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法制新闻 > 正文

法制新闻

钱三强和足球(钱三强都有谁)

hacker2022-07-16 01:30:54法制新闻86
本文目录一览:1、钱三强简介,钱三强和钱学森是什么关系2、

本文目录一览:

钱三强简介,钱三强和钱学森是什么关系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生于浙江湖州,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9年钱三强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1946年底,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1948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1980年7月24日,钱三强教授在中南海以《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为题讲课。[1]

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2-3]

中文名

钱三强

外文名

Qian Sanqiang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浙江湖州

出生日期

1913.10.16(癸丑年)

逝世日期

1992.06.28(壬申年)

职 业

核物理学家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

信 仰

共产主义,无宗教信仰

主要成就

“两弹一星”元勋

中国原子弹之父

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

曾任职务1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曾任职务2

浙江大学校长

谁能告诉我“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的主要事迹和贡献(thank you very much)

1、钱学森:

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2、钱伟长:

兼长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3、钱三强:

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9年钱三强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

1946年底,他被授予法国科学院的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 1948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会长,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主席兼主席。社会。 1980年7月24日,钱三强教授在中南海发表了题为“科技发展概要”的演讲。

钱伟长曾入选国足? 科学家和足球那些事儿!

2016年10月,随着中国男足国家队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的赛场上越来越让人失望,各种各样的判断和评论又一次占据了大众的视野:中国的“足球基因”不行;中国人不适合踢足球;搞足球对中国人没啥用...... 但作为足球的发源地,中国和足球的渊源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中国人对它的喜爱和重视也绝非那几句丧气话就能掩盖的。即使是在人们印象中“单调刻板、不爱运动”的科学家里,也有一群 “足球健将”。他们有着深深的“足球情节”,也生动地诠释着足球带给人类的积极意义。下面,就来看看他们和足球之间的趣闻轶事吧。

1. 钱伟长:曾是清华校队主力前锋,入选国家足球队

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是科学界有名的“超级球迷”,他曾入选国家队、创办大学生足球赛、资助女足队员,对足球的热爱贯穿了他的一生。

1931年, 18岁的钱伟长考入清华大学,他身材瘦小,身高只有1.49米,是“清华历史上首位身高不达标的学生”。他师从体育家和教育家马约翰,积极锻炼身体。钱伟长尤其酷爱足球,曾是校足球队的主力左前锋,以身体灵活、速度快、脚法好著称,而清华大学足球队也是当时华北足坛的一支劲旅。1937年,他入选中国国家足球队,并参加了在菲律宾举行的远东运动会。晚年他还颇为自得地回忆说:“那场比赛,我踢进了一个球,还穿了对方守门员一个裤裆。”

清华足球队(网络图)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科研任务的增多,钱伟长踢球的机会减少了。但他对足球的热爱丝毫未减。上世纪80年代他还曾请秘书帮他买门票,直接去球场看球。后来出行不方便了,就看电视转播。八九十岁的钱老从来不用秘书提醒,半夜会自己爬起来熬夜看球。

2002年钱老九十岁时,上海大学体育中心落成。这位九十岁的大学校长亲自创意举办了“钱伟长杯”上海大学生足球邀请赛,出资打造了“钱伟长”奖杯,并挥笔制定了比赛章程和规则。钱老还请上海女足把主场落户上海大学,并为食宿标准不够的客队女足贴补资金。

2、 王淦昌:足球练就的好身体让他长寿

1925年,王淦昌考入清华大学。当时的清华大学十分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学校规定,每天下午4点以后,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体育锻炼。王淦昌除了喜欢游泳外,还喜爱踢足球。几年的大学生涯使王淦昌练就了强壮的体魄。30年代,王淦昌出国留学,做核物理实验时,经常会接触到放射性有害气体--氡气。他的恩师居里夫人及其女儿一家都是因为吸收氡气和受到辐射,身体受损而过早离世。而王淦昌则因为大学时候练就的好身体和训练游泳时学会的长时间屏气,身体未受影响,得以长寿至90多岁。

3、 茅以升:绰号“射门猛将”

茅以升是中国现代桥梁事业的先驱,享年95岁。他生前体健神足,思维敏捷, 84岁还能奇迹般地把圆周率小数点后边100位,准确无误地背诵出来。他曾多次强调“我喜爱体育运动,因为它给予我丰富的智慧和充沛的精力,而科学的成功,则是需要人们为它付出巨大的脑力和体力的代价。”

少年时代,茅以升就积极参加晨跑、打篮球等健身活动,而足球,则是他的最爱,同学们还给他起了个绰号--“射门猛将”。正是贯穿终生的健身锻炼让他得以以充沛的精力投入科研,并得享高寿。正如他所说:“干什么工作都要打好基础,特别是从小打好基础。而健身的基础,则是基础的基础。”

4、 杨振宁:与邓稼先曾是足球场上的好搭档。

杨振宁与邓稼先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青年时期的杨武之,学业上进,体魄健全,每天课后他都要踢足球直到汗流浃背,晚饭之后则十分专心地上晚自修。父亲的爱好也影响了少年杨振宁。在崇德中学(现在的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杨振宁因为天资聪颖,才思敏捷被大家冠名以 “机灵鬼”,而与他形影不离的,则是以待人忠厚而赢得“邓老憨”绰号的邓稼先。两个人不仅爱在一起看书、讨论问题,也经常是足球场上的好搭挡。尤其是每当周末,他二人必然是踢出几身臭汗,才肯回家吃饭。这对学业和球场上的好搭档友情一直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而现在,年逾90的杨振宁仍然精神矍铄,还在做学术研究、写作、外出讲学和旅行……

除了以上的四位,我国科学界的足球迷还有很多。如,擅长守门的数学泰斗苏步青、求学时期常代表系里参加比赛的钱三强、在美参加留学生足球队的施一公等等。在他们眼里,足球不但是强健身体的工具,也是磨练意志、完满人生的好帮手。正如钱伟长所说:“……(它)是人生的一部分,它能给人以无比坚强的意志,一个人只有具备完整的人生,才会勤奋钻研、努力创新,才会有精力去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钱三强事迹和成就(简介)

早年经历

1913年10月16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

1929年,在父亲的支持下考入了北京大学理科预科,同时还听本科的课程。吴有训教授的近代物理学、萨本栋教授的电磁学吸引着钱三强。

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吴有训教授的推荐,到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所长的手下作助理员,从事分子光谱方面的研究工作。

赴法留学

1937年9月,在严济慈的引荐下,到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伊莱纳·约里奥—居里夫人,并跟随化学师葛勤黛夫人做钋的放射源研究,还在约里奥先生主持的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研究所学习。

1939年钱三强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

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1946年春,钱三强与他的同行合作,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这一发现不仅反映了铀核特点,而且使人类能进一步探讨核裂变的普遍性。导师约里奥骄傲地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实验室的第一个重要的工作。”

1946年底,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

1947年升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导师,并获法兰西荣誉军团军官勋章。

回国任教

1948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为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秘书长,二机部(核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等。

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56年,钱三强带领40多名科学工作者在苏联实习考察。刚从美国回国的钱学森,也来到苏联和钱三强一同考察。

1956年11月16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成立主管原子能工业的第三机械工业部(1958年2月11日改为二机部),宋任穷任部长,钱三强与刘杰、袁成隆、刘伟、雷荣天等被任命为副部长。他是副部长之中唯一的科学家。聂帅曾经对钱三强说过:“搞原子能,你是行家,就请你提建议,我们大家商讨决定。”

1958年,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何泽慧),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

1959年6月26日,苏联共产党中央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的有关资料及教学模型。8月23日,苏联又单方面终止了两国签定的新技术协定,撤走了全部专家,在苏联专家撤走后,周光召在国外召集数十名海外专家、学子,联名请求回国参战。他们归国后先后参与主持了理论的研究与实验研究工作。

1964年,在他51岁生日之际,所研制出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氢弹又爆炸成功。西方媒体推测,法国国家博士钱三强是中国的核弹之父。

1980年7月24日,钱三强教授在中南海以《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为题讲课。

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

扩展资料: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 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3年的中秋时节,正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大学担任国文教授的钱玄同,接到了家乡传来的儿子出生的喜讯。异常喜悦的钱玄同,给儿子取名叫“秉穹”,意思是“掌握苍穹”。不难看出,这位父亲对儿子寄予了怎样的厚望!

在小秉穹出生9个月后,钱玄同就把他和妈妈接到了北平。小秉穹果然是按照父亲的期望成长。他自幼喜欢读书,读不明白就问,四五岁时学会了很多道理和知识。一转眼,钱秉穹6岁了,他进入北京大学的子弟学校--孔德学校读书。由于钱秉穹在父亲身边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因此,孔德学校允许他直接读二年级。

孔德学校是一所注重科学和实践的新式学校,创办者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学校除抓德、智、体三育外,还强调美育与劳动,对音乐、图画、劳作课十分重视。学校的师资力量较强、阵容整齐,老师们的水平足以胜任更高年级的教学工作。

在这样良好的学习环境里,钱秉穹奋发上进,学习十分刻苦。虽然他是跳级生,但是学习成绩一直位居前列。他热爱体育,还是运动场上的一名健将。他还结交了两个非常要好的伙伴,小兄弟之间他排行老三。一次,一个体质不如钱秉穹的同学给他写信,信中自称“大弱”,而称他为“三强”。这封孩子们之间互称绰号的调皮信,恰巧被钱秉穹的父亲看见了。

他突发奇想:“既然我们提倡新文化,反对复古,主张中国文字朝着大众化、平民化的方向发展,为何在为子女起名的问题上囿于形式?”于是,钱玄同决定,给钱秉穹改名为“钱三强”,取意“德、智、体都进步”。

经典语录

1、青少年时期学校老师教给的系统知识,对人的一生来讲是很重要的,但只是你的全部知识的很小的一部分。知识主要还是靠工作和生活中自己抓来。

2、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

3、古往今来,能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攀登的结果。

4、光明的中国,让我的生命为你燃烧吧。

5、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人类谋幸福。

6、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7、知识,主要是靠主动“抓”出来的,不是靠“教”出来的。

8、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塌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

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这个议题一共安排了四位代表发言。第一位发言人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和企业家,他从资本的角度出发分析论证,中国未来科技的发展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如果没有资金,科技很难腾飞。有理有据,我十分赞同。 第二位发言人是来自一家大型律师事务所的著名律师。他精辟地论述了健全法制对科技发展的保障作用。如果不能有效打击盗版,不能保证专利发明人、技术拥有人的合法权利,创新的科技是很难持续发展的,更不可能引领世界。的确,法律不健全,科技是很难起来的,我同意。 第三位发言人是政府官员,重庆市委副秘书长,他以具体数字为事实依据,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语言幽默,讲述了政府对科技的强大的宏观调控功能,非常精彩。我很认可:一个国家健康的发展和美好的明天,包括创新科技的未来,如果没有明智的政府决策,根本不可能实现。 前面提到的三点,资金、法律、和政府,都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中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难道是资金、法律和政府吗?在我看来,尽管这三者必不可少,但它们同时也是世界上许许多多其它国家共同拥有的基础,并非中国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我认为,中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定是、也只能是人才。特别想强调一下,我这里说的人才,不是普通的人才,而是高层次的世界级人才,那些在本研究领域、本行业具有战略眼光的高端领军人才。这里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钱学森、郭永怀、钱三强等为代表的一批杰出人才创造的两弹一星的奇迹。如果没有这些高端人才,那么中国在尖端技术、乃至国家安全方面该会蒙受多大的损失!当然,我也能联想到当时的中国在资金、法律、和政府这三方面的状况。可见,高层次人才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2. 中国人才形势严峻 根据中国科协2007年发布的《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我国的科技人才总数已达 4246万之多,超过美国的4200万居世界第一。非常遗憾的是,我国是人才大国,但远非人才强国。高端人才在我国相当匮乏,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差距巨大。在我所熟悉的生命科学领域,如果以影响世界的重大科学发现和高水平文章为标准,中国的高端人才及创新能力很可能只有美国的百分之五或更少。从熟悉中国的华裔专家朋友那里了解到,许多其它领域的地位也与生命科学相差无几。这种状况显然无法支持中国的长期稳定发展,也无法保障中国的长远利益。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层面上意识到这种危机感,才可能理解为什么钱学森先生临终前还一直放心不下中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问题。 中国的科技人才现状与中国足球颇有几分相似之处。我们拥有一支庞大的足球运动群体和良好的群众基础,但我们仍然停留在希望冲出亚洲的水平上,参加世界杯的比赛是我们多年奋斗的目标。2002年终于冲出亚洲,却铩羽而归,三场小组比赛全部告负,一球未进。 在当今中国,各级政府致力于经济发展。但是,在努力促进GDP增长,追求很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指标的时候,常常会忽略高端人才对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长远战略作用,因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也很难在短期内成为某些领导的政绩工程。 中国发展很快,充满希望。但同时,中国也面临着极其复杂的挑战和极大的困难。我们国家总体来说还处在一个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我们的亲人朋友父老乡亲在尽力工作的同时还承受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带来的健康危害。中国以现在的模式发展下去必然会遇到一个瓶颈,这个瓶颈其实已经在悄然到来,今后五年、十年、乃至二十年会愈加明显,将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相当大的冲击。如何将我们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低能耗、低污染、高技术、智力密集型?靠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在此,我强烈呼吁:从政府层面到社会各阶层,包括各级领导和普通老百姓,现在是应该意识到我们所面临的严峻的人才问题的时候了! 3. 高层次人才的领军作用 许多人对高端人才的理解颇有误区,把项目人才与高层次人才混为一谈。建国六十年来,我们的教育科技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项目人才,在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核心作用。但是,这些项目人才往往只在狭小的本专业项目上有独到见解,可以解决具体问题甚至集体攻关,但他们不是在较大的专业领域内的研究型人才,不是大师级的高层次人才。我们过去及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过多偏重于培养这些项目人才,缺乏对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过多偏重于具体项目中实用问题的解决,缺乏对基础及应用科学的前沿研究。这样下来,也就很难培养出高层次人才。尤其令人担心的是,这种培养方式对学生、乃至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影响至深。 举一个我的研究领域内的例子,很多青年学生立志将来从事创新制药研究,于是在硕士、博士毕业后立即加盟药厂或跨国制药公司,以为这样才能成为高端制药人才。其实,事实远非如此,这些学生往往发展成了项目人才。Merck公司的研发总裁叫 Peter Kim,直接从麻省理工生物系的著名教授成为领导一万多人研发团队的总裁;Amgen公司的研发总裁Roger Perlmutter受聘前是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著名生物学教授;Novartis公司的研发总裁Mark Fishman上任前则是哈佛医学院的著名教授,等等,数不胜数。高层次的人才,尤其是大学的优秀教授,往往既可以从事最前沿的基础或应用科学的研究,也可以担当最重要的技术总监、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什么?因为这些高端人才站得高、看得远,可以掌管全局。相比之下,国内非常重视项目人才,往往把青年人培养成专攻一面的项目人才。可惜!这些项目人才尽管在狭小的本专业项目上还算优秀,他们没有把握全局的能力,一旦离开本专业项目也不能担当重任。原则上,项目人才很难成为高层次人才。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现在是中国下决心真正重视高层次人才的时候了。政府应该在政策制定、实施,包括人才发挥能力的保障等方面多做一些工作,不可为平衡而不改革,不能为和谐而不进取。我也衷心希望全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一些政策、做法,多一些理解,多一点支持。 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是高层次人才,中国的前途取决于高层次人才。权限:公开来自:网页

《20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1500字的!

2月4日晚上,我认认真真地观看了201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感动得一塌糊涂。开学第一天,学校又组织我们全校老师观看了颁奖晚会,在为大会照相的同时我又多次转过头去偷偷擦掉眼角的泪水。人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是的,我认同,但是我不能承受视频带给我的巨大的感动。

颁奖晚会上,第一位年度人物是朱光亚,对于这位为两弹一星作出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说实话我不是很熟悉,我和两弹元勋邓稼先和钱三强、钱学森更熟一些,但是我同样对这位去年才逝世的伟大科学家充满了敬意,被颁奖词中的“他一生就为一大事来,一生就做了一件事。遥望苍穹,他是最亮的星”深深感动着。敬礼,卓越的科学家朱光亚。

第二的年度人物是一对在大山深处支教的老师胡忠、谢晓君夫妇,我没有太多感动。因为作为同行,我知道很多在教师队伍里的感人的故事。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比成都郊外五百里外也强不了多少,我也为学生付出了很多心血,我也是睡半夜,起五更,我也想过去到祖国的某个地方去支教,比如草原上的帐篷学校,我也想过在地震来临的时候会首先考虑到学生。但是他们去到了那样的地方,我没有做到!向他们学习,学习爱我们的学生,更加投入地工作吧!

第三位的是无臂钢琴师刘伟,对于这位身残志坚的小伙子我是充满了钦佩的,生命中一个又一个打击没有击垮他,足球、游泳的梦想破灭也没浇熄他生活的热情,2011年,他更是登上了维也纳的金色大厅!真了不起!“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掷地有声的话语,足见他是生命中当之无愧的强者。

第四位的是肝病专家吴孟超,对于这位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特殊荣誉的专家型的院长,不能不提到的是他的职业道德,他曾经给医生定下规矩: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用便宜的药,尽量减少重复检查。这对于当下已经泛滥了的医疗队伍中的开高价药、拿回扣的事实确实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行为!

第五位的是不负群众的草鞋书记杨善洲,官做到地委书记,自己的家属却还在农村务农,这真令人咋舌!可是更有其次的是杨书记在退休后走了不知多少路,吃了不知多少苦,带领工人植树造林7万多亩,创造了一片几亿价值的林区,却又全部捐献给了国家。杨善洲老伴的平淡朴实的一句话“老实啊!”强过所有画面中的介绍,这句话让我再一次泪如泉涌。

第六位的是羊肉串慈善家阿里木,这么多年,究竟帮助了多少学生,阿里木已经记不清了。在贵州,在毕节,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处处都有阿里木资助过的对象。他用卖羊肉串的钱捐资助学,迄今捐出了15万元,相当于烤了50多万串羊肉串,这是一位了不起的草根慈善家。

还有公安部长刘金国,对于当官的获得如此殊荣,我不想多做评价,介绍中说部长清贫,95年搬家时他的全部家当只有半卡车旧家具,和一台黑白电视机,买房时还要找银行贷款,这在官场中是奇闻,只能说他是出淤泥而不染了,海选出来被评为年度人物,是要让如今当官的好好学习一番吧!

接下来还有最美妈妈吴菊萍,我想如果是我在在孩子坠楼的那一瞬间,我肯定不会袖手旁观,但是我也绝对没有吴菊萍的那种本能。吴菊萍用柔弱的臂膀,托起了生命的奇迹!

还有海峡对岸的爱心人士张平宜,一个社会精英,一个柔弱的富家女子,怎么会甘愿呆在一个麻风病肆虐的穷困的村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个要付出多少努力,要作出多大的牺牲?联想到在我们学校进行爱心点灯活动的欧弟和郜莹女士,心中隐隐有一股暖流在涌动。只是感动之余又想到,为什么把年度人物颁给了台湾的爱心人士?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这不是派别或地域观念,只是想问问难道大陆就没有像张平宜这样的人士了吗?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呢?行动起来吧,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我先出点力吧,呵呵!

90后的孟佩杰让自己汗颜,甚至有些无地自容!妈妈瘫痪在床,小姑娘从8岁起独自撑起一片天,注意是8岁而不是18岁!而且这不是她生身母亲,是她养母。那真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呀。联想到现在的90后的自私和不懂事,联想到自己比她大了差不多十岁却还没有她那么坚强,真是该向她学习了!

最后不能不提的是获得特别奖的白方礼老人,可是在好多报道上还看不到白方礼老人的获奖消息。我想白方礼老人应该是这届最感动我的人物了,他捐的款折合起来相当于他踩三轮车绕地球赤道18圈挣的钱,18圈,听到这个数字时我瞬间落泪。老人年年入围年度人物的评选,在老人逝世之后才获得一个特别奖。唉!中国社会总是爱给老实人开玩笑,总是爱在人死后才记起他的好来,仿佛活着的时候还不够好,死了才好,而且只有在死了之后才足以将他写进荣誉榜!为白方礼们而感动,为白方礼们而不平!

谢谢感动中国,感动全中国,感动你和我!

希望采用,谢谢!!(*^__^*) ……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颜于卮酒(2022-07-16 03:27:07)回复取消回复

    投入科研,并得享高寿。正如他所说:“干什么工作都要打好基础,特别是从小打好基础。而健身的基础,则是基础的基础。”4、 杨振宁:与邓稼先曾是足球场上的好搭档。杨振宁与邓稼先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青年时期

  • 离鸢胭话(2022-07-16 04:18:28)回复取消回复

    技发展的保障作用。如果不能有效打击盗版,不能保证专利发明人、技术拥有人的合法权利,创新的科技是很难持续发展的,更不可能引领世界。的确,法律不健全,科技是很难起来的,我同意。第三位发言人是政府官员,重庆市委副秘书长,他以具体数字为事实依据,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语言幽默,讲述了政府对科技的强大的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