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日新闻 > 正文

明日新闻

三门峡水库水位监测源码(三门峡水库库容)

hacker2022-06-12 11:48:29明日新闻96
本文目录一览:1、三门峡水库的严重问题2、

本文目录一览:

三门峡水库的严重问题

三门峡水库上游或下游可以建一座多功能堤坝,它可以分离出黄河水中的泥沙,不用调水调沙使下游河道逐年降低成为地下河。建多功能堤坝分离出黄河泥沙可以用于建筑和制砖废物利用,可以让黄河水只冲不淤,让黄河回落致地下河,使黄河涝年排水,旱年送水,修多功能堤坝就不需要调水调沙,可以节约大量水资源,黄河每年可供于工农业用水非常有限,还要保留大量水以供调水调沙,修筑多功能堤坝可以使黄河河道逐年回落成为地下河可以节省两岸几佰万亩的可耕地。

为什么用潼关水位来描述三门峡高程???

据我所知潼关水文站是三门峡水利枢纽的一个监测点,也就是说那里的监测数据就是三门峡库区高程

地质部第五大队、陕西省地质局第二水文地质队地质工作规划简述

1965年第五大队编制了《1966~1970年三门峡库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规划》,报地质部水文地质局。该规划在基本情况中阐述了三门峡水库上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和水库蓄水运用后发生的地质灾害,作为工作规划依据,拟订的工作规划包括黄土高原和三门峡库区两个方面,有关三门峡库区的工作项目简列如下:

1.研究西安市可能浸没区和库区盐碱地治理。为此,对库区渭河段进行1:5万补充性工程地质测绘,补充设置地下水动态观测剖面及观测孔;

2.秦岭北麓南山支流基岩沟谷修建拦沙坝的工程地质勘查;

3.库区坍岸调查,潼关以东坍岸工程地质研究。

库区规划的项目都取得了预期成果。

1970年11月,按照国家计委(70)计地字69号文要求,在陕西省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五大队和第八大队,合并下放给省,改称陕西省地质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队驻渭南,今后除承担陕西省任务外,要继续承担开展黄河流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任务”。两队合并工作会议决定成立第五分队,承担治理黄河地质项目。第二水文地质队的首任书记益君,技术负责辛奎德,继任书记有唐金榜、贾新安等,继任技术负责有刘广润、戴英生、耿鹤年等,第五分队(又称治黄地质分队)技术负责有戈庆云、朱钧、瞿兴中等。

在原第五大队工作规划完成之后,在拟编新的工作规划之前的1972年,第五分队对三门峡水库运用以来的地质灾害研究程度和黄土地区的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地质研究程度进行了总结和评估,与黄委会、陕西省水土保持局等单位建立工作联系,对今后工作区进行踏勘、收集资料等调研工作;时逢三门峡水利枢纽增建改建工程即将完成,开始“全年控制运用”之前,第二水文地质队于1973年5月编制完成《黄河三门峡水库建库以来治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总结及今后工作初步规划》。

这项规划进行了4年。截止于1977年,水库区在进一步补充调整地下水观测网的基础上,在地下水动态分析和浸没预测方法研究、盐碱地防治研究,以及南山支流治理工程地质测绘与勘察等方面取得进展。

1978年年初,第二水文地质队向国家地质总局和陕西省地质局呈报“治黄地质工作的总体设想”的建议,得到国家地质总局批准。实施的两项任务是:

第一,编制三门峡水库运用阶段工程地质问题研究的总结性报告。在三门峡水库地质灾害观测研究近20年,在水库低水位“全年控制运用”近5年情况下,对水库地质灾害给予系统分析和论证,这是顺理成章的阶段性总结工作,以利于三门峡和黄河未来的水利工程地质工作。

第二,开展黄河中游地区区域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

1981年,上述两项治理黄河地质成果的初稿形成,在向部水文地质司汇报时,张宏仁、贾福海等领导同志要求将《黄河中游区域工程地质》成果按专著撰写,正式出版发行。1982年,陕西省地矿局初审通过两项成果。1983年3月在西安,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司主持召开评审会议,邀请有关部、委、科研教学部门,以及黄河中游各省地质局、水电部门等30个单位,48名代表,对两项报告进行认真评审。在进行必要的修改后,《黄河三门峡水库运用阶段工程地质问题研究报告》于1983年12月出版,《黄河中游区域工程地质》于1986年1月出版。

三门峡黄河大坝今年最高水位是多少?

三门峡大坝开闸泄洪,

裹挟着泥沙的水流喷涌而出,

怒涛翻卷,峡谷轰鸣,

景象壮观,气势如虹!

一度达到330.69米。

万里黄河第一坝

三门峡市因黄河而生。相传大禹治水时,在此斧劈高山,把急流分为三股,形成人门、鬼门、神门三道峡谷,黄河得以东流而去,三门峡因此得名。

1957年,万里黄河第一坝在三门峡开工,三门峡市亦随之崛起在黄河之滨,成为所有沿黄河而建的城市中,距离黄河最近的一座。

三门峡大坝建成后,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6月库区蓄水时,黄河便在三门峡谷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湖泊,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每年的6月至10月,大坝泄洪放水,怒涛翻卷,峡谷轰鸣,水花飞溅,彩虹凌空,蔚为壮观。站在三门峡大坝上可饱览“不尽黄河滚滚来”的雄伟气势。

中国的“中流砥柱”

大坝下方的激流中可以看到有一露出水面的礁石,就是砥柱石。

相传砥柱石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柱石,又有传说它是一位黄河老艄公的化身,黄河上的艄公叫它“朝我来”。

黄河上驾船驶到三门时,就要朝砥柱石直冲过去,由于砥柱石前面的波涛回水正好把船推向旁边安全的航道,反而避开了明岛暗礁,顺利驶出峡谷,“中流砥柱”就成了峡谷中的航标。

库区地下水动态观测网的补充调整和作用

库区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网的建设和运行,是库区地质灾害研究的一项基础设施,是监测水库周边地下水位变化必不可少的手段。

在1956~1959年期间,由地质总队负责勘探并设置的库区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网,是按水库运用水位350m高程时,可能受影响的库周地带布设的,其分布自坝址区伸向上游,北至黄河夹马口,西至渭河耿镇和洛河船舍村,控制面积达7000km2,共设置观测剖面34条,观测孔296个。

观测孔是边建边投入使用的,故观测工作始于1956年,由地质总队观测组(站)负责,1958年并入黄委会三门峡库区水文实验总站。1960年9月水库开始蓄水,因在高水位运用方式下发生严重的泥沙淤积,1962年3月被迫改为低水位排沙运用,随即关闭了大部分观测孔,至1975年10月观测工作全部停止。

但是,库区渭河段的泥沙淤积仍在溯源发展,即常言的“翘尾巴”淤积,致使同流量水位在上升,沿岸潜水位也随之涌高,对关中盆地东部粮仓和西安市的浸没威胁仍很突出。有鉴于此,原地质部第五大队和随后的陕西省第二水文地质队,自1966年至1976年期间,对观测剖面和观测孔进行了四次补充和调整。重点放在渭河南岸临潼至潼关段的低阶地,即原高水位运用时的淹没区,增设有70~78号共9条观测剖面,62个观测孔;同时,接收和修复原由水文总站管理的部分观测孔。截至1986年,仍在观测的剖面有13条,观测孔81个。其中包括渭河北岸10号剖面(4孔)和河南灵宝57号剖面(5孔)(见图12)。

积三门峡水库运用25年的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陕西省第二水文地质队对其进行了统一整编,刊印出版,全称是《黄河三门峡水库区地下水位年鉴(1960~1985年)》,分上、下两册,共1361页,于1986年12月出版,提供给有关部门和地方使用。年鉴编辑工作由陕西省第二水文地质队动态组承担,技术负责白恩辉,有俞山河、孙传尧、蒋少平、金蓉、薛侠、吴贤等同志共同完成。

地质部第五大队成立之后设立的浸没盐碱组,负责库区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工作,以后又改称动态组,先后任组长的有马鸿云、李志存、毛庆霞、白恩辉、俞山河、李忠学、王佳武、邱玉龙等,负责观测管理、维修的有岳凤杰、曾昭壁、谢代先三位在职工人。曾不定期地召开农民观测工座谈会,曾请渭南市政府与省地质局第二水文地质队共同颁布观测孔的保护公告。观测项目已简化,只有地下水位一项,逐月汇总分析。每年都要收集水文站河水位、流量和当地气象资料,以及灌区、水源地等干扰因素的调查资料。逐年编制地下水动态分析图表,编写年度报告。

库区地下水动态观测成果,在水库投入运用之前、之后都在发挥其重要作用,简述如下:

1.在水库投入运用之前,利用仅有1~3年的观测数据,为进一步研究和掌握三门峡坝址区和库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为预测浸没、坍岸等水库地质灾害,提供了所需的水文地质参数。这个目的和作用早已达到。

2.在蓄水运用时期,研究和掌握水库周边不同水文地质条件的地下水动态特征,划分地下水动态成因类型,圈定潜水涌高范围,研究水库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措施,探索多泥沙河流水库在淤积回水作用下的潜水涌高,以及浸没预测方法研究等,为合理利用水库提供地质依据,也为未来选择库、坝址和防治水库地质灾害积累了实践经验。在近20年里,第五大队和第二水文地质队,依据库区地下水动态等资料,编写的专题性、综合性、阶段性和总结性地质科研成果就有28份(见地质成果目录),且大部分已提供给有关部门和地方使用,体现了地下水长期观测工作的作用,达到甚至超过了预期目的。

3.三门峡水库改为低水位全年控制以来,渭河下游地下水长期观测工作及已出版的库区地下水位年鉴(1960~1985年)文献,在工农业和城市开发地下水、水资源评价、渠灌区合理用水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如1993年提交的《陕西省华阴、华县平原区水文地质详查报告》(编写人蒋少平、张茂省),1998年提交的《渭南城区地下水动态研究报告1985~1997年》(编写人邱玉龙、武佳英、赵格宁),以及几个水源地勘察、水资源评价、水资源管理等,都充分利用了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资料,并获得好评。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开发地下水的水源地在增多,范围在继续扩大,促进了盐碱地的脱盐过程,成为高产良田。从而验证了1972年提交的《盐碱地井灌好》等报告所阐明的土壤积盐脱盐原理,揭示出水库浸没灾害的防治途径。

4.还必须提及的是,第二水文地质队曾请示是否停止地下水长期观测工作,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司于1983年8月在给陕西省地矿局的复函中指出:“虽然已提交《黄河三门峡水库运用阶段工程地质问题研究报告》,但三门峡水库地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问题仍然存在,积累长期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短期勘探收集不到的历史资料,因此望能继续进行此项工作。”2000年4月,按照由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统管规定,将库区地下水长期观测工作移交给渭南市矿管局地质环境监测站;2002年,改属渭南市国土资源局。

三门峡水库勘探记事

耿鹤年

故人已乘黄鹤去,资料文籍满阁楼;

往事追忆千百件,心中不再空悠悠。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地质勘察工作已经过去了40多年,当年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而今已是两鬓斑白。该项工作的领路人,一代宗师贾福海院士也已故去。三门峡工程的历史功过可以任人评说,但当时用简陋装备武装起来的地质勘察队员所铸造出来的“三门峡精神”,像一道永不消逝的电波,至今仍然点击着我们的心灵,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地质勘察,是中国现代水利水电勘察史上最壮丽的历史画卷之一,我们要像爱护历史文物一样爱护这幅画卷,不能让它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埋没或流失。

我作为一名参与其结缘3年多的老勘察队员,回想起当年参与水库勘察的一些往事,仍然历历在目。

1.驰援涑水工区

1957年春,会兴镇供水勘探的野外工作结束不久,我受命前去涑水工地支援那里正在进行的水文地质勘探,主要是抽水试验工作。

一提起涑水,那属于晋西南的永济、运城县治的涑水河,就使人联想起《西厢记》里的主人公张生、崔莺莺的故事和中唐诗人王之涣的佳作《登鹳雀楼》。尽管往昔背靠中条山、临近黄河的鹳雀楼可能已不复存在,但那脍炙人口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仍在人们的心底时隐时现。还有那五姓湖的盐,解池的硝,也是涑水河中下游名噪一方的矿产。

就是这样一个人杰地灵,物产丰美的地方,却属于三门峡水库350m高程水位淤积A水线以下的淹没区或浸没区,故三门峡工程初步设计阶段,确定在涑水河口以上地段兴建涑水河堵水筑坝工程,并为此开展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

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是董志良同志,一个走出校门才两年多的年轻人,却要领头担负起一项远离总队领导,包含坝址、库区勘探在内自成一个体系的勘察项目的工作;更主要的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刚从居民区的地基工程勘探项目下来的,还没有从事水文地质勘探和抽水试验方面的经验,对现场问题的处理不太熟悉。而我当时在这方面的工作已跌、打、滚、爬了1年多,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情况下,总队的领导贾工、夏工派我到涑水工地帮助一段工作,是理所当然的。这也符合他们的一贯思想,把三门峡办成一所大学校:一方面在内部进行知识、经验交流;另一方面从外界请来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技术指导;从而既达到较好地完成生产任务,又培养、锻炼了队伍的双重目的。

至于董志良同志,两年前我们曾在南京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培训班,一起担任过教学辅导员;在总队期间也有过一段交往;在后三门峡年代,我们之间在陕西还有过近10年较密切的并肩工作的经历,这是后话。现在老朋友工作上有了困难,哪有不尽力帮助的。

接到支援涑水工地的任务,我当即放下手头的事情,对分队内的工作稍作安排后,像一名正在出征的战士那样,打起背包、行李,经潼关、过风陵渡,再转辗到达当时设在张留庄的工地指挥部,会见了董志良同志和他领导下的10多名技术人员,接着就同他们一起工作,朝夕相处。给人的印象是,他们都是一些热情可亲、作风朴实、工作肯干的年轻人。其中有一位叫黄维国的,后来成为江苏省第二水文地质队的总工程师。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和他曾一起参加过由长春地院举办的为期3个多月的各省队总工程师学习培训班。十分可惜的是,隔不多久,他竟因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

那时,涑水工区的主要任务是在涑水河口地带预设的3条坝轴线上进行选择坝址的勘探。由于该地段下伏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松散沉积,必须通过勘探,编制比较坝轴线的剖面图;划分、确定隔水层和含水层的岩性和层位;通过抽水试验,获取含水层的渗透系数、涌水量、水位等方面的资料;计算可作为土坝基础的地基承载力和地基渗漏量及可能产生的绕坝渗漏量,最后选定坝轴线。

为了完成我在这里的预定任务,我同他们一起到现场参加实际工作,发现和共同商量解决在水文地质钻探和抽水试验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我还在原列宁格勒设计院编制的相应规程、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编写了一份工作细则,在现场召开的技术人员会议上作了讲解,并针对内业整理中有关图表的编制和水文地质计算的方法问题作了阐述。

当时,工地上采取“三班倒”的作业制度,钻机工人和值班地质人员每8小时轮换一次。工地指挥部(地质组)的少数技术人员,除了分析整理资料及顶替轮换休息的人员(轮岗值班)而外,还要根据施工中遇到的各种意外问题,随时去现场商量解决,做出决断,这是不受时间限制的,可以是白天,也可以是深夜,有时往往使人彻夜难眠。常常遇到的问题,是在洗孔后,孔内静止水位缓慢、持续上升,抽水试验中流量、水位升降不稳定或止水失效等等。

在张留庄,我和涑水工区的同志们一起度过了近20天难忘的日日夜夜。还记得在最后分别时,工地的行政负责人对我说:“欢迎你下次再来涑水,下次来时可不用自带行李了。”我点头表示同意。

2.渭河谷地掀热浪

1957年下半年,我开始投入三门峡水库的勘探工作。当时,整个供水分队是成建制开赴库区的。人员方面除个别作了调整外,党、政干部和管理人员基本上是原班人马。但技术人员,除保留骨干外,作了大量的缩减。这是由于随着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勘察的全面推进,一部分人员调出充实其他项目的工作,更有一部分人员奉调离开三门峡,支援国内其他地区的工作,而保留下来的人员,由于经过了1年多的实际工作锻炼,已基本上能够独当一面地担负起钻探地质方面的工作。

分队部设在陕西渭南市的一个下马的厂房(棉花打包厂)内,队部的管理人在临时搭起的几顶大帐篷内办公和住宿。厂方还向我们提供了一个硕大的空厂房,用作存放从各个勘探点逐步运来的岩心,即所谓“岩心房”。分队部下管4~5个野外作业单位(钻探机组)。

当时,三门峡水库区的范围,是由坝前三个不同的运营水位340、350、360m高程确定的。由于350m高程水位预定的运营期限较长,因此水库区的勘探布置,主要依据350m水位高程,适当地考虑其他两个水位。依此,勘探区的范围:分别可达潼关以北,黄河干流区西岸的芝川镇和东岸的宝鼎镇;潼关以西,渭河南岸的耿镇和北岸的贾蔡村。上述范围(包括潼关以东黄河两岸的勘探工作)内共布置了为浸没计算的勘探剖面31个和为坍岸计算的勘探剖面30个。

依据自然地理和工程地质条件的不同,勘探区分为(1)黄河干流区,(2)渭河南岸区和(3)渭河北岸区。其中(1)区以针对坍岸与沉陷为主要工作对象,个别地段产生浸没;(2)、(3)区以浸没为主,个别地段产生坍岸。我所承担的是渭河北岸区,以浸没勘探为主,其范围、面积最大,勘探点最多。

渭北勘探区,在自然地理上是南起秦岭山前,北达北山的渭河谷地的一部分。地貌单元主要属于东起洛河,西至泾河之间的渭河北岸一二级阶地;在行政区划上属于陕西省朝邑、大荔、渭南、临潼和高陵等县的一部分。这里土地平坦、肥沃,物产丰富,人民生活自给有余,当时是陕西省的粮、棉主要产地之一。

勘探的目的和要求是:通过钻探获取区内的地层结构、岩性资料和主要含水层与隔水层的位置;经抽水试验掌握主要含水层的渗透系数、涌水量、天然水位和水化学成分;计算在不同库水位运营条件下剖面上的壅水曲线,确定浸没范围,编制浸没预测图;部分钻孔下观测管留作长期观测孔,以供研究在天然状态下和水库运营条件下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之用。

区内布置了垂直水边线、间距约20km的主要勘探剖面线13条,其长度不等,最长可达30km,如第11、14号剖面等。

剖面线上钻孔布置的原则是:

①在河水边附近和不同的库水边线处各布置1个孔;每一地貌单元不少于2~3个孔;最后1个孔一般布在可能的浸没范围以外。

②孔距:近库边小,一般为500m;远离库边逐渐增大,一般为1000~2000m。

③钻孔深度:分为深、浅两类。深孔以打穿河水位以下第一个含水层,进入隔水层3~5m为止;当河水位以下的含水层很厚或强含水层埋藏很深时,则其孔深为当地一个水头(即库水位抬高值加原来的河水深)。浅孔则打到地下水位以下10m。深孔一般布在库水边的点,另外每一地貌单元不少于2~3个深孔,其余均打浅孔。

在工作过程中,考虑到主要勘探剖面线的间距太大,为了满足浸没计算和编制预测图的需要,后来又增加了多条辅助勘探剖面和水井调查剖面,插补在主要剖面线之间。

当时,地质技术人员在勘探点上的职责,可以归纳如下:

①按任务书要求现场定孔位,并联系测量人员到现场进行钻孔坐标和地面高程的测量。

②对钻孔的岩心,逐段描述其岩性、定名及进行简易水文观测。

③按要求在选定的钻孔和特定的含水层中,进行抽水试验。

④采集水、土样,送实验室进行室内分析。

⑤按要求选择部分钻孔,全孔或缩样保留岩心,送岩心房或仓库保管。

⑥按要求选择一部分施工完的钻孔,安排定位、定深下观测管,留作长期观测。

⑦钻孔结束后数日内,编制钻孔综合成果图。

⑧全剖面的钻孔施工结束后,在一定时间内编制地质剖面图。

⑨在内业整理中,通过计算,绘制壅水曲线,确定浸没范图。

野外钻探施工中,常遇见的问题,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①岩心采取率低,满足不了地质分层和岩性鉴定的需要。

②用冲洗液(清水或泥浆)钻进,常由于洗孔不彻底,测不到精确的天然水位,表现为孔内水位缓慢持续上升,长时间不稳定,而这对在剖面上正确地联结天然水位曲线和计算壅水曲线是至关重要的。

③抽水试验过程中,出现规程中不允许出现的流量与水位降低相关曲线中的反曲线现象。

④下观测管时,由于洗孔不彻底,造成下部沉淀管淤堵超标的问题等等。

当时在每一台钻机作业的人员是由钻探工人和看钻的地质人员(一般只有1人)两部分组成的。二者在长远目标上虽然是共同的,但短期的目标很不一致。前者是用施工的工作量和完成期限来衡量,而后者要对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负全责。由此出现的矛盾问题,往往提到分队部由分队长同地质技术负责人协商解决。而且,钻探施工中各个环节的地质工作,很容易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差错,酿成事故,甚或遭致钻孔报废。现在看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钻机地质技术员,确实是很不容易的。

在历时1年半多的水库勘探期间,前苏联专家O.Б.巴索娃等曾数次前来检查指导工作,一同前来的往往还有三门峡工程局、水库管理局和总队的有关领导,当地地方政府总是热情备至地给予接待。我记得有一次在汇报工作时,大荔县和渭南县的县长分别致欢迎词,那句带有浓重的陕西方言的开头语“亲爱的苏联专家同志……”,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地方政府领导着重介绍辖区的人口、土地面积、耕地上的作物种类、自然经济条件和工业企业等等。接着由我出示地质剖面图及其他资料,汇报勘探区的地形、地貌及水文、工程地质条件等方面的情况,并回答问题。最后县上还盛情款待了来客。

说到勘探队员们的生活,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同志,曾在一次谈话中把地质勘察人员称之为“和平时期的游击队员”。那么,我们这些从事三门峡水库勘探的年轻人,当属这支游击队中积极的一员。

当时,我们以钻探机组为单独的“作战”单位,每打成一个孔,紧接着又搬到另一个孔位施工。在库区钻孔分布十分分散,孔深不大(一般小于百米)的条件下,搬迁十分频繁,有时达到1月数迁。生产工作除去1天8小时以内的工作(或顶岗、值班)外,还有许多说不清的“份外”工作要干。晚上往往还要参加各种名目繁多的会议,如班会、生活检讨会、事故讨论会、党团组织会等等,剩余的休息时间很少。即使是分队部的行管和技术人员,虽有相对固定的驻地,也经常以钻场为家,整天忙忙碌碌。

与流动而又紧张的生产秩序相伴随的是生活艰苦、简单、单调。衣、食方面,统一的着装(工作服、登山鞋、雨衣、雨鞋)和集体食堂的大锅饭自不必说,值得一提的是住宿。在机组,除地质技术人员因随时整编资料可以租住民房外,钻机工人一般都在机场附近自搭帐篷,住在用床板和长条凳支起的“通铺”上,谈不到什么通风和采光的条件。我记得有一个机组,机长刘某和机组记录员董某在工地成婚时,就是在一个大帐篷内,用帆布隔起一道只能放置一张木板双人床和两张木方凳的小间,作为他们的新房——一个钻机工地成婚的爱巢!

平时,当然也没有居民正常享受文化娱乐生活,有时总队电影放映队临时下到工地,放几场电影,算是最大的享受,也达到与当地居民联欢的目的。作为年轻人,在那流动而又繁忙的工作之余,有时也会有溢于言表的对家乡和亲人的思恋。

以上只是勘探队员们生活的一个方面,但从另一方面说,生活又是丰富多彩的。工作之余可以观赏、领略到渭北东部那多采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有一次为定孔位,我曾同一名测量员,连推带扛的骑自行车涉险通过渭、洛河之间绵延数百平方公里的沙丘地带,其间分布着经风吹起排列有序的新月形沙丘和沙垅。那沙丘地带竞长达40km、宽7~10km,实属渭北的一大奇观。

为了解勘探区周边的地形、地质情况,我曾经到党睦镇北驻足浏览了可能是由古代湖泊演变形成的芦阳湖大洼地。现在想起,40多年前那样广阔无垠、盐渍斑斑、只有狼迹、没有人迹的“芦洼”,现在一定已经改造成为万顷良田了。

我曾在古城朝邑观赏过那石板铺成的街面,和由大青砖砌筑的古代建筑和民居,为它们即将沉入库底而婉惜过。

我到过渭北东部的许多古镇:固市、交斜、孝义、信义、羌白、官道、雨金诸镇,还有那街道的东、西两段分属于渭南县和临潼县管辖的田市镇……在那人头攒动,摊铺密布的集市里赶过场。

那时的渭北,解放才7~8年,还保留着明、清朝代残留下来的古朴民风、民俗,交通也不太方便。在那古驿道似的大车道上,风尘仆仆,来回行驶着带有车篷的三轮或四轮马车,载着过市赶场的内、外商贾和耕读起家的士绅。还有那头上裹着毛巾、赤足挑担的老乡和那赶着毛驴迎亲、送亲的青年夫妇……

2004年11月30日于南京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语酌渔阳(2022-06-12 20:00:48)回复取消回复

    中游地区区域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1981年,上述两项治理黄河地质成果的初稿形成,在向部水文地质司汇报时,张宏仁、贾福海等领导同志要求将《黄河中游区域工程地质》成果按专著撰写,正式出版发行。198

  • 澄萌忿咬(2022-06-12 16:56:30)回复取消回复

    孔,紧接着又搬到另一个孔位施工。在库区钻孔分布十分分散,孔深不大(一般小于百米)的条件下,搬迁十分频繁,有时达到1月数迁。生产工作除去1天8小时以内的工作(或顶岗、值班)外,还有许多说不清的“份外”工作要干。晚上往往还要参加各种名目繁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