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法制新闻 > 正文

法制新闻

07年中国经济走势分析预测(2007年中国股市行情)

hacker2022-06-12 03:52:22法制新闻48
本文目录一览:1、如何看待我国2007年以来的经济形势变化?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看待我国2007年以来的经济形势变化?

中国经济:二元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已有近30年了,改革开放初期是非常重视的,受到全国老百姓的支持。但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情况变了,各地政府的执政标准起了变化,以GDP为纲。我国的资源被误导到了以建设有关的功能,因此今天的中国经济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过热过冷现象并存。地方政府推动GDP是过热的,而大多数的民营企业是过冷的。房地产、钢铁、水泥、政绩工程、大型工程,以及银行,还有股票市场和证券公司,这是过热的,除此以外都是过冷的,这是“二八开”现象,过热的占20—30%,过冷的占70—80%。

大家想一想,在二元经济结构环境之下,过热部门为何过热,原因是地区政府推动GDP造成过热,他是政治行为而不是经济行为。过热部门不会因宏调而变冷,不会因宏调而受约束。我想请在座各位民营企业家想一想,你们的投资营商环境怎么样?当你的投资环境逐渐恶化的时候,你想怎么做?你发现你不想再干了,不想做投资了,你们在座的企业家会把应该投资的钱不投资了,去做什么呢?去炒股炒楼了,从过冷的部门转到过热部门。为什么房价上涨,股价上涨?资金出现了逆转现象,二元经济更是恶化。但是,有人判断认为经济过热了,因为所有的参数都来自于过热的部门,包括股市、房市等等,看起来确实如此,可实际上有偏差的,中国经济不是过热是大部分过冷。

十七大及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对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评价将有重大变化。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评价不能简单地以GDP为标准、以招商引资为标准。透过二元经济结构的成因,应该支持宏观经济调控,但还要讲究路径和方法。

货币汇率:一种政治手段

什么是汇率?不能按教科书上说的来理解。汇率不是价格,汇率是各国政府的政治手段。日本经济当初为什么崩盘?因为日本跟德国、美国、法国、英国曾经签下了“广场协议”,由于日本的贸易顺差,积存了大量的外汇,“广场协议”要求日币升值。日本政府保证日币升值,国际热钱大量流向日本,结果造成崩盘。

我认为,国际金融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日本经济伴随着汇率的上升,利率的下降,信用放宽,很多企业做大做强,造成了日本繁荣的假象。日本造成全面的流动性过剩,造成通货膨胀,这一切都在美国政府详细的计划之下造成的。所以,我们的宏观调控就应该提高利率,来防止由于流动性过剩而产生的楼市泡沫、股市泡沫以及通货膨胀。中国的楼市泡沫、股市泡沫是由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中国流动性过剩加上二元经济结构扭在一起,就非常难做了。银行难,企业更难。

房市股市:价格上涨成因

中国经济现状是二元经济结构,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所以房改、医改等等都碰到困难。就房地产市场而言,资源供给市场化严重不足,而需求面市场化严重过剩。房地产的两大核心资源是土地和资金,资源都掌控在政府手中。以湖州市商品房为例,每平方米卖到6000元。“万科”成功竞标一块地,加上建筑成本,加上开发商利润,升到了每平方米12000—13000元。所以使得地产供给面的成本大幅攀升,这种大幅攀升的背后,就是市场化严重不足。而买房者由四种人组成,老百姓买得起房子并不多。

为什么你的股票是赔钱的,涨到6000点还赔钱的,70%的股民是赔钱的。涨了这么多还赔钱,这就是二元经济结构的反应。二元经济过热的是哪些部门?地产,钢铁、水泥、形象工程,大型国企,以及证券公司等等。这些部门同时是大盘股。你买股票,你认为大盘股市盈率这么高,太危险,你就去买二线蓝筹,而这些却多半是过冷的部门。

金融风险:不能掉以轻心

亚洲金融风险,记忆犹新。亚洲金融风险让“四小龙”消退,能够挺过去的是中国、日本和韩国。这是由国际炒家造成的,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当时,国际炒家没有机会操纵人民币汇率和股市,因为1997年人民币是不允许自由兑换的,同时是固定汇率。但是,现在从固定汇率变成比较浮动的汇率,外汇风险大幅攀升,给了国际炒家的炒作空间,所以我坚决反对浮动汇率,反对人民币自由兑换。

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给民营企业带来压力,外汇市场、股票市场与国际接轨之后,变得更难预测。金融体制改革为什么要跟上市挂钩呢?有的银行把部分股权卖给了美国银行,这就加大了金融风险。当你把银行部分股权卖给外资银行后,未来的货币政策就会有问题,推行的货币政策效果将被外国银行操纵。金融政策一犯错误,损失几千亿收都收不回来。

我们的天空中,有两只“秃鹰”在盘旋——一只叫做产业资本,一只叫做金融资本。两只“秃鹰”代表谁的利益?因此,要高度警惕,做好防范金融风险的各项工作。中国是不缺法律的国家,但中国缺乏有效的、公平的、公正的执行。招商引资引进了一批国外的跨国公司,包括产业资本,包括金融资本,但缺少法制化游戏规则。

对策之一:产业链向右走

什么叫“危机”?就是“危险”加“机遇”。面对2008年宏观调控的形势,就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谁是世界上真正制造业大国?是美国。在制造业的产业链上,中国大多数企业是加工,而产品设计,各级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销售,一直到最后的零售,都被美国“包揽”。这条产业链的走势从左到右,最左的放在了中国,而右边的几乎集中在美国。整条产业链最左端叫做硬环节,产业链的右边叫软环节,中国人做的硬环节,美国人做的软环节。因此,中国企业赚钱很少,极大部分利润被别人拿走了。以“芭比娃娃”产品为例,中国制造业生产的出厂价是1美元,到沃尔玛是9.99美元。因此,企业家应该想办法,将产业链向右走,实现设计、运输、销售一条龙,创造更大利润。

美国人为什么允许我们做制造业?利用我们的资源,破坏我们的环境,剥削我们的劳动力,这就是所谓制造业的“国际化”。所谓“国际化”和150年前的东印度公司是一致的,今天他们以金融为后盾,美其名曰战略投资。如果中国企业家都炒房炒股去了,都不办工厂了,两只“秃鹰”就开始了掠夺计划。

对策之二:勇于思想创新

面对2008年宏观调控的形势,我们一定要在产业链的整合上下功夫。产业链要往右走,但是要进入软环节是极其艰难的。这方面需要企业努力,更需要政府的扶持。日本有什么大型的民营企业,韩国有什么大型的民营企业?基本上是变形的民营企业。新加坡呢?国家主导一切。台湾的IT行业,真的是企业家做的吗?是台湾“政府”推动的。亚洲国家和地区产业链的成功脱离不了政府的规划。今天已经是走入到产业链之争,就要解放思想,大胆往右走。

看看人家怎么做产业链,解放思想才能抓到产业链的本质。西班牙有一家企业名叫“沙拉”,他有20家像江浙两地一样的工厂,当他决定生产程序的时候,他的理念跟你完全不一样。20家生产工厂只做两件事:染色、裁剪。缝纫他不干,由其他小工厂完成。因为缝纫成本最高、效率最低。小工厂把缝制好的衣料送到物流公司去,他是生产、物流、仓储。为了降低单位成本,提高效率,他们挖了200公里的地下隧道,用高压办法运送,每小时6万件衣服。上海“沙拉”店,什么时候进货呢?周一跟周四进货,用飞机运货。零售方面,他们是全资拥有的分店,绝对不搞加盟店。上海是周一、周四进货,香港是周二跟周五进货,到了周五下午,大量客人涌入“沙拉”店。“沙拉”服装款式多但数量少,所以形成争买的气氛。这就是一种思想、理念的创新,加快了产业链的高度整合。瑞典的HM呢?从设计、生产、分销,加在一起就是产业链。掌握整条产业链,才成为跨国公司。他们从制造到销售,21天进入中国市场。

除了产业链的竞争外,产品要搞差异化。比如手机,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五大品牌有300个品种,而中国产手机有3000个品种。高档手机占市场份额18%,中档手机占市场份额68%,低档手机是14%。如果让你做手机你会做哪种?以市场潜力选择为标准,他会做中低档手机,思想解放者做高档手机。手机的本质是什么?是视能。打入市场的方法以消费者的感觉为“切入口”。三星、诺基亚的功能远远不如国产手机,但从视能“切入”就取得成功。

日本的“日柴”,1999年的时候有2兆亿日元,不缺钱,不缺技术。但是,垮了。“日柴”社长聘请法国人当首席执行官,就是从解放思想入手,至2004年复兴。现在,我们面临诸多困难,有的人想不干了,有的人想把工厂卖了,有的人想炒房炒股去了,这些人思想僵化,不会有好的业绩。只要解放思想,在没有潜力的行业里思考一下,肯定能找到许多新的机遇。江浙两省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经济发展成功的案例多半是因为解放思想,这个传统不能丢。

对策之三:把握行业本质

2008年宏观调控的形势,我们的对策除了产业链向右走,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要把握行业本质,行业本质是一个“金字塔”,要确保“金字塔”往上走。

在产业链向右走的前提下,同时要把握行业本质,才能够找到投资营商环境中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这就是机会,而这个就必须解放思想。那么,行业本质是什么?行业本质和我前面讲的资金、技术人才是什么关系?一个公司要顺利地运行,不能没有资金,不能没有人才,这些是企业成功必要条件。只是必要条件,不会让你成功的。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什么?发现行业的本质。以解放思想的力量,才能发现和把握行业本质。

这里可能有做日化的企业,比如说做牙膏的,你有生存的可能吗?如果你是在余杭生产洗衣粉的,生产牙膏的,你告诉我,你的机会是什么?资料显示,日化行业的本质叫做“渗透”。什么叫做“渗透”?“宝洁”为了达到渗透行业的本质,在某一个地方,宝洁公司发了3万件T恤衫给当地的老百姓穿,一个礼拜之后,要把3万件T恤衫回收,分析脏的成份是什么?对这个地区提出新的配方,你用宝洁对这个地区而言,“宝洁”洗得最干净,各位知不知道?为什么宝洁还要到各地收购我们的日化工厂,他也是从生产一直到零售,完全掌控的环节,整个产业链牢牢掌控,为什么他在各地积极地收购日化工厂,为了“渗透”。他这个新配方是为了“渗透”,他收购的目的也是为了“渗透”,怎么理解?那就是这么多的产品,你总会喜欢一两件吧。而这也是为什么你到超市,或者到零售商店去看,宝洁的产品都在一起,几十种产品,几百种产品,你总会喜欢一两种的,这是他要通过大面积渗透的目的。安利他也在搞配方,它的配方做得不如宝洁,他没有那么强的地区性,他怎么达到“渗透”的目的,他利用亲戚朋友的关系,强烈推销,达到渗透的目的。一个是大面积铺开,像“宝洁”,另外一个就是亲戚朋友的直销方式,而且本质就是收购。如果这个是本质的话,我想请问做日化工厂的企业家们,你制造出来的洗衣粉,或者肥皂或者牙膏,你有没有达到“渗透”的目的,同时如果你只生产一种产品,请问你如何做到“渗透”?行业本质是发展的充分条件。

行业本质就是一座“金字塔”。最底层是外感包装,中间是实用性,而高层则是产品精神。你产品的精神是什么?不知你们是否知道。我们常常听到产业升级,技术升级和品牌战略。但是,现在大多数产品只在“金字塔”的下面两层,所以,必须往上走才能算成功。你想过吗?买了耐克的运动鞋有什么感觉?如今叫体验经济时代。产品的精神就是一种感觉。

以麦当劳为例。小朋友最喜欢麦当劳,不喜欢去汉堡王,这是什么原因?比一比麦当劳和汉堡王的口味、环境和服务。黄色的线是汉堡王,蓝色的线是麦当劳,以口味而言,汉堡王比麦当劳要好,汉堡王的黄色线要比麦当劳蓝色线要好很多,所以汉堡王它在环境、口味和服务方面样样在麦当劳之上,可是我问你,小朋友为什么喜欢去麦当劳,再看实际的会计数据,这是利润回报率,最好的就是麦当劳,一个可口味、一个服务,环境都不如汉堡王的却拿到冠军,你说合理吗?好像不合理。麦当劳的成功,甚至你们家的小朋友为什么要去麦当劳你都没搞清楚,因为他打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无形体验。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麦当劳,就是因为家庭快乐。他们免费送玩具,这个玩具是不值钱的,几分钱1个,因为他在麦当劳卖才有价值,只有麦当劳送的小朋友才喜欢,甚至小朋友为了拿那个不值钱的玩具,他跑去吃麦当劳,为什么?我认为麦当劳的成功是他成功地建立了家庭快乐的体验。

“金字塔”的最底层,产品的外观上要有差异化。中间这一层,要在功能差异化上下功夫。在最顶层的精神层面,就是思想方面取得差异化,这样在国际化逐渐加深的今天,也能生存并得以发展。

我讲了这么多困难和对策,而应对困难的重要方法就是坚持改革。第一个产业链的方向是向右走,“金字塔”方面向上走,只有打出产品精神才能建立品牌,没有产品的精神是绝对不可能有产品的品牌。请不要用过去的思想,这个是不是有潜力,这些都不是你该想的,你真正该想的就是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发挥创造力。

中国经济2007的态势如何?

2007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报告

宏观与金融

一、2006年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从全球几个主要的经济区看,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整体态势保持稳定,但是增速开始放缓。美国预计全年3.3%的增长率,和上年增长基本持平;欧洲经济增长态势良好,预计全年能达到2.0%;日本2005年是3%增长率,预计2006年是2.7%的增长率,此外,预计亚洲的另一个大国印度从2005年的8.4%到7.9%。

中国是亚洲经济增长的大国,尽管2006年经济增长还会超过两位数,但是和2005年10.9%的增长相比,也会是稳中趋降,预计全年经济增长为10.3%-10.6%。在上半年,国民生产总值同比增长达到10.9%,国内引发了经济增长过热的忧虑。央行通过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基准利率和存款贷款利率,三季度开始,增长态势开始稳步下降。

2006年牵引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马车投资和出口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出现稳定回落,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逐步攀升,6月份累计同比增长达到31.3%,从7月份开始,累计同比增长稳步回落,到10月份,已经回落到年初水平(见图1)。

尽管2006年人民币出现较大幅度的升值,但对中国快速增长的进出口增长变化没有太多影响。上半年出口和进口增长一直保持比较平稳,出口增长幅度略高于进口,8月份开始,进出口格局出现新变化,出口和进口增长幅度出现分化趋势,贸易顺差进一步加大,到11月,贸易顺差累计同比增长幅度超过70%,总值为1565.2亿美元(见图2)。

从2006年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和物价指数来看,整体运行态势平稳,除了年初春节因素消费增长较快以外,和2005年相比,增幅有所提高,这与政策向农村倾斜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有很大的关系。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的运行也稳定,既没有出现通货膨胀也没有通货紧缩,全年在1%-2%的区间运行,1-11月份累计,CPI同比上涨1.3%,下半年呈现比较明显的增长态势。

工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产业,生产呈现增幅高位回落、利润不断上扬的良好势头。2006年6月份,我国工业生产创下10年来的新高,同比增速达到19.5%,而到10月份,逐渐回调到14.7%;工业利润的同比增幅从上半年的28%上扬到前10个月的30.1%。

货币信贷过快增长的趋势得到了初步抑制。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广义货币M2自5月份以来增势逐步回落,9月末M2同比增长16.8%,增速比6月末和2005年同期分别下降1.6和0.9个百分点,是200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顺差规模不断扩大,引起海内外关注。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中国国际收支顺差2238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3.3倍。在此基础上,2006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顺差1305亿美元,同比增长24%;顺差与同期GDP之比达到11.5%,比上年高出1.5个百分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2006年前11个月中国累计贸易顺差高达1570亿美元。也就是说,从7月初到11月末,在中国国际收支顺差中起主导因素的货物贸易顺差规模在5个月内又膨胀近1倍。

2006年,整体来说国民经济正朝着预期方向发展,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有所缓解。但是,当前固定资产投资、货币信贷增幅回落的基础还不稳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形势严峻,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仍在加剧。

二、宏观金融部分调研问卷分析

本次调研分为两组,一组是国内100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部分名单见后,以下称专家组);另一组是经济观察网的读者与媒体记者(以下称社会媒体组)。

在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专家组和社会媒体组对2007年全球经济的预测存在较大的差异,一半以上的专家学者认为2007年的全球整体经济增长将明显趋缓,处在0-3%的同比增长率,而社会和媒体总体比较乐观,一半以上的社会媒体人士预计明年的增长态势依然会超过3%。分地区看,专家学者认为美国、日本和欧盟2007年的经济增长趋缓,依然比较看好新型国家和中国的经济增长。

消费、投资、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一直以来,我国经济是投资和出口拉动远远高于消费的增长,在对2007年预测时,专家和社会媒体两组依然认为,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还是二者,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只不过是有大约20%的社会媒体组人士认为,消费和政府支出将会开始逐渐发挥作用(见图3)。

在对2007年物价总体水平(CPI)预测时,专家组中56.52%认为应该在1%-3%阶段,有43.48%认为增长率会在3%以上,社会媒体组看法和专家组大致相同,认为在1%-3%和3%以上的各占一半(见图4)。

对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预测,无论是专家组还是社会媒体组,大部分认为2007年同比增长将超过2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有60%专家组成员认为,增长会超过这个值,而社会媒体组47.62%认为超过20%,40.48%认为增长率为10%-20%(见图5)。

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预测看,2007年投资主要来源依次是民营投资、国有企业投资和外商企业投资,但是,无论是专家学者组还是社会媒体组,普遍认为,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是新的一年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外商投资增长紧随其后。

在2007年我国出口预测中,普遍认为,美国、欧洲和日本经济增长在2007年经济增长趋缓的背景下,中国的出口将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但是增速也会相应的趋缓,大约有50%的专家组和社会媒体组的成员认为增速降低,还有专家(34.78%)、社会媒体(33.33%)人士认为将保持快速增长,大约20%的专家、社会媒体人士认为大约能够保持2006年的出口增长速度,而没有人觉得明年的出口会出现下滑(见图6)。

2007年政府支出重点方向问卷调研时,发现专家组和媒体社会组都认为支出向农业转移,同时57.14%的社会媒体组成员还认为,2007年政府支出还将会增加投向基础建设的力度;在未来政府增加能源建设的支出时,较少人认为会加大力度,还有一部分专家认为,2007年政府也应该会加大公共建设的投入。

2007年外汇储备增长的变化预测,专家组认为继续增长是肯定的,其中有34%的专家认为会保持2006年快速增长态势,但是参与问卷调研的主要专家和社会媒体人士中,52.17%的专家和63%的社会媒体人士认为2007年是保持稳定增长,相对2006年有所下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明年的出口增长趋缓。同时也有少部分人士认为,国家为了平衡国际收支,优化国际环境,外汇储备可能会减少(见图7)。

在问及2007年中国人民币汇率发展趋势时,专家和社会媒体人士看法非常相似,有69.57%的专家和73.81%的社会媒体人士认为2007年将保持2006年的趋势稳步升值,认为会在2006年的上“快速升值”和与“2006年保持稳定” 的专家和社会媒体人士各占一成多(见图8)。

2007年在利率变化预测的问题上,专家的态度比较明显,60.87%的专家认为明年会继续加息,同样持有此观点的社会媒体占47.62%,专家们认为继续加息的主要原因还是当前货币流动性过剩,央行可能会进一步采取措施,缓解通胀的压力。由于该问题影响因素复杂,专家和社会媒体大约有两成人士表示,未来利率的走势难以判断(见图9)。

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让人担忧的几个焦点问题排在前几位的依次是:内需不足、投资过热、房价飞涨和通货膨胀。其中,在专家组的眼里内需不足和投资过热是两大重要问题,不过,和社会媒体相比较,专家组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显得更加有信心。社会媒体组的调研结果显示,59.51%的社会媒体人士担忧明年投资过热和内需不足,而专家组分别有43.18%和39.13%的人担忧这两个问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也表现专家担忧明显低于社会媒体组(见表1)。

三、2007年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小结

综合上述,经济观察研究院认为,连续三年经济的超过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态势在2007年将发生转变,但是,不会出现大幅下滑,只不过增长速度降低一些。根据调研的数据和经济观察研究院的研究分析,2007年增长幅度依然会保持在9%-9.5%,影响的重要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的进出口增长趋势发生重要变化。几大主要经济区经济增长趋缓,尤其是美国由于房地产行业萧条、利率过高等原因,日本经济复苏的步伐放慢和欧盟经济增长瓶颈制约等外部环境因素将会对中国出口产生重要影响。我们认为,2007年的出口增势会比2006年降低,同时,中国的进口也会随着人民币升值增幅加大。

二是投资正在回归理性,增长幅度相对前几年会明显趋于稳定。2003年以来,中国投资过热现象明显,在国家宏观调控下,2004年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经济增长,2005年投资再度出现反弹,在国家有关部门的进一步调控下,2006年3季度以来效果明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为稳定。我们认为,2007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不会出现前几年的大幅增长的态势,同时在相关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引导下,将会保持在20%左右的稳步增长。

三是居民消费增长较为缓慢,对经济增长影响较为深入,并且该问题在短期内难以找到快速解决的途径。从全社会零售品消费和物价指数来看,从2001年走出通货紧缩的低谷以后,一直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增长态势,但是总体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高,远远低于投资增长的贡献。2007年,随着一系列的如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以及农村和农业问题逐步解决一部分,将会促进消费的进一步增长,但是我们认为,在新一年里,要确定关键性增长还是很难的,消费总额增长或许能比2006年高一些,但是不会太大。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稳定增长,其前提是要保持物价稳定。从调研的数据分析,2007年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也是比较小的。

四是政府支出重点转向农业和农村的建设,是中国经济增长新的突破口。十一五计划中,农业和农村的建设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2006年,政府支付方面已经明显向农村转移,并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我们认为,2007年中国政府将会进一步加大力度向农村和农业建设的转移,进一步推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村基础薄弱,在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微小,因此对整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不会很明显。

产业经济

在2007年宏观经济的乐观预期下,中国不同产业发展趋势如何?本次调查中,我们仅就金融、房地产、汽车、能源和旅游等少数几个领域做了具体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2.17%的被访者对2007年我国企业的总体利润水平持乐观态度,认为其增速基本稳定。就各行业而言,超过半数的专家认为房地产、金融和汽车将会是中国经济的主导产业。此外,能源业也成为专家们普遍关注的焦点,而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旅游业也被专家普遍看好。

房地产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6年1至11月,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6416亿元,同比增长24%,成为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刺激房地产投资不断激增的重要因素是房价的飙升。最新统计数字表明,2007年10月份,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4%,而北京房屋销售价格以10.7%的涨幅继续领先全国。

令人忧虑的是,与房价的节节攀升相对应的并不是热销的局面,截至11月底,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235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9%。其中,空置商品住宅6723万平方米,增长6.4%。房价与商品房空置面积的双高显示出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正在日益积聚。

房地产开发是一个资本密集的行业,开发商的集资大部分来源于银行贷款。针对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和隐患,从2005年以来,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相继出台,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2006年12月10日,央行发布《2006年金融稳定报告》,对国内金融业现状及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等进行阐述。报告指出,在房价攀升和房地产信贷规模较大的情况下,需关注房地产价格波动带来的潜在风险。这是央行首次以专栏形式对房价下跌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做出预警。

2006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注意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合理引导和有效调控”、“要在政策落实上狠下功夫,确保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那么,2007年房价走势将会如何?参与此次调查的专家意见分歧明显:30.43%的专家认为重点大城市和中小城市房价都将继续上升,21.74%的专家认为重点大城市稳定、中小城市大幅上升,13.04%的专家认为重点大城市继续上升,中小城市平稳。看来,2007年的房地产行业将会是不平静的一年。

根据WTO的协议,2006年以后我国将取消所有对外资银行的所有权、经营权的设立形式,包括所有制的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给予外资行国民待遇。

2006年12月11日正是这一大限的日子。

11月15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外资银行管理条例》。11月28日,银监会又颁布了《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下称“细则”)。《细则》规定,希望从事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在满足“开业三年、连续两年盈利”的条件后,可以向中国银监会提出申请,在获得相关批准后,即可经营全面人民币业务,包括允许外国银行分行吸收中国境内公民每笔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的定期存款。

12月6日,银监会银行监管三部主任徐风在银监会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说,目前已有超过10家的外资银行明确表示,将转制为在华注册的法人银行,银监会将按照工作计划在12月11日后,正式宣布首批获受理的转制银行名单。

银行业属于金融服务性行业,服务性行业的核心是服务水平。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外资银行以法人银行的形式进行人民币零售业务,会对银行业整体格局带来更加激烈的竞争,不排除短期内造成一些中资银行经营成本的上升,但这种竞争也有利于提高中资银行的经营水平,最终会达到共赢。

此次被调查的专家们对2007年银行业的中外竞争看法明显分为两派,47.83%的专家认为外资银行的介入对中资银行没有太大影响,而43.48%的专家认为将会有深刻的影响。

汽车业仍是中国经济的一大亮点。中国加入WTO以来,当初预计的进口车价格大幅跳水的局面并没有出现,相反,中国汽车业在历史上第一次爆发性地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数据显示,2001年至2004年,中国汽车三年间产销量翻了一番,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了30%。2004和2005年进入了理性回归阶段,产销量增速从30%以上降到了12%,但是仍然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

汽车公司的发展和盈利主要驱动力量在于公司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外部关键影响因素是市场需求、政府政策和行业竞争格局。调查结果显示,47.83%的被访者认为2007年汽车工业的热点是“中国自主品牌迅速崛起”,26.09%的被访者认为是“汽车价格再次大幅下降”,21.74%的被访者认为是“国产品牌汽车快速兼并重组”(见表2)。

近年来不断爆发的电荒、油荒、“煤电之争”,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能源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此次参与调查的专家有47.83%认为2007年我国能源领域最突出的问题将是解决高能耗的问题,开源固然重要,但节流也必须引起重视。除此之外,有43.48%的被访者认为现在是到了必须从体制上解决问题的时候了,能源定价必须市场化(见表3)。

自2004年12月11日中国零售业入世过渡期结束后,中国的零售市场已经全面向外资开放。2006年,先期进入中国的国际零售业巨头百思买(Best Buy)终于不再观望,宣布斥资1.8亿美元控股五星电器,合资后百思买的持股比例高于50%。从此,中国家电零售业将打破内资独霸的局面。2006年11月22日,国美、永乐合并而成的新国美电器集团在京正式成立。国内零售业市场风生水起。展望2007年,56.52%的被访者认为中国零售业的并购将会成为一种趋势,21.74%的被访者认为国美兼并永乐只是个案,而17.39%的被访者认为很难说。

国有垄断性行业的改革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对电信、烟草等垄断性行业的改革重点,调查结果显示,专家们意见再次分化,39.13%的被访者认为应该“定价市场化”,30.43%的被访者坚持“继续实行国家指导价”,还有部分专家认为应该将进入门槛降低和职员的薪酬改革(见图10)。

社会与观念

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但是处在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也在经历着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考验与观念的变迁。受访对象对中国的医疗、教育、腐败等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发表了看法。调查结果显示,专家、社会与媒体的主要意见趋同度较高。在社会问题上,被访人群普遍认为,医疗、教育等问题出在体制的不健全上,该问题在2007年将不会有很大改变,中国的城乡差距在未来一年将继续扩大,被访者对腐败问题的改善保持谨慎态度。在社会观念上,被访者的普遍意见是,经济上的全球化,将给中国的社会观念带来巨大变化,其中不少人也认为,民主理念将在2007年得到进一步强化。对此,有专家表示,现在解决问题的钥匙应当从解决体制和政治体制来找。和谐社会的建设,应以分析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开始,调整不同阶层的阶级利益。同时,教育、医疗、住房、交通、通讯方面的行政管理一定要有较大幅度的改革。

医疗体制改革一直是大众关心的焦点,近年来,一直存在公共卫生状况恶化、卫生公平性缺失、医院职能异化的现象。被访群体普遍认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核心在于医疗体制存在问题,持有这一观点的专家比例达到80%,社会和媒体的比例达到78.26%。在对医疗体制的看法上,60.81%的专家认为2007年“看病难”的问题不会有太大变化,而公众和媒体则相对乐观,40%的被访人群认为“看病难”不会有变化,35%的人则认为会有所好转(见图11)。

健康是基本人权。现行宪法第45条可视为我国公民健康权的宪法渊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近几年的医疗改革经验表明,不能用成本收益来衡量医院的效益,而应该以公民的健康水平来衡量。需要加大力气改变以药养医的现有体制,提高医院的社会责任感,弱化其“企业”的定位。有迹象显示,政府主导医疗体制改革正在成为主流看法,健全监管体系,强调多元化经营,加大政府投入特别是地方政府投入,在基层建立低成本合作医疗机构,将成为未来医疗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

2006年不断发生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从福寿螺致病到欣弗不良反应事件,都凸显出目前食品及医药行业的规范度存在缺陷。对此,被访专家中57%的人认为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屡发主要原因在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监管不力;社会和媒体群体中则有65%的人认为是相关法律规定不到位及执行不力。六成以上的被访人士认为,如果市场秩序混乱局面不改,将会有更多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暴露出来。

职能部门监督不力、法律法规不健全已经成为被访者对食品医药安全事件原因的普遍共识。同时,对未来一年该问题的解决及改善程度,被访群体也持保守态度。

城乡差距,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调查显示,60%的被访专家认为,在未来一年城乡差距会扩大,30%的专家则认为与2006年相比不会发生变化。而75%的社会及媒体人士则认为该差距会扩大,25%的人则认为未来一年城乡差距会缩小(图12)。

虽然截至2006年3季度我国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1%,但还有近60%的农村人口、50%的劳动力以农为主,城乡二元结构并没有根本改变。中国非农业人口占少数,非农产业效率低,短时期不可能用很大力量“反哺”农业。城乡差距将会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存在,如果出现各种预料不到的波动,城乡差距仍有继续扩大的可能。这些问题,都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从土地上获得的公共收入要更大比例安排农村建设,逐步消除人口流动方面的障碍、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医疗制度,或许是2007年及未来的数年内改善城乡差距,切实提高农民生存、生活水平工作中所必须重视的。

同样,对于社会保障问题,被访专家及社会和媒体人士都把目光放在了农民身上,44%的被访专家和65%的社会和媒体人士都认为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急需解决,22%的专家认为社保资金缺口是需要首要注意的,这个比例在社会和媒体人士中达到40%,39%的专家和25%的社会和媒体人士则将目光放到了城市低收入人口(图13)。有专家建议,应把社保基金落实到个人。

根据2006年2月中国老龄委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国从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而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人口快速老龄化的趋势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科技进步、文化生活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各个领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劳动力比例的下降、社保体系压力的增大都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即将到来的2007年,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对中国的影响将会呈现什么趋势呢?

在所有接受问卷调查的专家中,有69.57%的人认为老龄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在未来1年中不会有太大的变化,8.7%的人认为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只有4.35%的人认为这种人口结构的改变对社会还没造成什么严重影响。网络调查中大众看法与专家的观点基本一致,只是认为老龄化对社会影响非常严重的人数比例略高,为15%。

经济增长模式的改变、人口的增长以及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入世带来的压力使得就业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调查中,近一半的专家认为2007年中国社会的就业问题会更加严重,而近40%的专家则认为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相对于专家的看法,网络调查中大众的观点较为悲观。有95%的人认为就业问题会更加严重。而专家和大众对就业压力将对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影响观点基本一致,近8成的专家和大众都认为就业压力会加重社会负担,不利于社会秩序稳定。而针对就业压力来源的调查中,专家们和大众都认为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人口过剩是压力的重要来源。但专家们认为最重要的压力来自于大量大学生毕业,大众则认为是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

教育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相对于中国经济改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教育的改革就没有进展得那么顺利。教育的投入不足、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等问题长期存在。尽管政府出台了很多旨在改变教育问题现状的政策、措施,但教育问题的缓解和解决仍需要长期的努力。在关于中国教育改革问题的调查中,压倒多数的人认为体制问题是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在专家调查和网络大众调查中。这一比例分别为86.96%和90%。除此之外,还有40%的大众认为教育模式的问题也是教育改革中应解决的重大问题。

腐败问题是各国都存在的世界性问题,中国也未能避免。挪用社保基金、王昭耀家庭式腐败、杨松泉侵吞防艾资金,这些2006年揭发出来的重大腐败案件都在警示着人们腐败问题确实触目惊心。而10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反贪大会上向人们宣告了中国坚决惩治和积极预防腐败的决心。在对未来1年的展望中,近一半的专家认为中国的腐败问题会愈演愈烈,而持此观点的网调大众比例略有减少,为30%。更多的大众,45%的比例,认为2007年中国的腐败问题与2006年相比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相对乐观的认为腐败问题会有所改观的专家比例为6.09%,而网调大众为20%。

当今的中国是个日新月异,飞速变化中的国度。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进行着重大的变化。在即将到来的2007年中,哪些观点会更多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进而影响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呢?在专家们眼中,最能产生重大影响的观念是全球化思维和终生教育的理念。其认同比例分别为39.13%和26.09%。网调大众同样认为全球化思维是最能影响社会发展的观念,其比例为45.%。由此可见,在国际间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全球一体化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将继续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区域经济与企业经营

2007年,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方将是哪儿?环渤海经济区是被访者推崇的区域,北京、上海依然被认为是国内最具有活力的投资城市,天津和重庆紧随其后。在吸引投资方面,除了中国普遍被大家看好外,有超过3成的被访专家选择了美国和日本。此外,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是被访专家们关注的一大问题,并且出现了不小的分歧。

在被问及“2007年哪些国家或地区最具投资价值”时,中国依旧是大家的首选,其次,超过30%的被访者认为是美国和日本。

巨大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是中国吸引外资的优势,这一优势在将来很长时间内会一直存在。当然,近几年印度和越南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始越来越受投资者关注,但短期来看,这还并不能对中国构成威胁。

虽然中国吸引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但从FDI累计数量来看,中国与美国差距甚远。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2005年,两国FDI流入量累计分别为12613亿美元和4006亿美元,中国仅相当于美国的31.8%。2005年,中国人均FDI流入数约为46.4美元,美国为357.6美元,美国是中国的7倍。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始

总结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状况

1、现实经济低于潜在经济增长水平,GDP有望增长9.5%左右

从潜在经济增长能力看,一个经济体的经济潜在增长水平是由自然资源、资本积累、劳动力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提高以及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配置和使用效率决定的。从决定潜力经济增长的几个因素看,近几年,随着投资的大幅度增加,我国资本积累的速度快速增长,资本存量的增长速度由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11.5%提高到12.8%左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接近改革开放以来年均3%的水平,国内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得到明显加强,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明显缓解,支持经济增长的供给能力更加宽松,潜在生产能力在10.5%左右,高于改革开放28年来潜在增长率9.5%左右的平均水平。

从现实经济增长因素看,明年,国际国内的环境仍然有利于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第一,虽然国际石油价格继续高位波动,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趋紧,世界经济增速会有所放缓,但2007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据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预测,2007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9%左右,低于2005年0.2个百分点,仍高于1990-2006年平均4%的增长速度;世界贸易量增长率达到7%左右,增长势头良好;跨国直接投资继续回升,并购规模明显扩大,并重点转向控制战略产业和市场;世界经济发展总体上有利于我国保持对外贸易的继续增长和稳定外商投资规模。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区域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二,我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逐步改善。近年来,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农村综合改革取得进展,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成效,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进展平稳,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取得进展,这些改革将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第三,我国仍处于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升级带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升级引导的内生经济增长活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了城镇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企业自主投资能力提升、就业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的良性循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中期内煤电油运的瓶颈制约基本消除。

第四,我国将继续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实行稳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的协调配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合理控制投资增长,提高消费水平,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影响,2007年我国经济将承接2003年以来的发展势头,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国民经济有望增长9.5%-10%,虽然低于潜在经济水平,但仍处于经济增长周期中的繁荣阶段。

2、社会总供求关系基本平衡,物价水平小幅上涨

2007年,我国经济总体上将呈现出潜在生产能力大于实际经济增长速度的格局,总体价格水平不会大幅度回升,也不会出现通货紧缩的局面。

首先,虽然2006年粮食产量达到9800亿斤以上的水平,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但国际粮价稳中趋升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会对市场粮价形成一定支撑,粮食价格会基本稳定。

其次,国家将不断完善资源性产品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价格机制,理顺土地、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淡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这会增加其下游产品的生产成本,抬高部分生产资料产品的价格。

第三,服务价格仍将是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我国一些重要的服务价格如教育、文化、旅游、医疗等属于政府控制价格或政府指导价格,其价格上涨的压力并未充分释放。

第四,银行体系货币流动性过剩会拉动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货币现象,今年以来,由于外汇储备增长较快,外汇占款被动投放人民币较多,广义货币供应量保持在17%左右的较快增幅,根据货币供应量与名义收入和价格的关系,当前货币供用量对明年的价格上涨形成支撑。预计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左右,涨幅与2006年基本持平。

3、经济增长对就业带动作用增强,就业压力持续不减

2007年,劳动力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这两种现象会同时并存,就业总量压力持续不减。2007年,全国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口约2500万人,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1200万,其中高校毕业生390万,中职毕业生270万,当年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210万,复转军人50余万,农转非人员260万,而且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将不断增加,对我国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估计2007年新增就业岗位约为1000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约200万人,城镇失业人员总量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到4.6%左右。

4、外汇储备继续增加,人民币升值趋势不会变化

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平稳实施,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和人民币汇率向合理、均衡水平过渡奠定了基础。

国际收支理论、资产市场理论与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关于汇率决定的主要理论。首先,从购买力评价看,自1994年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约为9.8%,是美国的2.5倍、日本的5.5倍、欧盟的4.8倍,通货膨胀率低于美国和欧盟的水平,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大大高于美日欧,这意味着和美元、日元、欧元相比,人民币的购买力在不断提高,中美、中日和中欧等之间的相对购买力需要不断调整。自去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5.7%,对日元升值10%,但对欧元、英镑、韩元等仍在贬值,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基本稳定,因此目前的人民币汇率水平仍存在低估现象。其次,从国际收支看,国内外汇明显供大于求,外汇储备规模过大。2007年货物贸易收支顺差在2006年超过1700亿美元的基础上仍将维持在1500亿美元,直接投资项目仍将保持较大顺差,达到500亿美元左右,到2007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将在2006年增加约2500亿美元的基础上再增加2500亿美元左右,达到130000亿美元。第三,从利率平价看,中美两国的利率差减小,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连续第17次以0.25个百分点的幅度上调利率,到2006年8月底联邦基金利率达到了5.25%,为四年来的最高水平。从2006年第二季度起,美国经济开始减速,美国本轮加息周期行将结束。虽然日本和欧元区的货币政策会进一步紧缩,但随着2006年人民币两次提高利率水平以及物价水平之间的差异,我国与美国、日本、欧元区的实际利差有所减小,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综合以上各方面影响,2007年,人民币升值趋势不会改变。

5、消费需求平稳增长,消费结构继续升级

2007年消费需求保持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

首先,农民收入连续三年保持较快增长,农村消费结构稳步升级。2006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4年和2005年增长6.8%和6.2%的基础上增长6%,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对于改变农民收入预期,扩大消费支出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农村以家用电器为主的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已由沿海扩展到越来越多的内陆地区。

其次,城市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中等收入阶层消费呈现增加趋势。2006年,公务员工资结构调整将提高公职人员收入水平,有利于扩大中等群体的收入,挖掘他们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的潜力。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有助于扩大即期消费。国家财政支出更加注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教育乱收费、看病难、看病贵等出台了较为严厉的制止措施,推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制,完善义务教育政策。随着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居民对未来预期不断看好,消费需求将不断释放。

2007年消费增长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受房地产价格高企和调控政策的影响,住房消费继续受到抑制。二是由于农资价格上涨、国家对种粮农民补贴的增收效应减弱等影响,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预计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实际增长11%左右,服务性消费回升。

6、投资增速平稳回落,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

2007年,投资反弹压力仍然较大。首先,投资在建规模偏大,2006年在建项目投资规模达到30多万亿,相当于当年三年的工作量;其次,投资扩张的内在机制尚未改变,有的地方继续将投资增长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个别地方把大项目与政绩考核挂钩,各地为十七大召开营造良好气氛也会加大投资;再次,资金来源相对宽松。近几年,企业效益好转,工业企业利润大幅度增长,企业投资资金十分宽裕。外汇储备增长较快,人民币外汇占款过多,也会增加货币供给水平,信贷资金充裕。但总的看,2007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将在快速增长中呈现平稳回落的态势,一是中央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力度不减,国家将继续把控制新开工项目作为投资调控的重点,坚持严把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严格环保、技术和安全等市场准入门槛,防止投资需求再度反弹。二是部分加工工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存在,利润增速不高,必然降低企业投资意愿,约束部分行业的投资扩张;三是随着贸易摩擦加剧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外商向我国转移加工产业的步伐放慢,对明年固定资产投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综合多种因素,2007年,全社会投资增长22%,比2006年回落5个百分点。

7、出口增速回落,贸易顺差仍然较大

从出口看,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增速减慢,给我国出口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庞大的外汇储备和较大贸易顺差将成为我国外贸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更加严峻,人民币汇率机制调整及人民币升值将影响2007年出口的增长。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的措施也会对我国出口产生抑制作用。但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不断升级,出口产品竞争力明显提升。此外,近几年投资形成了国内庞大的加工生产能力,国内市场竞争明显加剧,迫使企业努力扩大出口。2007年,我国出口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从进口看,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总体短缺的格局将带动进口增长逐步回升,人民币升值会增加对进口产品的需求。综合分析,2007年全年进、出口增长速度将达到15%左右,贸易顺差约1500亿美元,净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

8、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财政政策的着力点

我国经济连续四年出现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维护好这一良好的发展势头,关键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面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投资增长过快、农业基础比较脆弱、社会发展问题突出等问题,财政政策的着力点是在大力增收节支的基础上,适当减少财政赤字,缩小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首先,加大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农民消费能力。其次,加大对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的财政投入,减轻居民教育、医疗方面的过重负担,适当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再次,国债项目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十一五”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利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的城乡基础设施项目。2007年全年财政收入增长15%左右,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可稳定在2500亿元左右,国家长期建设国债发行保持500亿元的规模。

9、货币政策适时适度微调,货币信贷稳定增长

2007年的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合理控制货币信贷总量,保持价格基本稳定,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同时,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达到适度控制投资增长、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积极探索和拓展外汇储备的使用渠道和方式。灵活采取公开市场操作来对冲外汇占款,努力保持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总量适度、结构合理和货币市场利率的基本稳定;通过信贷政策引导商业银行区别对待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贷款需求,保证企业合理正常的资金需求,继续加大对农村和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成长型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在不断健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初步预测,2007年全年广义货币同比增速将达到16%左右,狭义货币增速将达到16%左右,新增贷款规模控制在3万亿元。

10、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证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保障。当前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全面推行依法行政、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理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切实将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以理顺产权关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要继续推进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加大国有独资企业和垄断行业的改革力度,推进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加快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以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为重点,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要完善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和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稳步推进税制改革,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改革资源税制度,适时开征燃油税,为实行增值税转型和推行物业税创造条件;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优化金融结构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要巩固和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成果,推行政策性银行向开发性转型,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中小金融企业;以完善市场功能为重点,推进重要资源性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进一步理顺水、电、煤、油、土地等价格,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生产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

07年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

07年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岁末年关,正是总结盘点的时光,记者请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为2007年的中国经济做个总体评价,他很肯定地说:“总体确实非常好!”

亮点首先在速度快而且稳定性强,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虽然最终数字尚未出来,但2007年GDP增幅达到11%以上是没有悬念了,这样,我国经济已经实现连续5年增长保持在10%以上,而且年度之间波动不大。

今年,工农业生产都保持快速增长,为市场供应提供了物质基础。虽然个别农产品如生猪等出现了供应短缺的现象,但粮食实现了连续4年稳定增产,总产量将超过1万亿斤。

中国经济的第二个亮点是效益好。来自财政部的消息称,今年财政收入全年将突破5万亿元,增幅超过30%。企业今年更是利润大丰收,仅153家央企的利润预计到年底就将接近1万亿元。

第三个亮点是城乡居民收入双双大幅增长。城镇居民收入全年实际增长在10%左右,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7%左右,连续四年增幅超过6%。在就业方面,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好消息也令人振奋:今年前11个月,城镇新增就业1105万人,预计全年将超过1200万人,是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来的最好水平。

中西部投资延续了加快的趋势,显示出区域协调发展的态势;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加大;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两高一资”行业淘汰落后迈出大步,单位GDP能耗继续下降,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近年来首次出现下降。

翻看国家统计局的“大账本”,有如翻看寻常百姓家的小账本,也能看出我们国家一年的日子过得怎样。无论是与国内纵向比较,还是与国际横向比较,2007年的中国经济表现都是非常抢眼的。

趋利避害,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的势头,靠的是中央政府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今年是宏观调控政策比较密集的一个年头。李晓超总结出几个方面。在财政政策方面——加征了部分商品出口关税,取消了“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出口退税率,对部分资源性产品、重大技术装备产品等,实施进口税收优惠。在货币政策方面——十次上调了金融机构法定准备金率,六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与此同时还加大了对土地的管理。

今年以来,国内市场从猪肉价格暴涨开始,出现了食品价格全面上涨的现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价格上涨对城乡低收入居民的影响,出台了关于做好猪肉等副食品生产供应等一系列稳定价格的措施,同时还采取了向城镇低保对象发放补贴等措施。

面对全球性的价格上涨,中央政府也采取了针对性措施。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调控,今年国民经济发展就不会有这样良好的发展态势,” 李晓超肯定说。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温人昭浅(2022-06-12 10:49:24)回复取消回复

    请法国人当首席执行官,就是从解放思想入手,至2004年复兴。现在,我们面临诸多困难,有的人想不干了,有的人想把工厂卖了,有的人想炒房炒股去了,这些人思想僵化,不会有好的业绩。只要解放思想,在没有潜

  • 绿邪妄愿(2022-06-12 11:40:40)回复取消回复

    年将超过1200万人,是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来的最好水平。 中西部投资延续了加快的趋势,显示出区域协调发展的态势;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加大;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两高一资”行业淘汰落后迈出大步,单位GDP能耗继续下降,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近年来首次出现下降。 翻看国家统计

  • 辙弃柠木(2022-06-12 08:22:14)回复取消回复

    许是2007年及未来的数年内改善城乡差距,切实提高农民生存、生活水平工作中所必须重视的。同样,对于社会保障问题,被访专家及社会和媒体人士都把目光放在了农民身上,44%的被访专家

  • 俗野望笑(2022-06-12 13:18:09)回复取消回复

    济结构、科技进步、文化生活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各个领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劳动力比例的下降、社保体系压力的增大都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即将到来的2007年,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对中国的影响将会呈现什么趋势呢?在所

  • 莣萳心児(2022-06-12 09:43:47)回复取消回复

    服务性行业的核心是服务水平。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外资银行以法人银行的形式进行人民币零售业务,会对银行业整体格局带来更加激烈的竞争,不排除短期内造成一些中资银行经营成本的上升,但这种竞争也有利于提高中资银行的经营水平,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