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最新时事 > 正文

最新时事

老虎的耳朵有什么作用(老虎的耳朵有什么作用?)

hacker2022-07-03 11:40:31最新时事78
本文目录一览:1、老虎耳后的那“一抹白”究竟有何用?2、老虎的耳朵有什么特点?

本文目录一览:

老虎耳后的那“一抹白”究竟有何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细心观察过老虎等猫科动物,它们除了外表十分漂亮之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大多数猫科动物耳朵背后都有一抹白色的毛发,看起来相当显眼。

通常来说,独居的猫科动物多采取伏击的方式捕获猎物,所以对它们来说隐蔽性十分重要,现实中大多数猫科动物也都发展出了极佳的伪装色,比如豹子的斑纹,老虎的条纹,云豹的云状图案等等。

老虎

但是耳后的白色毛发却很显眼,这不是与常理有悖吗?事实上大多数动物捕猎都是正面朝向猎物的,即便耳背很显眼,对于它们在猎物面前隐藏自己也没有太多的影响,而且这“一抹白”对于它们的日常生活来说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说如果老虎缺失了这项特征,整个种群发展都会受到不小的影响。那么猫科动物耳朵背后的这些白毛,究竟有何作用呢?

猫科动物多为夜行性

在了解这项特征具体有什么作用之前,我们先来了解猫科动物的习性。除狮子之外,其他的猫科动物均为独居生活,而且大多数都具备夜行性,为什么它们会表现出这类习性呢?其实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对于野生动物来说也不例外,即便是同一物种,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相差很大,比如灰狼,在西伯利亚、北美的空旷地带,它们多呈大群活动,而在欧洲的落叶林里面,孤狼的数量甚至超过了群居的数量。

环境能够影响动物行为,这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同样是花豹,生活在非洲稀树草原里面的,捕食时段则是不分昼夜,而生活在马来西亚密林里的豹子,则多在白天捕猎。

因为在非洲稀树草原上,有蹄类动物不管是数量还是种类都十分丰富,不管白天还是黑夜都有大量的兽群活动,对于花豹来说,日夜均可捕食;而在马来西亚的密林里面,有蹄类数量和种类都较少,多数在白天行动,所以这里的豹子也多在白天捕猎。

非洲花豹捕食疣猪

猫科动物是非常聪明的捕食者,它们能够根据环境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习性,比如生活在盖伦盖蒂大草原上的狮子,由于这里角马等有蹄类数量丰富,所以生活在此地的狮子们,不会去碰大象、长颈鹿等难以拿下的超大型动物,也看不上豪猪这种“带刺的玫瑰”。

而生活在非洲干旱地区的狮子,由于食物缺乏,就不得不调整自己的食性,甚至愿意冒险去捕食豪猪。

狮子与豪猪

生活在亚洲的狮子,在原住民马尔哈里族还没有迁出吉尔森林保护区之前,它们的食物构成里面牲畜的占比很大,而自马尔哈里族迁出保护区之后,野生有蹄类动物数量剧增,亚洲狮食物构成的主流就成了野生有蹄类,牲畜的占比从原先的75%下降到了25%。

说了这么多,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环境能够从多方面影响动物的行为,大多数猫科动物具有夜行性,也是因为它们的猎物多在夜间活动。

耳后的白毛,是信息传递的载体

我们都知道,大多数动物群体之间都需要进行信息交流,而信息交流的方式无外乎就是那么几种:行为动作、视觉形象、化学物质、电信号以及声音,尤其是视觉形象、声音这类我们最为熟悉,比如孔雀的开屏、斑鬣狗的叫声,都是信息传递的方式。

老虎耳后的白毛,在夜间更加显眼,这对于它们的信息交流来说十分重要,准确的来说这些白毛就是信息传递的载体。当母虎带着幼崽在夜间行走的时候,如果发现前方有危险,它就会将耳朵竖起来,小老虎们立马就能发现这“一抹白”,从而警惕起来。

另外当老虎潜伏起来的时候,如果后方有动物接近,这些显眼的白色毛发就如同两只眼睛一样,也能够起到警告的作用,表明:此地有人!

母虎及幼崽

在过去由于认知水平还不够发达,人们普遍认为夜行性的动物在夜间的信息交流多采用声音和化学信号的方式,但是随着研究深入,越来越多的例子表明,视觉信号在夜行性动物信息交流中的作用也相当大。

对于老虎等猫科动物来说,耳后的白毛在夜间无疑是最佳的信息传递载体之一,如果这项特征缺失了,那么无疑就成了一项非常致命的缺陷,对于整个种群来说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黑化个体与正常个体在夜间的视觉表现

2019年在《PLOS ONE》杂志上有一篇报道讲述了黑化的猫科动物或许有利于它们在夜间捕猎,但同样会阻碍个体之间的交流,甚至带来进化困境。

马来西亚密林里的花豹黑色变异个体非常多,甚至达到了11%的概率,而再来看看非洲稀树草原上面,黑豹却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动物,甚至几十年来人们才发现几例,为何会产生这种差异,这与它们所处的环境有关。

非洲的黑豹

前面说过,马来西亚密林里的豹子多在白昼捕食,那么不管是黑化个体还是普通个体,种群之间的信息交流都不会受到影响,甚至在密林遮挡下,黑化个体还有一定的利好。

而非洲大草原上的豹子不分日夜捕食,到了晚上,由于缺乏对应的视觉信号传递的载体,阻碍了黑化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这对于它们“找对象”的一系列的生存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那么自然而然地黑色变异这一性状在这些地方就不易保留下来。

正常花豹

猫科动物耳后的白色毛发十分显眼,这正是它们信息交流里面非常有效的载体,拥有这类性状的猫科动物有很多,除了老虎之外还有渔猫、猞猁、小斑虎猫、豹子等等,几乎占据了40种猫科动物的绝大多数。

这项特征在它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当母兽带着幼崽的时候,能够通过这项特征向幼崽传递“危险”的信号,从而使得幼崽成活率得到提高,对于种群延续来说都是有好处的。

缺乏这项特征的动物怎么办?

既然猫科动物耳后的这“一抹白”有着如此大的作用,但是现实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有些猫科动物是没有这项特征的,那么它们又是如何化解缺乏此特征所带来的危害的呢?

现实中的确存在这类动物,比如细腰猫,它们是“纯色系”的猫科动物,而黑色个体比红棕色的个体都要多,达到了80%左右,表明即便它们没有了“耳后白毛”这项特征,对于它们种群之间的交流也不会受到影响,那么细腰猫是怎样做的呢?

黑色细腰猫

原来生活在美洲的细腰猫主营白昼生活,它们是日行性的,而北美森林并非茂密的雨林,在白天里,林下叶层、灌木层、地面表层的能见度很大,所以即便是黑色个体,不存在显眼的白色毛发,它们依然能够很好地完成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所以即便是通体全黑,耳后没有明显的白毛,对细腰猫的生活来说也没有太大的影响,那么它们自然也就不需要这项性状了。

母狮及幼崽

狮子的耳后也是有白色毛发的,但是不显眼,如果不仔细看的话甚至都不容易发现,那么它们是如何完成信息交流的呢?原来狮子有了一个很好的代替品,那就是它们尾巴尖的簇毛。

狮子的尾巴不同于其他的猫科动物,是一个簇状尾巴,当母狮带着幼崽在灌木丛或者较高杂草里面行走的时候,它的这根尾巴就是很好的向导,如果发现前方有危险,它也能通过摆动、扬起尾巴来警告后面的幼崽,同样能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老虎的耳朵有什么特点?

虎的耳背为黑色,上有明显的白斑,有科学家认为这有助于幼崽在野外跟随母亲活动。虎有敏锐的听力,对高频率音波尤其敏感,可达70千赫兹,且两耳可随声波来源而转向。在野外的森林中,虎能听见2公里以外的叫声。

虎为大型猫科动物,斑纹独特,体长约160-390厘米,尾长约60-110厘米,实测样本中雄性体重约108-261公斤,雌性体重75~164公斤,后足长约30-40厘米,肩高约95-110厘米。

扩展资料:

虎为亚洲特有种类。其分布的范围极广,从外东北的锡霍特山脉针阔混交林到开阔的草地到热带沼泽都有。它们的领地观念十分强烈,会划分属于自己的地域范围,而且是独居的。它们通常需要大面积的栖息地,以满足相当的猎物数量。

伴随这一事实而来的是,其对栖息地的偏好与地球上部分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相重叠,从而导致了与人类利益的严重冲突。现代虎的九个亚种中,三个已经绝种,其余的六种都被列为濒危,部分处于极危。20世纪初虎的数量约有10万只,而现在世界自然基金会估计全球仅存2450只虎。

残存的虎虽多受到政府保护,但非法捕猎仍屡禁不止。栖息地丧失和遗传多样性下降亦是其巨大威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虎

老虎的耳朵会干嘛?

动物的耳朵和人的耳朵的基本功能一样。有的动物不仅听觉非常灵敏,而且耳朵形态也长得特别,蝙蝠的耳朵圆圆的,与身体相比显得很大。蝙蝠飞行时,耳朵象两只喇叭口,能接收口中发出的超声波,耳朵上的毛还能觉察到轻微的动静。

老虎的耳朵有什么作用

老虎属于猫科动物。他耳朵是直立的。耳朵上面遍布了各种保暖用的绒毛。老虎的耳朵不能够进行前后转动。耳朵的主要作用当然是倾听各种声音,从而对于自身所处的环境做出一个有利的判断。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萌懂怀桔(2022-07-03 21:58:20)回复取消回复

    腰猫,它们是“纯色系”的猫科动物,而黑色个体比红棕色的个体都要多,达到了80%左右,表明即便它们没有了“耳后白毛”这项特征,对于它们种群之间的交流也不会受到影响,那么细腰猫是怎样做的呢?黑色细腰猫原来生活在美洲

  • 绿邪拔弦(2022-07-03 16:27:52)回复取消回复

    物,也看不上豪猪这种“带刺的玫瑰”。而生活在非洲干旱地区的狮子,由于食物缺乏,就不得不调整自己的食性,甚至愿意冒险去捕食豪猪。狮子与豪猪生活在亚洲的狮子,在原住民马尔哈里族还没有迁出吉尔森林保护区之前,它们的食物构成里面牲畜的占比很大,而自马尔哈里族迁出保护区之后,

  • 森槿煞尾(2022-07-03 15:49:56)回复取消回复

    常花豹猫科动物耳后的白色毛发十分显眼,这正是它们信息交流里面非常有效的载体,拥有这类性状的猫科动物有很多,除了老虎之外还有渔猫、猞猁、小斑虎猫、豹子等等,几乎占据了40种猫科动物的绝大多数。这项特征在它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当母兽带着幼崽的时候,能够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