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最新热点 > 正文

最新热点

确保科技向善和健康发展(科技向上向善)

hacker2022-10-09 08:15:26最新热点92
本文目录一览:1、英特尔践行ESG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2、

本文目录一览:

英特尔践行ESG理念 推动可持续发展

当今世界,放眼全球,当科学技术、经济 社会 快速向前发展的同时,人类 社会 也面临着诸多严峻的生态挑战,如气候变暖、资源短缺、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等,无一不在威胁人类 健康 ,并对人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 社会 带来威胁。70亿人口共同栖息的家园,正亟待人们以更加绿色、可持续、节能、低碳的方式来维护其生态环境,推动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

作为一家负责任的高 科技 企业,英特尔始终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也践行着ESG理念,致力于在环境保护领域发挥领导力和 社会 影响力。英特尔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融入企业的 社会 责任与治理,从自身点滴做起,携手产业,一起推动绿色家园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推动可持续发展,英特尔基于履责、包容、可持续、赋能的“RISE”战略和2030目标,积极履行企业 社会 责任——将环境可持续作为长期承诺,制定了企业整体环境目标,持续投资节能减排;鼓励并支持员工积极参与志愿服务,释放 社会 价值。秉承2030年企业责任RISE战略和目标,英特尔致力于运用技术以及员工的专长和热情,创造一个更负责任、更具包容性、更可持续的世界。

RISE战略,展现了英特尔的前瞻视野,让 科技 发挥更关键的作用,助力解决新时代的重大全球性挑战:

履责(Responsible) :英特尔在全球制造业务、价值链和其它领域,带头推进安全、 健康 和负责任的商业实践。该领域的一个新目标就是把供应链责任计划扩展到所有一级合同供应商和高风险的二级供应商,从而积极影响全球供应链中更多人的生活。英特尔还将在整个行业内采取行动,利用在冲突矿产上的实践和经验,将负责任矿产扩展到更广泛的材料领域。

包容(Inclusive) :通过技术包容性和数字化就绪计划,在英特尔全球员工和整个行业中促进多元化和包容性,并为其他人创造更多机会。展望2030年,英特尔将把技术岗位的女性人数增加到40%,并使担任高管职位的女性和少数族裔的人数提高一倍。英特尔还将与行业合作,制定并实施全球包容性指数。该指数将提供通用的定义和数据,以明确找出根本原因和所需采取的行动,协力推进并建立起未来人才库。

可持续(Sustainable) :英特尔将成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并通过行动和技术协助客户等各方降低对环境的影响。2018年至2020年,成都工厂生产设备能耗提优升级,开展LED智能光照项目,节约用电共计约1000万千瓦时。在水资源管理方面,英特尔中国2020年总节水量(循环利用+生水+减少使用量)为6719百万加仑。2020年英特尔成都工厂无害废弃物治理回收利用率为99.5%。2019年,英特尔成都工厂通过蓉欧铁路低碳运输方式回收FOSB包装,提升产品包装回收利用率,还分别从生产和办公两方面着手,全面加强废弃物管理,投入环境保护经费预估超过564.69万元。英特尔全新目标包括:实现水资源的全部有效利用,实现100%使用可再生能源,实现零废弃物填埋总量,在显著扩大制造能力的同时进一步降低绝对碳排放量。此外,还打造了集体行动,以期减少整个半导体行业的碳排放,进一步利用 科技 减少气候影响。

赋能(Enabling): 通过英特尔的技术、专长和英特尔员工的热情,加速推动进展。英特尔长期通过支持公司内部及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项目,来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热情。

英特尔相信 科技 不是冷冰冰的,如何让越来越多的智能 科技 真正造福人类、普惠大众民生,才是它的终极使命。面对未来,英特尔将始终践行 科技 向善,持续推动智能 科技 的创新和应用;践行RISE战略,持续将责任融入战略和运营;创造改变世界的 科技 ,造福地球上的每一个人。

积极制定企业环境目标:

英特尔长期致力于在环境保护领域发挥领导力,减少环境足迹,设定企业环保目标,包括减少碳排放量、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水资源充分有效利用、零废弃物填埋等:

除了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外,英特尔还拥有产业领先的制造技术和工艺水准。作为英特尔制造的典范之一,英特尔成都工厂一直践行高标准的生产运营和创造生机勃勃的创新氛围,在高精尖制造、智能化制造和新生代人才管理方面积累许多经验。

在战略层面:

可持续发展的承诺贯穿于英特尔自身生产运营的每一个环节:

英特尔致力于成为环境责任的领导者,在应对气候变化、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提供绿色产品等领域,不断寻求创新的技术和方法,履行对环境保护的坚定承诺。

节水+水循环:

节能:

减排:

可再生能源使用:

废弃物处理:

英特尔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英特尔成都工厂

英特尔成都工厂是英特尔中国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典范,在废弃物管理、处置和宣传环境保护理念方面有多重举措和成果:

积极履行供应链责任,推进高 科技 生态系统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英特尔多年来持续推动供应商多元化,截至2020年底,英特尔多元化采购金额达到12亿美元,实现了之前设立的2020年多元化采购金额达到10亿美元的目标,其中面向全球女性企业的采购金额达到2.79亿美元。作为2030年RISE目标之一,英特尔在2020年的基础上,设立了将全球多元化采购金额增涨一倍,到2030年达到20亿美元的新目标,同时将包容性采购项目及合作扩展到更多国家和地区。英特尔希望能够加速促进种族和性别的经济平等,帮助多元化企业拓展竞争新业务的机会,并提高多元化社区的积极影响力。

英特尔积极履行供应链责任,推进高 科技 生态系统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英特尔深知,伴随巨大行业影响力而来的是巨大的行业责任。提高供应链的履责水平和责任绩效,可以为英特尔及其客户创造价值,帮助英特尔降低风险、提高产品质量并实现环境和 社会 目标。因此,英特尔通过制定明确的标准、运营透明化以及持续改进,与供应商共同 探索 应对新挑战的创新发展战略,拓展持续变革的解决之道,不断推进责任实践,在降低彼此运营风险,促进产品质量提升的同时,为利益相关方带来更多价值,为明天更好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英特尔始终与供应商等相关利益方携手同行,以提升责任融入和管理完善为重点。通过制定标准,评估审计,以及能力建设,与供应商共同推进 社会 责任实践。英特尔与供应商合作,开展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绿色化学等管理, 降低与运输相关的废弃物,有害物质的使用以及产生和温室气体排放。

此外,要求供应商设定环境责任目标, 并参与“碳信息披露”项目“CDP”的供应链调查,提交和披露有关自身碳足迹和水管理。

英特尔定期召开全球供应商峰会,共同探讨发展目标, 提出对供应商期望,帮助供应商提高管理效能, 加强互利合作,提升运营的透明度和合规性。

通过“加速供应商 社会 责任和承诺项目”、“供应商报告卡”等手段,奖励责任绩效突出的供应商,推动其履责能力。

获得的认可:

为了给全 社会 提供必需的服务和工具,英特尔全力以赴,采取灵活而有力的措施,整合生态链资源,确保无论是英特尔全球任何一个工厂,还是供应链的任何一项关键操作,都不停摆,保障生产与产品供应的可持续。

号召广泛合作伙伴,英特尔以 科技 创新推动绿色发展

雅典娜计划Evo平台,引领笔记本电脑能效提升

携手合作伙伴,推动5G基站节能减耗

提升风能预测准确率,让清洁能源惠及万家

联手生态合作伙伴,推动数据中心节能减排转型,促进产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携手广泛合作伙伴,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推进国际合作、链接政企高效,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英特尔以公司文化推动员工践行社区志愿服务,聚小爱成大爱,共筑美好未来

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与公民精神已成为英特尔文化的一部分,始终激励员工以日常点滴回馈 社会 、服务 社会 。

英特尔相信员工参与是实现环境战略和目标的关键。英特尔通过“学习—行动—分享” 模式,帮助员工更好地理解可持续发展议题和目标,共同行动、分享环保信息:

英特尔还积极鼓励员工参与社区志愿活动,在过去十年中,英特尔志愿者累计服务已超过1千万小时,在2020年,20%的员工参与了志愿活动,英特尔的全球志愿服务时间达91万小时。

云桥湿地位于成都市重要饮用水源地保护禁区——成都市自来水六厂取水口,近徐堰河一侧。成都市第六自来水厂为成都市主要引用水提供80%的引用水源,云桥湿地是成都市80% 饮用水水源地。自2012 年起,英特尔成都员工志愿者开始在云桥开展湿地保护以及湿地的自然护理、生物多样性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自然读本素材的开发等工作。英特尔成都志愿者在8年间清除了约5000公斤空心莲子草及粉绿狐尾藻,制作完成了一百多件小作品等等。英特尔还向云桥湿地捐赠了 “芯云康桥” 和湿地保护工具。英特尔始终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其以云桥湿地等为成功案例的生态实践,有效地促进了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其他湿地的建设、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纵观英特尔的整个 历史 ,英特尔始终以履行企业责任及推动可持续发展为重要使命并长期坚守。英特尔始终坚信,在良好的透明度、公司治理、商业道德和尊重人权的坚实基础之上履行企业责任,可以帮助我们化解风险、降低成本、树立品牌价值、拓展未来市场,用技术帮助解决复杂的 社会 问题,为英特尔和我们的利益相关方创造显著价值。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个英特尔人都将从自身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释放技术专长以及员工的激情,共同筑造美好的未来。

腾讯举办2022科技向善创新周 打开美好数字社会之门

日前,由腾讯研究院与腾讯可持续 社会 价值事业部(SSV)联合主办的2022 科技 向善创新周落幕。本届 科技 向善大会,首次改版升级为持续四天的线上研讨,以主旨演讲和专题论坛两种形式推动了对 科技 向善理念更深入的交流和思考。

全新升级的腾讯2022 科技 向善创新周以“打开”为主题,囊括了打开算法黑箱、推进数字包容、促进乡村振兴、循环经济和 社会 价值创新路径等多个重要议题,旨在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和构建美好的数字 社会 。

在为期四天的活动中,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日本 社会 学家、《下流 社会 》作者三浦展、德国马克斯·普朗克 社会 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项飙、科幻作家韩松、《我的二本学生》作者黄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外交学院教授施展等发表了演讲。

在题为《离线、在线、在场》的主旨演讲中,司晓基于当下互联网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一个观点:从“离线”到“在线”,是互联网技术对效率的解放和突破,而从“在线”走向“在场”,在虚拟空间构建仿真世界,现实世界做虚拟增强,实现真正的临场感,是技术升级和演进的必然。

司晓认为,实现“临场感”是元宇宙的重要的演进方向之一,元宇宙本身是一种技术渐进式发展的趋势,是下一代互联网的技术集合。我们不会因为某个单点技术的突破,或者某个颠覆性的产品的横空出世一下进入元宇宙时代,但元宇宙涉及的传感、边缘计算、感知交互、全息影像、仿真引擎、空间声场、AIGC(人工智能生产内容)等技术会扎扎实实的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进一步的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在企业 社会 价值之路圆桌对话环节,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可持续 社会 价值事业部负责人陈菊红表示,今年,可持续 社会 价值事业部在 社会 价值可持续发展、科研 探索 和腾讯公益平台未来发展升级三个方面做了积极 探索 。腾讯第一个500亿元 社会 价值可持续创新计划中,尝试以“人才振兴”破题“乡村振兴”,通过 探索 如何提升乡村治理骨干和产业发展带头人自身的能力,让其带动乡村实现产业兴旺和乡亲们的共同富裕。腾讯公益平台的主要目标是打通捐赠者和受益人以及整个链条各方的信任,让其能自主持续地发展,而腾讯在这个过程中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面对“未来企业 社会 价值如何实现”这一问题,陈菊红表示,可持续 社会 价值事业部将更多从直接的 社会 需求入手,通过接触更多来自科研、教育、农业等领域的人和事,找到相匹配的解决方案并共同推进落地实践。

日本 社会 学家、《下流 社会 》作者三浦展则总结了日本近25年发展历程的经验与教训。他指出,在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大趋势下,企业有责任尽量多雇佣正式员工,并提高非正式员工薪水、改善工作条件,同时为“第四消费时代”的共享型消费创造更多机会。这不仅仅是企业的责任,也应该是政府和行政机关的责任。

著名 社会 人类学家、德国马克斯·普朗克 社会 人类学所所长项飙则从网络中个体之间的关联性出发,指出当下 社会 正在进入一个新的“ 社会 型市场”,即鼓励和营造各种 社会 关系并将其作为盈利的来源。项飙老师通过三个问题,试图厘清网络经济中的个体 社会 关系塑造的基础和微观构造,从而进一步理解这些关系的生成过程以及对 社会 的意义。

科幻作家韩松对于世界如何构建表达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科幻创造了四个新世界:时间自由的世界、空间自由的世界、数字自由的世界和意志自由的世界。所有的科幻都在这四个新世界里发生,所有的发明创造也都源于这四个新世界。科幻既包括科学所代表的逻辑、理性,也包含天马行空的幻想,并用艺术化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而科幻之所以越来越受欢迎,或许是因为当代生活本质上就是理性与感性、正常和疯狂、现实和未来的相互交织缠斗。

对于人类的未来将走向何方,外交学院教授施展在演讲中给出了一种预测:元宇宙就是人类的未来。施展认为,数字世界的可能性远没有被穷尽,而基于区块链真分布式特征的元宇宙提供了一种可能,能够创造一种完全独立和平行于物理世界的数字世界,并围绕数字世界的规则运转。施展同时也表示,构建这样一个数字世界首先要进一步推动算法伦理的进化,实现正义与利益同构。

自2019年起,腾讯研究院已经连续三年发布 科技 向善系列白皮书,每一册都凝聚了包括腾讯在内的领军企业、学术机构、公益组织以及各领域思想者对 科技 向善的思考和实践。 科技 向善的理念,代表着未来企业对于商业价值和 社会 价值如何统一的思考,即不仅要看经济贡献,还要衡量和评估其创造的 社会 价值和 社会 意义。 科技 是一种能力,向善是一种选择, 科技 向善不仅是腾讯的使命愿景,也是时代的一种命题。

科技向善的目标是什么?

科技向善(Tech for Social Good)是一个多方共建的研究、对话与行动平台。这一计划希望针对大众所面对的技术演进带来的重大问题。那么科技向善的目标是什么?

1、 搭建一个立足中国同时面向全球学术界、企业界、政府、民间机构与公众的多方主体、多元背景的对话、研究与行动平台,针对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寻求最大共识与最佳解决方案。

2、 传播“科技向善|Tech for Social Good”的理念,联合社会各个主体共同直面互联网技术与产品带来的各种弊端,促成各方深度对话、达成共识、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与实际行动。

3、 吸引全球互联网研究的顶尖学者、机构、相关主体,共同参与技术与社会相关问题的研究,在科技向善项目这一平台上形成课题池、学者池、资金池;连接和激励各方针对技术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有的放矢、进行有针对性的、跨学科的交流与协作,产出高质量研究报告、观点、解决方案,形成政府、企业、学术界与公众间的良性互动。

关于科技向善的目标是什么的内容就到这了。

科技伦理观的两次进阶:从“不作恶”到“科技向善”

似乎 科技 和大数据的发展总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总是“刺痛”我们。

关于此,以前我们总会说“方便和安全是成反比的,非此即彼”或者“ 你门都 不开,我怎么进来给你服务呢”?

现在我们更想聊一些新的想法。腾讯研究院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理论,叫做“ 科技 向善”。我认为这个理论以及背后的应用思路,可以作为互联网企业关于数据“合理利用”的一般行为原则,加以借鉴应用。

在我看来 科技 向善的提出,否定了之前“为了便捷打通一切数据”或者“为了安全封闭一切数据”的思路。一方面,它“有度、有节”的最大程度来防护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另外一方面又“有理、有利”的开发利用数据,在以数据保护原则为共识的前提下,让数据应用造福于我的的 社会 。

一句话, 科技 向善的本质在于“人是技术的尺度,关键是谁来用”。

前几天(2019年1月11日)腾讯研究院在北京举办了主题为“Relaunch 刷新”的第二届 科技 向善年度论坛。不少嘉宾在对数字经济、数字 社会 、数字治理的认识上,提出了一些有前瞻意义的观点,我觉得有必要来做一番探讨。

数据应用思想的两次进阶:从“不作恶”到“ 科技 向善”

在第二届 科技 向善论坛上,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郭凯天在题为《共建数字 社会 的信任基石》的演讲,谈到了互联网发展20年来的数据应用遭遇的挑战和机遇。

其实我们由郭凯天的分享,纵观产业互联网发展史,关于数据应用和保护的话题已经争论了十几年,全球各大企业、机构、学者贡献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在这其中我认为有两个重要的理念,可以 做为 节点。

第一个节点自然就是谷歌在1999年提出的“不作恶(Do not be evil)”经营理念,谷歌“不作恶”的理念影响了几代互联网企业,后来成为各国主流互联网企业的共识。谷歌坚信,作为一个为世界做好事的公司,从长远来看,我们会得到更好的回馈—即使我们放弃一些短期收益。秉承“不作恶”的理念,谷歌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口碑效应和商业效益的双赢,在“全球最受尊敬公司”的榜单上,谷歌经常位列榜首。

第二个节点我认为就是腾讯研究院提出的“ 科技 向善”理念,“ 科技 向善”其实包含了“不作恶”,并且在“不作恶”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即保护和发展相统一。发展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而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正如郭凯天所言,巨大变革来临前,面临各种矛盾和冲突,要想办法克服、解决,要集结各方的智慧,请全 社会 努力解决的一种状态,最终在 科技 向善的共识下,我们能够找到最好的方法,使互联网帮助每个人生活更幸福、更快乐。

这两个节点,我们姑且称之为1.0到2.0的进阶。一中一西,中美两家头部互联网企业,各自为全球互联网的可持续 健康 发展,贡献了可供全球普遍应用于实践中来的理论指导。

借鉴意义重大: 科技 向善是行业的共鸣曲

“数据能不能用”的争论,我认为可以结束了,我们应该把讨论的重点放在“如何用好数据,让它发挥价值的同时,减少作恶的可能”。

正如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所言(大意),透过过往 科技 发展史来看,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引发全新的人与信息交互方式、甚至工作生活方式的变革。在这个巨变过程中,总是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我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前进,当下我们应该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和 科技 向善的理念,去应对挑战并且解决问题。

司晓的观点其实就是解决“发展和矛盾”问题的一般原则,即我们不能因为近年频繁的数据安全问题而因噎废食,放弃了对数据的应用,走向封闭;我们也不能因为单纯的看到数据应用带来的前景,而无节制的对数据进行滥用,带来数据危机。

科技 向善的理念虽然是腾讯研究院提出的,但绝对不是腾讯一家的独奏曲,而是行业的共鸣曲。腾讯创始人之一张志东先生也提出号召,鼓励 科技 同行与政府、学术界、公众一起携手,直面数字 社会 出现的一些新的复杂命题,寻求共识与解决方案。

相信参加过这次论坛的朋友也感受很深刻,这个活动腾讯起到搭台和抛砖引玉的价值,发言的嘉宾来自于各企业、机构、高校。比如北京大学 社会 学教授邱泽奇、《经济学人·商论》执行总编辑吴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VIPKID创始人陈媛等等。

这些嘉宾的发言有很多干货,也有很多可供行业其他企业借鉴的观点,我以为应该系统性的进行总结,形成统一的几点决论,完善腾讯“ 科技 向善”的理念。进而通过媒体报道、研究报告发布、多媒体制作展播等手段,普惠的给我们的产业提供借鉴和指导。

当然透过当天活动来看,我们的行业相关企业、机构,这几年也在不断通过实际的行动、计划,践行 科技 向善理念。比如京东应用AI技术打击机器注册的黑产、腾讯微信推出的洗稿合议机制、腾讯未成年守护计划、美团青山计划、拼多多 科技 扶贫战略、掌阅护眼阅读模式等等,这些案例都值得大力推广。

前瞻:数据应用伦理的未来三大趋势

其实数据应用伦理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过去也写过很多分析文章,今天我们不再总结过往和分析现在,而是通过 科技 发展的规律,来前瞻数据伦理的未来趋势,主要来说是两个方面。

第一:合规大于效率

2018年,滴滴因为平台机制的缺陷,对用户信息保护机制的漏洞,以及管理的疏忽,出现了两起严重的 社会 事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后来滴滴进行了系列的整改,把安全放在了最核心的高度,在安全为准则的前提下,开展产品的落地,以及业务的创新。

滴滴的整改其实也释放出一个信号,互联网经过蛮荒发展过后,由之前的“效率大于规范”进阶到“规范大于效率”,任何涉及信息服务的平台和产品,都应该在用户数据的保护基础之上,进行开发利用。

同时当效率和合规冲突时,我们应该选择后者,放弃前者。这也就不难理解,马化腾之前演讲中为什么提到“数据保护应该优先于数据打通”。

第二:打破零和博弈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曾经提到过:中国人更加开放或者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如果说用隐私来交换便捷性或者效率,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这么做的。

这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零和博弈”论,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他们认为“方便和安全是成反比的,无法达成共识”。事实上,随着 科技 的发展,问题在频发的同时,我们的解决方案也在不断进步,用俗话来说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打破零和博弈,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设想。有太多的案例可以佐证,就以当下全民都在用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为例,几乎算当前全球最便捷的支付方式,拥有多种支付途径和入口。但我们每个人都感同身受,这两个产品非常便捷也非常安全,极少发生信息泄露和账户被盗事件。而保障我们安全的机制,就在于通过人工智能计算,形成一套风控机制,寻求到了数据开发和保护之间最大的公约数。

类似的案例还有京东金融,京东金融依托京东庞大的用户和交易量数据以及关联外部合作伙伴数据资源,通过多维度建模形成的安全魔方产品,对于消费者在生活中遇到的支付安全隐患如申请欺诈、信用欺诈、账户盗用、洗钱、羊毛党、虚假交易等行为可以实现有效防范。与此同时,凭借扎实的技术和创新能力,提供了PC及移动端适用的APP支付、二维码支付、NFC近场支付、人脸识别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

第三:用户成为参与者

在大多数行业人士的认知中,数据信息的应用和保护,主要是管理机构和企业要做的工作,与用户无关。

但在今天,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高效发展,用户的自我意识已经全面觉醒,他们更想扮演“受众进阶成参与者”的角色。的确,广大的用户作为服务的使用者,往往能第一时间发现产品的缺陷和数据的漏洞,进而提出改进意见。

当然这并不是说直接给予用户参与决策的权限,而是我们的相关企业和机构,对信息治理工作,应该是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将用户的意见(分散无系统)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最终出台的机制和规则又将回到用户中去、服务于用户。并且在用户的实践和应用中,考验这些意见、理论、机制是否合理、正确。然后一次次循环,理论一次次完善,产品一次次更新迭代,必然使得我们的治理机制更正确、科学。

刘晓春:数据治理是科技向善的源头

文 刘晓春

曾几何时,人们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会从繁重的体力劳动、简单乏味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人类会进入一个更加公平、和谐的 社会 。然而,这样的美好 社会 从来没有达到过,自从工业 社会 以来,繁重的体力劳动、简单乏味的重复劳动,在技术进步中只是转换了形态,且在资本和技术的作用下,被更加精准和残酷地挤压。

工业化时代来临,机器代替人的同时,人类也发明了泰勒制。科学的机器设备和科学的生产管理制度,造成的是贫困的工人和紧张的劳资关系。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出发点是造福人类。但是资本的逻辑很清楚,减少人工,降低人工成本。更加精准科学的管理,带来的是“996”福报和被算法牢笼的员工、快递小哥和客户。

曾几何时,我们认为,互联网的发展,数据更加开放,信息更加透明,销售者可以更方便地找到需求者,消费者可以更容易地找到所需要的商品,投资人可以撇开中介直接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精准地评估风险。因此,敦促 社会 各方开放数据,打破信息孤岛。结果却是形成了严重的信息和数据垄断。并且,数据成了数据垄断者垄断经营、向数据提供者索取收益的工具。

曾几何时,我们认为,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更加公开,信息的传递更加快速与广泛,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丰富、更方便,有利于促进人们开放思维、独立思考。却没曾想到,互联网是个信息泥沙俱下的深坑,充斥着各种虚假信息和垃圾信息。更由于各种人工智能算法的作用,反而固化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为每一个人筑起了思想的围墙。

人工智能、客户画像,初始是为了商品的精准营销。但当在互联网上任何事物都有了商品属性和营销属性后,思想的营销、观念的营销,比商品的营销更成为互联网上的主流。 当一个人接受了一种观念,算法会自动不断地发送同类观念的信息,并且观念不断地极端化和低俗化,人们的思想于是更封闭、更极端,为 社会 带来看不见的动荡隐患。部分人的过度消费、过度借贷,是这类观念灌输在经济领域造成的一个恶劣结果。

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因为数字经济的未来,数据,突然成了被广泛叙事的名词,有所谓“得数据者得天下”之说,这之前是“得渠道者得天下”“得流量者得天下”,也因此,数据便成为了“资产”。

前两年有几位搞智慧管理的朋友跟我讲大数据的神奇作用,并吹嘘他们已经拥有了多少数据。我说:“作为一个管理者,我完全清楚掌握足够信息的重要性,也完全清楚打通各类信息隔离的协同效应。但是,我更清楚,你应该采集什么信息,确保信息的安全性,比掌握足够信息和打通信息隔离更重要。不该你拥有的信息,你抓取来了,并且用到了不该用的地方,说严重点,是可能要被杀头的。”

因为 科技 的高度发展,人类现在意识到,人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样, 科技 更需要与人类和谐相处, 科技 平台公司要与 社会 和谐相处。

科学技术是中性的,并没有善恶之分,为善还是为恶,是人的因素;资本是逐利的,逐利的结果是善是恶,同样是人的因素。要让科学技术与人类和谐相处,让 科技 平台公司与 社会 和谐相处,不可能只靠资本背后的人的自我道德约束,还是需要公共制度和机制的安排。

厘清数据交易的概念与逻辑

科技 平台公司之所以能发挥作用,正在于大数据的有效运用。因此,要创造一个大型 科技 平台公司与 社会 和谐相处的环境,先要理顺大数据的一些问题。

首先,需要更清晰地定义“数据”概念。 目前,关于“数据”的概念包含非常庞杂的内容,有时与传统的“信息”“资料”“情报”相混淆。当然,在大数据技术面前,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成为“数据”的。但是,经过大数据技术采集、处理之前的“数据”与经过大数据技术采集、处理后输出的可以作为资产的“数据”究竟有没有区别?区别在哪里?经过大数据技术采集、处理之前的“数据”是不是资产,是否可以交易?这个分别,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确认原始数据所有权、使用权及今后数据收益分享的前提。

许多人强调,大部分数据都是人们在交易、生活等行动中产生的,本来就无所谓归谁所有,这些数据 科技 公司不采集,就不成其为数据。但另一方面,许多人又大声疾呼打通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其目标不是这些行为数据,正是那些原始档案信息及个人、机构的身份等各类相关信息。不能不说,这是两类完全不同性质的数据或信息。可能分别讨论两类数据,才能分清有关数据的一些法律等边界。

其次,需要分清可共享数据和不可共享数据。 可共享数据需要确定相应的共享范围和期限。现在出台的新的法律要求对数据分级分类,是完全必要的。目前,不仅“数据”这个概念泛化,“信息共享”也是一个非常泛化的概念。同样的信息,或者数据,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机构,其意义、性质和作用是不同的。“共享”也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不是任何数据都可以全 社会 共享的。不同的数据需要有不同的共享范围和期限,更不是所有数据都可以提供给市场交易。实际上,许多 科技 平台公司,以“共享”的名义攫取数据后,都垄断数据,不仅不与 社会 共享,甚至也不与原提供数据的个人和机构共享。

第三,审慎对待数据资产和数据资产交易,区分数据服务和数据买卖。 数据是“资产”,这同样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因为这个概念,导致许多 科技 企业不择手段地去攫取各种信息,倒卖各种信息。以前,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甚至情报服务,都有一定的市场,但整体规模不大。今后,数字经济、数字 社会 条件下,数据服务业应该会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但是,数据服务与数据交易是否等同,恐怕是要进一步探讨和厘清的。

在厘清数据服务和数据交易的基础上,还需要厘清什么样的数据才可以作为资产。前文讲要清晰定义“数据”,分级分类,要区分可共享与不可共享数据,都与最终哪些数据可以作为资产进行交易有关。

必须明确的是,可共享的数据是不可以交易的。比如,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银行将相关的信贷风险数据发送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供参与银行在业务范围内共享。这样的数据,中国人民银行是不能作为资产出售的,共享这些数据的银行也不能将这些数据据为己有并转卖获利。前期一些地方搞数据交易中心等,之所以没有成气候,就是还没有搞清楚什么样的数据才可以作为资产进行交易。

第四,数据资产的会计处理。 数据如果可以作为资产,就带来会计记账和核算问题。现在会计科目中一般有资料费、咨询费等管理费用开支。数据资产如何认定属性,肯定不是固定资产,也不是库存材料,与低值易耗品不同。作为资产的价值如何确定?是折旧还是摊销?是否按公允价值计算现值?如何记账背后的问题是,数据资产的市场价格是不是波动的?价格没有波动,市场交易就活跃不起来。数据资产的质量如何认定?数据资产如果像现在这样有如黑箱或盲盒,就无法确认质量和评估价格,市场也不可能活跃起来,否则只能是如同赌石一类的另类市场。真是这样的话,数据资产作为对数字经济的促进作用就很难正常发挥。

再有,数据资产如何保存和使用?作为资产,是否可以出借或转让?如果可以出借,最初的买入还有意义吗?如果可以转让,接受方如何认定转让数据的价值?这里牵涉到,数据未被使用而出借或转让,或已被使用并留有备份而被出借和转让等情况。数据无限制地出借或转让,对于最初的数据资产生产商又意味着什么?如果真是这样,这个市场是不可持续的。也因此,对于开放数据交易,建设数据交易市场,恐怕需要制度先行,而不能贸然先开放再说。

和谐共处的五项制度安排

在理清楚大数据问题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需要就 科技 平台公司与 社会 和谐相处探讨相应的制度安排。

首先,科学地看待 科技 平台公司的垄断。 应该看到,同类业务在 科技 平台的集中,正是数字 科技 发挥协同效益的体现。万物互联条件下,今后的物联网一定是相关行业或产业产供销各个环节的参与者都在同一个物联网平台,物联网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目前已经出现的 科技 平台公司,应该说还只是初级形态的平台。今后还会出现不同领域形形色色的平台。

由此逻辑看,一方面要鼓励平台竞争,但又不能以市场集中度定性垄断。我们还是要从 科技 的两面性着手,平台的市场集中度不是必然负面的,真正的问题是平台实现市场集中的手段。

以电信为例,电信公司是人们电信沟通的平台。要实现沟通,交流双方就必须能接通信号,所以,人们一定会集中到互相能接通信号的平台上。如果电信公司的电信通道不能互相接通,人们最后一定会集中到一两家电信公司。如果以市场集中度把这一两家公司定性为垄断,要求分拆,过一段时间,人们又会自然而然地集中到一两家公司。现在,电信公司之间的信号通道互相打通,用户可以带号转台,就有了竞争,但总体上,人们在习惯上还是会相对集中。

第三方支付平台、电商平台等各类平台,也是同样道理。近期出台办法,禁止平台公司采取“二选一”等手段垄断经营是非常正确的。

其次, 科技 平台公司职能单一化。 科技 平台公司真正的垄断问题是利用平台垄断客户、垄断平台上的相关业务。比如,电商平台公司利用平台资源经营各类金融业务等。

最近人们讨论平台公司在联合贷款中收取引流费是否增加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笔者认为,一、从这些年实际情况来看,所有互联网金融平台发放的贷款,利率都比银行高。技术真的没有解决贷款贵的问题,只是让贷款更贵了。二、助贷、引流等,实际上是增加了中间环节,当然就增加了中间环节的盘剥。

据说平台们都觉得很委屈。真委屈吗?未必。电商平台,就相当于线上的义乌小商品市场,里面的商户只是在经营商品交易的时候才是平台的客户。当这些商户需要办理其他非商品交易业务的时候,他们就不是平台的客户。就好比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商户,他们在摊位上销售商品的时候,他们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租户;当他们进货需要贷款和支付的时候,人虽然坐在摊位上,但却是银行的客户。希望给商户减少中间环节的互联网平台自己却横插一杠,成为中间环节,实在是一个悖论。

在数字经济中,各类数字平台既是商业机构,同时也具备公共品的属性,因为公共品的属性,为了保持公信力,其职能必须单一化。为此,互联网 科技 公司的平台服务业务必须与其他业务严格隔离,其他业务只能以同样条件在平台上与平台上的其他参与者公平竞争。

第三,数据采集、治理、服务、出售持牌制。 数据的产生与运用,大致可分为采集、治理、服务和交易这四个环节。由于数据的特殊性,可能需要对这四个环节分别考察和分别监管。

就采集数据而言,目前亟须规范数据采集资格和权限。现在可以说是各种机构、各种场合、各种App都随时随地在采集数据,尤其是个人身份等数据,被采集者根本不知道采集者是谁,为什么目的而采集。采集个人身份等数据,都号称按规定需要实名制,需要采集姓名、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人脸识别等,有的甚至还要求与银行卡绑定。

当客户银行卡发生盗刷或资金损失,银行认为是客户没有保管好自己的相关信息,但在到处采集个人信息、交易个人信息的环境下,客户确实不知道如何保管好自己的信息,更不知道自己的信息被什么人、什么机构所掌握。所以,银行卡资金损失,客户觉得很无助。如果法院因此让银行承担资金损失的责任,无论是法理还是事实,都是说不通的。

所以,对采集数据必须有明确的规则,什么类型的数据采集,必须持牌。 无资格者不得采集特定的数据。根据机构不同的经营目的,必须明确不同的数据采集范围。对一些场合必须确认真实身份等数据,可以考虑集中认证机制。比如公园门票,客户只要刷一下身份证或输入手机号等,系统自动到公安等系统确认身份,公园本身不得采集、保存、应用、转卖相关数据。

就数据治理而言,毫无疑问,也需要持牌经营,对不同机构可以核准不同的数据内容。

就数据服务而言,对数据内容、数据服务形式、服务对象,可能需要有明确规定。比如征信公司,就是为金融机构,或者贷款机构提供客户征信服务。今后工业物联网平台,其数据服务对象,可能只能是同一个平台上的相关企业,不能超出这个范围。

就数据资产交易而言,恐怕至少出售业务必须是持牌经营,购买方是否需要持牌,需要进一步探讨。这里的关键还是前文说到的,什么样的数据可以成为资产,可以上市交易。

这里之所以把四个环节分开了分析,是因为一般来说一个 科技 平台公司不会只经营其中的一个环节,但这四个环节可以有不同的组合。笔者认为,可能不能允许同一个 科技 平台公司可以拥有所有这四个环节的业务,特别是数据服务业务和数据交易业务,不能由同一个公司经营。比如征信业务,就只能是为特定客户提供数据服务,其所拥有的数据不得上市交易。前文讲到的共享数据,就只能用于数据服务,绝对不允许作为数据资产出售获利。

有些企业采集数据,是为了自身产品研发、改善营销等,比如 汽车 制造企业采集行车数据,目的是为了 汽车 技术的研发,首先需要规定这类数据的范围,比如行车数据、路况数据等,但与提供导航服务企业不同,并不需要定位数据;其次就是,数据只能用于自身研发,不得对外提供数据服务和出售相关数据。因此,这样的企业,就只能拥有采集数据和治理数据的牌照。

第四,建立专业的 科技 平台公司及数据行业监管体制。 有关这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正在不断发布,更有许多深入的研究。本文不做赘述,只谈几点建议:一是,鉴于今后数字经济的发展,各类 科技 平台公司和数据行业会有很大的发展,这两个行业与传统的各行各业有很大的区别,又具有公共品属性,风险影响很大,可能需要设立专门的部门进行专业监管。二是,为了监管的专业性、公开性和有效性,需要引入如会计师事务所之类的第三方机构,依据监管要求,对 科技 平台公司和数据行业的业务、 科技 、算法模型等进行审计。三是,数据资产交易,需要考虑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的规则和程序。监管,包括市场规则等,必须统一规制,不能各部门各搞一套本系统的市场和规则,最后形成监管套利的混乱局面。

第五,各类 科技 平台必须开放。 要建设 科技 平台与 社会 和谐相处的环境,消除垄断和赢者通吃现象,必须从制度上要求平台公平开放,让平台本身成为一个充分竞争的平台。

以电商平台为例,一方面平台的职能或功能需要单一化,就是提供一个有利于商品交易的高效率平台,真的让天下做生意的人没有不好做的生意。另一方面,为了让平台上的人们好做生意,应该允许各类支付手段在平台上提供服务,充分竞争;让各类金融机构进入平台,直接面对平台上的各类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充分竞争;其他行业也是如此。

如果该电商平台公司自己也要开展这些业务,可以设立专业公司,获得相应牌照,与平台本身业务严格隔离,与其他同业在平台上公平竞争。许多大型商场都有银行网点进驻,银行只向商场业主支付租金,商场业主并不过问商场里的商家与顾客到这个银行网点办理业务,更遑论代替银行确定贷款利率和收取引流费。地铁站里银行布设的ATM机,同样如此。 当然,如果银行需要平台提供相关的有偿数据服务,则平台提供的数据,客户不应该是打了马赛克的,数据的质量是可以鉴别的。平台提供的只是数据服务,客户还是必须与银行直接洽谈相关业务和价格。

放眼人类 历史 , 科技 造福人类。数字 科技 以及因数字 科技 而起的 科技 平台公司,也一定会造福人类。但 历史 也告诉我们,每当有重大 科技 产生,都会带来人类 社会 的重大转型。转型本身是人类 社会 的发展与进步,但转型过程并不总是为当时的人类带来幸福, 科技 在转型中并不总是给人类带来平等与快乐,更多的往往是一代人遭遇的动荡、不平等甚至战争。

如何让 科技 、大型平台公司与 社会 和谐相处,减少转型期的 社会 摩擦强度,是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人类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题图来源 | Pixabay

版面编辑 | 周斌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鸽吻梦冥(2022-10-09 09:30:52)回复取消回复

    化和包容性,并为其他人创造更多机会。展望2030年,英特尔将把技术岗位的女性人数增加到40%,并使担任高管职位的女性和少数族裔的人数提高一倍。英特尔还将与行业合作,制定并实施全球包容性指数。该指数将提供通用的定义和数据,以明确找出根本原因和所需采取的

  • 颜于嘻友(2022-10-09 16:37:47)回复取消回复

    资本是逐利的,逐利的结果是善是恶,同样是人的因素。要让科学技术与人类和谐相处,让 科技 平台公司与 社会 和谐相处,不可能只靠资本背后的人的自我道德约束,还是需要公共制度和机制的安排。 厘清数据交易的概念与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