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平玉北京化工大学(甫玉龙 北京化工大学)
本文目录一览:
干洗店洗没有洗干净老火
正规干洗店的标准干洗流程是有几道专门的消毒环节的,因此只要经过标准干洗流程的衣物绝对是卫生的。
认真完成送洗步骤。送洗前应认真阅读衣服上说明的洗涤注意事项,知道哪些该洗,哪些不该洗。同时,务必填好洗衣单。将衣服的品牌、颜色、款式,及是否有破损、色差和可能造成洗后褪色的部分填写清楚。送洗之后保存好购物凭证。
干洗后不要马上穿或储藏。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院长万平玉告诉记者,洗后的衣服上仍残留一些化学制剂,所以衣物取回后,应及时将塑料袋去掉,挂晾在通风处,等没有异味再穿或放进衣柜。
不锈钢厨具会造成铬中毒吗
最近,网上流传视频显示,不锈钢厨具若长期盛放盐水、醋、果汁等酸性物质,会使不锈钢受到腐蚀,从而释放出里面的重金属铬。持续性地使用释放铬的不锈钢厨具,会造成铬中毒,危害人体的肝功能。
不锈钢厨具真的会被腐蚀并造成铬中毒吗?铬中毒的危害有多大?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副院长万平玉。
万平玉表示,只要不锈钢厨具在使用过程中不发生腐蚀,不锈钢厨具中的铬不会迁移到食物里,也就不会引起铬中毒。优质不锈钢厨具的耐腐蚀性很好,一般不会引起铬中毒。但需注意的是,酸性物质对不锈钢确实有腐蚀性,会使不锈钢里的铬溶出,使用不锈钢厨具时应加以防范。
“食盐和醋放在一起会有盐酸生成,将高浓度含量的醋和食盐同时放在不锈钢厨具中长时间高温加热烹煮,会腐蚀不锈钢厨具,从而溶出铬。”万平玉进一步解释。
万平玉的解释有实验结论支撑。广东省揭阳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曾于2010年做过一次实验,研究不锈钢厨具中铬迁移量的影响因素。这个被列入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不锈钢在乙酸液体中会受到腐蚀,使铬溶出并迁移到与之接触的食物里。而不锈钢的腐蚀和铬溶出程度,与乙酸液体的浓度和温度有直接关系。乙酸液体的浓度或温度升高,铬的迁移量会随之增高。此外,不锈钢表面粗糙度增加,会降低不锈钢的耐腐蚀性,铬的迁移量也会增高。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不锈钢制品》(GB 9684-2011)规定,不锈钢制品中铬的迁移量不能超过0.4毫克/平方分米。原卫生部在制定该限量标准时解释,一般情况下不锈钢制品在盛放、烹煮食物或与食品接触过程中,不构成食品安全风险;当不锈钢制品在使用中迁移的铬超过限量时,有可能危害人体健康。
我国质检部门曾多次表示,铬对皮肤、黏膜、消化道有刺激和腐蚀性,且容易进入人体细胞。吸入较高含量的铬,会对肝、肾等内脏器官造成损伤,在人体内蓄积具有致癌性,还可能诱发基因突变。
既然铬可能危害健康,那为何不要求不锈钢厨具不能含铬?答案是做不到。
万平玉解释,不锈钢之所以不生锈,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是因为不锈钢表面能自然形成一层稳定、致密、牢固的钝化膜,而铬是不锈钢表面形成钝化膜的必需组分。优质不锈钢厨具的钝化膜很牢固很稳定,耐腐蚀性很好,正常使用既不会脱落也不会溶解,所以不会有铬溶出来并迁移到食物里引起中毒。
“但是,耐腐蚀性较差的劣质不锈钢厨具,容易腐蚀生锈污染食物,存在一定的铬中毒风险。”万平玉说,合格的不锈钢制品不仅必须含铬,而且必须含有足够的铬。不锈钢制品的铬含量通常须达到13%以上,才能避免生锈腐蚀。劣质不锈钢厨具之所以容易生锈,正是因为其铬含量不达标而影响了耐腐蚀性。本应起防护作用的铬,反而会迁移到食物里成了健康祸患。所以,要避免不锈钢厨具引起铬中毒,首先必须保证厨具本身的不锈钢品质。其次,“如遇到容易生锈的不锈钢厨具,少用不用为好。”万平玉说。
根据质检部门的提示,不锈钢厨具应避免长时间接触酸、碱类物质;勿用不锈钢厨具煎熬中药,以防不锈钢在加热条件下与中药里的生物碱和有机酸反应,使铬溶出;不锈钢厨具变形或者表层磨损、变粗糙时,应及时更换。
理科 生活小常识问题
,清洗剂; 有专家称,现在我国儿童患癌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医院皮肤科的湿疹患者也在增多,这些都与人们大量、错误地使用清洁剂不无关系。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名誉会长石计祥日前指出,截至2007年,我国合成洗涤剂累计生产179.98万吨。其中,织物清洗剂、去污剂和杀菌消毒剂成为老百姓最常使用的三类。
洗衣皂去污巾对人体危害最小
织物清洗剂:目前最常见的有洗衣皂、皂粉、洗衣粉和洗衣液。“在这几种产品中,洗衣皂对人体的危害最小。”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院长万平玉介绍说。洗衣皂属肥皂的一种,是由天然油脂经皂化反应制成,不仅去污能力强,而且对人体无毒副作用。洗衣粉则是健康隐患最大的一种,溶解在水里的洗衣粉,可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内,长期积累易损害肝脏功能。天津药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红珠指出,人手经常接触洗衣粉,容易使皮肤角化和皴裂,皮肤敏感的人甚至会患上过敏性皮炎。“介于两者之间的是皂粉和洗衣液,其中也添加了化学合成成分,虽然比洗衣粉温和,但也不宜长期接触皮肤。”
去污剂:主要有洗洁精、去污粉、喷剂和去污巾。李红珠说,去污巾不用洗涤剂,只需用水就能擦去油污,是最天然最健康的去污产品。而对健康威胁最大的就是去污喷剂,擦抽油烟机通常都会遇到,它们多属于强溶剂或易溶剂,空调加氟,并且为了冲淡刺鼻的味道而添加了芳香剂等成分。长期或频繁使用喷剂,容易对呼吸道产生刺激,出现鼻干发痒、打喷嚏、咽喉烧灼感和异物感、声哑等症状。万平玉指出,去污粉的危害仅次于喷剂,环氧地坪,长期使用也会使手部出现干燥、脱皮的现象。“洗洁精中也含有表面活性剂,残留也容易引发疾病”。
杀菌消毒剂:万平玉指出,人体消毒剂是相对比较安全的广谱杀菌剂,通常用于衣物消毒。相比较而言,84消毒液和高锰酸钾就有一定的局限了。其中,84消毒液属高效消毒液,刺激性和腐蚀性较强。而高锰酸钾的浓度一般难以把握。
清洗剂日常使用远离四大误区
误区一:先放衣服后放清洗剂和消毒剂。这会让衣服局部黏附上过多的清洗剂或杀菌剂,使这一局部漂洗不彻底,刺激皮肤。
误区二:清洗剂、消毒剂放得越多越好。清洁剂达到一定浓度后,去污效果就饱和了,如果用量太大容易产生残留。此外,英国一项研究发现,如果消毒剂放得过多,就会降低人体正常的免疫能力,使人更容易被外界病菌所打倒。
误区三:清洗剂和消毒剂混合使用。曾经有报道,一位主妇将洁厕灵、洗涤剂、洗洁精等混合使用,结果产生了大量氯气,导致该主妇氯中毒身亡。最近,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也发出警告,千万不要混用清洁剂和消毒剂。
误区四:清洗剂和消毒剂能无限期使用。其实,清洁剂和消毒剂都有保质期,过了保质期,其有效成分就逐渐失效了。怎么使用清洁剂最安全?
能少用就少用,能不用就不用。”李红珠表示,在刷餐具时,如果没有油污,就用清水冲刷;如果有少许油污,可用开水烫;如果油污过重,可以先用餐巾纸擦去油污,或者取少量食用碱,干着擦油污处,再用水漂洗干净。另外,在刷洗灶台、水池等地方时,可以将小苏打溶于水,用抹布用力擦洗即可。在冲洗马桶时,倒些可乐也能起到清洁作用。如果清洁下水道等藏污纳垢的地方,可以先用毛发刷将头发勾出来,再用橘子皮水冲洗。
如果无法避免使用清洗剂和消毒剂,就尽量少用,并使用接近天然成分的。
首先,使用织物洗涤剂时,小件衣服和薄衣服尽量用肥皂手洗;机洗衣物用皂粉严格按照产品推荐使用表上的用量添加。而且,不要每次洗衣服都加消毒剂,阳光中的紫外线就是最好的杀菌剂。
其次,使用去污剂时,一定要戴上胶皮手套,如果气味刺鼻,应戴好口罩。在使用喷剂时戴上眼镜,以防液体溅进眼内。尽量在短时间内将污垢清理干净,并开窗通风,让气味尽快散去。洗洁精只适于清洗餐具和果蔬,如果浓度过高,必须稀释后再使用。
最后,使用消毒液时,最好也戴上橡胶手套。
膜清洗 清洗剂 阻垢剂
袋的酸奶的铝层对人有害吗?
没事的,那上面的铝膜是有保护涂层的,而且加过了稳定剂性质很稳定,所以才会被用到食品包装上的,可以放心。
牛奶的外包装内侧有一层铝箔,虽然只有很薄的一层聚乙烯膜将铝箔和牛奶隔开。但是,聚乙烯膜的熔点一般在120摄氏度以上,远高于水的高温度,所以不可能在水煮过程中出现破损和熔化,铝箔也不可能析出重金属铝。
为防止塑料膜受热时可能发生裂解、氧化、降解等风险,聚乙烯在制作成膜时一般会加入抗氧化剂、热稳定剂等助剂。只要是质量合格的包装袋,一般都不会发生铝超标问题。
.袋装奶加热会致人慢性铝中毒?
流言:近日,网上流传这样一种说法:袋装奶经过加热后饮用,不仅会导致牛奶营养流失,还会使外包装中的重金属铝析出致人中毒。
真相: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副院长万平玉解释,牛奶的外包装内侧有一层铝箔。虽然只有很薄的一层聚乙烯膜将铝箔和牛奶隔开,但是聚乙烯膜的熔点一般在120摄氏度以上,远高于水的最高温度,所以不可能在水煮过程中出现破损和熔化,铝箔也不可能析出重金属铝。为防止塑料膜受热时可能发生裂解、氧化、降解等风险,聚乙烯在制作成膜时一般会加入抗氧化剂、热稳定剂等助剂。只要是质量合格的包装袋,一般都不会有铝超标问题。
timg (5).jpg
3.温度超过100℃,味精就会致癌?
流言:朋友圈流传的一篇题为《这五样菜千万不能放味精,除非你想毒死谁!》的文章称,“温度只要超过100℃,味精就会发生变性。不但会失去鲜味,还会形成有毒的焦谷氨酸钠。”
真相:味精的主要成分就是谷氨酸钠,谷氨酸的钠盐。由谷氨酸钠的分子式可以看出,它是一种并不稳定的状态,加热后极易脱水变为另一种稳定的物质——焦谷氨酸钠。但首先,温度并不是人们传闻的100℃,味精溶解最佳温度是70℃-90℃;在150℃时,它会脱水,产生结晶;如果到了200℃以上,谷氨酸钠会发生分子内脱水,这才变为焦谷氨酸。其次,由于焦谷氨酸没有鲜味,“谷氨酸钠转化为焦谷氨酸钠会降低鲜味”是正确的,但是焦谷氨酸致癌,这个言论尚无科学证明。焦谷氨酸钠别名为L-2-吡咯烷酮-5-羧酸钠。它是白色结晶性粉末,极易溶于水,有较弱的刺激性,但没有过敏反应,使用的时候基本无毒,对人体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