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自主建构的心理健康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启发)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学习的方式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的是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的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习方式的转变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面临如此彻底的改革,我们应该如何构建全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建立呢? 一、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自主学习平台 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两种表现形式:“要我学”和“我要学”,自主学习既是一种主动学习又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传统教学由于低估或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或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的独立性不断丧失。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为学生独立学习创造各种机会,从而让学生发挥自主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努力调整和协调各方面关系,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自主学习平台,在帮助学生构建自主学习平台的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可见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氛围,学生时时处于被动、压抑状态,谈什么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我们教师首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积极表现者,有其独立人格和尊严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教师要正确公正地看待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懂得自己是以主导为主的施教者,决不能把自己看作是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的传道士,否则将造成学生自我肯定意识和自信心的丧失。师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互动关系,彼此间是互相信任和尊重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激情、微笑、情趣带入课堂,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尤其要厚爱那些身体素质差、协调性、接受能力低的学生,让他们能真切地感受教师的关爱与温暖。只有建立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间的互动合作才能够真正的得到体现和落实,只有在这良性互动、情感交融的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2) 活用教材,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教材的使用要合理安排,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材做出调整、补充、改造,适当地融入一些乡土教材,从而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及经验的联系。如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拓展延伸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自主探究性学习与合作交流的课堂环境,变通或抵制不利的环境,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联系等。(3) 创设新型的教学环境 一个优美的环境能给人一种振奋和激昂的感觉,使人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进入学习;反之,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的课程标准倡导下的课程教学,提倡创设适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更可以让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陶冶情操、增强体质,形成自信、自尊、团结协作;不怕困难的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性地创设新颖的教学环境,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在自主学习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应是广阔的学习空间和相对宽松的时间,使每一个学生在选择的学习环境中都可以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并在实践中加以证实。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采用这种独立学习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让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断实践,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选择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达成目标的时间和程度等存在差异,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在评价的过程中把差异中的不利因素化解为促进学生进步的有利因素,使学生均衡和谐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好以下三点:(1) 转变教学观念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习惯于跟着教师走,习惯于扶着教师的拐棍走,一旦脱离了教师,便会无所适从,这是开展自主学习的极大障碍。所以要想很好地开展自主教学,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其次,应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2) 当好组织者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实施教学的工具,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维持学生的纪律,而且还要“宣判”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的学生戏称教师的笔是判官的笔,学生的“生死”大权全掌握在教师的手里,话说的有点不雅,但却道出了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的“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美自由地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取知”。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这时的组织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等教学过程中一系列环节的有效的、艺术的组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认识、探讨合作、实践的过程中去,在参与这一过程的同时,以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态度、旺盛的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例如我在教学“后滚翻”时,我先让学生复习前滚翻,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尝试后滚翻。学生争先恐后,有的在原地打转、有的偏离“航道”,但也有的虽然没按照动作要领做,却也滚动自如,接下来让学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说说成功的原因,再让学生根据交流,探讨出的方法去实践,教师适时地加以辅导,结果绝大多数的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动作,通过自主尝试练习,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觉性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得以养成。(3) 当好引导者 新课程标准和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考虑教学方法的选择,从学生的情感出发,感受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这种引导不只是引导学生解难释疑,而关键的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三、把握教育理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旨在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指导达成学习目标,通过这两种方式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谓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激励、引导、煽动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他们敢于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间的有效指导,则是通过学生个体的知识经验,在小组内或者班级内相互沟通交流,以丰富个体的知识内涵。同时,这种集体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开阔。 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要注意贯彻以下三个理念:(1) 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体验学习的机会 体验学习是体育教学中最普遍的学习方法,要了解一项运动,必须要亲自尝试一下。传统体育课程中的教学内容都是经过精细加工后,教师参照参考书列出了清晰的教学步骤,再按照程序教给学生。 在这样的程序化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步骤就好比是计算机的程序,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掌握情况,对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以及体验等,更不去考虑学生的要求。这样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都是有着一定差距的,教学方法僵化、呆板,尽管学生不喜欢,仍要硬着头皮去完成教师的要求。在课堂标准和新的课程理念中,课堂教学提倡体验学习,这种体验基于学生对所学问题的兴趣,教师应该充分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2) 贯彻新理念,培养学生实践学习 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主要是通过不断实践得到的。例如,跑是一种最基本的活动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从小到大不断的生活经验中获得和形成的,并不是先由教师教给他们的动作,跑的要领,跑的类型等知识以后,学生才会跑的,而是在生活中不断实践,才形成了他们对跑的认识。此外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运动项目的硬性规定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个运动项目,学生必须达到什么标准、什么要求、规范到什么程度,教材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而学生在课堂上先要听教师讲一大通理论性、示范性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实践学习基于对动作技术和理论内容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理性概念之后的机械模仿。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先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出自己问题和困惑,再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解决自己的问题和困惑。只有这样学生对所学问题的印象才会更加深刻,教学目标达成更有能动性。(3) 转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兴趣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获得了一定的经验教训,他们在解决某一问题上,可能走过许多弯路,但最终他们学会了学习,提高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正是基于这些弯路才能保证得以实现。如果教师害怕学生走弯路,担心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正确,而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承包下来,只传授给学生一个学习的结果,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创造力除了智力以外,还有很多的构成成分。比如丰富的想象、广泛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坚强的意志、独立性和自信心以及思维的灵活性等,都是一个具有教高创造力的人所不可的心理与人格品质。体育教学对这些品质的培养发挥着直接的作用。所以要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就应该努力挖掘体育教学潜力,引发学生创新动力。 我们在提倡自主学习方式,关注自主学习优势的同时,也应看到他的局限性。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交流质疑,极少数学生可能会产生依赖心理,等待在交流过程中获取别人现成的成果,放松了学习;强调个性的发展,少数自律差的学生可能忽视集体纪律的约束为所欲为;强调创新可能远离课堂教学目标,形成一些毫无价值的创新等,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认真贯彻新的课改精神,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握自主教学的核心与内涵,就能够纠正自主创新课堂教学云作过程中的弊端并使其日臻完善。 总之,课程标准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他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是适应现代化社会形式的要求的需要,也是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贯彻新的教学理念,认真学习新课程的精神内涵,努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持续性发展,从而提高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
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
一、谈话法
谈话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心理辅导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它要求教师通过谈话,运用心理学知识和原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谈话法是一种需要进行训练和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专业技能。谈话可以是个别的咨询面谈,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这种方法常用于班主任工作和心理咨询中。
二、咨询面谈
咨询面谈的基本任务是在良好的咨询关系中,澄清来访学生的真正问题,进而找到适当的改变现状的途径和方法。咨询面谈首先要了解学生面临的问题是什么,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与来访学生建立恰当的关系,使他们感到安全、可信、可靠、受尊重和被理解。在面谈中,咨询人员要学会倾听,给来访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叙述自己所碰到的问题和困扰,让他感到咨询人员的耐心和对自己的尊重。
三、建立心理档案
建立心理档案是向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家长提供全面了解学生的数据,包括智力、能力倾向、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特长、职业倾向、心理健康水平等。参考这些数据,就可以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并可预防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发生事故。学生也可通过心理档案更好地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挖掘自身的心理潜能,弥补不足之处。
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是件很严肃的工作,要求建档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道德;对建档对象要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态度,遵循心理诊断和心理测量的有关原则,如学生心理档案不许扩散,不许滥用,不得侵犯个人隐私,更不可作为用来批评、衡量学生的依据。
心理档案的内容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情况来定,比较常用的内容有气质、个性、智力、学习动机、学习适应性、学习能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我认识、生活、社会适应能力等。选择好档案内容后,很重要的是实施,要保证实施过程的标准化。最后,要用好档案,确保使用规范化。心理档案资料的收集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常用的有观察法、自述法、谈话法和测验法等。测验法采用的应是标准化的、合理的测验量表。
四、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需要创设某种特定情境和题材,让学生扮演某种角色,练习某种行为方式,身临其境地去体验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如对一些攻击性强的学生,让他们扮演挨打者,让他们体验被人欺负的滋味,从而减少其欺负弱小同学的行为。角色扮演是一种生动、活泼、有吸引力的方法,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创造角色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角色扮演中主要担当组织者,任务是安排角色扮演者和剧情等。
五、班级、小组讨论
这种方法是组织小组或全班学生针对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讨论中,教师担任主持人的角色,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讨论的目的是使学生明辨事理。在讨论中,教师要注意把握讨论的方向和主题。
六、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家长转变观念,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孩子、教育孩子、言传身教,为孩子营造一个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积极配合,才能最终达到学生心理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程有哪些
您好!
有四种课型:
心理健康教育四种课型:
1、专题课(普及、预防)
主题:结合《纲要》、学生心身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主题。
内容:包括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样(how),即WWH模式确定具体内容。
形式:故事、角色扮演、讨论、展示、游戏、活动、歌曲等
流程:情境导入——活动实施——总结提升
注意:①它不是专业课,也不是专题讲座。
②要求形式多样,但必须服务于教学,符合学生特点。
③环节之间过渡要自然,无痕衔接。
④尊重学生,以班为单位开展,面向全体学生。
⑤注重实效,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体验、感悟和升华。
2、团体辅导课(辅导、咨询)
主题:通过心理测验、问卷调查、心育委员的反馈等形式,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主题。
准备:张贴招募广告,学生自愿报名,教师谈话后逐一筛选,成立团体,并给团体起一个响亮的名字。
内容:包括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样(how),即WWH模式确定具体内容。
形式:情景再现、角色扮演、讨论、故事重构、作业布置等
流程:初步认识——澄清期待——制定团体契约——热身活动——情境导入——活动实施——总结提升——作业布置——检查、评价作业
注意:①全员参与,重在启发引导。
②活动和游戏设计要精细,要注重体验、感悟和总结。
③设计好作业,或写心得或记录言行,让学生在做中改变、成长;教师予以评价激励。
④要符合团体辅导的特点和要求,可有1-2名助手。
⑤根据存在问题的程度,可灵活确定辅导的次数。
3、应用课(促进、提高)
指导思想:尊重学生,营造融洽、和谐的心理环境,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潜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实三维目标,推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
形式:课堂教学改革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A、课堂教学改革: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注重三维目标的达成。包括学案编写、四步导学法、小组合作和小组评价等。
B、心育渗透:心理辅导技巧、积极语言的应用、突发事件的处理、学案上要突出显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注意:①明显使用心理辅导技巧。集中注意力训练要在自主学习前、小组展示前进行,并能在整节课上保持坐姿;放松训练可以面向全体进行,也可以对个体进行训练,可多次使用并且要规范使用。
②积极评价语言要多变而丰富,具体、恰当,避免使用消极的语言和行为。
③对课堂突发事件不要漠视,要积极、正向的引导和启发。
④教学设计要符合课改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及落实部分要重点体现,教师用激情感染学生。
⑤学生要训练有素,如培养好小组长和发言人,合作有序。
4、主题班会
定义:就是以班为单位,全体师生共同参加的,针对节日、纪念日、本周班级各方面的情况,确定一个主题,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班级事务的民主生活会议。主要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求转化思想,形成良好的班风。
内容:纪律、卫生、学习、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
形式:学生主持,交流,讨论,演讲,辩论,调查,并解决问题,提出期望和目标,教师整体把握。
流程:各委员平时观察记录班级情况并归类——老师帮助设计班会——学生主持,解决问题——教师点评,寄予期望。
注意:①要以学生为主体,全体参加,民主管理班级。
②要尊重学生,尤其是犯了错误的学生,分析时要对事不对人,教给学生正确面对问题。
③当场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达到思想转变和教育的目的。
④提出积极的班级期待。
⑤教师要加强主持人的培训和指导。
心理健康课程有哪些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者称为心理辅导活动课程,正是近十几年来,我国学校心理工作者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
它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以活动、游戏为中介,通过学生参与、体验和感悟,认识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挖掘内心积极向上的一面,从而提升个体的幸福指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心理辅导活动课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课程,而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内心世界的特殊课程,它具有与其他学科课程全然不同的内涵、意义和特点。
扩展资料
心理活动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辅导课程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特点事先设定,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及心理发展中随机产生的问题制定。心理辅导活动课程是以经验为载体,学习方式是个体的自觉接纳。
它没有强制性的接受要求,更没有系统传授心理学知识的要求。课程主要是在教师的设计和指导下,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受,从而发现自己和发现别人,认识自己和认识别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这是一种真正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参考资料来源:上海市徐汇区东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介绍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型有哪些?
第一种“深度体验”式:它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感悟、体验、接受行为训练的课程,因此,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设置各种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加深学生的体验深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第二种“情景——建构”式:教师坚持“目中有人”的原则,力求建立温暖的、学生彼此熟悉、相互接纳的学习场所,提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材料,创设家庭般的环境和规则,创造安全、亲切、有归属感的教学氛围,传递信息,在各种有心理建构意义的活动中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解决和建构过程中,体验心理成长,获得心智的提高。
第三种“活动——体验”式:紧扣心理辅导课的两个核心要素——活动与体验,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以达到实际影响他们心理发展水平,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第四种“讨论——澄清”式:在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中,引导学生对典型性、开放性、趣味性的话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澄清问题,通过互助式的讨论达到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助人自助”的目标,全面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第五种“话题——体验——自助”式: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话题,找到他们最渴望得到解决的问题,借助谈话的方式,运用情景体验,安排“情景聚焦——快乐碰碰碰——金点子大赛”这三个板块,通过辅导,让学生学会面对现实,坦诚地交流做错事后的感触,感受承认错误后的轻松、快乐与踏实,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第六种“体验——感悟”式:以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验、深刻感悟为主线,营造安全心理环境,解放学生身心,通过学生的心理互助实现助人自助。
第七种“体验——分享”式:从“感受”入手,以“感受”激发学生兴趣,以感受营造氛围,以故事启发、小品表演等形式逐步引导学生通过领悟提升或改变心理认知,并在体验中深化认知,在分享中宣泄情感,课型设计目标集中,层层递进,注重体验,但又不失认知的提升,使心理辅导课的“体验”和“领悟”和谐的结合在一起。
第八种“自省——自助”式:以激发学生自省、促进学生自助为目标,强调学生课前的主动参与、提前介入,课中的主动发展、体验感悟,课后的主动拓展、延伸实践,使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开放,互动分享,自省感悟,形成合理观念,构建有效的应对模式,完善人格发展,促进个体自助。
第九种“话题——探讨”式:通过学生参与暖身游戏,积极创设情境,师生探讨分享话题,引导行为训练,引导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并在活动中围绕这一话题开展各种活动,以达到深化主题,帮助学生澄清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取向。
第十种“动态生成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心理体验,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在课堂团体辅导过程中形成积极互动,触发真实感悟,这为生成性心理辅导教学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在某一个心理话题上有所感悟、触动、体验、思考,从而实现自我心理成长。
第十一种“认知——行为训练”式:心理健康课不只是教给学生面对问题的理念,也要提供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想起我们学过的特殊方法,从而能够让自己从迷雾中走出来。认知——行为训练把团体辅导训练引入课堂,希望学生在面对压力、感到焦躁不安的时候,除了用认知方面改变自己外,能应用放松训练使自己回归平静。
第十二种“情境——感悟”式:巧设情境,直观感悟,内化体验。也就是教师根据辅导目标,向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情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活动去体验有关的问题,在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过程中,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促使学生认识的内化,形成较为稳固的观点与信念,并以此来指导、规范自己或他人的行为。
第十三种“现场——探讨”式:立足于学生热点问题,以虚拟场景为主线,并在各环节配以体验式现场调查,活动中穿插音乐,录象等,形式多样,倡导体验
资料原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