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标钻探工程(中煤地质总局第一勘探局官网)
本文目录一览:
- 1、以破局思维推动企业转型发展
- 2、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 3、中国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
- 4、各位前辈,我是学地质的,刚签了邯郸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局,这个单位好吗?以后一月能拿多少钱啊?
以破局思维推动企业转型发展
中煤地质集团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是一家成立于1994年的中央企业,结束了我国没有世界级铀矿的 历史 ,先后荣获“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先进集体”“全国模范地勘单位”等百余项荣誉。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煤地质集团按照国资委党委和总局党委部署,积极应对,精准发力,疫情防控和经营工作平稳运行。那么中煤地质集团是如何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呢?《中国矿业报》记者近日专访了中煤地质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林中湘,他的回答落在了一个“变”字。
《中国矿业报》记者:面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重大考,中煤地质集团怎样做到统筹协调,尽最大努力减少疫情对企业经营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
林中湘: 今年春节前夕,看到媒体的疫情报道,中煤地质集团党委敏锐地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从春节前腊月二十七开始,到随后二十多天里,集团第一时间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加强联防联控工作、加强经费保障工作、加强应急预案建立工作、加强返岗上班等7个方面重点工作。
随着疫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中煤地质集团按照党中央、国资委、总局关于复工复产的决策部署,抓住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关键时期,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全面压实属地领导责任、主体责任、主管责任和岗位责任的落实情况;对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安全生产工作切实做到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其次坚决做到“五个落实”,精准稳妥推进复工复产,周密部署、统筹安排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坚决做到“措施、责任、资金、时限、预案”的五落实。同时,该集团各业务板块克服疫情造成的出行、洽谈、投标等诸多不便,利用现代通信技术,积极进行线上洽谈和投标,保证市场开拓和项目承揽工作力度不减,实现了企业的平稳运行。
《中国矿业报》记者:党的十九大对地质工作提出了全新要求,在当前地勘行业结构调整形式下,作为一个传统地勘单位,中煤地质集团如何做到顺应形势要求,找准自身定位?
林中湘: 首先是做到思想变革,其次是用思想变革引领行动变革。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变革图强首先要推动思想上的变革。传统地勘单位必须要从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从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从工作的“舒适区”中解放出来,从自我的“小格局”中解放出来,才能走出一条发展的新路。
为此,中煤地质集团党委提出“围绕一个目标,打造一个品牌,实施三大战略,实现四个重点突破”。围绕一个目标,就是打造具有行业优势的资源勘查开发和生态环保建设企业集团。打造一个品牌,就是以组建国家矿山(隧道)应急救援中煤特勘中心为抓手,推进救援能力建设,打造履行 社会 责任,践行使命担当的央企品牌;实施三大战略,即创新驱动战略、产融结合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实现四个重点突破,即体制机制突破、经营模式突破、矿业开发突破、关键技术突破。
《中国矿业报》记者:请问中煤地质集团是如何践行发展思路的?
林中湘: 我们围绕着打造具有行业优势的资源勘查开发和生态环保建设企业的目标,逐步构建 “5+2”主业和产业。“5大主业”指的是矿业公司、环保公司、 科技 公司、市政建设和应急救援主业板块;“2大产业”指的是医疗康养和金融地质产业。
在矿业板块,中煤地质集团在巩固以往煤炭资源勘查优势的基础上,主动适应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产业优化调整形成的新需求,及时调整资源勘查方向,全矿种资源勘查能力显著提升,特别是在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勘探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贵州六盘水地区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中心合作的煤层气项目,创下了直井单井最高产气量和最高稳产时间双突破。与易县益阳花岗岩开采有限公司签订了70%股权转让协议和合作协议,通过并购优质矿权,加强与上下游能源产业企业合作,实现集团探采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建设新突破。
在环保板块,中煤地质集团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按照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总局“美丽地球”愿景规划,在总局统一领导下成功中标青海省目前最大的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木里矿区生态整治项目(标段一)设计施工(EPC)总承包项目。中煤地质集团还先后承揽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项目、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此外还布局生态环保产业,积极落实总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布局,成立了中煤(海南)环保 科技 有限公司,以环保公司为投资平台,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完成对湖南嘉沣公司的并购,为打造集团南方总部基地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 科技 板块,中煤地质集团2019年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并且根据需要召开院士专家座谈会,请院士专家把脉重大 科技 问题,解决 科技 创新中的实际困难。此外,该集团积极申报总局重点 科技 项目,5个项目获得总局 科技 立项,4项课题获批,申报总局一级、二级 科技 创新团队各2个,在优势产业板块拟组建3至5个 科技 创新团队,并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
在市政建设板块,中煤地质集团不断拓展地基与基础工程、市政建设市场等“大地质”延伸产业,不断提升资质资信等级,拓展区域市场,提高自营项目比例,成功融入雄安新区建设,市场前景广阔。面对在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该版块业务还实现了逆势增长,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上台阶。
在应急救援板块,中煤地质集团有一支英雄救援队伍——国家应急救援大地特勘队。大地特勘队曾参与煤矿、金属矿山,铁路、公路隧道、城市地质塌陷及矿山地质灾害治理等上百起事故救援任务,救助遇险人员300人,营救被困人员186人,为国家和企业挽回了上百亿元的经济损失。2019年,大地特勘队被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确定为国内惟一一支跨国(境)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常备力量。
为了打造应急救援品牌,履行央企 社会 责任,中煤地质集团成立了国家矿山(隧道)应急救援中煤特勘中心,配强专业队伍,明确责任目标,主要定位三个服务方向,一是国内矿山地质钻探救援;二是城市地下空间(地面塌陷)灾害防治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三是跨国(境)矿山(隧道)救援体系建设。
该集团主要开展了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专家智力支持,主要为应急救援方案提供专业优化和应急救援对口培训。二是专业技术支持,主要实施生命保障孔和救生孔。三是专项设备支持,概括为“四化两库三基地”建设,“四化”,即境外矿山(隧道)应急救援装备要突出四个特点:集成化、模块化、国产化、自动化;“两库”,即海外地质资料数据库和应急救援装备设备库;“三基地”,即河北涿州总部基地、广西应急救援(东盟)示范基地、新疆兵团应急救援示范基地,形成具备指挥中心功能、演练功能、实训功能、维护中心四功能,以此辐射东南亚、中亚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支撑跨国境专业救援工作体系建设,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国家应急救援重点实验室建设。
在医疗康养产业方面,中煤地质集团主要致力于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业务跨越式发展。集团医疗康养产业的承载主体北京益而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入选了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名录,正在推进对益而康公司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准备通过增资扩股引入战略合作者,试行股权激励,并确定了三年上市实现资本市场突破的战略目标,用改革为集团医疗康养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金融地质产业方面,中煤地质集团与清华同方合作设立的煤厚持基金管理公司专注于医疗大 健康 、能源和 科技 领域投资,已成功发行益而康专项混改并购基金,募集 社会 资金3500万元。总局和集团完成了首次信用评级,中煤地质集团获得“AA”主体长期信用等级。集团首期3亿元企业债券成功发行,实现了金融地质战略的重大突破。
林中湘: 国资委推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其意义是形成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激发国有企业活力。为此,中煤地质集团以人事、劳动和分配三项改革为突破口,对干部任用、劳动关系、薪酬分配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了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管理机制,把职工的责、权、利和企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大增强了企业活力。中煤地质集团还选聘专业的管理咨询机构,重新规划集团总部组织机构,并对所有岗位全部实行优胜劣汰,竞争上岗,依据专业能力、综合素养,把最合适的人放到最适宜的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中煤地质集团科学制定总部薪酬管理办法,在分配政策向重点岗位、关键岗位和一线艰苦岗位倾斜的前提下,将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挂钩、与岗位业绩挂钩,充分发挥分配制度的正向激励作用。在国资委党委和总局党委带领下,中煤地质集团目前正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切实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深耕“5+2”主业和产业,为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和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作出地质工作者的贡献。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主要从事煤炭资源勘查工作,长期担负着为国家煤炭工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的重任。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拥有一大批基础理论扎实、工作经验丰富的煤炭地质勘查和管理专家,掌握了我国煤炭资源的聚集和赋存规律,馆藏了全国50年来煤炭地质资料,形成了世界一流的煤炭地质勘查技术体系。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除对全国煤炭资源勘查和煤炭地质行业实施统一归口管理外,还承担国家地质项目、煤炭资源勘查规划等行业管理和指导及地质技术标准制定和修订工作。
一、经济发展状况
(一)队伍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末,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所属煤炭地质局、专业局、在京单位等二级单位共计18个,下属48个野外地质队,共有职工35319人,其中在职职工17440人,离退人员17879人。在职职工中:地质勘查从业人数5632人,其中,技术人员4646人,高级技术人员546人,中级技术人员937人;工程勘查与施工从业人员4078人;其他产业从业人员7730人;本期劳动者报酬34287.23万元。
(二)经济发展情况
截至2006年末,总资产为28.64亿元,比2005年的24.45亿元增长了4.19亿元,增长17%。其中:生产性资产原值7.65亿元,比2005年6.45亿元增长1.20亿元,增长18%。总负债16.77亿元,资产负债率58%。
2006年实现总收入25.29亿元,较2005年19.37亿元增长5.92亿元,增长31%。其中:地质勘查业收入9.87亿元,较2005年7.15亿元增长了2.70亿元,增长38%。工程勘察施工收入6.08亿元,较2005年4.59亿元增长1.49亿元,增长32%,其他产业收入9.35亿元,较2005年7.63亿元增长1.72亿元,增长22%。2006年所有者权益为11.86亿元,较2005年9.52亿元增长了2.34亿元,增长了24%。
(三)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情况
长期以来,我局一直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地质工作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公益性地质工作大幅度减少。2006年,我局实施公益性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5项,完成投资额420万元;实施战略性矿产资源补偿费项目10项,完成投资额3530万元。
(四)从事商业性地质工作情况
地质工作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局积极开拓商业地质市场,2006年承揽社会地质项目180多项(其中非煤地质勘查项目40多项)。全年完成钻探工程量179.2万米,地震物理点28.9万个,电法物理点3.9万个,提交各类地质报告10件,新探明煤炭储量59.1亿吨。
(五)矿业开发情况
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平衡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我局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矿业开发的目标,部分单位在探矿权运作和通过联合、股份制等方式实施探采一体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目前,矿业开发正处在前期地质工作和可行研究阶段。
(六)工程勘察施工情况
工程勘察是煤炭地质单位发挥核心技术发展起来的延伸产业,现已发展成为煤炭地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2006年工程勘察施工完成经营收入6.08亿元。
二、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按照国家对地勘单位改革的要求和国资委对中央企业改革的要求,紧紧抓住国家加强地质工作的有利时机,积极探索适应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体制、新机制,促进了煤炭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一)加强地勘队伍建设,整合优势资源
根据地勘市场发展需要,各地勘单位积极筹措资金,先后引进了一批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提高了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了复杂和特殊地质条件下的施工能力;通过组建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总院及各局勘查院,整合优良资源,把技术、人才、装备集中起来,形成了一支能够适应不同地质市场需求、专业突出、结构合理、人员精干、装备精良、技术知识密集型的地质勘查专业队伍,提高了煤炭地质单位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实施“大地质、大市场”战略,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
各单位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矿产资源状况,一方面,积极争取承担国家地质勘查项目;另一方面,加强对已掌握的地质资料的分析研究,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了以煤炭为主、多种矿产资源共同勘查的力度,在努力发展商业性地质市场的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矿山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城市地质等延伸产业,拓宽了地质工作服务领域。
(三)实施事企分体运行,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化改革
我局首先在地勘队一级单位实施事企分体运行,在内部划分为事业、企业两大部类,在管理体制、管理职能、人员、资产、经费、财务核算和薪酬制度上分开,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各地勘单位组建“大公司”,模拟企业运行,推动了地勘单位企业化发展。
三、“十一五”战略规划要点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地质勘查主业,坚持煤炭地质事业,坚持以人为本;加快企业化改革进程,加快企业规模建设,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构建煤炭资源勘查新体系,加快企业文化建设,加快“三个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推进煤炭地质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主要经济指标
煤炭地质经济在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经营收入、利润总额、职工人均收入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增长,到“十一五”末,经营收入、利润总额和职工年人均收入分别达到33亿元、7000万元和3.2万元,力争达到40亿元、8200万元和3.5万元,经济指标均比“十五”翻一番。
(三)主要任务及工作目标
(1)建立煤炭地质勘查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地质单位;
(2)突出发展主业,实现做精主业,带动做强,从而做大的战略目标;
(3)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为目标,完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
(4)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为支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确保煤炭地质综合勘探、高分辨率地震勘探、航测、遥感、地理信息和特种勘探技术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实现1~2项地质勘查关键技术的突破;
(5)构建煤炭地质和谐单位,企业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职工整体素质显著提高,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新成果。
四、关于加强行业管理的几点建议
地质勘查工作涉及的服务领域宽广,也决定了其行业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地勘行业旧的管理体制改革之后,新的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在体制转变的过渡时期,应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行业管理办法,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加强行业法律法规和地质勘查工作规程规范的制定
一是应进一步完善有关地质勘查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各类地质工作的行业标准、规程、规范等等,加大执法监督的力度;二是应加强地质勘查规划和管理工作,加强对规划和计划执行完成情况的指导、检查和监督;三是加强矿业权设置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市场的管理,严格审批控制和市场准入制度。
(二)加强原工业部门地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原工业部门的地勘队伍在不同矿产资源勘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不同地质工作的特点不尽相同,特别是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标准、规程、规范等有很大差别,因此,应就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挥各工业部门地勘队伍的作用,如何加强工业部门地勘队伍建设进行深入研究。
从煤炭资源勘查来讲,进一步规范煤炭资源勘查市场,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程度,为煤矿建设和生产以及国家煤炭资源储备提供后备基地,为煤炭资源战略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是煤炭地质勘查工作的当务之急。《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煤炭工业健康发展要建立五大新的体系,并从资金支持、矿权管理、队伍建设、市场准入、勘查规范等方面,对加强煤炭资源勘探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完整、科学、可靠的煤炭地质资料是构建煤炭资源开发监管等五大体系的基础;对煤炭赋存状况及开采技术条件的地质评价是构建资源开发监管体系、煤炭供应体系、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前提;煤炭水、工、环地质手段是构建煤炭循环经济体系的保证。要做好这些基础工作,必须建立一支精干高效、装备精良的煤田地质队伍。所以,建议在加强煤炭地质勘查项目管理、建立和完善煤炭地质勘查标准化体系、推进煤炭地质科技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发挥我局的作用。我局将在国家煤炭行业和矿产资源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积极负责地协助做好相关工作。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地勘单位改革
从地勘单位历史和现状看,对地勘队伍改革不应简单地认为就是转企,改革过程中应区别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地勘单位经济基础差、发展资金短缺、技术装备不足、结构调整困难大等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绝大多数地勘单位离开事业费的支撑,都难以生存,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改革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希望加强对地勘单位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为地勘单位的改革给予必要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帮助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加大对国办发37号、2号、76号、4号等文件及配套文件的落实力度,并在资金、技术装备等方面出台一些新政策,形成有利于地勘单位改革、发展与稳定的政策体系。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质处)
中国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
(一)区域地质背景
南海北部位于华南地块南缘,为新生代的被动大陆边缘。边缘上的陆架较平坦,陆坡的地形复杂多变,海槽、海谷、海台、海山、海丘、陡坡和陡坎遍布,还分布一些岛屿,如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陆缘上分布有一系列盆地,如台西南、珠江口、琼东南、莺歌海、北部湾、西沙海槽、尖峰北、尖峰南、双峰北、笔架南、中建南等盆地。这些盆地的新生代沉积厚度达2~11km。目前证实,珠江口、北部湾、莺歌海和琼东南盆地油气资源相当丰富。
南海自中生代末以来,曾经历了3次构造运动:早期的神狐运动属张性构造运动,产生了一系列北东向张性断裂,形成地堑与半地堑,沉积了一套同张裂沉积系;此后的南海运动导致南海海底扩张,到早中新世时形成南海海盆;中中新世末的东沙运动造成盆地沉积层的挤压,并产生断裂和区域不整合,东沙运动之后,南海地区构造活动趋于平静,全区均发生区域性热沉降。在这一地质时期中,由于陆地的上升速率加快,全区沉降速率较大,致使大量的沉积物进入陆缘,从而使陆缘的沉积速率加大。根据ODP184航次钻井资料揭示,在东沙群岛东南地区,1144井位1×104a以来的沉积速率为400~1200m/104a,而1143井位晚中新世以来的沉积速率为150~210m/104a。南海西部莺歌海盆地在中中新世以来沉积速率很大,第四纪沉积超过2000m。在美国东海岸外布莱克海台地区,自中新世以来的平均沉积速率为350m/Ma,该区已发现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上述分析表明,南海北部和西部陆坡的沉积速率和布莱克海台类似,沉积速率大,可以堆积大量有机质,为细菌将其降解为甲烷气提供物质条件。而中中新世末的东沙运动在下伏沉积中形成许多断裂,有利于下伏沉积中的有机气体沿断裂向上运移,从而为形成天然气水合物提供充足的气源。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区域构造条件来看,南海北部东沙-神狐隆起是在基底高地上发育起来的,中中新世后,开始沉于水下,并接受沉积,而且沉降速率相当大。美国东海岸外的布莱克海台在被动大陆边缘发育初期也是基底高地,后来沉于水下并接受一套碳酸盐岩沉积。这两地的构造环境和构造发育史基本相似,都是天然气水合物发育的优越地区。南海西沙海槽新生代以来的构造环境及构造发育史和美国墨西哥湾相似,也应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南海东部通过马尼拉俯冲带和菲律宾地块相接,其增生楔和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相似,从已有的资料看,也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
(二)勘探及研究现状
我国于1990年首次在兰州进行了天然气水合物实验研究,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科学家们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对天然气水合物开展了基础研究。至今,全国有近20个研究小组积极参与到证实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研究工作当中。2004年,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CGHR)成立,其目的就在于扩大天然气水合物的实验室研究和进行海上实地研究,以评估中国近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
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始于1999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首次在南海北部陆坡西沙海槽区进行了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前期调查,完成多道高分辨率地震测线534.3km,首次在西沙海域发现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的重要地球物理标志———似海底反射层(BSR)。2000年9月至11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再赴西沙海槽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这次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多道地震、地质、地球化学取样、气态烃现场快速测定、多波束海底地形测量等。发现BSR分布面积约5700km2,初步预测西沙海槽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约45.5×108t油当量。取样分析证实,西沙海槽区海底沉积物中Mn、Fe、Sr元素明显异常,这是深部油气藏的间接指示。2001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先后在南海北部东沙陆坡区开展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调查及相应的海底测深调查,在西沙海槽区开展地质、地球化学调查,在西沙海槽区首次发现了碳酸盐结壳的存在。该结壳的发现,不仅为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提供了又一有力证据,而且为天然气水合物今后的调查乃至研究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2002年1月,国务院批准和启动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调查与评价”国家专项。自专项实施以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相继在我国南海北部陆坡的东沙群岛、神狐海域、西沙海槽、琼东南海域开展了综合调查及相关的研究工作,调查手段包括高分辨率多道地震、三维地震、单道地震、浅层剖面、多波束、地质取样、地球化学、海底摄像等,发现我国南海北部陆坡存在非常有利的天然气水合物赋存条件,并取得了一系列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等明显证据。从南海北部陆坡的地震数据显示,我国已在东沙群岛东部、神狐隆起、西沙海槽、中建南盆地、笔架盆地及南沙海域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反射层BSR显示。这些初步数据表明,南海海域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矿藏是不容置疑的。
2002年3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再赴东沙群岛作业,该航次一个引人注目的收获是,地球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取样站位甲烷含量自浅表层向深层增高,最高含量高出非异常值的几百倍。由于该海域位于地震资料圈定的BSR范围内,海底摄像发现的断裂陡坎,拖网获得的成岩极好深层沉积岩,均表明该海域存在一东西向的断裂,推测高含量的甲烷气来源于天然气水合物。2003年12月底,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首次在南海北部海域,利用海底摄像技术在3000m深海底发现了灰白色团块状的沉积物质,分析认为,这种灰白色团块状物质是深部地层中的可燃冰分解后,甲烷气沿海底断裂喷溢出海底后形成的。该结论得到国际可燃冰权威专家的认同。这一发现证实,中国南海北部海域有可燃冰。2004~2006年,在2001年、2002年、2003年3个调查航次成果基础上,在南海北部东沙海域优选出重点目标区开展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调查和似三维地震调查,同时进行地质-地球化学取样、海底摄像和海底多波束等海底浅表层综合调查,旨在优选天然气水合物钻探井位。2006年6月2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与德国基尔(Kiel)大学合作,使用德国“太阳号”船对南海北部进行了42天的综合地质考察。通过海底电视观测和海底电视监测抓斗取样,首次发现了面积约430km2的巨型碳酸盐岩。中德科学家一致建议,将该自生碳酸盐岩区中最典型的一个构造体命名为“九龙甲烷礁”。同位素测年分析表明,“九龙甲烷礁”区域的碳酸盐结壳最早形成于大约4.5×104a前,至今仍在释放甲烷气。探测证据表明,仅南海北部的可燃冰储量,就相当于我国陆上石油总量的一半左右;此外,在西沙海槽已初步圈出可燃冰分布面积5242km2,其资源估算达4.1×1012m3(姚永坚,2007)。到目前为止,经过近9年18个航次的综合调查及相关的研究,在南海北部陆坡基本形成包括地球物理、地质、地球化学等项目在内的天然气水合物综合调查测网,共获得3×104km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勘探成果和地质认识:①运用深水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探测技术,首次发现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标志,对其在南海北部陆缘的分布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②在南海北部西沙海槽、神狐、东沙和琼东南海域发现了清晰的BSR、振幅空白带(BZ)、BSR波形极性反转和地震高速带等反映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地震异常标志;③初步圈出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远景区,并对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前景进行了初步评价;④运用海底地质-地球化学取样技术、多波束测深、海底摄像、浅层剖面以及气态烃现场测试等多学科调查手段,进一步证实在我国西沙海槽、东沙海域和神狐海域存在与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的海底地质、地球化学异常以及矿物学和古生物学等方面的标志。
2007年4月21日至6月12日,我国正式启动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工作。有来自9个国家的外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此项工作。在航次钻探开始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专家们经过地球物理数据的精细处理和反复研究,圈定出2个重要目标区,确定了8个站位钻探和测井,对5个站位进行了取心取样,其中3个站位获得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岩心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成功率达60%。航次最终测试和分析结果显示:第一航次第1个站位获取的样品取自海底以下183~201m,水深1245m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丰度达25%,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厚度10m;第4个站位取自海底以下191~225m,水深1230m,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达48%,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厚度25m。第二航次第1站位在水深1108m获得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达44%,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厚度25m。3个站位天然气水合物样品中释放的气体中甲烷含量高达99.4%以上,点燃即可燃烧。在获取海底多段沉积物岩心之后,现场对岩心进行X射线影像、红外扫描等18项测试分析。科学家初步认为,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是以均匀分散的状态、成层分布,已发现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厚度大,饱和度高。据初步预测,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远景资源量可达上百亿吨油当量,展示了我国南海北部海域巨大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中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发现天然气水合物,成为世界上第24个采到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地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4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采到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使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研究水平一举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2009年9月26日,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承担的“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DK-1科学钻探试验孔”工程,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经过初步勘查,目前在青藏高原中纬度大陆地区,蕴藏着2.97×1011m3~2.99×1011m3天然气当量的天然气水合物,预计10a左右能投入使用。这是中国首次在陆域上发现可燃冰,使中国成为加拿大、美国之后,在陆域上通过国家计划钻探发现可燃冰的第三个国家。
各位前辈,我是学地质的,刚签了邯郸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局,这个单位好吗?以后一月能拿多少钱啊?
水文地质局的办公楼就在离我家不远的对面,就隔了一条联纺路,反正中煤的办公楼都在滏河大街上,离得都不是太远!单位一般,研究生学历刚开始也就一个月的工资RMB2000~3000(看你到哪个部门了,下基层劳动量大,条件又艰苦当然给的就多了!)。不过不错了,至少专业对口,人家又是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