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政治新闻 > 正文

政治新闻

儿科急诊危重症识别与处理(危重患儿的早期识别与处理)

hacker2022-06-09 18:37:27政治新闻85
本文目录一览:1、请问谁知到CCU病房的相关制度。

本文目录一览:

请问谁知到CCU病房的相关制度。

心脏监护病房(CCU)为高风险、高技术科室。随着现代危重病医学理论和治疗观念的更新,新的医疗设备及技术不断涌现。对CCU护士的专业素质及抢救配合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士的素质、护理质量直接影响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通过规范化培训,使CCU护士获得有效的专业训练,提高了CCU护士的整体素质、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降低了职业风险,提高了护理质量。体会如下。

1 制订培训计划和流程

明确培训目标,根据护士的年资,分别制订培训计划,要求工作一年取得护士资格后进入CCU阶段目标培训(1~3年阶段、4~5年阶段、6年以上)。根据培训计划列出流程表:目标—计划—时间—考核—评价—达标。

2 职业素质培训

增强职业责任感,忠于护理事业,尽心尽责履行护士职责,尊重患者,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在护理活动中,做到仪表端庄,举止稳重,语言文明,热情耐心,作风严谨,刻苦钻研业务,对技术精益求精。果断,审慎,敏捷,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投入工作;沉着,冷静,遇事不慌,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增加病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3 制度化管理培训

遵守护士职责及护理人员行为守则,服务规范。熟悉CCU的工作制度,急危重症急救处理原则、操作流程、交接班制度、医嘱执行查对制度、仪器使用保养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学习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有关急救预案,掌握护理文件书写及管理制度。

4 业务素质培训

4.1 理论知识培训护理基础理论学习和专科理论学习相结合。掌握心血管疾病护理知识,心电图识别,能熟读各种异常心电图,不断学习专科药物知识,收集制订药物手册,不断加强相关疾病知识的学习,如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知识。学习为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如:定期学习、进修学习、网上信息查询。杂志期刊查阅、业务讲座、护理查房、对少见、典型病例的个案讨论、专科主任新业务、新知识授课、最新指南的学习。

4.2 专业技能培训掌握专科仪器操作和专科技术,经常训练。如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心脏临时起搏器、心电图机、食道心房调搏仪、输液泵等操作。熟练配合床边心脏临时起搏术,掌握心肺复苏术、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及专科疾病的氧疗。掌握专科疾病护理,如急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重症的观察与护理,心脏介入的观察及护理。

5 护患沟通技能培训

5.1 培养良好的形象与气质CCU护士应沉着、稳重、果断、敏锐,使病人首先产生信任感、安全感;应温柔、热心、诚恳、勤快,让病人有亲切感、依赖感。护理人员的仪表、服饰、姿态、动作、神情展示了护理人员的气质,是修养的外露。

5.2 语言性沟通与非语言性沟通相结合使用安慰性语言、保护性语言、解释性语言,并注意语速、语调的把握。运用移情技巧,从患者角度去感受和理解患者的感情。运用提问技巧,把握中心性原则、温暖性原则,围绕主要目的来进行提问。运用倾听技巧,耐心认真地倾听,去感受理解病人心情,使患者觉得自己在护理人员心目中的重要性,并得到重视。运用确认技巧,使患者感到自己对疾病的反应和担忧是正常的,使患者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在交谈中适当运用沉默技巧,以温暖平和的态度表示沉默,会使病人感到满足,给患者时间考虑他的想法,有助于病人宣泄自己的情感,感到你的理解,使他的愿望得到尊重。在CCU非语言沟通很重要。患者病情重,变化多,心理压力大,如运用触摸方式,抚摸、擦汗、查体等表达关心、理解、体贴、安慰,给予心理支持。

5.3 把握与CCU病人及家属交流沟通时机与CCU病人和家属建立一种良好的治疗关系。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问题和要求,根据病种和病情的轻重缓急,把握时机进行交流、沟通、宣教,采取疏通、支持、安慰、帮助、鼓励等措施,充分体现个体化。如入院时病情危重,则需迅速抢救,同时做好病人心理护理。

5.4 让病人和家属有充分的知情权如使用仪器、选择治疗护理手段、药物的使用、病情的愈后等,医生、护士应与病人和家属及时沟通,取得理解和配合。

6 健康教育能力培训

CCU为危重病人,病情变化快,药物调整频繁,仪器、设备使用多,患者情绪不稳定。掌握CCU护理特征和病人心理,进行评估、计划、实施、评价。如患者知识需求的评估、疾病阶段的评估、健康状态的评估、生活习惯的评估、心理状态的评估,制订健康教育计划,实施后及时评价患者的健康教育知晓率、运用的准确性、满意度。护士自身知识的充实,加强心血管专科理论和相关疾病知识学习,增加心理学、人际沟通学、健康教育等内容。护士应运用所学的知识,尽量为病人提供病人教育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及制作教育资料。责任护士不但要不断地提高自己教育病人的能力,还要熟悉教育资源获得途径[2]。熟悉CCU患者健康教育方法和内容。主要为一对一教育、床边讲解、发放健康教育小处方、争取患者与家属的参与,分次少量,循序渐进。内容有心血管疾病知识教育、饮食健康指导、运动指导、康复计划的制定。治疗指导,如药物的安全有效使用方法,医疗设备的使用配合。必要的告知,如心脏介入病人术前术后指导、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为什么不能用力咳嗽、排便等。

7 临床合作能力的培训

参与医疗查房。护士能了解患者目前的全面情况、治疗方案,护士为临床医生诊治提供患者动态信息。与医生的默契配合、护士间的紧密协作,在抢救过程中分清主次先后,协调救治人员各负其职,有条不紊,从而提高病人抢救的成功率。

8 护理安全教育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遵守法津法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规范行为,运用法律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充分告知,树立医疗纠纷重在防范的观念。规范护理文件的书写,充分认识护理记录的重要性和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地记录。严格执行口头医嘱的使用范围,急救时口头医嘱执行后及时督促医生补记医嘱。

9 CCU仪器规范管理培训

运用“五常法”做好CCU仪器的规范管理。常组织:合理安排,有效使用;常整顿:整顿环境,班班交接,保证仪器良好运转;常清洁:专人管理,人人参与,班班负责;常规范:严格执行CCU仪器使用管理制度和维护保养制度;常自律:树立主人翁精神,加强责任心,自觉遵守各项管理规范。

10 阶段培训目标及考核

10.1 阶段培训

10.1.1 1~3年阶段从新手护士到逐渐适应CCU护理工作,独立完成工作,掌握监护技术。有基本的病情观察能力和危重病人抢救配合技能,善于与CCU病人和家属沟通。

10.1.2 4~5年阶段完全适应熟悉CCU环境,有较强的监护技术,对病情变化有预见性,能分析、思考,解决较复杂的护理问题,能与医生良好地合作,提高救治成功率。主动学习专科新知识、新进展,有一定带教能力,掌握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技巧,解决患者的困难,避免冲突的发生。

10.1.3 6年以上有临床经验,判断准确,动手能力强,主动收集临床资料,查阅文献,分析的病案,解决疑难护理问题,积极开展科研,组织业务讲座,指导低年资护士,协助护士长做好管理工作,把好质量关。与医生配合默契,沉着、稳健,有较强的护理安全意识,主动及时与患者和家属沟通,能应对自身在工作中产生的压力。

10.2 阶段达标考核内容包括工作态度、适应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应急能力、临床合作能力、沟通交流技巧以及有无差错、投诉、病人的满意度。方法:量化指标,定期理论、技术考核,不定期的提问、抽查考核;自评、互评、老师评价、患者评价相结合,体现综合能力。

11 体会

通过规范化、阶段化培训,提高了CCU护士的学习积极性,将压力变为动力,将被动变为主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心态,沉着,冷静,使患者有了安全感和自信心。锻炼了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和应变应对能力,使患者得到有效的监护和及时治疗,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职业风险。培养了主动沟通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使患者能很快适应CCU环境,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并得到了自身疾病防治康复知识。

神经性心脏病是怎么回事?

第一章 急诊医学的概况

急诊医学(emergency medicine)是医学中一门新兴的跨各临床专业的学科,它既有本身的理论体系,又与各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紧密相连,它主要是研究如何最大可能将急性严重伤病人员从死亡的边缘迅速抢救回来,并降低他们的并发症和治残率。

第一节 急诊医学的发展史与现状

世界上急诊医学发展最早的是美国。现在在美国有急诊医师进修学院,各省、州卫生当局下设急诊医疗服务办公室,负责计划和组织对危重病、创伤、灾害等突发事故进行急救并提供技术援助,并且负责领导、培训和考核急救工作人员。全国急诊医师实行全科医师制,目前每年有25000急诊医师在全国6000多个急诊室为约1亿名急诊病人提供医疗服务。

我国现代急诊医学的发展,不过10多年的历史。目前,绝大多数县以上医院建立了急诊科(室),大医院都建立了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配备了一定的专业队伍。全国80多个大中型城市有一定规模的急救中心,全国统一急救电话号码为“120”。

第二节 急诊医学的范畴

急诊医学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也称初步急救(first aid),包括现场急救和途中急救。现场的最初日击者(first responder)首先给病人进行必要的初步急救,如徒手心肺复苏,清除呼吸道异物等等,然后通过急救电话向急救中心(站)呼救,在进行不间断现场急救的同时等待急救医护人员到达。院前医疗急救包括急救医疗技师所进行的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进行的医疗活动,其目的是维持病人的主要生命体征并尽可能快速平稳地将病人送往医院急诊室。

(二)复苏学

复苏学(resuscitation medicine)是针对心搏呼吸骤停的抢救。复苏学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①基础生命支持(BLS),包括气道控制(A)、人工给氧与呼吸(B)、心脏复苏(C);②进一部生命支持(ALS),其目的是恢复自主循环,包括复苏药物与液体使用(D)、心电图诊断与治疗心律失常(E)、电除颤(F);③延长生命支持(PLS),主要为脑复苏。具体来说主要研究如何在心跳骤停后,及时恢复自主循环、促进心脏复跳;及时建立呼吸通道;合理使用肾上腺素;早期、正确使用电除颤;勿早应用呼吸兴奋剂:“宁酸勿碱”,正确使用碳酸氢钠;积极防治“再灌注损伤”;和加强脑复苏等等。

(三)危重病医学

危重病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作为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定义是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在配备有先进监护设备和急救设备的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对继发于多种严重疾病或创伤的复杂并发症(如急性器官损害)进行全面监护及治疗。

(四)灾害医学

灾难是突然发生的,在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的同时,也使得大批人员受到伤害。如何有效地、迅速地组织抢救,减少人员伤亡,防止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即研究人群受灾后的医疗急救以及灾害预防等有关的医学,叫灾害医学(disaster medicine)。灾害医学涉及所有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

(五)创伤学

创伤是青年人(小于44岁)中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严重创伤救治的原则是早期处理,先“救”后“查”。创伤学(traumatology)的研究范围除了对创伤本身如何治疗和康复外,也越来越多地着重于如何预防创伤的发生。

(六)毒理学和急性中毒

研究和诊治各类急性中毒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如何诊断、治疗和预防急性中毒(acute poisoning)是这门学科的重要内容,它往往涉及职业病学、毒理学、法医学等多学科内容,是一门新兴的发展迅速的临床学科。

(七)急诊医疗管理学

如何组织急救网络,建立有效的现代化的急救呼救和通讯系统,研究和配备各种救护伤病员的抢救设备和交通工具,规范化培训急诊急救专业人员等等都是急诊医疗管理学的内容。

第三节 现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在事故现场或发病之初即对伤病员进行初步急救,然后用配备急救器械的运输工具把他们安全快速护送到医院急诊室接受进一步抢救和诊断,待其主要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转送到监护病房(ICU)或专科病房,这种把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和加强监护治疗三部分有机联系起来(图1),以更加有效地抢救危重伤病员为目的的系统,叫做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

一、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作为EMSS中最初和重要的一环,是指伤病员从现场到医院之前的就地抢救、监护运送至医院的过程。目前我国开通“120”急救电话的城市约有80多个,有急救中心(站)200余家(包括部分从事院前急救的医院)。

一个健全、高效的院前急救应该具备下列条件:灵敏可靠的通讯网络,尽可能大的通讯覆盖面积;布局合理、急救半径较小的急救网络;众多专业业务素质良好的医技人员;性能良好的急救运输工具,急救器材、设备和药品等。

我国目前城市院前急救的模式大致有5种:①独立的急救中心模式;②不设床位,以院前急救为主要任务的模式;③依托于一所综合性医院的院前急救模式;④有一个全市统一的急救通讯指挥中心,院前急救全部由各医院分片出诊的模式;⑤小城市(县)三级急救网络模式。

二、医院急诊室和危重病加强监护

(一)医院急诊室

医院急诊科(室)是EMSS体系中最重要的中间环节,也是医院内急救的第一线。

1、急诊室的建设

①预检分诊处:在急诊的入口处,一般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担任,负责分诊和挂号工作。具体包括对急诊病人进行病情分检和指导就诊,执行与急诊有关的咨询和联络事宜,如通过电脑查询病人在医院过去疾病诊治情况等等。

②急诊抢救室:大中型医院应按手术室加监护室设备配置,可设3-6张抢救床,并设在救护车能直接到达的地方。抢救室必须由专职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随时迎接救护车和负责抢救工作。

③急诊手术室:其规模应视急诊科与医院手术室的距离、手术室人员编制等因素而定,但必须符合无菌要求,能适应急诊应急抢救的各种手术。

④急诊诊室:大医院急诊室通常设内科、外科、小儿科,妇产科,骨科等分科急诊诊室,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应有特殊设备的诊疗室,外科常附设清创室,小儿科有独立急诊接诊区,传染病和肠道急诊均应有隔离区。

⑤急诊输液室:相当部分急诊病人需要输液治疗,一般都在24小时内完成。

⑥急诊监护室(见下节)。

2、急诊科的任务

急诊科作为医院临床学科的一线科室,担负着重要的医疗任务,它包括:

①常见急诊病人(占90%)的接诊和治疗。

②对病情紧急的急、危、重病人(占5%~10%)进行抢救和治疗。

③对各种突发事件和重大灾害制定急诊抢救的实施预案,并在事故灾害后大量伤员急诊时进行指挥、组织、协调和安排。

④积极开展急诊医学的教学和培训,培养急诊医学专业医师和护士。

⑤重视急诊的管理和科研,如进行有关急症病因、发病机制、病程、诊断与治疗的研究,研究如何使急诊病人的就诊流程更优化合理,如何提高急诊的质量并做好质量控制等。

(二)危重病加强监护室

危重病加强监护室即加强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专门收治各种急危重症病人的医疗单元。在ICU内病人接受全面和系统的检查、准确细致的监测和护理、及时精确的治疗,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并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

1、ICU模式

ICU有专科性和综合性之分,前者指临床各专科为救治本专业危重病人而设置的,如外科监护病房(SICU);而综合性ICU主要是为收治某个部门或整个医院各种危重病人而设置的,如急诊监护病房(EICU)。

2、ICU专业人员

ICU人员配备及组织结构:ICU人员配备按其功能定位不同,采用不同编制。原则上ICU人员编制设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3名,住院医师5~7名;医师总数与ICU床位数之比为1.5~2∶1。护士总数与床位数之比为3~4∶1。综合性ICU应在院长领导下,实行科主任负责制,由科主任全面负责ICU医教研和行政工作;主治医师带领住院医师分级管理病人的医疗。护士长在科主任领导下,主管护理工作,监督护理工作的完成情况和检查ICU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

3、ICU病人收入与转出指征

ICU收治对象原则上应是各种危重、急性和可逆性疾病,即病人在ICU内治疗可明显得到益处,并有望转危为安。因此对于已明确诊断为脑死亡、高位截瘫、晚期肿瘤的和一些终末期疾病者不应收入ICU,以免造成医疗资源的无端浪费。病人在ICU内治疗过程中各种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各种监护指标无明显异常且已稳定72小时以上,就应及时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4、ICU监测

对危重病人进行各种生命体征及有关器官功能监测是ICU的首要任务,ICU的监测内容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体温监测;②脑功能监测;③循环功能监测;④呼吸功能监测;⑤肾功能监测;⑥肝功能监测;⑦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监测;⑧凝血功能监测等。

除以上所列外,危重病人的监测还包括营养状态监测、免疫功能监测、内分泌及代谢功能监测等。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应根据病人的实际病情不同,而有选择地使用有必要的监测项目。

第二章 院前初步急救

第一节 院前急救的任务

一、对呼救病人的院前急救:这是主要和经常性的任务。呼救病人一般有二类,一类为短时间内有生命危险的病人,称为危重病人或急救病人,如窒息、休克、心肌梗死等。此类病人约占呼救病人的10%~15%,其中要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抢救的特危重病人的比例小于5%;另一类为病情紧急但短时间内尚无生命危险的病人,如急腹症、哮喘、骨折等,此类病人约占呼救病人的85%~90%。对这类病人的院前急救的目的在于稳定病情,减轻病人在运送过程中的痛苦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二、灾害或事故时对伤员的院前急救:遇特大灾害或重大事件时,院前急救人员应与其他专业救灾队伍密切配合,结合实际情况执行有关抢救预案。在现场负责伤员现场救护和分类,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合理分流运送。

三、急救网络中的通讯联络:负责市民与120,急救中心与分中心(站)、救护车、急救医院,急救中心与上级领导、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救灾系统的联络。

四、重大任务救护值班:指当地的大型集会、重要会议、国际比赛、外国元首来访等救护值班。

五、急救知识的普及: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对公众和市民普及急救知识,开展有关现场救护及心肺复苏的教育。急救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可帮助提高急救服务的成功率。

第二节 院前急救的内容

一、医疗

(一)维持呼吸系统功能;

(二)维持循环系统功能;

(三)各种创伤的止血、包扎和固定;

(四)解痉、镇痛、止吐、止血等对症处理。

二、搬运

应采用安全稳重的搬运方法尽快地把伤病员搬上救护车或病床。最常使用的是担架搬运。

三、运输

急救运输既要快速,又要平稳安全。为避免紧急刹车可能造成的损伤,伤病员的体位和担架均应很好固定,医务人员和陪客要使用安全带或抓牢扶手。伤病员在车内的体位要根据病情放置,如平卧位、坐位或头高(低)位。脊柱伤病人应下垫硬板,骨折病人要防止因车辆剧烈颠簸造成疼痛加重,昏迷、呕吐病人应把头转向一侧,以防呼吸道阻塞。

第三节 现场初步急救的基本技术

一、止血

(一)加压包扎止血法:适用于小动脉,中、小静脉或毛细血管出血。方法为:先将无菌敷料覆盖在伤口上,再用绷带或三角巾以适当压力包扎。

(二)指压止血法:适用于中等或较大的动脉出血。

(三)橡皮止血带止血法:适用于四肢较大的动脉止血。方法为:抬高患肢,将软织物衬垫于伤口近心端的皮肤上,其上用橡皮带紧缠肢体2~3圈,橡皮带的末端压在紧缠的橡皮带下面即可。

二、包扎

包扎是外伤急救常用方法,具有保护伤口、减少污染、固定敷料、压迫止血、有利于伤口早期愈合等作用。

(一)卷轴绷带包扎法

1、环形包扎法:适用于四肢、额部、胸腹部等粗细相等部位的小伤口,即将绷带作环形重叠缠绕,最后将带尾中间剪开分成两头,打结固定。

2、螺旋或螺旋反折包扎法:肢体粗细过渡部位可采用此方法。

3、“8”形包扎法:关节屈曲部可采用,每圈遮盖上圈的1/3~1/2。

(二)三角巾包扎法

1、包扎方法

包扎方法包括①头部帽(风帽)式包扎法;②单、双肩包扎法;③单、双胸包扎法;④背部包扎法;⑤腹、臀部包扎法;⑥上肢包扎法;⑦手部包扎法;⑧小腿和足部包扎法等等。

2、三角巾包扎法的注意事项

①包扎伤口应先简单清创并盖上消毒纱布再包扎;②包扎压力应适度,以能止血或初步制动为宜;③包扎方向应自下而上、由左向右、自远心端向近心端包扎,以助静脉血液回流,绷带固定的结应放在肢体的外侧面,不应放在伤口及骨突出部位;④包扎四肢应暴露出指或趾,以便观察末梢血运和感觉,如发现异常,应松开重新包扎。

三、固定

固定是针对骨折的急救措施。通过固定,可以限制骨折部位的移动,从而减轻伤员的疼痛,避免骨折断端因摩擦而损伤血管、神经及重要脏器,固定也有利于防治休克,便于伤员的搬运。

固定材料中最理想的是夹板。如抢救现场一时找不到夹板,可用竹板、木棒、镐把等代替。另需备纱布或毛巾、绷带、三角巾等。

1、骨折临时固定法

①锁骨骨折:用毛巾垫于两腋前上方,将三角巾折叠成带状,两端分别绕两肩呈“8”字形,尽量使两肩后张,拉紧三角巾的两头在背后打结。

②肱骨骨折:用一长夹板置于上臂后外侧,另一短夹板放于上臂前内侧,在骨折部位上下两端固定,屈曲肘关节成90°,用三角巾将上肢悬吊,固定于胸前。

③前臂骨折:使伤员屈肘90°,拇指向上。取两夹板分别置于前臂的内、外侧,然后用绷带固定两端,再用三角巾将前臂悬吊于胸前。

④大腿骨折:取一长夹板置于伤腿外侧,另一夹板放于伤腿内侧,用绷带或三角巾分成5段至6段将夹板固定牢。

⑤小腿骨折:取两块夹板分别置于伤腿内、外侧,用绷带分段将夹板固定。

⑥脊柱骨折:使伤员平直仰卧于硬板上,在背腰部垫一薄枕,使脊柱略向上突,必要时用几条带子将伤员固定于木板上,不使移位。

2、注意事项

①固定骨折部位前如有伤口和出血,应先止血与包扎。

②开放性骨折者如有骨端刺出皮肤,切不可将其送回伤口,以免发生感染。夹板长度须超过骨折的上、下两个关节,骨折部位的上、下两端及上、下两个关节均要固定牢。

③夹板与皮肤间应加垫棉垫或其他物品,使各部位受压均匀且固定牢。

④肢体骨折固定时,须将指(趾)端露出,以观察末梢循环情况,如发现血运不良,应松开重新固定。

四、搬运

现场搬运运伤员的目的是为了及时、迅速、安全地转运伤员至安全地区防止再次受伤。因此,使用正确的搬运方法是急救成功的重要环节,而错误的搬运方法可以造成附加损伤。现场搬运多为徒手搬运,在有利安全运送的前提下,也可使用一些搬运工具。

1、几种特殊伤员的担架搬运

①腹部内脏脱出的伤员:a使伤员双腿屈曲,腹肌放松,仰卧于担架上;b切忌将脱出的内脏送回腹腔,以免造成感染,可用一清洁碗扣住内脏,再用三角巾包扎固定;c包扎后保持仰卧位,屈曲下肢,做好腹部保温后转送。

②昏迷或有呕吐窒息危险的伤病员:使伤病员侧卧或俯卧于担架上,头偏向一侧,保证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搬运转送。

③骨盆损伤的伤员:用三角巾将骨盆作环形包扎,搬运时使伤员仰卧于硬板或硬质担架上,双膝略弯曲,其下加垫。

④脊柱损伤的伤员:脊柱损伤严禁背运和屈曲位搬运。应由3人或4人同侧托起伤员的头部、肩背部、腰臀部及两下肢,平放于硬质担架或硬板上。颈椎损伤应由专人牵引伤员头部。注意搬运时动作要一致,伤员胸腰部垫一薄枕,以保持胸腰部过伸位。

2、批量伤员处理

群体性伤害事故发生时,批量伤员应按伤情分类决定转送次序。

①一级伤情:外伤出现危及生命现象,如休克、窒息、严重胸腹开放性损伤、四肢大出血已上止血带者。

②二级伤情:延迟6~8小时手术不至于有危险,如轻度血气胸、小面积烧伤、脊柱损伤等。

③三级伤情:延迟18~24小时手术也不至危及生命,如软组织损伤、闭合性骨折等。

一级伤员应立即转送,二级伤员等待转送,三级伤员最后转送。

五、口对口人工呼吸

当发现任何一个人神志不清且没有呼吸,在进行其他医疗救助和处理任何其他损伤前,首先必须给予口对口人工呼吸以重建呼吸,除非发生窒息情况。口对口人工呼吸对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人是合适的,但对婴儿则应采用下面另一种方式替代。

1、较大儿童和成人的复苏

①将伤者仰卧置于稳定的硬板上,托住颈部并使头后仰,用手指清洁其口腔,以解除气道异物。②捏住伤者的鼻子,深吸一口气并张口将受害者的口封住,强力吹气4次。继续每5秒钟给予一次呼吸,每次吹气后移开你的嘴唇,倾听气体离开肺部并观察胸部起伏,持续人工呼吸直至得到医疗救助或病人恢复自主呼吸。

2、婴儿及年幼儿童复苏

将患儿仰卧并清洁口腔同上述第一步。将患儿的头部稍后仰,把你的口唇封住患儿的嘴和鼻子,轻微吹气入患儿肺部。移开救护者的嘴,当空气离开婴儿肺部时观察其胸部起伏情况,每2~3秒钟重复吹气一次直至医疗救护人员到达或患儿开始自主呼吸。

3、口对鼻复苏

如患者面部受伤则可妨碍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此时必须将患者仰卧,迅速清理口腔和气道异物。将患者头部置于后仰位(同成人口对口人工呼吸①和②)。深呼吸一次并将嘴封住患者的鼻子,抬高患者的下巴并封住口唇,对患者的鼻子深吹一口气,移开救护者的嘴并用手将受伤者的嘴敞开,这样气体可以出来,像口对口呼吸那样,每5秒钟呼吸一次。

第四节 心脑肺复苏

心搏骤停如得不到及时抢救,4~6分钟后会造成脑和其他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损害,因此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传统的心肺复苏通常分为基础生命支持、进一步生命支持和延续生命支持3个期,鉴于近20年来更强调脑保护和脑复苏的重要性,其后又发展成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

一、基础生命支持

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 BLS)又称初步急救或现场急救,目的是在心搏骤停后,立即以徒手方法争分夺秒地进行复苏抢救,以使心、脑及全身重要器官获得最低限度的紧急供氧(通常按正规训练的手法可提供正常血供的25%~30%)。BLS顺序包括:心搏骤停的判定,开放气道(Airway,A),重建呼吸(Breathing,B),重建循环(Circulation,C)和转运等环节,即CPR的ABC步骤。

(一)心跳骤停的早期诊断

意识消失,呼吸行为停止,大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不能触及,ECG示:停搏、室颤、心电机械分离。

(二)安置复苏体位

正确的复苏体位是仰卧位,小心放置病人仰卧在坚实平地上,转动时应一手托住病人颈部,另一手扶着他的肩部,使病人沿其躯体纵轴整体地翻转到仰卧位。

(三)开放气道(A)

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可采用仰头抬颏法,也可采用仰头举颈法(对有颈椎损伤者不宜)或双手托颌法。

(四)判断有无自主呼吸

通过“一看二听三感觉”的方法判断病人有无自主呼吸,即观察病人胸部有无起伏;用耳及面部贴近病人口鼻,分别听和感觉病人呼吸道有无气流声及气体呼出,如无呼吸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五)重建呼吸(B)

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是借助抢救者用力呼气的力量,使气体被动吹入肺泡,通过肺的间歇性膨胀,以达到维持肺泡通气和氧合作用,从而减轻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方法为:(见上节)。

(六)重建循环(C)

触摸颈动脉,如无搏动,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部位:剑突以上4-5cm处;按压频率:80~100次/分,每5次心脏按压后,行人工呼吸一次; 深度为3.8~5.0cm;按压时双肘须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挤压适当,防止血气胸,心包积液发生。

(七)单人或双人复苏

1、单人操作:由同一抢救者顺次轮番完成口对口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数与胸部按压数为2∶15。

2、双人操作:一人先作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另一人作胸外心脏按压5次,以后人工呼吸数与胸部按压数为1∶5,如此反复进行。操作过程中,除须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外,通气不能与按压同时进行,双人轮换抢救位置时,可在完成一轮通气与按压后的间歇中进行,不应中断抢救时间大于5秒以上。

(八)心前区捶击

心前区捶击主要用于1min内目击心搏骤停或心电监测有心室颤动两种情况。如无效,可重复1次或立即进行ABC步骤。

(九)心肺复苏有效指标和终止抢救标准

1、心肺复苏有效指标

①可触及大动脉搏动;②病人口唇、颜面部转红;③瞳孔反射恢复;④自主呼吸开始出现。

2、终止抢救的标准:现场心肺复苏应坚持不断地进行,不可轻易作出停止复苏的决定,如符合下列条件者,现场抢救人员方可考虑终止复苏:

①病人呼吸和循环已有效恢复。

②无心搏和自主呼吸,心肺复苏在常温下持续30min以上,医师到场确定病人已死亡。

③有专门医师接手承担复苏或其他人员接替抢救。

二、进一步生命支持

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LS)又称二期复苏或高级生命维护,主要是在BLS基础上应用器械和药物,建立和维持有效的通气和循环,识别及控制心律失常,直流电非同步除颤,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及治疗原发疾病。

(一)呼吸管理

1、气管内插管:如有条件,应尽早作气管内插管,因气管内插管是进行人工通气的最好办法。

2、环甲膜穿刺:遇有紧急喉腔阻塞而严重窒息的病人,没有条件立即作气管切开时,可行紧急环甲膜穿刺。

3、气管切开:通过气管切开,可保持较长期的呼吸道通畅,防止或迅速解除气道梗阻,清除气道分泌物,减少气道阻力和解剖无效腔,增加有效通气量,也便于吸痰、加压给氧及气管内滴药等,气管切开常用于口、面、颈部创伤不能行气管内插管者。

(二)呼吸支持

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和呼吸支持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开始一般主张吸入纯氧。吸氧可通过各种面罩及各种人工气道,以气管内插管及机械通气(呼吸机)最为有效。

(三)胸内心脏挤压

开胸心脏挤压能产生较高的动脉压和血流量,心排出量比胸外心脏按压可增加2~3倍。

(四)心脏电击除颤

电击除颤是终止心室颤动的最有效方法,应早期除颤。心脏骤停确诊后,可立即使用除颤器非同步直流电“盲目”除颤1次,电能量300~400J,无效时重新按压,若心电监护证实仍为室颤,给予静脉注药等措施后,再行电击。胸内除颤电能为50~100J。

(五)复苏药物治疗

1、给药途径:①大静脉(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给药;②气管内给药;③心内注射给药。

2、复苏常用药物:①激发心跳的药物:肾上腺素、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②抗酸中毒:NaHCO3等。

三、延长生命支持

延长生命支持(PLS),主要为脑复苏。

(一)脑复苏的原则

防止或缓解脑水肿的发展。

(二)脑复苏的措施

1、利用脱水治疗以减少周身(主要目的是脑)的体液负荷,一般以渗透性利尿为主,快速利尿也可作为辅助措施。

2、降低体温,减少氧需求。

3、利用较大剂量的皮质激素以缓解水肿的发展。

4、周身支持治疗,为脑复苏提供良好的基础。

四、复苏后的处理与转诊

(一)复苏后的处理

1、循环功能维护,治疗低血压。

2、呼吸功能维护,吸痰,抗生素的应用。

3、输液,补K+,前三天限制入量。

4、肾功能维护。

5、原发病处理。

(二)复苏后的转诊

在无条件维持延续治疗时,必须在生命体征相对平稳的前提下转诊,并注意以下事项:

1、转诊前须与有关医院联系,以便对方做好接应准备,简要写明转诊病情介绍,包括心搏骤停时间、抢救经过、用药时间、液体出入量、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等。

2、途中力求平稳、快速、病人头部应与车辆行进的方向相反,以保证脑部血供。

3、随车须备好抢救药品和必要器械,包括吸氧设施等。

4、转诊前应向病人家属说明转诊的必要性,并交待好病情及可能发生的意外。

简述学习急危重症的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讲授法最大的优点在于能用较短的时间传递较丰富的知识,容量大、效率高,是教师教学最基本的一种方法。当学生人数较多、讲授内容抽象或艰涩难懂、时间紧,讲授法不失为一种较实用的方法,如急救流程、急诊科管理等,均以讲授为主。

②案例分析法提供临床案例,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掌握对常见急危重症的护理。例如,讲授休克护理时,给学生一案例,让结合学生以往的病理、内外科护理知识,对病情做出合理诊断,并排列轻重缓急,对不同问题依次给予处理。

③讨论法对一些易混淆、模糊的知识点,可由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如学习心肺复苏时,由于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刚颁布了新的CPR流程及标准,教师即组织学生讨论新标准较之前的不同,分析变更原因及优势。如此,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其分析、总结能力,且便于培养其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能力。相较以往的死记硬背,优势不言而喻。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采用体验式教学或模拟训练法如在讲解止血、包扎、搬运技术时,设计不同教学情境、角色扮演情境,通过教师主持情境进展,学生参与情境、融入情境,亲身体验,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获得学生的充分肯定。

其它教学方法

如双语教学。虽然目前尚未实现双语,但授课中注重专业英语词汇,并已计划即将选择部分相对容易理解的章节,尝试部分双语教学,同时也对如何改进双语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进行了建设性思考

三级医院的急诊科设置与管理规范

医院急诊科设置与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设置,加强管理,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急诊科,并按照本规范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 医院急诊科是社会急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院内急症救治的首诊场所。急诊科负责24小时为来院的急诊患者进行抢救生命、稳定病情和缓解病痛的处置,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院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急诊救治水平,保障医疗安全。

第二章 设置与运行

第五条 急诊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和药品等条件,以保障急诊救治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第六条 急诊科应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各类辅助检查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急诊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第七条 急诊科应设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有条件的可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监护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和安全保卫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半径。

第八条 急诊科应有明显的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应清楚明显,紧急救治相关科室的服务能够保持连续与畅通。

第九条 急诊科应明亮通风,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和设施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儿科急诊应根据儿童的特点,提供适合患儿的就诊环境。

第十条 急诊科抢救室应临近急诊入口,设置一定数量的抢救床,每床占地面积以14-16平方米为宜。抢救室内应备有完好的急救药品、器械及处于备用状态的心肺复苏、监护等抢救设备,并应具有必要时施行紧急外科处理的功能。

第十一条 急诊科应根据患者流量和专业特点设置观察床,收住需要留院观察的患者,观察床数量以医院床位数2-3%为宜。患者留观时间原则上不超过72小时。

第十二条 急诊科应设有专门传呼(电话、传呼、对讲机)装置。有条件的医院可建立急诊临床信息系统,为医疗、护理、感染控制、医技、保障等部门及时提供信息。

第三章 人员配备

第十三条 急诊科应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

第十四条 急诊科应有相对固定的急诊医师,且不少于在岗医师的75%,医师结构梯队合理。

急诊医师应具有2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能够独立掌握内、外科常见急诊处理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电除颤、呼吸机使用及创伤急救等基本技能,并定期接受急救技能的再培训,间期以2年为宜。

第十五条 急诊科应有相对固定的急诊护士,且不少于在岗护士的75%,护士结构梯队合理。

急诊护士应具有2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经规范化培训考核合格,掌握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护理技能,常见急救操作技术的配合及急诊护理工作内涵与流程,并定期接受急救技能的继续培训,间期以2年为宜。

第十六条 急诊科以急诊医师及急诊护士为主,急诊患者较多的医院,还应安排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医师、护士参加急诊。

第十七条 急诊科主任应由具备急诊医学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应具有5年以上急诊临床工作经历的医师担任;三级医院急诊科主任应由具备急诊医学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应具有8年以上急诊临床工作经历的医师担任。

急诊科主任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行政管理工作,是本科诊疗质量与病人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第一责任人。

第十八条 急诊科护士长应由具备护师以上任职资格并至少从事急诊临床护理工作5年以上人员担任;三级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应由具备护师以上任职资格并至少从事急诊临床护理工作8年以上人员担任。

护士长负责本科的护理管理工作,是本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第十九条 急诊科可根据实际需要配置行政管理、保安和其它人员。

第四章 科室管理

第二十条 急诊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遵守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规程,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

第二十一条 急诊实行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推诿急诊患者。

第二十二条 医院应建立制度,保证相关人员及时参加急诊抢救和会诊。

第二十三条 急诊科应根据急诊医疗工作制度与诊疗规范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急救诊疗工作,确保急诊救治及时。

第二十四条 急诊实行预检分诊制,建立分诊程序及分诊原则,按症状鉴别分诊,对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患者优先。

(一)需要心肺复苏或生命垂危患者:立即复苏和抢救;

(二)急诊危重患者:应在5~10分钟内接受病情评估和急救;

(三)生命体征相对稳定的急诊患者:应在30分钟至1小时内给予急诊处理。

第二十五条 医院应制定主要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流程和处置预案,做到急诊科抢救关键措施及相关医技等科室支持配合有章可循。

第二十六条 急诊医护人员必须应按病历书写有关规定书写急诊、留观患者的医疗文书,确保每一位急诊患者都有病历,记录诊疗全过程和患者去向。

第二十七条 医院应建立制度与机制,保证急诊处置后需住院治疗的患者,优先及时收入病房,相关临床科室不得拒绝推诿。

第二十八条 医院应建立制度与机制,加强对急诊科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急诊科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本科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

第二十九条 急诊科在重大抢救时,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群体灾害事件的重大抢救,应按规定及时报告医院相关部门,医院根据情况启动相应的处置程序。

第三十条 急诊科应遵循《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及手卫生规范并对特殊感染病人的隔离。

第三十一条 医院及医务管理部门应指定专兼职人负责急诊科管理,指挥与协调重大抢救和急诊患者出口问题。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二条 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设置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或者有关其他组织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急诊科进行质量评估与检查指导。

第三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委托的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或者其他组织开展的对急诊科的检查和指导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三十四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将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质量、安全管理等情况进行通报或公告。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不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设置急诊室,参照本规范设置和管理。

第三十六条 本规范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附件1

急诊科仪器设备及药品配置标准

一、仪器设备:心电图机、心脏起搏/除颤器、心脏复苏机;呼吸机、便携式超声仪、心电监护仪、吸引器、给氧设备、洗胃机;床旁X线机等。

二、急救器械:一般急救搬动、转运器械,各种基本手术器械。

三、急救药品:中枢神经兴奋剂;升压、降压药、强心药、利尿及脱水药;抗心律失常药;血管扩张药;镇静剂;止痛、解热剂;止血剂;解毒药、止喘药、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类药、各种静脉补液液体、局部麻醉药、抗菌素类药、激素类药物,各类敷料、包扎固定用材等。

附件2

急诊科医护人员配置表

急诊量(日平均人次) 抢救量(日平均人次) 观察床位数 日观察人次 医师(人) 护士长(人) 护士(人) 护工(人)

≤100 4 10 12 12~14 1 25~30 2

101~200 8 15~20 20 18~21 2 40~50 2

201~300 12 21~30 25 24~26 2 50~60 3

301~400 16 31~40 30 27~28 3 60~70 3

401~500 20 31~40 30 29~30 3 70~80 4

≥500 20 31~40 30 31~40 3 80以上 4

附件3

急诊科医师和护士技术和技能要求

一、 急诊科医师应掌握的急救技术和技能

1.独立处理各种急症(如高热、胸痛、呼吸困难、咯血、急腹症、上消化道出血、黄疸、血尿、抽搐、眩晕、头痛等);

2.掌握通过心电图判断室颤、宽QRS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的心动过缓等;

3.掌握心肺脑复苏术、昏迷、各种休克的抢救治疗;

4.掌握创伤的初步诊断和处理原则;

5.掌握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的初步诊断和处理;

6.对暂时未明确诊断的急危重症给予适当的抢救治疗;

7.能开展气道开放技术、电除颤、急诊起搏、溶栓术、深静脉置管、动脉穿刺、胸腔穿刺、腹腔穿刺、心包穿刺、腰椎穿刺、胸腔闭式引流、导尿、洗胃和放置食道三腔管等;

8.熟练使用输液泵、呼吸器、多种生理监护仪、血糖仪及分析血气报告等

二、急诊护士应掌握的急救技术和技能

1.掌握急诊护理工作内涵及流程,急诊分诊;

2.掌握急诊室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原则;

3.掌握常见危重症的急救护理;

4.掌握创伤患者的急救护理;

5.掌握急诊危重症患者的监护技术及急救护理操作技术;

6.掌握急诊各种抢救设备、物品及药品的管理;

7.掌握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要点及沟通技巧;

8.掌握突发事件和群伤的急诊急救。

急诊室的护士应如何处理急危重症病人

护士在抢救危重症患者的时候根据医生的医嘱、处方进行抢救就可。抢救原则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血液循环,维持生命、防止伤势或病情恶化、促进恢复健康 。

呼吸、心跳正常,但却昏迷的病人,应该让他以复原卧姿躺着。这种姿势可以维持伤病者呼吸道通畅,使舌根不致后坠。控制失血的原理是:限制血液流向伤口,使血凝块尽快形成。

急危重症监护内容

meijiao7758521,你好:

我看过一本书,书名为《急危重症护理学》,很详尽。该书结合国内外最新资料和编者丰富的临床经验,从临床和教学实际出发,强调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而进行编写的。全书共十三章,重点介绍院前急救,心肺脑复苏,重症监护,常见急危重症的病情评估、救治原则与护理重点及危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对常用救护技术也做了详细介绍。

该书是在《急救护理学》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更新、充实。从临床和教学实际出发,强调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全书重点介绍院前急救、心肺脑复苏、重症监护、救治原则等内容,对常用救护技术也做了详细介绍。供护理专业师生使用。作者:周秀华主编,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另一本书可能更适合,书名为《急危重症监护》,作者:谢天麟,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我将该书的目录摘下,也许是你需要的内容: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二、急危重症监护的发展史;三、急危重症监护护士的必备素质;四、学习目的与要求。

第二节 急危重症患者的健康评估

一、急危重症病史采集的方法 ;二、急危重症病史采集的要领;三、体格检查

第二章 院前急救管理,第一节 概述

一、院前急救的任务;二、院前急救的功能;三、院前急救的重要性;四、院前急救的原则;五、院前急救的特点;六、院前急救的内容;七、急救的功能评价。

第二节 院前急救管理

第三节 院前急救护理

一、院前急救的组织体系;二、现场紧急救护;三、院前急救常用的护理措施;四、急救患者的运送、监护;五、伤病员的交接。

第三章 急诊科管理与护理,第一节 概述

一、我国急诊科现状;二、急诊科设置与布局原则;三、急救绿色通道;四、急诊科具体设置与布局;五、急诊科的人员组成。

第二节 急诊科管理

一、急诊科的管理制度;二、急诊科的设备管理;三、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

第三节 急诊科的工作

一、急诊科的特点;二、急诊护理的任务与工作流程;

三、急诊护士的职责四、急诊护士与急诊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第四节 常见症状的分诊

一、发热;二、胸痛;三、腹痛;四、呼吸困难;五、意识障碍。

第四章 重症监护病房的管理,第一节 概述

一、ICU的任务;二、ICU的设置要求;三、ICU的护理T作要求;四、ICU的T作制度;五、ICU的护理文件

第二节 急危重症患者的监护程序

一、接诊要求;二、病情判断;三、ICU患者的护理。

第三节 急危重症患者的监护技术

一、体温监护;二、心电监护;三、血流动力学监护;四、呼吸功能监护;五、肾功能监护;六、神经系统功能的监护;七、输液监护。

第四节 急危重症患者的置管护理

一、气管内插管患者的护理;二、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三、脑室引流管患者的护理;……。

第五章 现场急救、运送及护理

第六章 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患者的护理

第七章 急性肺水肿患者的护理

第八章 休克患者的护理

第九章 危重心脏病患者的护理

第十章 呼吸衰竭患者的监护

第十一章 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护理

第十二章 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护理

第十三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第十四章 急性中毒患者的护理

第十五章 创伤患者的护理

第十六章 小儿惊厥患者的护理

第十七章 心脏直视术后患者的护理

第十八章 器官移植术患者的护理

祝你成功。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痴妓北渚(2022-06-10 01:56:26)回复取消回复

    2、批量伤员处理 群体性伤害事故发生时,批量伤员应按伤情分类决定转送次序。①一级伤情:外伤出现危及生命现象,如休克、窒息、严重胸腹开放性损伤、四肢大出血已上止血带者。②二级伤情:延迟6~8小时手术不至于有危险,如轻度血气胸、小面积烧伤、脊柱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