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最近新闻 > 正文

最近新闻

张旻:打造“绿色银行”服务低碳转型

hacker2022-05-23 11:25:31最近新闻99
  作者:张旻‘兴业银行副行长’  来源:《中国金融》2022年第10期  立足新发展阶段,如何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促进发展与减排共赢,成为绿色银行发展的新命题。作为国内绿色金融业务的倡导者

  作者:张旻‘兴业银行副行长’

  来源:《中国金融》2022年第10期

  立足新发展阶段,如何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促进发展与减排共赢,成为绿色银行发展的新命题。作为国内绿色金融业务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兴业银行积极响应国家战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减污降碳”重点领域加大支持力度,持续开展服务模式创新,努力推动经济社会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为经济发展和绿色转型贡献金融力量。

  聚焦降碳重点,强化资源配置

  绿色低碳转型需要稳步有序推进,绿色金融的发展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在科学研判的基础上,坚持“稳”与“进”并重显得格外重要。为推动绿色金融业务稳健增长,兴业银行着力提升绿色金融战略高度,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减碳目标及业务发展规划,逐步强化资源配置、考核机制,加大力度支持风电、光伏等绿色低碳能源领域,清洁能源业务规模逐步扩大,绿色金融业务规模稳步增长,实现集团绿色金融业务的联动融合发展。

  不断提升绿色金融战略高度。兴业银行2015年将绿色金融作为集团核心规划业务之一,2021年在全行工作会上明确提出打造“绿色银行”名片,2022年进一步提出“将绿色金融融入各方面”“为各个领域增绿”的要求,并以全集团向“全绿”转型为目标,争取建立集团绿色客户分类管理体系,实现客户“绿”;整合形成集团绿色金融专业产品谱系,实现产品“绿”;推动集团各类绿色业务占比实现大幅提升,实现业务“绿”;将绿色基因融入本行经营管理的各方面与全部流程,实现流程“绿”;积极打造绿色金融万人规划,实现人员“绿”;擦亮“点绿成金”金字招牌,实现品牌“绿”。在《绿色金融业务2021—2025年发展规划》中,提出“聚焦减污降碳重点领域构建绿色资产,树牢擦亮绿色银行品牌”的总体规划要求,强调至2025年末,集团绿色金融融资余额实现翻一番,使绿色金融成为连接客户的主纽带。

  优化资产结构,加大授权授信支持力度。按照“巩固传统领域优势、布局新兴赛道”的总体思路与具体要求,兴业银行持续推进业务结构优化,不断调整完善对清洁能源等产业的授信授权政策,加大对减污(主要包括水资源和固废等)、降碳(主要包括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与储能、绿色公共出行、绿色建筑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截至2022年3月末,减污降碳领域绿色融资余额占全行绿色融资余额的比重达72.69%。2022年,兴业银行按照更加积极进取的原则制订绿色金融经营计划,聚焦减污降碳业务领域,将碳减排贷款纳入年度重点推动目标。

  围绕国家战略积极构建绿色资产。多年来,围绕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中国建设、长江黄河大保护等领域,兴业银行不断开拓创新,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战略,诠释了金融机构的责任与担当。为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全面低碳转型的需要,推动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全行将清洁能源、碳减排效益显著领域的资产构建作为企业金融条线重点工作推进。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确定了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兴业银行积极对接部署,组织重点区域分行推进相关工作,为大型项目建设、能源结构低碳转型提供金融支持,同时积极服务分布式光伏业务发展,助力整县推进分布式光伏业务并在全国铺开。2021年全行清洁能源产业绿色贷款余额增长92.38%,实现了较大突破。

  秉持创新理念,打造特色产品

  从过往的绿色金融实践看,“量体裁衣”式的信贷服务、更新迭代的业务模式已成为兴业银行业务发展的一大特色。在十余年绿色金融的发展历程中,兴业银行结合绿色项目建设周期、成本需求、政策优惠等,先后推出“绿创贷”“环保贷”“节水贷”“绿色经营贷”等新业务和新产品,满足了更多元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涌现出包括全国首笔碳配额质押贷款、首笔林票质押贷款、首笔湿地碳汇贷、首笔用能权指标质押贷款等首创性产品。

  积极践行“商行+投行”战略是商业银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在碳减排重点领域中,清洁能源、碳减排技术等项目存在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更需要发挥直接融资长期限、低成本的优势。在此背景下,兴业银行着力打造“绿色投行”,绿色债券承销规模居市场前列;推动落地市场首批“碳中和”债券,截至2021年末,承销规模达192亿元;探索研究蓝色债券等前沿产品,落地全国首单用于海上风电项目建设的蓝色债券,支持福清海坛海峡海上风电等项目建设,满足了客户低成本、高效率、用途灵活的融资需求。推动落地绿色银团融资、绿色并购融资等投行业务,牵头银团贷款项目,助力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产业闭环,为其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兴业银行高度重视金融业务的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在绿色金融业务系统升级过程中,全面落实监管要求,服务集团绿色金融发展,引入人工智能手段提升绿色业务识别效率,强化业务赋能。

  服务碳市场建设,完善碳金融体系

  在全国碳市场走向成熟的过程中,金融属性的融入必不可少。引入包括碳期货在内的碳金融衍生产品机制,吸引多元金融机构广泛参与,能够强化市场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功能。兴业银行高度重视碳金融业务,围绕全国碳市场建设,逐步完善碳市场基础金融服务、碳金融产品创新和碳市场“交易+做市”三个层次的碳金融业务布局,做好碳交易业务开展及资格申请准备工作;加大碳金融产品创新及复制推广力度,推出具有首创意义的碳排放权/碳汇质押融资,以及碳排放权挂钩投行、理财产品、零售碳普惠产品等碳金融服务。

  一是积极服务碳市场平台建设。作为国内较早涉足碳金融领域的商业银行,兴业银行从2007年开始就积极介入碳市场并推动国内碳交易市场建设。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阶段,已与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相关主体展开了深入合作,为其提供碳交易制度设计咨询、交易及清算系统开发、碳资产质押授信、节能减排项目融资等一揽子产品与服务。全国碳市场启动后,兴业银行与全国碳交易登记结算平台、碳交易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协同推进全国碳交易结算系统对接、联调测试。在全国碳市场开市交易当日,为全国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提供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有效打通了碳排放配额质押的各环节和流程,盘活了企业的碳排放配额资产,迈出了金融支持“双碳”目标的重要步伐。

  二是持续创新碳金融服务方案。围绕“双碳”目标,兴业银行不断完善碳金融产品体系,先后落地全国首笔以远期碳汇产品为标的物的碳汇贷、全国首批碳中和债、首单碳中和并购债权融资计划、首单权益出资碳中和债、首单碳中和债指数结构性存款等,有力地推进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2022年年初以来,积极推动碳减排挂钩贷款复制推广,全行落地多笔碳减排、“碳足迹”挂钩贷款,将贷款利率与发电量、用电量、“碳足迹”等项目要素挂钩,通过金融让利的形式鼓励企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筑牢专业基石,加强前沿研究

  前沿领域的研究支持是绿色金融创新的重要基石。为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满足新业态、新产业的融资需求,兴业银行持续加强全行绿色金融专业支持,深入开展绿色金融前沿领域研究,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奠定坚实基础,推动碳减排事业持续向前,为绿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提供“融资+融智”服务。近年来,兴业银行通过分布在全国各分行的绿色金融专业人才队伍,协助各级政府制定绿色产业标准、绿色金融政策、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利用绿色金融专业优势,服务地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为山东、河北(雄安)、四川等地申报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提供专业支持,与贵州、浙江、江西、新疆、甘肃等地的5个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及内蒙古、青海、吉林、云南4省(自治区)签订绿色金融合作协议,一地一策推动地方经济绿色转型升级,促进了地方绿色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与政府在绿色金融产品和体制机制创新等多方面的合作。

  加强外部产学研合作。为服务企业客户融资需求、环境风险管理,兴业银行持续推进产品创新,加强前沿领域的产学研交流合作,推动外部研究成果转化利用。为提升海洋要素市场的流动性、培育“蓝色碳市场”,厦门分行与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合作,在全国率先创新探索蓝色碳金融,设立全国首只蓝色碳基金,并通过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出具了核查报告,完成全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实现我国海洋渔业碳汇交易领域零的突破。为服务“双碳”目标的实现,兴业银行将进一步推进绿色金融前沿领域研究创新,加强与“产、学、研、政、金”等单位的合作,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蓝色金融、生态价值实现等领域的前沿研究,探索湿地、海洋碳汇方法学及交易平台的建立,推动明确碳汇开发、登记确权等操作细则,为碳核算、碳交易、碳数据管理等专业领域建设贡献力量。

  推动绿色金融交流传播。多年来,兴业银行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理念传播,分享绿色金融业务经验。多次受邀参加世界气候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与两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以及越南、泰国、蒙古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银行同业分享交流绿色金融发展经验,加入中英绿色金融工作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绿色金融合作委员会等组织,参与赤道原则等国际可持续金融标准的制定,在国际可持续发展事业中发出“中国声音”。■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酒奴夏见(2022-05-23 13:49:18)回复取消回复

    学研合作。为服务企业客户融资需求、环境风险管理,兴业银行持续推进产品创新,加强前沿领域的产学研交流合作,推动外部研究成果转化利用。为提升海洋要素市场的流动性、培育“蓝色碳市场”,厦门分行与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