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人在高风险地区(怎么看是否为高风险地区)
本文目录一览:
高风险地区标准
中风险、高风险地区。低风险地区是指本行政区域内无确诊病例,或连续14天无新增确诊病例。中风险地区是指本行政区域内14
天内有新增确诊病例,累计确诊病例不超过50例;或累计确诊病例超过50例,14天内未发生聚集性疫情。高风地区县是指本行政区域内累计确诊病例超过50例,14天内有聚集性疫情发生。
扩展资料:
中高风险地区居民需要注意什么?
答:首先,要严格遵守当地疫情防控规定,服从管理,积极配合落实流行病学调查、核酸检测、居家隔离观察等措施,及时排除感染可能,自己放心,也保护他人。
其次,避免聚集,最好呆在家中,不串门、不聚集、不聚餐、不扎堆。确实需要出门时,要科学做好个人防护,但也不要过度,如戴N95口罩、穿防护服等,天气炎热可能引发中暑,还有过度消毒(比如用消毒剂喷全身)也没有必要。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好手卫生,科学佩戴口罩,居室要常开窗通风,做好日常清洁,注意个人卫生,保证营养充足。
三伏天不能贪凉,空调温度不要太低、更不要对着空调吹风。宅家也不要熬夜,要保证睡眠质量,提高自身免疫力。
做好健康监测。建议早晚测量体温,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肌痛、腹泻等症状,第一时间联系社区管理人员到附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全程佩戴口罩,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与他人保持一米以上距离。
还有就是要保持良好心态,不焦虑、不恐慌。从官方发布平台获取疫情信息,不信谣、不传谣。
由于高风险地区可能存在病毒污染、感染来源不明等原因,这一地区人群是“应检尽检”的重点对象,需要开展重复检测。因为新冠病毒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隐匿性,第一次核酸检测的时候,如果体内病毒浓度不够,低于检测限,就可能检测不到;还有就是可能不同的人采样的手法不同,未能采集到合适的部位,可能造成漏检;最后就是可能有少部分感染者存在间隙排毒现象,采样时机如果不对,就有可能造成漏检。
因此,为了更精准地检测出病原,更精准地实施防控,尽早发现感染人群,切断病毒传播链条,及时开展重复检测是很有必要的。
外地如何界定返乡人员为中高风险地区?
首先明确几点:
1、按照国家的划分,中风险地区具体到街道,区域。意思就是同市,不同区,不算来自中高风险地区。这个可以去微信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查询,那上面是最新修权威的。以上海为例,上海现在黄浦区昭通路居民区为中风险区,而其他区都是低风险区,直接选择区就能看到。
2、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返乡公告中,指出的是,来自中高风险区,原则人员不流动,若返乡,要进行集中14+14天隔离。
非中高风险地区,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乡后不需要隔离,但需要进行14天居家健康监测,做好体温、症状监测,非必要不外出、不聚集,必须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并在返乡后第7天和第14天分别做一次核酸检测。返乡不满14天的,以实际返乡时间落实居家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要求。
3、返乡人员包括:跨省份返乡人员;来自本省内中高风险区域所在地市的返乡人员(中高风险区域内部人员原则上不流动);本省内的进口冷链食品从业人员、口岸直接接触进口货物从业人员、隔离场所工作人员、交通运输工具从业人员等重点人群。
4、政策落实: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国家政策确定农村地区范围,制定本省的实施细则,做好相关配套服务。
国内中高风险地区判断标准是什么?
一、是地域,以街道、乡镇为基本单位。
二、是时间,最长潜伏期14天为一个单位。
三、是疫情,有多少病例,有没有发生聚集性疫情。
具体标准是一个街道在14天内有没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有多少,来划分。具体划分标准还要根据疫情的情况和变化,进行调整。
北京现在有1个高风险,18个中风险区。这是为了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既要有效控制疫情,又要对居民的生活和工作不造成过多影响,把疫情对社会的影响控制在最低水平。
扩展资料
1、低风险区采取的措施是严防输入,对来自中风险区和高风险区的人员要给予必要的健康服务,低风险区的医疗机构要加强规范管理发热门诊、呼吸道门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中风险区域采取的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在低风险区域采取的措施基础上,做好医疗救治、疾控预防等物资、人员的准备,对于发现的疫情要精准确定隔离场所和管控人员;
3、高风险地区要内防扩散、外防输出、严格管控,在前述措施基础上要停止聚集性活动,依法实施区域交通管制。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疫情高中低风险地区的划分标准是什么?专家回应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不同风险级别地区如何管控?国家卫健委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