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政策(丝绸之路经济带政策沟通)
本文目录一览:
- 1、根据材料三,今天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何现实意义
- 2、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
- 3、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有哪些?
- 4、一带一路政策
- 5、一带一路到底是什么政策
- 6、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也是在向世界宣示中国将为地区发展和什么承担更
根据材料三,今天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何现实意义
可以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本着求同存异原则,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为区域经济融合“开绿灯”。各方应该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作出适当安排,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循环速度和质量,实现互利共赢。必须得到各国人民支持,必须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
扩展资料: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相关内容:
1、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西部地区开发建设,有利于维护国防安全,有利于中国战略纵深发展,有利于确保能源供应,有利于经济安全。
2、“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有利于中国西进战略的开展。中国在“新进”战略上提出了不少新的构想,但总体来说都是为了加强中国和周边国家多方面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使得各国互惠互利。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创新合作模式 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在现代交通、资讯飞速发展和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经贸各领域的发展合作,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该区域蕴藏的巨大潜力的开发。
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域辽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和宝贵的旅游资源,被称为21世纪的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但该区域交通不够便利,自然环境较差,经济发展水平却与两端的经济圈存在巨大落差,整个区域存在“两边高,中间低”的现象。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可以综合交通通道为展开空间,依托以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对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深化经济技术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三部曲。
从国家层面来看,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深化区域交流合作,通过互利共赢的经贸文化交流,密切我国同中亚国家的关系,进而推动欧亚大陆经济合作的深化。“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和拓展将使中亚国家可以便利地通往世界上经济发展最活跃的亚太地区。同时,也将促进中国的向西开放。而在欧美市场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拓展中亚、西亚和南亚市场,无疑对我国的出口具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美国在重返亚太的过程中,推出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和“新丝绸之路计划”,都把中国排除在外,遏制中国发展的意图十分明显。对此,应积极落实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进而取道中亚直接面向中东、欧洲大市场。通过打造这条我国深度开放的陆上大通道,将彻底打破美国在海路封锁我国的战略企图。而且,中亚地区处于欧亚大陆的腹地,具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对于中国的地缘安全和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经济、贸易、货币联系的加强,将为欧亚大陆腹地的多边安全合作注入新的活力,为地区安全提供“内生动力”。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有着巨大的安全效益。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将对未来欧亚大陆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相关区域更好地发挥区位、资源优势,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配置市场资源,推动我国东西部经济的平衡发展。
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关键是在传承与挖掘丝绸之路历史的深厚积淀,各地要重新审视和提升自己的功能定位,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区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利用品牌效应,发挥在历史文化资源集聚优势,大力发展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其次,大力发展总部、楼宇、街区等经济形态,吸引中西亚国家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鼓励各类企业积极“走出去”。再次,发挥历史文化等特有旅游资源优势,培育一批民族特色、历史特色与现代时尚交融的世界旅游品牌。最后,整合金融资源,打造一批“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服务的核心区、承接产业的综合区和农业合作的示范区。
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必须进一步激发各方活力,统筹推进“文化合作、产业合作、农业合作、创新工作机制”等举措。首先,要以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为主平台,建设丝绸之路文化和盛唐文化、宋文化集中展示体验区等。其次,以产业集聚区为龙头,形成能够带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综合承载区发展的产业引擎。再次,与亚洲相关国家友好省州合作,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尤其是农业、科技等合作。最后,要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规划编制、重大事项协调等工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开展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多种推介活动,为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有哪些?
中国—西亚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从涵盖的领域来看,既包括能源、家电、农产品等国家利益中的实体部分,也包括科技、文化、教育、民间交往等比较软性的部分。双方交流的领域和范畴要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扩展。
从发挥的功能来看,既包括日常的交流、对话、合作,也包括在发生紧急事态甚至经济危机情况下的沟通和危机管理机制。中国—西亚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础应该是双方形成的合力,核心是彼此的相互认同感以及相互需求的程度,是伙伴关系的合理延伸,因此,中国—西亚之间的互信程度和需求状况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成效至关重要。
中国—西亚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涵盖内容:
中国—西亚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不能只等同于进出口石油、矿产,必须要有更加丰富的内涵。除能源领域外,应努力扩大双方合作领域,诸如农业合作、制造业合作、金融合作、人力资源合作等,合理利用双方广阔的市场。
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缺乏及人口增长率不断上升的原因,西亚各国粮食、食品、蔬菜等的进口贸易额不断上升。以沙特阿拉伯为例,它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是谷物、乳蛋、蜂蜜及其他食用动物产品、活动物、食用水果及坚果等。其中,谷物是沙特进口最多的农产品,其进口增长速度自2001年以来逐年递增,到2009年,其谷物进口额为33.8亿美元,占全部农产品进口额的31.3%。
在西亚各国农产品市场中,美国、巴西、印度和法国占有的市场份额较高,它们是西亚的主要贸易伙伴,尤其是美国、巴西和印度稳居前三名,美国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数年来占据第一位,中国农产品在西亚各国市场占有率较低,排名靠后,双方农业领域的合作也相对滞后。因此,中国需要详细了解西亚各国的食品法律、标签要求和市场准入限制。
在西亚国家,一些商品的进口因宗教、卫生和安全等因素而被加以禁止,如法律禁止进口不符合伊斯兰教规定的产品及含酒精类饮料、酿酒设备、肉类产品。此外,还要求家禽和家畜肉类产品装载时附带额外的健康证明,以说明出口到该地的屠宰动物并没有喂食促进生长的激素。
此外,双方在水产养殖、防治土地沙漠化等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应该继续加强农产品信息、科技研发、人员管理等方面的交流。
日用消费品也应是中国与西亚各国可以进一步关注的热点。除了石油及石油衍生产品,西亚各国其他大量商品大都依赖进口。中国经济这些年快速发展,由于价格优势,原来以消费欧美产品为主的西亚阿拉伯国家消费者已渐渐地接受中国商品,比如家具、鞋子、服装、文具、箱包、袜子、小五金、电动工具、大小家电、强化地板、洁具等。
一带一路政策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3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着缺乏顶层设计、谋子不谋势和不注重改善国际发展环境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各方面改革开放措施的系统集成。以开放促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其成功秘诀在于通过主动融入世界市场为公司治理、政府治理引入外部监督从而提高治理效率。但是,30多年来无论是宏观中观还是微观层面改革创造的外部监督都不是真正的外部监督,监督主体一定程度上只是治理者的化身、不是来自治理体系外部的主体,效率低下问题仍得不到根本解决,亟待全面深化改革。“一带一路”战略既是今后中国对外开放的总纲领,也理应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钥匙。通过融入国际治理和开展国企的跨国产权合作,“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在有效避免“西方经验”局限、防止治理本身被“短视”市场消解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同时,将为中国经济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治理进一步引入来自治理体系之外的监督主体,创造强有力、更有效的外部监督,从根本上解决治理效率问题。当前,在经济新常态和改革“空转”情况下,迫切需要加强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引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统筹促进国内各领域改革发展特别是供给侧改革。
一带一路到底是什么政策
一带一路是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
“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
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古代背景
丝绸之路从运输方式上,主要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凉州、酒泉、瓜州、敦煌、新疆、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千米。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最早开辟也始于秦汉时期。从广州、泉州、宁波、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
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还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一带一路
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也是在向世界宣示中国将为地区发展和什么承担更
1.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也是在向世界宣示中国将为地区发展和【欧亚经济一体化】承担更多责任,体现了大国胸怀和责任意识。
2.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西域的各种农作物以及动物等特有品种流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物质,扩大了食物来源,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极大的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作出了巨大作用。
3.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本着求同存异原则,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为区域经济融合“开绿灯”。各方应该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作出适当安排,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循环速度和质量,实现互利共赢。必须得到各国人民支持,必须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
4.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西部地区开发建设,有利于维护国防安全,有利于中国战略纵深发展,有利于确保能源供应,有利于经济安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有利于中国西进战略的开展。中国在“新进”战略上提出了不少新的构想,但总体来说都是为了加强中国和周边国家多方面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使得各国互惠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