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确的交友方式或观念(不正确的交友方式或观念是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是不良交际
不良交际和交际不良与青少年犯罪
仇 志 欣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第二性特征的开始发育,心理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精神分析理论学派的鼻祖弗洛伊德将其称之为“青春期”或“女性生殖器阶段”;新精神分析的艾里克森则进一步将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的社会心理任务定义为“自我认同对角色混淆”。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开始发展对周围世界的新的观察和思考方式,对原来的以父母、老师的权威为主导的认知模式开始叛离,对自我概念和自我形象的关注和意识不断增强。但青少年又受对社会认知的局限,缺乏对社会的实际了解,独立自主与自主能力,新的思想观念和旧的思想观念,情感和性意识经常会处于一种冲突与混乱的状态之中。因此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急需的就是被“认同”。这个认同,包括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因为人是通过他人的认同来达到自我认同的,正如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之我”的理论指出的:自我是社会的产物,人不可能在无人的环境下认识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实际是通过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来获得的。因此,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非常容易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儿童期以后的时间里同辈群体越来越多影响人的社会化。在家庭中年轻人的地位总是从属的,而在同辈群体中,青少年能从中找到自己平等的地位,获得友情、爱情,得到他人的欣赏、认可和尊敬,享有相对的独立的决策权,这种独立性对于成年以后寻找自己独立的社会位置有着重大影响。青少年与同辈群体建立关系的过程就是人际交往。人是群居动物,在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非常重要,有人估计人除睡觉以外,其余的时间70%以上是在进行相互交往,沟通信息,以达到思想的交流(人们在梦中也有大量的人际信息)。人际交往不仅能协调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提高效能,而且也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消除人们心中的寂寞和恐惧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不良的人际交往行为和人际交往不良的青少年,这不仅不能促使青少年健康发展,还极有可能致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一、 不良交际与青少年犯罪及预防
(一)不良交际与青少年犯罪
中国古人有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得就是人的认知、思想、行为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班杜拉就用“社会学习理论”解释了这个现象。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模仿他人而学会的,对“榜样”的观察是学习不良行为的条件,榜样人物的行为被观察效仿而成为模仿者的榜样,对青少年来说,榜样的行为具有“替代性的强化作用”。美国的犯罪学家萨瑟兰也认为:“犯罪行为是一种交际过程中与他人交互作用中学会的”。
有的学者认为“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背后,就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笔者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但说对了一半,因为“大多数的问题青少年均有其有问题的朋友,而问题青少年的大多数问题也是在与问题朋友一起时犯下的。”这是因为个体在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影响个体社会话的因素主要是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工作单位、社区等。而在青少年时期,家庭、学校的作用已经退居“同辈群体”之后,同辈群体的影响上升为首要的影响因素。例如:小孩在学龄前,父母的权威是第一位的;上学后,教师的权威替代了父母的,成为第一位的。这时的父母常会用“不听话,就告诉你们老师”之类的话,来威胁不听话的孩子服从自己的命令。而对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再这么说恐怕是毫无效果的了,如一定要说可能就必须将“告诉老师”改为“告诉同学”方才奏效。某学者在研究团伙犯罪与青少年人际交往这一课题时,曾经在江西省某监狱对316名团伙犯罪青少年作过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学校时,犯罪青少年主要人际交往对象是“双差生”的有174人,占55.06%;主要与社会上的朋友交往的有71人,占22.47%;主要与品学兼优的同学交往的15人,仅占4.75%;主要与父母交往的有33人,占10.44%;主要与老师交往的有23人,占7.28%。以上调查显示不良交际是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不良交际的预防与青少年犯罪
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作为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都是预防青少年不良交际的重要防线,也是预防犯罪的重要防线。
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化群体,是社会化的一个理想场所。它既是孩子的庇护所,又是第一个学校,孩子不仅在这里获得父母的情感支持,还从亲人对他们的期望中知道了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家庭成员所组成的原始的小群体,通过成员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孩子的行为得到密切的关注,错误和不良的行为可以在早期被及时发现并得到纠正。但并不是所有家庭都能完成孩子社会化的功能,一些家庭存在的不良因素会造成青少年产生不良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比如单亲或忙于工作的家庭,孩子会有更多的孤寂感,更倾向于在同辈群体中获得亲情的满足。再如,父母的社交圈为黄、赌、毒、盗的,孩子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使这种不良的交友观、交际方式“印刻”在自己的潜意识里,并且“内化”。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这些青少年会不自觉地与“不良群体”交往,逐渐边缘化。边缘化的孩子会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与社会环境产生恶性互动,甚至与父辈一样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形成“老子是强盗,儿子也是强盗”的恶性循环。因此作为预防青少年不良交际的第一道防线,父母们应当在满足孩子生理需要的同时,及时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此外还要从自身做起,规范自我的道德与行为,为孩子做榜样。
学校作为孩子从家庭走出后的第一个正式场所,是第二个社会化群体,也是孩子独立自主交往的开始。与家庭相比,儿童在学校中学习的社会角色更多地面向社会,其中在学校生活中习得的价值观、社会行为准则对其今后的社会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目前一些学校的教育还是“唯成绩论”,学生的好坏以成绩的优劣为考量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其他智能的发展,造成了一批“后进生”,再加之学校、老师的“期望效应”和“贴标签效应”的影响,一些“后进生”逐渐的边缘化,从“后进生”变为“落后群体”,再从“落后群体”滑向“不良群体”,甚至沦为“犯罪团伙”。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和加强各种智能的培养,在学校中建立各类学生社团或兴趣小组之类的“正向的同辈群体”,广泛吸收“后进生”参加,发展他们的多元智能,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社团的引导和监督,让学生社团健康发展,使学生们在社团的人际交往中获得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择友观,防止不良的思想对学生组织的渗透,防止不良、不法的社团组织及其活动。
青少年“正向的同辈群体”的建立不仅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社会、社区也要负起责任来。社会、社区要为青少年提供良性社交的场所和机会,如社区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小型篮球场、足球场等运动场地,让青少年在运动中相互结认识。面对青少年与“不良群体”的不良交际,香港的青少年社会工作者们走出了一条新路——外展社会工作。他们对游荡在偏僻街角、网吧、红灯区、歌舞厅的“不良群体”进行社会工作干预,一步步进入群体内部,从外围成员的瓦解到内部“亚文化”的转变与消解,使青少年逐渐摆脱“不良群体”的影响,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03年上海市也引进了这一社会工作模式,介入到社区青少年的不良交际和违法犯罪的预防工作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根据社会学的研究表明,不良群体的形成和青少年的越轨行为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但绝不是不可干预的,通过一定的干预(社会工作、心理咨询等),是可以使之解体的。不良群体一旦解体,越轨(违法犯罪)的能量和动机也会随之大大降低,个体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要远低于团伙犯罪。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日趋显著。由于影视作品、流行音乐、网络游戏等中的人物存在人性多元化,英雄与恶棍、善良与邪恶、暴力与软弱、爱情与**的界限不明显,与青少年长期以来在家庭和学校所教导的传统价值观产生了冲突,导致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混乱。如老师和父母会教导青少年只有勤奋学习,才能出人头地,而电影中的“蛊惑崽”却用打打杀杀、违法犯罪成为一呼百应的黑帮老大。互联网的普及为人们带来许多信息和便捷的交流方式,但也为青少年的不良交际提供了平台。
二、 交际不良与青少年犯罪
交际不良,既人际交往不良,是个体因为自身存在的心理、人格方面的问题,缺乏与人交际的能力。交际不良与“不良交际”不同的之处在于,前者是因为个体的不健康的心理特质导致,后者是因为不健康的价值观导致。(不良交际中也有人际交往,只是不被传统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所认可。)
2001年中国儿童中心在北京、南京进行的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人际交往不良与暴力犯罪相关”。在南京、北京少管所羁押的少年犯中,具有严重的人际交往问题的青少年分别占17.8%,15.2%;对照组则为6.2%和2.8%。可见,由于青少年自身心理、人格的原因不能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导致的“交际不良”,成为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上海的调查,在工读学校就读的工读生中,人格障碍的比例比一般青少年约高10—20倍。而人格障碍的形成机制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人际交往不良(人与环境的互动不良)。马克思就曾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们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青少年的心理和人格如果不能健康发展,必定会带来两各恶果:一个是长大后形成某种精神疾病;一个是长大后由于心理变态走上犯罪道路。
预防青少年的交际不良也必须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这四个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做起,如通过家长学校的培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改善教育态度和方法;在学校建立心理辅导室,给青少年营造一个心理减压的园地;成立社会工作者或心理咨询师的社区服务机构,帮助青少年摆脱青春期的认同困惑等等。只要全社会各方面都能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关爱、理性的环境,就能为预防青少年交际不良(犯罪)筑好坚强的防线。
参考文献
1、朱耀琴:《团伙犯罪青少年人际交往的调查分析》
2、周光发 曹都国:《不良交际与青少年犯罪》
3、陈晓明:《学校与青少年犯罪预防:以社会控制理论为基础》
4、苏玲、宋欣: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与早期教育及其心理因素分析
成就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高标准的倾向。西方学者将成就动机定义为“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任务,不但愿意去做,而且力求达到更高标准的内在心理过程”。其表现包括完成有难度的任务;高效率地完成任务;超越自我或他人等。成就动机常常突出表现在学业、体育等成就领域,但实际上,成就动机的表现可以非常多样。因为不同的文化、性别、社会角色,乃至不同的个体,对于什么是重要的任务、怎样是高标准的具体界定常常是不同的。
成就动机可进一步划分为趋近性和回避性的两个因素,分别可称为希望成功的动机和回避失败的动机。前者关注的是如何获得成功,而后者关注的是如何避免失败。在希望成功的动机的影响下,个体会主动从事学业等重要任务,并会选择有利于任务高质量完成的策略,坚持努力,以求成功。在回避失败的动机的影响下,个体面对重要任务时可能会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方式是防御性的,个体力图逃避任务以避免失败;而另一种方式则较为积极,个体会非常努力以避免失败。
成就动机的类型和强弱对于个体的学业成就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成就动机不仅可以预测学生短期内的学业成绩,而且可以预测个体长期的成就水平。此外,成就动机对于企业的发展、国家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成就动机量表(Achievement Motivation Scale,简称AMS),由挪威心理学家Gjesme, T.和Nygard, R.于1970年编制,并几经修订,渐趋完善。中文版本为我国研究者叶仁敏和挪威Hegtvet, K.A.于1988年合作译制,并于1992年在大学生和中学生样本中进行了修订。有研究表明,此量表在中学生样本中施测获得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83(希望成功的动机分量表)和.84(回避失败的动机分量表),未发现显著的性别差异。
此量表在我国有广泛的应用,是成就动机研究中常用的一个主要量表。总体来说,量表的两因素结构稳定,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量表。此量表的一个主要优点为同时测量成就动机的两个因素,与仅仅测量趋近性的成就动机的量表相比,其结果更有利于预测个体的成就行为及结果。但此量表具有与社会赞许性有中度相关的特点,因此测量结果可能具有一定偏差,尤其是向趋近性因素得分的偏差。但这也是绝大多数成就动机量表具有的特点。
【参考文献】
Atkinson JW (Ed.). Motives in fantasy, action, and society. Princeton, New Jersey: Van Nostrand. 1958.
McClelland DC. Human motivation. Glenview, IL: Scott, Fjoresman. 1985.
孙煜明 主编(1993) 动机心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叶仁敏、Hagtvet,K. A.(1992) 成就动机的测量与分析,心理发展与教育,3,14-16。
【指导语】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每个句子,判断句中的描述符合你的情况的程度。请选择1-5来表示你认为的符合程度,数字越大表示越符合。
①非常不符合 ②有些不符合 ③不能确定 ④有些符合 ⑤非常符合
窗体顶端
1、我喜欢新奇的、有困难的任务,甚至不惜冒风险。
2、我讨厌在完全不能确定会不会失败的情境中工作。
3、我在完成有困难的任务时,感到快乐。
4、在结果不明的情况下,我担心失败。
5、我会被那些能了解自己有多大才智的工作所吸引。
6、在完成我认为是困难的任务时,我担心失败。
7、我喜欢尽了最大努力能完成的工作。
8、一想到要去做那些新奇的、有困难的工作,我就感到不安。
9、我喜欢对我没有把握解决的问题坚持不懈地努力
10、我不喜欢那些测量我能力的场面。
11、对于困难的任务,即使没有什么意义,我也很容易卷进去。
12、我对那些没有把握能胜任的工作感到忧虑。
13、面对能测量我能力的机会,我感到是一种鞭策和挑战。
14、我不喜欢做我不知道能否完成的事,即使别人不知道也一样。
15、我会被有困难的任务所吸引。
16、在那些测量我能力的情境中,我感到不安。
17、对于那些我不能确定是否能成功的工作,最能吸引我。
18、对需要有特定机会才能解决的事,我会害怕失败。
19、给我的任务即使有充裕的时间,我也喜欢立即开始工作。
20、那些看起来相当困难的事,我做时很担心。
21、能够测量我能力的机会,对我是有吸引力的。
22、我不喜欢在不熟悉的环境下工作,即使无人知道也一样。
23、面临我没有把握克服的难题时,我会非常兴奋、快乐。
24、如果有困难的工作要做,我希望不要分配给我。
25、如果有些事不能立刻理解,我会很快对它产生兴趣。
26、我不希望做那些要发挥我能力的工作。
27、对我来说,重要的是做有困难的事,即使无人知道也无关重要。
28、我不喜欢做那些我不知道我能否胜任的事。
29、我希望把有困难的工作分配给我。
30、当我遇到我不能立即弄懂的问题,我会焦虑不安。
交友出现的种种不当现象源于不正确的观念,那如何正确交友呢?
也许你需要朋友,但你必须知道:你为什么要交朋友?需要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以及如何选择朋友?只有这样,你才能保证所结交的朋友是对自己有帮助的,不至于因择友不慎而招致麻烦和灾难!正因为我们所结交的朋友对我们的一生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交友必须择友!我们在择友时,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标准,即品行端正,心地善良,勤奋上进的人,因为这样的人能带给我们积极的影响!有的人以兴趣相投为标准,而不论对方的思想品行,只讲朋友义气,你肯为我赴烫滔火,我也肯为你两肋插刀,至于是否对自己和对社会有利则根本就不考虑,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难免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朋友一定要宁缺毋滥,切不可滥交!
作为大学生我们需要改变哪些不正确择友观念?
作为大学生,我们需要改变的不正确的择友观念,有很多,比如说不能选择没有理想的人,作为朋友,不能选择傲慢待人的人作为朋友
不正确的交友方式或观念是
君子之交淡如水是说,那些真正的朋友,平时虽然没有密切的交流,但是你总是觉得他们离你不远,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意想不到的帮助往往出自他们,而你富贵的时候,他们一般不会搀和所以A是正确的交友方式B意思彼此相互了解的人是不分远近的,即使相隔万里也可成为邻居(即彼此相知之人) 正确的 D当你在和别人推心置腹时,你可曾想过,有一天你们也许会反目成仇?而你今天和他所讲,也许就是明天他中伤你的武器!俗话手你最爱的人,伤你却是最深!所以当我们和别人交往的时候,有些事情是永远只能藏在自己心里的! 不对的吗 至于C只朋友之间不是建立在金钱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