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发育儿科学是研究儿童的词条
本文目录一览:
- 1、儿科学的特点不包括什么
- 2、儿科学名词解释
- 3、儿科的学科范围
- 4、儿科专业前景怎么样呢?
儿科学的特点不包括什么
儿科学就是研究青春期过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疾病防治,身心健康的临床医学学科是全面研究儿童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据有关信息得知,儿科学的特点不包括个体差异。是临床医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儿科学名词解释
儿科学(pediatrics) 是研究胎儿至青春期各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疾病防治、身心 健康 的临床医学学科,是全面研究儿童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是临床医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胎儿期(fetal period) :从受精卵形成至小儿出生为止,共40周。划分为3个阶段:妊娠早、中、晚期。
新生儿期(neonatal period) :胎儿娩出后脐带结扎开始到满28周。
围生期(perinatal period) :是指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一个特定时期。指自妊娠28周(此时胎儿体重约1000克)至生后7天。
婴儿期(infant period) :胎儿脐带结扎到1周岁,包括新生儿期。
幼儿期 (toddler’s age) :1岁到3岁。
学龄前期(preschool age) :3岁至6~7岁,幼儿教育时期。
学龄期(school age) :6~7岁到12~13岁,小学学龄时期。
青春期(adolescence) :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上中学时期。这一时期结束时体格逐渐停止生长,各器官功能发育成熟,从生物学角度来讲已完全发育成熟。
液体疗法 :通过补充液体来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恢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计划免疫(planned immunization) :根据免疫学原理,儿童免疫特点及传染病发病情况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生物制品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机体特异免疫力,达到控制以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SDA)=食物的热力作用(TEF) :食物中的宏量营养素除了为人体提供能量外,本身在消化、吸收过程中出现能量消耗额外增加的现象,即食物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能量,如氨基酸的脱氨以及转化成高能磷酸键产生的能量消耗,称为食物的热力作用。
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 :是在RD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4项营养水平指标:估计平均需要量(EARs)、推荐摄入量(RNIs)、适宜摄入量(AIs)、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s)。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eln—energy malnutrition,PEM) :是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临床上以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为特征,常伴有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
体重低下(underweight) :其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中位数—2SD,如在中位数—2SD —3SD为中度;在中位数—3SD以下为重度。
生长迟缓(stunting) :其身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中位数—2SD,如在中位数—2SD—3SD为中度;在中位数—3SD以下为重度。
消瘦(wasting) :其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值的中位数—2SD,如在中位数—2SD—3SD为中度;在中位数—3SD以下为重度。
小儿单纯性肥胖(obesity) :是由于长期能量摄人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均值的20%即可称为肥胖。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l) :是指体重(kg)/身长的平方( ),是目前诊断肥胖的最有用指标。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是由于小儿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 主要特征: 为正常生长的骨骺端软骨不能正常钙化而导致骨骺病变。主要见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
维生素 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Tetany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 又称佝偻病性低钙惊厥。由
于维生素D缺乏,至血清钙离子降低,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症状。表现为全身惊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痉挛等,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幼儿。
鸡胸,Chicken breast: Vd缺乏性佝偻病激期,由于肋骨骺部内陷,以至胸骨向前突出,形成鸡胸。
漏斗胸,Funnel breast: Vd缺乏性佝偻病激期,由于胸骨剑突部向内凹陷,形成漏斗胸。
郝氏沟,肋膈沟,Harison groove: Vd缺乏性佝偻病激期,由于膈肌附着出的肋骨受牵拉而内陷形成的一道横沟。
佝偻病串珠,Rachitic rasary :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沿肋骨方向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及圆形隆起,从上至下如串珠样突起,以第7—10肋骨最明显。
新生儿(neonate,newborn)系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内的婴儿。
胎龄 (gestationalage,GA)是从最后1次正常月经第1天起至分娩时为止,通常以周表示。①足月儿(fullterminfant):37周 GA
儿科的学科范围
儿科学属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研究对象是自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它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小儿身心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治质量的医学科学。
1、学科研究范围:儿科学研究从胎儿到青春期儿童有关促进生理及心理健康成长和疾病的防治。目前有儿童保健、新生儿学、呼吸、心血管、血液、肾脏、神经、内分泌与代谢、免疫感染与消化、急救以及小儿外科等专业。每个专业学科又和基础医学某些学科有密切联系,如生理、生化、病理、遗传以及分子生物学等。
2、课程设置:基础理论课: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电子计算机应用以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基础医学课程。
专业课:儿科学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内科各专业课程。
儿科学主要相关学科:内科学、外科学,神经病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等。
儿科专业前景怎么样呢?
儿科学专业就业前景主要有研究胎儿至青春期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预防、疾病诊疗、保健等方面的工作,也可进行儿童健康的保障与小儿疾病的预防、诊治等工作,还是很不错的。
专业简介
儿科学主要研究胎儿至青春期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预防、疾病诊疗、保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儿童健康的保障与小儿疾病的预防、诊治等。例如:新生儿先天性疾病的筛查,幼儿疫苗的接种,儿童感冒、发烧等疾病的诊断、治疗等。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儿科专业为特长的临床医师。为儿科医疗事业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能从事儿科和儿童保健工作或医学研究的儿科医学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医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扎实掌握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初步掌握常见急、难、重症的处理原则;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