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短缺提纲申论(儿科医生荒工作建议提纲申论答案)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缓解儿科“医生荒”工作建议提纲申论?
【背景资料】详情点击
全国性流感爆发期间中国大部分医院的儿科都陷入瘫痪,是因为医生严重不足。有的患者要排三四个小时的队,患儿家长在医院门口抱怨看病难。医生超负荷工作的背后,是目前医疗系统面临的一个全国性现象:儿科医生荒。为了解决儿科医生荒,政府也是费劲了心思。2015年7月,国家卫计委发出了《关于医师资格考试短线医学专业加试专业内容有关事项的通知》,但其中的规定未能起到制定政策时的预想效果,某种程序上更容易加深医患矛盾,同时也容易令儿科医生感觉到没有职业尊严,不受尊重。
【标准表述】
当前我国开始实施“二胎”政策,国家顶层设计长期致力于保障全民享受到高质量医疗服务,但这场流感带来的儿科医生“荒”充分暴露了我国现有医疗资源的严重不足,特别是儿科医疗资源更是捉襟见肘。这其中有“架天线”的制度设计问题,也存在“接地气”的全民搭建问题。
第一,医闹问题
根据《中国医生执业状况白皮书》的数据,截至2018年1月9日,中国有66%的医师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医患冲突。特别是在儿科,面对儿科患者本身沟通困难的特殊性,加上现代父母对于孩子的诊视,导致那些不该医生承担的风险,他们正在被迫承担,某种意义上说,儿科医生已经成为了一个“高危职业”。
第二,儿科医生的高饱和工作量
根据2017年5月发布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显示,中国儿科医生缺口已经超过20万,而当前中国儿科医生总数才仅为10万人左右。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和劳累程度有目共睹,我国去年医疗机构就诊人次接近80亿,患者数量与日俱增,医护人员数量供不应求。如果医护人员不加班加点,是很难撑起这庞大的诊疗量。有些医院人手不足,甚至出现了“黑+白+黑”或者“白+黑+白”的值班制度,连续的高强度工作让医生群体极易罹患上心脏病,发生猝死。
第三,收入不高,培养机制偏向传统,至人才吸引力弱
由于以药养医的现状尚未根治,因此儿科医生的收入普遍不高,甚至有数据表明其收入只到普通医生的四分之三。医学毕业生出于更现实的考虑都会选择更加快捷的其他临床学科,因此不仅新增医生人数少,本身已经是儿科医生的人也在逐渐离开这个行业。
【具体措施】
第一,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合理规划儿科医生培养和医院布局,合理增加儿科病床,优化资源配置,及时深化临床医学儿科方向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培养改革,在医科高校扩大儿科专业本科生招生规模,实施临床医学儿科方向本科免费培养计划,破解“儿科医生荒”。
第二,让儿科医生感受到职业尊严,管理部门应该出台合适的政策,制定适合儿科特点的晋升渠道,留住人才是关键。从根本上解决儿科医生收入低、风险高的问题,同时不能用降低儿科医生从业门槛的方式来解决从业者紧缺的问题。此外,社会媒体可以适当设立专门的儿科医护人员表扬奖项,以提高其社会荣誉感和职业归属感。
第三,医患双方均要端正自身心态,以关爱和耐心对待医患矛盾。院方可以通过“医院开放日”等活动形式增进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增强日常培训机制,提高整个儿科医生的专业素养;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做好常见药理知识的普及,避免信息不对等造成双方误解。
儿科医师为什么不受待见,这么缺人?
曾经跟朋友打趣,在医院,哪个科室的号是绝对不能插队的。毫无疑问,肯定是“儿科”。儿科最近有多火,快来跟随小医一起看一下吧:
近日,“健康北京”(北京市卫计委)推送文章《北京这147家医院都可提供儿科诊疗服务,卫计委公布的全名单在此!》在朋友圈疯传。
而各大医院也陆续发布2018年儿科特需专家出诊安排,这段时间各地儿科人满为患,一号难求。
一篇《最实用北京儿童医院史上最全就诊攻略,超详细,巨清晰,果断转发!!》也是风靡了爹地和妈咪的各种群聊。
不瞒屏幕端的你,医院投诉率排到前三名的指定会有儿科,无关诊疗技术,而是候诊时间十分的长??平均候诊时间动不动就达到十个小时。
然而纵观全国来看:儿科医生短缺是常见的事。那??
儿科医生为什么会这么短缺?
这是和我国现行的医疗制度分不开的。
首先,做儿科医生非常难。医护人员没有得到法律必须要的保障,这在儿科特别明显。
一方面,儿童特别是幼儿,不会描述自己的症状,不会表达自己的病史,所以儿科会被人认为是哑巴科或者类似于兽医科,诊断儿科疾病相对于成人来说难多了。儿科病人的病情变化又非常的迅速,稍有不慎便会出事,出了事,医生不是挨打挨骂就是赔钱。
另外一方面,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一个后果是,几乎每个家庭对孩子都非常宠溺。一个孩子就诊,后面会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父母,真的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父母长辈有意无意地会把对自己孩子病情的焦虑情绪转嫁泄愤在医护人员身上。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护士给孩子打针,如果一针没有打进去,往往会导致家长的辱骂或者殴打。
其次,儿科医生的收入非常低。你要知道我国大陆对于医生的定位就是白衣天使。把医生捧上白衣天使的神坛,就是要医生不用吃,不用喝,不需要用钱,不食人间烟火,不要养家糊口。所以有关方面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从来不用考虑医护人员的实际的合法收入怎么样。
你知道吗,儿科病人的用药量非常小,要靠药品的收入来补贴医疗技术收入的严重不足,门都没有。另外一方面,体现医生劳动价值的门诊挂号费和手术费等一些费用,很低。
儿童抽血化验很不方便,儿童不能做很多检查,因此儿科的化验检查本身就很少。再加上儿科的药品收入非常少,因此儿科医生的收入低到惨不忍睹。儿科医生何以养家糊口?何以解决温饱问题?在中国大陆要么去私立医院,要么改行,除了这两条路没有第三条路可以选。
2017年5月发布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基础数据)》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儿科医生总数约为10万人,却要服务2.6亿0岁至14岁儿童,平均每2000名儿童才能拥有1名儿科医生,儿科医生缺口已经超过20万。这里还不包括资源不平衡分布。因为许多小医院的儿科门诊,是没有人去看病的。
儿科医生的短缺只会越来越严重。
儿科医生有多紧缺?
“到儿童医院工作的药师,没有经过任何儿科的培训,如何监督儿童临床用药?”原北京市卫生局局长、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名誉会长朱宗涵的发问,让会场陷入沉寂。
23日,在南京医科大学举行的儿科医学院发展研讨会上,多位专家认为,我国儿科医生长期紧缺的背后,是对儿童医学的漠视,恢复儿科院系,不是简单地多培养几个学生,而是要在生命科学基础上重新规划发展儿童医学。
“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这句在医生圈里流行多年的调侃或许也是儿科的一个写照。
儿科医生究竟有多紧缺?
《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显示,近5年来,我国儿科医生总数从10.5万下降到10万,平均每1000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生,与全国平均每千人配备2.06名医师水平相比相去甚远。有人测算过,几年前,我国的儿科医生缺口就有20万。
1998年高等教育改革,让本就捉襟见肘的儿科人才更紧缺。医学院的本科教育取消了儿科专业,代之以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成为其中的一门课程。1999年,全国儿科专业停止招生。
“儿科医师缺乏,儿科诊疗尺度缺乏,儿科医疗机构缺乏。”朱宗涵用了三句话形容自己对儿科现状的震惊。他认为,说到底还是对儿童医学的不重视。他例举说,教育部撤消儿科专业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没有儿科方向,甚至院士选拔中也难觅儿科人才,在医学院校内部儿科同样也没有话语权。
2016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首次提出涉及儿童关爱的改革措施。同年,国家支持南京医科大学等8所高校举办儿科学本科专业。朱宗涵表示,恢复儿科院系不是多培养几个学生的问题,而是要在生命科学、发育生物学基础上重新构建儿童医学的学术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儿科医生。
“儿童医学与成人医学最大的不同是,成人医学(研究的)是成熟走向衰老,儿童是从一个胚胎发育为一个生命体,发育是儿童医学的关键词,它给临床医学带来了新挑战。”朱宗涵说,发育生命学、脑科学、遗传学等,都是做儿童医学的生命科学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副院长郑忠民,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科学院副院长毛建华等也表示认同,儿科是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包括内科、外科、五官,甚至儿科的影像、麻醉、病理等,都与成人不一样,需要专门研究。
“比如,儿童吃药不是成人剂量的1/2或1/3就可以解决。”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医学院院长黄松明说,儿童病症的治疗不是按成人比例缩小,儿童在发育过程中,生理解剖特点与成人完全不同。0—3岁、0—6岁、14岁以下,都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直到14岁以上才接近成人。“要让儿科医生掌握儿童在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
在全面放开两孩政策后,儿科医疗和保健需求将更加迫切。2016年,国家卫计委提出力争2020年儿科医师达14万人以上;教育部提出力争2020年每省至少1所高校开办儿科本科专业。
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1959年成立的儿科系,是国内最早创建的儿科学学科之一。60余年来,该校一直没有中断儿科学专门人才的培养。据黄松明介绍,2014年,南医大在全国率先招收五年制临床医学(儿科方向)本科生,2017年儿科专业继续扩招,目前每年招收60名5年制本科生,60名“5+3”研究生。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一名本科生在校学习5年,毕业后规划培训3年,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内科医生至少还要5年,而成为外科医生则要8—10年。”黄松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