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头条资讯 > 正文

头条资讯

幼儿科学教育古代到近代案例(我国古代的幼儿教育对当代幼儿教育的借鉴之处)

hacker2022-06-08 08:14:31头条资讯100
本文目录一览:1、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实例是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实例是什么

案例:有趣的盒子(科学活动,小班)

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在了解盒子的大小,形状、用途等过程中积累相关的生活经验。

2、在感知不同盒子的大小、形状、用途及根据用途分类。

过程:说说自己的盒子——集体交流_——小结

点评:这一环节主要是给幼儿提供充分表达自己原有经验的机会,尝试大胆表达。

古代儿童教育原则和方法有什么经验及启示?

选B

赫尔巴特 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1776-1841)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从小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同时也广泛接受了各种新的思想。1806年著《普通教育》,并在哥尼斯堡大学创办第一所教育研究所。

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学》、《论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教育学讲授纲要》等。这些著作的内容集中反映了赫尔巴特关于教育目的、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多方面兴趣等观点。在这些著作中,赫尔巴特首次提出了教育学应以心理学为基础的观点,从而使教育学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他为了进一步揭示观念相互作用的规律,还提出了“意识阈”(conscious threshold)和“统觉团”(appercertiue mass) 的概念。他以为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抑制的状态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便须跨过一道界线,这些界线便为“意识阈”。而任何观念要进入意识内,都必须与意识中原有观念的整体相和谐,否则就会被排斥。这 个观念的整体叫做“统觉团”。他根据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将课堂教学划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即著名的“形式阶段理论”,从而为近代教学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一理论后来被他的学生发展成“五段教学法”。他提出了多方面兴趣学说,认为人具有多方面的兴趣,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与此相联系,他设计了一套内容广泛的课程体系。他首次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认为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从而阐明了教育与教学之间的辩证关系。此外,他还就德育、学校管理、各年龄阶段的教育、课程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赫尔巴特是近代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他在教学的心理学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他作为“教师中心说的代表人”,他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极大。但他过于强调教师及书本的作用,教学方法也有形式化倾向。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他的教育理论已经完全不合时宜了。

赫尔巴特 (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 德国教育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有“教育学之父”的称谓。

约翰·菲力特力赫·赫尔巴特(1776-1841)——公元1776年出生在德国西北部奥登堡(Olderberg)。祖父是医生,父亲先是律师,后来升为枢密院顾问官,母亲是一位美丽聪慧而且具有深厚文学修养的妇人。赫尔巴特是独生子,家庭温暖,使他感到无比幸福;但不幸有一天他不慎跌进沸水桶中,遭到灼伤,使得一辈子身材瘦小,无法健壮。赫尔巴特的求学和事业成就受他母亲的影响最深。在他从小念书的时候,他的母亲每天陪伴着他,督促他念书,连上课都在他身边,甚至陪伴他一起研究希腊文。

赫尔巴特最早受教于尤金(Ulzen)牧师,获益甚多。尤金的教育哲学认为: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思想的纯洁、果断和有恒,这种理论对他的教育思想,有深巨的影响。赫尔巴特12岁到18岁进入一所德国中学读书,此时已显出其天才。学校对他的评语是:表现优异,守秩序,品德优良,对自己天赋才能已懂得力求发展和改进。他多才多艺,不但具有数学、语言和哲学的才能,而且是天才音乐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成熟很早,11岁就研究理则学,12岁研究形而上学,14岁写了一篇论文称为

体现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成性的特点的案例分析

科学教育与科学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变革,科学教育已从传统的学科教育向现代科学教育转变,产生了现代科学教育的新概念。国家《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布前后,幼儿园教育中也出现了幼儿科学教育的概念。近十年来,幼教界一直交叉使用着“科学教育”和“常识教育”这两个概念。目前,人们对幼儿科学教育的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教育”与“常识教育”没有什么区别,“科学教育活动”就是原来“常识课”的替换词;另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教育”比“常识教育”增加了现代科技、环境保护等新内容,注意让幼儿了解事物间的关系,增加了幼儿的亲身活动和动手操作。但目前人们对幼儿科学教育的认识仍很模糊,教育实践没有改观,多数教师仍然“用上常识课的方式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活动”。

要认清幼儿科学教育的本质特征,必须首先研究和澄清科学是什么和幼儿的认识特点是什么。

一、科学是什么

提及科学,人们一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物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学科知识,或者是在头脑中浮现出科学家们进行实验研究的情景。但对于科学是什么,人们没有一致的看法,也很难下一个确切的定义。而且科学已有那样漫长的历史,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科学通过多种方式与社会相互作用,其本身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改变着自身的涵义。尽管如此,人们对科学的认识随着科学的发展,还是在日益深刻和趋于全面。

19世纪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把科学定义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作为知识体系,包括概念、原则和理论。这样的定义是从结果、从既成的形态上概括科学本质的,自有其深刻之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仅仅把科学定义为知识体系是远远不够的。科学更是一种探求知识的活动。爱因斯坦曾把科学定义为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这提示我们:科学不仅仅是已经获得的知识体系,它更是一种通过亲身经历去探求自然事物的意义,进而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科学作为认识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探索、解释、检验。

对于科学即成果、科学即过程两种观点的争论,又有许多学者从科学认识论的角度提出,科学既是成果也是过程,而且也是一种价值或态度,包括对世界的好奇心、相信世界可以被认知、实事求是、创新性、合作等。所以,科学的内涵包括科学态度和价值、科学过程与方法、科学知识三个基本要素。

二、幼儿的认识特点是什么

在探讨幼儿的认识特点时,许多学者提出:每一个幼儿都是小小的科学家。确实,在人生的长河中,入学前的孩子们与科学家的相似之处最多,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到许多影响和压制,相似之处越来越少了。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

孩子们有着与科学家一样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是与生俱来的,也可以说是我们从祖先那里承袭来的。小孩子个个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好奇、好探索,他们生机勃勃、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地探索周围的世界。正因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每个孩子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没有什么东西能逃出孩子们的注意之外,尤其是越不知道或越被禁止触摸的东西,孩子们就越想探个究竟或试试自己的想法。听完了有趣的故事,为了知道谁在录音机里说话,他们会设法打开;下雨之后,我们越告诫孩子踩进水坑会弄湿鞋和裤子,孩子们越要往水坑里踩......这样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决不亚于科学家。

只要留心,我们还会发现,孩子们最初关心的问题都和自然环境有关。天为什么是蓝的?小草为什么是绿的?天为什么会下雨?月亮为什么会住在天上?太阳为什么是圆的?鸟儿为什么在天上飞......孩子们所关心的这些现象和问题,恰恰是最基本的科学问题。可以说,科学家们在以专业的方式从事着孩子们自然而然在做的事,寻找着孩子们最关心的问题的答案。

(二)孩子们通过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

幼儿除了好奇、好问、好探索,关心许多”高深的科学问题“外,还是个勇于行动的实践者,一个通过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的人。

心理学研究一再证明,幼儿的年龄特点就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形象的,思维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还必须以具体的事物和材料为中介和桥梁,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例如,面对一摊烂泥时,孩子可能会想:“如果我一脚踩下去会发生什么事?泥巴踩起来会怎么样?会不会从我的脚趾缝挤上来?”紧接着,他便一脚踩下去,以证实他的想法。

又如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下雨之后,我们越是不让孩子们去踩水坑,孩子们越要往水坑里走,一试高低!孩子们正是通过与物的直接相互作用来获得有关认识的。正如皮亚杰所说:认识既不来源于客体,也不来源于主体,而是发生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不仅如此,孩子们和科学家一样,也使用科学探究方法,只是不自觉而已。而且,由于经验水平和思维特点所限,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具有很大的试误性。他们对事物特点的认识和对事物间关系的发现。需要尝试多次,或不断排除无关因素,才能接近答案。一个3岁半的幼儿在第一次接触橡皮泥时想用它做糖球,他把橡皮泥一小块一小块地揪下来,再用几小块橡皮泥合在一起做糖球。老师发现,他每揪一块橡皮泥都在脸上蹭一下,就好奇地问:”你这(做往脸上蹭的动作)是什么意思呢?”幼儿认真地说:“我试试橡皮泥粘不粘。”幼儿一直一丝不苟地试着,偶尔有一次忘了往脸上蹭,还马上拿回来再补试一次......三十几次后,他不试了,终于相信了橡皮泥的粘性。

(三)幼儿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具有非科学性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和解释,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受到其原有经验和思维水平的直接影响,形成幼儿期所独有的“天真幼稚的理论”和“非科学性的知识经验”。

孩子们总是用原有经验解释事物。教师说小朋友喝开水身体好,幼儿就会用开水去浇花;懂得了种子泡在水里能发芽、长大,他就会把落在地上的小花瓣拾起来,泡在水里,让它长大。

幼儿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解释只是根据具体感知到的表面现象来进行。在问幼儿“月亮为什么不会掉下来”时,幼儿会回答“月亮因为明亮,所以不会掉下来”。幼儿在探索接亮小电灯的方法时,虽然他只是把横放在桌面上的电池竖了起来,连接方式没有丝毫改变,但他会惊喜地报告,他又发现了一种新的连接方法。

幼儿还总是用“儿童独特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及其关系,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解释具有“人为的”和“万物有灵论”的色彩,幼儿的这一特点是我们早已熟知的。

他们相信每一件东西都是由人所创造的;他们还相信自然界的事物像他一样,是有生命、有意识、有意图和有情感的。

幼儿在认知发展上的这些局限性,就决定了他们能理解的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程度的非科学性,决定了他们不能像中小学生那样学习真正的科学概念,而只能获得一些有关周围世界的浅显知识经验。

三、幼儿科学教育的特性

通过对科学是什么和幼儿的认识特点的分析,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幼儿科学教育不应该等同于以往的常识教育,也不应该只是加上些新内容和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

幼儿科学教育应成为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并获利用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也是乐学、会学这些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其基本特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的长远性

追求有益于幼儿终身发展的大目标,是幼儿科学教育界价值取向。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已经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革。终身教育的倡导和实施,使儿童的学习已经走出以往的狭小范畴,开始成为贯穿一生的完整过程。这意味着两个重要变化:

一是一个人仅仅依靠十几年的学校教育无法适应一生的社会生活,他必须终身不断学习;

二是作为人生起始阶段的幼儿教育,要为一个人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做准备。

为了幼儿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幼儿科学教育应注重幼儿乐学和会学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强调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发展幼儿不断学习的能力。

如果通过科学教育培养起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幼儿就有了终身学习的动力机制。如果孩子们通过学习科学,获得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就能不断运用这些方法去获得知识,解决各种问题。

当我们预想的教育内容与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发生矛盾时,我们决不能以牺牲幼儿对学习的兴趣为代价来求取知识的传递。

(二)内容的生活化和生成性

教育内容生活化是引发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重要前提与条件。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不仅为幼儿获得能真正理解和内化的科学知识、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而且,只有幼儿真正体验到学习内容对自己及与自己相关的人的意义,是自己当前想要知道的东西和解决的问题,他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才能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才能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幼儿对感兴趣的东西学得积极主动,效果好。这一点早已为我们所熟知。不仅如此,事实上,孩子们感兴趣和想要探究解决的问题,本身就已经暗含着符合教育目标和价值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发现、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及喜欢的内容,生成科学教育活动;要善于发现、保护和培植幼儿那种科学家般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幼儿科学教育的这一特性是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幼儿理解科学的实际意义,获得终身学习的动力机制的根本保证,也是幼儿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经验的根本保证。

(三)过程的探索性

幼儿科学教育应该是引导幼儿通过探究,发现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幼儿的知识经验不再是教师直接告诉和传授给幼儿的,而是幼儿自己获得的。儿童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用范例或操作实验向幼儿分步讲解或示范,而是支持、引发和引导幼儿的探索和发现过程。

当前,许多教师认为,幼儿活动、操作了就是主动学习和探索了,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事实上,真正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幼儿与物的相互作用,也就是孩子的活动和操作;二是幼儿原有经验与新发现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幼儿的操作是在验证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老师的想法或老师告诉他的答案。当让幼儿配绿色时,老师告诉幼儿蓝色加黄色可以配成绿色,然后再让幼儿动手操作,这样的教育引导是在让孩子们通过操作,验证老师的想法或老师告诉的答案。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索。真正的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应该是先让幼儿调动原有经验,充分猜想什么颜色和什么颜色合起来会变成绿色。孩子猜想的结果可能不止一种:他们可能认为是蓝色加黄色:也可能认为每种颜色都要加点;也可能认为用蓝色加些水,再加点......孩子充分猜想和预测后,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时,老师要鼓励每一个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去操作。操作的结果将强化(如果结果与预想的一致)或调整(如果结果与预想的不一致)其原有认识。这样的过程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和探索过程,才是幼儿认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也就是说,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与改变,是主动探究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条件。

(四)结果的经验性

与以往不同,幼儿科学教育更加尊重幼儿的认识特点和科学的本质特征。它不追求幼儿说出来的、准确的、科学的概念,而是强调让幼儿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这些经验可能是幼儿可以悟到但说不出来的,也可能是在成人看来是幼稚的、童话般的,但幼儿却在探索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了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过程。更何况任何科学知识都是在不断发展着的。在引导孩子们认识风时,我们不应在期待着他们能说出“空气流动产生风”,而应为幼儿发现和感受到“风真有劲,把我的帽子吹跑了!”“风让我的风车一会儿转,一会儿停;一会儿往这边转,一会儿往那边转”感到满足。

总之,我们要通过幼儿科学教育,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为幼儿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做准备。

学前幼儿教育案例

【案例1】小名是个3岁3个月的孩子,十分活泼可爱 父母很喜欢他 可令父母不理解的是:小名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从不爱多思考 比如 完插塑时 让他想好了再去插 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 插出什么样 就说插的是什么 在绘画或要解决别的问题时也是这样 夫妻俩认为这样不好,便总是要求孩子想好了再去行动,可小名却常常做不到。小名父母时常为此而烦恼。试问小名父母的态度和行动对吗?请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角度分析小名的这一类行为,并为小名的父母提出科学的教育建议。

【分析1】3岁3个月的孩子处于直觉行动性思维阶段。

这时候幼儿的语言能力还很低,所以他们进行的思维总是与对事物的感知、和自身的行动分不开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思维是在动作中进行的,离开所接触的事物,离开动作就没有了思维,所以称之为直觉行动性思维。如孩子画画时,他不可能先想好要画什么,而是拿起笔就画,画出来像什么他就说是什么。

也就象案例中描述的 “玩插塑时 让他想好了再去插 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 插出什么样 就说插的是什么”

小名的家长很关注孩子的发展,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这些做的很好,值得肯定!但要清楚:思维要借助于词来实现,与语言的功能是不可分割的。此时发展孩子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幼儿语言水平的培养,通过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可以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平时父母要多教、多和孩子说话,说话时大人要使用正规的语言,要丰富孩子的词汇,多提供一些概括性的词汇,如动物、家俱、交通工具等,多讲故事。游戏是孩子喜欢的一种活动,在游戏中父母可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给孩子讲解一些有比较性,概括性的概念,如大、小,多、少,上、下,也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找出相同的东西,借以培养孩子善于区别事物不同点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立即去帮助解决,而要留点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例如东西拿不到怎么办?皮球滚到哪里去呢?培养孩子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一些玩具给孩子,如积木、拼图、组装玩具等,让他自己摆弄玩具,可以使他在玩中去认识一些事物之间的联系,积累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是提高小名思维水平的重要基础。

【案例2】

早上来幼儿园时,冰冰很伤心的抱着奶奶哭不肯进入室内。在老师和奶奶的共同努力下,冰冰进入了室内,但是冰冰仍然无法停止哭泣。这时孩子都在吃饭,老师就把冰冰叫到睡眠室,拉着冰冰的手,同时看着他的眼睛,“冰冰,我们单独聊聊吧。”冰冰这时的情绪已经有所缓和,虽然仍在抽泣,但已经努力在控制自己的情绪。“冰冰,幼儿园这么多小朋友都很喜欢你,他们都等你来吃饭呢,而且老师也很喜欢冰冰。”看冰冰的情绪有所缓和,老师说“那我们拉个勾吧,一会儿好好吃饭”。冰冰很爽快的和老师拉了勾然后自己去洗手,然后又很安静的开始吃饭。冰冰快吃完饭时,“冰冰,我们明天开开心心的来幼儿园好吗?”冰冰只是看着老师,老师又用缓和的语气说“你这样哭奶奶会伤心的,而且眼睛会痛的…”没等老师说完,冰冰用一只手捂着眼睛,另一只小手摆动着“别说了,别说了”。

【分析2】

1、 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学前儿童不同于年长儿童的突出特点。学前儿童的行为充满情绪色彩。在日常生活中,情绪对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作用非常明显。情绪直接指导着学前儿童的行为,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们愿意学习,不愉快则导致各种消极行为。学前前期儿童的情绪反应主要是和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但还有大量与社会性需要有关的事情。

2、 针对冰冰早上入园的哭泣,她的情绪反应应该完全是与社会性需要有关。一方面可能是孩子对家人很依恋,所以每天早上要和奶奶分别的时刻对他都是一种很大的痛苦,可能她自己也很苦恼,也不想用这种哭的方式和奶奶告别,但他毕竟是孩子,情绪调节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从案例中的后半部分可以看出,冰冰的哭泣不完全是闹人。另一方面,可能是孩子缺乏安全感,从冰冰的语言发展来看,她已经能够很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哭泣的现象应该是减少的,而且自我控制和掩饰内心不愉快的情绪也在逐渐形成。

3、 建议家长在孩子入园时,尽量给孩子时间调整情绪。早上入园前尽量用言语鼓励孩子。如“冰冰,今天奶奶希望你表现很棒,而且爸爸妈妈会在视频上看见你的;我们拉勾今天不哭了,奶奶把你送进幼儿园并不是不爱你了,我会想你的。”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尽量用充满爱的眼神看着她,让她明白虽然把她送进幼儿园,但是对她的爱是不会变的。

幼儿园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其间接原因不外乎与制度不完善管理不严、教职工的责任心差及幼儿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等三方面有关。34个案例中,兼有两种以上间接原因即一果多因的有15起,是事故总数的44.1%。

1、 间接原因之一:制度不完善、管理不严。

34个案例中,高达79.4%的事故与此原因相关,说明幼儿园大部分的安全事故都与管理不善有关,安全管理存在很大的漏洞。

分析:有的幼儿园没有合理地建章立制,没有完善的门卫、幼儿接送等安全制度,因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致使管理出现漏洞;有的幼儿园虽然有较完备的规章制度,但未能严格执行,形同虚设,造成严重后果。

对策:

《幼儿园管理条例》规定,"幼儿园应当建立安全防护制度”、"幼儿园应当建立房屋、设备、消防、交通等安全防护和检查制度……防止发生各种意外事故”;《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园长的职责之一是领导安全保卫工作,负责建立并组织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幼儿园教师、保育员的职责之一是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制度”。

对于制度执行不力的,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教职工,应互相监督可根据定期的考核情况进行奖惩,对于造成较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其责任。

2、间接原因之二:教职工玩忽职守、责任心差。

有47%的事故与教工缺乏责任心有关,说明教工玩忽职守的现象比比皆是,安全意识工作责任心亟待加强。

分析:教职工在实施保教过程中,常出现一些事故。如擅离职守、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违背幼儿教育规律,没有合理安排和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户外及园外活动安全措施保障不力而引发事故等。

对策:

提高工作责任心,是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前提。一方面,幼儿园应对教职工进行师德、幼儿生理、幼儿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训学习,使教职工增强对幼儿和幼教事业的热爱,从而提高工作责任心,组织幼儿活动时做到人到、眼到、心到;另一方面,督促教师按科学合理的课表和作息时间表组织幼儿活动,并与检查考核相结合。如果事故的发生与教工的责任心差有关,幼儿园应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2、 间接原因之三:幼儿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

有17.6%的事故与幼儿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有关,说明对幼儿进行切实有效的安全教育和技能训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分析:初生牛犊不怕虎”,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认识不足,判断能力差,又缺少自我保护技能。因此走失、溺水、打闹受伤等事故时有发生

对策:

幼儿期是身心成长的奠基期,是教给幼儿安全知识和技能的理想时期,若能在幼儿期建立正确的态度,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会避免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家园合力,经常教育幼儿对可能存在的危险提高警觉,增强安全意识;教师要破除"少活动,少出事”的观念,让孩子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可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技能的学习渗透到教学和日常活动中,通过创设一些情境(如模拟、演习等),让幼儿在相应的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从而学会保护自己的简单技能。 如:正确使用游戏设备、遵守交通规则和游戏规则、有需要时懂得向教师等成人求助、学会看常见的安全标志、对陌生人的搭讪提高警觉、学会火警发生的应付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用简单的禁止式方法很可能刺激幼儿的好奇心(如告诉幼儿"不能玩火”等),反而想尝试一下而酿成事故。应采用正面的教法,要让幼儿知道并学会正确使用物品的方法,懂得不正确使用的后果。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幼儿受到伤害,幼儿园发现但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导致不良后果加重的,幼儿园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幼儿园的教职工都应当认真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如果发生了事故,不论是否为园方的过错,都应积极救助,极大程度地抢救幼儿的生命。

六:小结

幼儿园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错综复杂的,其预防对策也应因事而异、应时而异,应人而异。本研究只是仅限于对已收集的具有典型性的、影响较大的案例作粗浅的归类分析,并列举了相应的对策,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对幼儿园安全工作起到一定的警示和参考作用。

由于所收集的案例的出处来源不尽完善,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宽案例采集的渠道,并做进一步深入的分析研究,望专家能不吝指点。

以史实为例分析中国古代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原因和作用?

古代教育到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文字狱,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另外中国古代教育重文轻理,学而优则仕,不利于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所以古代教育必须转型。通过向近代教育转型,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社会的发展,加速了旧社会的灭亡。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依疚酌锦(2022-06-08 19:21:48)回复取消回复

    又用缓和的语气说“你这样哭奶奶会伤心的,而且眼睛会痛的…”没等老师说完,冰冰用一只手捂着眼睛,另一只小手摆动着“别说了,别说了”。【分析2】1、 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学前儿童不同于年长儿童的突出

  • 鸠骨眉妩(2022-06-08 09:10:37)回复取消回复

    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 德国教育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有“教育学之父”的称谓。约翰·菲力特力赫·赫尔巴特(1776-1841)——公元1776年出生在德国西北部奥登堡(Olderberg)。祖父是医生,父亲

  • 离鸢戈亓(2022-06-08 17:32:47)回复取消回复

    维是在动作中进行的,离开所接触的事物,离开动作就没有了思维,所以称之为直觉行动性思维。如孩子画画时,他不可能先想好要画什么,而是拿起笔就画,画出来像什么他就说是什么。也就象案例中描述的 “

  • 俗野叙詓(2022-06-08 15:13:59)回复取消回复

    。也就是说,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与改变,是主动探究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条件。(四)结果的经验性与以往不同,幼儿科学教育更加尊重幼儿的认识特点和科学的本质特征。它不追求幼儿说出来的、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