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贵塔拉镇光伏项目工地(独贵塔拉光伏3期)
本文目录一览:
为何说能源发展与脱贫攻坚并举?
10月19日消息,作为精准扶贫的一大重要模式,光伏扶贫如今已成为我国贫困地区主导的脱贫方式,也因其精准性、可持续性成为了备受国家认可的扶贫方式。
今年4月,记者走进亿利资源集团的第三期光伏发电项目基地,一排排整洁的光伏电池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张计海正忙着清洗电池板。“天气暖和了,我们清理完承包的区域就可以种植甘草和养殖,又到了挣钱的日子了。”张计海一边干活儿一边开心地对记者说。张计海是杭锦旗独贵塔拉镇的一名贫困户,因先天性身体残疾,本来就不宽裕的生活更加艰难,但他正凭借灵活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努力改变着自己的生活。
2017年年初,在得知亿利太阳能公司面向独贵塔拉镇各村社贫困户实施光伏组件清洗及板下种植养护扶贫项目后,张计海与亿利太阳能公司签订了承包协议。与此同时,他将自家半新的四轮车也充分利用起来,按照组件清洗水车租用要求进行了改造,经过现场试验符合组件清洗使用要求,并与亿利太阳能公司达成水车租用协议。正如张计海本人所言:“亿利光伏发电给我创造了增收致富的好机会,让我感到过上富裕而又幸福的生活不再是梦。”
在杭锦旗独贵塔拉,像张计海这样的贫困户还有很多,他们通过与光伏项目合作及打工的模式,脱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据了解,1GWp库布其沙漠生态太阳能光伏光热治沙发电综合示范项目,规划光伏发电800MWp、光热发电200MWp,项目总投资约109.17亿元,治沙面积78000亩,项目完全使用沙漠未利用荒沙地进行建设。截止到2016年6月已经建成并网发电310MWp,治沙面积1.5万亩,每年可发电5亿多度。
该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建设运营周期内可帮扶贫困户800余户,创造1000余个就业机会,增加农牧民收入1900余万元;利用光热板下的土地进行种植养殖,特别是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形成公司+农户的模式,一年下来,每户农牧民可创收6万余元。
要坚定不移地打赢脱贫攻坚战,只要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鄂尔多斯市正利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怎么样?
鄂尔多斯市正利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是2012-05-31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注册成立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所在地亿利路西侧。
鄂尔多斯市正利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50625597312815P,企业法人李永红,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鄂尔多斯市正利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许可经营项目:无一般经营项目:太阳能发电;种植、养殖;农产品销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内蒙古自治区,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249230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5000万以上规模的企业中,共17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优秀。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鄂尔多斯市正利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首条穿沙公路叫什么名字?
盛夏的库布其,黄绿相宜,一片片治沙林、一个个人工绿洲如“金镶玉翠”,在烈日下闪耀着生命之光。
一条新修的双向四车道穿沙公路,纵贯南北,像一条黑色的长龙伸向远方。无人知晓这是库布其沙漠里的第几条公路,而众人皆知往西几公里一条窄旧的公路是第一条穿沙公路。
“谁也忘不了第一条穿沙公路!”正在为新公路做扫尾工作的工人门肯巴雅尔说,“没有它,沙漠里的老百姓走不出去,脱不了贫,库布其生态也不会有这么大变化。”
48岁的门肯巴雅尔是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独贵塔拉镇的牧民,20年前,他曾参加了修建第一条穿沙公路的治沙大会战。
库布其沙漠位于黄河“几”字弯南侧,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横跨内蒙古杭锦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等旗区,为我国第七大、距北京最近的沙漠。沙起库布其,数小时后即可扬落千里之外的京畿。
“黄沙滚滚漫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庄稼牧场沙里埋……”这首歌谣,唱出了库布其沙漠曾经的苦痛与忧伤。由于大漠阻隔,一些村庄、牧点,几成与世隔绝的孤岛,牧民去趟镇上,步行、骑骆驼,要走两三天。有的孕妇难产,死在了前往医院的路上。许多人因困苦而背井离乡。
旗里唯一的工业企业亿利集团的前身杭锦旗盐场,距最近的火车站不到70公里,却被大漠阻道,外运产品需绕行300多公里,吨盐运输成本增加几十元,企业经营十分艰难。
为解决沙区群众、企业“行路难”,保生存、促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杭锦旗决定修建一条穿沙公路。这是库布其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能不能修?10名勘测设计人员和1名记者在无数人期待的目光中,赶着毛驴闯进了大漠。头顶烈日,脚踏热沙,忍饥挨饿,高温使摄像机都停止了工作……29天后,他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出了大漠,提交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997年6月16日,穿沙公路破土动工。人声鼎沸,机声隆隆,不知沉睡了几千年的库布其沙漠苏醒了。边修路边治沙,杭锦旗组织了7次万人治沙大会战,以保护新修的公路不被流沙掩埋。
上到六七十岁的老人,下到八九岁的小学生,上万人组成治沙大军,扛树苗、铡柳条、平沙丘、打沙障……工地上人山人海,骡马嘶鸣,号子声、马达声、刀锹声,响彻云霄。沙地上,搭起露天大食堂,20多人一口锅,铁锹当铲,沙坑作灶,沙子卷进锅里,半饭半沙,人们笑称为“沙拌饭”。
“清汤挂面碗底沙,夹生米饭沙碜牙,帐篷卧听大风吼,早晨起来脸盖沙。”回忆起当年大会战的场景,人们依然心潮澎湃。
修路缺钱,全旗干部群众、企业纷纷解囊,群众十元、几十元,干部几十元、几百元,共捐款400多万元。
历时3年,杭锦旗人在沙漠中打通了第一条贯通南北、畅通内外、长115公里的公路,它南起杭锦旗政府所在地锡尼镇,北抵乌拉特前旗乌拉山火车站,称锡乌公路或S215线。
公路在延伸,绿色在铺展,大漠深处崛起了一道“绿色长廊”。修路与治沙、治穷联结成一体,“死亡之海”由此变成了“希望之海”。
来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