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头条资讯 > 正文

头条资讯

胡大一医生谈心脏健康(北京心内科医生胡大一)

hacker2022-09-28 09:00:41头条资讯144
本文目录一览:1、洪胡论“健”心之家2、焦虑症还是心脏病,如何区分?

本文目录一览:

洪胡论“健”心之家

1995年,北京晚报开动第一列“健康快车”,把洪昭光、胡大一、向红丁等著名医学专家请到了广播室,为群众讲授重要的保健知识和新健康观念。他们采取俯下身来跟老百姓对话的方式,将专业的医学健康常识翻译成老百姓“一看就懂,一懂就用,一用就灵”的浅显故事,知识信息量大,道理深入浅出,形式生动活泼,为人民群众走上健康之路独辟蹊径,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历时10余年仍然经久不衰。逾百万人登上了这列温馨快车,三位“元老级”的列车长为百姓们举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健康信号灯,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国的健康促进活动子项目之一。

首倡“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的洪昭光教授率先“登上健康四大基石”频频亮相,其健康大课堂的讲稿在全国各地辗转传抄68个版本;在北京首讲“高血压防治”、首推“有氧代谢运动”的胡大一教授,因逾万人听众潮水般涌来听课,破例被请进劳动人民文化宫广播室开讲,“北京槐柏树下大课堂”的新闻图片经新华社登陆十几个国家的报刊;在北京的会场之一—中山公园音乐堂讲授“驾驭五匹马车,战胜糖尿病”秘诀的向红丁教授因听众塞堵,当日不得不连讲两场,随后又讲数场,场场爆满。

到2002年,健康快车已开出1400多期车厢,开展了几十次健康广场大型咨询活动,开办了包括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的近300场健康大课堂,并出版了《登上健康快车》一书,发行愈千万册,荣获北京市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特别奖和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最佳活动奖。

2019年1月25日,八十高龄的洪昭光教授红光满面、精神矍铄,七十五岁的胡大一教授一身运动戎装、步履稳健,应国内著名健康科普传播策划人、北京昭光大众健康研究所所长陈冬牛先生之邀,双双莅临心之家心健康管理学习中心,这两位活力长者20年后再聚首,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洪胡论 “健”。

陈冬牛:感谢两位教授光临心之家。洪昭光教授和胡大一教授是多年的老朋友了,20多年前您们二人,还有向红丁教授,一同担任北京晚报《健康快车》的三位列车长,后来还一起出了一本书,一下子就创了记录,当时王府井新华书店一天就卖出了7万册,每个地铁都有窗口卖;在成都举办活动,现场就卖出5万册。一般书卖3万册就是畅销书了,这本书几天就突破了100万。

洪教授:说起这本书,还有个花絮,当年福布斯按1本书赚1元钱,发行1500万册,推测我当年收入1500万元,名列2004年名人榜第93位,和姚明、章子怡、李咏等名人一起,是唯一入选的专家。当时还有个记者打电话采访我入选名人榜有什么心得。其实当年编辑部就给了1万元稿费,还让我签字放弃版权,我拿到这1万元后第二天就上交党委,并注明“转交吴英恺心血管病基金”。

陈冬牛:胡大一教授的“支架人生俱乐部”在业内很知名,您也写了好几本书,比如《过好早搏心房颤动人生》等。

胡大一:《过好早搏心房颤动人生》这本书很有特点,患者说,看别的人、看别的医生,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所有的早搏房颤讲的都是悲观、失望、死亡,只有这本书能看到光明。所以每当这些人走到绝路时,总会有人推荐先看看这本书,双心让更多人认识价值。

陈冬牛:养老问题现在越来越热,老年化危机感,政府也很重视。但目前整个医疗体系从预防到治疗到康复,却是“火烧中段,两头不管”。

胡大一: 养老走这条路是绝路! 最近我在海南五指山养老院讲座上讲,老年医养有两个问题:1、没有落实医疗元素, 2、医疗元素如何介入。如果医疗元素还是等他得病、等他打上点滴,就来不及了。老年医养恰恰应该是做两头不做中间。与会的一些领导干部也认同,最重要的是 舍弃中间,做好两头 ,一位领导听了我的讲座后,用两句话做了总结:“ 实现长寿健康,落实五大处方 (药物、心理、运动、营养、戒烟限酒)”,“ 要想越活越年轻,只能学习三字经 (管住嘴、迈开腿;不吸烟、多喝水;好心态、莫贪杯;睡眠足、别过累;乐助人、心灵美;家和睦、寿百岁)”。

洪昭光:不但要在生理(心脏)层面关注,在心理心灵上更重要。健康的本质是心脏、心理、心灵“三心”。

胡大一:老年人三件事:孤独、操心(放不下)、睡眠过多。生活质量差,再加上病。有一位病重的老人,他觉得没有任何想活下去的愿望,想自杀都力不从心,一是觉得生活上没有任何意义,痛苦不堪,二是带来家人困难,拖累人家。

洪昭光:巴金生命的最后六年生活痛苦不堪,5次要求安乐死;以色列沙龙成为植物人8年之久,一年300多万,2400万。还得从健康教育入手: 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病人的一半可以不得病,得病的一半可以不用药 。我自己80多岁,还是很健康,要想健康长寿就是两句话: 第一句话,没心没肺,第二句话,有头有脑 。没心没肺是享受,小事糊涂,放得下,心胸很宽;有头有脑,大事清楚,提得起,境界高,思想有深度,才能举重若轻、点石成金。

陈:你们二位都做到了。洪教授是“60以前没有病,80以前不衰老,轻轻松松100岁,快快乐乐一辈子”;胡教授更猛,每天2万步,走了19年,身体力行的榜样,真是我们活力长者的楷模!

胡大一:现在社会上从中年人开始,老年人更明显,认为我提倡的走万步路“保护心脏、伤害关节”,这么多年一直有这种舆论,让很多人不敢运动,这是极大一个障碍。我自己既有读书的体会,更有切实的实践。生活中,我是在一种非常两难的情况下开始在全国启动万步路,93年到2000年这段时间一直忙着推广介入,基本没运动,1.78米,93公斤,也不体检,也不看病,后来发现一肥胖,二甘油三酯高,三餐后血糖高,四脂肪肝,而且父母高血压,父亲糖尿病,生前三次卒中。从2000年元旦我就很清楚知道要改变自己,首先把体重降下来,体重下来,血糖、血脂、肝都会好。之所以两难,是有三个关节疾病:一是膝关节没有软骨,慢性膝关节炎;二是腰椎盘滑脱,走路右腿麻木;三是右跟部萎缩,走路后脚跟每步都疼。骨科大夫说不能走,结果我走了19年,走茶马古道、走沙漠、爬山,去斯里兰卡、不丹攀登最难爬的山,上山5-6个小时,下山3.5小时。我总结, 有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关节就是一块骨头,但它不仅仅是一块骨头,关节是装置,有肌肉、有骨四头肌、有韧带,一定要锻炼肌肉,肌肉强壮了,关节就固定了 。包括运动医学的专家跟我完全唱反调,骨科专家都不赞成走。我在茶马古道遇到一个朋友,半月板有伤,医生建议做手术,他看了运动医学的书,决定不做,现在一年跑几个马拉松,都没事了。走路不仅是保护心脏,重要的是把关节锁死,所以只要适度运动。关节越不动就越不行,关节健康,同样需要运动,特别是对肌肉的锻炼。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肌肉萎缩了,想走都走不了。

陈冬牛:您这19年从来没有中断过吗?比如得病感冒时?

胡大一:我感冒时也走,真的一天都没停过,设定目标就要做。

洪昭光:大一的观点很好。这是一个革命性的理论,整体锻炼了。骨骼不动了,肌肉、神经、韧带都不动了,锻炼心脏肺,它是个连带的效应。

陈冬牛:我们做心之家是在胡教授的公众号看到一句话:“ 通过心脏病人作为支点撬动健康教育 ”。以前做大众科普,他们不一定听得进去,听进去不一定做,但心脏病人给他讲了,他马上感受,带动家属,一是烟不抽了,二是饮食更健康了。洪教授最初做健康教育就是从心脏病人开始的,他就是心脏病专家。从商业模式讲,启动这个人群,效应更大,所有我们就回归了。

胡大一:目前患者的需求,尤其是支架,一个是该不该做,一个是做完以后普遍感觉不好,该做的感觉不好,不该做的感觉更差,该做的做成功的感觉也不好。因为他不知道术后怎么管理。网上有各种说法,比如说搭桥只能管3年,最多管10年,对一个35岁的人来说,预期寿命只有45岁,还有什么希望,混10年算了。它不讲怎么维护好血管,先把命给算了。支架手术也是这样。所以我说, 过好支架人生,学会与支架为伴,终生为伴 。房颤和早搏非常乱,早搏这简单的一个事,我讲了没有半个世纪也有30年了,群众依然是始终认为房颤和早搏会猝死,会变为室颤,心力衰竭。先从两个大病,一个是支架,数量非常多了,对社会的负作用非常大,过度做也很厉害,做完又不管;第二个是房颤和早搏,我写的两本书,有社会效应,患者从这个角度很重视这两本书,他们觉得从这里能看到光明。慢性病变对大部分患者可能都一样,做成功的很小,做不成功的就绝望,这可以分解很多话题,按照五大处方具体实施,支架做了怎么实施、心肌梗塞做了怎么实施、心绞痛做了怎么实施,有大量的病例,讲故事。甘肃的一位患者两次心梗,今年80,过去吸烟、喝酒、不运动、肥胖,做了三个支架,开始时觉得医生是救他命了,后来悟出来: 治标靠医生,治本靠自己 。放支架是医生的事,医生救了你的命是治标,只有改变自己,管住嘴迈开腿,最终把烟戒了。这种故事很生动,健康达人李翔19岁吸烟,不知道烟草会影响心脏,直到得了心肌梗塞,第一次感到自己和死亡擦身而过。

洪昭光:我提到过八个最好: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 最好的护士是伴侣 , 最好的处方是关爱 , 最好的药物是时间 (及早预防), 最好的运动是步行 , 最好的心情是宁静 , 最好的膳食在家里 (好吃家常菜,好穿粗布衣,想看两不厌,还是老夫妻), 最好的养生在自己 。 要想身体好,家和最重要,家和万事兴,家和百病少,夫妻多恩爱,青春就常在,夫妻感情好,就是抗衰老 。(掌声!)

胡大一:支架手术从70%狭窄改到90%就是一个过度医疗的广告和医学谣言。没有任何一个学会说过狭窄多少就放支架,它只拿了狭窄程度一个因素,第一,没有讲狭窄部位,是左冠狭窄还是右冠最末梢的狭窄,就说是树根有问题还是树梢有问题,树根有问题整个树就完了,树梢有问题撅了,大树一点事都没有;第二,没有讲狭窄完全闭塞完全黑白两种情况,是急性的血栓闭塞导致心肌梗死,还是10年20年30像树的年龄一样逐渐形成狭窄。急性血栓形成狭窄是快速发生的,身体没有时间机会带走;逐渐形成的狭窄,身体有充分的时间形成侧循环,形成带敞机制的作用,所以,即使完全闭塞,如果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闭塞,外因的干预、支架的干预、溶栓的干预至关重要,越快越好,因为内因这个时候措手不及来不及反应;慢性的闭塞,它已经有侧循环,很多老人,他生活非常正常愉快,走路从来没有胸梗,只是儿女孝敬做个体检,发现慢性闭塞,而医生也不做评估,比如让老人蹬个车,看看心脏是否缺血,不说70%、90%,100%都可以这样,如果没有心脏缺血,依然可以不做支架,把烟戒掉,坚持运动,监视发病率,做好这三条,老人依然可以很好。

陈冬牛:一位老干部就是这样,没有任何症状,体检时发现堵了,放了支架,放完后洪教授说不用放。

胡大一:还用问,现在医疗已经非常庸俗。你要问他到底有没有症状,如果有症状,是不是心绞痛,有时病是病,症是症,病是有动脉硬化,但症是交力率的起始化表现,病症是分离的。有症没症,没有症现在社会上又有舆论了,医患之间广泛都有,医生说的,现在患者都知道,全世界都知道,“没症状比有症状更危险”,没症状随时就完了,但没有症状你评估呀,你弄个最简单的踏车,很安全,看看心电图,如果心电图没有缺血或者程度不够,放支架干什么呢?没有意义。但这种事没人做,有基层医疗的代表参加基层诊治指南的医生跟我说,这种实验你别写了,出一件事就砸锅了,也不挣钱,直接干CT。其实全世界都在这样干,只要把几个鉴证掌握好,血压不要跑,这是低成本无创伤最安全的,但在中国被恶魔化,关键在不挣钱。CT的射线对人不光成本高,危害也大多了。

陈冬牛:心内科的医生不了解康复的细节,他们担心你们康复那儿安全吗?我送个病人到你那儿,出了事算谁的?

胡大一:他不是害怕,害怕是借口,他把支架患者交给康复医生,会暴露许多他不规范的行为,一个是过度治疗,过度放支架,再可能说,你到康复以后,经过康复的病人,当他弄清楚病、弄清楚支架,重新找回自我找回自信,他会反思,认为做支架的医生太不靠谱。介入医生是很害怕把病人交给康复的,交给康复后,康复医生受到了尊重,介入医生暴露了真相,所以他不愿意让你做康复。所以你看安贞医院旁边那么近做个康复,没人转诊。

陈冬牛:这些年受到您的观点影响,又开始出现抢康复热。

胡大一:过去抢胸痛中心,现在抢康复。这里面鱼龙混杂,国内没有形成识别揭露打假的机制,还要靠国外来揭露。

洪昭光:国外有信仰,有诚信!

胡大一:德国一本双心学指出:一个是医疗体系不注重康复,经济效益不好,但医保只有管两头,不管好两头,费用就超了。中国除了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中等的城市医保几乎底子都不够,靠现在治大病,肾透析也报销、支架也报销、将来再对除颤也报销,底子都不够;第二条,从功能来讲,德国、日本有最好的康复体系,全额报销,真正来参加康复的也不到一半。有各种因素,一个是 患者本身需要教育,但只教育不行,要让他体验到健康生活方式是愉悦是快乐 ,改变人们认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苦行僧就是回到旧社会的错误观点;第二个是 要尝到甜头、看到实效 ,看到体重的变化,血糖血压的改变,脂肪肝没了,最终看到没做支架、把烟戒了,有氧运动,认真吃药,90%、80%的狭窄变成60%、50%,这种效果是最厉害的。一旦看到这个效果,不做支架反而更好。 要培养一批患者领袖、健康达人,让患者教育患者,用生动的案例来发动社会 ,他不觉得花这么长时间,花很多钱买健身卡,再好的健身房,他不去也是白搭。全世界面临的问题,一个是做介入做手术的医生不转诊是很大的困难,一是他没有这个概念,另一个是他怕丢人,因为他做的事不光彩。至少他术后没管过别人,人家(康复医生)管好了,反过来觉得这个(康复)体系好,那个(医疗)体系不好,所有不转诊是一个通病;第二个是患者对康复带来好处的认知,前一个是不转,这个是转了还不去,或做两回就跑了,不坚持,不像放支架,你看血管开了,有效果,这个需要很长时间去感受,运动不会立刻见效,所以依从性普遍较差;第三,这个东西一定要非常便捷,比如老人从海淀到小汤山做一次康复,路上花4小时,到那儿只做1小时,认为不值得。现在德国、日本认为,一般的公交10到15分钟就能在社区、在街道找到一个就近的康复机构,网点的布局不密集不便捷,使老人很不方便;第四就是医保情况,如果医保不报销,让他自己掏钱,他不愿意。高端人群还稍微好一些。所以康复现在还面临很多问题。还有就是中国康复现在还面临大环境影响,康复也希望为医院创收,康复机构进了很多跟患者没有太多利益的东西,这些东西很多都是成本高的东西,让他自费还成本高。国外就是平板加踏车。现在 最需要政府创造一个政策环境 ,世界卫生组织委托国际心脏医疗康复学会出台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的心血管康复方案,我们对康复的推荐是低成本甚至无成本,比如说6分钟步行试验,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找到一个试验6分钟步行的地方,并不需要花750块钱做心率运动试验,但问题是,哪个医生愿意这样做,第一是不付费,第二没有激励政策,如果有这样一个激励政策,大家都抢着做低成本的事。现在是成本越高的东西,获利越快获利越大,名利越大,用最高档的设备做出来,论文也好写,名利双收,所以需要政策环境。对农村,有一个记步的秒表就行,即是评估,又是场地,零成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付费机制和激励政策,除了像我这样的人在推这个,推完以后,没有医生响应你,响应也白响应。我们能做的就是发动社会发动患者,患者只要愿意去做。我设想的 最佳模式,是我 90 年代倡导的三位一体结构:心外科、心内科、心脏医疗康复科,三个科成为一个科 ,一个领导,所有病人都要转到康复,单独康复医院没有这个好处。

洪昭光:培养一个好的习惯是根本,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医生是治标,你是治本。80年代做全国吸烟调查,第一个问题,你知道吸烟有害吗?100个95个都知道;第二个问题,你知道吸烟有害,愿意戒烟吗?50%;第三个问题,你真戒烟了吗?3.8%。这3.8个人中70%真得了病,再吸烟就死了;20%妻管严,老婆劝阻的比例是1:4,比爸爸妈妈加起来还多一倍;剩下10%是“孙子”疗法,孙子不乐意。后来发现,形成习惯后非常难,真能听话戒烟的很少,但美国的一项研究却达到了100%,让10岁以下的小孩发表意见,小孩子看到吸烟的危害,害怕极了,回家写篇论文,说将来长大当了总统,第一道法令就是把全国卖烟的人统统杀掉。这批孩子长大后没有一个吸烟。不光要讲课,还得很形象,洋洋洒洒说香烟有3000多种毒害没一点作用,要会讲,要震撼。我们现在听完之后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讲了些什么,既不能入耳,也不能入心,更不能入血,更不能入髓。健康教育真正要全民, 医疗医保要形成一个封闭的环 ,比如医保给你一笔钱,全部都给你,比如1000万,你做健康教育,省下500万,大家分了。现在是医院病人越多奖金越多,病人少了还没奖金,这就错了。所以要形成封闭的,就像消防队,以前消防队工资是固定的,救一次火发一次奖,着火越多,奖金越多,结果是到处着火;后来改了,消防队如果一年平安无事,奖金最高,着一次火罚一次,结果消防队到处强调千方别着火,这就是机制。如果医院国家不能把它变成一个封闭的环,越好预防越挣钱。现在是越预防越赔钱。一次我去讲课,一个院长恳切地告诉我:“洪院长,我求您一件事,你别再做健康教育了,我们就靠那一点脑溢血心肌梗塞挣钱。你再这么讲,我们没饭吃了。”这是真事。做到封闭的环其实很难,那么就靠医生自觉了,要让患者说他好,金杯银杯不如口碑。两千五百年前就有“医生三大法宝”:第一语言,第二药物,第三手术刀。语言不容易,就怕没有爱心,有没有真正的慈爱, 去上班如去约会,去工作如去享受,敬事业如敬父母,爱岗位如爱亲人 。就怕员工上班是来挣钱的,对病人看了也客气,但没有真情。我几十年的医疗经历深深感到,你真给病人真心,心能共鸣。简单一句话,成败就在你。你有没有真心,有没有医生真正的爱心,有了必然成功。

陈冬牛:今天这个洪胡论“健”的模式很好,如果可能,我们将和两位教授一起继续举办,“相约99”,并联合出版社出书和视频。 从心脏病人做起,再次推广大众健康教育,从“心”做回健康人 。再次感谢两位教授!

焦虑症还是心脏病,如何区分?

此症由于患者情绪、心理、精神等受到刺激的情况下,自主神经的抑制以及兴奋功能出现阻碍,从而对植物神经的调节不合理,致使心血管系统出现紊乱、交感神经张力异常增大而出现的病症。

这里的焦虑分为急性发作和慢性发作。其中,急性发作时往往症状严重,导致很多患者奔向急诊室。急性发作时患者可出现突然地心跳加速、胸闷、胸痛、呼吸困难,感觉要窒息,有一种濒临死亡的感觉。

这种发作往往只需要一次,就足以令患者感到恐惧和不安,为此担心再次出现。导致的后果可能是患者对于常规事务的回避行为,如不敢单独出门,因为她害怕一旦再次发病,会因得不到家人的及时救助而死去。

相比于急性发作,慢性焦虑往往除了心情上的紧张不安、纠结意外,还可能出现躯体的慢性的、波动性的不适,这种不适可以是疼痛,也可以是其他症状,如喉咙的“异物感”,皮肤的烧灼感、或者酸、痒等难以描述的症状。

一,如上文所说,一些必要的检查项目不可以省略掉。

在精神科疾病的诊断领域里,所有的功能疾病都要给器质性疾病让路。也就是说,如果确定患者患有器质性疾病,而恰巧这种器质性疾病也能够导致类似的临床表现,那么优先诊断和治疗器质性疾病(也就是躯体疾病)。所以,患者出现了心前区不适,首先,至少心电图是一定要检查的项目;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心脏病是心电图也不能检查出来的,比如,主动脉夹层需要做心脏彩超、早期的心梗需要抽血检查心肌酶等。那么,如果没有心脏病,那么就高度怀疑是焦虑了吗?

文章开始我曾说:这种做法正确,但不准确。因为有“共病”的可能。一个人,患心脏病,就不可能有焦虑症吗?显然不成立,所以,我对第一条做补充:如果按照心脏疾病治疗后,症状得到改善不理想,要考虑是否有合并焦虑的可能,尤其当这个患者心思比较细腻、最近生活压力大且睡眠不好的时候,同时抗焦虑治疗或许能够收到奇特的效果。

二、看发病诱因: 心脏病,尤其心绞痛等,往往都是由于劳累所诱发,而焦虑通常没有明显的诱因,可能在紧张时出现,也可能在自然放松状态下出现。

三、看之前是否有冠心病基础: 因为往往冠心病容易导致很多心脏的重症出现,如心绞痛、心梗等。

四、看疾病的症状特点:这里分别对比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

心脏病,发作可能略缓慢,之前也可能会有类似征兆,如心前区不适,呼吸困难或者恶心等。

而急性焦虑往往起病急骤,从发作到达症状顶峰只需要几秒钟,通常患者会伴有强烈的恐惧;对于1次以上发作者,患者在间歇期时还会出现“预期焦虑”,也就是说,患者总是担心、害怕这种不适会随时出现。

对于慢性焦虑,患者虽然也可能缓慢起病,但这种不适的部位往往是不固定的,可能今天是前胸,明显是后背;或者上午是头疼,下午便转换为胃疼。而且,慢性的焦虑往往不是发作性的,而是持续性的,临床中,大多数这类患者,24小时内,只要清醒状态,总是在“难受”中度过。

四,服用抗焦虑药物,看治疗效果。如果已经怀疑自己存在焦虑情绪导致心脏不适,那么可以短期服用抗焦虑药物治疗,一般情况下,抗焦虑药物服用1周内将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相反,如果服药1周后丝毫不见好转,甚至病情反而加重,那么就是心脏问题了。

这种办法适用于心脏症状不是十分严重的个体,而且在试探性治疗之前一定先要有心脏方面的相关检查,否则,1周的试探性治疗将错过心脏疾病的最佳治疗期,导致严重后果。

心脏病存在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可以通过常规检查所发现,而焦虑症则不同,其病因在于情绪和压力。

医生和患者对于疾病的重视和了解是不同的,绝大多数普通人除了定期的体检外,很少会去医院进行疾病的筛查,他们对于自身 健康 的了解、疾病的发现都是通过症状进行提示的,当患者出现一两次的胸痛、胸闷,只要持续时间不长,大多数人都不会特别重视,最多在网上查询可能的疾病,但随着症状发作次数的增加、疼痛的加剧,会开始担心重大疾病,由于症状的位置过于特殊,绝大多数人会怀疑自己患有了心脏类疾病,但随着去医院进行各项检查(心电、心彩、CT),结果却没有任何异常,不禁怀疑自己是什么问题?

焦虑是一种负面情绪,将其归纳与疾病过于牵强,但我们需要明白这种情绪的变化导致临床症状的出现与神经官能症完全匹配,区别在于神经官能症的病因更为广泛,并不局限与焦虑这一种情绪。

患者的一切异常都是因为神经紊乱所致,神经难以发现,但其与各器官血管有着紧密的联系,当患者因为平时生活、工作中的压力,或遭受心理打击而难受时,患者的神经就已经发生了异常变化,这些变化会导致其支配的血管错乱,逐渐痉挛进而持续收缩,这种情况导致的后果与冠心病相似,血液受到阻碍,无法及时灌注心肌,自然就会出现一系列胸痛、胸闷、心慌、气短等症状,让患者难以区分。

这种可能的出现,是由科室划分造成的,患者虽然存在一系列心脏疾病的症状,但其病灶却不在心脏上,而是在其他部位,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 患者做了无数心脏疾病的检查,却一无所获,症状依然存在,并且越来越重。

既然患者提到了心脏病,那么其症状应该是胸痛、胸闷等,根据这些症状提示,我大胆预估病灶的位置在于下位颈椎和胸椎,具体的病灶数量和程度无法判断,但周围的神经支配系统应该受到了压迫,这样与焦虑症、心脏神经官能症又有一定的相似度,所能造成的后果也一样。

如果患者真的如我所说,那么一旦因为没有检查出心脏异常就认为自己是焦虑症,很可能会忽略真正的病灶,耽误最佳的治疗时间窗,使症状更加严重,然后服用药物进行掩盖,然后久治不愈,长期受到症状的折磨。

PS:焦虑症和心脏病是两个层面的疾病,只要明白二者的形成原理,区分并不难,难的是与其他可能的混淆及误诊。

焦虑症属于一种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心脏本身无器质性病变,而心脏病(冠心病)是心脏的器质性病变,两者既可单独存在,也可共存。

焦虑症和心脏病的鉴别,可以大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

1、 有无心血管易患因素。焦虑症多无心血管风险因素,多发生于中青年女性;心脏病多有明确的心血管风险因素,如冠心病患者多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等风险因素。

2、 发病有无诱因:焦虑症多无诱因,是在安静休息时发病;而心脏病多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3、 发病后的缓解方式:焦虑症多在注意力转移(如专心做一件事情)或活动时症状减轻;而心脏病多在休息后症状好转,活动时会加重。

4、 胸闷胸痛持续时间:焦虑症的心前区不适常持续数小时甚至整天,而心绞痛一般为数分钟~20分钟缓解,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5、 有无器质性病变。焦虑症的血液检查、心超、冠脉造影等检查结果基本正常;心脏病多有冠脉狭窄、心脏扩大等器质性病变。

当然,现在临床上还有一种常见的现象是既有器质性心脏病,又同时合并焦虑症的情况,现在更多的提出了“双心病”的概念。笔者曾遇到一名冠脉支架术后的患者,由于担心支架再狭窄等问题,支架术后反而胸闷加重,经冠脉造影、心超检查等均正常,后经心理疏导及抗焦虑治疗,胸闷缓解。

对于非专业人士,区分焦虑症与心脏病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由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综合评估并做出诊断与鉴别诊断。

心脏病的常见症状包括心慌、胸闷、胸痛、气短、呼吸困难等,这些症状在焦虑症患者同样可以发生。急性焦虑(术语叫做“惊恐发作”)可以出现严重胸闷、胸痛、大汗、呼吸困难、甚至有濒死感,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遇到这样的患者,医生会为其检查心电图,并化验一些血液指标(例如心肌酶、肌钙蛋白等),很容易鉴别出来。如果一个人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以及家族史等危险因素,更容易发生心脏病。若没有这些因素,发生心脏病的风险较低,更要注意排除焦虑症或抑郁症。

诊断焦虑症的常见手段是量表评分。临床上较常用的是焦虑自评量表,通过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了解是不是焦虑症。其实有经验的医生经过询问病史并进行简单的体格检查后就可以做出初步判断。

焦虑症和心脏病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疾病,临床表现可能有相似之处,但是本质截然不同,诊断措施和治疗方法也不一样,必须加以认真区分。

焦虑症和心脏病都可以出现典型的躯体焦虑和精神焦虑症状 。在精神方面,可有焦虑、烦躁、不安、易怒、六神无主等表现。 躯体方面,常见疼痛、肌肉紧张、失眠、纳差、出汗、尿频、尿急、便秘、腹泻、心慌、手抖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很多心脏病也会出现焦虑症状,只是焦虑表现不一定典型,严重程度与焦虑症有所区别而已。现在对心血管系统疾病提出了“双心治疗”概念,就是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双管齐下,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当然,焦虑紧张也会加重或诱发心脏病的发作。

1、焦虑症是由个性因素、环境因素引起的精神焦虑紧张状态,体格检查无明确的阳性体征,CT、MRI、心电图、彩超等检查也没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变指征。治疗起来,也是以镇静、抗焦虑、抗抑郁药物为主,来改善精神焦虑和躯体焦虑症状,配合心理治疗来修正个性方面的不足,提高自己对环境刺激的应对能力。

2、心脏病引起的焦虑反应,是患者心脏病本身引发的担心、害怕、恐惧反应,根源在于心脏病本身,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往往可以发现心血管系统具有相应的阳性表现,治疗方面也是以原发性心脏疾病为主,重点要治疗心脏和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并配合抗焦虑的治疗措施,来获得病情的全面改善。

3、为了区分焦虑症和心脏病,有怀疑的年轻人和所有40岁以上的成年焦虑症患者,首先要做器质性病变的区分。通过影像学和生理生化检查,来排除心脏病等躯体疾病引起的焦虑性不适后,才能按焦虑症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来处理。

焦虑症和心脏病都可能有躯体焦虑、精神焦虑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但是二者引发焦虑的病因是不同的,临床表现也有不尽相同,可以从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区分和排除,然后才能按确诊后的疾病治疗原则,按医嘱进行治疗。

你是否也曾深受焦虑之苦,欢迎您来一起分享康复体会。

关注@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收阅爱学三论【自愈力●心灵公社】最新文章,分享30年精神障碍诊治与心理行治疗训练经验。

这个问题很好,临床上很多老百姓甚至医生都容易混淆和误诊。

举个我们自己家的例子:

前几年,我岳母老是觉得自己心脏不好,老是觉得心慌,憋气,偶尔还感觉心前区疼痛。

我带她老人家去医院做了心电图,心脏超声,均未发现器质性问题,可她的症状又确实存在,不得已,我带她找到我们河北省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李拥军教授。

李院长看了以后笑着说:

“老兄,老人家这明明是你们科的病嘛!”

给她开了些抗焦虑药物,果然药到病除。

原来老人是“焦虑发作”,过去文革期间有个诊断叫“心脏神经官能症”,指的就是这种病。

严重的焦虑症也叫“急性焦虑发作”,也称之为“惊恐发作”,病人可出现“濒死感”,等叫120送到医院以后,啥事也查不出来。

而真正的心脏病做心电图或心脏超声肯定会有器质性改变。

当然心脏病的患者也常常伴有焦虑症状,所以北京协和医院的胡大一教授提出了著名的“双心治疗”:即对有心脏病的患者既要用心脏病药物治疗也同时需要心理治疗。

焦虑症还是心脏病,如何区分?

心脏病,比较多的是冠心病,全称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是给心脏供血的动脉堵塞比较严重,供血不畅,血管老化,容易破裂,出现危险,在血液供应不足的时候,会有呼吸困难,心慌心悸,心口疼痛,无力等症状。这类病危险大,在严重点容易有生命危险。

焦虑症,这里主要是指疑病症,是病人担心自己的心脏有问题,出现了高度焦虑,高焦虑导致心脏周围的植物神经紊乱,出现如心慌心悸,胸闷气短,无力等等症状,这些症状和冠心病的症状非常相似,所以有的人会误以为自己是冠心病。

在临床上,先做一些必要的检查,如造影,心电图等等,如果 发现血管堵塞,就按冠心病治疗,如果没有问题,一般是焦虑症,找心理学方面的认识解决。

我建议你去医院做个身体检查有心脏病立刻就知道了,这样你就不会担忧了。总是自己猜疑,只会导致你更加焦虑。有没有心脏病是看不出来的。

只说一点:真的心脏病是越累越严重,而焦虑症是你一忙起来就忘记心脏不舒服了!平常,休息时,睡觉时都不舒服,反而干活时不痛了。还有,并不是真的内脏痛只是胸肌不舒服。长久的刺痛感,颈酸头晕,容易激动,胃肠过激。

焦虑是心理障碍性疾病,如若有心脏方面非特异性症状,和心脏疾病是可以并发的,只有通过必要的专业检查排除了心脏疾病,才能诊断焦虑症。但是某些双心病就是心理障碍和心脏病!

如何应对突发性心脏停跳?

世界健康网[health.icxo.com]:2007年著名相声演员马季、侯耀文的突然离世,让“心脏骤停”、“心源性猝死”跳进了“健康杀手“的目录,也让公众对心脏病突发到了警觉的状态。哪些情况会造成心脏病的突发?面对心脏病突发我们该怎么办?如何保护心脏免受疾病突袭? 心血管专家、急救专家、健康教育专家将做客网上访谈间,与公众共同探讨面对心脏骤停作为第一目击者如何守护生命。 主持人(关春芳):各位网友、各位嘉宾,现在进入大家非常关心的访谈阶段,我们怎么争当第一目击者。这个词大家听着很新鲜,刚才已经谈到了在奥运的时候我们北京要向全世界展示我们的历史、文化和人民。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最大的财富是它的人民,可是现在有很多健康安全的问题在影响,由于心脏的问题造成的猝死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字?中国每年心脏骤停发病人群能够幸存下来的小于1%,全球每年死于心脏骤停的患者超过了乳腺病,超过了肺癌,平均每天超过一千人因为心脏骤停而死亡,心脏骤停是各种死亡原因当中非常大的杀手,刚才说到侯耀文,说到了马季先生、高秀敏这些大家喜爱的艺术家都离我们而去,而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或者是我们的亲人或者是我们的朋友或者素不相识的同胞突然倒地,我们束手无策。心脏骤停什么原因造成的?真是防不胜防吗? 今天我们有请心脏内科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的候任主任委员,也是今年世界心脏日中国区的主席胡大一教授给我们讲一讲。 胡大一教授 胡大一:刚才讲到心脏猝死的原因问题,心脏猝死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快速的心室颤抖,这种极快无规律的跳动,心脏不可能有任何能力去有效收缩排出血液,使大脑没有血液供应,病人如果不及时救治会出现快速死亡。救治不及时,存活下来也是脑死亡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心室颤动是导致死亡的最直接的原因,最常见为心脏停波不跳。 潜在的原因是什么?中年以上的尤其男性,侯耀文先生是59岁,梁左更年轻40多岁,尤其中年男性,最常见的就是冠心病,有冠心病临床表现的人,男性56%,女性44%,从没有症状到第一次发现自己不舒服就是心肌梗死或者心肌猝死。有的患者来不及心肌梗死,已经猝死了,做尸体解剖没有看到坏死,并不是每个病人有心绞痛,再有心肌梗死再有猝死,很多的第一表现就是猝死。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应该特别关注的,猝死大部分是年轻人、运动员,实际是心脏基因的一些突变引起的心电活动异常。运动员有肥厚心肌病,很多年轻人突然倒地了,实际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最常见的是夜里睡觉打呼噜,睡觉直接就死了,常常发生在夜间。这是一些年轻人,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室颤,引起心室颤抖的原因不一样,离子通道病,实际是心脏电活动的异常导致的猝死。 第三个原因,大家不应该忘记经常被忽略的一件事情就是大面积肺栓塞,长期卧床、不运动、下肢血流缓慢,一直血栓脱落回到心脏堵在肺动脉,一旦赌在肺动脉没有血液供应,比心肌梗死死的还快。 直接导致的原因是大脑没有血液供应,这里面非常重要的是心室颤抖由于快速没有规则的心率失常,导致室颤的原因一个是心脏缺血冠心病,第二个是运动员年轻人突然在运动场一些公共场合猝死,并且除了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是在夜间,很多是在兴奋或者情绪波动的时候出现意外,大面积的肺栓塞是不容忽视引起猝死的原因。 如果在救治当中除了原因可以去找一下,非常直观的是如果大家意识到这个很快的除颤,把心室颤抖除掉,这是挽救生命的一步,无论做心脏按压还是别的都是过渡,延迟死亡的过渡,如果现场快速把心室颤抖解决,这个是最根本的方法。除颤的时候每延长一分钟,生存的机会就会少10%。我们希望在倒地的4分钟以内越快越好,做心脏按压可以延缓,如果当场可以除颤的话先让病人起死回生再说别的事,为什么配一个傻瓜除颤器,这跟照相一样,咱们不是专业摄影师就用傻瓜机,试过这个机器的就知道怎么用。我们做心脏按压是为了争取时间,如果有可能及时除颤,十有八九是这个。如果心脏完全停掉心脏不跳了,这种挽救的机会要比室颤的成功几率大大减少,而非常可能挽救生命的是除颤,除颤快的话也是避免大脑出现脑死亡的一道关键措施。 主持人(关春芳):心脏猝死是不是猝不及防还是可以防的? 胡大一:侯耀文先生这个事情能不能防?大家觉得这个东西不可防,我们希望通过搜狐健康告诉北京老百姓告诉全国老百姓,心血管疾病可防可控,关键是大家得信,信还得做,我们通过这个平台传播很多知识,但是不相信不做的话就没用,相信了才能有行动。我想跟大家说一个最重要的,既然冠心病患者一半的患者第一次发病是心肌梗死和猝死,我认为对这样一种发病特点的疾病怎么强调预防都不过分,干预的措施一定是防患于未然,亡羊补牢一半的病人已经不可能。作为一个心内科的医生我非常希望今天传播预防知识,心脏猝死可防可控,我们争取不发生。 怎么做?2004年公布了中国有几千人作为研究对象的全世界52个国家的共同研究结果,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就,在52个国家只要发生一例初次发生的心肌梗死都在同一个地区找到一个性别相同、年龄近似、职业类似的没有得心肌梗死的人做对照,大家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为什么张三得了心肌梗死,李四部得心肌梗死,到底遗传是主要的还是后天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最后的结果终于揭开了冠心病的神秘面纱,给了大家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心和科学的证据,冠心病可防可控,心肌梗死猝死可防可控。九项都在我们北京市民的身边,容易检测可控的九个因素可以解释和预测90%的心肌梗死也就是说十个心肌梗死有九个可以被解释和预测,六个心肌梗死可以被预防。 第一,血脂异常。胆固醇总是第一个永远不得不讲的故事。 第二,吸烟。大家不要小看吸烟。 第三,糖尿病。 第四,高血压。 第五,中心肥胖。 第六,平时缺少运动。 第七,饮食缺少蔬少水果,蔬菜水果吃的太少,大鱼大肉吃的太多。 第八,精神紧张,急功近利压力太大,心态不平衡。 第九,少量饮酒有利于健康,大量饮酒超量饮酒有损健康。要喝酒的话,啤酒250毫升,白酒1两,红酒2两。 这九条哪条神秘吗?一点不神秘,北京市二级医院都可以查的,买把皮尺量量腹围没有任何成本,男的腹围超过90,女的超过85就要注意了。血压表家庭可以买,现在查血糖指血就可以检测。多吃蔬菜,饮酒限量,把烟戒了,有健康意识关爱生命的人都可以做到。唯一要注意的就是血脂胆固醇,到医院里面就可以查查。为什么不神秘可防可控,这九条都在我们身边,大家有健康意识,相信科学认真做到。这是一个防止得住的疾病,五个数字达标,零吸烟、把血压控制在140以下,总胆固醇控制到5以下,血糖控制到6以下,腹围控制在90、85以下。 马季先生得过心肌梗死,他未来十年当中再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达到20%,马季还有糖尿病,未来十年将近50%的人会再次发生心肌梗死或者猝死,这是极高危的人群。没得病的人要做好预防,抓好五个数字达标,如果得病的话,一定把β阻断剂吃够量,还要做好除颤器。病前防得住,一旦得病快速心脏按压快速除颤,在体内埋藏一个除颤器快速开通,对病后已经得过心肌梗死的病人是未来再次出事最高危的人群,把药用好,β阻断剂要用好,需要在体内埋藏一个除颤器,一旦出事快速起动挽救生命。

我奶奶心律不齐,老人家走一会路心脏就跳得特别快,这属于心血管疾病吧,得了心血管病怎么治?

心脏造影的目的是了解心脏状况,在检查时要向心脏注入“造影剂”,由于很难控制,经常泄露,造成严重后果。你父亲早已经查出陈旧性心梗,疾病原因明白无误。今年62了,没有必要再遭罪。建议找中医调理。 心脏病是世界上的医学难题,坦率的说,根本无办法根治。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提高警惕,防止心脏再次发生心梗。如何预防,请参考下面文章: 预防心血管病 攸关性命的重要事情 一、关注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 在我国,每13秒钟就有一个人因心脑血管疾病死掉;每22秒钟就有一位同胞因心脑血管疾病致残。死亡人数和死亡率继续呈上升趋势,死亡多发生在创造力最高、对社会和家庭贡献最大的年龄组,它的危害无年龄、身份、地域之分。 现代人由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人体出现机能退化。人们承受着社会、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压力,透支生命和健康,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发病人群不断增多,并逐步年轻化。中青年人大多为生活和前途疲于奔命,总认为自己年轻精力旺盛不会生病,半数男性因工作压力导致高血压,患了高血压却仍然蒙在鼓中。 机关企事业负责人、公务员和年轻商务人士,长期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不规律的差旅生活、频繁的应酬,导致血压不稳,高血压已成为白领人群的职业病。即使测出收缩压在120mmHg—139mmHg、舒张压在80mmHg—89mmHg,也应引起注意。因为这一血压范围被称为“正常高值血压”,是高血压的临界危险边缘。他们发生心血管危险也显著增大,一半以上将演变为高血压。 高血压不单严重损伤到心、脑、肾、眼睛器官,甚至引发如脑卒中、心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和眼睛失明等疾病,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也导致勃起功能障碍(ED)的发生,科学家发现微小动脉变化,可以及早地预示高血压的发生。ED是男性特有、非常准确、无声的高血压预警信号。ED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及并发症,它不仅是性生活不行,而是引起整体健康在下降、生活质量严重受损。性命,性命, ED不仅关乎性,更关乎命。 高血压平时没有症状,人们容易忽视,无动于衷。最初不会给患者什么感觉,可它一发作就会致人死亡或残疾,出现脑出血、心功能衰竭等猝发疾病。死亡率较高,即使是幸存者也会遗留偏瘫或失语等后遗症,是令人可怕的“沉默杀手”。 心脏病是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其死亡率仍远远高于癌症。20%~30%的冠心病患者并无心绞痛,而以猝死为第一症状。目前,心脏病是全球女性第一杀手,超过三分之一妇女因心脏疾病或中风而去世。其死亡率仍远远高于癌症。 在家庭中,妇女总是担当了护理和关照丈夫和家庭成员的角色,过多关心丈夫和家庭成员,关心丈夫甚于自己。无暇顾及自身的健康,甚少关注、了解自己心脏的健康状况。妇女发生心脏病时的症状可能不像男性那么典型,甚至有时隐晦不明,疑似其他的毛病。女性心血管病的现实危险,往往被人们被忽略。 许多女性丧失了对自己心血管病的警惕性,对憋气、咽喉不适有关症状缺乏警觉,不理解大便用力、摒气也是促发心肌缺血的诱因;对不良情绪缺乏疏导;没有定期体检和必要的医学监督;对已有的危险因素不加控制,长期放任自流,失去治疗时机,造成致残或者死亡。 妇女心脏病可能的征兆包括:胸部中央的沉重感、压迫感、闷胀感、扭紧感;胸痛可能延伸到颈部、背部、手臂、上腹部,引起胀痛、发麻;胸痛时常伴随冒 汗、恶心、呕吐以及不明原因的倦怠,无缘由的紧张,腹部胀气感,背部肩胛间疼痛等。在老年妇女(特别是患有糖尿病者)中,这一情况尤为突出。 妇女进入更年期,随着卵巢功能的衰退和消失,体内雌激素分泌日渐减少。由此,脂肪代谢发生紊乱,血脂尤其胆固醇增高,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小板凝聚力和吸附力增强,冠脉容易发生血栓。因而造成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血管疾病。绝经后的女性患心脏疾病的风险更大,具有更高的发病率。 老年女性即使与子女共处,也大多忙于家务和带孙子。她们极少体检,不重视也没有机会获得相关的保健防病信息,更不懂得哪些是应该引起警觉的心脏病的危险症状。越来越多的子女忙于自己的事业和工作,无闲照顾老人。对于老人而言,突发心脑血管意外、心梗猝死是日常生活中最大的威胁之一。 女性在现代家庭中是至关重要的一员,自身更应增强对心脏疾病的认识,和疾病预防的意识。母亲的健康关系着子女的健康成长,以及家庭的和睦与幸福,作为每一个家庭成员也需要关注女性心脏健康,尽力创建健康和谐的家庭。 二、预防心血管病 攸关性命的极其重要事情 1、高血压 可能随时引爆脑卒中 只要是高血压患者,就存在可能发生脑卒中的危险。血压在夏季会自然降低,不少高血压病人因而忽视治疗,自测、服药都暂停,结果每当到秋冬季节气温一下降,高血压立即发作,严重的还会“引爆”脑卒中。平时必须积极主动预防。 每天早上醒来后,是一天中血压最高的时段;而每天傍晚五六点,也是一天中血压偏高的两个小高潮。在这两个时段中,高血压病人都需要格外当心。 2、要想有效地预防心脏病、脑卒中,定期自测血压是自我保护的最好办法。 (1)高血压,是许多重大慢性疾病的警讯 高血压不仅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是脑中风、冠状心脏病、动脉硬化、肾功 能衰竭和眼底病变的重要威胁因素,患者还常常伴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2)心律不齐,也是疾病的警讯 心脏内的激动或者激动传导不正常,引起整个或部分心脏的活动变得更快、 过慢或不规则,或者各部分的激动顺序发生紊乱,引起心脏跳动的速率或节律发 生改变,就叫“心律不齐”。冠状动脉心脏病、心肌病变、心脏衰竭、高血压、 糖尿病、内分泌疾病、精神疾病等疾病,皆可能有心律不齐的症状。 当人体处于心、脑血管病或其它慢性病前期,心血管系统系统会出现心慌、 胸闷、气短的情况,伴有心律不齐和血压不稳现象,是身体所发出的警讯。 (3)及时听取身体所发出的警讯 及早发现慢性疾病的隐患 每天定期定时的连续测量血压,不仅能够监测自身血压变化的情况,同时也能 够监测自身健康情况的变化,并能够及时听取身体所发出的警讯。 配备一台瑞士保健专家生产的血压计,作为居家血压测量时的最佳伙伴。“带心律不齐警示功能的全自动臂式电子血压计”,它拥有世界最优秀的血 压测量技术。在测量血压的同时,可正确判读心跳过慢、心跳过快、心房早搏、 心室早搏引起的心律不齐,并显示心率不齐警示符号。可在心脏早期出现异常 时,提醒您就医接受专业诊断,实施相应的治疗,为健康争取时间。 预防心血管病,定期自测血压是自我保护的最好办法。卫生部号召:在家定期自测血压,可以提高治疗的主动性。对控制高血压有积极意义,对高血压的鉴别诊断,疗效评估及心血管病发生危险的预测均有重要价值。 普通人群至少每年测量一次血压,高血压患者平时必须严密观察,特别是 现在30多岁的年轻人血压升高也逐年偏多。如发生脑卒中,后果将十分严重。 三、防患于未然 为心脏保驾护航 1、心脏疾病 损失巨大 心动骤停,由于突发性,而且20%的人没有任何先兆,病情发展极快。心脏性猝死无法预测,在我国,每年约有55万人心脏性猝死。 在医学上有“黄金四分钟”之说,要抢救心脏猝死者,必须在最初4分钟内进行,每延迟1分钟,生存率即降低10%,如果时间在4分钟以上,即使把他们抢救过来,患者不是脑死亡就是植物人,超过10分钟抢救治疗,已基本毫无意义。 全国每年约100万人猝死,多数发生在救护车往医院路上。即使当救护车在接报后1分钟内响应,如果遇到路上堵车,到现场时候一般已超过抢救的“黄金时间”,无法提高抢救成功率和生存率。心脏性猝死,抢救成活率达不到1% 心脏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心血管病使许多患者致残或丧失劳动能力。由于心脏病时常有复发的可能,因此一旦得病对人的劳动能力影响是终身的, 心脑血管病属于不可以逆转性疾病,治疗花费巨大。无法达到彻底根治,仅仅能够减轻、缓解病情,延缓病变。患者要终身服药、定期复查,花费支出庞大。 2、远程监护心脏 为心脏保驾护航 心脏病具有突发性强的特征。有些症状因发作时间短、发作无规律性,往往是患者来到医院,在做检查时又捕捉不到心电异常,造成诊断上的困难,而不能得到及时的医学治疗。因失去宝贵的早期诊断抢救时间,而导致死亡。心血管疾病的死亡原因,主要是急性突发事件,其中有超过70%以上发生在医院之外, 然而,我国现阶段对心血管疾病的控制还是以治疗性干预为主,甚至是“过度治疗”。对心脏进行实时监测和预防性干预仍是一片空白。建立有效的、可以延伸到家庭的救护体系,是提高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的有效途径。 最新面世的“护心宝”,凝聚了当今最尖端的技术,除具备强大的商务手机功能外,还可以测量血压、心电和心脏监测。只要30秒,就可简便地用手机自行采集心电图,将信号发送到“远程心电监测中心”,随时、随地实现心脏监护。 “远程心脏监护系统”,将现代医疗技术和先进IT、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 能够提供实时的远程心电监测和有效的院前预警。配备专业的诊疗医生,为入网用户的心脏健康保驾护航,为广大的亚健康人群,为心脏病患者和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提供一个维护健康的最便捷的办法。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联系紧急救援。对减少心脏病突发事件,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减少医疗费用,起到积极的作用。 著名心血管领域专家胡大一教授指出: “尽管科学在不断发展,我们也研发出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产品对抗心血管疾病,但这些先进技术成本很高,无法在许多欠发达国家推广应用。即使发达国家,在用先进医学技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因为再先进的技术和药品都并没有减少发病死亡率,都是一种结果的延缓,对患者是痛苦,对社会是负担。“ 胡教授指出: “10个心肌梗死,有9个是可被预测;6个心肌梗死,5个是可被预防的。” 而日益增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通过采取简易可行、价廉和有效的措施如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主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和吸烟)可预防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可显著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我们必须早日有的放矢地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不仅可尽早降低日后发生心血管病的几率,更可以节省不必要的医疗开支,减少疾病的痛苦和患者家庭的负担。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预防心血管病等慢性病,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我国医学专家洪昭光教授说过:“花一快钱预防,可以节约8.59元的治疗费用,可以节约100元的抢救费用。” 预防心血管病,是攸关性命的极其重要事情。胡大一教授强调说:“现在我国每13秒钟就有一个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未来心血管疾病还要夺取多少人的生命,缩短多少人的生命,完全取决于我们现在的反应和行动,无论是公众还是医务工作者,都要把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健康的维护和基本的预防作为自己的责任。” 如果您需要详细资料,可发邮件与我联系。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胡大一医生浅谈心脏健康》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胡大一医生浅谈心脏健康》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提取码: ieux   

书名:胡大一医生浅谈心脏健康

豆瓣评分:7.8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1-1

页数:536

内容简介: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病死率逐年上升,对人类健康产生着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了解心脏、了解各类心脏病及心脏病的预防和调理方法。  怎样做,才不会被心血管病盯上?得了心血管病,怎样做才能减少痛苦,延年益寿?

书中讲到的“心血管疾病五大危险因素”、“心脏病的五级预防”、“七大常见心血管疾病防治攻略”等内容均为胡大一教授数十年从医经验之集成,并公开了数十例真实案例以供读者参考;胡教授还特别提出了“双心医学”观念,即精神心理卫生要作为心脏整体防治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突破性意义;书中还强调医生及患者要重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慢性病的影响,对临床实践和全民防病有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胡大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欧亚科学院院士

国家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负责人

国家和首都突出贡献专家

享受国务院政府专家津贴

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研究所所长、心脏中心主任、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心脏病学系主任、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北京军区总医院心肺血管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老年学会心脑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健康协会理事长,美国心脏病学院专科会员、心律学会会员,复旦大学和吉林大学兼职教授。

担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总编辑,《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中文版执行总编,欧洲心脏病杂志国际编委会委员,《中国医刊》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导刊》《中国心血管病研究》《心肺血管病论坛》总编辑,《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全科医师杂志》副总编辑等职务。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 项,卫生部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13 项,“吴阶平-杨森”医学一等奖,两次获首都突出贡献专家和首都科普先进工作者奖励,2005年获“联合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贡献奖”、2006 年获“中国医师奖”和首都精神文明奖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蓝殇花桑(2022-09-28 09:12:12)回复取消回复

    。如果医院国家不能把它变成一个封闭的环,越好预防越挣钱。现在是越预防越赔钱。一次我去讲课,一个院长恳切地告诉我:“洪院长,我求您一件事,你别再做健康教育了,我们就靠那一点脑溢血心肌梗塞挣钱。你再这么讲,

  • 痛言痴魂(2022-09-28 18:50:57)回复取消回复

    不够;第二条,从功能来讲,德国、日本有最好的康复体系,全额报销,真正来参加康复的也不到一半。有各种因素,一个是 患者本身需要教育,但只教育不行,要让他体验到健康生

  • 余安渊鱼(2022-09-28 18:05:33)回复取消回复

    底病变的重要威胁因素,患者还常常伴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2)心律不齐,也是疾病的警讯 心脏内的激动或者激动传导不正常,引起整个或部分心脏的活动变得更快、 过慢或不

  • 森槿书尽(2022-09-28 15:50:10)回复取消回复

    发生心血管病的几率,更可以节省不必要的医疗开支,减少疾病的痛苦和患者家庭的负担。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预防心血管病等慢性病,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我国医学专家洪昭光教授说过:“花一快钱预防,可以节约8.59元的治疗费用,可以节约100元的抢救费用。” 预防心血

  • 可难倾酏(2022-09-28 19:03:55)回复取消回复

    疗后,症状得到改善不理想,要考虑是否有合并焦虑的可能,尤其当这个患者心思比较细腻、最近生活压力大且睡眠不好的时候,同时抗焦虑治疗或许能够收到奇特的效果。 二、看发病诱因: 心脏病,尤其心绞痛等,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