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煤炭企业发展战略选哪家好(安徽四大煤炭集团排名)
本文目录一览:
- 1、安徽煤田三队立足地勘主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专题调研报告
- 2、淮南矿业集团和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哪个好?前景,待遇,发展等
- 3、安徽矿业三大集团合并
- 4、请问下徐洲的朋友,徐洲矿务集团和淮北矿业哪一个好一点啊
安徽煤田三队立足地勘主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专题调研报告
2007年7月,国土资源部地勘司组织经研院等单位的有关同志组成专题调研组,对安徽省地勘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并深入安徽煤田第三勘探队进行了重点调研。现就有关情况形成简要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成立于1952年,1998年属地化归属安徽省人民政府管理。全局现有职工5932人,下设8个正县级事业单位。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组建于1965年,位于安徽省宿州市,1998年随省煤田地质局实行属地化管理。全队现有在职职工935人,专业技术人员214人;离退休职工609人。
40多年来,该队共完成煤炭资源勘探工作量约300万米,提交各类地质报告和资料200余件;探明各类煤炭储量及预测储量200亿吨,经该队勘探提交的地质报告已建矿井30多对,在建矿井10余对。
该队内设机构为“一部、一室、三个中心”,即:地质技术部、报告编制室、物探测试中心、矿井测井站、化验测试中心、地质测绘中心。形成了地质报告、设计、测井、测量、化验等一条龙服务、一体化成套技术。拥有先进的地质技术报告编程系统、测量全球定位仪、微机数字测井车等现代化技术设备170台(套)。地质技术由过去单一的对内服务发展到走向市场、面向全国承揽项目,成为全国同行业地质技术服务最完善、最齐全、最具竞争实力的勘查队伍之一。
10多年前,安徽煤田三队随着全国煤田地质系统的战略性调整,地质勘探任务不断压缩,不景气时全队一年仅有两三千米的国家勘探任务,事业费投入缺口越来越大,流动资金亏欠(最低时账上仅有十多万元),仅有的10台老千米钻机多半老化、报废,职工住房难、看病报销难,待岗人员多、时间长,地勘经济十分萧条。面对重重困难,煤田三队自加压力、开拓创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逐步探索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特别是近年来实现了持续、跨越式大发展。
近年来,该队地勘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总收入由2000年的4092万元,到2003年突破1.5亿元,2004年突破3亿元,2006年达到3.6亿元。总收入中,地质勘查占30%,矿井建设服务占35%,矿井灾害治理占10%,技术服务占10%,其他占15%。全队资产总额由2000年的6400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3.37亿元。
全队在职职工人均年收入由2000年的8869元,增长到2006年的40427元。
该队先后被授予“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全国煤田地质系统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体育活动先进社区”、“全国经典地质队”、“安徽省十五重大找矿发现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十一五”提出了创建“小康地质队”、“现代化勘探队”、“和谐地质队”的发展目标。
二、改革发展模式
安徽煤田三队改革发展的基本做法是:立足地勘主业,拓展延伸产业,做活多经业。通过一系列大胆的改革措施,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全新经济运行机制,从打破专业找煤定式开始,改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模式,改变用人机制,改革分配制度,进行结构调整,资源整合、优化配置,不断壮大延伸业,拓展新型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战略。
在管理体制上,安徽煤田三队实行“一套人马、三块牌子”:一是法人事业单位的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二是安徽两淮基础工程公司第三工程处企业法人的市场运作模式。三是安徽华地集团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模式。
在内部管理机制上,根据发展需要,全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别负责、分别核算、确保上缴的“一统三分”管理模式。经营情况实行按季度审计、半年审计、专项审计和年度审计。干部实行年度考核、动态管理聘任制。财务管理发挥三个结算中心的核心管理作用,队财务人员实行计分考核制。项目管理以“八个统一为重点”,实行项目承包报账制、可控成本承包制、钻机米含量承包制。生产资料、设备资产实行队统筹调配制。员工实行劳动合同聘用制。年度经营目标层层签订合同,奖罚兑现,做到责、权、利明确。
在产业结构和队伍结构调整中,三队先后推出了28项改革举措,进行了“六次重要战略转移”,“五次结构调整”,全队现已形成地质勘探、矿井冻结造孔、基础工程、水源勘探、建筑安装、地质报告、矿井服务、多种经营及后勤服务等9个产业的基本格局。施工范围涉及安徽、江苏、河南、山东、天津、内蒙古、山西等全国15个省(区)。安徽煤田三队通过资源整合、优化配置,不断增强主业实力,壮大延伸业,加快推进多元化发展新格局。由过去单一的地质勘探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拥有多种技术和施工手段的综合性地质勘查单位,同时又是一个跨行业、跨地区、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企业集团,有 9个产业,17个公司,28个经营领域,2个合资公司,2个股份制公司。主要施工领域是煤田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矿井冻结造孔、油田勘探、大口径瓦斯抽放、注浆、注氮,地铁、路桥基础工程、数字测井、岩土工程、大地测绘、化验、机械加工、家具装潢、餐饮服务、计算机开发,市政路网、工民建筑和房地产开发等。目前该队已形成国有、集体、法人、合资、股份、承包租赁等多种经营方式、多种经济形式共存的经营运作模式。
创新体制,重新整合组织结构。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打破传统的机构设置,撤销二级机构。把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二、三工区进行撤、并、转,对人员设备和技术力量进行重新整合,成立几大公司,对凡有创收能力的单位和部门下达年度创收指标,奖优罚劣,广开创收渠道。实行队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别核算、分灶吃饭,确保上缴的“一统三分”管理模式。副队级领导分兼各公司经理,队长与各公司经理签订年度经营承包合同,公司经理与下属厂点签订承包合同,目标层层分解,一级向一级负责。三队还成功地与台商合资成立了春塔基础营造责任有限公司和华春基础营造责任有限公司两个合资企业。由于起点高、定位准,使之在上海、深圳、珠海、南京、天津等大城市得以迅速发展。为了树立市场品牌,使经济增长向规模化、集约化快速发展,增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抗风御险的能力,又组建了“安徽华地集团”。
推进产权多元化,进行股份制改造。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营新模式,成立了2个股份制公司,进一步盘活了资本,激发了活力。抓大放小,放开搞活,走管理效益型之路。一方面从过去的多层分包转向直接承揽重点项目、重点工程,一方面“借船出海”、借力发展,引进30多台外协钻机,扩大经营规模。安徽煤田地质还积极探索包括“劳动者有其股”在内的股份合作制,实现管理层、劳动者、投资者共同持股,以充分调动积极性。
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全方位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三队目前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广泛开展了承揽市政路网,工民建筑和房地产开发等业务,形成了广泛多元的地勘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以三队为典型的安徽煤田地质局自2002年以来,连续5年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改革发展显现成效。
表1 安徽煤田地质局2001~2006年经济情况一览表
从煤田三队的发展成效来看,主要体现在:
(1)地勘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煤田三队过去一年提交2~3个勘探报告,现在每年提交30~40个报告。而且报告质量很高,评审通过率达100%。平均开动钻机53台。年钻探工作量平均完成20万米。在地质勘探施工中创造了单机钻效最高突破1000米/月,平均钻效580米/月,矿井冻结造孔创造了单井盘日进尺1460米,单机日进尺364米,单机台月效率3460米等多项全国最高纪录。近5年提交各类矿山勘探报告153件。特别是安徽蒙城邵于庄、赵集已探明煤炭储量79111万吨。
(2)技术竞争能力不断提升。依托技术创新,大力实施科技兴队战略,紧紧依靠科技创新与进步,加快现代化勘探队建设步伐。全队现有地质、工程、测量、测井、化验等各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14名,占全队职工人数的25%。中高级技术工人500名。先后提交各类地质报告200多件,获得煤炭储量200亿吨,完成Ⅰ、Ⅱ、Ⅲ类科研项目50多个,经三队勘探提交的地质报告已建矿井30多对,在建矿井10多对。近年先后施工完成全国冻结法成井50%以上工程量,有单井工程量属全国之最的淮南丁集矿冻结造孔工程,有属亚洲最深、地层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山东郭屯井检工程,有淮南超800米深的大口径瓦斯抽放工程,有属亚洲之最的南京新街口地铁站连续墙工程,有“西气东输”黄河顶管工程,有上海磁悬浮列车试验线基础工程等一大批有影响的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优良合格率100%,赢得了业主的高度评价。仅近5年就完成地质报告设计153件,提交各类地质报告29件,获得资源储量347624万吨,提交各类矿山服务型报告153件。特别是在安徽蒙城邵于庄、赵集已探明煤炭储量79111.88万吨,为国家储备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两个探矿权普查成果获省国土资源厅“十五”期间重大找矿发现奖。完成局以上Ⅱ、Ⅲ类科研项目15项,局优秀以上五小创新成果12项;市级“百项创百优”成果多项。在各类报纸、杂志上公开发表技术及管理方面的论文30多篇。
(3)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三队总收入每年以跨越式的速度稳步攀升,1993年全队实现经营总收入仅为1783.10万元,“九五”末的2000年全年总收入为4092万元。到2003年突破1.5亿,2004年突破3亿元,2006年3.6亿元,始终保持在全局的领跑地位。近5年开动各类钻机达360台(套),完成施工项目249个,施工钻探工程量达290万米,平均每年开动钻机60台(套),平均每年施工项目40多个。固定资产做到保值、增值,目前资产总值达3.38亿元,是10年前的30倍。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十分强劲。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4)加快融入地方经济发展。通过努力,三队形成了大批较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加强了与各大型能源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交流,密切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了一个良好和谐的内外发展氛围,市场资源不断增多。用诚信、业绩和实力说话,不断扩大深入合作交流层次。从两淮煤田勘探到陕北石油开发,从北上中俄边境的双鸭山东荣煤矿冻结孔施工,到澳门珠海口岸广场工程;从桩基工程抢滩上海、天津市场到地下连续墙工程叩门广州、深圳……在融入地方经济方面,充分利用地勘单位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综合实力,不断扩大与地方政府的交流与合作。目前三队正在进行4亿~5亿元的市政路网建设项目和570亩的旧城改造地产开发项目。
(5)职工收入大幅增长。三队全队在职职工人均年收入由1993年的3733元,增长到2000年的8869元,2006年的40427元。为改善职工居住条件、生活环境,2005年以来,新建职工住宅楼13栋,5万多平方米,解决和改善了432户职工住宅条件,全队职工的住房面积由原来的人均不足5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25平方米。
四、反映的主要问题
调研中反映的主要问题有:
(1)安徽煤田三队是一个历史长、人员多的老勘探队,遗留问题多、包袱沉重,面临困难和问题较多。
(2)队伍一直从事地质勘探工作,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品,拥有的唯一成果就是地质报告。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经验、设备等主要是地质勘探方面的。目前该队只有2个探矿权,其中1个是合作探矿权。矿产勘查开发产业还难以形成,
(3)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三队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两淮煤田经过数十年勘探,资源勘探工作基本结束,而两大矿务局都有自己的勘探队伍,补充勘探的市场很小,煤田地质勘探难以形成地质队的主导产业。其他产业由于受专业、人才的限制,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在地质灾害评估、环境评估等方面,由于资质、地方保护、行业保护等多方面限制,也难以形成产业。
(4)三队在地勘延伸业及相关产业进行了拓展努力,在冻结造孔、大口径钻孔施工及煤层气勘探成孔方面有技术优势。但因资质及地方保护、行业保护等方面的限制,难以把自身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5)地勘工作外部环境有待改善。一是勘探市场有待规范,一些个体经营者参与勘探市场,形成恶性竞争,威胁到正规勘探队伍的生存和发展。二是勘探施工外部环境差,一个地质钻孔青苗补偿动则几万,多则十几万元,勘探成本大大提高,有的勘探工程形成零利润或负利润。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在安徽煤田三队及其他地勘单位调研,形成以下几点结论和建议。
(一)当前地勘经济快速发展受惠于各种有利的机遇条件
可以说地勘单位能够取得今天的经济较快发展,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天时”就是市场机遇,整个经济增长的良好大环境的拉动,2002年以来矿业市场的繁荣复苏,资源瓶颈引发的国家对资源战略的重视,给地勘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地利”指区域资源等自然条件,无论是勘查开发一体化还是别的产业,都需要有相应的自然资源条件。“人和”指的是政策环境、政府支持、人文环境等,属地化后地勘单位加快融入地方经济,这是地勘经济近几年能够实现较快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地勘单位要突出自身的技术优势
安徽煤田三队自我总结这几年的快速发展的实践,认为地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勘探技术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应用,创造了地质勘探单机钻效突破1200米/月,平均钻效580米/月,矿井冻结造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单机最高钻效由2300米提高到4370米,创造了多项全国纪录。因此,近几年能够在众多竞争队伍中脱颖而出,做大做强,做出声誉。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核心纠偏技术,如果没有钻效工艺的支撑,就不可能有一批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单位,不可能完成一大批有影响的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不可能创造一大批全国优质工程。从2002年开始,市场有机遇,煤田三队及时抓住了机遇,加快了发展。这主要也得益于煤田三队一直重视抓技术队伍建设,保证了队伍不散、技术不散,否则也难以抓住市场机遇。勘查资质等技术资质是地勘单位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资质升级是实现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绿色通行证。2006年安徽煤田地质局两淮建设公司获得了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极大地提高了安徽煤田地质参与工程招投标的竞争力。调研中地勘单位也希望能够对于国有地勘单位在资质申报、审批方面给予优惠支持政策。
(三)通过加强与矿山企业合作形成稳定的产业
近几年,煤田三队积极探索如何与煤田矿业集团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开展建井服务等技术支持,形成稳定的产业链。与矿山企业建立互利合作关系,加快危机矿山、现有油气田和资源枯竭城市接替资源勘查,大力推进深部勘探和外围找矿工作。开展共伴生矿产和尾矿的综合评价、勘查和利用。做好矿山关闭和复垦阶段的地质工作。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分别与省内淮南、淮北、皖北、新集四大煤炭企业集团签署了有关接续矿区开发建设合作协议,形成了稳定的商业性地质工作,也为地勘单位实现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
(四)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积极融入地方求发展
安徽煤田地质局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国家政策,集融资、投资、项目建设与政府特许、政府采购等行为于一体,切实做好BT项目建设开发,在帮助地方政府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的问题的同时,较好地体现了资本、技术、管理、市场以及政策等资源的有效组合,收到良好的回报。2006年以来共签订BT类开发项目9个,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0亿元。地勘单位结构调整,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把内部调整与外部合作结合起来,把地勘单位改革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地勘单位改革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五)依法运作矿业权实现跨越式发展
矿权运作是实现地勘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安徽煤田地质局通过资料二次开发,对具有找矿潜力的区块积极进行矿业权登记,并投入进行风险勘查。“十五”期间,安徽煤田地质局实现五个区块的探矿权转让,合同转让价款累计达16.8亿元,实际回收资金达10亿元。部分价款以参股等形式与矿山企业进行合作。矿权运作为安徽煤田地质局的发展积累了资金基础,也为安徽煤田地质局的整体搬迁提供了经济基础。
(六)行业主管部门要与地勘单位共同建立和维护规范的地勘市场
这几年形势的发展变化,使传统地勘单位的含义发生了深刻变化。各地勘单位的发展不平衡,有的发展较快,有的还面临不少困难。需要根据各省地勘单位发展变化的实际,实行分类指导,以促进地勘单位更好更快地发展。迫切需要通过设置合理的市场门槛,取缔不具备勘探资质的队伍。制定指导价格,规范地勘招投标市场,保护具备勘查资质单位的合法权益。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探索对地勘单位领导班子进行考核兑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另外,地勘单位反映,各省统筹改革的力度不一样,迫切需要出台一个行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还有的地勘单位建议,国土资源部门作为地勘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与其他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协调,为地勘单位多方面建立业务合作关系搭建平台,必要时可将地勘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以主管部门的名义上报政府。
(2007年7月)
淮南矿业集团和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哪个好?前景,待遇,发展等
就前景来看的,矿业集团不如电光研究所,毕竟矿业集团是用煤炭为支柱,而当前的国际形势,对煤炭很不乐观,京都议定书对各个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都有限制,而各国也将节能减排作为当前政绩的一大筹码。就最近来看,欧盟与中国近8家国企签订的煤炭合同,价钱由签约时的不低于8欧元,低至现在的市价不足两欧元,很可能对国内的企业产生不小的影响。
而国内每年对碳排放的控制力度也在加强,新型能源不断发展,燃气对煤炭的冲击也不小,另外,光电技术发展还有较大空间,面向领域不断扩宽,很可能有一片新天地。
安徽矿业三大集团合并
安徽酝酿整合三大煤炭集团
坐拥丰富的煤炭资源的皖北,一直是安徽经济发展的后腿。为此,安徽决定通过重组来重新配置资源,撬动皖北经济快速发展。
一个超级煤炭航母,将在煤炭大省安徽诞生。
近日,本报记者从安徽省政府获悉,该省三大省属矿业集团———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分别称淮北矿业、淮南矿业、皖北煤电)将合并为一个产能达亿吨以上的大型煤炭集团。
“这与我省的发展战略是一致的。”安徽省政府一位了解内情的官员向本报记者表示,“对于安徽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机遇。”
在安徽省发改委一位官员看来,坐拥丰富的煤炭资源的皖北,之所以一直拖着安徽经济发展的后腿,就是以往这些地方煤炭资源基本上都处于无序开发的状态,往外卖出的基本上都是原材料,赚取的仅仅是微薄的原材料利润。
为此,安徽提出了变资源大省为加工型大省的发展口号,决定通过重组来重新配置资源,撬动皖北经济快速发展。
三大矿业集团重组
安徽省国资系统的一位知情官员透露,三大矿业集团重组的事情由于非常敏感,在安徽已经“议论了两三年”,“企业意见,省里意见,都不尽一样,争议很大”。其主要原因是这三大矿业集团盘子巨大,“稍有不慎,就要出大问题”。
淮北矿业集团坐落在安徽省淮北市,其前身是淮北矿务局,始建于1958年5月,截至2005年末拥有资产189亿元,员工9万多人。
淮南矿业集团前身则为淮南矿务局,于1998年5月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1998年7月由中央直属下放安徽省管理,现有资产总额199亿元。
位于安徽宿州市的皖北煤电同样不可小觑。公开资料显示,该集团始建于1984年5月,现拥有17家子公司和6家分公司,资产总额109亿元,并拥有安徽第一只煤炭股票———恒源煤电股份公司。
其中,淮北矿业和淮南矿业均已进入国家520户重点企业;皖北煤电则是安徽省属重点企业集团。
由于三大集团在安徽煤炭行业均有一席之地,且盘子很大,对于这场安徽省有史以来最大的企业重组案,安徽省上上下下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我们正在研究,还在酝酿阶段。”安徽省国资委一位负责人表示,“从发展的角度来讲,这是做大做强安徽煤炭企业的一个手段。”
一种观点认为,三大煤炭集团联合起来更有利于从全局掌握全省资源。
“现在三大集团都在争先恐后地上马煤化工项目,但资金明显吃紧。”一位对重组抱以厚望的专家说,“重组后,就可以把资金集合起来做大事,比如搞煤炭深加工。”三大矿业集团目前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各有优势,一旦重组,优势资源可以互相调剂,带动全省煤炭行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煤炭企业之间进行重组,也是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一个大方向。根据不久前公布的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国家将力主推进大型煤炭企业整合重组,即在“十一五”末形成6-8个亿吨级和8-10个五千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 本稿由中国化工网整理 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国资委几天前发布的《2006年规划发展工作回顾及2007年重点工作思路》也指出,今年将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煤炭生产利用和资源控制能力”。
一位赞成重组的安徽省政府官员也表示,目前来看,三大矿业集团管理效率都比较低,治理结构都不完善,重组后可以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为企业注入活力。
但是,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三大矿业集团一旦重组,容易在地区形成垄断,不仅对煤炭价格影响比较大,还会妨碍各类社会主体公平竞争。
安徽省国资系统官员同时透露,这三大集团本身对于重组也有不同的看法。“由于实力都比较雄厚,以谁为主体?谁吃掉谁?三个企业谁也不服谁。”
不仅如此,目前,这三大集团已分别是淮北、淮南、宿州三市的支柱企业,也是当地利税大户。其中,光淮南矿业集团每年上交的税收就达10多亿。淮北矿业和皖北煤电也都在5亿以上。
“重组后,税怎么分?”淮南市政府一位官员这样反问。
撬动皖北:从资源大省到资源强省
尽管争论很多,但按照安徽省政府一位高层的说法,“重组已是大势所趋。”
安徽煤炭资源较为丰富,保有储量250多亿吨,居全国第5位,华东第1位。值得注意的是,安徽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皖北地区。其中,淮北煤炭资源现已探明保有储量90亿吨,其中占储量86%的焦煤、肥煤和瘦煤,是国家保护开发的稀有品种;淮南煤炭探明储量153亿吨,占全国煤炭储量的19%,占华东地区32%,煤炭远景储量444亿吨。
尽管资源丰富,但整体来看,涵盖蚌埠、淮南、淮北、阜阳、宿州和亳州六市的皖北地区,总面积3.2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四分之一,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储蓄额等,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0%左右,差距十分明显。
“皖北活,则全局活;皖北强,则全省强;皖北崛起,则安徽才能快速崛起。”在2006年的一个振兴皖北经济的座谈会上,安徽省政府一位高层表示,皖北地区是安徽经济发展棋盘上一枚极其重要的棋子,加快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关系到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在三大矿业集团重组仍在紧锣密鼓地酝酿中的时候,皖北煤电已经重组了淮南的市属企业———淮化集团,以大力发展“煤化工”项目。
据透露,皖北煤电与淮化集团整合,只是安徽省煤化工基地战略实施的第一步,同时煤电一体化、煤化盐化一体化也在紧锣密鼓的实施中。
安徽省发改委提供的信息显示,目前,总投资达400亿元的安徽省“十一五”期间重大项目“煤化盐化一体化”项目,已在淮北取得突破性进展。
据介绍,该项目将依托安徽省内焦煤、石灰石和岩盐资源丰富的优势,推进深度开发,延长产业链条。按照投资规划,一方面进一步壮大煤炭主业;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形成煤-焦-化-电产业链,利用岩盐和石灰石资源,大力发展盐化工,生产聚氯乙烯,促进资源转化增值,最终建成全国一流的煤焦化电基地和盐化基地。
“希望通过这些动作,能除去省委省政府(撬动皖北经济)的这块心病。”安徽省政府一位高层表示。
据本报记者了解,这场旨在整合区内经济布局的重组不仅发生在煤炭行业,安徽省的钢铁企业马钢集团、铜陵有色公司等等,都在酝酿合并重组一批产业相近的国有企业。
“集中精力才能做大事。”安徽省发改委官员表示。
请问下徐洲的朋友,徐洲矿务集团和淮北矿业哪一个好一点啊
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是江苏省人民政府授权的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具有124年的煤炭开采历史,是江苏省和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现有25个分公司、32个全资(控股)子公司和6个事业法人单位,年产煤炭2000万吨,总资产150多亿元,位列全国500家大企业集团第236位。连续多年被评为“信用江苏诚信单位”,并被多家资信评估机构和金融机构评为资信AAA等级企业。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创建学习型组织优秀单位”、“中国优秀企业文化奖”、“全国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公司”、“江苏省文明单位”。
徐矿集团具有优越的区位和交通优势。集团总部座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处于东部沿海开放和中西部开发的连接带、长江三角洲与环渤海湾两大经济板块的结合部,具有显著的连贯南北、承东启西的战略区位特征。专用铁路与京沪、陇海两大干线接轨,并与规划建设的徐兰专线交汇;京杭大运河和京福、京沪、连霍等5条高速公路以及5条国道、20条省道贯穿其间;近郊观音机场已开通的15条航线与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成都等国内15个大城市相连,交通运输极为便利。
徐矿集团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优势。徐矿集团充分发挥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优势,积极参与西部富煤省区煤炭资源开发与整合,已在异地获取采矿权、探矿权资源量达到180亿吨,构建了新疆、陕甘、贵州三大煤炭生产基地框架,建成矿井2对、在建矿井12对,已形成了1000万吨生产能力。徐矿的孟加拉、澳大利亚矿业项目进展顺利。到“十一五”末,本部产量继续稳定在1400万吨左右,异地年煤炭产量将达到3000万吨以上,全集团生产能力将达到4500万吨。
徐矿集团具有合理的产业结构优势。初步构建了以煤炭开采为基础,以电力、机械制造、物流、房地产为支柱,集工程施工、化工、建材、商贸于一体的跨国、跨地区经营格局。到“十一五”末,集团控股和参股建成电厂权益容量将达1800MW;规划建设的徐州矿区三大循环经济区中的西部区已初具规模;年产300万吨煤基合成油项目及配套资源规划正在编制之中;非煤产业主导产品有矿用机械、建材机械、工程机械、矿用电器、特种钢材、防水材料、水泥等,现年营业收入60亿元。形成了主导产业优势突出,支柱产业增长强劲,新兴产业快速成长,产业链条合理,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良好结构体系。
徐矿集团具有行业领先的技术优势。徐矿集团长期致力于采煤工艺进步和安全高效矿井建设,拥有从极薄煤层到厚煤层、从平缓倾角到大倾角乃至急倾斜煤层的开采工艺和技术,其中大倾角综采、不稳定顶板条件下综采、顶水综合开采、三软煤层综放开采和旋转90°综采等核心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矿井支护、防治水、软岩、瓦斯治理等成熟技术也处于国内同行业前列。
徐矿集团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万名,其中,正高级技术职务人员34名,高级技术职务人员647名;博士、硕士生45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4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名。产业技术工人资源十分丰富,中级以上技术工人比例占生产工人的60%,其中,技师以上技术工人占生产工人的10%。徐矿集团产业队伍特别讲认真、特别顾大局、特别重信义、特别能战斗,目前拥有年产百万吨综采队7个,千万吨水平采煤队2个,快速掘进队5个。
徐矿集团具有厚重的企业文化优势。徐州煤炭开采可追溯到北宋元丰年,时任知州苏东坡发现煤炭后,喜赋《石炭》诗,开徐州煤炭之先河。新中国成立后,徐矿人秉承报国之志,形成了独特的“大家”文化、“汗水”文化和“火炉”文化。新世纪、新阶段,徐矿人坚持走现代文化型企业之路,培育了九大核心价值理念;提炼出学习型企业“五五三三一”五星“创争”活动模型,建有职工品行习练基地,大规模开展执行与服从军事化训练;精心培育创新文化、执行文化、创业文化、精细管理文化;全面打造徐矿人新形象。
步入发展快车道的徐矿,坚守强企报国之信念,在新的起点上瞄准建设极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特大型能源企业集团目标,按照“十一五”规划蓝图,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到2010年企业总资产和营业总收入将双双突破200亿元。
这里是投资的热土,这里是创业的乐园。在新的发展征程上,徐矿集团愿与国内外客商广泛合作,共创辉煌未来!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皇新海,总经理吴志刚竭诚欢迎各界朋友前来合作兴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