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课沉浮记录表(幼儿园科学沉与浮记录表)
本文目录一览:
- 1、幼儿园科学《什么沉什么浮》课后反思
- 2、小学科学五年下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记录表
- 3、沉与浮调查表是什么
- 4、急求!!幼儿园小班教案:浮与沉
- 5、园本教研活动科学《快乐沉与浮》教案,观摩反思,中心发言,小结。
幼儿园科学《什么沉什么浮》课后反思
沉和浮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两种科学现象,之所以选取渗透式领域中的这个科学活动,是到了中班,孩子们观察和探索周围事物的能力有了一定的能力。沉和浮是现实生活中幼儿能够经常接触到的现象。《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的:“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因此在活动中,我也是取材幼儿身边比较熟悉的物品,这样更容易帮助幼儿猜想和实验。来进行这个科学活动《沉和浮》的探究活动。下面是我对本次活动的反思:本次活动我预设了三个目标:1.观察物体放到水里出现的沉浮现象并根据物体的沉浮特征分类。2.对沉浮现象有探索的兴趣和欲望。3. 能用↓、↑记录结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虽然看起来是两个活动目标,细化之后,却有不少的认知点,如:让幼儿学会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让幼儿根据物体的沉浮特征分类;让幼儿对沉浮现象产生兴趣。
为了让活动的效果更加明显,我给幼儿提供了日常生活中都能接触到的:钥匙、回形针、积木、雪花片、调羹。把原先教案中的有盖的小玻璃瓶删掉了。记录表的使用,也是让幼儿初步感知做科学实验需要的简单程序。培养孩子学会阅读和整理实验数据。感知科学实验的严谨。为了达到活动目标,我把活动过程设计了四个层次1、认识沉浮;2、猜想物体的沉浮特征;3、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4、根据物体的沉浮特征分类。
活动中,由于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原因,我在某些环节处理地还不是太好。比如:在出示物品宝宝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幼儿理解一下物品的材质,这样对幼儿的猜测是有很大帮助的等。科学活动对 于老师和孩子来说都是需要多次探究、研讨、操作、记录等等环节来进行科学活动的,因此在本次活动可能还有很多经验不足的地方,在以后的科学活动中我会学习更多的经验和知识,弥补欠缺的地方。
小学科学五年下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记录表
2、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P17
目的: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一、导入:问:潜水艇压入空气会怎么样?
答:会浮。
问:把马铃薯放入水中会沉还是会浮?
答:会沉。
二、器材:大烧杯、水、马铃薯、食盐、小刀、生鸡蛋。
问:怎么样让沉下去的马铃薯浮起来?
答:猜测:往水中加盐。(加大密度)
问:那么,应该怎样实验呢?(步骤)
答:步骤:1、用烧杯装水;2、往水中加约八调羹食盐;3、放入马铃薯观察。
三、实验:师:小组按步骤实验,回答结论。
答:加盐后,马铃薯会浮。
问:切开马铃薯再放入盐水中会怎么样?
答:会浮。
四、拓展:问:把会沉的生鸡蛋放入盐水会怎么样?
答:会浮。
问:为什么不会游泳的人可以躺在死海水面看书?
答:因为水里含盐量高,浮力大。
问:还有什么科学问题?
五、小结。(沉浮与密度有关)
沉与浮调查表是什么
利爪由利安才能进化成鲁斯王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即:F浮 = G排液 =ρ液·g·V排。
解答浮力问题要学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分析。对于漂浮和悬浮要弄清它们的区别,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答浮力问题的重要方法。
应用弹簧秤进行测量:F浮 = G - F。G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F为物体浸入液体中时弹簧秤的示数。
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求规则固体受到的浮力。F浮 = F向上 - F向下。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 = G排液 =ρ液·g·V排。此式可计算浸在液体中任意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根据物体漂浮在液面或悬浮在液体中的条件F浮 = G物,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求物体受到的浮力
在水中,木头是浮的,石头是沉的;塑料是浮的,铁块是沉……沉和浮是学生们都曾亲眼见过的十分熟悉的现象,他们对“沉和浮”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五年级《科学》下册)正是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的背景下,一次让学生从经验走向科学认识,学会科学探究方法的典型的认识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十分有意义的价值。
在嘉兴市小学科学新课程协作大组研讨活动时,嘉善县实验小学陈跟东老师执教了《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教师精妙的实验设计引领着学生自主探究,尤其是教师创造性地对实验材料的改进,为三年级学生初步感知对比实验进行了巧妙的设计。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教学中隐含着对比实验的要素,什么是变化的(不同的),什么是不变的(相同的),教材也许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没有直接提出来,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势必要碰到这个问题,陈老师确实动了一番脑筋,运用学生平时常见的材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学生在初步感知“变量”和“不变量”的基础上,再通过实验感悟对单个变量进行控制的活动过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活动一:观察一大一小两个瓶子在水中的沉浮
教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瓶子,问:如果老师把这些东西放入水中,会产生怎样的现象?让学生猜测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这个活动让学生对物体的大小和沉浮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对“大小”的概念还比较糊糊,这一设计为学生初步建立大小的概念和后续学习作了一定的铺垫,从教学效果看显得很有必要。
活动二:观察第一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教师提出:那么把下列物体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第一组材料:泡沫塑料、胡萝卜、铁丝帽、橡皮块、回形针、牙签、蜡烛等,让学生猜测:哪些物体会沉入水底?哪些物体会浮上水面呢?你是根据什么来推测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大部分学生试着推测:可能跟轻重有关,极少的学生认为可能跟大小有关。真是这么回事吗?学生动手操作,却得到了他们意料之外的结果:物体的沉浮跟物体的大小和轻重无关!大家露出了迷茫的神色,产生了积极的探究冲动,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
活动三:观察第二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究竟有关吗?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第二组材料:大小不同的瓶子五个(其中三个一样大),螺帽若干,让学生分别做了两个实验:
实验一、选择大小不同的三个瓶子,但重量相同(教师在瓶中放了重量不一的彩泥),分别往瓶子中放入数量等的螺帽,结果一个沉入水底,一个浮于水面,一个有点沉。当实验的结果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大家发现:物体的沉浮和大小还是有关的。
实验二、选择大小相同的三个瓶子,里面放入数量不等螺帽,再放入水中,孩子们发现:物体的沉浮和重量也是有关的。
这下学生感到太不可思议了,怎么前后两组材料的实验结果会如此不同呢?这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
活动四:两组材料的比较与分析
为什么用前面的一组材料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对沉浮的影响,刚才这一组材料与前面一组的材料有什么不同呢?这时候,学生探究的触角伸向了新的探究深度,即:探究物体的沉浮是否与轻重有关时,就要对影响它沉浮的“大小”因素进行控制;反之,就要对“轻重”进行控制。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能引导他们探究到这一步,或接近于这一层次,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
在这堂课中,教师用瓶子的大小来控制“大小”这个变量,以瓶子内放螺帽的多少来控制“轻重”这个变量,为学生科学有效的探究活动提供了保证,实验材料简单明了,可谓是整堂课的一大亮点,其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对材料分批出示,既保持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起到了组织管理作用,真是一举两得。
听完课后,心存一些疑惑,想与各位专家探讨。在这堂课中,尽管教师为引导学生探究作了精心设计,对实验材料进行了有创意地改进,学生也在矛盾冲突和新问题的驱动下作着积极的探究,但在“思考和讨论”时,学生很难真正领会:探究物体的沉浮是否与轻重有关时,就要对影响它沉浮的“大小”因素进行控制;反之,就要对“轻重”进行控制。这是为什么呢?
急求!!幼儿园小班教案:浮与沉
小班科学活动:蔬果的沉浮
目标:1、 观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 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活动准备:
各种蔬果(苹果、梨、葡萄、芒果、香蕉、石榴、桂圆、西红柿、茄子、土豆、胡萝卜、玉米)等、蔬果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 变魔术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出课题
师:这个魔术袋里啊装了好多东西,小朋友你们想知道装了什么吗?(请幼儿摸实物,并说出蔬果名称)
1、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想过要是我们把他们放进水里会怎么样呢?
2、教师操作让幼儿仔细观看,同时拿出上下两个箭头,上表示上浮,下的表示沉下去的,告诉幼儿如何做记录卡的方法。
3、让幼儿自由讨论,叫兴趣较浓的幼儿上来操作,并提醒幼儿记录的方法。
二、 幼儿操作
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试一试啊?(想)
1、讲解操作方法与规则:要求幼儿操作完后,马上拿蔬果图片到记录卡用蔬果图片做好记录,水果的沉浮现象。
2、幼儿操作:师,小朋友在把蔬果放进水里时要看仔细了,看一下蔬果到底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的。认真观察水中的现象。
3、教师来回巡视,适时指导,帮助幼儿在观察沉浮现象时,如何运用蔬果图片表示“沉”和“浮”的现象,同时帮助能力差的幼儿。
三、 教师验证、小结
将幼儿做的记录卡作验证与分析,按幼儿的记录进行讲解,并对幼儿错误记录再次进行操作,加深幼儿对蔬果“沉、浮”有进一步了解。从而激发幼儿的探讨兴趣。
四、 结束
等幼儿全都观察完,坐下来时,请幼儿品尝各种水果,同时在活跃的氛围中,出个问题给幼儿动动脑筋,也可以请爸爸妈妈帮你们一起想,就是:一只香蕉会浮起来,那一串香蕉是浮起来还是沉下去的呢?结束此次活动。
园本教研活动科学《快乐沉与浮》教案,观摩反思,中心发言,小结。
9月24日,观摩了本园李微玉老师的科学活动《沉与浮》,感觉收获很多,作为一名对科学活动感兴趣的老师,在这节活动中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本来以为科学比较简单,但是看完这节活动的第一感觉就是科学活动很繁琐,细节地方太多了。比如,请幼儿用毛巾擦手,提醒幼儿如何记录,在活动中应注意的事情等,这些很小的细节如果有一点做不到,很可能就是整个活动的败笔。这节活动环节紧紧相扣,如果有一点地方出现差错都很难弥补,在李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显得有条不紊。
第一次知道,开展科学活动时尽量要分组活动,这样可以让每个幼儿都有操作探索的机会,同时,教师可以对每个幼儿进行个别化的指导,让猜测、探索、验证每一个环节。在座位的安排上,四张桌子各坐4名幼儿,提高了幼儿的注意力和活动效果。操作水缸与幼儿座位隔离,能很好的降低活动前期操作材料对幼儿的干扰,让幼儿先与教师一同探索,而后幼儿各自到自己的水缸旁边探索物体的沉浮,既满足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又能帮助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活动上面。
这节活动探究性很强,因此在目标的第一条写出了活动的核心——探索,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不同物体的沉浮现象。然后学会用一定的符号表示沉与浮并记录,即第二条目标。同时,在轻松的探索环境下,让幼儿亲近科学,愿意参与科学小实验。
这节活动的过程很严谨,主要分为猜测、探索、验证几个环节,这也是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及形式。从引发幼儿兴趣开始,幼儿的注意力一直跟随老师,但是环节的设计又是以幼儿为主,根据幼儿的兴趣一步步往前走。其中,在幼儿操作前,设计了猜测的环节,让幼儿对不同的沉浮现象有预先的判断,同时记录下来,在记录之前,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了记录的符号及记录方式,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科学记录习惯,因为记录是科学探索重要辅助手段。猜测环节既激起了幼儿探索的兴趣,又为幼儿比较猜测与结果埋下了伏笔。当幼儿通过操作发现了沉浮的结果后,教师又抛出问题:你猜猜看为什么有的会浮,有的会沉?再一次激发了幼儿猜测的兴趣。
活动中,教师能与幼儿保持很亲近的距离,教师不是一个指导者,而是与幼儿一起活动的引导者与支持者。教师不断巡回观察,记录并解答幼儿的问题及发现。这让我明白了教师与幼儿之间一定要有互动。因为幼儿的个性化,在互动过程中,能帮助不同的幼儿解决问题。实验完成会,教师没有立即回收材料,而是继续放在水缸里,给幼儿重复观察的机会,巩固了幼儿的经验。
在科学活动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我也在想,如果这节活动是我在组织,很可能出现的状况就是混乱不堪,李老师的活动让我明白设计活动时尽量环节紧扣,让整个活动高结构化,这样才能达到低控制。让活动在轻松的环境下完成。科学活动的琐碎细节也激励了我在设计,组织活动时要注意细节,力求活动的完美,让活动的价值发挥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