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交友的调查报告(中学生交友标准调查报告)
本文目录一览:
- 1、求(初一学生):初一关于中学生交友情况的调查报告该怎么写?
- 2、请高手帮写篇关于青少年现阶段思想状况和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 3、关于中学生交友的调查报告
- 4、关于青少年调查报告的心得体会
- 5、关于中学生的调查报告 十万火急
- 6、关于中学生早恋的问题调查报告
求(初一学生):初一关于中学生交友情况的调查报告该怎么写?
自己作出适当修改啊。
中学生上网是一个被社会广为关注的话题。究竟中学生上网有何得利弊,中学生自己又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为此,我们以“中学生为什么爱上网”为主线,进行了一系例关于中学生上网的较全面的调查。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形式,得到了高一年段500名同学的热情支持。在些特表感谢。
我们将调查结果整理成以下五个部分。
1、 中学生上网最大的理由
(特别说明:由于一些调查题目被答卷者跳过,所以我们在按百分比计算时出现了小数点后两位数的情况,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下同)
成因分析:过去,很多人认为,大多数中学生上网是为了摆脱学习生活中的压力,网络的虚拟世界是他们发泄的最佳场所。然而,我们的调查显示,中学生上网最大理由是方便,其次是因为好玩。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很显而易见的,网络通讯的方便快捷,网上购物的价廉物美,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网上大量的音乐,最新的新闻,都给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结论:大多数的中学生上网,是因为上网方便,但我们也须注意到,有30.23%的学生上因为好玩而上网,而这“好玩”,多办又指的是上网玩游戏,如何正确引导中学生正确上网,是家长和学校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2、 中学生对网上有害信息的看法。
调查显示,有64.34%的中学生认为上网不会学到有害的东西,有20%左右的同学认为上网会学到有害的东西,而15.66%的同学认为上网是否会学到有害的东西要看你是否有自制力。
成因分析:网上存在许多不良信息,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我们的调查中却发现,64.34%的同学认为上网不会学到有害的东西。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又对近20同学进行了采访,结果和调查的结果大致相同,有14位同学认为上网不会学到有害信息。他们的理由是,虽然网上存在不良信息,但作为高中生,他们有辨别的能力。一位受访的同学表示:“网上存在有害的东西,学校和社会也存在有害的东西,我们能在学校和健康成长,为什么不能在网上健康成长?”大多数同学也表示,网上虽然存在有害信息,但我们不一定就会“学到”有害的东西。
结论:对于网上不良信息,国家和社会坚决打击固然是重要的,但中学生更应该提高过滤有害信息的能力,这样才能尽可能地避免在网上学到有害的东西。这才是治根本的办法。
3、 学生和家长所担心的问题一致。
14.73%的中学生认为家长们对孩子上网的担心源于“怕孩子交上不良朋友”,66.66%的学生认为家人担心的是“沉迷游戏不能自拔”,21.71%的学生认为“过度上网有损孩子健康”。我们又对20位学生家长进行了访问,结果与学生所想的基本一致:20位家长中有11位认为他们最担心的是孩子沉迷游戏不能自拔,其后才是“怕孩子交上不良朋友”
成因分析:虚拟的网络游戏对年轻人特别是高中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而且,在中学生上网的各种活动中,最容易沉迷的也是游戏成瘾,这点上,中学生和家长的认识并没有分歧。
结论:中学生对家长的担心还是比较了解的。尽管如此,仍有很多中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甚至身心健康。网络游戏对有些中学生来说无异于毒品:明知道他的危害,还是要去吸。可以说,网络游戏对中学生来说是几乎没有一点好处的。有的学生认为,玩网络游戏可以开发智力,但这其实是个借口,有专家报告,过度上网,特别是上网游戏或连续上网6小时以上的孩子,智商低于常人。因此,我们呼吁广大的高中学生:为了自己和家长,请不要把网络游戏作为你的心灵家园。
4、 我校中学生上网时间(平均每周)
现象:2小时以下(49.61%)2小时到8小时(36.43%)8小时以上(11.62%).总体看来,我校学生上网时间是较为合理的。但在深入调查中,我们仍然发现有11%的中学生在“用在网上的时间比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多”。这不能不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
原因分析:上网过度的同学,大多是家中有可上网的电脑,并且父母对其上网时间没有任何控制,以致出现“用在网上的时间比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多”这一现象。
结论: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特别是高中生。花在网上的时间比用于学习的时间多,确实是一种极为不好的现象,家长虽然不该对孩子的生活进行过多的干涉,但也必须有一定的指导与限制,这样有利于避免孩子上网过度。
5、 上网是否影响中学生的社交
13.95%的学生认为会影响社交,58.14%的学生认为肯定不会影响社交 24.03%认为对社交影响不大。
原因分析:认为上网聊天影响社交的理由是“沉迷于自己的虚拟空间”,而认为不影响社交的学生的理由则是“在聊天过程中,需要聊天技巧,这实际上培养了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不影响现实社交”。
结论:社会交往作为人际关系的一大组成部分,对中学生十分重要,我们可以看到,有58.14%的学生是比较自信的,认为上网聊天不会影响自己的社交。对于上网聊天是否影响中学生社交能力,恐怕也因人而异。这和中学生上网聊天的方式,内容等都有关系。
6、 中学生对网友的态度
有10.08%的学生相信网友的话,18.06%的学生不相信网友的话,而持中立态度的占70.54%
成因分析:高中生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大多数高中生都能对网友的话持半信半不信的态度。但也有小部分的学生是相信网友的话的。这和网友所说的话有关系,接受调查的学生认为,对于网友的话,如果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他们就相信也无防,但如果发现对方对自己可能有所企图时,就不相信对方的话。
结论:网上骗子挺多,而骗子们又多以网友的面目出现。高中生涉世不深,可能缺乏一些经验,所以在上网的时候最好不要对网友的话过分相信,这也是保护自己上网安全的重要方法之一。
请高手帮写篇关于青少年现阶段思想状况和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学生思想道德的基本状况
(一)理想与追求
调查显示,当今的中小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更务实、更现代、更人性,也更重视个人的发展,这是社会的人本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的具
1、功利的学习目的,务实的人生态度
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让孩子们早早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压力。他们目睹了下岗的危机,暴富的神奇,逐渐拉开的贫富差距使他们十分现实地考虑自己的将来。
从小学到中学,学生的价值观呈现明显的滑坡。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传进来的种种基于个人本位的思想观念,既强化了中学生自我奋斗、自我拼搏的意识,又强化了中学生注重个人利益、满足个人欲看的思想,以及追求名利的人生观念。
2、尊重知识却鄙视劳动。
在被问及自己理想的职业时,学生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的倾向,再也没有过往“我长大了要当一名科学家”那种异口同声,可见当代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远胜与前人。
3、长大成为一名***员还是孩子们的首选。
69%的学生希看自己长大后能成为一名***员,22.7%的学生不想参加任何政治组织,希看自己成为***党派成员的学生占8.7%。希看加进中国***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对党的知识了解很少,但长期的教育使他们对党有一种朴素的感情,这其中也不能排除其他动机的参与,但至少说明对党的支持与信任是当代学生思想的主流。这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基础文明
1、基础文明水平明显进步。
调查显示,43.1%的学生以为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不随地吐痰”,40%以上的学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基本能做到不随地吐痰。两项合计人数超过80%,这个比例应该远远好过成人。72%的女生和61.54%的男生在风景区会将吃剩的果核放在包里,碰到垃圾箱再扔;68%的女生、61%的男生在进敞开的别人的房间时会先敲门,这无疑是十分有礼貌的行为
但也要看到,学生在问卷中所反映出的道德水平与人们的感觉有很大出进,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感觉乱扔杂物、随地吐痰在中小学生中十分普遍,这说明问卷调查的结果并不完全反映了真实的情况,很多同学只是纸上谈兵,答案只是答案,大家都知道应该怎样做,但落实到行动上就不是这样了。因此加强学生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仍
3、初中生行为习惯最差。 “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不随地吐痰”的学生小学有45.6%,高中有43.4%,初中只有38.5%。而初中学生选择“能意识到,但做不到”或“以为做到做不到无所谓”的比例却远高于小学和高中。最通俗的解释是:小学生听话,高中生已经懂事,初中学生最难管。诚然,初中正处于反叛与激变的关键年龄,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对师长的指令言听计从,而且还没有像高中生那样的自我修养意识,很多人对个性的理解极不成熟,在访谈中发现,很多初中学生把奇装异服当作“美”,把污言秽语,不拘小节当作“酷”,初中生的违纪率,和违法犯罪事件的
初中是人生的关键年龄,此时的学生逐渐开始形成关于人生的最初的观念,行为习惯也渐渐定型,此时的教育往往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抓好初中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水平明显进步。
调查显示:“只知给吃穿,别的都不问”的家长仅占2.7%,可见尽大多数家长都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采取放任态度的家长人数极少。对孩子“百依百顺”的家长占9.3%,这和大家的感觉有很大差距,一方面,此次调查的对象是学生,即便家长对他们百依百顺,很多学生还会感觉不满足,因此他们不会选择此选项;另一方面,说明溺爱型的家庭的确在逐渐减少。在大家的观念中,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溺爱是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题目。大家把独生子女们戏称为“小天子”、“小太阳”,以为他们是被惯坏的一代,事实上家长们只是在家务劳动方面有娇惯孩子的倾向,但在学习方面却从不马虎,要求之严,标准之高,都是以前的家长无法相比的。“对孩子什么都管,让孩子受不了”的家长占12.6%,严苛型和溺爱型的家庭大致都保持在10%的比例,而且严苛的家庭还要稍高一些,重视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往的很多老百姓忙于生计,顾不上子女教育),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还将不断进步。74.3%的孩子以为家长“能支持、理解自己,而且不溺爱孩子”,此选项比例最大。而且在被问及“碰到心理困惑习惯于求助于谁”时? 6.8%的孩子会求助家长,高于求助老师的比例;在被问及“在你长大过程中受谁影响最大”时,58.5%的孩子以为家长的影响最大。当前中小学生的家长多出生于六七十年代,多数接受过系统的初等教育,其文化水平较以前有很大进步。加上媒体、书刊和各类家长学校对家教知识的普及,家长的教育观念及行为也有很大改善。
2、家长对初中生管得最严。
假如队把“对孩子百依百顺”的家长作一个纵向比较,会发现小学与高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初中。小学生年龄小,高中生已不太需要家长操心,而初中的孩子界于懂事与不懂事之间,代际冲突比较突出。
3、对子女不管不问的家长仍占一定比例。
调查显示,1.3%的孩子反映得不到家长的疼爱,假如把部分孩子“家丑不过扬”的心理考虑进往,这个比例还会升高,估计要达到3%左右。这一部分孩子多出自离异家庭,父母双方都不愿意尽监护责任,有的随着爷爷奶奶过,有些干脆脱离家长的监护。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热和,他们对人对事十分冷漠,而且有很强的***心理。有些孩子在学校成绩和表现极差,而且对老师的批评教育十分敏感。很多人整晚混迹于网吧、游戏机厅之中,与社会青年相交结,拉帮结派,滋扰校园。很多孩子早早的辍学,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我们国家的《民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虽明确规定了家长对孩子监护责任,但缺乏得力监视保证机制。社区、公安、民政等部分在法律上固然对该部分孩子也有教育和治理的职责,但落实的情况很不好。通过司法程序固然在理论上可以解决孩子的监护题目,但只有形成诉讼,法院才可能参与,孩子年龄尚小,有几个能想到诉诸法律呢?即便告了家长,法院执行起来也十分困难,即使得到了执行仅仅可以解决经济上的题目,也无法解决情感和教育上的题目。这一部分孩子所占比例虽小,假如把这个比例乘以长寿学生总数,那将是一个很大的数字。社会越发展,就越应关心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这些孩子就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被社会忽略的一群。他们从小得不到社会的关怀,长大就有可能报复社会,这是一个潜伏的不安定因素,所以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四)自我感觉
1、只有六成学生感觉幸福。
调查显示,只有62.5%的学生以为自己是幸福的,32%的学生选择“一般”,还有4.5%的学生以为自己是不幸福的。
生活在新世纪这一代青年人所拥有的物质财富是前所未有的丰富,对未来的选择也是前所未有的广阔和自由。在上一代人的眼里,他们是最没有理由抱怨或侈谈“不够幸福”的一代人。然而现实生活中,在社会各行各业的改革都行动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投进竞争;随着父母的离异、破损家庭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题目。由于缺乏对正确幸福观的宣传教育,使得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与追求存在着种种误区。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幸福观影响,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判定自己的幸福或不幸福的依据是,家庭条件是否优越,父母有没有本事挣钱,能否满足自己在物质方面的需要等等。有的学生甚至以为家里天天省吃俭用的生活使他的生存没有意义。
由于年龄和地域的差别,青少年对于生活幸福的理解也不同。调查数据表明,城市青少年的幸福感略高于农村青少年的,农村初中生以为自己不幸福的比率最高,这可能和农村中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较大有关,农村小学生中有4.5%的人愿意长大后当一名农民,农村初中学生中有93.8%的希看成为老板、机关工作者或者是高级知识分子,只有0.3%的人愿意继续务农,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农村初中生在学习上所承受的压力最大,碰到的困扰也最多。
在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目中,幸福还表现为一种自由。说白了,就是获得说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的权利。他们在家庭和学校里受到纪律的约束,无法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愿看,使他们产生不幸福感。对于高中学生,则更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支持,尤其是来自父母方面的。
2、小学生最幸福,初中生最不幸福。
小学生以为自己目前的生活幸福的学生占69.4%,其中尤以农村小学生选择“幸福”的选项比例最高,占70%以上。可见,生活在清新自然的乡野中的小孩子最幸福,他们不必往赶场似的上各种特长班,往学钢琴、攻外语,课余时间可以自由嬉戏,尽情的享受童年。初中生以为自己目前的生活幸福的学生占56.2%,在三个年龄段中比例最低。初中是人生的多事之秋,有所谓的长大的烦恼,幸福感较低一方面和他们的年龄特点有关;另一方面,近年来,高校的扩招使中考迅速增温,中考之热尤甚于高考,这使学生们小小年纪就感受到竞争的残酷,让这本就多事的年华又弥满了应试教育的阴云,很多孩子感到压抑,被学习逼得喘不过气。实在教育者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给孩子们一个欢快的童年和青少年时光,从小让他们感知人生的美好,这种情感的培养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学业压力还是孩子们最大的负担。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青少年长大中造成困惑的较大题目依次为学习方面(36%)、人际交往方面(21.6%)、父母方面(8.4%)等。其中学业压力是孩子们最大的负担。主要表现在:①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②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题目,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③考试焦虑,特别是碰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某中学有一学生在写过一篇名为《童年无趣》的习作,马上引发了全班同学的共叫,“天天奔波于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之间,休息日还不得不穿梭于各种补习班。我实在没有感受到人们常说的那种童年的欢快”。有学生在接受访谈时这样说:“小学三年级时我数学考了100分,爸爸很兴奋,那天晚上他郑重的对我说:‘孩子,好好努力!我们全家的希看都寄托在你的身上了’。这句话像一块大石头一样在我心中压了五年。”很多家长“看子成龙”、“看女成凤”的心太切,希看自己年轻时没实现的梦想能在下一代身上实现,还有很多家长自己孩子的成绩作为相互攀比的内容,这都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承受了太多的负担。有一首校园民谣的歌词是这样说的:“起的最早的是卧冬睡得最晚的是卧冬最苦、最累的是我是我还是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学生的心态。
另外,人际关系题目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题目。其中包括与教师的关系题目、同学间的关系题目、与父母的关系题目等。另外还有一些青春期心理题目,如:青春期闭锁心理、早恋等。
(五)心理调节
1、更加孤独的一代。
学生碰到心理困惑时,选择“把它闷在心理,进行自我调节,不对外人说”的学生最多,占42.7%。人们时常把现在的孩子看成为“阳光少年”,以为他们活泼、开朗、外向、大方,实在他们的内心很孤独。这是一代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电视占据了他们童年的大部分时间,从小缺少玩伴,失往了很多与人交流的机会。独生子女的孤独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孤独的心灵仿佛湿润的天气,是滋生心理疾病和不良情绪的重要土壤。学生们早早的把心灵封闭起来,也给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假如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孩子们独立与个性的一种体现,自己的题目自己解决,不借助于外力。因此教育者一方面要给孩子们多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另一方面还要教给他们自我调节的技能,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
有37.2%的学生愿意将心中困惑与伙伴交流,尤其是关于娱乐题目以及与异性关系题目;有16.8%的同学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只有4.4%的学生愿意同老师交流他的心事。这是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有人说两年就是一个代沟,孩子与成人的思想差别很大,这是妨碍代际间交流的重要因素。有个学生说:“老师对我要求严,说了怕惹他们生气,说得不对怕受批评,说了没用不如不说;父母工作忙没时间和他们说;学校抓学习,没人听我说。”学生是否向教师和家长敞开心扉,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学生不讲心里话,教育工作无法开展,心理题目就不能解决。而学生能否说心里话,关键取决于教师、父母的态度和教育方式。
另外我们也欣喜的看到,2%的学生碰到心理题目时会求助心理咨询热线,假如用2%乘以学生的总人数,那将是个很大的数字。这说明心理热线开通的确可以解决不少学生的题目,而且渐渐深进人心,成为学生倾诉心声的新途径。
2、城市初中孩子的心理最封闭。
调查显示,城市初中孩子的心理最封闭,65.5%的人不愿向外人吐露心声;城市高中占45.1%,居第二位;农村高中第三,占44.1%,再其次是农村小学生、城市小学生,分别占37%和34.2%;而农村初中生选这一项的比例却最少,仅占30.1%。这是一个很希奇的现象,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波动大,较轻易受外界的影响。城市的孩子居住在单元楼中,邻里之间很少沟通,节假日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城市环境虽好,文化娱乐场所虽多于农村,但可供中学生活动的场所却很少。据统计,多数初中生的闲暇时间用看电视来打发,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孩子用打游戏、上网来打发时间,他们更喜欢在虚拟的世界里和人交流,而不愿意面对面地与人交流。这种自我封闭显然不利于学生的长大,因此,关注城市实践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相反在农村,孩子上了中学,就被以为是大孩子了。他们开始担负一些家庭的责任,家长也会给他们更大的自主权。乡村的居住环境更有利与小伙伴们的交往,他们的孤独感比城市的孩子要少得多。碰到心理困惑求助于父母的学生,农村多于城市;碰到心理困惑求助于朋友的学生,城市多于农村。调查显示:碰到心理困惑求助于朋友的学生比例,城市各年龄段均高于农村;助于父母的学生比例,农村学生偏高。这说明农村学生的家庭观念稍强,城市学生的独立意识更突出。
3、年龄越大,朋友越重要。
假如把三个年龄段的学生作纵向的比较,会发现碰到心理困惑求助于老师的比例基本相当,求助于父母的比例逐渐降低,求助于朋友的比例似乎与年龄成正比,年龄越大,朋友越重要。调查中可以看出老师、家长、和朋友在各年龄段孩子心中的地位。大人们经常慨叹自己的十句话,不如小伙伴的一句话。光慨叹没有用,教育者一方面要重视对孩子交往的指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很多孩子正是由于交上了坏朋友才逐渐走上了歪路的。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放下师长的架子,走进孩子们的生活,作为教师和家长,为什么不能成为孩子的朋友呢?
4、教师在孩子们心中地位的降低是最令人痛心的现实。
在被问及:“碰到困惑,你求助于何人时”,只有不到5%的学生选择老师,远低于求助朋友和父母的比例,连小学生也是如此,这说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正在逐渐降低。在被问及“对你的长大影响最大的人是谁”时,选择老师的人数也在家长和朋友之后,教师的社会形象以及对学生影响力的不断降低很值得大家认真反思。
从客观上讲,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学校教育已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渠道,书刊、电视、网络不断的给学生提供更符合时代潮流的观念。教育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走下圣坛,渐渐被人们理解为一种等同于医疗、保险等行业的社会服务。近几年媒体又不断在教育收费、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揭教育的短,甚至用个别老师的恶劣行为影射整个教育。这都降低了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主观的原因更值得深思。第一,长期的自我封闭很轻易让老师患上社会适应不良症,变得迂腐、守旧、迟钝。从大学校门中刚刚毕业,紧接着又走进了中小学的校门,几乎很少有机会和社会接触。而且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和孩子们打交道,传道、授业、解惑,高高在上地接受学生们的请教。这样的工作氛围很轻易让人自我满足,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中,当了先生就不再想当学生了。然而世界每一天都在飞速变化,不经意间,自我感觉良好的老师就被抛到了时代的后
2、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阅读爱好有很大的差别。
小学生最爱看漫画,学习类的书籍只能屈居第二。一上中学,二者的比例就发生急剧的变化,读漫画书的人数从40.9%跌到21.5%,读学习方面书籍的人数则从34.9%上升到41.8%。到了高中这种状况又有微小的变化,但读学习方面书籍的人数还是最多。孩子们对文化体育的关心却是与日俱增,武侠小说的爱好者始终保持在12%左右。小学生不懂言情,初中生看此类书籍的人数最多,到了高中人数又略有回落。
3、农村学生迷武侠,城市学生爱文体。
调查可以看出,城市学生喜欢阅读题目类书刊的学生明显高于农村,城市信息畅通,很多市民都有读报的习惯,《重庆晚报》、《重庆晨报》、《长寿文化》都有相当规模的读者群,很多孩子也有读报的习惯。学生最爱看的就是文化、体育的版面。农村学生信息相对闭塞,学生读报人数远小于城市,因而对文体新闻的关心程度不如城市。但他们看武侠小说的人数比率较城市学生稍高。
4、网络成为学生的生活必须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既是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又是人们相互间交流的平台。网络的使用以日渐成为现代公民的必备技能。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园地;有助于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度,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调查显示,我区已有近一半的学生经常接触网络,应该讲网络已成为学生的生活必须品。这主要和长寿经济的发展有关,目前学生家庭拥有电脑的比例比较高,家庭上网的也比例高。目前家长、老师对学生上网大多持否定态度,视网络为洪水猛兽。谈起网络,马上就想到“游戏+聊天+色情”,媒体也经常“告诫”学生要阔别网络。实在网络只是一种工具,孩子接触网络并非坏事,关键看怎样引导孩子科学地使用它。对孩子玩电脑、上网,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有支持,又有约束。孩子特别渴求新知识,网络世界里也有很多知识在等待着他们往汲取。但青少年自控力差、分辨能力弱,家长和教师有责任引导他们跨过“聊天+游戏”的坎,让他们在网络中汲取营养,健康长大。
5、多数学生上网是为了学习知识。
调查表明:32.6%的学生是为了查找资料、13.8%的是打游戏,12.7%是听歌,9.9%是由于好奇,9.4%是由于无聊,剩下的9.2是为了聊天交友。小学生查找资料的百分比大于高中的学生,初中生最低。打游戏的高中生人数要多于小学生,同样也是初中生最低。高中生上网听歌的比重也最大,初中生次之。从上述对比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上网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利用网络帮助自己学习。这一点,中小学生做的比成人好。网络在中小学生身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正以特有的快捷与高效越来越受到中小学生的接纳、认可和喜爱。
7、相当比例的学生沉迷于网络空间。
调查也发现,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十分突出,具体的讲,目前网络世界存在三大危害:暴力游戏、沉溺聊天、泛滥色情。青少年是“网络游戏”的主要消费者,出色的游戏内容,绚丽的游戏画面,生动的游戏音响,血腥的打斗场面,形形色色的游戏人物,无不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而且通过“过关”、“升级”、“积分”等方式让自制力较差的学生们欲罢不能,渐渐成瘾。很多孩子因此而逃学、缺课、离家出走,彻夜泡在网吧里,荒废了学业,损害了健康。
“网络聊天”是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的主要方式。与一般的社会交往相比,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虚拟性。网络中没有人知道你究竟是男人还是女人。网络的天空任你幻化,任你弥补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体会的“缺失”。二是交互性。可以使人在很短的时间内结识很多朋友,节省了宝贵的时间,而且使交流变得更加自由和自然,选择的余地很大。三是超时空性。天南海北,男女老幼,无须甚至也无从考虑自身以及对方的年龄、学历、知识、社会地位和外貌,大家可以自由的无拘束的交往。四是符号互动性。“网络流行语”能让网民之间心领神会、心照不宣。一位教师说,现在的学生开口“mm”,闭口“美眉”的,让人不知所云。更可怕的是,有些学生在作文中,尤其是日记、周记里充斥着大量的类似“网络流行语”的语言。中小学生天性好奇,渴看友谊,网络聊天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很多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网络“色情文化”身心健康的重要威胁。有些青少年有意或无意闯进了“美女世界”,在一阵触目惊心的浏览之后,有的往往难以自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七)法制意识
1、法制、权利意识明显增强。
当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选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人最多”,占40.9%。可见学生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选择“忍气吞声”的学生仅占2.8%(其中农村3.2%,城市2.5%),现在孩子的维权意识大大超过前人,用一位接受访谈的家长的话说:“现在的独生子女,一点亏也不愿意吃”。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愿意吃亏是一种进步,尤其在自己的权利遭受侵害时。排在第二位的是“看情节大小而决定”,这应当是一个很理智的答案。选择这一答案的比例随学生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小学占26%,初中36.7%,高中43%。可见学生越大,考虑题目就越理智。
2、自己的题目自己解决
选择“求助父母、老师”的比例仅占10.5%,在人们的观念里,学生是未成年人,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求助与父母、老师是最正常的,但孩子们却选择自己的题目自己解决,选择“不知道”的人数最少,仅占1.6%,这都是新一代学生独立与个性的充分体现。
3、近一成的学生选择以牙还牙
这是一个很令人担忧的现象,这说明以暴制暴的所谓“黑道原则”,还是悄然侵进了某些学校,占领了一部分学生的思想、道德阵地。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一些学生开始“拜把子”,受人欺负之后,他们就不再向老师或家长寻求帮助,而是通过拜了“把子”的兄弟或姐妹自行解决。这种以暴制暴的心理,在不少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是那些长期忍气吞声的学生,这种心理更加明显。同时,一些学生在受到高年级同学的欺负后,也往往会依靠“拜把子”后形成的团伙气力,变本加厉地在低年级同学身上寻找“补偿”:勒索他们的财物,向他们收“保护费”。受害的学生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决题目是愚蠢的,它不但不能让暴力阔别自己,反而会使暴力离自己越来越近,直至使自己完全滑进暴力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二、对学生的基本评价
今天的青少年学生,很多人是独生子女(尤其在城市)。独生子女所处的特殊的家庭生活环境和复杂的社会生活背景,使他们形成了与以往中小学学生明显不同的个性特点。他们的道德面貌如何?究竟是“好得很”还是“糟得很”?一直是社会各方广泛关注的话题。
1、我们以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内政治、经济生活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经济体制的改革,使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改革开放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使人们开阔了眼界,思想更加活跃;法制的健全,***的进程,唤醒了人们的自主意识。既然大家承认这一切都是发展进步的,那么青少年作为社会成员中最敏感的一群,作为时代精神最紧密的追随者,他们的思想、道德面貌也应该是进步的。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关系。调查显示,当代中小学生就整体而言,其素质已超过前人。他们在政治、思想、道德甚至心理品质方面都明显的区别于他们的父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的积极评价。这些积极评价是本次调查所得出的基本结论。
(1) 爱祖国,对党有朴素感情
(2)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现代文明修养。
(3) 具有良好的生存观和自我表现、自我保护的意识。
(4) 有较强烈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精神。
(5) 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头脑和消费观念
(6) ***法制意识、同等维权观念和对社会不良现象嫉恶如仇的态度都超过了前辈。
固然社会和教育都对青少年有很多非议,但我们以为其中相当一部分仅仅反映了两代人之间的熟悉差异,这在认知心理学中被称为投射作用?即人们很轻易把自己身上的某些特征或自己的某些想法回属到学生身上,从而产生熟悉的偏差。实际上在社会变革日速,多元化日彰的今天,教师与学生的差异很大,
非常完整呕!!!!费了好大紧
关于中学生交友的调查报告
中学生交友标准问题的调查
高二(4)班 诸奇川、李忆俊、王 姗、潘晓静
一、引言:
我们小组作此项调查的目的有这样几点:首先,我们认为在当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十分高,而人才便是综合素质的体现。于是,交际能力在未来社会的人才选拔中有重要地位。这也是在我们这个年龄段所要学习的,利用这次课程机会,做这样一个调查,来了解当代学生交友的准则和一些好的方法,同样知道一些不足之处来总结出更好的交友方法。不仅使我们自己得到一些经验,也与广大学生朋友一起分享。从而能更好地使学生处在学生这个社会角色中。
二、调查方式,调查对象和调查过程
调查方式:以问卷形式(见附录)
调查对象:初二、高二的在校学生
调查过程:经过老师的指导和组员的反复讨论拟定出了调查试卷。在修改后确定问卷并打印。然后,我们小组四人每人负责发放40份试卷,并收回。其中,我们讨论决定在两所初中及高中作调查,为了使调查结果更科学、准确,同时决定男女调查对象各80人。(结果:各回收75份)
三、分析:
分析:初中高中选C答案的人较多。表明学生朋友们的自主性都较强,但不是一味盲目的自主,而是以父母意见为参考,加之自己的判断做出决定。我们想这个选择可能体现出当今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也表示了当今学生们在交友方面是比较理智的。
第二题,从此题的反馈数据中,可以看出对于B选项初高中生有明显区别。高中生在人与人交往中更注重个人观点。而初中生容易更容易接受他人观点。说明高中生在心智方面较初中生而言更成熟。
第三题,这题中初高中生的想法较为一致,认为“正常、较正常”居多,我们认为这个现象在此年龄段中较为普遍。
第四题,我们认为当代学生对于人之间的交往更需要的是一种直面的感觉,都希望给自己一种真实的感觉交流。也许真实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主要的。
第五题,在这题中出乎我们意料的是,选择“无真心朋友”占一定比例,这便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这个竞争力渐强的社会中,如果连真心朋友也没有,那是多么的悲哀。在选择朋友中,标准是个问题。希望在未来的社会中,真心朋友是你随处可及的。
第六题,我们分析这一题表明高中生在选B、C项对于初中生。这个更涉及一个铭感的话题。虽然高中声比初中生思想较开放,不过这一点我们认为在教育方面也有一定的影响。毕竟初中生是个被引导阶段,而高中生处于走向自主阶段。
第七题。
高中生最先:D F A, 最后:E B
初中生最先:F A D , 最后: E
在最先选择的几项中,初中生和高中生是同样的,但是高中生谈得最多的是自己的烦恼和快乐,说明高中生比初中生的心理压力更大些。
第八题,是可以反映做问卷者的交友的心态。值得庆幸的是对此觉得无所谓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他们认为每个人有交友的自己,只要大家过得开心就可以了。
第九题和第十题,反映了学生以什么标准来交友的。结果表明当代的学生们都有着很高的素质,在看待人时是比较客观,比较理智的。成绩虽然对学生很重要但是学生更看重和对方是不是有着共同的爱好,兴趣,以及对方的真诚。
最终分析:
在一些题目中,我们发现初中生和高中生存在着许多的共同点。如第3题中,初中生和高中生都觉得诸如弟妹称呼是正常的。通过我们讨论以及老师的提示,我们总结了三个造成初中生和高中生有些共同性的原因:
第一,如今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个人比较孤独。希望有个兄弟姐妹可以与自己一起分担自己的开心与烦恼。所以学校就成了学生们结交朋友的重要场所。为了让彼此之间更加融洽,用弟妹的称呼来增进友谊,也使得自己感觉自己拥有了更多的“亲人”。
第二,家长和老师对于异性交往的教育方法,我们认为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毕竟两代人在某些方面是有一定的代沟的。一些强制的教育使得学生们产生了逆反的心理。大人们越是想阻止什么,他们就越想干。但是怕被别人说成是一对一对的。于是就用弟妹的称呼。
第三,现在看电视成了学生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事。而在一些偶像剧中,学生们见剧情人物总是认别人做哥哥妹妹的,感觉挺新鲜的,有点想尝试一下。既然有一个人会有这想法,那其他的人也会有。所以“弟妹称”就成了一个“流行时尚”。其实弟妹的称呼并没有正常和不正常之分。没有谁可以给它一个正确的定价。只要是以友谊为基础,那又何尝不可以呢?但对于那些动不动就认弟弟妹妹的,那是不行的。“兄弟姐妹”其实只要有几个就够了,无须有很多个。希望广大的学生朋友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对于和朋友,同学平时谈论些什么问题,初中生和高中生大多数谈的都是较为随意或快乐的话题,几乎全脱离了学习或强制性的问题。反映出学生们在学校中的压力及一些逆反心态。而这种心态在最后的选项中高中生较多的选择了最后谈的是学习。初中生选择的也不为少数。这便是一个担忧的问题。同学之间不谈学习,这是不是学生们不喜欢谈呢?但值得高兴的是无论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很少有人喜欢谈论别人。这是作为朋友最基本的一个条件。这个说明了学生还是很尊重他人的。而从其他的选项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代的学生希望谈的是一些大多数人感兴趣的话题。
而在面对自己对朋友的占有欲上,初中生和高中生就有了些区别。高中生中对于遇到这样的事会感到不舒服,无所谓的人持平。都有28人。虽然能够接受他人的只有很少的人但那两个28人也表示出一个问题。对于朋友的占有欲太过强烈。而这是不好的。而且这对于交友来说是会有点阻碍的。这个问题在女生方面更加突出。也许是性格问题吧。的确,自己的好朋友突然疏远了你而和其他的同学接近,心理是不会太好受,但是每个人交友是有自由的。朋友并不是你一个人的,他有权去交更多的朋友。况且能够交到更多的朋友应该是件好事情,你根本没必要有嫉妒的心态。所以在这方面,大家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才行。
每一个人都会交几个朋友。当然在选择交友方面就会有许多的不同。在高中生中大多数的人认为同性朋友只要兴趣爱好相同就可以了。对于异性朋友同样如此,他们认为对方要气量大,能够体谅对方。而初中生尽管也认为兴趣相投就行,但对于对方的品格,气量等方面比高中生看重得轻。这就说明了高中生比初中生更加理智,客观点。因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的人品当然兴趣相投也很重要。但是如果一个人的人品不好,即使和他有再多的相同爱好也是没什么用的。因此,希望同学们以后在交友时可以注意一下这个方面。
朋友在我们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选择朋友更是一件重要的事。在这方面和父母比起我们是没什么经验的,但我们并不一定要完全按照父母的意见,我们可以把父母的意见当作是我们选择朋友的参考,这样即不盲从也不抵制。而且我们要多注重朋友人品方面才行。同时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有嫉妒的不良心态产生。
朋友,在你有困难时,会向你伸出援助之手;在你开心时,和你一起分享;在你难过时,帮你分解忧愁,安慰你。有时候,只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简单的话,就能相互传递无限的温馨。而这些只有你付出你的真诚和行动才会体会到的。你付出了多少就会有多少的回报。
参考资料:
1.《透视爱心的世界——家长心理学习》,复旦大学出版社
2.《青少年心理知识丛书——成长篇》,文化艺术出版社
3.《中学生社会交际心理问题》,上海教育出版社
4.《卡耐基社交训练教程》,中国物质出版社。
关于青少年调查报告的心得体会
注意格式,多谈谈关于感恩啊,学习啊,交友,考试,什么的,应该可以吧
关于中学生的调查报告 十万火急
网络对中学生学习影响的调查报告
“中学生与网络”调查报告
调 查 人 XXX
调查时间 200X年X月X日-X月X日
调查方式 网上调查、摘集资料
调查结果
1.大部分中学生(包括上过网的和未上过网的)喜欢上网。
2.中学生上网的目的:
⑴中学生上网,查阅自己爱好的信息或玩游戏者较多,其次是聊天、娱乐、收发邮件、下载音像资料或图片,再次是查阅资料、做网页、查阅有关知识的信息、浏览新闻等等;
⑵大部分男生上网是为了玩游戏;多半女生上网是为了聊天;
3.比较热门的网站
搜狐、新浪等;
4.中学生上网的时间:
大部分中学生上网是在节假日,还有一部分是在放学后和同学一起上网;
5.中学生上网的途径
大部分中学生在家里上网,其次是去网吧或在同学、朋友家上网;
6.(非中学生)是否支持中学生上网:
支持者居多,反对者较少,大部分支持者的前提是“要正确对待,有限制地上网”。但很多中学生的家长反对或控制孩子上网。其反对原因大多是“上网耽误学习”及“上网容易受不良信息影响”;
7.网络对中学生的好处
⑴可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⑵因特网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中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快速的查阅相关信息,并能及时了解世界新闻信息、科技动态,不受时空限制,这给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中学生在网上与其他人交谈时,不受时空的限制,方便的与其他人交流看法、心得,可以把平时不便于说的话说出来。从某一方面来讲,教师、学生家长可以在网上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意见、建议,以及思想情况;
⑷可以促进中学生的学业。在网上查阅信息非常方便,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找到合适的学习资料,甚至是合适的老师。这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效率。
8.网络对中学生的坏处
⑴容易上瘾。
许多中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室,不知不觉的出现了精神和身体上的病症,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⑵容易受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
许多网站(包括许多著名的大网站)的页面甚至主页上,都有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中学生很容易受它们的影响。有一些中学生受网上暴力内容的影响,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⑶容易荒废学业。
许多中学生自控能力不强,上网经常着了迷,晚上经常拖得很晚,不但影响了这一天的写作业和复习,还影响到第二天的学习。
⑷网吧问题。
现在网吧的数量日渐增多,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法的网吧。许多中学生在放学后、节假日和同学一起去网吧上网联机打游戏、聊天等等,,且上网时间很长。这不仅浪费钱财,而且在网吧里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在调查过程中,许多接受调查的人都表示,很多网吧里电脑上的主页就是不良的网页。
⑸网上交友问题。
许多中学生在网上都有网友。而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世界,网上许多人说的都是谎话,很容易是中学生说谎、受骗,甚至在这些人的“引导”下误入歧途。
9.网络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
⑴许多网络游戏都含有暴力的内容。很多中学生上网就是为了玩游戏,经常接触这些游戏,就有可能使一些中学生掺入恐怖、暴力、以强凌弱等等不好的思想,给中学生的心理造成了较大危害。
⑵在调查中发现,聊天室中,许多人几乎句句不离脏话,而且经常谈论一些不良的内容。许多中学生长期沉迷于聊天室,不可能不受其影响。
⑶在网上,一切事物都是虚拟的。一些中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里,有的人就会逐渐形成孤僻、沉默、不善于于别人沟通等性格。
分析
由调查可以看出
1. 中学生上网主要还是处于好奇心和爱玩。
2. 中学生由于上网而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影响了学习;二是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
但是调查表明,受到网络影响的中学生并不太多。一般中学生上网是出于好奇和网络信息量大且速度快。绝大部分中学生上网还是非常正经的。
少数由于网络而出现问题的中学生,他们的问题一般是出在了“玩”上。网络吸引他们的不是知识,而是其他他们所看到的事物。中学生好奇心强、爱玩,自控能力又不太强,这使这些过于沉迷于网络的中学生在生活、学习,乃至思想上出了问题。而且,促成他们出现了问题的不只是在于他们本身,其根源问题是在于,现在针对中学生乃至青少年的网站实在太少。一般上网,如果不是有明确目的地搜索信息,充斥于中学生眼中的网络世界的,更多的还是过于成人化的东西。真正能让中学生感兴趣,并能牢牢吸引住他们的有益的专门网站寥寥无几。正因为如此,许多感到寂寞、无聊而上网的中学生,才会被吸引到网络游戏、聊天室中来,或是在无意的浏览中,被不良信息所影响。而且,玩游戏、聊天时都很容易上瘾,时间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过去,这样就使一些中学生的身体受到影响,还影响到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3. 一些中学生迷恋网吧的原因
⑴假期缺少能使中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⑵缺少可以供中学生们娱乐、活动、放松的有益的免费活动场所。
许多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因此在节假日,都很想去外面放松一下。但现在正是缺少能真正让他们放松而且能在玩中学到知识的场所。而像科技馆等场所,虽然比较好,可是门票往往很贵,而且展品也很少更新,中学生不可能经常去。所以,正是这种“真空”使网吧得到了机会。而且网吧为了增加顾客,上网的价格不贵,还增加了许多能满足学生们“爱玩”性格的游戏,这更使中学生经常“光顾”网吧。
⑶对非法网吧的打击力度不够。许多非法网吧已转到了“地下”,这更使执法人员无法清除它们。
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
1. 中学生自己要加强自控能力,上网避免浏览不良信息,并要少玩游戏,安排好上网的时间,不要太长。
2. 老师和家长应该引导学生上网,不能盲目的“堵网”,而应该通过各种培训教育,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接触、了解并使用网络,并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重点培养他们的判别是非的能力,增强道德判断能力,使中学生能自动远离网上的不良信息,并能熟练的使用网络来为自己服务。
3. 应多多建立一些针对中学生的网站。
这些网站不应该是说教式的,而应该是非常有趣味,能吸引住中学生,并能使中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应该调查中学生更喜欢什么样的网站,更喜欢什么内容的网站,并将这些有益的内容加到这些针对中学生的网站中,使它们能真正贴近中学生,把他们从网络游戏、聊天室中吸引过来。
可以在这些网站中加入一些论坛,是中学生能在其中畅所欲言,发表对网站,对老师、家长、学校的看法和建议,倾诉自己的想法和苦恼,这样就能用许多中学生都喜欢的方式,不但是中学生远离不良网站,还能更实际的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改进老师、家长的教育方法,改进网站的内容、效果。这样做往往是事半功倍。
4. 应该努力监督网络中网站的内容,净化网上环境,如果发现对中学生思想、行为有误导作用的网站,应该把它们清除。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5. 针对网吧的问题,应该加强对非法网吧的监管力度,一发现非法的网吧,就要坚决清除。可以发动中学生“举报”非法网吧,给监察网吧提供便利。
其实,只要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中学生上网,不久以后,网络必将成为中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必要工具。
关于中学生早恋的问题调查报告
四、调查过程: 1. 通过不同渠道(图书馆、互联网、报纸、电视新闻等)获得有关早恋这一方面的各种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删改,排序,整理。 2. 对整理后的信息进行讨论、思考和分析。然后根据讨论结果和实际情况拟出一份问卷。 3. 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组织一起到社会上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以后,将调查回来的数据进行处理,统计和分析。根据数据再进行讨论。 4.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并讨论对待这一现象的正确处理方法,并且写记下重要的内容信息。 5. 根据上述的所有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最后得出结论。 五五五五、、、、调查时间调查时间调查时间调查时间::::2010年9月30日――――2010年10月7日 六、调查结果: 在“关于初中生早恋的看法”一题中,有19%的人 表示赞同,有81%的人表示初中生早恋对读书有影响。 在“如何教育早恋”一题中,有4.8%的人表示是打骂,有4.8%的人表示表示不理会,有90.5%表示有其它看法 在“青少年早恋带来的负面性影响”的一题中,38.7%的人表示影响学习,磨灭理想,有61.3 %表示分散精力,荒废学业 在“为什么早恋?”这一问题中,有28.6%的人表示是出于爱慕,有28.6% 的人表示出于模仿,有71.4%的人表示有其他看法。 在“关于中学生早恋的看法”这一题中,有42.9% 表示孩子早恋并没那么可怕,有57.1%的人表示孩子教育要点到为止。 七七七七、、、、调查体会调查体会调查体会调查体会 随着当今少年青春期的提前和社会现象的日趋繁荣,初中生恋爱已出现了低龄化、普遍化和公开化的趋势。与此同时,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评论随之出现,为此,许多家庭、学校采取许许多多的办法来解决,甚至是杜绝这种现象。 实际上,每一个步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随着生理的逐步成熟,会开始关注异性同学,并希望了解他们,与他们交往,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一些家长和老师由于过于敏感和紧张,从而杜绝异性之间的交往,这一种行为其实是错误的。 可是,这只是一部分人,另一部分人为什么即使在没有杜绝异性交往也会出现早恋现象? 我们从其它资料的统计发现:初恋的高峰年龄段在13—16岁,平均年龄为14.20岁。早恋的学生一部分是学习成绩优秀的班干部,因工作需要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异性,容易引起异性的注意和追求;另一部分是学习成绩较差及家庭不健全的学生。学习不好心理压力大,容易移情于两性交往;更多的则是家庭不健全的缺乏父亲或母爱,感情饥渴,易寻求同龄人的关怀。 另外,我们通过讨论总结出一些人早恋的特点: 一、好奇型。随着未成年人渐渐发育成熟,异性之间开始产生一种神秘、好奇的感觉,相互关注、吸引成为男女同学的本能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