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本文目录一览:
- 1、我们现在应该如何加强现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 2、如何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 3、如何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 4、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 5、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 6、如何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我们现在应该如何加强现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应该设立一些相关的心理机构。当今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的校园稳定。当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列学生的个人成长,还关系到整个社会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因此,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历程,了解其心理健康状态,正确引导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消除心理阴影、预防心理疾病,应该是当前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环境直接塑造着学生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创设良好环境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
1、联系学生的心理实际,编写系统的校本课程。实践证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思想实际不可能完全相同。如何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是有效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关键。为了系统的引导学生进行人格的自我评价,情绪的自我调节,性格的自我塑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从事学习、生活和交往,研究及编写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课程,既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知识教育又能开展心理素质培养,是值得倡导的现代教育研究课题。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无论是物理的,还是人文的,对人的心态有很大影响。生活和学习在整洁、卫生、绿化、美化的校园,能使人心情舒畅、愉悦;教室里张贴的科学巨匠画像,能激发人积极向上、奋发进取;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能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校园广播、壁报,能使学生汲取更多的营养。反之,生活在一个恶劣的、充满视觉听觉上污染的环境,必然使人厌恶、焦虑、烦燥、紧张不安,甚至会导致行为上的偏差。所以为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是很有必要的。
二·面向学生个体进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学生面对学习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可能出现青春期躁动和一系列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他们迫切需要专业心理辅导来摆脱这些不良情绪。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应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开设电话咨询、信件咨询、学生个体咨询及家长咨询。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我们力求相互信赖,注重情感,并在十分融洽的气氛中诊断症结,拟订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人格的自我评价,情绪的自我调节,性格的自我塑造,以获得心理疏导的圆满成功。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从事学习、生活和交往。
面向全体,照顾差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当个别学生在自我发展、课业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碰到心理障碍,感受到强烈的心理困扰时,或个别学生因心理障碍困扰而出现行为偏差倾向时,就需要学校专门的咨询人员进行咨询和指导。
如何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成熟,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他们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
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坚持的原则:
1. 目标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围绕这些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人格培养、情绪情感训练、自我觉察与认识、潜能开发、青春期人际交往训练等。除此,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心理测试、心理讲座、咨询辅导、课程安排、活动训练等各项工作。
2. 发展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我们注重“面向全体、注重发展”,选择具有普通意义和有代表性的主题内容,从而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促进”的功能。
3. 差异性原则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不仅有个体差异,还有年级差异。因此,我们在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遵循了差异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成了保证我校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前提。不同年级学生所讲内容不同,不同学生指导方法也不同。
4. 活动性原则
我们根据实践性和实用性的要求,在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我们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发挥活动的优势,注重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创造性地设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我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两方面内容:
1. 心理健康的维护
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具体包括:
(1)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的认识,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
(2)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
(3)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知道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
(4)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
(5)职业教育,即针对职高生毕业将走向就业的特点,讲述职业理想、就业技巧和职场心理调节,帮助学生建立就业信心,做好就业准备。
(6)心理咨询室。开放心理咨询室,面向学生个体或小组的咨询。心理咨询室有专任教师负责并有专门的工作计划,有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心理咨询室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咨询的要求,还要符合中学生的特点,让学生一进门便能感到轻松,有利于咨询的开展。
(7)个案分析。以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告之和不告之两种方式进行研究。采用跟踪研究,合作研究的方式进行。
(8)心理信箱。学生书面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均可投入心理信箱,由心理辅导教师作出解释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9)校报宣传。利用校报的形式,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同时为展示我校师生风采提供一个平台。
2.
指导中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指导中学生学习有效的自我心理调节方法:
(1)学会放松。让学生知道紧张时正常的心理反应,可以通过想象、转
移注意力、调整呼吸、参加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等方式调节心态,放
松心情。
(2)建立心理支持体系。让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
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
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电话等。
(3)学会合理宣泄。让学生知道心里有不良情绪是要学会合理宣泄,不要郁积在心里。宣泄的方法有:学习写日记或周记,中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心里的不良情绪用文字描述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允许。中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面对自己与他人。
如何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学校又是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所以,学校不但是文化教育的场所,还应重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本文重点从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展开,论述在学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个学生如果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反之,如果学生经常处于心理不平衡状态,则会造成心理障碍或导致不良的心理健康状态。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社会对人的影响是处处存在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民族传统、宗教信仰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特别是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滋长,例如:一些黄色、淫秽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加剧了青少年性的需要与社会规范的矛盾;社会上"金钱第一"所触发的"读书无用"的影响,加剧了青少年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那些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能力的学生误入歧途,心理失去平衡产生一些诸如青春期或人际关系方面水问题。如有一学生父母在港经商,从小缺少心理的关爱,只重视物质的满足,结果形成其孤僻、内向、冷傲的性格,后来因为某些事情,一时想不开,结果跳楼自杀。
(二)家庭因素:家庭的结构、气氛及父母的管教方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正常的家庭结构有利于学生维持一种顺畅、和谐的状态,家庭中如果缺少一方或父母双亡则会使学生经常性地产生失落感,家庭气氛对学生的心理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民主型的和睦相处的家庭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不能进行正常的交流,造成学生孤僻、专横的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青少年在心理上造成的伤害会更大。另外,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不同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父母对于女是娇生惯养的,这种学生必然缺少自立、自理的能力,难于应付挫折,遇到挫折、经受压力(诸如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都可能会产生心经问题。
(三)学校因素: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因而,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逃级匝鸹淖饔茫=逃卸匝睦斫】档挠跋焓嵌喾矫娴模?/SPAN
l、学生的教育结构、指导思想正确与否而带来的影响。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绝大部分普通中学,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是为考试(高考)而准备的,而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毕业之后将在临就业的大问题。因此,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升学无望而产生厌学、逃学、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等。
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正确与否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很重要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学校中分重点班、普通班;考试过分重视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规律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这样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智力高度紧张的形态之中,导致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等行为与习惯。
2、学习压力的影响作用。
我国目前的中小学中,教师力求高分、家长望于成龙,因此拼命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采用了一系列措施强化学习,教师高难度教学、学生分数排位等,使学生无休止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等不平衡状态中。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调查,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他们在学校终日惶惶不安,考试焦虑症、考试神经症、恐学症随之出现。
3、师生、生生关系的和谐与否带来的影响。
在一所学校中,如果教师对学生信任、不理解、动辄对学生施以体罚,必然会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使他们产生对抗心理。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护。如果教师缺少耐心、理解与爱心,不能给予学生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会失望。据一项调查中发现:67.1%的学生在教师面前难以表达心中的想法,58、7%的学生认为教师不是很关心自己,47.l%的学生认为教师一点也不关心自己。而学生又无力摆脱这现状,必然会使学生有一种压抑感、对未来失去信心,消极情绪产生。
小学时除了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但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如果同学关系不融洽,也容易使其产生孤独感。
(四)自身因素;学生的某些因素如外貌、能力、习惯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对其心理健康会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其外貌、能力处于较优的位置,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满意、愉快,容易促进其心理健康:反之,相貌较差、能力较低、有生理缺陷或不良习惯的学生,往往会感到自卑、焦滤,从而导致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近年来广州市一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收到近千封表示想自杀的中小学生的来信,其中60%以上是因为有某些生理缺陷或外貌、能力不佳而产生这一种念头的。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了那些最成功、也最健康的科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发现他们具有不少共同的特征。其中一项重要特征就是:心理更健康的人会有更多"高峰体验"。所谓"高峰体验",指的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文艺欣赏或投身大自然时,感受到一种非常奇妙、着迷、忘记自我而与外部世界题为一体的体验,此时情绪饱满、高涨。这种高峰体验往住难名其状。马斯洛认为,心理更健康的人更有自主性,更有相对的独立性。
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表示,学校要:"通过多中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一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重视,在中小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当今教育提出的挑战,因为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化、思想的多元化,对教育的影响因素也更为繁杂,教育如果不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实现规定的教育的或培养目标。因此,教育应提倡民主、重视教学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顺应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专门措施预防、克服学生的心理偏差,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也是我们现在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因为心理素质不仅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内容,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后教育的归宿。"例如,对于德有工作,我国的有识之士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成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生的一些不良品德、行为问题往往是在心态不健康的情况下发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不良行为本身就有心理问题,所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必将会推动德育工作的顺利展开,而且,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1995年1月杭州大学教育系在采用我国较常用的《中小学生气质量表》、《SCL--自评量表》、《瑞文联合型智力测验》等测试工具对浙江省武义导实验中学初中四个实验班和控制班进行心理测试发现:学业成绩与智力有一定关系,与心理健康中人际敏感、焦虑程度相关显著。
有些专家指出维护人的心理健康应划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预防。指在学生未出现心理问题之前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提高其心理素质,培养其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减少或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是心理咨询,侧重于出现问题后的咨询。是被咨询者的理问题的人的一种自我要求。
三是心理治疗,侧重于出观问题后的治疗。通过咨询了解其心理疾患,排除其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心理康复。
针对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笔者认为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优雅环境,采取科学有效除政育手段,这比出现问题再矫正好的多,而出现问题再矫正无疑是走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是一种,"亡羊补牢"式的教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未雨绸缎"式的教育。应该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全面的培养和提高。从健康的角度讲,心理健康教育如同是一个正常的人进行体育锻炼,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当放这其中也包含了预防疾病。
如何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建立一个优雅的环境。
学校应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文化氛围其中包括:
1、静态的校园文化环境,如校容、校貌、各种设施、设备等会对学生产生-定的影响。可以发展校园文化(走廊文化,班级文化等),建设"花园"式的校园,布置干净、整洁、阳光充足、空气畅通、赏心悦目的教室等,使学生生活在一种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中。
2、动态的校园文化环境,如校风、班风等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以往教师的传统做法,如低估学生自主、自理、自立的能力:事无巨细,包办代理;凭个人意志制定班级措施、计划:偏爱成绩好的学生,歧视成绩差的学生等都严重影响了良好班风的形成,也在无形中导致了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教师应像对待自己孩子般照顾学生,做学生的"忘年交",真诚地与他们沟通、交流,以高尚的人格来感化学生。以民主治班,师生平等交往,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班级管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宽松的班级氛围:利用晨会、班会、夕会、上课等时间引导集体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重在引导而非灌输,通过少先队活动、团队活动、墙报、黑板报等途径维护、促进舆论的健康发展:在适当的时候带领学生春游、秋游、登山、野炊和假日活动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到知识,又可以沟通师生心灵,在轻松的气氛中拉近师生的距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
这样动静结合,创造一种和谐、向上的群体心理氛围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氛围之中,促进学生在心理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群、合作精神。要让学生在互敬互爱的班级气氛形成合群与合作的品格。
(二)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以教学为主,因此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途径。所谓"渗透",并不是把心理健康的概念生硬地加进去,而是结合各学科教学,运用一些技巧,有意识但又"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由教学活动的本质特点决定的,课堂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能力;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其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人格。而人的心理素质则是人格的重要内容和集中表现,只有当人的心理素质得到提和人的心理潜力得到开发时,人的个性才会丰富、才能够展现。而且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主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和先导,马克思在论述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时,明确提出人的心理素质在内?quot;精神"的发展。
而且,作为课堂教学本身,它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上,还表现在良好的心理品质(兴趣、爱好、性格、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和社会心理品质(即情感、交往、处事等)的培养与熏陶上。因而它对学生的影响可分为潜在的和显在的,潜在的如学习成绩的提高、学习热情的高涨;显在的如学生人格的升华、为人处事能力的提高等。而前者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通过课堂教学,把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中,生动、活泼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做易于让学生接受,但同时也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更多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了更强烈的学习兴趣,对自己更有信心,更事想像力、创造力,更愿意和他人交往,更喜欢热爱自己的班级时,学习成绩的提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且学生也会更?quot;后劲儿"。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首先本身要做到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教学时代,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仍然是很大的,有时随便的一句话,在成人看来是很普通的。就有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如果不及时的加以引导和疏通,就有可能发展成为心理疾患。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要掌握心理健康的常识,而目前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流于形式,许多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不能自觉的运用理学和教育学的有关知识来帮助学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有的学校拿校医来充当,有些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仍然以教育者的身份自处,学生心理紧张,不敢与其交谈、接近,这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就大打折扣。因此,广泛地展开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
(三)在小学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理论部分,三要是心理卫生与健康的理论常识,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常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提高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另一部分可设为实际训练操作部分,这也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实际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让他们掌握一些转移情绪、渲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做到防患于未然。
目前,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种课程化的倾向,有些学校认为开设了一门心理卫生课便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孰不知这只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途径而并非唯一途径:有些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向学生传授大量的心理学的死知识,甚至让学生死记一些名词、条条以备考查,孰不知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应是生活经验经验型的,而不是知识传授型的,更不是又仅通过记住一些死知识而解决问题的,对学生进行考查更是荒谬至极。这种倾向应该是学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避免的,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并辐之适当地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问题的有关活动。
(四)设置心理咨询服务处和心理咨询信箱。
这也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虽然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重在预防,但我们也必须正视实际中已存在了不少的学生有很严重的心理问题。浙江的9岁男孩徐键,北京的13岁女孩袁鑫,都是连年以三好学生,都由于心理素质的脆弱,一个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个自杀未成而将永远为躺在床上;而且当代学生的心理自我保健意识增强,学生们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门,致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进行心理咨询。据上海青少年心理门诊部的反映:近年来高中生独自来过厅心理咨询的已经很常见,这类就诊者己达20%,这说明当代学生对心理咨询有着强烈护心理需求。
设置心理咨询信箱,对于一些不善于面对面交谈的学生很方便;或者有些学生有某些文题羞于表达,有些学生碍于颜面。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可以方便这部分学生,让他们的心理问题及时的得以发现,使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
(五)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其内容包括智商鉴定的分数、非智力因素的测查(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学习热情、学习方法、师生、朋友关系等)、气质类型的调查、人格障碍的调查等。这些情况都应以档案的形式保存,以备将来资料的查找,方案研究及对学生进行帮助教育之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重在预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当然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且三者的努力方向应一致,这样才会对学生起较大的作用,如果三者的努力方向不一致,则会削减这冲作用。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看:三者的努力方向一致,使个体形成统一的人格;三者的努力方向不一致,可能会导致学生形成分裂的人格。例如有一个学生捡到钱,还给失主,老师表扬他是一个拾金不昧的好孩子,而家长却骂他是个笨蛋,他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久而久之,造成人格分裂。
因此,在学校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班级定期组织心理活动辅导课程。学校建立个别辅导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安徽寿县中小学校创新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
一、谈话法
谈话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心理辅导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它要求教师通过谈话,运用心理学知识和原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谈话法是一种需要进行训练和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专业技能。谈话可以是个别的咨询面谈,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这种方法常用于班主任工作和心理咨询中。
二、咨询面谈
咨询面谈的基本任务是在良好的咨询关系中,澄清来访学生的真正问题,进而找到适当的改变现状的途径和方法。咨询面谈首先要了解学生面临的问题是什么,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与来访学生建立恰当的关系,使他们感到安全、可信、可靠、受尊重和被理解。在面谈中,咨询人员要学会倾听,给来访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叙述自己所碰到的问题和困扰,让他感到咨询人员的耐心和对自己的尊重。
三、建立心理档案
建立心理档案是向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家长提供全面了解学生的数据,包括智力、能力倾向、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特长、职业倾向、心理健康水平等。参考这些数据,就可以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并可预防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发生事故。学生也可通过心理档案更好地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挖掘自身的心理潜能,弥补不足之处。
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是件很严肃的工作,要求建档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道德;对建档对象要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态度,遵循心理诊断和心理测量的有关原则,如学生心理档案不许扩散,不许滥用,不得侵犯个人隐私,更不可作为用来批评、衡量学生的依据。
心理档案的内容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情况来定,比较常用的内容有气质、个性、智力、学习动机、学习适应性、学习能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我认识、生活、社会适应能力等。选择好档案内容后,很重要的是实施,要保证实施过程的标准化。最后,要用好档案,确保使用规范化。心理档案资料的收集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常用的有观察法、自述法、谈话法和测验法等。测验法采用的应是标准化的、合理的测验量表。
四、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需要创设某种特定情境和题材,让学生扮演某种角色,练习某种行为方式,身临其境地去体验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如对一些攻击性强的学生,让他们扮演挨打者,让他们体验被人欺负的滋味,从而减少其欺负弱小同学的行为。角色扮演是一种生动、活泼、有吸引力的方法,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创造角色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角色扮演中主要担当组织者,任务是安排角色扮演者和剧情等。
五、班级、小组讨论
这种方法是组织小组或全班学生针对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讨论中,教师担任主持人的角色,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讨论的目的是使学生明辨事理。在讨论中,教师要注意把握讨论的方向和主题。
六、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家长转变观念,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孩子、教育孩子、言传身教,为孩子营造一个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积极配合,才能最终达到学生心理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如何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注重兴趣培养,增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结合学生的特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都能在课外活动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在活动中时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活动中,要充分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引导爱好美术的学生积极参加美术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引导爱好音乐的学生积极参加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乐观向上态度,陶冶情操;引导有体育特长的学生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力等。利用学生爱好开展课外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还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乐意参加群体交往,增强合作意识,也能使心胸狭窄的学生学会宽容,开阔心境,理解别人,并进行情绪上的自我疏导,不致于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
二、广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校内广播、校刊、板报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开展各类宣传活动,通过知识竞赛、论文征集、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心理运动会等多种形式,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专题讲座
针对班机出现得共性问题,开展主题讲座。这可以很好的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每次讲座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合适的专题内容进行。如:新生环境适应讲座、期末考试前怎样克服考试焦虑讲座,适时为他们解开心结。
四、游戏明理
爱做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通过游戏学会表露自己,学会与伙伴共同商议、承担责任,学会互相帮助,分享成功的喜悦,游戏也能使学生自发地、自然地将自己的心理感受与问题充分表现出来,并获得情绪上的松弛,最终认识自我,学会控制自我。游戏法特别适合年龄小的学生。
五、行为练习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强调行为训练。如果只停留在说教,或灌输理论知识,而不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那么是收不到多少实效的。学生的心理素质要物化为行为习惯和行为能力。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行为能力是其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如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我们经常讲的“五爱”、“五心”、“五自”教育,以及要求学生树立勤奋严谨的学习态度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自学、表达、操作和创造能力等等,这都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表现。所谓“教育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足以说明心理品质在人培养中的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在人的成长和成长过程 中的各个方面,能指导学生做人、求知、生活和交友,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动机,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对学 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能力,有制约和调节作用。要让学生对已学习过的行为及技能进行反复的练习,加深对这些行为及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六、结合班级管理渗透心理辅导
利用班会、团队活动时间,为学生开设专项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引导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情绪、主动负责、学会尊重、善于自制、提高耐挫力、开拓进取等方面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自我观念,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和谐发展。班主任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矫正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一是建立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倡导互帮互学、互相关爱的活动,让学生相互深入全面的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鼓舞其勇气,对困难挫折都能勇敢面对,对他人理解、尊重、宽容,在集体中做一个受欢迎的角色。二是创设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寓教于乐。组织教师利用学校各种活动,主题班队会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观看他们喜爱的影视片,推荐健康书籍,讲故事,谈理想,说未来,选取一些社会角色作模拟表演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角色心理,把远大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学习结合起来,达到了自己克服缺点,自我完善个性的目的。
七、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继承中华美德。
例如:以“承先烈遗志,做中华少年”为主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根据我校实际,认真制定此主题的活动方案。组织 “与英雄人物谈心得”征文等活动,使学生逐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主人翁责任感提升自己的爱国情感,同时学校还要通过广播、宣传栏、板报等宣传阵地向广大师生进一步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从而达到激发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目的;开展“迎奥运,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文明素养。本学期开展“行有规,做有矩”礼仪教育传承中华美德活动; 结合“三八”妇女节对学生进行“孝父母,尊师长”教育,组织学生了解父母、老师的辛劳等。
八、日常教育
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根据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又要根据每个月的工作重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结合“三八”妇女节开展“孝父母,尊师长”活动,结合学雷锋日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结合“迎奥运,文明礼仪伴我行”开展“言有规,行有矩”礼仪宣传活动,“承先烈遗志,做中华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红五月歌咏比赛,庆六一活动等。
九、积极开展课外“谈心”活动。
及时沟通,耐心说理,矫错于无形,防患于未然,使学生业已形成的健康心理进一步得到强化。
由于学生心理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特殊过程,经常会出现一些波动。实践告诉我们,健康心理的形成源自于学生心理得到积极而及时的疏导之时。当学生逾越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时,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心理的波动,出现心理问题。特级教师魏书生说过:“学生内心深处都有老师的助手。”因此与学生谈心并真诚地给予引导是形成健康心理的必要而有效的途径。在课外“谈心”活动时,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真诚地与其沟通,激发他们内心潜在的自我教育这一“助手的力量”,耐心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比如,学生在相处时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形成矛盾。教师可采用课外同时找双方谈心的方式,和他们一起找出矛盾或症结所在,共同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我感觉到课外的每一次谈心都是一次心灵的碰撞,也是一次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更是健康心理的形成得到巩固与强化的时候。
总之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创建良好的班集体,营造和谐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塑造良好个性、培养高尚的品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健全身心的良好途径。是值得我们教者说推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