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城乡交通一体化工作要求(城乡交通一体化实施方案)
本文目录一览:
- 1、什么是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
- 2、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有什么法律依据吗
- 3、如何推动一体化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 4、城乡一体化该如何推进
- 5、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主要有哪些措施
- 6、湖南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政策
什么是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
所谓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我们理解是指打破城乡客运“二元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市县汽车站为中心、以乡镇客运站为依托,城乡交通资源共享,乡村、乡镇客运进城,城市客运下乡并按照公交化运作,实现城市与乡、村客运一体公交化运作,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出行需要,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城乡均等化发展的新型道路客运模式。
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必要性:
(一)、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是道路运输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面对高铁、轻轨、民航客运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分析公、铁、空各自优势和劣势,公路客运企业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办法,有策略地与高铁、轻轨、民航进行竞争。“车头向下”大力发展城乡客运,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是道路客运企业面对竞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是规范客运市场的有力措施
目前,城乡客运线路上出租车超范围经营、无牌照无手续车辆私拉乱运、私家车揽客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利益驱使。要想规范治理好客运市场,靠政府部门的治理只能暂时解决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治理好客运市场,必须疏堵结合两手抓,“疏”就是要降低客运黑车的利益驱动,推行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捷径。
(三)、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是提升道路客运服务水平的新措施
打破原有的客运经营管理模式,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农村道路客运市场主体‘多、小、散、弱’,运力过剩,车辆破旧,服务质量不高”等一系列矛盾,有利于全面提升城乡客运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出行的实际需求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出行对公路客运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要求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价格更加低廉。因此,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乡镇客运进城,城市客运下乡,班车实行定线、定班、定时、定点营运,增加班次密度,降低价格,群众出行即时上下车,既便宜,又便捷。
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有什么法律依据吗
交通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农业部、商务部、供销合作总社、国家邮政局与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稳步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指导意见。
《意见》指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的基本原则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鼓励社会参与,激发市场活力。
统筹城乡、区域之间交通运输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交通基础设施的衔接和城乡交通运输服务的一体化建设。推动城乡交通运输与供销、旅游、电商等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和融合发展。
根据该《意见》,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城乡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乡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结构优化并有效衔接,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
主要目标是实现“八个100%”: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率达到100%;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比例达到100%;城市建成区路网密度和道路面积率符合要求比例达到100%;中心城市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
500人以上岛屿通航比例达到100%;建制村直接通邮比例达到100%;具备条件的乡镇快递服务网点覆盖率达到100%,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快递比例达到100%。
扩展资料:
加快推进城乡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主要内容是:加强城乡交通运输规划衔接,整合城乡综合交通运输资源,完善优化运输网络,提升城乡交通运输公共服务水平。
加快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系统;打通阻碍城乡一体化衔接的“断头路”。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建设,改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条件。符合条件的城市要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发挥地铁等作为公共交通的骨干作用。
在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路网建设方面,建设外通内联的城乡交通骨干通道,加强城市道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渡口码头之间的衔接,强化市县乡村之间的交通联系。
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促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实施百万公里农村公路工程,加快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
参考资料:新华网-官方:力争2020年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
如何推动一体化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以深化认识为突破点,理清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思路。 推进城乡一体化总的思路是建设城镇、 提升村庄、 城乡互融、 协调发展, 最终消灭城乡差别。 具体实施中,要坚持四个结合:一是坚持繁荣农村与发展城镇相结合。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农民才能进城,才能缩小城乡差别。二是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推进城乡一体化,不能一哄而起,盲目发展。 要在有效利用现有城镇的基础上, 重点扶持已经形成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城镇优先发展, 特别是加强中心镇、口子镇和边贸镇建设。 三是坚持凝聚内力与借助外力相结合。 既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地的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挖掘自身潜力,走特色 发展之路;又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打破各种不利于城镇发展的体制束缚,广泛开辟投融资 渠道,增强城镇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能力。四是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发展小城镇,不能以牺牲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代价,应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以完善政策为立足点,营造城乡一体化的良好环境 以完善政策为立足点, 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是农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 农民进城与否, 归根到底是一种利益选择, 无利可图或者得不偿失,农民必然不会进城。因此,要完善有关政策,为农民进城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完善户籍管理政策。放开农民进镇落户的限制,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 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彻底消除户籍制度的“等级烙印”,使其转变为一个单纯的人口登记制度的工具,最终实现城镇户籍管理一体化。对长期 在小城镇工作、有稳定的职业收入和住所的农民,允许转为城镇户口;对不具备转为城镇户口、但在小城镇居住时间较长的,可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对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民,可将户 口迁入所在企业统一管理。二是完善土地使用政策。对小城镇建设用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划拨、统一管理,并建立严格的耕地审批和考核指标体系。以稳定农村现行土地 政策为前提, 妥善处理农民离土进镇与稳定土地承包政策的关系, 解决好土地使用权的合理 流转问题。三是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与城镇居民生活密切相关 的社会事业,逐步建立健全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进镇落户农民及相关人员的后顾之忧。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关键是领导重视 推进城乡一体化,关键是领导重视 领导 党政领导要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寻找各种方式途径,向“三农”输血、向“三农”倾斜,努力在财政预算、重点项目和工程建设、兴办社会事业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时, 坚定不移地把农民作为受惠中心, 把农村作为发展重点。 同时,政府职能要准确定位,必须针对管理幅度小、机构交叉多、资源共享差、职能不配套 的问题, 对有关行政管理制度进行适应性改革。 必须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公共财政制度, 使财政扶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支出结构趋于合理,把更多的资源尽快投向农村。(四)推进城乡一体化,核心是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从实际出发,制定较为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切合实际的政策措施,不断地拓展思路、整合资源,采取有效的发展措施,在统一规划指导下,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积极探索促进农民增 收的新途径,构建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开创了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在统一规划中,要明确各个区域的功能定位,有效整合城乡资源,立足现有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 等城乡发展基础,把广大农村纳入城市规划范围,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延伸到农村、社会服务 设施配套到农村。(五)以城镇建设为着力点,优化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以城镇建设为着力点, 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抓好城镇建设,增强城镇对人口的吸纳力。一是科学化规划,以规划扬特色。要根据区位优势、自然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城 镇发展的定位和方向, 对乡镇企业和工矿企业发达的着力建设工业主导型城镇, 对矿产资源和土特产品丰富的着力建设资源开发型城镇, 对沿交通干线、 区位优势明显的着力建设商业贸易型城镇,对人文色彩突出和山水风光独特的着力建设旅游服务型城镇,形成设施齐全、品位高雅、特色鲜明、风格迥异的城镇体系。二是坚持优质化建设,以建设创精品。三是坚持规范化管理,以管 理树形象。完善城镇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加快社区建设,整治脏乱差现象,切实做到管理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环境优美化。四是坚持市场化运作,以经营养城镇。树立经营理念,把城镇可盘活存量资产推向市场,实行资本营运,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滚动发 展之路。
城乡一体化该如何推进
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发展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在消除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关键是要解决好农民问题。 一般,普遍地认为,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生产生活水平,实现小康目标,必须加快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尽快把农民从农村转移出来。西方一些国家按照这样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的良好发展,这也是众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普遍道路。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区差异性、城乡差异性很大的发展中国家,能不能照搬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来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或者说,中国应如何消化吸收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并把这种经验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的实际,从而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经济繁荣之路? 现在,经济全球化已成必然。世界的经济依存度越来越高,经济的“蝶振效应”愈来愈明显,经济全球化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国这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千家万户小生产如何应对全球化浪潮?这确实是中国“三农”面临解决的头等问题,也是必须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要求。但是,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简单地把大量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里,以此来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效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究竟能不能达到统筹城乡、消除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并最终解决好中国的农民问题?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来讲,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人们对高科技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而对那些进城农民所提供的简单劳动产品和服务会越来越少。那些科技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也会在全球经济竞争中越来越难以取得优势、占领市场。一旦全球经济发展减速,遭遇经济低迷和发展不景气,那种主要依靠简单劳动的产业究竟能够维持多久?那些失去土地转移到城里而且绝大部分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怎么办?如果哪一天中国有2、3亿转移进城的农民失业而又没有地种,那中国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而且,中国农民的恋土情结普遍强烈。这些转移到城市里的农民一旦赚不到钱不能生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重新回到农村去,因为土地是他们的生存保障。2008年国庆节我们在湖北省京山县调查,就发现了这样的农民工返乡现象:京山县沙岭湾村54岁的村民何贞祥,1994年到海南打工做早点生意,由于做生意赚不到钱,1996年回到村里,1997年又举家到四川省成都市做早点生意。一家三口人在外打工10年,每天凌晨3、4点钟就起来开始做早点,一直忙到晚上11、12点才能睡觉,他们一家三口即使这样起早贪黑地忙,一年到头还是赚不到多少钱,不得已2008年全家又回到村里。由于当时举家一起到成都去做生意,原想是不再回来的,所以把老家的房屋连同10多亩承包地一连转卖给了别人。现在回来没地方住,只好又重新做了一间房,原来的承包地转让给了别人,现在也要不回了。没有地种,何贞祥一家人都为生活生计担忧着。这个村的另一户村民李春龙,大儿子2002年去广东省广州市一家工厂打工,由于没有专业技术和一技之长,只能干一些粗活和简单劳动,工资报酬很低,在广州打工6年,除去吃穿住用等生活所需开销,基本没有积攒到钱,不得已又回来。去年买了一台收割机,当了一名收割机手,专门给村里农户收割稻子。 象这样的农民工返乡现象,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情况下呈爆发性增长态势。特别是中部的一些打工大省和打工大市,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大量农民工纷纷回乡。这充分说明,那种简单把农民转移到城里,不解决好转移到城里农民的长远就业、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住房等问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民问题、消除城乡差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 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要着眼长远、统筹兼顾,从体制机制入手,协调推进。目前,重点要加强“六个一体化”:一是城乡规划一体化。主要做好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做好大中城市、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充分发挥城市在人口、物资、资金、信息等要素的汇聚枢纽与孵化器功能,强化带动效应,同时重视乡村规划,规范有序乡村建设发展,二是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主要是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制度,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体系,城乡统一的社会救助体系,城乡统一的社区管理体制。三是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主要是建立城乡共同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城乡互融互补的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布局。四是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主要是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体制,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繁荣城乡文体事业,构建城乡科技服务体系和城乡邮政公共服务体系等。五是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主要是推进城乡交通、电力、邮电通讯、供水供气、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一体化建设。六是城乡市场体系一体化。主要是完善城乡市场体系,培育城乡流通主体,加强城乡市场对接,加速城乡各类要素流动。 同时,为了扫除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障碍,还需强力推进“五项改革”。一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户口迁移落户政策,最大限度地降低户口迁移条件,探索实行按公民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以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户口准迁基本条件。二是推进就业制度改革。制定促进城乡就业规划和计划,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三是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统一完善的城乡养老保险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保障差距。四是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五是推进农村综合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城乡一体化的新体制新机制。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主要有哪些措施
城乡一体化规划包括哪些内涵?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容有哪些?绿维创景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把握发展的规律,完善和补充规划系统的体系,抓住关键环节,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将城乡一体化建设做到城乡均衡、缩小城乡差距、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步骤。规划体系既要宏观掌控,又要微观布局;既要专业细致,又要综合全面。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让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扩展,城市功能向农村及周边地区辐射,利用科技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切实提高农民生活的质量,同时也要保障农民向城市的迁移,适应城市节奏,两者相互依托。
一、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涵与外延内涵与外延是刻画概念的两个方面。内涵是本质,外延是范围。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乡结合部,即城乡交融或城乡连接的地带。这是一个带有较为模糊性的地域范围,它是冲破行政界限而因城与乡内在的联系形成的模糊地域(地带)。因此,城乡结合部,既不同于城市总体规划的郊区规划范畴,因为郊区规划是被动式的辅助性规划;也不同于乡村规划,因为乡村规划面对的对象是乡村内部地域。按照区域规划的某些理论,也很难明确地解决城乡结合部的具体问题。如人口布局,劳动力布局,流动人口管理,产业布局,交通设施,仓储设施等方面。
二、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容的初步探讨规划范围的界定、规划的依据、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的期限、规划所采用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简介、城乡结合部的现状调查及研究、城乡结合的宏观区域环境分析、城乡结合部的总体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基础设施综合规划、居民点体系规划(等级规模结构规划、职能分工结构规划、空间地域结构规划)、措施的操作建议、可行性的分析与研究。综上所述,做好城乡一体化的统筹指导工作,方能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对城乡结合部这一较为模糊的地带给以辅助性规划,科学安排和测量城乡结合部的诸多具体问题。
湖南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政策
1科学规划线网,
年内新开100条线路。
市交通部门年内在城乡接合部为主的公交发展区规划了100条新公交线路。预计此项工作完成后,广州市外围区公交服务水平将大幅提升,全市发展区公交覆盖里程将增加约1000公里。
2促进车辆技术升级,
建设环保型公交。
全市已基本实现了公交车辆的清洁能源化。亚运前新增亚运保障车辆1000余台,改造了4500台公交车辆及7800台出租车,更新了1470台公交车,投放了200台纯电动和混合动力公交车。今年5月,中山大道BRT通道内又新增投放了30台18米“巨无霸”,让市民乘坐公交出行更加便捷、舒适。
3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改善候乘环境。
全市新建和改造各类公交站场16个,滘口、石马、黄埔体育中心站等一批公交枢纽站场相继投入使用;完成了3800多座新型公交候车亭的改造工程。
4加强服务监督,
提升公交服务水平。
相继出台了《广州市公共汽车电车行业管理考评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建立了“政府、企业、乘客代表、市民”4级监督机制,每年定期开展服务质量随车督查、行车作风专项整治、“两率”检查、公交线路考评等专项监督考评,督促驾驶员文明规范行车、热情优质服务。
5抓好安全教育,
强化安全管理。
今年以来,各公交企业已累计开展培训480多场次,培训驾驶员517,00多人次,行业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6利用科技手段,
实现精细化管理。
一手抓公交智能化项目建设,一手抓项目综合使用效益的提高,近年来推进了羊城通系统、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公交统一多媒体平台、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等项目建设和应用。至2010年,已建成1个监控中心和7个调度分中心,智能公交系统100%覆盖公交全行业。
7地铁开一线公交调一片,
方便换乘。
结合轨道交通开通,同步规划开行公交地铁接驳专线。今年,在公交线路站牌增加张贴了22万个“羊角”引导标志,进一步完善了地铁公交换乘指引。目前,全市572条公交线与地铁接驳的公交线路已达329条,停靠站点718个,连接社区179个,极大方便了市民换乘。
8落实公交优先,
保障市民低成本出行。
全市公交企业顶住了物价、燃料飞涨带来的经营成本压力,实现了16年没有提价,维持了市民1-2元“低成本”出行。所有新开线路票价均纳入公交地铁票价优惠政策中,让市民更加受益。
9大力提升夜班线路
服务水平。
4月以来,市交通部门积极开展夜班车服务水平提升工作,全市夜班线路服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首末班不准点率及发班间隔违规率已基本杜绝,服务投诉下降35.7%。
10多措并举
缓解高峰期乘车拥挤。
今年通过开展全市摸查,掌握了拥挤线路、时段及站点,并组织公交企业挖潜运能,采取灵活营运调度、增加高峰运力、提高出车率等措施,有效缓解高峰时段乘车拥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