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日新闻 > 正文

明日新闻

中国煤炭矿业发展规划(煤炭开采今后的发展趋势)

hacker2022-07-17 22:14:55明日新闻90
本文目录一览: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总体思路及主要内容2、

本文目录一览: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总体思路及主要内容

1.4.1 总体框架

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勘查开发与保护布局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一是区域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布局;二是矿产资源重点调查评价区;三是重点、禁止、限制、鼓励勘查和开采分区;四是矿产资源勘查和开采规划区块;五是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区;六是矿业经济区(图1.11)。

图1.11 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勘查开发与保护布局总体框架图

1.4.1.1 区域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布局

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区域布局的目的是为贯彻落实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实现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在区域上的合理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持续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要对各经济区内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作出总体部署,突出战略性、宏观性与政策性。

《全国规划》重点对东、中、西、东北和海域等区域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总体部署。省级规划根据省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不同发展区域和资源分布特点等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区域布局。

1.4.1.2 矿产资源重点调查评价区

矿产资源重点调查评价区是指划定的工作程度总体较低、成矿条件有利、有资源潜力的区域,通过加强基础性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提高地质工作程度。

圈定重点矿产资源重点调查评价区的主要目的是为部署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提供科学依据,圈定找矿靶区和发现新的矿产地,拉动后续矿产资源勘查。

《全国规划》矿产资源重点调查评价区主要包括:84个能源矿产资源重点调查评价区和123个非能源矿产资源重点调查评价区。省级规划要在落实全国重点调查评价区的基础上,圈定省级矿产资源重点调查评价区。

1.4.1.3 重点、禁止、限制、鼓励勘查和开采区

科学划分重点、禁止、限制、鼓励勘查和开采区的目的是优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布局,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有效指导矿业权设置和整合。

(1)矿产资源勘查区

1)重点勘查区

重点勘查区是指在规划期内按照矿产资源供需关系、国家产业政策、相关规划要求,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成矿条件有利、找矿前景良好的地区划定的重点加强矿产资源勘查活动的区域。主要包括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勘查区。通过加强重要矿产资源的前期勘查,引导地质勘查基金和社会资金的投向,促进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

《全国规划》中的重点勘查区设置A、B两类规划区,A类区:勘查工作程度较高、勘查潜力大、但有一定勘查风险的地区。由中央和省两级地质勘查规划部门按规划进行统一部署,吸收多元投资开展工作;国家煤炭规划矿区,通过地质勘查基金安排,开展煤炭资源的普查和必要的详查;B类区:勘查潜力大或较大但外部条件等因素较差或勘查风险较大、商业性矿产勘查投资不活跃的地区。主要通过加强地质勘查基金的投入,为后续勘查降低风险,并形成一批国家后备勘查开发基地。

《全国规划》中重点勘查区主要包括:96个能源矿产重点勘查区和197个非能源重要矿产资源重点勘查区等。省级规划在落实全国重点勘查区的基础上,划定省级重点勘查区。

2)禁止勘查区

禁止勘查区是指在规划期内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特殊功能区等多种因素,划定的禁止开展矿产资源勘查活动的区域。通过划定禁止勘查区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与国家主体功能区对接协调;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对国家和省实行保护的矿产资源予以保护。

3)限制勘查区

限制勘查区是指在规划期内按照矿产资源供需关系、国家产业政策、相关规划要求,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对矿产资源勘查活动实行一定程度限制的区域。通过划定限制勘查区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调控探矿权总数,为探矿权设置和整合提供依据;在矿产资源勘查阶段对国家优势或具有地方特色的矿种进行保护。

4)鼓励勘查区

鼓励勘查区是指在规划期内按照矿产资源供需关系、国家产业政策、相关规划要求,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鼓励进行商业性矿产勘查活动的区域。通过划定鼓励勘查区鼓励开展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满足国家对急缺矿产资源的需求,缓解资源瓶颈约束,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矿产资源开采区

1)重点开采区

重点开采区是指在矿产资源比较集中的地区,为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过程的调控管理,在充分考虑区域内矿产资源特点、勘查程度、开发利用现状、矿山环境保护等因素及其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划定的进行重点规划和统筹安排的区域,以保障矿产资源有序开发和合理利用。通过划定重点开采区重点落实国家优化开发主体功能区域政策及国家产业政策,促进资源整合,优化矿山布局和矿山企业结构,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促进矿业有序开发,为矿业经济区的建立提供资源储量保障。

2)禁止开采区

禁止开采区是指在规划期内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经济社会发展及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或国家特殊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安全、环境等多种因素,不得进行矿产资源开采的区域。通过划定禁止开采区重点落实国家禁止开采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及国家产业政策,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对国家、省(区、市)规定的予以保护的矿种进行保护。

3)限制开采区

限制开采区是指在规划期内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经济社会发展及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或国家特殊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安全、环境等多种因素,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实行一定限制的区域。通过划定限制开采规划区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保护国家、省(区、市)实行保护性限量开采的矿种;控制采矿权总数及矿产资源开采总量,促进资源整合,优化矿业企业结构与空间布局,节约与集约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4)鼓励开采区

鼓励开采区是指在规划期内按照矿产资源供需关系、国家产业政策、相关规划要求,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鼓励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区域。通过划定鼓励开采区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满足相关规划的要求;促进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对国家和省(区、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1.4.1.4 矿产资源勘查和开采规划区块

规划区块是指为实现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合理布局,按照科学布局、优化结构、规模开发的要求,充分考虑矿产资源赋存特点、勘查程度、储量规模、开发利用现状、经济技术条件和矿山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划分出的指导矿业权合理设置的空间单元。

划分矿产资源勘查和开采规划区块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细化规划的空间布局,合理有效地指导矿业权设置,更好地规范和整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促进矿产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按照矿产资源规划的目标和主要任务,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规划区块划分为勘查规划区块和开采规划区块。

1.4.1.5 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区

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区是指为开展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提供依据,根据矿山环境影响评估分区结果,结合矿山环境发展变化趋势分析,综合考虑矿山环境问题对人居环境、工农业生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按照区内相似,区间相异的原则,划分出不同等级的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区域。具体划分重点保护区和重点治理区。

科学划定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区具有如下重要意义:一是落实矿产资源规划禁止开采区的各项措施,强化矿山环境保护,加强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遗迹(地质公园)等各类保护区的保护;二是统筹安排部署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程,促进人居环境改善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是通过防灾减灾工作,确保当地居民生活安定、工农业生产正常有序。

1.4.1.6 矿业经济区

矿业经济区是指根据不同区域的矿业发展潜力(包括资源条件)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区域分工与协调发展的原则划定的具有特定主体功能的规划区域。

建立矿业经济区目的是为推进优势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发利用,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主要依据有矿产资源的潜力、开发情况、矿业总体水平及重要基础设施等。

矿业经济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充分发挥矿业中心区域的强大市场辐射与协调作用,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二是充分释放各层次矿业经济区的区位、资源、市场等比较优势,实现矿产资源供求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的相对均衡,有利于区域矿产资源供给的安全性和资源集约程度与综合利用水平的提高,促进区域协调与合理分工,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

1.4.2 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布局总体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根据第二轮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布局总体框架,确定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勘查开发与保护布局总体思路(图1.12)。

本专题主要对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开采规划分区、开采规划区块、矿业经济区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中国矿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未来一百年之内挖完,之后资源价格飙升,于是有利可图就什么都不是问题了,多的是人有多得是的手段得到需要的东西,比如降低品味开采,再比如各种提炼技术,再比如什么新技术能替换以前依赖的资源。有商业利益就会有人去做,只是照中国这样的教育制度下去第一个做出来的是不是中国人就不好说了。

顺便,妈的,我要找的资料怎么都找不到。

我国煤炭产业的历史发展

(1)古代煤炭产业的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的国家。流传久远的神话传说充分说明,我国很早就已发现和利用煤炭。

1973年10月在沈阳“新乐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97块煤精雕刻制品和煤块,经鉴定为抚顺煤田西部本层煤,“新乐遗址”出土文物属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这说明我国抚顺煤田早在距今6800—7200年以前就被发现和利用了。1938年有抚顺还发现过一处距今2000多年前汉代居民点遗址燃煤的遗迹。

从汉代开始,煤炭已经用于冶铁过程中。西汉时期,开始采煤炼铁;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煤炭的开采和使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晋代以及南北朝时期,江西高安、新疆库车和山西大同等地区煤炭开发比较突出。

隋文帝初年,煤炭就成了宫廷中的重要燃料。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炼丹家清虚子发明了黑火药,使采矿业进入了爆破开采的时代。从唐代开始,我国煤炭开发利用的知识逐渐传播到国外,在一些外国著作中,记述了中国人民利用煤炭的情况,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象征。

宋代的煤炭开发利用以现今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等地最为突出。在宋代,我国人民就已经利用焦炭,炼焦技术已臻成熟。

元代,在全国统一之后,以蒙古贵族为首的统治集团为了巩固统治,大力发展生产,注重矿业。特别是都城大都(今北京)的西山地区,采煤业发展较为普遍,成为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

明代,我国煤炭开发利用得到了比较明显的发展。当时煤炭业不仅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有了普遍进步,且在江西、安徽、四川、云南等地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发展。

清代的采煤业,在明代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清初到道光,历代统治者对煤炭生产都是比较重视,并对煤炭开发采取扶植措施。由于各级官府对煤炭开发比较重视,加上社会的迫切需要和各地人民的辛勤劳动,从而使清代采煤业有了普遍的发展,尤其是在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出现了我国古代煤炭开发史上的又一个高潮。

(2)近代煤炭产业的发展

中国正式建成的第一个近代煤矿是台湾基隆煤矿。至1895年为止,各地开办了十几个规模较小的近代煤矿,使中国的采煤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此为中国近代煤矿发展的第一阶段。

1895~1936年,在外资和民族资本家争相投资中国煤矿的情况下,又出现一批新式合资煤矿企业。1929年国民党政府建设委员会开办淮南煤矿;同年,成立山西晋北矿务局,开采大同煤矿;至1936年,全国年产5万t以上的新式煤矿61个,全国原煤产量3900万t,平均效率为每工0.3t。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①各帝国主义相继攫取中国矿权,以单独经营或同中国合资经营的方式,控制了中国主要煤矿。这期间外国人投资的煤矿32个,投资额占中国煤矿总投资额的51.78%。1933年全国煤产量属于有外资的产额占61.3%。②中国民族资本在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的条件下,开办了一批煤矿,其效率较低,成本较高,经受不住外煤倾销的打击,往往亏损。③生产环节的机械配置极不合理,矿井提升、通风、排水用新式机器,而回采工作面主要是手镐刨煤,巷道运输多靠人力和畜力。④煤矿企业分布极不合理,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辽宁、山西、河南5省。1936年这5省煤产量占全国煤产量的76.5%。

(3)抗日战争时期的煤炭产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继1931年侵占东北所有煤矿之后,又陆续侵占华北、华中煤矿。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华北、华中占领区进行掠夺性开采,煤矿开采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日本帝国主义为解决设备不足的困难,而又能更多、更快地掠夺中国煤炭资源,煤田开拓方式主要采用小斜井和小立井,例如东北有大小煤坑267个,其中立井8个,露天矿7个,斜井252个;采煤方法绝大多数为残柱式,回收率仅20%左右。②增产主要靠增加劳动力,很少增加机械设备。③生产效率逐年下降,煤炭成本逐年提高。④缺少保安设备和措施,灾害事故严重,1942年本溪湖煤矿发生世界罕见的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死亡1549人。

1937年以后,随着华北主要产煤区被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占,国民党政府不得不把煤炭开发事业转向西南、华南和西北。从1937~1945年,国民党政府管辖区新建或扩建日产50t以上的煤矿57个,规模最大的是天府煤矿,年产30多万t,其他煤矿年产量多在2万t以下。从1938~1945年国民党政府管辖区共计产煤4562万t。

(4)解放战争时期的煤炭产业

1945年日本投降后,所侵占的煤矿大部分为国民党政府接收。这些煤矿因受日帝掠夺破坏和战争影响,多数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西南等地的煤矿因销路不旺,产量锐减。1946~1948年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直辖的29个煤矿只生产原煤1252万t。

在中国解放区,民主政府先是从日帝手中接管了一批煤矿,嗣后又陆续从国民党政府手中接管了除台湾省以外的所有煤矿。这些煤矿都曾遭到严重破坏。民主政府在器材物资极端缺乏的条件下,进行艰苦的修复工作,逐步恢复生产。从1946~1949年,中国解放区约生产原煤2000万t。

(5)新中国成立后的煤炭产业

新中国在建立之初,从旧中国接收了约40个煤矿企业、200处矿井和少数几个露天煤矿,加上解放区民主政府兴办的小煤矿、公私合营煤矿和私人开办的小煤窑,1949年生产原煤32.43Mt。

在三年恢复时期(1950~1952年),全面恢复了原有煤矿的生产,对32处矿井进行了改扩建,并开工建设新井17处,设计生产能力12.51Mt/a,初步奠定了煤矿开采发展的基础。

“一五”时期(1953~1957年)开始了大规模的煤矿生产建设,重点扩建了开滦、大同、阜新、鹤岗等15个老矿区,又开发建设了平顶山、鹤壁、包头、潞安、石嘴山等10个新矿区,开工建设矿井194处,设计生产能力75.37Mt/a;建成投产矿井205处,设计生产能力63.76Mt/a;恢复矿井38处,设计生产能力11.34Mt/a,1957年全国原煤产量达到130.73Mt。

1958年开始的三年大跃进及这期间出现的高指标、瞎指挥等不科学的做法,导致不适当地扩大了煤矿建设规模,一些新建矿井简易投产,一些生产矿井重采轻掘,推行了不合理的采矿方法,出现严重的采掘失调。针对大跃进带来的问题,煤炭工业进行了第一次大调整。

“三五”(1966~1970年)和“四五”(1971~1975年)时期,煤炭开发战略和建设重点有重大改变。在此期间,集中建设了煤炭工业“大三线”——西南和西北煤炭生产基地,突击性开发江南煤田。在西南主要建设了六盘水(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矿区的总称)和攀枝花矿区,建设矿井共28处,设计生产总能力14.11Mt/a,建成投产矿井21处,设计生产能力9.40Mt/a;在西北的贺兰山基地和渭北基地。

“四五”期间,建设总规模达到42处,设计生产能力12.82Mt/a;建成矿井(露天)13处,设计生产能力11.22Mt/a,满足了西南和西北用煤的需要,显著改善了煤炭开发布局。为扭转北煤南运的局面,“三五”时期对江南煤田进行了大规模的煤田地质勘探和分布范围广阔的矿区建设,到“四五”期末,建成矿井295处,设计生产能力39.36Mt/a。由于建设部署不符合江南煤田实际,尽管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扭转北煤南运”的原定目标仍未能实现。

针对20世纪70年代偏重挖掘生产矿井潜力,新井建设规模缩小,一些生产矿井又出现采掘失调的情况,从70年代后期起,又进行了煤炭工业第二次大调整。加大了新井建设规模,建设重点由西南、江南转向北方和东部,加强了生产矿井的开拓延深,改善了安全生产条件。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煤矿开采在质与量方面都有很大发展,新开发了10多个新矿区,新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大型矿井和露天矿,大力推广采矿机械化和综合机械化,有重点地建设多层次的高产高效矿井,大力发展了地方煤矿,开办了遍布全国的乡镇煤矿,有选择地建设了重点产煤县,使煤矿开采在更大规模和高质量的基础上持续向前发展。

20世纪的最后10年,我国煤矿开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应用现代高新技术与采矿技术及装备相结合,加速推进煤矿生产技术的现代化,进行了高产高效矿井(露天)建设,并建成129处高产高效煤矿(井工123处,露天6处),少数矿井达到了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开拓出了我国煤矿开采21世纪发展的新道路。[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煤炭行业发展迅速,掀起了煤矿开发及开采的新高潮。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2012年我国原煤产量已达36.5亿t。图1-1为近六年来我国原煤产量及增长情况。

图1-1 近六年来原煤产量及增长比例

未来煤炭行业的发展前景如何?

2008年以来,受国内多年积累的能源“瓶颈”因素影响及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等多重因素的作用,国内煤炭市场呈现出极度涨落的特征。主要成因为,近年来国内经济显著的“重工业化”趋势加剧,经济主要部类农业和工业发展呈不平衡发展态势。农产品及主要消费品供应不足,首先导致前半年由cpi持续上涨引导的全面物价上涨,并形成相当严重的“泡沫化”价格;而长期依赖外部需求的的工业尤其是加工制造部门的扩张投资,直接造就了能源供应相对不足、价格大幅上行的前提,但一经遭遇外部需求突发性减弱,即暴露产能过剩的弊病。在过剩压力态势下,需求难以短期内恢复、价格大幅下滑、工业品利润率下降、重工行业甚至亏损经营,是未来一定时期内工业行业的主要趋势。

煤炭下游用煤行业如电力、钢铁、化工等行业目前下行的趋势仍在加剧。虽然短期内政府刺激投资的经济政策对提振市场信心产生了一定的正面效应,但到发生实质性的影响尚需时日;钢铁、电力行业的生产开工虽然相比四季度初有所恢复,但当工业保有资源量增加的情况下,价格仍然将下滑,煤炭需求仍将呈现低位盘整。那么,影响09年煤炭市场的主导因素有哪些,下面笔者分利空及利好两方面加以分析:

影响09年煤炭市场的利空因素主要包括:

1、宏观经济政策的不稳定性、宏观调控决策难度在09 年逐渐增大,使09年煤炭市场变数加大。中央政府近期安排的四万亿元投资及在不到一百天内多达5次的货币政策调整,旨在通过增加货币流动性,从而扩大交易量来扩大内需,遏制工业品需求严重不足、价格持续狂跌、就业形势严峻局面,而非对业已过剩的工业行业的重复“追加”投资。政策预期对工业品需求的拉动作用到底有多大,还很模糊。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受价格及利润影响,2008年年内已建成未投产能及在建产能,不稳定的市场及投资恐慌,将导致09年工业产能的闲置率仍将处于一定水平。煤炭下游产能不能充分运行,进一步使煤炭需求低位盘整。

2、在加大投资力度、刺激内需的时候,政府还必须防止投资方向走偏、并形成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苗头。一方面,资金使用不当,不仅拉动不了需求,反而会无形中加大货币供应量,形成投资陷阱,造成新一论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投资方向失误,将直接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为未来一定时期内再次产能过剩埋下祸根。在政府这样的宏观经济路线考虑下,内需不可能象工业投资那样对刺激经济增长短期立竿见影,钢铁、电力原本产能过剩,煤炭产能过剩也是随之而发生的事件。

3、钢铁、电力等主要用煤行业对明年一季度的需求预期仍不是很乐观。一方面,一季度正值两节期间,其下游行业的放假、开工不足等因素促使产品需求走低,市场再次萎靡;另外,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深化,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虽然调低,但对反倾销的考虑及外部市场本身难以在短期反弹的因素,仍然决定着国内市场的走势。

利好因素,主要为:

1、国家已经在12月份出台对矿产品增值税税率的调整计划,从明年一季度开始,矿产品增值税率统一调整至17%。煤炭产品的增值税税率将由原来的13%调高4个百分点,增加煤炭财务成本30元/吨左右(按照700元/吨的价格预算)。另外,国家对煤炭资源的资源税制改革也呼之欲出,草案是由原来的从量计征改从价征收,税率为煤价的5%(可能达到平均30-40元/吨),比以前2.5-3.6元/吨的从价额扩大10多倍。两项税收制度的改革将增加煤炭成本 70元/吨左右。税费的提高,将对煤炭价格形成一定支撑。

2、煤炭产品的不可再生性及初级资源属性,不允许煤炭价格一直在低水平运行。我国的煤炭资源经过近3-5年的大规模开采,储量已经大幅减少。20世纪曾经是主采矿区的各大矿业集团目前已把就业及满足煤炭需求的目光转向外围煤田,而本土储量大多接近枯竭,采掘衔接业已出现深层次矛盾。前半年煤炭价格大幅度上涨,正是煤炭“瓶颈”及采掘矛盾深层次暴露的体现。只不过税费的调整未及时跟进,明年税制改革的推进,将进一步使煤炭开采的隐性成本显性化,反应资源的稀缺程度,进而促进煤炭价格趋于稳定。

总体看来,明年一季度影响煤炭市场的因素多空并存,整体经济复苏、需求恢复仍然是决定性因素。煤炭资源开采部分隐性成本显性化,将加大煤炭成本,对煤炭价格形成有力支撑。

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是什么?

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如下:

1、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是煤炭行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的最佳时期。煤炭是中国的基础能源,在一次能源构成中占70%左右。十一五规划建议中进一步确立了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基本方略,为中国煤炭行业的兴旺发展奠定了基础。

2、煤炭行业发展趋势:

中国煤炭工业将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趋势,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中国煤炭行业的发展前景都将非常广阔。

煤炭问题:

近几年,煤炭工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但也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尚未解决。有关专家认为,煤炭工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破坏浪费严重。

煤矿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在资源价格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一些不具备办矿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利用其经济实力上的优势参与矿业权竞争,通过炒卖资源牟利,对行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2、先进与落后生产能力并存,整体技术水平低。

煤炭行业科技贡献率仅为24.2%,不但低于全国29.5%的平均水平,更低于美国、英国、日本平均60%以上的水平,煤炭行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除部分国有大矿之外,大多数煤矿生产技术水平低、装备差、效率低。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我国矿业发展战略的政策选择

此文系作者和王树利(北京邮电大学)合作。原载《华北地质经济管理》2003年第2期

经济全球化就是人们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生产和消费,是一个经济发展使各国日益相互依赖的过程,也是一个建立无疆界经济的过程。生产者不再局限于本国的资源,利用全球资源来从事生产,从而弥补本国资源的不足,降低生产成本;消费者的选择余地更加广阔。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和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我国只能积极跟进,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环境中实现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毋庸置疑,全球化为我国资源管理和矿业政策的调整提供重要机遇,第一,从主要利用国内资源,高度自给自足,转向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保持适度自给率;第二,从封闭型、半开放市场,转向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快矿业市场开放;第三,从主要利用国内资金,转向更多利用外资和全社会资金。但是,更应该看到我们所面临的现实:

一是资源储备全面短缺。据论证,到21世纪中叶,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除煤以外将全面短缺。目前,我国已经是矿产品进口大国,1998年我国矿产品及相关原材料进口值290亿美元,占我国商品总进口值的15.6%。1999年石油进口量已达5743万吨。初步分析,到2020年,我国15种支柱性矿产中有10种以上依赖进口,总的矿产对外依赖程度将达到20%左右,成为世界矿产品进口大国。

二是我国98%以上的进口矿产是以贸易进口方式直接从国际市场上购买的,通过在国外投资开发资源,获得销售控制权的矿产占进口量的比例很低,不足2%左右。由于进口方式单一化,在国际矿产品市场出现波动时,缺乏足够的抗风险能力,往往受制于人,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矿产资源进口大国来说具有潜在的不安全性。

本文从全球和周边国家探明矿产资源形势、投资环境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主要矿产资源的需求分析,以及部分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的经验,提出了我国矿业的发展战略的政策选择。

1 全球和周边国家矿产资源供应及我国对主要矿产的需求分析

1.1 全球和周边国家矿产资源供应分析

统计表明,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世界范围的矿产资源探明储量增长速度较快,保证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多数矿产储量和储量基础能满足未来20~30年的经济需要,其中石油、天然气、煤、铁、锰、铬、铝、磷和钾盐等的储量保证使用年限均在40年以上,个别达100年;即使现实保证程度较低的铜、铅、锌、金、银、硫、金刚石等,由于潜在资源丰富,只要增加地勘投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可以有保证的。

由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燃料矿产,还是非燃料矿产,探明储量年度递增多数在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十几,降低的属于少数。石油储量的增长速度高出20世纪70年代的一倍,1986~1996年石油储量净增加3268亿桶,年均增长4.6%,同期天然气证实储量增加386500亿立方米,年均增长3.8%;非燃料矿产,钴、镍、铬、稀土金属、金刚石、重晶石、石墨等矿产资源探明储量增长显著,金、银、铂族金属增长也较明显。

表1 世界主要矿产储量1986~1996年增长情况一览表

可以看出,全球矿产资源供应是比较充足的,保证程度是较高的。

1.2 周边国家矿业投资环境分析

研究表明,我国周边国家的矿产资源是丰富的,且大多数在资源开发条件上与我国互为补充。周边国家中最丰富的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铀、铁、镍、钨、锡、铜、铅、锌、铝、镁、钒、钛、铂族金属、稀土、钾盐、硫、磷、重晶石和宝玉石等,如表2所示。据统计,16个周边国家的天然气储量占世界的42%,铁占33.9%,镍占23.1%,钨占26.6%,锡占35.4%,金占17.5%,钾盐占27.6%。在所列的19种主要矿产中,俄罗斯有13种,哈萨克斯坦有10种,印度有8种,印度尼西亚有6种,乌兹别克斯坦有5种,泰国和越南各有4种。

表2 我国部分周边国家某些矿产分布情况一览表

就亚太地区的矿业投资环境,国际矿业界一般认为,最具吸引力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哈萨克斯坦这4个国家;俄罗斯、蒙古、越南和中亚除哈萨克斯坦外的四国,其矿业投资环境尚可,但不理想;缅甸和巴基斯坦等,其矿业投资环境又比以上国家为差;而老挝、柬埔寨、阿富汗等国,投资环境较差,甚至连矿业法都没有,不宜进行投资勘查开发。

1.3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分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1979年~1998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其中1990年~1997年GDP年均增长10%,1998年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比上年增长7.8%。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在未来15年间年均增长率6.5%~7%。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预计到2015年将处于工业化阶段,之后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据此预测我国主要矿产品需求量,如表3所示。

(1)能源矿产。我国对能源的需求无疑将是巨大的,但考虑到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村城镇化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可能突破上述预测的结果,原煤和原油的需求量可能更高。考虑到运输能力的限制和环境保护压力的增大,国家必将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科技和管理水平,改变目前不合理的高耗能状况,因此,将2010年原煤的需求量控制在17亿吨左右,2020年控制在19.6亿吨是可能的。原油受资源条件的制约,大量进口国力有限。未来20年,尽管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会有一定下降,但消费总量仍将有较大增长。预测2010年原油需求量2.5亿吨,2020年原油需求量为3.6亿吨是比较适宜的。

(2)金属矿产。总体上看,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原材料的主要金属矿产品一直供不应求。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金属原材料的消耗量必将增加。根据国外经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50~1500美元(1980年美元不变价)之间时,对原材料的需求强劲,如日本在300~1500美元之间,美国在800~1500美元之间时,钢材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值最大。根据我国未来发展规划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推测,今后二三十年应是我国金属原材料消费的高峰期,因此,我国对金属原材料的需求仍将十分强劲。

表3 我国主要矿产品需求量

(3)非金属矿产。主要是水泥和农业生产肥料,水泥的消费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预计2010年我国水泥需求量为8.5亿吨,2020年为10.8亿吨。农用肥料,1995年我国农业施用的氮磷钾比例为1:0.31:0.13,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化肥消费氮磷钾比例平均为1:0.43:0.28)有较大的差距。我国农业专家根据我国化肥消费的历史与现状,提出的比例为1:0.45:0.28。据此预测2010年我国硫标矿需求量为3200万吨,磷标矿需求量4000万吨,钾盐(K2O)的需求量为800万吨。2020年我国硫标矿需求量为3600万吨,磷标矿需求量5000万吨,钾盐(K2O)的需求量为1000万吨。

2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部分国家在矿业发展战略方面的政策措施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推进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在矿业发展战略的政策实施方面均结合本国的实际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下面简略介绍一下美国、日本、德国、印度在经济全球化中矿业发展战略的政策措施。

(1)美国。美国是世界第一资源大国,同时也是最大的矿产消费大国,石油、天然气、煤炭、铜、铅、锌、铝、镍、钼、磷、钾等重要支柱性矿产,美国的人均消费量是世界人均水平的3.4~6.6倍。占世界石油储量不到3%的美国,却消耗着全球近30%的石油。为保证资源的长期稳定供应,美国采取的战略是:国内保证有一定量的战略资源基地储备和数量不等的产品储备;对外则是四处出击,推行全球化战略,以政治、军事手段实现其经济目的,特别是保障其资源的安全供应。

(2)日本。日本受地域的限制,其资源蕴藏量很有限,几乎完全依赖进口矿产资源和其他工业原材料发展本国经济。目前,能源消费几乎100%的石油、99%的天然气、97%的煤;金属矿产品消费中100%的铁矿石、锰矿石、铬、钛、钒、镍、钨、锡、锑、镁和铂族,97%的钼、91%的锌、87%的银、83%的金、49%的铜、48%的铝、34%的铅和33%以下的铋;稀散金属和稀土矿产品消费的100%;100%的焦煤和非金属矿产品(硫、石灰石、白云石、粘土和硅石除外)中的大多数原料都需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口。为了保障国外矿产品的长期稳定供应,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确定了确保海外矿产稳定供应的“产量分成、产品返销协定、技术帮助协议”方案;系统开发本国矿产资源的“三阶段法”;对其海外矿产勘查实行资金补助、开发公司实行保险、贷款担保的优惠政策;进行经济与战略储备。

(3)德国。德国是世界上矿产品主要加工国、精炼国和消费国之一,除了褐煤、钾盐、岩盐等矿产比较丰富,可以满足国内一定时期的消费需求外,石油、天然气、铁矿石、有色金属和大多数工业原料矿产供不应求,严重依赖进口。为保证德国矿产原材料的稳定、多渠道供应,采取的政策措施有:建立特殊的优惠政策,如找矿和勘探的经费被认为是生产成本,减少税基,亏损可结转;政府设立风险勘探开发基金对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提供直接的财政支持,如1969~1989年间,联邦政府设立风险基金23亿马克,资助石油公司到国外进行石油勘探开发,同时承诺,勘探成功了,必须偿还,不成功,可以不偿还;1971~1990年间,联邦政府又设立5.26亿马克的风险基金,资助除石油外其他矿产的风险勘探开发。另外,德国为应付特殊情况,还进行了矿产品储备。

(4)印度。印度经济增长较快,矿产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对进口依赖性较强。与我国差不多,也有一些急缺矿种,如石油、磷、硫、钾及部分有色金属等;煤炭资源丰富,黑色冶金矿产资源条件较好。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为保证矿产资源对经济建设的供应,改变了“进口替代”政策,采取多种渠道,以获得国外矿产资源的稳定来源,其中包括与某些不发达国家签订矿产开发双边协定,在某些资源丰富国家进行联合开发,采用易货贸易方式进行矿产品贸易等,并积极开展了深海锰结核地质。在矿业投资上,首先开放了海洋石油,邀请西方石油公司参加投标,陆上石油开始允许国外成套承包,并保持矿业投资条件的长时间稳定性;在外贸上,发展与具有资源基础的国家的合作,以实现互利互惠;在出口政策上,根据国家矿产资源状况和长期需要,努力出口高附加值矿产品,使出口具有竞争力。

上面分4种类型简要介绍了资源大国消费大国的美国,资源小国经济大国的日本,资源小国加工大国的德国和与我国经济状况相近的印度,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所采取的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政策。很明显,美国作为经济、军事强国有实力四面出击,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矿产资源全球化战略,属于实力型;德国和日本是外贸型的,以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保证本国资源的稳定供应;印度则属于需求型,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引导资金、技术的投入和对外贸易。我国目前的资源供应形势总体来看属于外贸型的,与日本和德国不同的是,我国的资源外贸型基本是矿产品进口型的,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很强。

2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我国矿业发展战略的政策选择

经济全球化为资源全球化提供了政策基础,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真正的资源全球化要靠强大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作保证,否则很难实现稳定的资源全球化供应。这一点早已被历史所证明。因此,我国的资源全球化战略取向只能是区域性互惠互利型的,坚持走外资外贸同步发展的路子。

(1)适应世贸规则,进一步改善矿业投资环境,吸引国际矿业资本投入。

对比研究国外改善矿业投资环境和投资者的要求,结合我国矿业投资环境的实际状况,认为我们首先应做到的是,建立明确、清晰、稳定和可预测的矿业法律体系和投资法律体系,尽最大可能降低国内外私人矿业投资者所可能感受到的“政治风险”或“主权风险”,包括矿业权的保障(矿业权的连续性,探矿权到采矿权的顺利过渡,管理程序的清晰、透明等),担保对外资不征用、不歧视、不国有化的名副其实的国民待遇,外资可占多数股,外汇可自由兑换和汇回等;其次是调整或制定能平衡各方面利益关系(中央、地方政府和矿业权人)的矿业财政/金融制度,尽可能地降低国内外私人矿业投资者所可能感受到的“商业风险”,包括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考虑到矿业活动的特殊性及矿业的基础性产业地位,设计合理的矿业税制等。

据估计,世界范围内每年约40亿~50亿美元投入于固体矿产勘查而流入到我国的仅有数百万,这是与我国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不相称的。迄今,在固体矿产勘查领域外资的进入尚无实质性进展;在矿产开发方面,有些发展中国家矿业项目的资本投入额均达数亿乃至十数亿美元以上,而我国尚无一例。因此,按照WTO规则设计能够吸引国际矿业资本的投融资体制是改善我国矿业投资环境的重要方面。

(2)统筹规划,积极调整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供应体系,建立多渠道相对稳定的外贸框架。

首先是政府组织,统筹规划,统一部署,确保对外力量投入的集中有效;其次国家要支持,为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宏观指导,制定到海外勘查开发矿产资源的有关政策,可以考虑建立海外勘查风险基金;第三,根据我国矿情和长远发展的需要,走出去要以我国短缺的资源为重点,兼顾其他资源,以资源丰富的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重点,兼顾其他国家。第四,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矿业公司,采取多种形式的国外从事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既可以独立进行勘查开发,也可以与外方合资合作勘查开发,或向已开发的矿山、油田企业参股甚至收购。与此同时,着眼于长远发展,建立一支熟悉国际矿业运作市场规则,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和开拓创业精神的专家和管理人才队伍。

(3)发挥地缘优势,联合印度共同筹建东南亚矿业自由经济区。

如本文第二部分所叙述的,我国的陆上周边国家资源互补性较强,尤其是印度,与我国具有相似的资源特点和经济发展阶段,地处东南亚的核心地带,有联合的积极性。另外,这些国家的联系在陆路上是相通的,有较为便利的交通基础。东南亚矿业自由经济区的建立,可以实现资源的共同勘探、共同分享资源开发利益、矿产品无关税自由贸易,共同促进各国的矿业发展。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孤央枝桠(2022-07-18 07:45:44)回复取消回复

    求分析1.1 全球和周边国家矿产资源供应分析统计表明,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世界范围的矿产资源探明储量增长速度较快,保证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多数矿产储量和储量基础能满足未来2

  • 余安夙月(2022-07-18 10:12:28)回复取消回复

    一个矿产资源进口大国来说具有潜在的不安全性。本文从全球和周边国家探明矿产资源形势、投资环境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主要矿产资源的需求分析,以及部分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的经验,提出了我国矿业的发展战略的政策选择。1

  • 语酌池木(2022-07-18 02:11:09)回复取消回复

    国民党政府管辖区新建或扩建日产50t以上的煤矿57个,规模最大的是天府煤矿,年产30多万t,其他煤矿年产量多在2万t以下。从1938~1945年国民党政府管辖区共计产煤4562万t。(4)解放战争时期的煤炭产业1945年日本投降后

  • 蓝殇倾酏(2022-07-18 03:39:36)回复取消回复

    结合我国矿业投资环境的实际状况,认为我们首先应做到的是,建立明确、清晰、稳定和可预测的矿业法律体系和投资法律体系,尽最大可能降低国内外私人矿业投资者所可能感受到的“政治风险”或“主权风险”,包括矿业权的保障(矿业权的连续性,探矿权到采矿权的顺利过渡,管理程序的清晰、透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