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自燃过程的四个阶段(煤炭自燃的三个阶段)
本文目录一览:
煤炭自燃的过程有哪些?
煤是一种重要燃料。煤堆中的煤与空气接触,会发生氧化反应,并放出热量。煤发生氧化反应后,使煤堆的温度升高。煤的温度升高后,又加速了煤的氧化反应速度。这样,就使煤堆的温度越来越高。当温度超过煤的自燃点时,就会自燃。
煤的自燃是通风不好热量积累,外层煤的热量能够得到散发,所以煤的自燃都是从内开始,逐渐向外扩展。
有的地方为了预防自燃,用竹编(或柳条)的透气笼在堆煤时就放入,增加透气,估计操作难度大,效果有限,现在少见了。
有的煤种容易自燃,如北京市的用煤,蔚县出产的,特别容易自燃。
解析煤自燃的原理?
煤炭自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但煤炭自燃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煤有自燃倾向性,且以破碎状态存在;(2)有连续的供氧条件;(3)有积聚氧化热的环境;(4)上述三个条件持续足够的时间。煤大体上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主要可燃元素是碳(约占65%~95%),其次是氢(约占1%~2%),并含少量氧(约占3%~5%,有时高达25%)、硫(约占10%),上述元素一起构成可燃化合物,称为煤的可燃质。除此之外,煤中还含有一些不可燃的矿物质灰分(5%~15%,也有高达50%)和水分(一般在2%~20%之间变化),这些物质称为煤的惰性质。
煤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是煤自燃的根本原因。煤中的碳、氢等元素在常温下就会发生反应,生成可燃物co、ch4及其他烷烃物质。煤的氧化又是放热反应,如果热量不能及时散发掉,将使煤的堆积温度升高,反过来又加速煤的氧化,放出更多的可燃质和热量。当热量聚集,温度上升到一定值时,即会引起可燃物质燃烧而自燃。
煤炭自燃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你好,煤炭自燃的三个阶段是:蓄热准备阶段、自热氧化阶段、燃烧深度氧化阶段
要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地下煤层自燃形成的地质过程
通过对我国北方煤田火区50年来积累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大面积野外实地观察,结合甘肃窑街火区、新疆硫磺沟火区、宁夏汝箕沟火区、内蒙古乌达火区的典型研究,可初步把地下煤层自燃的形成分成四个阶段。
(一)自燃阶段
煤在自然环境中与空气的接触,吸附氧气并产生氧化作用,氧化产生热量;当煤层中发热量大于散热量时开始聚热增温,增温达到110℃以前煤中水分蒸发,煤层冒白气;温度达到110℃以上时,煤体进入烘干阶段,热解作用加速进行,增温过程不可逆转,煤层开始冒灰烟;当某个点增温量达到煤自燃临界值时,开始自燃着火,生成明火点或冒黑烟点。
煤的自然着火过程。煤的自然着火在地表、地下和矿井中普遍发生。由于煤质和赋存状态吸氧能力不同,受温度和供氧能力的影响,煤在开始自然着火阶段时燃时熄。当煤层温度逐步升高后,由少数自然着火点,发展成几个、几十个着火点,但仍处于时燃时熄状态。当较大空间的煤体达到着火临界值时,为形成燃烧中心准备了条件。
控制煤从氧化到自然着火的条件。煤质和供氧聚热环境是控制煤从氧化到自然着火的主要条件。乌达煤田采空区、采空塌陷的遗煤,氧化发热聚温18年才发生自燃着火。
(二)燃烧中心形成阶段
煤火形成初期均是由一个点开始的,这个点具备供氧充足且有利于聚热的环境。此点周围的煤被氧化产生热量,并只在此点聚集起来,使此点煤温逐渐增高直至自然着火,这样就形成了燃烧中心。
地下煤体自燃着火后,与地表形成热压差,地表大气通过各种渠道,如以裂隙、洞穴、渗漏等方式与自燃着火点连通,形成以地表大气输气供氧,燃烧后烟雾向地表大气排放的空气动力系统。空气动力系统与燃烧体结合,形成具有一定能量的燃烧动力系统。燃烧动力系统形成煤层以喷出点为中心的燃烧中心,地下煤层燃烧后进入低温干馏阶段,并且以燃烧中心的能量向更大空间发展。燃烧中心的面积在几平方米到数百平方米之间。
(三)燃烧系统发展阶段
燃烧中心形成后,由于煤层的温度进一步上升和燃烧裂隙的发展,改变了煤层的燃烧条件,形成更好的燃烧环境,由几个或几十个燃烧中心发展成一个燃烧系统。在燃烧系统阶段,各燃烧中心的输气供氧渠道连网成片,地下煤层燃烧形成规模,进入半焦—焦化—石墨化阶段。
燃烧系统阶段构成煤火灾害。一个火区由一个或数十个燃烧系统构成,燃烧系统是煤田火区灭火和探测的基本单位,面积在数百平方米到数万平方米之间。
(四)熄灭降温阶段
地下煤层局部燃烬熄灭,上覆岩石在高温作用下,进入由沉积岩向烧变岩的变质阶段。随着温度的降低,产出一系列标志性燃烧产物,例如刚玉(2400℃),熔变角砾岩(1600~1200℃),烧变天然焦(1000℃),瓷化玻状烧变板岩(800℃),烧变砂岩(600℃),烧变黄土(300℃),芒硝、硫磺结晶群(150~110℃)等。在燃烧熄灭变质阶段,上覆岩石变质塌陷,形成大面积的烧变塌陷坑或密集的塌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