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衔接之家庭教育大讲堂(家庭育儿课堂)
本文目录一览:
- 1、家庭教育大讲坛第24期: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摘要版)
- 2、家庭教育大讲堂内容是什么?
- 3、幼儿园5-6岁幼小衔接阶段教育重点讲解
- 4、幼儿园大班上还是不上?幼小衔接如何才能“自然而然”?
- 5、新家庭教育大讲堂主要内容?
- 6、2020家庭教育大讲坛第十期观后感5篇
家庭教育大讲坛第24期: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摘要版)
讲解人: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范方
有些优秀的孩子,在遭遇挫折打击面前表现得很脆弱,令人扼腕叹息。前不久我认识了一个孩子,很有才艺,体育也有特长,考进了名校,却因为追求女孩子失败感到自己很没用、很无助、很绝望,觉得全世界人都在嘲笑他, 从此一蹶不振,学习一落千丈,甚至没能完成学业。
是什么保障了孩子的可持续发展?
不是精心呵护、无微不至的照顾、优越的条件,甚至不是孩子自己的技能和知识,而是 孩子的心理韧性 。
心理韧性 是指个体经历过压力,经历过挫折,经历过创伤之后依然能够维持、恢复、发展出良好的心理健康、生理机能和社会能力。或者说,是一个个体从糟糕的经历中恢复过来,并且灵活地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心理韧性是 应对压力、挫折等负面生活事件 的能力。
如何发展孩子的心理韧性
一、经验预建,发展心理免疫力
(一)没有经历过风雨的人,是发展不出应对风雨的能力的。
(二)失败是成功之母,挫折和磨难是人生财富的前提是: 从失败和挫折中获得经验 。这个经验不仅是方法和技术方面的, 更是心理方面的 ,包括在逆境中能够看到资源、依然拥有希望和信心。
二、引导孩子懂得人生问题的一题多解
(一)心理学中,人在 应急状态 会发生四个变化:理智受到 抑制 (平时想得到的现在想不到了);情绪容易 失控 ;行为容易 失度 ;身体出现 反应 。容易启动人的 本能反应 ,自动想到一了百了、鱼死网破等等。
(二)恶性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当事人选择了 不合适 的问题解决策略。
(三)引导孩子养成习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思考和选择 合适 的问题解决策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自动想到我有 很多种可能解决的方法 ,而不是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三、引导孩子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和运用资源
(一)很多人遇到问题是 无望、无助 的状态,每个人都有自身的能力和外部的资源,引导孩子 发现、构建、维护和利用 社会支持资源。
(二)从小引导孩子养成 乐于助人、知恩图报 的心理。懂得感恩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拥护。
四、引导孩子悦纳自我,树立使命感
(一)悦纳自我
1、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一切;
2、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相信缺点可以一步步改正;
3、对自己的出生、长相、身高、家境等 无法选择的事实 ,可以努力通过其他的补偿方法来超越他人;
4、接受自己暂时的失败和不利的处境, 能自我怜悯和自我慈悲 ,退一步海阔天空,此路不通林辟蹊径。
(二)使命感
1、个人追求要 与家国情怀、与国家和社会 的需要结合起来,动力才能持续更长久。
2、有些人的追求实际上是个人欲望,个人欲望一旦满足,动力就没了。
3、现在很多孩子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就能满足物欲的需要,奋斗的动力来自哪里? 培养使命感,人生才会幸福 。
五、引导孩子学会应对压力
压力的特点
(一)压力是可以 累积 的:压在骆驼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压力感是可以 传递 的:高考父母的压力感可以传染给孩子。
压力的作用
(一)积极作用:进化的产物,躲避危险。
(二)消极作用:过度压力带来伤害,过度压力包括长期压力和巨大压力(长期的压力导致衰竭,巨大的压力导致崩溃),伤害包括心理和生理的。
器官语言: 孩子一听到要上学就哭闹,然后发烧,家长说那就不上学了,孩子自己就好了,好了之后再家长又说要上学,孩子又哭闹,然后又发烧.......
因病获利: 孩子没考好,本来父母是要责罚的,但是恰好孩子生病了,父母觉得孩子身体要紧,不但不责罚,反而更加呵护,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形成应对方法:一旦遇到挫折感到压力和焦虑,就通过生病的方式来应对,因为生病给它带来了好处。
父母要怎么应对?
孩子失败后表现出了身体反应,有病治病,无需过多呵护,更重要的是教孩子 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 。
如何应对压力
(一)管理好压力事件,做个优雅的人
1、懂得分解目标
无聊状态 :
事太大事太难事太急,心里想着很多事要做,但就是使不上劲,处在迷茫 无聊 的状态。
在很大压力下进入 应急状态 ,斗还是逃,如果斗不过就要逃,逃也逃不掉就干脆放弃,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 自我麻痹 。
孩子处于 无聊 状态,其实心里很难受,很多事想去做但是提不起精神来, 父母该怎么办呢? 孩子在无聊状态中至少说明他还是有出息的,至少对现状不满,让孩子走出无聊状态只需要做一件事: 帮孩子分解目标 。
家长经常要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但 最重要的 是教孩子分解目标,设立 短期、中期、长期 目标。
时间管理:根据重要和紧急程度对事情进行分类。
家长时间管理不好,孩子时间管理也不可能好,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
2、调适压力感
(1)目标着眼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 不忘初心 ,有大视野、大格局。
(2)万物皆有规律,顺应天道自然, 为而不争 。
有的人生活在” 天堂 “,整天看到的是满目疮痍,他们心里满是 抱怨 ;
有的人生活在” 大地 “,抬头看到的却是闪亮的星,他们心里满是 希望 。
3、调适压力反应
(1)调整心态
举例子:疫情期间,家人不能出去只能在家看电视聊天。
小王:
想法:你们太自私了,完全不顾及我做事需要安静。
反应:斥责家人,高声叫喊
结果:烦躁生气,更加无法专心做事
小李:
想法:家人也不是故意的,他们没法出去,说笑也是解闷的一种方式。
反应:让自己平静下来,现在做作业做不下去,思考此时做什么事情能专注呢,换换学习内容。
结果:情绪平和稳定,耐心和微笑面对家人,也能更多得到家人理解。
(2)改变行为风格
坚持行动,养成习惯, 习惯即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
家长可以思考下,自己在和孩子出现分歧时, 自己的处理方式是哪种呢?
(3)坚持适合自己的运动
1、家长要坚持运动,孩子要养成坚持运动的习惯
2、考虑年龄、体质、兴趣等,因地制宜
3、更多合作性、交流性运动
4、有氧运动
5、循序渐进,贵在坚持
(4)觉察和接纳
1、自我觉察是指个人能够 辨别和了解 自己的情绪、思维、态度、信念、价值观、目标、动机和行为。
2、自我觉察是从认识自己的习惯状态、固有特性开始的。注意力向内心集中, 试着去感知 自己的内心活动,包括身体感觉、情感、想法等。
3、当我们的注意力发展成为一个 独立观察员 时,就能站在一个更加客观的位置上认识自我,改进自我。
4、如果能做到 以旁观者的身份 来观察、思考、甚至谈论自己,我们就可以摆脱习性的控制。
5、如果能表达出情绪变化的原因, 表达即疗愈 。
举例子:
父母说:如果你考试得了第一名,我就给你奖励。
孩子说:我要理一个自己喜欢的发型。
父母说:好。
后来孩子果然考了第一名,然后自己去理了发。回到家,父母看到后很生气,觉得孩子的头发跟小流氓一样,就狠狠地把孩子骂了一顿,孩子也很生气。我找到孩子聊天,孩子控诉对父母的不满,说父母总是这样说话不算数,对他的爱都是虚情假意。我肯定并复述了孩子的抱怨并且强调”总是“”一直“,孩子听完 觉得父母也不完全是这样。 通过让孩子表达情绪后孩子就能自我察觉,理解父母这样做的原因等等。
事件: 父母说话不算数这个事。
想法: 概括化思维(你们总是这样,你们一直是这样)、绝对化思维(总是、一直)、槽糕化思维(肯定坏,肯定对我不好)。
反应: 思维引发了愤怒情绪,行为上跟父母对立。
要让孩子 意识到他以偏概全 了,自然就好了。
管理压力最好的方法是 审视压力背后的那些想法 。
透过 反躬自问 便会发现,很多我们信以为真或视为天经地义的想法 往往扭曲了事件的真相 。
(5)正念放松: 可以搜索正念有关的东西
亲子沟通小贴士:担心的事,放松谈;气愤的事,平和谈。
1、压力感(紧张和焦虑) 易传染 。
2、大部分焦虑通过 非语言 信息传递。
3、说话的 态度和语气 比内容还重要。
4、父母要做孩子焦虑的 缓冲器 ,不要做紧张焦虑的共振器或放大器
六、引导孩子学会调适情绪
(一)情绪是行为的动力,调适情绪第一步是 觉察情绪 ,才能避免情绪和行为的失控
(二)随着疫情防控的进展,青少年情绪和睡眠问题逆势增长,青少年的心理危机时间增加。解决办法是: 规律作息、运动 。
(三)情绪容易 泛化 (弥漫开)、情绪容易 累积 、情绪容易 传染 。
(四)一般性情绪调节方法
1、自我鼓励法:哲理或名人名言
2、语言调节法:自我命令、自我暗示
3、环境改变法
4、注意力转移法
5、能量宣泄法
6、请人引导法
7、运动调节法
8、音乐调节法(音药疗法)
(五)不良情绪调节方法
1、愉悦术:多交友,分解大目标,学会辩证思维
2、幽默术
3、助人术
4、宣泄术
5、制怒术:发怒有无道理?发怒后有何后果?有其他方式替代吗?
6、升华术:把受挫不良情绪引向崇高的境界。
7、放松术
8、代偿和转移术:满足另外一种需要来代替
亲子沟通小贴士:善于识别孩子情绪行为异常、发现危机
三个异常:
1、与 往常 很不一样;
2、与 同龄 其他孩子不一样;
3、遇到了 异常 的事情。
异常的情绪和行为:
1、突然间没有原因地哭泣、发脾气;
2、言语中有厌世的信号;
3、性格大变;
4、情绪大起大落,脾气变暴躁;
5、容易伤感和激动;
6、出现自伤、自我虐待等反常行为;
7、睡眠和饮食反常;
8、沉迷网络甚至一些药物;
9、借酒消愁,行为紊乱或者古怪;
10、学习成绩突然不明原因急速下滑......
七、处理心理创伤与情绪按钮,发展耐受力
急性心理创伤:要尽快处理
慢性心理创伤:急性没处理好就转成慢性
陈旧性心理创伤与情绪按钮:遇到某个声音、某个气味就会激发过往经历
八、动态思维,放眼未来
从小引导孩子要看远一点: 痛苦谁都有,只是有些人用放大镜去看,有些人用望远镜去看。
结束语:
1、家庭教育,需要建立在平等的关系上。
在“过度呵护”中长大的孩子,在”打击式教育”中长大的孩子,在“别人家孩子”阴影中长大的孩子,在“情感绑架”和“自我付出式“感动中长大的孩子, 很难发展出健全人格 ,成就可持续发展的幸福人生。
2、做一个理性平和的守护者
你对孩子倾注的爱,就像是 在教孩子骑自行车 ,为Ta把把方向,扶起不小心摔倒的Ta,一路陪伴引导,知道在越发宽阔的大路上,看着孩子掌控自如,成为Ta最想成为的自己。
家庭教育大讲堂内容是什么?
家庭教育的目的,方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甚至影响更大。
幼儿园5-6岁幼小衔接阶段教育重点讲解
孩子所在幼儿园开幼小衔接的课程介绍说明的家长会,一方面是给家长说一下5-6岁孩子在幼小衔接方面需要注意什么,一方面也是给幼儿园做做广告。
我听的过程还是受益良多。
基于园长的讲授,记录重点如下,主要展示孩子在5-6岁需要培养的关键能力和教育理念,具体课程我觉得有推广的成分,就不做展示了:
5-6岁是学龄前即将进入小学的一个关键的衔接期。
每年我们在建华都要开这样的课程说明会,我也每年都会被家长问:你们学前班能识多少字?学汉语拼音吗?加减法能算到多少?要背多少唐诗?
但很少有家长问“社会性交往”,我的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被培养吗?他有没有抗挫折能力?他遇到挑战的时候能不能去接受挑战?很少有人关心这些,为什么?我想可能和教育内卷有关系,因为你看前面的这些问题都跟考试有关系。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关注考试和成绩那些表面东西,但是我们忽略了,学业成绩背后不只是汉语拼音和认识多少字,对吧?
所以如果你只关心这些的话,我认为大家都进入了一个幼小衔接的误区,就误以为学会汉语拼音就幼小衔接了,学会3000个汉字我就完全衔接了,这是错误的,为什么说是错误的呢?
我们就来看孩子的年龄特点,他是在他的年龄特征的限定下去认识世界和建构他的能力的,你不能违背这种科学规律,就像你不能违背他三岁的时候就要黏着你,他三岁的时候是会从父母的身上来获得安全和归属,你这个时候会把他扔出去住校去,你自力更生?显然是不切实际对吧?
所以我们必须要来了解一下,到底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点是哪些。
首先说思维,我们知道思维影响他的学业成绩,比如说他的深度思考的能力,他接受数学的复杂的符号学习,都和他的思维的深刻性,包括他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有关系。
5~6岁的孩子是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萌芽和转换的过程,从哪些能表现出来?你发现他们喜欢下棋了。有家庭去去跟孩子玩下棋的游戏吗?所有的棋类游戏都需要他的抽象思维的支持,比如说下象棋对弈,我走了这一步他会怎么样?我如果把这个子放在这里的话,我会产生什么后果,这是推理能力对吧?因为它不是现实的一个苹果和一个白菜的问题了,为什么孩子能够去在5~6岁的时候学会下棋,甚至是和你去对弈,甚至输了也不放弃,爸爸再来一盘,这都是因为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形成了。
所以5~6岁的时候,我们是建议家庭开展下棋的活动,开展一些能支持他进行抽象的想象,能进行一些逻辑推理的活动。
这一阶段的孩子还表现出好学、好问,是因为他们的思维的水平在提高,已经不再满足于表面现象的问题,他们喜欢的追根溯源,打破砂锅问到底。这个时候5岁左右的孩子,他们的兴趣开始从身体活动的动作愉悦上去,表现在追求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上。当他赢了你一盘棋的时候,你发现他特别高兴,对吧?因为他的智力有了挑战性,他觉得他闯过了难关,他认为他很厉害,这个时候他会为自己在智力上的深度学习,智力上的这种挑战性学习而感到愉悦,这就是5~6岁特点,他们不再满足于你给块糖,就很开心对吧?
所以5~6岁的孩子实际上是喜欢学习的,喜欢学习的,不是我们认为说孩子就是喜欢玩,你看玩起来没个够,他也许是在玩中去学习一些技能和方式,因此5~6岁的孩子,他们的学习的坚持性变长,这就像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我们看小班15分钟,中班会到达25分钟,但是学前,我们给孩子提供的集体教学活动一般都有30分钟,要求他要坚持30分钟。
我们在未来的幼小衔接期的课程的设计,也会去遵循儿童的这样的一个发展的规律,设计符合他们思维和智力发展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
其次,这个时候的孩子们会经历一些敏感期,就像刚才有妈妈说发现他对书写和符号感兴趣,你会慢慢发现他喜欢写自己的名字,对吗?写完自己的名字,他还会去写一些看起来你觉得这也不是个字,你好像也不认识感觉跟天书似的,其实是进入了他对书写有了一个强烈的意愿,因此这个时间是我们培养儿童对数学,对文字,对书写的一些符号学习的一个关键期,就建立他对今后进入小学开始符号化学习的一个兴趣,进入了数理逻辑敏感区,对数的序列概念,还有概念之间的关系会产生强烈的兴趣,还有会进入一个社会性兴趣的敏感期,喜欢遵守和建立规则,愿意合作了。
你会发现在三岁左右的时候合作很难,经常在一起抢玩具,对吗?常常发生冲突,而这个时候孩子们开始有意愿去合作,因为他们已经能够体会合作玩也许能玩得更好,我们俩换换这个玩具。
你会发现在5~6岁孩子的社会性交往行为中会出现的一种互惠性行为,你不让我玩,我有巧克力,要不给你块巧克力,能不能让我玩一会儿,你才发现他们不再是抢了,也不再是打一架算是完事儿,而是开始出现了他们能够理解的那种社会性交往的规则,出现一些良好的社会性互动。
而在这种社会性互动中逐渐的建立了规则,并且愿意遵守规则,所以5~6岁的时间段是纪律与规则形成的最佳时期。
因此我们进入学前班以后也会强调纪律规则,比如说不打断别人的说话,注意倾听别人的谈话,你玩过的玩具和书要整理到原来的地方等等,这些规则的建立也是他们进入小学学习的基础。
这个时候孩子们还会进入一个啊收集期,他们会喜欢大自然的一切东西。你会发现如果你带孩子出去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一会口袋里装块石头,一会弄个小树枝,一会不知道从哪捡了个羽毛,一搞不懂他要弄这一堆东西干嘛?其实我们是鼓励孩子,我们也希望家庭能认同孩子的这种行为,因为事实上他所收集的那些东西,就是对他对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一种好奇和探索。
还会进入延续交往敏感期,就是他们会结束那种一对一交往。你会发现他们进入了三四人一组的交往期,在情感上有了更多的依赖和沟通,甚至会说我的好朋友今天怎么怎么怎么样,我生谁谁谁的气了,我再也不跟他玩了。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就是他的情感依赖开始从家庭的重心向同伴向外社会转移。
那么在入学成熟水平方面,我们有一些准备孩子需要进入的小学这样的一个正规教育的时候,因为它的空间模式、教育模式,甚至是政策导向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会从哪些方面来衡量他的入学成熟水平?就是说哪些水平是属于成熟状态,哪些水平属于发展迟缓或者是准备不足?
按照北京师范大学对儿童入学成熟水平的课题研究,列举了8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个方面叫视知觉,就是你的视觉辨别能力,比如说同样是读书,可能有的孩子读就翻画,翻完了就完了,有的孩子就读,他就发现这个图里边所画的信息和下一个信息的关系是什么?他发现这个故事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或者说他认为在这个里边是有他自己的理解,所以说我们就会把它称之为是知觉转化能力。
比如说它会影响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数学能力、观察能力等等,还有听知觉,其实提到听知觉大家会比较陌生,说是听觉吗?但是听知觉和听觉不是一个概念,比如说听力有很多孩子听力没毛病,比如说你到医院去测查听力没问题,但是他就是听课效率低,有这样的孩子他也坐这听,他也不干别的,但是老师讲完了让他做这个题,他就是不会有的。
家长会怀疑说他为什么是不是智力有问题,其实他可能智力没有问题,他可能听到的这些信息并没有在他的头脑中转化成为一种他理解的能力。我这样说能理解他没有理解,虽然他听到了,所以我们可以把听知觉理解为是一种听觉理解的能力,这个能力特别重要,但恰恰特别被忽视。因为聆听的能力从5~6岁开始培养就已经晚了,所以我们在跟这边的老师,我们在沟通课程的时候就反复强调,一定要注重儿童的聆听能力,从三岁开始的培养他得会听,能听能够理解才能建立他听知觉的水平,才能保证他未来进入小学以后,他能有效的进行听课。
理解老师讲的是什么问题,所以视知觉和听知觉是儿童在他进入小学以后非常重要的两个感知,觉得能力不仅是我们在课程中要重视的,我想也是我们在家庭一定要重视。
运动能力大家可能好理解不展开讲了,因为运动是智力促进的保障,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意识,并不是说运动能力只和健康有关系,说你锻炼身体别生病,这当然是最基础的,但是在8岁以前的运动能力是促进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因为它会促进神经的发育。
神经系统比如说爬它是要促进前庭神经的,对吗?比如说平衡,比如说这种高跳跃,还有手臂的悬垂,它都促进它的感觉统合神经的发展,因此要重视运动能力,他对于未来的学习是有着积极的大脑发育是有积极的意义。
还有就是知觉转换指的是听觉、动觉、视觉这三个能力互相之间的转换能力。
比如说孩子是不是能顺利地把动作信息转化为语言和文字,我发现有的小朋友就能力比较强,比如他今天做了一个什么事情,他回到家里以后能描述得很清楚,说爸爸我今天干了个什么事情,我要怎么怎么样,谁怎么样,我因为什么所以怎么样,他这个逻辑讲讲得很清楚,但有的孩子你去问他的时候,他可能心里有,但他表达不出来,我们可能就觉得他在语言转化的能力方面可能要相对弱,而这些会影响他们最终学习中,他们比如说作文能力,应用题的理解能力,以及有深度的这种学习之间的融合能力。
因为虽然说小学是分科教学,但是语文数学、英语语言也好,运动、作文这些知识经验相互其实是有联系的。
比如说我们现在熟悉的那种奥数的题,读懂奥数的题很重要,因为你只有读懂这道题,你才会做这道题。很多孩子是卡在了读懂这道题就没读懂,因为他没有理解这个题让他干什么,所以可能解题的过程是错误的,所以并不见得他的智力有问题,而出在了他知觉转换和理解能力上出了问题。
第5个方面就是数学的准备。有的家长说我们家孩子可厉害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全部没有问题,但是分类和排序过关了吗?图形建构、时间、前壁、数字推理和数学感觉发展好了吗?这可能不是大家已经关注到的,因此数学的能力准备方面可能不仅仅是数数,涵盖数数、对应数学关系等一个体系。
第6个方面就是学习品质的准备,那么学习品质我们也可以简单的理解成为非智力因素,其实很多的智力是遗传的,是有先天因素在里面的,但是研究表明一个孩子的学业成绩只有30%是智力因素决定的。
所以我们就会看到有很多的孩子很聪明,但是他就没考上大学,什么原因?它的非智力因素,就是学习品质可能不好。聪明,但是一有人叫他玩他就跑了,玩上游戏就控制不住,就停不下来,其他的时间都被消耗掉,所以聪明但学业成绩不佳。我们也看到很多的孩子他的资质平平,他不算特聪明,但是这个孩子有那种坚持不放弃,有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有那种遇到困难都能积极的去挑战的品质。这种孩子,他的学业成绩表现很好,所以非智力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是我们未来接下来的学习中,我认为对人一生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还有就是语言的沟通能力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那么从这8个方面形成了我们的入学成熟水平的指标就说。即使是我们家长,我们要去评判我的孩子有没有准备好上学,可能你要从这8个方面都要去考虑。因此我们如果只关心拼音,只关心数学,显然是不科学。
好,那么除了我们刚才讲到的这8个方面是儿童基于他自身发展的需要,那么还有来自社会期许和政策导向,就像每个家庭有自己的意愿,老师也有意愿,你看小学老师每年我们在跟我们的小学老师在做访谈和跟踪调查,他们就说哪个幼儿园的小朋友特别的好,你看那个幼儿园小送来的小朋友真的不行,我们这两年不是也在摇号,因为以前建华的小学都是5000个孩子里头选200个孩子,那个孩子是真的好,这几年50%摇号就有那种摇进来的,很多老师摇进来的孩子真的不行,说不行,什么不行呢?
我们就认为说你看规则和纪律性差,上课不听讲坐不住,然后问也不说,大家没有好的学习习惯,阅读的基础能力差,交往不会交往。所以你看小学老师的期望是什么?好像也不是咱们家长关心的拼音和数数对吧?我们看我们家庭期望是什么?不要生病,人家说学业成绩要优秀,然后家长就希望考试,反正我一直认为三年级以前不能低于95分,三年级以前孩子要低于95分,他一定是有某些地方落下了,因为什么三年级以前都是基础知识,咱们在家教的那点东西,咱们在幼儿园准备那点东西足够他考95分了。
三年级以后,因为有了应用题,有了作文,那个时候可能孩子的学业成绩开始出现一些分化,但是三年级以前学业成绩要保持优秀,还有要能完成作业,其实完成作业什么这些你的学习习惯,你到底是先玩还是先作业?
其实重要的事情要先做,可是孩子他真的要去慢慢地体会到底什么是重要的事情,你认为写作业是重要的事情,我儿子那个时候就认为玩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是等到他一年级进入二年级,他发现他要完不成作业,他确实会有困难,比如说第二天他会被老师留下来,老师甚至给他布置了更多的作业,有一次他被罚让他扫全班的教室,他承担了几次后果以后,他发现妈妈我觉得不行,还是先写作业,他可能要有时间来体会学业成绩跟他自己的生活的关系怎么处理。
所以你看家庭和小学老师我们的期望,还有国家的政策导向,比如说我们的 《3~6岁儿童发展指南》(见附件) 。指南还是借鉴了美国发布的早期儿童发展的指标,比如说倡导终身学习,倡导幼儿学习的整体性,倡导儿童的学习方法,尊重个体差异,重视学习品质,尤其是提出了学习品质,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进步。
其实我就在想为什么国家从政策导向方面提出这样的方向,我认为跟我们进入了一个知识时代的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的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有关系,我们太需要创造性人才了。
我们现在的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要去培养有创造性的这样人格特征的人才,如果这个孩子他的学习品质比较差,他不善于合作,他只积累了内容,不会学习的话,我们不可能培养出有创造力,有创新能力,善于合作创作的能力的,所以我想这可能是以我们未来社会发展的关系,其实抛开整个时代的发展,基于我们每个家庭,我相信每一个,父母都能认识到未来的社会是一个高竞争的社会,对吧?
你看现在博士都去我们学校的小学当老师了,大家想以前整个县也许考一个博士,那一定是稀缺资源,可是你看现在硕士博士都到小学中学当老师,现在本科学历也只能来建华体系那个幼儿园当老师,你想进入中小学都是不大可能的,硕士想进入中学也不大可能,你看咱们现在建华小学这里是公办学校,现在这儿的老师基本上是一色的博士中学,没有硕士进,除非你是特级教师,为什么?因为人才大批的培养,人才竞争的激烈会变得越来越大,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我想应该是具有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
好,为什么要跟大家梳理这个概念?因为在接下来的5~6岁,我们提供的衔接的课程和我们的方式需要跟家长达成一个共识,就是你要认同我们在这样的理念下建构的课程对吗?为什么要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因为没有一个共同的理念,也许你就会就像我们刚刚开始在衔接课程的时候,家长就会认为汉语拼音最重要,天天都得学,别的不干也得先学汉语拼音,汉语拼音要学,但是怎么学,用多长时间来学完它,这可能是有一个策略和技术的。
我们除了汉语拼音以外,我认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所以我想刚才我讲的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入学成熟水平的要求,来自家庭和小学老师的期望以及国家整体的政策导向,构成了我们在学前衔接课程的理论依据,其实也是形成我们这样的一个课程理念。
首先儿童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进入小学只不过是孩子们人生旅途中的又一个阶段,就在又一个人生经历的开始,没有那么害怕,没有那么说,我要把一辈子的事都在这一年给他准备完,我才放心,没有必要啊没有必要。
你要看到衔接是个渐进的过程,它是一个缓慢的变化的过程,不是今天和明天的过程,它是一个长远的规划,其次衔接它是一个双向的衔接,衔接不是为了我在幼儿园走的时候我能表现出一个什么样,所以我觉得现在我非常反对很多校外园外的培训机构,他们的那种做法,因为为了取悦家长,背弟子规背三字经,背多少首唐诗,然后让孩子表演给家长看。
很多家长掉到这个坑里一看,好我的孩子好厉害,背后有多少东西,但是储存的那些东西真的有用吗?我觉得也会误导,这些东西说实话到三年级马上就不够用了,最多也用个一年级,所以我们希望家长能够意识到衔接是双向衔接,你要衔接的是能力,5岁这一年和进入小学的一年级,我们都称之为衔接期,在这两年里完成衔接,就好了,不要单纯的希望孩子在幼儿园的大班要完成全部的衔接,这本身是不切实际,也是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
比如说拼音幼儿园要学一点,用游戏的方式,用这个有趣味性的故事的形态来给孩子学习一点,到了小学一年级他还会学他要巩固进行练习,然后用这两年把拼音的任务结束就ok了,要用这两年来完成,所以我们可能并不能单纯的希望说要在大班这一年追求它全部完成。
第三个方面就是我们要能明确我们要衔接什么,一定不是只是知识经验,我们要衔接的应该有5个方面,1个是心理角色的过度,我要上学,我渴望长大,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毕业了,说妈我不想上学,我还想留在幼儿园,那一定是幼儿园的失败。因为你没有建立了孩子们积极的进入下一个人生阶段的心理环境。
第二个方面是社会角色的过渡,比如说喜欢交往会交往,能适应新环境,孩子如果上小学一年级还哭,一定是咱们在社会性准备方面没有准备好。我们在进入幼儿园,比如说三岁左右,当他们刚刚来幼儿园,他们会哭,会抱着你不撒手,他们是正常的啊是正常的,因为他们要度过一个焦虑期,要从家庭角色进入社会节奏,完成一个过渡。
但是如果我们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你把他送到学校里,他还在小学门口抱着你的腿哭,一定是社会性没有发展好。当然要意识到我们一定是这个方面没有培养好,他们对新的环境没有充满了向往和渴望,而是充满了恐惧,这一定是我们没有培养好。
其次是学习方式和学习任务的过渡,比如说抽象的符号化学习的能力要有了,上课的学习品质要培养好。
还有就是学习习惯,好的生活习惯,对时间管理的习惯等等。
我们既然要在这5个方面都要有过渡和准备,我们的课程也要据此来准备去帮助孩子们完成这5个方面的衔接和任务。因此衔接是为了能迎接具有创造性的、挑战性的未来,不仅仅是小学一年级,还有上中学上高中,甚至把人生更长的终身发展。
因此幼小衔接看似是为了上小学一年级,但不能仅仅是为了上小学一年级,所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提法本身就是荒谬。孩子的成长有起跑线吗?如果说五六岁是孩子的起跑线,那三四岁是什么?如果说三四岁是起跑线,他一出生到三四岁之前儿童有没有起跑线?如果真的要给他划定一个起跑线的话,我倒认为是家庭,从他出生的那一刻也许是起跑线,其实那个时候是起跑线也不严格,因为有研究证明出生已经带着你72代之前的基因来到了这个世界,起跑线到底在哪里?
所以我认为儿童的成长它不是赛马,看谁最快。我认为是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 他的路过和他的经历 , 我们为他究竟提供了什么,是不是能够为他们终身的成长奠定一个积极的意义 ,所以衔接的意义应该是在于以全面发展来迎接未来,具有终身发展的意义,所以这是我们倡导的课程理念。
我们也会据此理念来设计我们的课程,尽可能的去丰富,去多元去从方式和方法上符合这一个,幼儿年龄段,符合他们即将进入小学的这样的一种需求。
所以我们强调的是我们入学准备,虽然我们要赢得入学,就让孩子们真的有一个好的状态进入小学一年级,但我想一定不仅仅是为了入学,比如说汉语拼音的学习,汉语拼音能不能学,能学,因为我们到6岁的孩子,其实他们很喜欢,他们喜欢一些符号这些,但是你一定不能把小学一年级的方法拿来学习。
如果我们把小学一年级老师的方法拿来学习的话,上了一年级怎么办?重复的东西再嚼一遍,孩子立刻就会觉得无趣无趣,他们会干什么?他们就会玩,小朋友有的是办法上课做小动作,对吗?不注意听讲,他可能牺牲的就是他学习在课堂上的一些学习的经历,因此我想我们在这个阶段要准备的,不是小学的学习方式,而是为小学接下来的学习方式要准备的一种能力,结果重要,过程啊更重要。
儿童需要的不是一个答案,而是学习的方法,是头脑中建构的思考问题的模式。学习力、创造力才是我们儿童发展的内动力。所以我想我们在接下来的课程的准备的过程中,可能更多的去关注的应该是学习的方式,而不是那个内容,不是说你积累了多少内容,而是他们究竟有没有获得学习的方法,这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幼儿园大班上还是不上?幼小衔接如何才能“自然而然”?
每年,随着小学入学时间的临近,不少幼儿园的大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幼儿流失。而为了让孩子能提早适应小学生活,很多家长未雨绸缪,花费不菲也一定要把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学前班、幼小衔接培训机构。为改变这一现象,3月底,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 其中明确: 幼儿园要与小学协同合作,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促进儿童顺利过渡。 专家认为,要实现“自然而然”的幼小衔接,需要家长、幼儿园、小学的共同配合。
家长:上小学前养成好习惯最重要
对于不少幼儿园来说,每年幼儿园中班升大班和大班下学期是幼儿流失的两个小高峰。
小酒窝今年9月上一年级,去年升大班时差不多一半的同学已经离开了幼儿园。小酒窝妈妈却并不焦虑,选择了继续“坚守”,“公立园里花费少,吃得好,当然要多待。”小酒窝妈妈开玩笑。实际上,对于孩子的幼小衔接,她有自己的考虑。“英语、语文、数学,家长可以自己稍微做个启蒙。上小学前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不必提前学那么多知识。”
眼看没几个月就要上小学了,在平时的聊天中,妈妈已经开始为小酒窝进行铺垫了。“因为我自己读了一些小学校长写的书,也跟家有小学生的家长聊过,所以对小学生活有个大概的了解。”小学上学时间的变化、老师对孩子要求的变化、面对新情况心态的调整都出现在母女俩平时的聊天中。比如,对于上小学后要接触到的分数和成绩,小酒窝妈妈会循循善诱,拿自己的例子做参考:妈妈小时候考90多分可能就是班里第一名了,但在你们班里,考了90多分或许并不出色;但没有关系,什么东西都是可以慢慢学习的。对于入小学后学习节奏的不同,她也会跟女儿讲道理:人的一生不同阶段的重点任务是不同的,上小学前以玩儿为主,上小学后,学习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要准备好,迎接这种变化。
小酒窝所在的公立园,严格执行着“不提前教授小学知识”的规定,但是,小酒窝妈妈却并不怎么担心。从4岁开始,她就带着孩子读英文绘本,“对英语不排斥,愿意开口、发音纯正,我就很满意了。”小酒窝拼音和汉字的学习则完全来源于生活,平时坐地铁、看路牌、亲子阅读时,孩子自然而然就认识了一些字。
在小酒窝妈妈看来,对孩子积极面对挑战和变化最有益的,还是家长跟孩子的沟通方式——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理解,才能跟孩子共同成长。
幼儿园:提前带孩子们到小学看一看
几天前,北京大兴区第一幼儿园的孩子们参加了一场特别的活动:他们走进大兴区第二小学,在小哥哥小姐姐的带领下,观看升旗仪式,走进课堂,进入活动教室,提前认识自己的小学生活。细心的孩子们立马发现了很多新奇的地方:“桌椅是不同的!”“洗手间也不一样!”幼儿园将此次参观打造成一个完整的学习活动:在参观前,孩子们就在老师的引导下,用画笔画下“我知道的小学”,并做好参观计划;参观之后,孩子们又绘制了自己的参观连环画,并与朋友和家人分享。
这只是幼儿园准备教育的一部分。
大兴一幼园长白淑新介绍,为帮助孩子们做好进入小学的准备,幼儿园老师们特意编写了《快乐教育 轻松入学》园本教材,聚焦幼儿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等,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比如,在自我管理能力方面,幼儿园设计了“我的一天”“我的课间计划”等活动,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感受时间,学会珍惜时间,做好时间的管理。
大兴一幼还举行了大班幼儿的“走班”活动,每个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活动的内容,再根据计划表独立找到走班班级,“对于孩子来说,这也是一次自我管理能力的锻炼。”白淑新说,“走班”设计跨越了原有班级的界限,为孩子们创建了一个以年级为单位的大集体,由于活动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信息的共享性,幼儿的人际交流环境得以极大丰富。同时,在“走班”活动中,孩子们要通过语言与同伴协商 游戏 的内容和规则,解决冲突达成一致,因此,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极大地锻炼。
大兴一幼举行了大班幼儿的“走班”活动,每个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活动的内容,再根据计划表独立找到走班班级,以培养孩子们自我管理的能力,为小学做好准备。
如今,为幼儿开展入学准备教育成为不少幼儿园的共识。西城区某民办幼儿园园长认为,幼小衔接绝不是到了大班才要做的事情,“我们的幼小衔接活动从孩子入园就循序渐进地开展起来了。”这位园长介绍,幼儿园从小班开始就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在活动中让孩子学会倾听和分享、敢于表达、勇于承受挫折,从心理、能力、知识上对孩子进行能力塑造,以使孩子平稳地过渡到小学,为适应小学生活打下基础。
小学:开展适应教育让学生喜欢上学
这几天,大兴一幼接到了好几波小学的参观申请,附近几所小学都主动找到幼儿园进行对接,想更好地了解幼儿在园生活。其中一所小学还特意在低年级段聘请了一位拥有幼儿教育背景的老师,学校正和幼儿园商量着,准备先把老师送到大兴一幼挂职学习。这些信号让白淑新很兴奋,“到幼儿园看看我们当前的教育到底在做什么,对于做好幼小深度衔接肯定大有好处。”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曾表示,一直以来,幼儿园和小学分属不同学段,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两个学段相互分离、互不衔接,很多儿童在入学适应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成为基础教育的痛点难点问题。在指导意见中,教育部也提到,小学应该做好入学适应教育,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幼小衔接适应期,解决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中衔接坡度过大的问题。
几年前,汇文第一小学就开始了“童蒙养正”幼小衔接课程的 探索 。学校负责人介绍,在小学一年级一整年的时间里,孩子们要完成“礼、技、拓、书、戏”五大类课程的学习。其中,“礼”课强调传统礼仪和校园文明礼仪,老师们通过小儿歌强化行为训练,帮助小学生养成主动问好、微笑招呼、上下课礼等习惯;“技”课强调自理、自立,学校从生活入手,引导孩子们能正确穿脱衣服,系鞋带,准备、收拾餐具,熟练使用雨具等;“拓”课强调 体育 运动、团队合作,让小学生在团队拓展中,懂规矩、爱运动、会合作,认识到每一个同学的优势,大家共同为集体的进步努力;“书”课强调阅读、书写,通过班级讲绘本故事爱上阅读等;“戏”课通过创编适合学生的课间 游戏 、课中 游戏 等引导孩子们会玩 游戏 ,遵守活动秩序。
汇文一小对小学一年级学生实施衔接课程,让孩子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所有的课程以体验式学习、实践性学习为主要方式,比如在拓课程中,孩子们要踩着履带协同前行、互相协助解开绳圈、齐心协力完成小球运输等。“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逐步适应小学生活,喜欢上学。”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专家:用好奇心激发对新环境的期待
东城区家庭教育大讲堂上,府学胡同小学教师、北京市紫禁杯班主任特等奖获得者刘辉为家有“上学郎”的父母们送上了“幼小衔接”的几点建议。她表示,作为父母,要相信孩子能面对新的环境,绝大部分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日益增强,他们内心的好奇往往多于害怕。为此,家长们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新环境充满期待。
此外,迈入小学,孩子将要开始面对学业,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对于整个求学生涯而言都至关重要。刘辉认为,专注力的培养,是其基础之一。父母可以通过亲子阅读的方式,帮助孩子提升专注力;阅读习惯的养成,不仅有助于学生专注力的培养,也能为各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升入小学,孩子也会遇到各种挑战,比如需要独立解决问题、每天完成学习任务、与同学和谐相处等,家长要多多鼓励支持孩子,让孩子多与老师交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
新家庭教育大讲堂主要内容?
他这个就主要是描写了一个新家庭情况下,他这个教育大课堂主要内容就是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我们在这个教育中所要做的事情。
2020家庭教育大讲坛第十期观后感5篇
家庭 教育 大讲坛 第十期你看了吗?家庭教育,要学会用心去与孩子们交流,即要耐心细致,又要灵活多样,只要我们都成了孩子的好朋友,还怕教不好他们吗?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大讲坛第十期 观后感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大讲坛第十期观后感1
1、没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人一生都在学习。因此,家庭教育并不等同于父母如何教育子女,而是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如何在这个家庭当中自己去学习、终身去学习。
2、很多家长认为现在让孩子辛苦一点,牺牲眼前的幸福可以换得未来的幸福。人生的幸福是完整的,你牺牲了他花季时代的幸福,就谈不上他有一个幸福的人生,而且成人没有权力替代孩子作出这种选择,牺牲他青少年时代的幸福。
3、不以自己的水准要求孩子。有两个内容,一是你是个成功者,那么不能硬性要求孩子必须达到和超过自己的水平。二是假设你的人生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你不能把孩子当成弥补自己人生缺陷的替补品。这是中国教育一个的问题,核心是没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主体,一个有健全人格的完整人。
4、成绩只不过是虚荣的人用以吹嘘和慵懒的人所恐惧的无聊数字而已,而你既不虚荣也不慵懒。
5、不砸破核桃壳吃不到核桃仁,要让孩子适当吃苦受罪。
6、玩游戏不坏,关键是怎么玩。孩子在学校老师说了算,在家里家长说了算,只有在游戏里他说了算,所以他有积极性。游戏精神就是3个东西:活力、规则、创新,我们要培养这种游戏精神。
7、我也很热情地盼望将来我的孩子当副市长或者当市长,但事实上我认为这种可能性非常小,因为要走到这个岗位除了需要努力,也需要机遇,所以我要求我的孩子有一颗平常心。现在家长往往有一种想法,我自己在一个平台上非常好,我的孩子一定要超越我。这样的定位有的时候是很难达到的,这样对于家长、对于孩子都非常痛苦。
家庭教育大讲坛第十期观后感2
写在前面的话:孩子刚踏进校园学期过半有余,应班主老师的要求,家长要提交教育意见建议和 心得体会 。作为家长,深感当前孩子学习的压力,每天都在完成作业中度过,而课堂甚少专门开设或教会孩子如何学会做人处事,注重德行的修为和品格的健全等知识课程,又谈何全面发展能应对未来复杂环境竞争和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对当前教育存在的不足,甚为忧虑。故而即兴略谈点滴,以之共勉。
小学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早接受到的正规教育。搞好小学教育,对于孩子从小培养形成健康地品格和良好地学习情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开好“头”至关重要,它有时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以后走什么样的道路,决定一个人今后的品行如何。小学生像春天的花朵,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纯真无瑕,而分辩是非能力差,同时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及模仿接受能力。因此,应根据小学生的特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善于引导,想方设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茁壮成长。
如何教育和培养自己小学阶段的子女是每个家长共同期盼解决的问题,在此我愿把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和分享,抛砖引玉,以便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 方法 。
一、注重孩子人文品格的培养与塑造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崇拜和模仿的对象,是影响孩子行为习惯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孩子的 言行举止 无不体现着家长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是非标准、待人处事的态度、道德观念等诸多方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对孩子今后人生道路的成长影响深远。“当父母不容易,当好父母更不容易”。因此,作为家长应以身作则,自觉加强修养,言传身教地将有关尊老爱幼,相帮谦让,宽容大度,待人以诚等优良传统道德品质的实践活动示范于孩子。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使孩子真正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要培养和塑造孩子良好个性品质,家长自己还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为孩子树立的学习榜样,使孩子从小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从而激起心灵深处无穷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自己独特的教育作用。
二、采用“严、宽”相济,因势利导的教育方式
大学者胡适曾经这样说:“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将来成就大圣大贤大英豪大豪杰,或者是成就一个大盗小窃偷儿,都在这家庭教育四个字上分别出来”。如今社会独生子女多了,家庭条件好了,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往往忽略了对孩子的严格教育。无形中造就了孩子这种“娇生惯养”、“自私”、“以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小学时期,孩子还比较听话,好管教,容易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这个阶段是教育的关键期,这时我对孩子采用以严为主。教育孩子知道理,明德行,诚实守信,不染恶习,从要求孩子不说谎话、不乱丢垃圾这样的小事做起,在家尽量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给大人盛饭、洗碗筷、扫地等家务。出现问题时,要因势利导,及时对孩子给予严格指正,使孩子在明白道理中产生深刻印象,在挫折磨练中会慢慢体味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哲理,更能够明确目标,端正态度,树立方向。同时,要注重跟孩子进行交流,对孩子采取爱而不娇,严格而又宽容的态度,孩子的性格情操大多会表现为热情、直率、活泼、独立、大胆、自信,既不屈服威严、又尊重别人。这个阶段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最易见效,抓住这个环节就等于抓住了孩子的以后。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意识
作为刚踏进校园的孩子,要教育孩子立大志。志向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只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明确方向,才有不断的进取精神。因此,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而贪玩是孩子的本性,需要家长督促和引导,让孩子养成严格遵守学校的 规章制度 ,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独立思考,勤学好问等良好的学习品质,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同时,配合学校的要求,根据孩子的特性,制订计划,同步抓好孩子德、智、体等方面的教育。老师要求家长每天签字是很有道理的,这是督促和了解孩子的有效方式,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的一个互动的平台。家长可以及时了解掌握学校的教学安排、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孩子在校的表现等,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与孩子一同分享老师的表扬,告诉孩子要再接再厉;与孩子一起分析表现不好的地方,告诉孩子为什么那样做不好,以后该怎么做。在实际生活中要随时随地注意磨练孩子的意志品质,培养独立意识,善于观察自然,观察生活,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努力实现目标,不断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孩子全面、真实地认识自己,形成良好的持之以恒的学习、生活习惯。
四、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开发内在潜能
兴趣是孩子成才的动力。小学阶段孩子的理想、信念尚未形成,因而学习的动力,多靠已形成的兴趣左右。小学时期的学习,要有伴随愉悦的体验。要告诉孩子“学习真快乐”。其实人生的乐趣就是求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知识的获得对未知世界的了解构成了人类的精神享受。在福建的一所奥林匹克学校,学校的校训不是我们常见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而是“数学好玩”。这就抓住了孩子好玩的心理,让孩子觉得学习数学不是一件难事,而是一件好玩又令人开心的事情。因此,在平常的家庭教育中,要善于引导,创造条件,尽量把学习的内容应用到生活和游戏中去,让孩子感到学习的乐趣。如孩子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我们都会表扬她:表现不错!很有进步!这个主意太好了!想像力真棒!你可以当爸爸妈妈的老师了!等等,让孩子感到高兴,觉得很有成就感。做得不够好时,我们会殷切鼓励她说:相信下次会做得更好。孩子的学习情趣在无形中得到充分激发。积极的学习兴趣能丰富人的知识,开发智力和内在潜能,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达尔文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孩子有了兴趣,有了信心,学什么都会变得容易起来。
五、坚持课余学习相结合,注重艺术教育的熏陶
知识是需要不断积累的,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除在学校汲取知识外,我们还为孩子在课余制订了学习、锻炼计划,让孩子参加兴趣班培训。如练习口算、背诗词、阅读 文章 、演奏古筝、绘画、声乐、 武术 等内容,按学期、周末交替进行,不断扩大学习视野,增长了不少知识。特别是引导孩子把兴趣触角伸向艺术领域,接受艺术教育的熏陶。美国教育专家曾指出: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正如他在畅谈古典音乐对人生的积极影响时说到: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使生活更有情趣,思维更有创意,学习更有效率,人生更加丰厚;真正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既要具有专业知识,又要具有审美和包括音乐在内的 文化 艺术修养。因此,注重对孩子的艺术教育有助于 智力开发 ,通过调节左右脑功能,促进发育,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增强 记忆力 和注意力,激发孩子的学习情感,提升鉴赏、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为孩子智力发展和完善型人格的形成打下基础。
六、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育孩子的健康心理
我们家庭和睦、幸福,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工作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获取新知识。作为父母,应起到表率作用。我们在家都喜欢学习并能长期坚持,不管书本知识还是 网络知识 ,我们有意识地在家中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如多读书多看报,这样对孩子起到了潜移默化地作用。并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学习小天地,使孩子感受到读书是种享受。同时,我们注重培育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尤其在孩子遇到困惑、挫折及犯了错误时,及时与孩子沟通,予以正确引导,调整好孩子的心态。帮助孩子从容应对挫折和挑战,培养孩子的乐观精神,使孩子将来在逆境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意志,能从顽强不屈的斗志中对抗挫折,百折不挠。俗话说:宝剑锋利,从磨砺出;梅花清香,自苦寒来。一切创造与发明以及事业的成功,绝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历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实现。让孩子用良好的心态面对现实,真正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家对孩子的教育还做得很不够,而且一些方法还在不断地摸索。我们将尽不懈地努力,汲取别人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 经验 ,与老师、家长们共同探讨学习,使孩子们能够全面协调发展,紧跟时代脉搏,成为一个“有智慧、有德行、有觉悟”的高素质人才。
家庭教育大讲坛第十期观后感3
最近通过和家长交流,我发现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存在一些问题,结合这些问题,对于家庭教育我提出几点建议。
一、家庭教育要坚持“健康第一”。
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
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看是否有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上特长班,吃饭就要应付一下,和孩子的健康相比,特长重要,还是健康重要?更有一些家长,在孩子发烧打针的时候,不是让孩子好好休息,而是让孩子做练习题,孩子的身体比学习成绩重要吗?还有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张嘴就说:“你看人家x,你怎么这么笨呢?”,或者是:“你真给我丢人呀!”等等,这些话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都不利,孩子的健康重要,还是我们释放自己的情绪重要?
另外是良好的社会适应,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多做些题,多学些特长,把孩子的时间安排的满满的,孩子没时间和同学、朋友玩。我们应该冷静的想一下,孩子学习最终是为了生活,如果成了学习机器,孩子谈何生活?怎么让孩子学会相处,学会良好的社会适应。这些问题,我们在安排孩子生活和学习时,要统筹兼顾,要坚持健康第一。
二、家庭教育要人性化。
把孩子当成人,听起来难听,但做起来很多家长真的没把孩子当人对待。在和孩子交流时,大部分家长摆出家长作风,你要怎样怎样,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孩子是我们的宝贝,更是我们家庭重要的一份子,在处理家庭中的问题时,我们要考虑孩子的感受,要听取孩子的意见。
我曾经看到一位家长,在孩子学习轮滑时,由于轮滑鞋质量比较差,孩子本身力量又小,学习速度比较慢,这位妈妈家长一着急,过去就把孩子一脚踢倒。孩子是自己,还是家长长面子的工具,这位家长拿孩子当人看了吗?我们身边还有一个孩子,现在上三年级,家长每天让孩子练琴、学习,很少让孩子玩,现在看这孩子,不仅运动能力极差,个子很矮,而且心智年龄很小,基本不会和小朋友交流,我想这位家长没把孩子当人对待。在学校门口,我还看到过一幕,也是位妈妈走一步踢一脚孩子,孩子显然是有话要说,但家长不给孩子机会,愣是把孩子踢进了学校,我不知道这位家长是把自己的孩子当宝贝,还是把孩子当什么,起码不像是人。
作为家长,我们的确很辛苦,孩子有时也的确不听话,但我们在发火前一定尽量克制一下,尽量用平等的语气和孩子讲道理,孩子和我们一样需要尊重,因为他们是人!孩子也是她自己,不要把家长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因为他会很累!
三、家庭教育不能盲从。
很多家长在孩子的特长发展上选择盲从,x学跳舞,参加了电视台的演出,我们也去跳舞吧!x学小提琴,参加考级了,我们也学小提琴吧!总之,是看到了别人的光彩照人的一面,很少考虑孩子的感受。
我们家的孩子就是受害者之一,李怡萱四岁半开始 学钢琴 ,其实她并不喜欢,我固执的认为钢琴对女孩子的气质很有用,就坚持让她练。李怡萱很喜欢画画,我以没时间为由一直没给她学习的机会,直到六岁半,在孩子的一再要求下,我才给她报了画画班。我身边也有位小朋友,非常喜欢画画,可是妈妈认为跳舞可以增强孩子的气质修养,一直坚持让孩子学习,孩子不喜欢是一回事,在学习过程中孩子受到的打击对心灵的影响恐怕是很难弥补的。在孩子班级排练舞蹈时,我看到很多学过舞蹈的孩子也不是特别出众,相反有的动作很不协调,学习舞蹈究竟是不是该成为女孩的必修课?(当然还有男孩的 跆拳道 。)我们在给孩子选择特长发展时,结合孩子自身的特点和 爱好 ,绝不能盲从,只有爱好了,学习才会持久,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另外,很多家长看到一些家庭教育的文章,或者发在班级的帖子,或者听到别的家长的教子经验,经常感觉好就赶紧用这些方法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这些家长可能忘记了,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拿别人的办法扣在自己孩子身上,伤害的是自己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习惯,在教育方法上绝不能盲从,我们要学的是理念,是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绝不是别人的操作方法。
四、家庭教育中身教胜于言传。
每一个孩子刚出生时,都没有任何缺点。孩子的很多缺点主要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我很想提醒各位家长,在你训斥、责备、抱怨自己孩子的时候,先想想自己是怎么做的?有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合群、太内向,那平时你和孩子玩的时间多吗?孩子有自己喜欢的群体吗?你给孩子创造孩子合群的机会了吗?有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学习不认真,你在处理问题时认真吗?在孩子学习时,你认真辅导了吗?有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说脏话,你平时说了吗?有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讲卫生,那你平时怎么做的?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思考的时候,会发现很多问题是出在家长身上,而且很多坏习惯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和以后的生活,所以家长朋友们真的要检讨自身的问题,习惯不是一天就养成的,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首先自己先做个优秀的家长。
李怡萱参加了我的硕士论文答辩,当我答辩完后,答辩委员会和旁听的同学给了我长时间的掌声。孩子很骄傲,过后她问我是怎么做的,我就给孩子说了一句话:“不管干什么,都认真对待,争取做的。”孩子好像听懂了,也像没懂,但现在看自己的孩子,不管干什么的确很认真,很上进。
为了孩子,我们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马克思。作为家长,我们要时常提醒自己,做好孩子的榜样,因为,你给孩子说教一百句,也不如做好一件事教育效果好。
家庭教育大讲坛第十期观后感4
小学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早接受到的正规教育,对孩子从小培养崇高地品德和良好地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关难”,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头”,这个头如何开好至关重要,它有时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以后走什么样的道路,决定一个人今后的品行如何。
“望子成龙,盼女成风”是普天之下为人父母者的心愿。遗憾的是,就一些父母而言,望子女成才的心愿却很难实现,下面这些方法可能会帮到你哦!
一、爱孩子,尊重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这会使孩子很自然的感受到父母给予她的爱,也增强了她对父母的信任感,所以我们家长都应该用爱心去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认为这对培养孩子的品格十分重要,倾听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学问。
二、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
今天人类社会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时代,需要人们更强的适应能力,谁的适应能力强,谁就能生存下去,就能更好地发展下去,就能迈向成功的彼岸。
三、表扬是塑造好性格的妙方
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她人的赞赏,孩子当然也不例外,来自父母的赞美会激起孩子内在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感,促使她们进一步强化良好的行为,直至养成好性格。
四、学会宽容和忍让
宽容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能够宽容和忍让别人缺点和错误的人,确实是一个高尚的人,这样的人,便是人世间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宽容更是一种能力,我们只有不断地用爱来充满内心.用关怀来滋润胸襟,才能让仇恨没有容身之处,宽容不仅需要广阔的胸襟,更需要很高的智慧。
五.善于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的老师”只有从兴趣出发,才能让孩子爱学,所以我希望父母从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捉孩子的兴趣点,加以引导,这样才会获取更加的效果。
总之,对小学生的家庭教育,要学会用心去与孩子们交流,即要耐心细致,又要灵活多样,只要我们都成了孩子的好朋友,还怕教不好他们吗?
家庭教育大讲坛第十期观后感5
(一)首先是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的和睦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家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会让孩子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爱,爱别人和爱自我。如果缺少家庭的关爱,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自私。看到过许多的案例,孩子的堕落,麻木等等问题,都是因为家庭缺少爱,试想一个孩子连自己的父母和家人都不爱,她还会去关心体贴陌生人吗?我就深受其害,从小我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架,使得我缺乏安全感,甚至有时候都不敢回家,所以从记事起,我的性格就比较冷,遇事都是一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心态。我身边的人都认为我很难接触,直到我25岁结婚以后,才慢慢的有所改善。所以,必须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让孩子快乐无忧的健康成长。在这一点上,我对孩子的引导略见成效,记得我女儿4岁上幼儿园时,就知道帮助老师安慰哭闹想家长的小朋友;上小学后,同班同学生病不能去上学,放学后,她主动去传递家庭作业;去年升初一后,她又主动帮助胆小不敢说话的同学,找班主任解决问题,得到老师的一致好评。
(二)父母要以身作则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在不经意间给孩子巨大的影响。父母在要求孩子学会自律,不要总是玩手机的时候,能够想想自我是不是这样做到了呢?现在很多家长回家后,坐下来就是玩手机,一家人很少沟通,甚至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吵,让孩子看电视或者电脑,让他自己随便玩,慢慢的孩子放学回家后,匆匆忙忙的写完作业,就开始畅游游戏中了,更严重的是一旦孩子上瘾了,就开始走上了撒谎,逃学的不归路,等你在想管教时,已经太晚了。所以趁孩子还能纠正的时候,我们做家长的必须要谨言慎行,对自我的一言一行都要三思而行。
(三)奖罚有度,实事求是,孩子发脾气冷处理
孩子做对了,我们要用心的夸奖,孩子做错了,我们也要及时的纠正,奖励和惩罚都要有度,适可而止。虽然此刻教育专家都提倡多称赞,多赞美孩子,但是我觉得还要分什么事情,因为我这是有切身体会的。在我女儿刚上幼儿园学习写字的时候,一张纸写了半篇,我觉得孩子刚会写字,写的不错,就表扬她写的工整清楚,当时没有告诉她要把每张纸都要写满,从小不要浪费东西,以至于后来看她的练习本,几乎没有一篇是写满的,后来上小学后,这种状况才慢慢改正过来。这让我想到,如果在她第一次写的时候,我就给她纠正,后来也不至于在出现这种这种状况了。所以我坚持家长在称赞孩子方面,还是要实事求是的,因为一个习惯一旦养成了,改正是很难的。当然批评孩子就更要有度,如果批评过度,甚至打孩子,慢慢的孩子就会变的叛逆。由于我的脾气比较急,说话语气比较重,有时急眼了还会对孩子动手。我女儿10岁以前基本上是批评教育为主,后来慢慢发现她不如别的孩子活泼,回家很少和我们沟通,甚至在三年级时,她班主任反映,孩子都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让我一度感到后悔,后悔不该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后悔自己的教育方式过于偏激。从此以后,我克制自己不管在多么生气的情况下,都要想到我这样说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改变自己的观念,当孩子做错的时候坚持以道理说服,而且就事说事,不能翻以前旧账,最重要的是我们说的话,要让孩子听懂听进去,而不是空泛的讲大道理。而且,在孩子任性发脾气的时候,你说任何道理她都听不进去的,所以我的做法就是冷处理,让孩子在自己的屋里冷静,我们要再旁边冷眼旁观,看她的反应,等孩子觉得闹也没有意思,冷静下来的时候,我在去跟她讲道理,这样反而更能让她理解。
(四)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首先我们要先学会尊重孩子。有人会说,这么小的孩子能有什么意见,其实不然,虽然孩子小,她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也有独立的思想,我们更要尊重她。记得女儿2岁的时候吧,有邻居的小朋友过来和她一起玩,看到别的小孩哭着和她要玩具的时候,我不假思索的把女儿玩具拿过来,给别的小孩,后来她就养成了抱着玩具不撒手的习惯,即使睡觉一拿下来就哭,我想那时候,我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伤害了她的自尊,我对她的不尊重,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逐渐的我学会了,做事要看孩子自己的意思,不能强加大人的意愿。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论是生活用品还是学习资料,我都会提前和孩子沟通好,就是去年上初中择校的问题,都是她自己决定的。让她慢慢学会有主见,能独立,从而更好的适应各种环境。
(五)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劳动习惯
我女儿从上幼儿园开始,我就要求她,每天放学后必须先写完作业,再玩或者吃东西,周末才能看电视,这个习惯一直延续下来了。俗话说,行千里路胜读万卷书,只要我有时间,就会带孩子出去走走,在大自然中学习知识更能让孩子理解。在劳动方面,家里只要能让她做的事情,都是坚持让她自己做,比如扫地,洗菜,收拾自己的房间等等。许多家长认为孩子那么小,能做什么,还不是越帮越忙,其实刚开始做不好是肯定的,但是只要她参与就好,如果你总是阻止她干活,她就会觉得妈妈不需要我,久而久之就不愿干了。而且养成劳动的习惯会让她更加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2020家庭教育大讲坛第十期观后感5篇相关文章:
★ 2020青年大学习第十期学习心得观后感5篇
★ 2020“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心得精选5篇
★ 2020“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精选5篇
★ 2020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范文5篇
★ 2020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
★ 观看2020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精选5篇
★ 2020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
★ 2020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精选【5篇】
★ 2020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精选5篇
★ 2020青年大学习第八季第十期最新观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