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热身活动(初中心理健康课热身活动)
本文目录一览:
-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面试考什么,不妨看
- 2、小学心理健康的暖身游戏有哪些
- 3、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热身活动法
- 4、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心理健康活动课程流程包含哪几个部分
- 5、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
- 6、心理健康课情绪 可以添加哪些小活动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面试考什么,不妨看
【面试备课纸】
1.题目:快乐导航
2.内容:
没有人会拒绝快乐,就像杨柳不会拒绝细雨,春蚕不会拒绝嫩桑。快乐,是事事顺心的满足,是愿望达成的喜悦,是久别重逢的欣喜……快乐是人精神上的一种愉悦,它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想得到的。
3.基本要求:
(1)配合目标设计活动;
(2)设置学生分享活动感受环节;
(3)十分钟内完成试讲。
【易错指导】
1.每次做课堂设计时应该要分析两个方面:一为课本主题,二为分析学生。相当于我们经常所说的上课前一定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教材旨在所选择的内容一定是具有启发性,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及阳光的心态;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同学们的身心发展水平,及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所面临的负面情绪一般都是由哪些因素所造成的。只有考虑到这两点我们才能够选择到合适的教学内容。如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情感由易变性向稳定性过渡,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如果引导得当,可以使孩子的情感调控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这个时期学生的负责情绪主要来源:学习、同伴关系、亲子关系。那么针对这些具体情况,我们在选择活动的时候应该侧重于帮助他们寻找快乐的方法及如何避免负面情绪的产生。
2.小学中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足够的总结概括的能力,老师应该丰富板书来帮助学生理解。建议本课程的板书应该把同学们总结出来的方法总结概括后写在黑板上。如:参加体育运动、学会倾诉、微笑、转移注意力、听音乐、回味成功、发泄法等。
3.分享提问时,建议每次提1-2个问题,不要提的太多,若需要可等学生回答完毕后可再追问一个。
4.以歌曲的方式来结束本课堂,应注意气氛的营造与调动。建议会唱歌的考生,可以唱出来,这样会为你的试讲增加亮点。
5.语言应该清楚流畅,更好地展现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建议多加练习,对自己授课的内容一定要特别熟悉。
6.对于同学们所提出来的好方法,老师应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但应避免回应的单一性。避免对每一位同学说:“这个方法不错。”可以尝试多元的回应,如“刚才同学所说的这个方法,也是老师经常用的。”、“这位同学的方法特别新颖,值得借鉴。”、“看来这位同学真是特别地用心去寻找了。”等。
【语音示范】
关注微信公众号-教师资格证考试一点通(ntceabc),回复关键词“语音示范”,即可获取试讲答辩语音版!
【教学设计】
《快乐导航》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正视生活中的苦恼。
2.通过参与活动和小组讨论,了解疏导烦恼和困难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分享找寻快乐,疏导烦恼的办法。
2.教学难点:体会烦恼和困难无可避免,学会为自己找回的快乐。
三、教学方法
游戏法、谈话法
三、教学准备
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模仿小动物
1.讲述规则
学动物园里动物的叫声,按照表格寻找你要学的动物是什么:比比看谁学得最像。
2.完成活动
学生们自由模仿后,老师找学生上前模仿大家评价。
3.分享感受
师:大家在游戏过程中有什么感受?谁模仿哪个小动物你觉得像?
生1:我觉得在游戏中很开心,自己扮演小动物的时候我也很开心,逗得同学们哈哈笑。
生2:我肚子都笑疼了,我觉得小A的小猫扮演的可棒了。
4.提出主题
在刚才游戏的过程中,咱们的课堂里充满了欢声笑语,看着大家的笑脸,老师也觉得特别的开心。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一直和快乐相伴,没有烦恼和忧愁,可是我们都知道在生活中,学习中我们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困难,那么我们遇到烦恼的时候要怎么去解决呢?怎么给快乐指导方向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导航。
(二)主体活动:
1.头脑风暴
(1)讲述规则
小组讨论:怎样才能做一个快乐的人?遇到困难和忧愁时候大家都是怎么去调节自己的情绪呢?
(2)完成活动(略)
(3)交流讨论
师:怎样才能做一个快乐的人?遇到困难和忧愁时候大家都是怎么去调节自己的情绪呢?
生1:我们小组的同学在不开心的时候喜欢听音乐,跑步,唱歌,看漫画故事。
生2:我们会做自己喜欢的事,吃好吃的。睡一觉。或者把不开心的事告诉小伙伴。
2.自助餐
(1)讲述规则
这些让我们快乐的办法就像是我们的心灵营养餐,让我们摆脱烦恼,忘记不快,高兴起来。现在,让我们来准备一份“心理快餐”,把你寻找快乐的方法写在或画在卡片上,放在快餐盘里。做好的同学,请放在“自助餐桌”上。大家行动起来,一起来享用美味的心理佳肴吧!
(2)完成活动(略)
(3)交流讨论
师:大家在参加我们的自助晚宴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呢?别人的“心理快餐”好吃吗?
生1:我喜欢那个红色的快餐,她写了一句话,我们要用微笑赶走不快乐,我觉得很不错。以后我难过的时候要想一些开心的事情,多记住开心的事,赶走不快乐。
生2:我好喜欢这个自助餐,这是最开心的自助餐了,我在快餐里吃到了几首我喜欢的音乐,还有小伙伴说以后愿意听我们的烦恼,为我们手机烦恼让我们变得快乐起来。
(三)总结升华
在讨论梳理烦恼的方法时,老师看着大家也是开心快乐的,通过这节课我们都明白了困难和烦恼虽然我们不喜欢,可是他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有更多的方法和更多的力量去舒缓它,做一个更加快乐的人,相信同学们在这一节课都收获的到了许许多多的小办法。现在,老师想问大家,你们觉得快乐吗? 那我们一起来唱《幸福拍手歌》,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五、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你认为做班主任吃亏吗?
【参考答案】我不觉得做班主任会吃亏,反而觉得不做班主任才吃大亏,为什么这样说呢,我的想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做班主任能吸取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管理水平。班主任既要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又要做好管家,大事小情都要做到有的放矢。从直观上来说可能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但是从另一方面,为了能经常吸取先进的教育理念,我经常收看、收集与教育有关的信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管理水平。
第二,做班主任能交流经验,加快自己的成长步伐。班主任工作纷繁复杂,为了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就需要经常和其他班主任互相交流自己的育人经验,有失误的败笔,也有成功的喜悦。大家在互相交谈中多了几份留意和思考,多了几份关注和细心。同行间的交流与思考似一道强劲的催化剂,加快了我成长的步伐。
第三,做班主任增强了反思精神。学一学,听一听是班主任积累经验的过程,现代信息条件下的网络技术为班主任发展提供了平台,教育札记、教育日记,同孩子们相处的成长故事,极大的炼就了班主任的反思精神。所以说,做班主任虽然辛苦,但对自己快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却有些不可估量的作用。
2.情绪自我调节的方法有哪些?
【参考答案】一般来说,情绪自我调节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接受法。接受法即接受和承认自己的情感。我们所体验的情绪时刻都在发生,无法拒绝,不管如何对待这些负性情绪,这些情感都不会自己消失得无影无踪,在想改变自己的状况但又很担忧的情况下,可以用接受法。
第二,自我激励法。当有不良情绪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生活的哲理、榜样的事迹或明智的思想观念激励自己,同各种不良的情绪作斗争。
第三,合理宣泄法。当负性情绪无法避免,我们可以对不良的情绪宣泄进行有理有度的发泄,既不能损害自己,也不能伤害别人。
第四,运用合理情绪理论。理性情绪理论又称为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提出的,他认为并非是事件引起了情绪,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认识引起了情绪。应用步骤:(1)将引发不良情绪的事件和认识一一列出;(2)找出引发不良情绪的非理性观念;(3)通过对非理性观念的认识和纠正,找出合理的观念;(4)通过建立合理的信念,最后达到情绪感受的改变。
小学心理健康的暖身游戏有哪些
大风吹。
一群人围成圈坐下,先挑选一人站在圈内,他随便报一个数字,然后老师制定从其中某位同学开始按顺序报数,那位同学报到中间同学所报数字边站出来,然后同学们对他进行评价,当然前提是发现其优点或提出建议,不能伤害其尊严。然后让那位同学谈自己的感受。老师做出总结。
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热身活动法
1、热身活动(兔子舞、轻柔体操、击鼓传花)2、促进成员相识的活动(棒打薄情郎、连环炮、寻找我的那一半)3、建立相互信任的活动(瞎子走路、信任跌倒、信任考验)4、培养团体合作精神的活动(同舟共济、突围闯关)5、自我探索活动(我是谁、我的核桃、自画像)6、价值澄清活动(人生的最后时刻、生存选择、姑娘与水手)7、探讨家庭影响的活动(家庭雕塑、当我小的时候、原生家庭)8、集思广益互助解难的活动秘密大会串、热座、目光炯炯
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心理健康活动课程流程包含哪几个部分
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实施流程包含以下三个部分:专题的导入、活动的展开、反馈与升华。具体流程如下:
(一)暖身阶段(5%)
教学过程开始很重要,也就说上课伊始,教师的主要任务实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同学们提高兴趣和有所期待,以便能更好地配合教学。座位安排可以打破传统的秧田式,采用环形、矩形、马蹄形、梅花形等方式。这样的座位方式,可以使同学们能面对面地直接进行交流和沟通,也便于与老师实现无阻隔式的交流与沟通,有助于课程的展开。
热身游戏:促成互动。如小游戏、音乐欣赏等。
(二)、导入阶段(5%)
专题的导入很重要。引入主题的方法多种多样,通常采用热身法、案例法、故事法、自我袒露法。根据实践的总结,专题导入具体有:
(1)热身法。一方面调试原本紧张的气氛,激活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调动学生注意力,调整心态,准备上课。热身活动的内容,一般都跟本课的专题有关,形势要根绝学生年龄特点来设计。
(2)案例法。教师可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可通过教师讲述,或实现用摄像机拍下部分场景,或让学生用小品的形式表演等来表达,从而引入专题。
(3)故事法。听看完后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而引出主题。
(4)自我袒露法 。教师向学生真诚袒露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以及感受来导入主题。
此外还有自我测试法、游戏活动法、悬念法、创设情境法等。
总之,在心理健康课开始阶段,教师应力求营造一种平等、轻松、和谐、愉悦、开放、欢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本课程的特点和吸引力,使期待着期待和希望去进入角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生能够从一开始就对课程形成一种良好的印象和“乐之”“好之”的态度,对以后的学习及其效果,都有重要的影响。
(三)、工作阶段(70%)——活动的展开
这一部分是教学的主体部分,是教学的具体实施,也是课程成败的关键。在时间安排上,应占70%以上的时间。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就要始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这一部分包括以下过程:设置情境,引导讨论 →催化动力,自我开放 → 沟通分享 → 沟通分享 →引发领悟。
授课方法与辅导技巧,具体在后面向大家作一介绍。
1、创设情境或设计活动。
可以利用故事、学生表演、投影录像等手段。心理活动课,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是其核心所在。依据辅导目标,创设有效的、合适的活动或情境。为了能有效激发学生自我探索的动机与兴趣,使学生充分、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设计活动时要注意是否突出了活动的两个特点:主动性和目的性,即心理辅导活动必须贯彻学生“主动参与”和“满足学生需要”这两条原则。
2、引导谈论、分享,引发领悟。
不是依靠教师单方面的说教,更不是社会规范的灌输,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资源,鼓励学生作深入的自我开放与自我卷入中,获取新的想法与感受,从而引发学生的领悟,开启改变与成长的契机。
(四)、结束阶段(20%)
开始很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视收尾。在结束部分,教师要巩固并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强化成果。主要包括以下过程:总结升华 → 整合经验 →促成行动
1、总结。总结这堂课的内容、感受与收获,展望未来的生活,并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和体验到的感情扩展到实际生活当中去。
2、整合经验。
教学过程中与教学结束前的经验整合具有回顾与前瞻的重要功能,让学生将自己在活动中获取的经验与自身原有的经验加以整合,并整合自己与他人的经验,再重新构建自己的认识与态度。
3、促成行动。激发学生改变的动机,鼓励督促学生即席采取行动,巩固、落实学生领悟与经验整合索取得的效果。如在训练人际交往的课堂上,让学生马上用所学的技巧与自己平时沟通不多的学生进行交流,确保教学校国在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纬度上的统一和整合。
为了学生能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感受,教师可运用以下方法对教学进行组织:
4、反馈。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对学生的表现等给与反馈,学生之间也可互相给与反馈;总结课堂的主要内容以及收获,再次巩固教学效果。
5、活动的延伸。要取得长久的教学效果,但单靠一堂课的活动远远不够,应鼓励学生口后将课程中所收获的领悟与成果迁移到日常成活中去。如在人际交往课程结束后,让大家用课堂中学到的交往技巧去认识结交新的朋友,这不但能强化教学效果,而且能为延续下一单元的辅导奠定一个良好基础。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
心理辅导课不同于一般学科课程,不是单纯的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也不是单纯的心理品质的训练,它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在学生没有学习知识的压力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使学生在这里能够重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奠定基础。如今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受社会、学校、家长的重视,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广大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即怎么样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怎么样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是我们达到这一目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呢?下面我就心理活动课的主题选择、目标设定、活动形式、教学的设计流程谈谈我的看法。
一、确定辅导主题
主题的确定非常重要,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首先要从课程的名称开始。课程的主题是一节课的中心或“灵魂”,好的主题能吸引学生,发人深省,引发相关的思维活动。因此,科学准确地选题是班级心理活动课成功的前提。心理活动课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班的具体情况确定。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有什么困惑,其共性的问题是什么,有什么个性的问题表现。这样的设计才有针对性,学生在课堂上才有话可说。我们在确定主题时要注意三点:⑴选题不要单一。(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竞赛主题选择情况的调查中)大多数人选题集中在情绪和人际交往方面为主题的居多,而涉及学习心理、适应问题、网络问题、厌学问题、青春期问题等主题的较少。因此我们应当选择一些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如“长大的感觉”“多变的情绪”“消除误会心舒畅”等等,这些主题内容具体形象、容易操作,课堂气氛也较活跃。⑵主体范围不宜过大。许多心理辅导老师在确定主题时,应该认真考虑主题的范围和课堂的容量,如人际交往、让世界充满爱、欢乐人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等等。这些主题范围就过大。主题过大,难以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辅导任务。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方面内容,内容确定之后要用通俗、准确的语言提炼主题。例如进行“人际交往”方面的辅导,可以提炼成“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与父母沟通”等这样的具体主题进行辅导。主题要小,以小见大,这样师生在活动中就便于操作,并在活动中达到真正的体验和感悟,起到调节心理的作用。⑶主题的内容不能引起歧义。如有位老师选择了《信自己,收获大》这样一个主题,在辅导课临结束是进行总结提问学生:“同学们,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呀!”有位学生回答说:“这节课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不要相信别人。”因此,我们在确定主题时,要考虑主题是否会引起学生的误解,否则就会误导学生,使辅导效果大打折扣。
二、设定辅导目标
辅导目标是学生通过辅导活动后要达到的学习结果,辅导过程就是围绕辅导目标进行的。辅导目标是辅导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确定了主题后,接着我们就要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目标的设计应当具有导向和调控的作用,应当具体,以便于操作.在认知上应该‘了解’什么、‘懂得’什么或‘转变’什么,在行为上要‘学会’什么,‘养成’什么或‘改变’什么,在情感上要‘体验’什么,‘感悟’什么。其次,‘可操作’主要体现在目标的适度性上,既不超越、也不低估学生的年龄特征,目标的针对性应该非常鲜明。”上完了一节课以后,听课老师往往会根据你所设置的目标去衡量一节课的好坏,看你的目标在你这节课上是否都达成了.而且目标的制定是否围绕主题而定。辅导目标过多、太散,也就缺乏可操作性了。
比如:有一节主题为《快乐就在我身边》的辅导课,心理辅导老师把目标定位三个:1、让学生感受自己身边的快乐并一起分享快乐。2、了解、掌握、缓解和消除不良情绪的几种方法3、帮助学生增强对自己情绪的调控能力,形成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这三个目标形成三节课的内容,要在一节辅导课中完成这三个目标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一节心理辅导课中,辅导目标的设置不宜太多,目标要集中,不要面面俱到。另外,目标的设置要有层次性,层层深入。如《多变的情绪》一课,目标可设置为: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帮助学生懂得情绪虽然复杂多变,但却是可以由自己来调控的、这两个目标简单明了,清晰、操作性强,并且层层深入。
三、设计活动形式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活动的形式应该是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目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的。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因此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心理活动的形式要多样、轻松活泼。在活动中,我们要尽量融入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让学生不会感到厌倦、枯燥。而对于高年级学生,理性思维较强,因而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去感悟。并在活动中,使学生不断能接受到新的信息和他人的反馈。从中获得新的经验。同时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高年级活动的形式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小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小调查、小测验等各种活动加以辅助,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思想活跃起来,让学生全身心地获得心理感悟,通过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通过习惯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
四、辅导过程的设计:
心理辅导过程的设计可分为三个阶段:导入——展开——结束
导入阶段对应的是暖身步骤。
展开阶段占据了整堂课的大部分,也就是解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者预期的学习活动要到达的标准。
结束阶段即课堂总结环节。(那么下面我把这三个阶段依次详细讲解)
(一)导入阶段(暖身活动)
导入阶段即暖身步骤,是一堂心理辅导课的开始,心理辅导课需要学生心灵的敞开,当教师走进课堂,学生不仅充满好奇与期待,同时也存在焦虑与抗拒,这阻碍了学生心灵大门的开放。暖身步骤正是学生心灵之门打开的钥匙。暖身阶段不仅暖身更重要暖心;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更要启发学生心灵;不仅与下一环节密切衔接,更要对整堂课充满意义;不仅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打下基础,更要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信任和经验开放。
暖身活动有很多,如何选择恰当的活动呢?一是要以易学易做为原则,保证人人都参与。二是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以3—5分钟为宜,过长显得拖沓,学生容易疲倦;过短则学生还未进入状态,团体氛围未能形成,不利于进入下个环节。三是暖身活动尽量紧扣主题内容。如在《声声入耳——课堂注意力训练》一课中,一位辅导老师就选择了“抓手指”这一热身活动,紧扣主题内容,实际效果也很好。
暖身阶段的设计一般采用的方法是游戏法,游戏的形式可以使学生身体略微活动,从而促进放松,也可以是对心理有启发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和领悟道理;另外游戏结束时,适当的让学生谈谈感受和启发,教师给予引导和小结,并自然地引出题目和过度到下一环节内容。一般情况这一环节时间5分钟左右。
可以看出暖身活动让学生有个全身心的放松,同时对他们也是一种鼓励,除此之外,暖身活动还有很多其他形式,如心理游戏、心理测验、提问等等,总之要根据主题选择最适合的。 可以说,暖身阶段减轻了学生的焦虑和戒备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为整堂课打下了基础。
(二)展开阶段
暖身后应该进入正式的教学与辅导,这个过程需要密切地联系辅导目标,以辅导目标为指引设计步骤。(展开阶段可以设计三个步骤)
步骤一,这个环节主要是认知目标达成,认知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普遍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简单地说是学生明白:“是什么”和“为什么”。因此这个环节可以采用认知法教学,包括故事法、讨论法等,通过学生相互讨论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相关概念、原理和意义。例如我们以小学三年级的一堂心理活动课《多变的情绪》为例。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情绪”这个概念是非常抽象的,而这位老师却巧妙地设计了这一课。首先,她抛出问题:人有哪些情绪表现?小学生们回答非常踊跃:激动、愉快、愤怒、轻松、惊讶、恐惧……然后该老师通过游戏让几位同学即兴表演,其他同学猜测表演的是哪一种情绪。最后,通过模拟几个典型情景,如爸爸妈妈吵架时,孩子害怕的样子,考试没考好时,情绪低落的样子,让同学们了解到不良情绪给人们学习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老师抛出问题:当我们心情不好时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了几条克服消极情绪的常见方法,如转移注意力,寻找朋友倾诉等等。整节课丝毫看不见抽象的“情绪”理论,但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情绪”。
整个过程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讲解。即使是在教给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以提示,最后帮助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这种让学生自得自悟的方式显然要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有意义得多,体会也深刻得多。一般情况,该步骤的时间为10分钟。
步骤二,这个环节主要是态度与情感目标的达成,是学生作为自主、独立的个体,去体验和探索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的过程。简单地说是学生体验“我的感受是什么”“我该以什么态度对待”,在不断和反复体验中形成积极地态度和情感。这就要求学生在自我体验、相互交流中促进自身成长,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放自我,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学生的讲话没有对错之分,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思想,教师都应予以包容。例如我看了一节浙江某校王丽丽老师设计《情绪》这一课,首先她设计了一个关于不良情绪的案例,然后根据案例提问,如“你遇到这种事会产生什么消极情绪和行为?”“你陷入情绪深渊用什么方式宣泄?”“请大家给还没有走出情绪深渊的同学想想办法,帮助他克服不良情绪。” 她这样做不仅可以对学生有个引导,而且让他们帮助有不良情绪的同学想办法,使学生回答有种安全感,更开放自己,毕竟是帮别人,没有涉及到自己本人,从而使回答更具真实性。反映出真实心态。通过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心灵顿悟,调适自己的心境。该环节主要是学生明白了一些现象和原因后,开始试图分析和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也就是说态度和情感上的转变。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明白了别人身上的一些现象,那么我们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呢?”然后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情况和感受以及原因。这时采取讨论法;也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通过学生当事人扮演具体生活事件,重新经历生活时间和感受。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讨论尤为重要,可以说同伴之间的讨论有助于学生间相互分享体验感受,有助于当事人形成积极全面的情感品质。对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作积极的引导和总结。一般情况该步骤的时间为10分钟。
步骤三,该阶段主要是问题解决 目标达成环节,是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自己实际问题的环节。简单地说就是学生思考“怎么办”,领悟问题解决方法。上一环节学生已经体验到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问题,也明白了原因,这一环节学生迫切想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一环节,可以采用讨论法,比如脑力激荡法,即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位学生的问题,让大家齐心协力出点子,帮助问题解决,因为学生提到的问题解决经验对同伴之间有更好的借鉴作用。教师这时可以总结概括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将各种办法写在黑板上并补充学生没有提到的一些方法,总结成一套问题解决方法集,实现资源共享。值得注意的是,问题解决的方法不能由教师直接呈现和说教,而是由学生讨论、领悟和相互分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概括和总结学生讨论。然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实际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并设计让学生尝试进行示范训练和行为训练。最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对这堂课的收获以及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将如何应付。一般情况,该步骤的时间为15分钟。
(三)结束阶段
在活动课结束之前,给师生之间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把在活动中获取的经验所得进行分享、整合,这样不仅能强化本课时的内容,还为下一主题打下基础,这一环节具有回顾和前瞻的作用。辅导效果的取得单靠课堂活动远远不够,布置一定的作业,当然,不一定是书面作业,最主要的还是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鼓励学生把课程中的领悟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样才能比较有效地保证心理课的质量。
可以说一个好的收尾对整堂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情况在结束阶段,教师不仅对整堂课作总结,还对学生的反应作总结,并给予学生祝福语。也可以送给学生一首与辅导主题相关的歌或者诗,以温馨而舒缓的方式给课堂渐渐画上句号。一般情况,该阶段的时间为5分钟。
总之,心理辅导课的辅导过程设计基本理念是以目标为导向,也就是说辅导过程围绕辅导目标而展开,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它必须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以灵活多变的形式、丰富实际的内容去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自助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的心理在活动中外化出来,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让他们在玩中练、乐中学、论中理、演中明,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整过程,教师只有把握心理辅导的理念,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充分运用各种形式的活动和辅导技巧,使学生获得体验,并有所领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辅导的效果。
心理健康课情绪 可以添加哪些小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主要有七个步骤。 1.创设情境 情境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空间,这种空间的营造可以是真实的情境,也可以是虚拟的情境,但都需要创设。情境的创设可以靠任务来激起,如竞争的情境只需要提出一项有成败有比较的任务即可;也可以靠语言来渲染,如编故事,只要故事有吸引力、有真实感,就可以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也可以靠环境来营造,如带领学生到陵园墓地去讨论自我与生命问题,自然就进入了这种情境中;也可以靠展示来创造,如让大家表演自己放学回家后是如何和父母说话的。情境就是让学生思维和情感聚焦在一个共同点上,这样才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情境的创设是否成功主要看能否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以“
?”活动为例。在活动开始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印指纹"的小游戏,让学生在纸上印下自己的指纹并观察每个人的指纹有什么不一样,从而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第二步设计了一个“填写个人小档案"的活动,让小朋友根据问题大声地说出自己的个人小档案:“我的姓名,我的样子,我的喜好,我的优点,我的不足,我认为老师和同学们是怎么看我的,我的愿望……”通过这一步步活动让学生从外貌、喜好、优缺点、他人的评价等方面来比较全面地认识自我。第三步则设计一个小品《小动物学本领》,由几名同学来扮演兔子学鸟飞,鱼儿学
跳,鸟儿学马跑,
学鱼游等。从而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人都是有自身特点和优势的,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扬自己的优点,同时正视缺点,并努力克服缺点,进而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评价。 2.心灵外化 创设情境是希望所有学生的心灵都对这一情境而打开。接下来就要一步步引导学生的全部心灵对情境全方位介入。这种介入可以是通过亲身参与行动,在连续的行动中把自己的心理世界充分展开;也可以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事件,从而产生感同身受的心理移入。通过游戏、角色表演、行为演练、象征性表达等形式把自己心灵的变化外化,用可观察和验证的行为表现出来。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多变的情绪》为例。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情绪"这个概念是非常抽象、很难理解的,所以老师不谈什么是情绪,而是先问:人有哪些情绪表现?小学生们回答非常踊跃:激动、愉快、愤怒、轻松、惊讶、恐惧……然后老师通过游戏让几位同学即兴表演,其他同学猜测表演的是哪一种情绪。第三步通过模拟几个典型情景,如爸爸妈妈吵架时,孩子害怕的样子;考试没考好时,情绪低落的样子。让同学们了解到不良情绪给人们学习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老师抛出问题:当我们心情不好时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了几条克服
的常见方法,如转移注意力、寻找朋友倾诉等。整节课丝毫看不见抽象的情绪理论,但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情绪。 3.情感体验 当学生的情感充分介入后,就通过变化的情境来激发学生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把学生平时压抑在心中的情感释放出来。这种情感可能是喜悦、欢呼、亲切、感激,也可能是悲哀、自责、苦恼、绝望。小学生心理世界是隐蔽的、复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是试图去发现这样的世界,去这样的心理世界沟通。活动中要积极地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进行体会、琢磨,产生共鸣。例如,“保持一份好心情”活动中,向学生提出:“假如你的好友和你闹矛盾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假如你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你会怎么想?”等问题,让学生经历内心的思考、内心的体验,有感而发,反映出真实心态。通过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心灵顿悟,调适自己的心境。活动中,学生有不同的心灵感悟,要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灵感悟,尽量做到对学生的回答不妄加评判,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不同的想法。 4.交流分享 交流分享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感受并不独特,别人也有同样的感觉,从而化解对问题的担忧,增加与集体的一体感;二是让学生相互学习,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要把真诚的表达和领会别人的表达培养成一种生活能力,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在彼此的交流中获得心灵的成长。表达者应该真实、自然、个性化、有感而发,倾听者应该接纳、领会、无批评、有回应。所以,交流分享的过程既是独特的情感体验过程,又是生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过程。 5.重新调整 重新调整是在对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深入的了解之后,重新为自己的
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最终要让学生修正自己的价值观和
,使情感和行为发生良性变化。经过分享,学生在团体中相互评估每人的行为,就会进一步对效果不佳的方案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建立新的行为模式。例如,有一位学生在“课前准备”训练中,发现自己在下午第一节课老爱打磕睡的问题,也制定了调整生活习惯、早睡早起的计划,但一周下来不见效,为此很烦恼。小组成员对此表示了很大的关心,与她共同探讨,为她提出了十条建议。最后,她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设计了午饭后喝杯浓茶的方案,效果很好。 6.行为实践 在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仅仅是让学生有所触动和领悟。要让他们将体验、感悟的东西化为行动,还需要课后的行为实践,并在实践中进行反馈和调整。改变了的行为习惯必须要可持续执行,必须要有效果的支持,必须有自我反馈方式,必须有广阔的团体监督体系。例如,学生可以制定行动计划图,将每天要做的事写在图上,进行分类,并告知家人、教师、同学等以作为强大的监督力量,对各项活动的成效进行自我评价,对自己的执行情况进行奖惩。有的同学在行为符合预定要求时,自己就往铅笔盒里投一枚硬币,进行自我强化;有的同学坚持一周达标,就让父母给自己买一架飞机模型。 7.泛化延伸 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生活实际设计活动课,并对学生进行辅导,目的并不仅仅是满足活动课上学生的心理要求。它应该贯穿学生的始终,让学生所感悟到的东西延伸课外,指导行为。把这种行为的变化在相关的思考方式、行为习惯、表现领域中表现出来。如在一个人身上学到的方法应用于另一个人,把学习领域的技能应用于
领域。小学生形象记忆能力强,对活动中感兴趣的内容铭刻在心,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上反映出来。当开展完 “不做‘小拖拉’”这一内容的活动后,有些同学报告说:“我现在做事情可及时了,再也不拖拉了”。可见,学生们能用心理活动课中的感悟、体会来指导鞭策自己的行为,达到了心理活动的目的。 (五)活动效果评价 在活动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教育效果。在设计者的头脑里,要有关于结果的明晰的效果图景。设计者还要善于把这种图景与所有参与活动的同学分享,使其成为大家共同为之努力的意愿。同时,设计者要为评价活动效果准备一套测评方式,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活动效果测评在活动之后可以为这次活动提供反馈,从而准确估计活动的结果,改进以后的工作。但最重要的是,当活动的效果评价作为活动设计的一部分被充分考虑时,它就成了活动目标的一部分,为集体和个人的努力提供了压力,让成员对活动有更多的投入。当然,这种评价不是对成员表现的评价,而是对群体收获和活动效果本身的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所以不会产生传统考试那样对学生个体的压力。 (六)参考资料 设计者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应附录有关的参考文献,如对教材的选择和修改、对相关活动成果的综述、对他人成果的借鉴、对理论问题的解释等。这既提供了对这次活动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的支持,使活动的基础更加坚实;也尊重了他人的知识产权,阐明了自己的创造性所在,有利于自己积累资料,也有利于别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