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最近新闻 > 正文

最近新闻

明年定调经济数据(中央定调明年经济)

hacker2022-07-13 17:18:44最近新闻74
本文目录一览:1、中央定调下半年中国经济释放6大重磅信号2、

本文目录一览:

中央定调下半年中国经济 释放6大重磅信号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7月31日电(记者 李金磊)下半年中国经济怎么干?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其中,有一些表述释放的信号,意义不寻常。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

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财政部数据显示,2021年1-6月发行专项债券17308亿元。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中新网记者表示,从目前执行进度来看,落后于过去几年。预计未来几个月将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从而发挥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

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

会议要求,要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

中汽协数据显示,1-6月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120.6万辆,同比增长201.5%。同时,今年新能源概念股的涨幅在各行业中居于前列。

此次会议提出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这对于新能源汽车无疑是大利好。市场预期会有更多支持政策出台,风头正劲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愈加看好。

资料图:房地产楼盘。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再次重申“房住不炒”

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发展租赁住房,落实用地、税收等支持政策。

近期,房产调控动作频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住建部等8部门联合发文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住建部约谈银川、徐州、金华、泉州、惠州5个城市……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可见“房住不炒”绝不是口号,中央最近针对房地产的政策明显多发,而且力度不断升级,这也代表了房地产调控政策在下半年继续从严的取向。

资料图:老师带领孩子们在教室内游戏。中新社记者 张远 摄

落实“三孩”生育政策

会议提出,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完善生育、养育、教育等政策配套。

眼下,从部门到地方,一揽子生育支持措施正在或即将落地。近期,国家医保局发文要求及时给付三孩生育津贴;国家卫健委提出六大重点任务,确保三孩生育政策落地见效;四川攀枝花成中国首个发育儿补贴金城市,二孩三孩每孩每月发500元……

国家发改委近日也发布解读文章称,养育和教育的压力直接导致青年群体“望而生畏”,不婚族、丁克族数量直线上升,甚至导致“躺平”思想流行,严重影响了社会发展创新活力,亟需加以扭转。

完善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

会议提出,要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落实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完善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

针对企业境外上市的问题,监管部门近期也释放不少信号。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近期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对企业选择上市地持开放态度。将切实处理好开放与安全的关系,企业赴境外上市的前提,是要符合境内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

国家网信办也发布《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要求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

纠正运动式“减碳”

会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现实中,一些地方为完成降能耗指标,会采取比较激进的措施,影响到经济稳定恢复和产业链稳定。

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这些关键词释放了一个信号:减碳要有序平稳,避免盲目激进。

明年中国的经济形势怎么样?

在过去的几个月,CPI数据重归“1时代”,通缩观点盛行;PPI持续负增长,经济相对疲软;资本市场异常活跃,高层风险提示不断;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计划浮出水面,中国版“QE”传言再起……中国经济形势到底如何?经济新常态下究竟面临怎样复杂局面?看完此文你就明白了。

一、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2015年一季度,尽管GDP增速放缓至7.0%,但细读数据不难看到,国民经济结构在分化调整中已然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服务业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态势十分明显。

2013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6.9%,这个数据在2014年提高到48.2%,今年一季度已经达到了51.6%。从发展趋势看,随着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主体的继续孕育成长,服务业发展水平将进一步提升。3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7%,虽然环比小幅下降0.2个百分点,但仍高于荣枯线3.7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仍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趋势。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升级类商品销售明显快于一般类消费品,旅游文化等新产业快速发展,与互联网相关的新业态继续高速扩张,也进一步表明当前服务业市场发展势头良好,市场积极因素正在释放。

此外,从投资指标看,一季度,全社会投资同比增长13.5%,但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4.7%,快于第二产业11.0%的投资增速。第三产业投资增速进一步加快,将为未来服务业的发展注入更强有力的动力。

二、市场活力持续增强

2015年,我国继续大力推进简政放权,着力改革商事制度,市场活力持续增强。一季度,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272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4.3%;注册资本(金)5.2万亿元,增长78.3%;其中新登记企业84.4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38.4%,注册资本(金)4.8万亿元,增长90.6%,显示了改革的巨大威力和市场的无限潜力,也表明社会投资创业的热情和信心依然高涨。

这些创业者就是中国经济肌理中最新鲜的细胞,他们用自身的跳动增强了中国经济的脉搏,书写着个人和国家的速度与激情。

再过10年、20年,这波创业的年轻人会成长为中坚力量。不管他们是成长为成功的企业家还是转到其他行业,这段创业经历留下的创业精神、创新思维将影响他们一生,进而带动全社会,让中国真正具有创新型国家的气质。

三、农业生产持续向好

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显示,在粮食生产连续两年跨上1.2万亿斤台阶、农民收入增幅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之后,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势头依然不减。

农业的好形势也为管理通胀预期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CPI指标的三分之一以上由食品价格决定,农产品(000061,股吧)又是食品的主要来源。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2142亿斤,主要农产品库存充裕,有的达到历史高点。总体看,粮价、猪价、菜价等主要农产品价格维持在合理区间。

四、资本市场持续活跃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持续活跃。一季度,A股市场成交不仅刷新了季度历史数据,达到41.8万亿元,夺得全球第三,而且还一举坐上了IPO新股市场全球冠军的位子。

回看一季度的A股,可圈可点之处颇多。最大的看点莫过于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大增。数据显示,一季度A股市场共有70家企业IPO,较2014年同期的48家上升了46%,融资额由2014年同期的335亿元升至483亿元,上升44%,创下了A股融资额新高。而且,由于市场资金充沛,A股IPO100%获得超额认购。据统计,一季度有86%的新股认购倍数都超过了100倍。今年一季度,A股融资规模已经达到2334.79亿元。

直接融资量能的提高与今年A股市场的走强密不可分。截至4月27日,A股累计上涨达到39.96%。按最新的收盘点位计算,A股市值规模超过53万亿元,比2007年10月16日上证综指达到顶峰6124.04点时的35.54万亿元有显著提升。A股日益扩大的直接融资平台,对改变我国金融结构不合理现状和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例都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个看点是A股为中国百姓带来了投资的财富效应。数字显示,一季度新增股票账户同比增长433%,达到795万多户;从持股看,90%以上账户持股市值50万元以下;市场交易金额中,自然人投资者占到八成以上。

此轮牛市被众多业内人士视为必然,其长度甚至有望覆盖中国经济转型的全过程。“这轮牛市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大牛市,包括主板、创业板、三板、OTC甚至港股,通过发展直接融资来解决经济问题,推动经济转型和改革。我们正处于股权投资大繁荣的时代。”兴业证券(601377,股吧)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忆东说。

如此而言,A股走牛乃众望所归。专家认为,A股有望在经济转型的红利集中释放年代,在货币政策趋向宽松的大背景下,走得更远、更牛气。

五、高新产业快速成长

今年一季度,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装备制造业增长7.7%,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5.0个和1.3个百分点,高新产业加快发展的态势更加明显。

过去5年,中国工业企业在研发设计方面应用数字化工具的普及率达54%,每年保持4%的增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生产线上用数控比重达到30%,年均增长也达4%。全局战略部署与企业转型内需叠加,点燃了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引擎。

智能制造产业能够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须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310328,基金吧),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释放智能制造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潜力,以促进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

六、新型消费红红火火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6%。其中,网络零售保持强劲势头,一季度全国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4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8.9%,对社会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7.1%。

随着相关进口保税、清关政策的改善,跨境电商迎来快速发展阶段,方便国内消费者在国内网站直接采购海外商品。跨境电商作为电商的最后一片蓝海,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上升,有望在今年快速爆发。他们的海购项目也将加大投入,打通海外采购的关键环节。

七、外商投资环境更加开放宽松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吸收外资1280亿美元,首次成为世界最大的外资流入国。实际上,中国吸引外资规模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已经连续23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今年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861家,同比增长22.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14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3%(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由此可见,我国投资环境的综合优势依然突出,吸收外资的综合竞争力依然较强。其中,服务业利用外资高增长是主因,一季度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215.9亿美元,同比增长24.1%,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61.9%。

尽管我国吸收外资保持高速增长,但仍有“外资撤离潮”这样的说法出现。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分析称,这跟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外商投资的投向结构发生变化有关系。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我国服务业吸收外资占比从2001年的24%,提高至2014年的55.4%,同时制造业利用新增外资的规模和比重持续下降,而原有的一些制造业外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的业务进行了一些调整,这实际并不能支撑“外资撤离潮”的说法。

八、分配结构改善 收入稳定增长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9.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这意味着尽管宏观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城乡居民收入保持稳步增长,并继续跑赢GDP增速。这一平稳开局,也为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与就业状况总体上较为稳定有关。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一季度,我国城镇新增就业320万。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一季度,我国调查失业率大概在5.1%左右,总体比较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收入分配结构也在持续改善,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速继续快于城镇,城乡居民的收入倍差也在下降。一季度,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是2.61,比去年同期缩小0.05。

九、构建“三大支撑带”区域发展新格局

今年以来,我国区域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备受关注的“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等全面布局,区域经济发展步入稳步推进、务实发展的新阶段。

一年多来,中央不断加强互联互通建设,通过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设立丝路基金和亚投行等举措,广泛开展经贸合作,扎实推进中巴经济走廊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以点带面、从线到片,全方位推进沿线国家双边、多边和区域次区域合作,“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可喜进展。

目前,长江经济带沿线12个海关已全部启动区域通关一体化,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产业有序转移及区域大市场构建,有望让长江经济带真正“通”起来、“亮”起来、“活”起来。

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各项工作已进入集中攻坚、重点突破、全面落实的关键阶段,将着力在交通、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3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发挥重大项目对稳增长和协同发展的关键作用。据统计,仅北京中关村(000931,股吧)地区就有869家企业在河北、天津两地设立分支机构1532家。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刘苏社表示,我国区域发展的“三大支撑带”已端倪初见,对于探索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方位开放合作新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

十、更多“获得感” 更密“安全网”

一季度数据显示,我国社保扩面征缴总体形势稳定,社保待遇水平稳步提高。进入2015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提高10%,实现连续第十一年增加。在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仍然连续较大幅度提高,不仅远远跑赢了CPI,也跑赢了GDP。

与此同时,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70元,这是我国首次统一提高全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截至4月底,这一政策已有一半以上地区落实到位,改革成果越来越多地惠及广大群众。

在逐步建立统一的全国城乡保障体系的同时,社保制度建设则向着公平方向迈出新步伐。随着《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的出台,养老并轨改革继续稳步推进。有30个省份出台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意见。而居民大病保险的全面启动实施和医保支付方式的深化改革,有望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

政治局会议定调明年楼市,“良性循环”目标提振行业信心

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2年经济工作。此次会议明确,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在今年房地产行业面临深度调整,楼市步入“寒冬”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此次会议的定调显得更为重要,对行业发展来说更具有指示性意义。首先,会议提出“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明确地对外传递了稳楼市的积极信号;不仅如此,“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这一说法被首次提出,这是基于目前房地产行业形势的判断和考量,为明年房地产行业发展提出清晰目标。

“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这一说法被首次提出,为明年房地产行业发展指明方向。图片来源/IC photo

“支持”释放积极意义,信贷政策或加速转向

在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看来,“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这样的表述,是对房地产给予明确支持的信号。

严跃进表示:“‘支持’一词已经有非常强的信号了,方向性很明确,是房地产市场的重大利好。既然提及了‘支持’,那么后续各类政策,包括土地政策、金融政策、购房政策、税费政策都应该给予支持,所以是一次全方位的有放松性质的政策表述。”

“这里的合理住房需求,可以理解为是刚需和改善型的购房需求,这和此前银保监会首提改善型购房需求的表述是类似的。”严跃进补充表示。

12月3日,银保监会在答记者问时也明确表示,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重点满足首套房、改善性住房按揭需求,合理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并购贷款,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支持力度,促进房地产行业和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事实上,自今年下半年以来,央行、银保监会等部门率先发声,对外释放积极信号,引导金融机构满足房企、个人购房者的合理信贷需求,防范金融机构出现对涉房贷款“一刀切”,这种做法即是对“合理住房需求”的支持。

而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以“支持”二字定调明年楼市,也意味着房地产行业“至暗时刻”或将过去。在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看来,政治局会议提出“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标志着前期高压紧缩的调控政策拐点确定,结合本次降准释放流动性,将对房地产市场带来利好。

“在前一轮调控之下,市场上部分合理住房需求也受到抑制。在限贷政策下,尤其是低总价刚需群体受到的影响最大,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获得贷款,贷款成本也在上升,低总价二手房交易量下降得更加明显。同时,由于各地实行严格的认房认贷政策,也抑制了改善型换房需求的释放。预计未来在首次购房和改善性换房方面会有更好的政策支持。”许小乐分析称。

此外,保障性住房作为解决住房问题的办法之一,仍然是明年政府将力推的重要工作。根据住建部披露的数据,今年,全国40个正在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城市,计划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93.6万套,今年1-9月,已开工72万套,占全年计划的76.9%,完成投资775亿元。由此估算,2021年全国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总投资额将超过1000亿元。

首提“良性循环”发展目标,防范行业整体风险

除了支持合理的住房需求外,此次会议还首次提出房地产行业“良性循环”的发展目标。

严跃进表示:“过去,讲房地产政策,主要是以‘平稳健康发展’目标,而此次增加了一个新目标,即良性循环。这也说明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循环很关键,市场下行会引起房企的爆雷风险,房企的风险会转嫁到购房者身上,购房者遇到风险了又会对购房产生畏缩心理,最终使得市场变为死水。此次提‘良性循环’,是对房地产产业链的一次重要表述 ,有非常强的信号意义。”

今年,恒大等房企的债务危机引发行业动荡。12月3日,银保监会和央行再次对恒大问题进行表态,重申恒大债务风险不会对我国银行业保险业的正常运行造成任何负面影响。

同时,银保监会也同时表示,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重点满足首套房、改善性住房按揭需求,合理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并购贷款,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支持力度,促进房地产行业和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这一表态对于当下正在陷入债务危机或者流动性紧张的房企显得至关重要。一方面,房企的融资环境将得到改善,开发贷款、并购贷款将逐步到位;另一方面,随着住房按揭贷款的逐步放开,房企的回款也将加速到位,加速自身造血能力的恢复。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合理住房需求被满足,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房企的经营逐步恢复平稳轨道。加之“三道红线”等监管政策的同步实施,房地产行业的泡沫也会逐步被挤出,房企主动降低杠杆后,房地产行业的风险会逐步控制,达到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的要求。

民间股王 宏皓:明年宏观政策基调或落定防通胀保增长

民间股王:明年有哪些问题将影响中国经济的走向?宏观政策的重点又会落在何处?时近岁尾,这两大悬疑是许多分析人士,特别是投资界的策略分析师们不得不考虑的重点。

明年货币政策将转向“稳健”,经济增长仍定“保八”,CPI容忍度上调至4%。

出于对打击通胀进一步收紧信贷的担忧,市场各方都在静待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宏观经济政策。

明年宏观政策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经济增长"保八"目标不变,在防通胀、调结构的要求下更加注重均衡发展,发生重大转向可能性较小,新增信贷规模下降虽已成定局,但幅度将小于市场预期,A股宏观面并不悲观。

针对备受关注的明年信贷增速,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昨日在上海称,“中国明年信贷增速保持在15%左右,就足以支持经济增长”。

对于明年的宏观调控基调,历时两年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有所调整。在经济增速回落“小周期”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的情况下,明年可认为是宏观调控的“敏感期”,相关政策可能会留有更多余地。

当前宏观调控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在很大程度上缘于经济数据“景气交叉”的状态。一方面,今年以来我国GDP季度增速逐季回落,尽管三季度以来工业增速、PMI等指标已企稳,但四季度乃至明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速仍可能下行。另一方面,7月以来物价涨势逐渐加快,明显增加了管理通胀预期的难度。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宏观调控“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四季度以来,央行重启加息并两次上调准备金率,国务院出台控物价“16条”,意味着“管理通胀预期”的重要性已有所提升。分析人士认为,11月我国CPI可能再创新高,短期来看物价上涨压力仍然存在,不排除中央将“管理通胀预期”甚至将管理通胀作为明年经济工作首要任务的可能性。

“保增长”和“控通胀”往往分别代表经济收缩期和经济扩张期的调控方向。从实际操作来看,管理通胀预期的同时往往会伤及实体经济增速。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一位负责人认为,除物价涨幅和经济增速“一上一下”外,类似的数据“背离”现象还可以概括为:PMI上升的同时发电量下降,CPI上升的同时M2下降等。这意味着,宏观调控既要控制物价持续上涨逐渐表现出来的通货膨胀势头,又要防止货币、信贷、投资和工业下降过快引发经济衰退,在经济和物价之间实现短期均衡。

货币政策可能适当调整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认为,最近央行的一系列政策信号表明银根正在抽紧,但目前的物价上涨趋势将不至于演变成大规模、全面的通胀,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基调可能不会转向。未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由现在的“双松”逐渐变为“一松一紧”。

在物价上涨压力之下,不少专家提出,已持续两年的“积极加适度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基调,应有所变化,但具体形式则尚未有共识。有学者认为,过于宽松的流动性是推升蔬菜、粮食等食品价格的重要原因,未来我国应有意识地回收流动性,货币政策明年回归正常化则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当前的物价上涨是劳动力成本、输入性通胀等因素推动的,即成本推动型上涨。单纯的反周期政策调节可能效果不明显,需要财政政策更多发挥结构调整及补贴中低收入群体的作用。

宏皓认为,明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可概括为“货币保增长,财政保稳定”。如果明年的GDP增长9%、物价上涨4%,考虑到经济转轨所需,广义货币供应增速应维持在17%左右,以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要。财政政策方面,继续大规模扩张的必要性不大,应在补贴中低收入群体等方面多下工夫。在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背景下,明年应该重点关注结构性的投资机会,可以预期新兴产业、区域振兴等主题性投资仍将保持一定热度。

2022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有哪些数据值得关注?

2022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值得关注的数据有下列这些。

一、消费品零售总额

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3423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5%,比2011年以来的平均水平低2.9个百分点,整体来看,疫情大范围扩散对消费的拖累较为显著。

消费增速偏弱的背后除了疫情带来消费场景的再度缺失外,相较于2020年的疫情冲击,2022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的持续低位增长也对消费产生拖累。疫情时代的消费下降、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低位的背后就连就业情况都不乐观。

二、失业率

根据数据报告,在2022年一季度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和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显著上升,分别从以前的5.5%和5.4%上升到5.8%和6%,基本上已经触及2020年代初的最差状况。

从结构上,失业人口主要是外来户籍人口和16-24岁人口的失业率较高。随着疫情的不断持续,对经济的拖累的持续时间也必将逐步拉长,不可否认的是,这也将对就业和收入的负面影响将愈加明显。

三、GDP增长

2022年中国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70178亿元,同比增长了4.8%。许多外国媒体都对这一消息表示惊喜,称中国今年一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预计。

尽管今年第一季度,中国面临着更加复杂、更加严峻的国际形势和频繁的国内疫情等多方面的挑战,但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复苏发展,经济运行总体稳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确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是保持一年的平稳增长仍然是一个好的环境,而且中国能够逐渐降低这种情况对经济的冲击。

2021中国经济数据你看懂了吗?看出了哪些信息?

以美元计算,2019年中国GDP为14.3万亿,2020年为14.7万亿。由于今年美元释放导致汇率下降,2021年中国GDP为17.7万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20%,超过3万亿美元——也就是差不多一个印度或者半个日本的GDP。中国的GDP占全球GDP的18%以上,日本、德国和印度远远落在后面。按照这个数字,中国人均GDP超过1.25万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将正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人均GDP高于中国的大概不到13亿人,全球近50亿人的人均GDP落后于中国。

被中国超越,不是从13亿到13.5亿,而是从13亿到27亿,确实有点压力。世界霸主美国2021年GDP尚未公布,但总体预测为22.9万亿美元,相比2020年的20.9万亿美元,同比增速将接近6%。201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1.4万亿美元。2019年至2021年,中美GDP比值分别为66.8%、70.3%和77.3%。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数字。在过去的两年里,没有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如此接近美国。

美国曾经的对手,日本的峰值接近美国的70%,苏联的峰值达到美国的60%(苏联的统计不可靠,这是参考数字),而德国的峰值达到美国的40%。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GDP构成非常干净,剔除了灰色GDP和虚增的服务业,这是制造业GDP的优势。如今,中国GDP仍在强劲增长,预计2030年GDP总量将超过美国。这将是一个伟大的成就,但并不是前所未有的,因为中国是世界GDP排行榜历史上最长的霸主。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青迟绅刃(2022-07-13 23:39:11)回复取消回复

    I数据重归“1时代”,通缩观点盛行;PPI持续负增长,经济相对疲软;资本市场异常活跃,高层风险提示不断;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计划浮出水面,中国版“QE”传言再起……中国经济形势到底如何?经济新常态下究竟面临怎样复杂局面?看完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