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台是怎么监测地震的(现在如何监测地震)
本文目录一览:
地震仪是怎么测量遥远地方发生的地震的?
地震仪都连接有许多灵敏的地震波接受装置(检波器),可以检测到微弱的地震波变化。当有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会发生明显的异常反映。通过地震仪和其它仪器的综合分析,就可以确定出地震的方位和强度了。
地震局是怎么查出来地震的
到目前为止.地震是预测不出来的。只能对地震进行监测,比如说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就是对地震的监测,只有有地方震了,才能发挥效用。而地震局通常用的是地震监测仪。也可以通过卫星进行监测。还有一种就是监测岩石运动的射电望远镜。常用的监测仪有,应变仪,地震仪,钻洞测斜器,长基线测斜器。
可以进去看看。
地震局是如何预测地震的呢?
地震会引地下和地上各种物理及化学变化,给人们提供信息,只要人们认真观测并掌握地震前兆的规律,地震预报总有一天会实现。在地震预报方面,我国地震工作者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时,我国做出了成功的预报,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在其后又成功地预报了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7.3级地震和1976年8月16日、8月29日在四川松潘、平武之间发生的两次7.2级地震。最近十几年又有几次较好的地震预报。成功的地震预报不但极大地减轻人员伤亡,而且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震例说明地震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预测、可以预防的。
在震前的一段时间内,震区附近总会出现一些异常变化。如地下水的变化,突然升、降或变味、发浑、发响、冒泡。气象的变化,如天气骤冷、骤热,出现大旱、大涝,电磁场的变化、临震前动物、植物的异常反应等等。根据这些反应进行综合研究,再加上专业部门从地震机制,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生物变化、天体影响及气象异常等方面利用仪器观测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可以对发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预报。如海城1975年的7.3级地震的成功预报,就是一例。但是,由于地震成因的复杂性和发震的突然性,以及人们现时的科学水平有限,直到目前地震预报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世界上尚无一个可靠途径和手段能准确的预报所有破坏性地震。为此各国地震工作者和专家都在努力探索。
地震台是做什么的
地震台是指利用各种地震仪器进行地震观测的观测点;开展地震观测和地震科学研究的基层机构。
负责全县的地震灾害防御工作。指导全县的抗震设防工作,推动相关部门提高抗震设防标准,大力推广抗震设防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做好抗震设防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及地震活动断层探测与鉴定工作,做好地震动参数区划结果应用的技术支持,做好震害预测的相关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地震次生灾害防御和防灾工作。
会同有关部门对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抗震性能鉴定。为全县以地震动参数和烈度表述的抗震设防标准的执行,县级以下建设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标准的审定,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场址的审批及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
地震的监测与防范有哪些?
地震监测是指在地震来临之前,对地震活动、地震前兆异常的监视、测量。目前地震监测主要有几种划分方法,当中一种是专业与群众之分,指专业的地震台站和一些群测点:前者主要用监测仪器,如水位仪、F地震仪、电磁波测量仪等,用来监测地震微观前兆信息;后者则主要靠浅水井、水温、动植物活动异常等手段,来观察地震前的宏观异常现象。
地震台网
地震台网的建立,为地震的监测提供了方便。根据用途的不同,地震台网可以分为固定台网和流动台网;根据监测范围大小的区别,地震台网则分为全球性的地震台网、国家性的地震台网、区域性的地震台网、地方性的地震台网等。
用于长期监测某一特定地区的地震活动情况,由若干个建立在固定地点的地震台和一个负责业务管理和资料处理职能的部门组成的地震台网称为固定台网。为了地震学和地震预报研究的需要,或在某处发生强震后,为监视震区及邻区的余震活动情况,临时架设了由若干个地震台和一个资料处理中心的地震台网,一旦已取得一批有用的记录或余震活动已趋于平静就将台网撤离,这类台网称为流动台网。
用于监测全球地震活动性的地震台网,其尺度几乎跨越全球。典型的是美国在60年代初建立的世界标准地震台网(WWSSN)。该台网由100余个分布在全球的地震台和设在美国本土的业务管理部门组成。在我国由24个基准地震台组成的国家级地震台网,其尺度跨越全国,用于监测全国的基本地震活动情况。为了监测省内及邻省交界地区的地震活动性,我国绝大多数省份均已建成由十余个至数十个地震台组成的区域地震台网。跨度一般约为数百千米。
上述的全球的、国家的、区域的和地方的地震台网,在业务上对地震台作统一管理,处理地震台产出的地震数据和资料,其结果将远比单台处理的精度高。因此这些台网都有一个起组网作用的管理和数据处理中心。该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对各台进行业务指导、设备维修、技术管理;汇总、分析和处理各台邮寄来的数据和资料;定期或不定期出版、发行和交换处理后的地震目录、地震观测报告和各种印刷物,供地震学家们研究使用。
随着地震学和地震预报研究以及大震后快速响应等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对地震观测工作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许多国家都建立了许多不同尺度的遥测地震台网。这类台网将分散的各地震台上地震信号,使用各种数据传输方法实时传输至记录处理中心。计算机组成的数据系统作快速的集中处理,并以电信号的形式存储所有的地震信号和处理结果,供日后再处理用。一些已建成的遥测台网,因尺度不大,对发生在周边的地震,处理结果有时不十分理想。为此将在地域上靠近的多个遥测台网用各种数据传输手段联网,相互交换地震信号或处理结果,就可将发生在某台网网边的地震变成联网后组成的大台网内的地震。这种方法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地震参数的测定精度。
地震台阵
一些国家在地震观测中参用了地震勘探中已使用多年的测线法,建立了一些地震台阵来提高远震的检测和定位能力。早期地震台阵中的地震计是按规则几何图形在空间布设的。当各点的干扰不相关的情况下,把每个地震计输出的地震信号延时组合后,其输出信号的信噪比可比单台输出的高。随着观测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发现只要在地质构造均匀地区,不按规则几何图形布设的地震计输出的远震信号,在初动到达后一小段时间内其形态大体相同,这为用台阵数据处理方法处理普通台网的输出信号提供了基础。瑞典地震学家巴特利用现成的瑞典地震台网的信号延时组合后,使输出信号的信噪比比单台信号提高了两倍,从而改善了读数的准确度,增强了方向识别水平,震源方向的测定精度也有所提高。
我国的地震监测体系
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在建国后逐步向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数字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我国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防治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已经建立,并实现了地震观测技术由模拟向数字化的换代,使地震检测预报能力和水平跃上新台阶。如今,全国采用数字化仪器观测到的数据,实时或准实时传到北京,有效地监视着地下构造活动,这对我国的地震监测和防范工作意义重大。
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不断使用的同时,也有学者指出我国传统的地震预报理论和方法不能丢,尤其是那些被实践证明有效的方法,群测群防的地震监测和防范方法重新得到重视。在较大地震发生前,出现宏观现象的电磁异常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7.8级地震发生前,正在收听广播的人们发现收音机的信号受到了强烈干扰,在地震发生前几分钟更是信号完全中断。
另外,在地震发生前井水冒泡、喷砂等反常现象,各种动物在震前的奇怪表现,都可能是地震发生的前兆宏观现象;尤其是地光、地声的出现,更可能是临震的最后警报。除了这些普通人都可以进行的观测外,有些“土专家”也有自己的地震预测方法,有的民间人士就通过对地震云的长期观测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地震云的出现与地震发生的关联本身还不是很清楚,且对于地震发生地点和时间的难以确定,民间人士对地震的监测方法还有待深入进行研究和规范。
国家层面的地震监测和防范,与民间人士的努力两相结合,一起为我国的地震监测和防范提供帮助。通过对两者力量的整合,尽量提高地震监测和防范的水平,减小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这是我国地震监测和防范工作应该坚持的方向。
知识点信噪比
信噪比,又称为讯噪比。狭义来讲是指放大器的输出信号的电压与同时输出的噪声电压的比,常常用分贝数表示,设备的信噪比越高表明它产生的杂音越少。一般来说,信噪比越大,说明混在信号里的噪声越小,声音回放的音质量越高,否则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