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大豆信息 > 正文

大豆信息

高中必修四政治知识点总结(高中必修四政治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

hacker2022-06-08 18:48:29大豆信息94
本文目录一览:1、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2、

本文目录一览: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从“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地吸取)]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①毛泽东思想及其精髓与活的灵魂

②邓小平理论及其主题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本质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理解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及认识规律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辩证关系: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方法论: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角度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及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什么是联系?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方法论意义:客观性——切忌主观随意性。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3、整体和部分的含义、关系及其把握二者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作用。

4、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

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什么是发展?(即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3、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把握这一观点有何意义?

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2)它在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3)社会领域内的新事物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3)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意义: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既要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接受挫折与考验。

4、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相互关系:(1)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4)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5、把握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的意义

做好量的积累,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什么是矛盾?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才能历经风雨,又见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方法论意义: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方法论意义:(1)应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2)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相互联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辨证否定观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辨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辨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它要求我们注重发展,注重变化,敢于创新。

3、为什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可以比较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加以理解)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理解推动社会运动、变化、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

3、比较并理解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不同表现及解决方式

阶级社会:主要通过阶级斗争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只能通过改革解决。

※4、了解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人民群众

※5、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想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6、理解什么是人的价值,掌握评价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准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7、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思考并深入体会价值观的选择与人的幸福之间的关系?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8、联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等相关知识,明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9、懂得劳动及奉献对人生的意义

创造价值,体验幸福:在劳动中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体验人生幸福。

※10、思考为什么强调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是不可能的。

11、理解自我砥砺是一种人生的修炼,是抗挫折,抵诱惑的能力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

高中政治必修四重要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从“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地吸取)]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①毛泽东思想及其精髓与活的灵魂

②邓小平理论及其主题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本质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理解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及认识规律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辩证关系: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方法论: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角度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及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什么是联系?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方法论意义:客观性——切忌主观随意性。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3、整体和部分的含义、关系及其把握二者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作用。

4、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

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什么是发展?(即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3、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把握这一观点有何意义?

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2)它在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3)社会领域内的新事物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3)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意义: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既要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接受挫折与考验。

4、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相互关系:(1)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4)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5、把握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的意义

做好量的积累,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什么是矛盾?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才能历经风雨,又见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方法论意义: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方法论意义:(1)应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2)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相互联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辨证否定观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辨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辨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它要求我们注重发展,注重变化,敢于创新。

3、为什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可以比较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加以理解)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理解推动社会运动、变化、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

3、比较并理解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不同表现及解决方式

阶级社会:主要通过阶级斗争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只能通过改革解决。

※4、了解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人民群众

※5、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想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6、理解什么是人的价值,掌握评价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准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7、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思考并深入体会价值观的选择与人的幸福之间的关系?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8、联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等相关知识,明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9、懂得劳动及奉献对人生的意义

创造价值,体验幸福:在劳动中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体验人生幸福。

※10、思考为什么强调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是不可能的。

11、理解自我砥砺是一种人生的修炼,是抗挫折,抵诱惑的能力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

高二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

(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

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1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1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4、什么是运动?

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1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1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7、什么是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8、规律客观性的表现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19、规律普遍性的表现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20、人与规律的关系是什么?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2)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21、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2、意识的作用的表现有哪些?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7、 什么是实践?具有哪三个特点?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一、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18、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9、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谬误是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

2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什么?

客观性是其最基本的属性。

2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体现在哪里?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 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22、为什么说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2)认识具有无限性;

(3)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23、怎样认识和发现真理?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24、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25、什么是联系?联系的特征是什么?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特征:(1)联系具有普遍性 (2)联系具客观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

26、联系的普遍性是什么?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

27、联系的客观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要求:一、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二、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根据联系和实践的关系,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28、联系的多样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

(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9、什么是整体和部分?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1)含义: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关系:(1)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30、发展的普遍性是什么?

(1)自然界是发展的。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任何理论都在不断发展。人的认识的积累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

31、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违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

(2)新事物克服旧事物中消极、腐朽和过时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4)因此,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32、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1)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新事物本身存在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

(4)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5)所以,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33、什么是量变和质变?

(1)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统一、相持、平衡、静止都是量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2)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34、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是什么?要求我们怎么做?

(1)关系: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2)要求:一、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二、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的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5、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矛盾。

36、什么是矛盾?它有哪两个基本属性?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3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如何?

(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2)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3)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一事物总是和同类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

(4)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38、什么是主次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1)主要矛盾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次要矛盾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3)关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8、辨证否定的含义及本质?

(1)含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40、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是什么?

(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不仅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政治必修四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从“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地吸取)]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①毛泽东思想及其精髓与活的灵魂

②邓小平理论及其主题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本质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理解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及认识规律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辩证关系: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方法论: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角度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及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什么是联系?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方法论意义:客观性——切忌主观随意性。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3、整体和部分的含义、关系及其把握二者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作用。

4、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

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什么是发展?(即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3、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把握这一观点有何意义?

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2)它在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3)社会领域内的新事物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3)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意义: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既要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接受挫折与考验。

4、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相互关系:(1)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4)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5、把握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的意义

做好量的积累,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什么是矛盾?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才能历经风雨,又见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方法论意义: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方法论意义:(1)应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2)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相互联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辨证否定观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辨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辨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它要求我们注重发展,注重变化,敢于创新。

3、为什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可以比较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加以理解)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理解推动社会运动、变化、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

3、比较并理解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不同表现及解决方式

阶级社会:主要通过阶级斗争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只能通过改革解决。

※4、了解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人民群众

※5、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想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6、理解什么是人的价值,掌握评价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准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7、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思考并深入体会价值观的选择与人的幸福之间的关系?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8、联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等相关知识,明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9、懂得劳动及奉献对人生的意义

创造价值,体验幸福:在劳动中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体验人生幸福。

※10、思考为什么强调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是不可能的。

11、理解自我砥砺是一种人生的修炼,是抗挫折,抵诱惑的能力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有哪些?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

(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

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什么是运动?

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7、什么是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规律客观性的表现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9、规律普遍性的表现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10、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是什么?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1、人与规律的关系是什么?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2)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2、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3、意识的作用的表现有哪些?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4、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15、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要求。

16、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2)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17、 什么是实践?具有哪三个特点?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一、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18、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9、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谬误是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

2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什么?

客观性是其最基本的属性。

2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体现在哪里?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 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22、为什么说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2)认识具有无限性;

(3)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23、怎样认识和发现真理?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24、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什么是联系?联系的特征是什么?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特征:(1)联系具有普遍性 (2)联系具客观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

2、联系的普遍性是什么?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要求:一、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二、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根据联系和实践的关系,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

(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5、什么是整体和部分?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1)含义: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关系:(1)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6、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

(1)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2)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7、发展的普遍性是什么?

(1)自然界是发展的。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任何理论都在不断发展。人的认识的积累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

8、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

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10、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违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

(2)新事物克服旧事物中消极、腐朽和过时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4)因此,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11、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1)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新事物本身存在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

(4)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5)所以,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12、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

13、事物发展的状态是什么?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14、什么是量变和质变?

(1)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统一、相持、平衡、静止都是量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2)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15、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是什么?要求我们怎么做?

(1)关系: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2)要求:一、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二、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的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16、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矛盾。

17、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根本观点。

18、什么是矛盾?它有哪两个基本属性?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19、矛盾的普遍性是什么?有何要求?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2)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要求:(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2)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0、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它的表现是什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现:(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不同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如何?

(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2)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3)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一事物总是和同类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

(4)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2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指导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就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3、什么是主次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1)主要矛盾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次要矛盾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3)关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4、什么是矛盾主次方面?他们之间的辨证关系如何?

在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此即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此即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5、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认识方法

(1)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4)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不是一点论。

26、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7、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8、辨证否定的含义及本质?

(1)含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29、实现新事物的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的灭亡的根本根本途径是什么?

根本途径是辨证的否定。

30、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是什么?

(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不仅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31、辩证法按其本质说是什么?为什么?

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因为(1)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2)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不断运动中,因而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3)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32、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是什么?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

33、唯物辩证法与行而上学的分歧是什么?根本分歧是什么?

(1)分歧: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行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四、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

1、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是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矛盾。

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7、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2)途径:①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改革完成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8、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强大动力、直接动力各是什么?

(1)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创新;

(2)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改革;

(4)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9、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精神财富形成的源泉,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精神财富;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0、什么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人民群众具有历史性,但其主体是劳动群众。

1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1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3、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什么?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

1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是什么?

(1)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2)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15、什么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指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16、什么是人的价值?它包括哪些方面?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2)人的价值包括:①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17、评价一个人有无价值的标准是什么?

主要是看他的贡献,即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18、什么是价值观?

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实质上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19、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体现在哪里?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②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

20、怎样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的选择标准。

21、为什么说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创造价值?

(1)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则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就越大,自身的价值就越大;(2)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3)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2、怎样才能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1)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是不可能的;

(2)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个性表现在对他人和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二哲学主要原理与方法论、重要知识点

第二单元第四、第五课:辩证唯物论

【主要原理、方法论】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不能被创造和消灭;规律具有不可违抗性,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意识。

①人能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人能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能指导实践,把意识中的存在变成现实性存在。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要重视精神的力量。

【重要知识】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自然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导致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导致形而上学。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6、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能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二单元第六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主要原理、方法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重要知识】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二个:亲自实践,获得直接经验;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处在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上。马克思主义等主观性的东西都不能作为标准。 4、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5、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第三单元第七至第十课:唯物辩证法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主要原理、方法论】

1、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状态,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寻求最优化的目标;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又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

【重要知识】

1、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

2、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3、整体和部分密不可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4、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才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则会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是量变引起质变的情形之一)

(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主要原理、方法论】

1、发展具有普遍性,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3、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既要从点滴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做好量的积累;又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4、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事物是永恒发展的,要不断创新,促进事物的发展。

【重要知识】1、发展是一种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发展是一种质变,但并非任何变化(质变)都是发展,因为发展的实质是…,只有前进的、上升的变化(质变)才是发展,相反,就不是发展。

2、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趋势。

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为什么?

4、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5、质变不是事物发展过程的终结。事物不断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永不停息的向前发展

(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矛盾分析方法):

【主要原理、方法论】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两个方面。要坚持一分为二的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具有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要承认、分析、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共性)寓于特殊性(个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要遵循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特殊-普遍-特殊)的认识秩序。(如“先试点再推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举一反三”等都体现了这一原理)。

5、主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既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主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矛盾主次要方面相互排斥、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既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事物的性质和主流;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注意:“抓重点、中心、关键,重中之重、第一要务、主题、主线、以…为突破口”等字眼或意思是抓主要矛盾,要用主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分析;

“抓主流、抓本质、评成就、看形势、识大局、辨方向、辨性质、占优势”等字眼或意思,是在判断事物的性质,要用矛盾主次方面原理分析。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7、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8、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化

【重要知识】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含义上的区别?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四)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主要原理、方法论】

1、辩证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内容,保留其积极合理的因素,其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和权威,又要立足实践,不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同时包含否定的理解;对现存事物的肯定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它的本质是革命的、批判的和创新的。)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五)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拥嬉怯慌(2022-06-09 04:59:42)回复取消回复

    大动力是改革;(4)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9、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人民群众是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