏制虚假检测报告的产生,提升检测行业监管效率。
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子系统。基于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子系统对全省范围内取得施工许可证的建筑工程实施信息化施工安全管理,主要涵盖安全监督手续办理、安全监督检查、安全自查、危大工程管理、双控机制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安全文明工地及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创建等方面。施工安全监管部门、参建各方主体使用该系统线上操作,及时、全面、准确记录和存储安全管理行为、管理结果,并运用信息结果开展各项检查工作,有效地督促施工安全监管部门、参建各方主体履职尽责、落实责任目标,提升监督水平。
安管员和特种作业人员考核管理系统。引入“互联网+”等先进理念,构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安管员和特种作业人员考核管理子系统,实现企业报名、资料审核、考务安排、在线考核、自动评分以及证书维护等全过程、智能化的管理。通过系统整合,实现省市级、企业、考点、考生多方双向数据的互联互通,简化报名手续,规范考核流程、优化考核服务,提高服务效率、节约考核资源。
施工图数字化联合审查管理系统。施工图数字化联合审查管理子系统面向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以及审图机构提供数字化图纸在线交付、在线审查、多部门联审管理、设计变更留痕、意见在线反馈及预警监控等功能,实现施工图审查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将原先的人工操作全部交由计算机处理,信息查询、汇总、统计更加便捷,审查流程和意见也更加规范,为主管部门监管建筑行业中施工图审查提供了便利,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
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政务服务系统。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政务服务子系统运用“互联网+”模式,构建省、设区市、区县(城市)和建设单位四级联动的政务服务系统,实现对建设单位提交的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消防验收备案以及消防验收申请进行在线受理、审核、归档工作,进一步提升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平台应用分析
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技术和力量,构建政府主导,与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互联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充分发挥工程建设过程中各类信息资源的支撑作用,实现对工程实体质量和市场各方主体质量行为的动态监管,对施工现场相关人员、机械设备、临时设施等安全信息以及施工扬尘进行监测和有效管控,在工程全生命周期做到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溯,推进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构筑防范建筑施工质量安全风险的重要防线。
推进工程质量安全业务监测管理。汇集全省工程质量安全信息,各级工程质量安全管理部门通过系统报送质量安全交底、监督计划、检查巡查记录、问题处理、中止施工、质量投诉、竣工验收及设备记录等数据信息,汇集参建责任主体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管理数据,为参建责任主体提供便捷的远程业务服务和数据信息查询,为其他相关系统提供数据信息支持。
推进工程质量安全业务预警管理。利用智能监控和物联网技术,在施工现场起重机械设备等技术参数达到阀值时进行预警;在施工现场扬尘数值超过阀值时进行预警。在极端天气、特殊时期、突发情况下,各级主管部门平台向相关人员推送预警提醒。
推进工程质量安全考核评价管理。各级主管部门通过平台应用本辖区省文明工地创建信息,引导企业文明施工,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预防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应用本辖区省结构优质工程信息,引导参建主体创建结构优质工程,促进全省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应用本辖区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标准化考评信息,指导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促进过程控制、持续改进安全管理机制的形成;通过掌握质量安全机构及监督人员信息,加强质量安全监督队伍的建设,提高人员执法水平。
通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归集调取施工现场影像、图纸、质量监测、人员到岗、安全设备运行及扬尘处置等生产信息,形成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大数据库”,对施工在建项目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促进工程质量监管部门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规范参建单位各责任主体的质量安全行为,真正落实质量安全各方主体责任,全面把好事前计划关、事中过程控制关和事后整改复查关,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本文来源于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化,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
智能建筑信息化应用系统工程质量检测内容应包括哪些?
智能建筑是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建筑环境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技术需要。
常见系统:消防报警系统、闭路监控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楼宇自控系统、背景音乐及紧急广播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有线电视及卫星接收系统、无线转发系统及无线对讲系统、音视频系统、水电气三表抄送系统、物业管理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机房装修工程等。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在建筑工程中,物资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对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健全,做好物资质量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结合工程的实际需求,对物资材料进行确定,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确保其具备足够的能力,为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提供设备的全部型号规格和数量,保证工程中使用的设备材料的一致性。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标准,做好物资的检验工作,通过抽样检验和试验等方式,确保物资的质量和性能。然后在对材料进行验收后,要及时填写《综合验收单》,明确合同单号、材料单号、数量、外观等,并由验收人员签字确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建筑智能化系统
信息化项目的质量控制方法有哪些?
其软件过程是未加定义的随意过程,工作无序,项目的执行混乱,管理无章,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处于该级别的软件企业开发的软件不能很好地实现客户需求,往往不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软件的开发。2. 可重复级(Repeatable)在这一级,建立了管理软件项目的政策以及为贯彻执行这些政策而定的措施,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实现了管理制度化。项目稳定可跟踪,新项目的计划和管理基于过去的实践经验,具有重复以前成功项目的环境和条件,并且通过管理使部分开发结果成为可以重复使用的模块,是一个按计划执行的且阶段可控的软件开发过程。3. 已定义级(Defined)第二级仅定义了管理的基本过程,而没有定义执行的步骤标准。在定义级,则要求实现开发过程的标准化和文档化,即制定在整个组织里用于软件开发和维护的标准过程,并把这些标准以文档的形式固定下来,建立起文档化的“标准软件过程”。4. 管理级(Managed)第四级是定量管理级。处于这一级的组织已经能够为软件产品和软件过程设定定量的质量目标,即所有的质量目标都有明确的度量指标。达到该级成熟度的组织要对所有项目的重要过程活动进行生产率和质量的度量,并建立过程数据库,使它们可以利用本组织的软件过程数据库汇集各项目软件过程的数据加以分析。企业的项目计划和项目管理的效率性及过程管理和改进的能力因此大大提高,软件产品也因此具有可预期的高质量。量化控制将使软件开发真正变成为一种工业生产活动。5. 优化级(Optimizing)优化级是进化的最高级。达到这个等级的组织具备足够的手段用于事先发现过程的长处及短处以防止发生缺陷;拥有丰富的软件过程成功经验的数据,并且可用于对新技术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提出对本组织软件过程的更改建议;它能发现那些可能发掘出最佳软件工程惯例的合理化建议,并使之在整个组织里实现转化。如果一个企业达到了这一级,那么表明该企业可根据过程执行的反馈信息来改善下一步的执行过程,不断调整软件生产过程,达到一个持续完善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