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杰:增加制度供给、促进新型就业,用改革的方法解决问题
文丨唐大杰 (赛意企业研究所研究部主任,武汉大学财税与法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今年我国经济压力持续增加,突出表现为新增就业大幅减少,非公部门的投资显著下降。国家统计局5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0.3个百分点至6.1%,创2020年3月以来新高。其中,16岁—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录得18.2%,创有历史数据以来最高,并远超欧美。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第一季度民间投资增速与国家投资的增速差距进一步拉大。民间投资进一步萎缩。2022年一季度,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4%,再度落后于全国增速(9.3%),民间投资热情在今年一季度明显减弱。
近期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要着力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增长保就业保基本民生。概括而言,就是要以促进就业为首要目标,要以改革的办法解决当前问题。
当前的纾困政策呈现多点、频繁、力弱的特点,各个部门、各地方频繁推出纾困政策,但多数政策随时间推移而效用衰减。以纾困推动改革进程,以制度化的方式增加就业、降低税负、促进投资,才是根本之策。
以制度供给推动新型就业和增量就业
以制度供给推动新增就业,是供给侧改革的应有之意。笔者仅就工作、研究所及的财税、法律、教育领域,提出三个方向的改革建议。
(一)开放个体律师执业许可
执业律师比例的多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法治化水平。据一份行业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全国执业律师有34万人,每万人拥有律师数4.08人,这个水平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德国的五分之一,略低于韩国,略高于日本。
我国司法行政部门对律师行业的管制较为严格,律师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导致各地的大型律师事务所形成一定垄断,法律服务缺少市场竞争,各类法律服务价格偏高,市场上缺少普惠的、低收费的、深耕社区的律师群体。高收费与普遍平庸化,是当前法律服务市场的基本特征。
要建设高质量的法治社会,实现依法治国,一个高素质、数量充足的律师群体以及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必不可少。因此,如何吸引更多的法科生投身律师行业,为法律服务市场注入活力?开放律师个人执业是一条捷径。
目前的《律师法》对个体律师执业尚存在苛刻限制。比如第十四条规定,设立律师事务所应当具备的四个条件中要求“有符合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规定数额的资产”。毫无疑问,法律服务质量与律师的资产状况并无相关性。再比如第十六条规定,设立个人律师事务所,除应当符合本法第十四条规定的条件外,设立人还应当是具有五年以上执业经历的律师。普通律师只需要一年的实习经验,即可加入律所正式执业,对于个人律所的五年期限显然过高。
市场竞争下的法律服务,靠的是甲乙双方的自由交易,律师的水平高低与收费价格直接相关,最终还是由委托人决定的。执业年限并不是衡量律师水平和收费标准的充分必要条件。律师的水平高低、服务优劣,最终表现为市场竞争力,只要市场充分开放,服务对象有充分的选择权,最终市场会实现优胜劣汰,法律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的。
建议放宽个人律师事务所的注册条件,促进律师个人执业的发展,让法律服务市场活跃起来,培育依法治国的社会基础。更活跃的律师市场,为年轻法律工作者创造就业空间,增加就业机会,给怀揣法治梦想的法律人提供扎根基层、维护正义、报效国家的机会。
(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有报道称,2020年疫情后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显著上升,部分城市已达45%,表现为以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等为主的不良心理状况,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文,明确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配备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这么低的配比指标,难以应对当前如此严重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况且在实际中,这只是个“软指标”,并没有严格考核。更可悲的是,该文件只关注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处于青春期、更敏感更脆弱的初、高中生被严重忽视。
要应对当前的困局,应该在初中、高中和高校做到三件事:1.心理健康课程进教室,成为必修课。2.每年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完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3.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最低按1:400配置,约等于每10个班配一个专职老师。
心理健康决定了人的一生的幸福和生活质量,正如教育部文件中所述,政府应该把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为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和人生幸福,增加教师配比,加大教学和服务投入是值得的。以当前初中以上在校学生有1.11亿人计算,可新增25万个心理健康教师的就业。当然,专业教师也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如果今年开始加大专业师范生招生,4年后师资需求就可以逐步得到改善。而测评、心理档案建立、心理健康普及课等工作是可以通过短训得以升任的。
以改革提速,带动新型服务业和新增高端就业的空间还很大。笔者此前撰文阐述了加速个税综合申报制改革,并积极推动个体税务代理人制度落实,可以为社会提供超过150万个新增就业机会。其复合效应是,国家加速推进了税务制度的改革进程,培育了税务管理的社会基础,维护了纳税人权利,并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
以开放促改革,激发民间投资热情
充分的市场开放,大力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减少行业管制,可以激发民间的投资热情,从而改善预期,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向好。
(一)大力开放民营银行牌照发放,进一步放松对银行的业务、人力资源管制
开放民营银行许可已经多年,但发放牌照的进程过于缓慢,目前仅有18家获批开业。我国现有近5000家商业银行机构,民营银行占比太低。为了激发民间投资,为民企、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政府应该降低银行准入门槛,加快发放民营银行牌照的步伐。
其次是,国家对银行的业务范围、管理规范、产品设计和价格,以及分支机构都有严格限定,还主导人事任免。这导致每家商业银行都像是主管部门的附属机构,经营自由丧失,银行服务业的市场机制实效。更重要的是,要放松对银行金融服务的利率管制,放松业务限制。在银行、金融机构的人事任免方面应采取市场化改革,对民营银行应该放弃管制,采取公示、备案制度,为企业经营松绑,增添活力。
民营银行不仅以服务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为主旨,更可为我国金融服务注入活力。民间资本对银行的投资,可以放大其投资效应,对中小企业纾困也十分有利。
(二)开放民间资本投资各类教育行业,为教育业注入活力
民生领域涉及全体人民,具有广阔的市场,仅就教育、医疗两个领域,每年就有数十万亿的收入规模。如果充分开放市场准入,投资的潜力巨大。
在广东省,民办教育已经占据了教育市场的近三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教育公平,又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为财政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的基础教育存在两大困境依然没有摆脱,一是独木桥式的发展进路,学生难以突破以高考为唯一出路的应试教育;二是职业多元化、人生追求个性化与教育模式僵化的对立。随着城市化发展和产业升级,中国出现大量新的职业需求,精英式教育并适合每个人。要突破僵化的应试教育,应该给孩子们多元化的教育服务。要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职业人才,更应以民办职业教育为主导。世界顶尖的网络科技公司中有超过20%是大学未毕业的学生创办的。马云曾夸张地说,有时候能力和学历会成反比,这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并不是反讽。再说精英教育,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几乎都是私立(民办)的。因此,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教育振兴可以把民办力量放在次要位置。
近年国家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只有市场才能办得好,只有企业才能预知市场变化,快速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培养方案。职业教育应由民间资本、民营企业担当主角。
(三)开放非公资本对医疗服务业的投资,为解决就医难就医问题贵注入市场机制
我国医疗健康产业进入了高速成长期,健康管理、专科医疗、健康养生、生物医药等领域快速发展,据易凯资本研究估算,2021年中国健康产业规模初步达到10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10%。目前民营医院的数量超过50%,但优势医疗资源和人才都集中在公立医院。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在税收政策、人才政策、业务范围限制等方面存在制度性障碍。医疗体制改革滞后,国内的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依然严重,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与国家在医疗机构和设施上的投资不成正比。
医疗改革不仅应该坚持市场化改革,向民营企业开放,而且应该更大幅度开放,主动引入好的投资机构、运营机构和优秀人才,同时坚持法治化改革,严惩坏的医疗机构。我们尤可向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中国香港、台湾开放医疗服务市场。
积极推动财税重点改革,完善增值税制度
增值税是我国的第一大税种,也是企业的主要税负。目前增值税即将立法,以增值税为主导的财税改革进入关键阶段。国家多次实施增值税的税率下降,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税负,2018年提出的增值税税率三档并两档,也列入了“十四五”计划。
从税制原理来看,增值税在有形生产的制造业中有清晰的流转机制,可以实现供应链上的层层流转。但阻碍其完整抵扣、体现中性属性的因素很多,最突出的两点是税率不统一导致抵扣链不闭合,服务业不适合增值税制度。长远来看,应该放弃增值税制度,而解决当前困境的措施应该是增值税统一税率。
受制于多种原因,我国增值税存在优惠领域、优惠场景过多、小规模纳税人及免税纳税人规模过大、税率档次相对较多等诸多问题,例如,我国增值税税率除对出口实行零税率外,存在13%、9%、6%三档税率和一档3%的征收率,由此形成广泛的制度性高征低扣、低征高扣、销征进免,进而形成诸多影响其中性属性的不良效应。因此,在统一并适当降低税率的同时,应加快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构建,统一税率,服务业增加抵扣项,进而从制度上确保所有市场主体真正减负。据研究推算,增值税实现完整抵扣后,总体可为企业降低3000亿元税负。
另外,我国已经实现税务电子化20余年,应立即取消纸质发票,简化发票管理,以此缩短商业结算中的周期,对于供应商而言账期缩短了,资金宽裕了。对于税务部门来说,管理成本大大降低,征纳矛盾大幅减少。
财税问题是政府和社会关系的集合点,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改革的空间还很大,应加大力度推进直接税的比例,取消消费税的11项小税种,取消各种附加税和费,降低个税最高边际税率等等,将有利于为市场主体减负的、有利于促进就业的政策尽速释放出来。
改革的方法就是市场化、法治化的方法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助企纾困等政策举措,都着力指向稳市场主体、稳岗位、稳就业。但当前的政策都是以救助现有企业为目标,以存量为目标的纾困救助。我们更应放眼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从长计议,加速改革步伐,大刀阔斧地提供政策供给。
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什么是改革的方法?就是不能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解决问题,要着眼长远,找出病根对症下药,以法治化的手段、市场化的方式,根治经济结构中的制度顽疾。
笔者基于有限的研究领域,综合了一些不成熟的建议。期望政府增加制度供给,增加新型服务业就业机会——税务代理、个体律师、心理健康老师等数以百万计的就业岗位,可以直接缓解当前最困难的青年人就业。以开放促改革,开放民营银行的管制、开放民间资本投资运营教育、鼓励非公资本投资医疗服务。激发民间资本投资热情,提振经济发展。
核心诉求是,呼吁开放市场准入,减少行政干预,优化营商环境,维护公平正义,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