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日新闻 > 正文

明日新闻

安卓binder源码(安卓 binder)

hacker2022-06-12 19:27:24明日新闻62
本文目录一览:1、大牛们是怎么阅读Android系统源码的

本文目录一览:

大牛们是怎么阅读 Android 系统源码的

在Android系统源码上摸索4年,说说我的看法:

显然Eclipse不是阅读Android源码的好工具,不流畅,搜索低效,继承性关系/调用关系都无法有效查看。推荐Source Insight,在这个工具帮助下,你才可以驾驭巨大数量的Android 源码,你可以从容在Java,C++,C代码间遨游,你可以很快找到你需要的继承和调用关系。

顺便,现在东家是Linux+Samba+Windows的工作模式,Linux+Samba用于代码的同步/编译/管理,Windows做代码编辑。

你需要先理解下这个图:Application层就是一个个应用程序,很好理解。Framework提供一个java的运行环境以及对功能实现的封装,简单点说,你家装修总要留很多水电之类的接口吧!Runtime/ART是一个java虚拟机,因为Android上层不是java吗,需要再编译一次成为低级一点的语言识别。从Libraries那些名字也可以看出来,这里有很多高端大气库,它是功能实现区,多媒体编解码,浏览器渲染啊,数据库实现啦,很多很多。Kernel部分负责陪硬件大哥玩,你那些功能实现的区域最终都要调硬件吧,Kernel这家伙已经和硬件很熟了,你就直接通过它来和冷冰冰硬件大哥打交道吧!

好了,上面这些内容很好理解对不对,现在的问题是:当你拿到一份几G的源码,该从哪里开始呢?经过上面的前言的洗礼,你应该能够很好理解下面这部分了

-------------------------------------------------------------------------------------------------------------------

1.宏观上看,Android源码分为功能实现上的纵向,和功能拓展上的横向。在阅读源码时需要把握好着两个思路。

譬如你需要研究音频系统的实现原理,纵向:你需要从一个音乐的开始播放追踪,一路下来,你发现解码库的调用,共享内存的创建和使用,路由的切换,音频输入设备的开启,音频流的开始。

譬如你要看音频系统包括哪些内容,横向:通过Framework的接口,你会发现,音频系统主要包括:放音,录音,路由切换,音效处理等。

2.Android的功能模块绝大部分是C/S架构

你心里一定需要有这个层级关系,你需要思路清晰地找到Server的位置,它才是你需要攻破的城,上面的libraries是不是很亲切的样子?看完它长成啥样后,然后你才能发现HAL和Kernel一层层地剥离。

很多研究源码的同学兜兜转转,始终在JAVA层上,这是不科学的,要知道libraries才是它的精髓啊。

3.Android的底层是Linux Kernel。

在理解1,2后,还是需要对Kernel部分有个简单的理解,起码你要熟悉kernel的基础协议吧!你要能看懂电路图吧!你要熟悉设备的开启和关闭吧!你要熟悉调寄存器了吧!这方面的书太多了,我建议根据实例去阅读,它并不复杂,不需要一本本厚书来铺垫。

在libraries和kernel间,可能还会有个HAL的东东,其实它是对kernel层的封装,方便各个硬件的接口统一。这样,如果我换个硬件,不用跑了长得很复杂的libraries里面改了,kernel调试好了后,改改HAL就好了。

--------------------------------------------------------------------------------------------------------------------

好了,你现在是不是跃跃欲试准备去找个突破口准备进攻了,但是好像每个宝库的入口都挺难找了

我大概在三个月前阅读完Android UI系统的源码,这是Android最复杂的部分,我要简单说下过程。

我需要先找宝库入口,我要研究UI,首先要找什么和UI有亲戚关系吧!

View大神跳出来了,沿着它往下找找看,发现它在贴图在画各种形状,但是它在哪里画呢,马良也要纸吧?

很明显它就是某个宝藏,但是世人只是向我们描述了它有多美,却无人知在哪里?我们需要找一张地图罗。

开发Android的同学逃不掉Activity吧!它有个setcontentview的方法,从这个名字看好像它是把view和activity结合的地方。赶紧看它的实现和被调用。,然后我们就发现了Window,ViewRoot和WindowManager的身影,沿着WM和WMS我们就惊喜会发现了Surface,以及draw的函数,它居然在一个DeCorView上画东西哈。借助Source Insight, UI Java层的横向静态图呼之欲出了。

完成这个静态UML,我觉得我可以开始功能实现上追踪了,这部分主要是C++的代码(这也是我坚定劝阻的放弃Eclipse的原因),我沿着draw函数,看到了各个层级的关系,SurfaceSession的控制和事务处理,SharedBuffer读写控制,彪悍的SurfaceFlinger主宰一切,OpenGL ES的神笔马良。FrameBuffer和FrameBufferDevice的图像输出,LCD设备打开后,开始接收FBD发过来的一帧帧图像,神奇吧。

android binder 怎么用

实现一个binder通信实例,需要经过以下步骤:

(1)获得ServiceManager的对象引用

(2)向ServiceManager注册新的Service

(3)在Client中通过ServiceManager获得Service对象引用

(3)在Client中发送请求,由Service返回结果。

下面看具体的代码如何实现。

3.1 libmyservice代码实现

(1)新建目录frameworks/base/myservice/libservice,进入该目录

view plain

$ cd frameworks/base

$ mkdir myservice

$ cd myservice

$ mkdir libmyservice

$ cd libmyservice

(2)编写libmyservice/myservic.h文件

view plain

#include utils/threads.h

#include utils/RefBase.h

#include binder/IInterface.h

#include binder/BpBinder.h

#include binder/Parcel.h

namespace android {

class MyService : public BBinder

{

mutable Mutex mLock;

int32_t mNextConnId;

public:

static int instantiate();

MyService();

virtual ~MyService();

virtual status_t onTransact(uint32_t, const Parcel, Parcel*, uint32_t);

};

}; //namespace

(2)编写libservice/myservice.cpp文件

view plain

#include "myservice.h"

#include binder/IServiceManager.h

#include binder/IPCThreadState.h

namespace android {

static struct sigaction oldact;

static pthread_key_t sigbuskey;

int MyService::instantiate()

{

LOGE("MyService instantiate");

// defaultServiceManager ()获得ServiceManager的对象引用,addService()可向ServiceManager注册新的服务

int r = defaultServiceManager()-addService(String16("android.myservice"), new MyService());

LOGE("MyService r = %d/n", r);

return r;

}

MyService::MyService()

{

LOGV("MyService created");

mNextConnId = 1;

pthread_key_create(sigbuskey, NULL);

}

MyService::~MyService()

{

pthread_key_delete(sigbuskey);

LOGV("MyService destroyed");

}

// 每个系统服务都继承自BBinder类,都应重写BBinder的onTransact虚函数。当用户发送请求到达Service时,系统框架会调用Service的onTransact函数,该函数分析接收到的数据包,调用相应的接口函数处理请求

status_t MyService::onTransact(uint32_t code, const Parcel data, Parcel* reply, uint32_t flags)

{

switch(code)

{

case 0: {

pid_t pid = data.readInt32();

int num = data.readInt32();

num = num + 100;

reply-writeInt32(num);

return NO_ERROR;

}

break;

default:

return BBinder::onTransact(code, data, reply, flags);

}

}

}; //namespace

(3)编写libservice/Android.mk文件

view plain

# File: Android.mk

LOCAL_PATH := $(call my-dir)

include $(CLEAR_VARS)

LOCAL_SRC_FILES := myservice.cpp

LOCAL_C_INCLUDES := $(JNI_H_INCLUDE)

LOCAL_SHARED_LIBRARIES := libutils libbinder

LOCAL_MODULE_TAGS := optional

LOCAL_PRELINK_MODULE := false

LOCAL_MODULE := libmyservice

include $(BUILD_SHARED_LIBRARY)

(4)编译libmyservice.so动态库

在android源码主目录下

view plain

$ source build/envsetup.sh

including device/htc/passion/vendorsetup.sh

including device/samsung/crespo4g/vendorsetup.sh

including device/samsung/crespo/vendorsetup.sh

$ mmm frameworks/base/myservice/libmyservice/

编译成功后生成文件:out/target/product/generic/system/lib/libmyservice.so

篇文章会先对照binder机制与linux的通信机制的区别,了解为什么android会另起炉灶

1)从性能的角度

数据拷贝次数:Binder数据拷贝只需要一次,而管道、消息队列、Socket都需要2次,但共享内存方式一次内存拷贝都不需要;从性能角度看,Binder性能仅次于共享内存。

(2)从稳定性的角度

Binder是基于C/S架构的,简单解释下C/S架构,是指客户端(Client)和服务端(Server)组成的架构,Client端有什么需求,直接发送给Server端去完成,架构清晰明朗,Server端与Client端相对独立,稳定性较好;而共享内存实现方式复杂,没有客户与服务端之别, 需要充分考虑到访问临界资源的并发同步问题,否则可能会出现死锁等问题;从这稳定性角度看,Binder架构优越于共享内存。

仅仅从以上两点,各有优劣,还不足以支撑google去采用binder的IPC机制,那么更重要的原因是:

(3)从安全的角度

传统Linux IPC的接收方无法获得对方进程可靠的UID/PID,从而无法鉴别对方身份;而Android作为一个开放的开源体系,拥有非常多的开发平台,App来源甚广,因此手机的安全显得额外重要;对于普通用户,绝不希望从App商店下载偷窥隐射数据、后台造成手机耗电等等问题,传统Linux IPC无任何保护措施,完全由上层协议来确保。

Android为每个安装好的应用程序分配了自己的UID,故进程的UID是鉴别进程身份的重要标志,前面提到C/S架构,Android系统中对外只暴露Client端,Client端将任务发送给Server端,Server端会根据权限控制策略,判断UID/PID是否满足访问权限,目前权限控制很多时候是通过弹出权限询问对话框,让用户选择是否运行。Android 6.0,也称为Android M,在6.0之前的系统是在App第一次安装时,会将整个App所涉及的所有权限一次询问,只要留意看会发现很多App根本用不上通信录和短信,但在这一次性权限权限时会包含进去,让用户拒绝不得,因为拒绝后App无法正常使用,而一旦授权后,应用便可以胡作非为。

针对这个问题,google在Android M做了调整,不再是安装时一并询问所有权限,而是在App运行过程中,需要哪个权限再弹框询问用户是否给相应的权限,对权限做了更细地控制,让用户有了更多的可控性,但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用户诟病的地方,那也就是权限询问的弹框的次数大幅度增多。对于Android M平台上,有些App开发者可能会写出让手机异常频繁弹框的App,企图直到用户授权为止,这对用户来说是不能忍的,用户最后吐槽的可不光是App,还有Android系统以及手机厂商,有些用户可能就跳果粉了,这还需要广大Android开发者以及手机厂商共同努力,共同打造安全与体验俱佳的Android手机。

Android中权限控制策略有SELinux等多方面手段,下面列举从Binder的一个角度的权限控制:

Android源码的Binder权限是如何控制? -Gityuan的回答

传统IPC只能由用户在数据包里填入UID/PID;另外,可靠的身份标记只有由IPC机制本身在内核中添加。其次传统IPC访问接入点是开放的,无法建立私有通道。从安全角度,Binder的安全性更高。

说到这,可能有人要反驳,Android就算用了Binder架构,而现如今Android手机的各种流氓软件,不就是干着这种偷窥隐射,后台偷偷跑流量的事吗?没错,确实存在,但这不能说Binder的安全性不好,因为Android系统仍然是掌握主控权,可以控制这类App的流氓行为,只是对于该采用何种策略来控制,在这方面android的确存在很多有待进步的空间,这也是google以及各大手机厂商一直努力改善的地方之一。在Android 6.0,google对于app的权限问题作为较多的努力,大大收紧的应用权限;另外,在Google举办的Android Bootcamp 2016大会中,google也表示在Android 7.0 (也叫Android N)的权限隐私方面会进一步加强加固,比如SELinux,Memory safe language(还在research中)等等,在今年的5月18日至5月20日,google将推出Android N。

(4)从语言层面的角度

大家多知道Linux是基于C语言(面向过程的语言),而Android是基于Java语言(面向对象的语句),而对于Binder恰恰也符合面向对象的思想,将进程间通信转化为通过对某个Binder对象的引用调用该对象的方法,而其独特之处在于Binder对象是一个可以跨进程引用的对象,它的实体位于一个进程中,而它的引用却遍布于系统的各个进程之中。可以从一个进程传给其它进程,让大家都能访问同一Server,就像将一个对象或引用赋值给另一个引用一样。Binder模糊了进程边界,淡化了进程间通信过程,整个系统仿佛运行于同一个面向对象的程序之中。从语言层面,Binder更适合基于面向对象语言的Android系统,对于Linux系统可能会有点“水土不服”。

另外,Binder是为Android这类系统而生,而并非Linux社区没有想到Binder IPC机制的存在,对于Linux社区的广大开发人员,我还是表示深深佩服,让世界有了如此精湛而美妙的开源系统。也并非Linux现有的IPC机制不够好,相反地,经过这么多优秀工程师的不断打磨,依然非常优秀,每种Linux的IPC机制都有存在的价值,同时在Android系统中也依然采用了大量Linux现有的IPC机制,根据每类IPC的原理特性,因时制宜,不同场景特性往往会采用其下最适宜的。比如在Android OS中的Zygote进程的IPC采用的是Socket(套接字)机制,Android中的Kill Process采用的signal(信号)机制等等。而Binder更多则用在system_server进程与上层App层的IPC交互。

(5) 从公司战略的角度

总所周知,Linux内核是开源的系统,所开放源代码许可协议GPL保护,该协议具有“病毒式感染”的能力,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受GPL保护的Linux Kernel是运行在内核空间,对于上层的任何类库、服务、应用等运行在用户空间,一旦进行SysCall(系统调用),调用到底层Kernel,那么也必须遵循GPL协议。

而Android 之父 Andy Rubin对于GPL显然是不能接受的,为此,Google巧妙地将GPL协议控制在内核空间,将用户空间的协议采用Apache-2.0协议(允许基于Android的开发商不向社区反馈源码),同时在GPL协议与Apache-2.0之间的Lib库中采用BSD证授权方法,有效隔断了GPL的传染性,仍有较大争议,但至少目前缓解Android,让GPL止步于内核空间,这是Google在GPL Linux下 开源与商业化共存的一个成功典范。

安卓中的Binder架构是什么?为什么要提供Binder

1)从性能的角度数据拷贝次数:Binder数据拷贝只需要一次,而管道、消息队列、Socket都需要2次,但共享内存方式一次内存拷贝都不需要;从性能角度看,Binder性能仅次于共享内存。(2)从稳定性的角度Binder是基于C/S架构的,简单解释下C/S架构,是指客户端(Client)和服务端(Server)组成的架构,Client端有什么需求,直接发送给Server端去完成,架构清晰明朗,Server端与Client端相对独立,稳定性较好;而共享内存实现方式复杂,没有客户与服务端之别, 需要充分考虑到访问临界资源的并发同步问题,否则可能会出现死锁等问题;从这稳定性角度看,Binder架构优越于共享内存。仅仅从以上两点,各有优劣,还不足以支撑google去采用binder的IPC机制,那么更重要的原因是:(3)从安全的角度传统Linux IPC的接收方无法获得对方进程可靠的UID/PID,从而无法鉴别对方身份;而Android作为一个开放的开源体系,拥有非常多的开发平台,App来源甚广,因此手机的安全显得额外重要;对于普通用户,绝不希望从App商店下载偷窥隐射数据、后台造成手机耗电等等问题,传统Linux IPC无任何保护措施,完全由上层协议来确保。 Android为每个安装好的应用程序分配了自己的UID,故进程的UID是鉴别进程身份的重要标志,前面提到C/S架构,Android系统中对外只暴露Client端,Client端将任务发送给Server端,Server端会根据权限控制策略,判断UID/PID是否满足访问权限,目前权限控制很多时候是通过弹出权限询问对话框,让用户选择是否运行。Android 6.0,也称为Android M,在6.0之前的系统是在App第一次安装时,会将整个App所涉及的所有权限一次询问,只要留意看会发现很多App根本用不上通信录和短信,但在这一次性权限权限时会包含进去,让用户拒绝不得,因为拒绝后App无法正常使用,而一旦授权后,应用便可以胡作非为。针对这个问题,google在Android M做了调整,不再是安装时一并询问所有权限,而是在App运行过程中,需要哪个权限再弹框询问用户是否给相应的权限,对权限做了更细地控制,让用户有了更多的可控性,但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用户诟病的地方,那也就是权限询问的弹框的次数大幅度增多。对于Android M平台上,有些App开发者可能会写出让手机异常频繁弹框的App,企图直到用户授权为止,这对用户来说是不能忍的,用户最后吐槽的可不光是App,还有Android系统以及手机厂商,有些用户可能就跳果粉了,这还需要广大Android开发者以及手机厂商共同努力,共同打造安全与体验俱佳的Android手机。Android中权限控制策略有SELinux等多方面手段,下面列举从Binder的一个角度的权限控制:Android源码的Binder权限是如何控制? -Gityuan的回答传统IPC只能由用户在数据包里填入UID/PID;另外,可靠的身份标记只有由IPC机制本身在内核中添加。其次传统IPC访问接入点是开放的,无法建立私有通道。从安全角度,Binder的安全性更高。说到这,可能有人要反驳,Android就算用了Binder架构,而现如今Android手机的各种流氓软件,不就是干着这种偷窥隐射,后台偷偷跑流量的事吗?没错,确实存在,但这不能说Binder的安全性不好,因为Android系统仍然是掌握主控权,可以控制这类App的流氓行为,只是对于该采用何种策略来控制,在这方面android的确存在很多有待进步的空间,这也是google以及各大手机厂商一直努力改善的地方之一。在Android 6.0,google对于app的权限问题作为较多的努力,大大收紧的应用权限;另外,在Google举办的Android Bootcamp 2016大会中,google也表示在Android 7.0 (也叫Android N)的权限隐私方面会进一步加强加固,比如SELinux,Memory safe language(还在research中)等等,在今年的5月18日至5月20日,google将推出Android N。 (4)从语言层面的角度大家多知道Linux是基于C语言(面向过程的语言),而Android是基于Java语言(面向对象的语句),而对于Binder恰恰也符合面向对象的思想,将进程间通信转化为通过对某个Binder对象的引用调用该对象的方法,而其独特之处在于Binder对象是一个可以跨进程引用的对象,它的实体位于一个进程中,而它的引用却遍布于系统的各个进程之中。可以从一个进程传给其它进程,让大家都能访问同一Server,就像将一个对象或引用赋值给另一个引用一样。Binder模糊了进程边界,淡化了进程间通信过程,整个系统仿佛运行于同一个面向对象的程序之中。从语言层面,Binder更适合基于面向对象语言的Android系统,对于Linux系统可能会有点“水土不服”。另外,Binder是为Android这类系统而生,而并非Linux社区没有想到Binder IPC机制的存在,对于Linux社区的广大开发人员,我还是表示深深佩服,让世界有了如此精湛而美妙的开源系统。也并非Linux现有的IPC机制不够好,相反地,经过这么多优秀工程师的不断打磨,依然非常优秀,每种Linux的IPC机制都有存在的价值,同时在Android系统中也依然采用了大量Linux现有的IPC机制,根据每类IPC的原理特性,因时制宜,不同场景特性往往会采用其下最适宜的。比如在Android OS中的Zygote进程的IPC采用的是Socket(套接字)机制,Android中的Kill Process采用的signal(信号)机制等等。而Binder更多则用在system_server进程与上层App层的IPC交互。(5) 从公司战略的角度总所周知,Linux内核是开源的系统,所开放源代码许可协议GPL保护,该协议具有“病毒式感染”的能力,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受GPL保护的Linux Kernel是运行在内核空间,对于上层的任何类库、服务、应用等运行在用户空间,一旦进行SysCall(系统调用),调用到底层Kernel,那么也必须遵循GPL协议。 而Android 之父 Andy Rubin对于GPL显然是不能接受的,为此,Google巧妙地将GPL协议控制在内核空间,将用户空间的协议采用Apache-2.0协议(允许基于Android的开发商不向社区反馈源码),同时在GPL协议与Apache-2.0之间的Lib库中采用BSD证授权方法,有效隔断了GPL的传染性,仍有较大争议,但至少目前缓解Android,让GPL止步于内核空间,这是Google在GPL Linux下 开源与商业化共存的一个成功典范。

安卓代码里添加驱动设备的应用层函数怎么写

说到 android 驱动是离不开 Linux 驱动的。Android 内核采用的是 Linux2.6 内核 (最近Linux 3.3 已经包含了一些 Android 代码)。但 Android 并没有完全照搬 Linux 系统内核,除了对Linux 进行部分修正,还增加了不少内容。android 驱动 主要分两种类型:Android 专用驱动 和 Android 使用的设备驱动(linux)。Android 专有驱动程序:1)Android Ashmem 匿名共享内存; 为用户空间程序提供分配内存的机制,为进程间提供大块共享内存,同时为内核提供回收和管理这个内存。2)Android Logger 轻量级的LOG(日志) 驱动;3)Android Binder 基于 OpenBinder 框架的一个驱动;4)Android Power Management 电源管理模块;5)Low Memory Killer 低内存管理器;6)Android PMEM 物理内存驱动;7)USB Gadget USB 驱动(基于 gaeget 框架);8)Ram Console 用于调试写入日志信息的设备;9)Time Device 定时控制设备; 10)Android Alarm 硬件时钟;Android 上的设备驱动:1)Framebuff 显示驱动;2)Event 输入设备驱动;3)ALSA 音频驱动;4)OSS 音频驱动;5)v412摄像头:视频驱动;6)MTD 驱动;7)蓝牙驱动;8)WLAN 设备驱动; Android 专有驱动程序1.Android Ashmem为用户空间程序提供分配内存的机制,为进程间提供大块共享内存,同时为内核提供回收和管理这个内存。设备节点:/dev/ashmen .主设备号 10.源码位置: include/linux/ashmen.h Kernel /mm/ashmen.c相比于 malloc 和 anonymous/named mmap 等传统的内存分配机制,其优势是通过内核驱动提供了辅助内核的内存回收算法机制(pin/unoin)2.Android Logger 无论是底层的源代码还上层的应用,我们都可以使用 logger 这个日志设备看、来进行调试。设备节点: /dev/log/main /dev/log/event /dev/log/radio源码位置:include/linux/logger.h include/linux/logger.c3.Android Binder IPC Binder 一种进程间通信机制。他的进程能够为其它进程提供服务 ----- 通过标准的 Linux 系统调用 API。设备节点 :/dev/binder源码位置:Kernel/include/linux/binder.h Kernel/drivers/misc/binder.c4.Android Power Management 一个基于标准 linux 电源管理的轻量级 Android 电源管理系统,在 drivers/android/power.c kernel/power/5.Low Memory Killer它在用户空间中指定了一组内存临界值,当其中某个值与进程描述中的 oom_adj 值在同一范围时,该进程将被Kill掉(在parameters/adj中指定oome_adj 的最小值)。它与标准的Linux OOM机制类似,只是实现方法不同源码位置:drivers/misc/lowmemorykiller.c 6.Android PMEM PMEM 主要作用就是向用户空间提供连续的物理内存区域。1.让 GPU 或 VPU 缓冲区共享 CPU 核心。2.用于 Android service 堆。源码位置:include/linux/android_pmem.h drivers/android/pmem.c 7.USB Gadget 基于标准 Linux USB gaeget 驱动框架的设备驱动。源码位置:drivers/usb/gadet/8.Ram Console 为了提供调试功能,android 允许将调试日志信息写入这个设备,它是基于 RAM 的 buffer.源码位置: drivers/staging/android/ram_console.c9.Time Device 定时控制,提供了对设备进行定时控制的功能。源码位置:drivers/staging/android/timed_output.c(timed_gpio.c)10.Android Alarm 提供一个定时器,用于把设备从睡眠状态唤醒,同时它还提供了一个即使在设备睡眠时也会运行的时钟基准。设备节点:/dev/alarm源码位置:drivers/trc/alarm.c Android 设备驱动 1. Framebuffer 帧缓存设备Framebuffer 驱动在 Linux 中是标准的显示设备的驱动。对于 PC 系统,它是显卡的驱动 ; 对于嵌入式 SOC 处理器系统,它是 LCD 控制器或者其他显示控制器的驱动。它是一个字符设备,在文件系统中设备节点通常是 /dev/fbx 。 每个系统可以有多个显示设备 , 依次用 /dev/fbO 、 /dev/fb l 等来表示。在 Android 系统中主设备号为 29 ,次设备号递增生成。Android 对 Framebuffer 驱动的使用方式是标准的 , 在 / dev / graphie / 中的 Framebuffer 设备节点由 init 进程自动创建 , 被 libui 库调用 。 Android 的 GUI 系统中 , 通过调用 Framebuffer 驱动的标准接口,实现显示设备的抽象。 Framebuff的结构框架和实现 :linux LCD驱动(二)--FrameBuffer Linux LCD驱动(四)--驱动的实现 2.Event输入设备驱动Input 驱动程序是 Linux 输入设备的驱动程序 , 分为游戏杆 (joystick) 、 鼠标 (mouse 和 mice)和事件设备 (Event queue)3 种驱动程序。其中事件驱动程序是目前通用的程序,可支持键盘 、 鼠标、触摸屏等多种输入设备。 Input 驱动程序的主设备号是 l3 ,每一种 Input 设备从设备号占 用5 位 , 3 种从设备号分配是 : 游戏杆 0 ~ 61 ; Mouse 鼠标 33 ~ 62 ; Mice 鼠标 63 ; 事件设备 64 ~ 95 ,各个具体的设备在 misc 、 touchscreen 、 keyboard 等目录中。Event 设备在用户空问使用 read 、 ioctl 、 poll 等文件系统的接口操作, read 用于读取输入信息, ioctl 用于获取和设置信息, poll 用于用户空间的阻塞,当内核有按键等中断时,通过在中断中唤醒内核的 poll 实现。 Event 输入驱动的架构和实现:Linux设备驱动之——input子系统 3.ALSA音频驱动高级 Linux 声音体系 ALSA(Advanced Linux Sound Architecture ) 是为音频系统提供驱动 的Linux 内核组件,以替代原先的开发声音系统 OSS 。它是一个完全开放源代码的音频驱动程序集 ,除了像 OSS 那样提供一组内核驱动程序模块之外 , ALSA 还专门为简化应用程序的编写提供相应的函数库,与 OSS 提供的基于 ioctl 等原始编程接口相比, ALSA 函数库使用起来要更加方便一些利用该函数库,开发人员可以方便、快捷地开发出自己的应用程序,细节则留给函数库进行内部处理 。 所以虽然 ALSA 也提供了类似于 OSS 的系统接口 , 但建议应用程序开发者使用音频函数库,而不是直接调用驱动函数。 ALSA 驱动的主设备号为 116 ,次设备号由各个设备单独定义,主要的设备节点如下:/ dev / snd / contmlCX —— 主控制 ;/ dev / snd / pcmXXXc —— PCM 数据通道 ;/ dev / snd / seq —— 顺序器;/ dev / snd / timer —— 定义器。在用户空问中 , ALSA 驱动通常配合 ALsA 库使用 , 库通过 ioctl 等接口调用 ALSA 驱动程序的设备节点。对于 AIJSA 驱动的调用,调用的是用户空间的 ALsA 库的接口,而不是直接调用 ALSA 驱动程序。ALSA 驱动程序的主要头文件是 include / sound ./ sound . h ,驱动核心数据结构和具体驱动的注册函数是 include / sound / core . h ,驱动程序 的核心实现是 Sound / core / sound . c 文件。 ALSA 驱动程序使用下面的函数注册控制和设备:int snd _ pcm _ new (struct snd _ card * card , char * id , int device , int playback _ count , int capture _ count , struct snd _ pcm ** rpcm) ;int snd ctl _ add(struct snd _ card * card , struct snd _ kcontrol * kcontro1) ;ALSA 音频驱动在内核进行 menuconfig 配置时 , 配置选项为 “ Device Drivers ” “ Sound c ard support ” 一 “ Advanced Linux Sound Architecture ” 。子选项包含了 Generic sound devices( 通用声音设备 ) 、 ARM 体系结构支持,以及兼容 OSS 的几个选项。 ALsA 音频驱动配置对应的文件是sound / core / Kconfig 。 Android 没有直接使用 ALSA 驱动,可以基于 A-LSA 驱动和 ALSA 库实现 Android Audio 的硬件抽象层; ALSA 库调用内核的 ALSA 驱动, Audio 的硬件抽象层调用 ALSA 库。4.OSS音频驱动OSS(Open Sound System开放声音系统)是 linux 上最早出现的声卡驱动。OSS 由一套完整的内核驱动程序模块组成,可以为绝大多数声卡提供统一的编程接口。OSS 是字符设备,主设备号14,主要包括下面几种设备文件:1) /dev/sndstat它是声卡驱动程序提供的简单接口,它通常是一个只读文件,作用也只限于汇报声卡的当前状态。(用于检测声卡)2)/dev/dsp用于数字采样和数字录音的设备文件。对于音频编程很重要。实现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转换。3)/dev/audio类似于/dev/dsp,使用的是 mu-law 编码方式。4)/dev/mixer用于多个信号组合或者叠加在一起,对于不同的声卡来说,其混音器的作用可能各不相同。5)/dev/sequencer这个设备用来对声卡内建的波表合成器进行操作,或者对 MIDI 总线上的乐器进行控制。OSS 驱动所涉及的文件主要包括:kernel/include/linux/soundcard.hkernel/include/linux/sound.h 定义 OSS 驱动的次设备号和注册函数kernel/sound_core.c OSS核心实现部分5.V4l2视频驱动V4L2是V4L的升级版本,为linux下视频设备程序提供了一套接口规范。包括一套数据结构和底层V4L2驱动接口。V4L2提供了很多访问接口,你可以根据具体需要选择操作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很少有驱动完全实现了所有的接口功能。所以在使用时需要参考驱动源码,或仔细阅读驱动提供者的使用说明。V4L2的主设备号是81,次设备号:0~255,这些次设备号里也有好几种设备(视频设备、Radio设备、Teletext、VBI)。V4L2的设备节点: /dev/videoX, /dev/vbiX and /dev/radioX Android 设备驱动(下)MTD 驱动Flash 驱动通常使用 MTD (memory technology device ),内存技术设备。MTD 的字符设备:/dev/mtdX主设备号 90.MTD 的块设备:/dev/block/mtdblockX主设备号 13.MTD 驱动源码drivers/mtd/mtdcore.c:MTD核心,定义MTD原始设备drivers/mtd/mtdchar.c:MTD字符设备drivers/mtd/mtdblock.c:MTD块设备MTD 驱动程序是 Linux 下专门为嵌入式环境开发的新一类驱动程序。Linux 下的 MTD 驱动程序接口被划分为用户模块和硬件模块:用户模块 提供从用户空间直接使用的接口:原始字符访问、原始块访问、FTL (Flash Transition Layer)和JFS(Journaled File System)。硬件模块 提供内存设备的物理访问,但不直接使用它们,二十通过上述的用户模块来访问。这些模块提供了闪存上读、写和擦除等操作的实现。蓝牙驱动 在 Linux 中,蓝牙设备驱动是网络设备,使用网络接口。Android 的蓝牙协议栈使用BlueZ实现来对GAP, SDP以及RFCOMM等应用规范的支持,并获得了SIG认证。由于Bluez使用GPL授权, 所以Android 框架通过D-BUS IPC来与bluez的用户空间代码交互以避免使用未经授权的代码。 蓝牙协议部分头文件:include/net/bluetooth/hci_core.hinclude/net/bluetooth/bluetooth.h蓝牙协议源代码文件:net/bluetooth/*蓝牙驱动程序部分的文件:drivers/bluetooth/*蓝牙的驱动程序一般都通过标准的HCI控制实现。但根据硬件接口和初始化流程的不同,又存在一些差别。这类初始化动作一般是一些晶振频率,波特率等基础设置。比如CSR的芯片一般通过BCSP协议完成最初的初始化配置,再激活标准HCI控制流程。对Linux来说,一旦bluez可以使用HCI与芯片建立起通信(一般是hciattach + hciconfig),便可以利用其上的标准协议(SCO, L2CAP等),与蓝牙通信,使其正常工作了。WLAN 设备驱动(Wi-Fi)(比较复杂我面会专门写个wifi分析)在linux中,Wlan设备属于网络设备,采用网络接口。Wlan在用户空间采用标准的socket接口进行控制。WiFi协议部分头文件:include/net/wireless.hWiFi协议部分源文件:net/wireless/*WiFi驱动程序部分:drivers/net/wireless/*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蓝殇弦久(2022-06-12 20:25:37)回复取消回复

    措施,完全由上层协议来确保。 Android为每个安装好的应用程序分配了自己的UID,故进程的UID是鉴别进程身份的重要标志,前面提到C/S架构,Android系统中对外只暴露Cl

  • 寻妄折木(2022-06-13 02:45:33)回复取消回复

    2.Event输入设备驱动Input 驱动程序是 Linux 输入设备的驱动程序 , 分为游戏杆 (j

  • 掩吻怎忘(2022-06-13 05:42:59)回复取消回复

    很重要。实现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转换。3)/dev/audio类似于/dev/dsp,使用的是 mu-law 编码方式。4)/dev/mixer用于多个信号组合或者叠加在一起,对于不同的声卡来说,其混音器的作用可能各不相同。5)/dev/sequen

  • 瑰颈照雨(2022-06-13 01:08:52)回复取消回复

    ndroid {static struct sigaction oldact;static pthread_key_t sigbuskey;int MyService::instantiate(){LOGE("MyService

  • 瑰颈照雨(2022-06-12 19:31:35)回复取消回复

    h + hciconfig),便可以利用其上的标准协议(SCO, L2CAP等),与蓝牙通信,使其正常工作了。WLAN 设备驱动(Wi-Fi)(比较复杂我面会专门写个wifi分析)在linux中,Wlan设备属于网络设备,采用网络接口。Wlan在用户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