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发言稿(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本文目录一览:
健康文明卫生发言稿300子
大家好 !
我今天演讲的内容是 文明礼仪伴我行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二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当我们接触一个人之后,常常会给他一些评语:“这个人素质高,有风度”;“这个人有教养,谈吐文雅”;“这个人太差劲,连句客气话都不会说”;“这个人俗不可耐,满嘴脏话”;“这个人太邋遢,衣服皱巴巴,连脸也没洗干净”……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这样的人,才会被人尊重,受人欢迎。有句老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说明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成功。周恩来一生鞠躬尽瘁,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但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当地时总是亲自和服务员、厨师、警卫员和医护人员等一一握手道谢。周总理是尊重他人的典范,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叫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文明的举止,文明的行为,加上恬静、幽雅、舒适的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会启迪莘莘学子去不断探索,求知。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可以影响你的学习,你的生活,甚至将来的一生都将受用不尽,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只有具有深厚的底蕴、幽雅的谈吐、得体的举止,才能称得上真正有内涵的美。
急求卫生部长高强在2006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的讲话稿
高强在报告中说,2006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卫生工作,增进人民健康,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总结2005年的工作和经验,部署2006年的任务和措施,团结和动员全国医疗卫生工作者,为实现“十一五”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贡献力量。
一、2005年卫生工作的简要回顾
刚刚过去的2005年,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的卫生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城乡公共卫生面貌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继续改善。面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威胁,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群防群控,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减少了疫病对公众健康和社会的危害。我们紧紧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自觉把卫生事业置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中,转变思想,转变观念,转变思路,转变作风,以加强公共卫生建设,研究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重点,努力做好2005年的工作,认真研究制订“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卫生系统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广大党员和医疗卫生工作者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觉悟明显提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更加坚定,为深化卫生改革,加快卫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项目基本完成,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用三年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的目标基本实现。我国应对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和重大疾病防治能力明显提高,有效控制了传染病流行蔓延,及时处置了安徽泗县疫苗事件和四川人感染猪链球菌疫情,防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工作深入扎实开展,SARS、鼠疫、霍乱、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乙肝等重大疾病的防治措施进一步落实。国务院颁布了《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把预防接种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我们制定了《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规划纲要(2005—2010年)》,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卫生监督体系建设顺利推进,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等执法监督工作得到加强。
(三)切实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截止到2005年9月底,全国已有671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覆盖人口2.33亿,共有1.77亿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参合率为75.8%。参合农民的就诊率和住院率明显提高,就医经济负担有所减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有所缓解。卫生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编制启动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2005年国家投资30亿元,安排了7537个建设项目。卫生部会同财政部、国家中医药局实施“万名医技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已有约4000名城市高素质医师到600个重点扶贫县工作,收到良好效果。农村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破伤风项目稳步实施,覆盖22个省份的1000个县,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明显提高。农村改水改厕和爱国卫生运动取得新的进展。
(四)积极探索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思路。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认真剖析原因,抓住主要矛盾,积极研究解决问题的政策措施。各地根据工作实际,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能够解决的问题入手,积极进行改革探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方便群众就医,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加大城市卫生资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创建了107个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已有95%的地级以上城市、88%的市辖区和一批县级市开展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大中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五)坚决打击非法行医,积极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关闭了一批非法行医机构,查处了一批违法行医的人和事。继续深入开展行业纠风工作,探索从源头上治理行业不正之风的机制和措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深入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卫生部组织开展了对全国三级医院的检查督导工作,在全行业内产生了很大震动。各地积极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证医疗服务安全,增强医疗服务能力,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努力探索加强医院评价和监管,维护群众利益的长效机制。
(六)加强中医药工作。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扬,在医疗救治、重大疾病防治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显示了独特的作用。中药抗病毒研究、提高中医临床辨证水平、丰富诊疗手段、创新疗效评价方法、开展“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推进中药现代化等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进展。
(七)加强卫生领域国际合作。共接待国(境)外部级高层来访团37批次,新争取国际合作项目9个,承诺资金约6.3亿元人民币。承办国际会议18个,成功举办了“中美卫生保健论坛”和“中瑞卫生论坛”等高级别会议。在第58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又一次挫败了台湾当局妄图挤入世界卫生组织、分裂祖国的图谋,捍卫了国家主权和尊严。加强援外医疗工作,共向31个亚、非、欧、南美洲国家派出43支医疗队,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欢迎。
(八)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教工作。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卫生人才队伍。采取业务培训、进修等多种方式,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医疗服务人员和卫生监督人员的能力建设,提高服务素质和水平。加强卫生科教工作,一批重大预防保健和医疗技术研究项目,取得积极成果,一批面向农村和基层的医疗卫生适宜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
在过去一年里,各地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问题,积极探索,采取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措施,创造了鲜活生动的经验。浙江实施卫生强省建设规划,围绕建设农民健康工程、社区健康促进工程等六大重点工程,统筹城乡卫生发展。新疆、河北等地重视贫弱人群的健康保障,积极组织开展惠民医疗服务,思路清晰,措施得当,成效明显。辽宁沈阳实行部分病种的基本医疗救助制度,惠及全市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特困居民。山东济宁、河南信阳等地实行单病种最高限价制度,探索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宁夏、四川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行机制,做到政府保障到位,服务质优价廉,并积极开展医疗救助,让群众得到实惠。福建严格控制医药费用增长,明确要求各级医疗机构2005~2006年门诊和住院人均医药费用实现零增长。甘肃积极开展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从全省抽调10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对口支援43个贫困县医院和360个乡镇卫生院,积极缓解农民群众看病难问题。
2005年卫生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和中央各部委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国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关心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卫生部向关心、支持卫生事业发展的各级党委、政府、中央各部委、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向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和人民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渴望,还有较大的差距,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广大群众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反映还比较强烈。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努力开创卫生工作的新局面。
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描绘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对卫生工作也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要求我们“要有高度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建议》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是四句话、24个字,这就是:“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这24个字不仅提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任务,还提出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依靠自主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明确要求。这是党对发展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思想体系。
卫生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新形势下的卫生工作,必须把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五中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完成各项卫生工作任务和要求上来;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锐意改革、加快发展,忠实为人民健康和和谐社会服务。结合卫生工作实际,全面领会和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要切实把握好“五个深刻认识”。
(一)深刻认识“十五”时期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改革与发展的信心。“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稳定快速持续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有所缓解,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卫生事业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一是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的规模、条件、技术和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抗击非典之后,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加大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度,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应急救治体系、应急卫生队伍和卫生监督体系的条件、能力有了很大改善。疾病监测网络不断完善,法定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艾滋病“四免一关怀”的防治措施得到落实,结核病、肝炎、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建立了有效应对新发传染病流行的防控体系。多年来影响公共卫生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始得到解决。
二是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逐步得到落实。“十五”期间,我国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和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受到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为农民筹资,建立合作医疗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突破,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保障农民健康的坚定决心。2004年与2000年比较,我国儿童免疫疫苗接种率由85.3%上升到87.3%,农村改水受益人口比例由92.4%上升到93.8%,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55.2%上升到60%,农村卫生厕所的普及率由44.8%提高到53.1%。
三是城乡居民健康指标持续改善。2004年,城市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1.4%,农村住院分娩率提高到77.1%,婴儿死亡率由2000年的32.2‰下降到21.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39.7‰下降到25.0‰,孕产妇死亡率由53/10万下降到48.3/10万,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已接近72岁。这些重要指标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十五”期间我国卫生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
四是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观念、工作作风、工作职能和工作重点有了明显的转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步伐。
——我们确立了卫生工作必须把保护人民健康放在第一位的观念,坚持把群众能否享受到安全、有效、公平、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作为检验卫生工作的重要标准。
——我们提出了卫生事业必须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反对公立卫生机构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反对利用医疗服务为个人牟取利益。
——我们提出了卫生事业发展必须坚持走符合我国国情的道路,不能盲目照搬外国的模式,努力构建以农村和社区卫生为基础、大型医疗卫生机构为支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
——我们提出了发展卫生事业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强化政府在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注重引导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入社会资金发展医疗服务,扩大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
——我们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以农村为重点,公共卫生体系和农村卫生体系长期薄弱的局面有所改善。
——我们敢于正视、揭露工作中存在的矛盾、问题和不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卫生事业存在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进行了深入分析,初步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为今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深刻认识我国卫生发展面临的形势,正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不可能一劳永逸。在社会发展中,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出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公共需求的不断提高,有些新的矛盾还可能表现得更加突出。对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理性的智慧和改革的勇气正确地对待。既不能只看到成绩,看不到不足;也不能只看到问题,抹煞了成绩。当前卫生工作面临的形势,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第一,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同时一些突出、甚至尖锐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第二,我们对存在的问题有了清醒的认识,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还需要在制订规划、政策和措施上花很大的气力;第三,卫生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从现实出发,为解决问题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长期积累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没有克服,群众感觉成效还不够显著。卫生事业不适应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片面注重大医院发展,忽视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服务条件和水平差距较大,卫生事业发展不够全面、协调。二是公共卫生体系不够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不强,一些重大疾病仍在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三是公立医疗机构缺乏稳定的财政经费保障,靠服务收费维持运行和发展,运行机制不符合公益性事业性质。一些医疗机构趋利行为严重,盲目扩大规模和追求经济收益,医药费用持续攀升,加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四是卫生机构隶属关系复杂,条块分割,属地化全行业监管难以落实,医疗卫生监管薄弱。五是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制度不够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不规范,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卫生工作存在的上述问题,有些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有些受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有些是改革发展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由于成因复杂,涉及多方面利益的调整,解决起来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艰苦过程,也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但是,这些问题涉及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影响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回避掩盖,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紧紧抓住“十一五”发展战略机遇期,深化卫生改革,加快卫生发展,严格监督管理,以实际行动做促进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三)深刻认识“十一五”时期卫生发展的总体要求、基本目标和指导原则。五中全会《建议》指出:“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努力控制艾滋病、血吸虫病、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积极防治职业病和地方病。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培育现代中药产业”。这既是“十一五”时期卫生发展的任务,也是必须实现的目标。为了实现中央提出的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必须保持卫生事业平稳较快地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又要有较好的发展质量;既要注重卫生服务的水平与效率,更要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与和谐。二是必须加快医疗卫生资源结构调整,从卫生工作最薄弱和人民群众最需要的环节入手,把农村和社区卫生作为发展重点,切实改变片面注重大医院发展的倾向。三是必须转变卫生发展的模式,依靠严格监督管理和提高卫生人员素质,促进卫生事业持续发展。把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服务能力,改善服务质量,作为卫生发展的中心环节,改变单纯依靠扩大规模,购置大型设备发展的倾向。四是必须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这是卫生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要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医疗卫生服务公平,使人民群众共享卫生发展成果;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将维护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反对金钱至上,不顾群众利益而盲目追求单位和个人收益。五是必须深化卫生改革,实行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方针。实施区域卫生发展规划,转换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经历抗击非典的斗争,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和卫生工作。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为发展卫生事业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全社会关心、支持卫生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这是卫生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创新发展的思路模式,改革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制订并落实维护群众利益的政策措施。我们深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全社会的理解和积极参与,卫生事业发展一定能够迎来生机盎然的春天。
(四)深刻认识“十一五”时期卫生发展的关键环节,把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作为重大历史任务。公共卫生涉及到广大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看病难看病贵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十一五”时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两个关键环节,加大工作力度,力争有所突破。
一是必须明确发展卫生事业的目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党对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集中概括。广大卫生工作者必须自觉将个人利益和行业利益置于人民群众的利益之中,不能为了牟取个人利益而损害群众利益;必须树立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努力创造公平的医疗卫生环境,使人民得到安全、方便、有效、低廉的卫生服务;必须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发展成果要惠及社会所有成员,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
二是必须明确卫生事业发展的途径。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发展卫生事业单纯强调政府的作用,忽视市场机制的力量,形成了政府大包大揽的局面,卫生事业发展缓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我们既要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承担公共卫生和公共医疗服务的责任;又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政府的监督管理下,引导和规范社会资金进入医疗服务领域,扩大医疗服务供给。但是,引入市场机制不等于“市场化”,不能把维护群众健康的责任推给市场,更不能“民进国退”,形成“卖医院风”。要使不同投资来源的医疗机构都能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发挥作用,形成资源互补、有序竞争的局面。对政府所属的公立医疗机构,应集中财力,加大投入力度,转变运行机制,真正办成忠实为群众服务的公益性事业单位。
三是必须明确卫生事业发展的方式。卫生事业发展必须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不能脱离我国国情,与发达国家盲目攀比,一味追求高精尖端技术和豪华设施条件。必须坚持以农村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坚持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的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医疗卫生事业,大力挖掘现有卫生资源潜力,优先采用成本低、效果好的适宜医药卫生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止超越国力、重复建设、重复购置和资源浪费行为,努力实现从规模外延粗放型向质量内涵效率型转变。严格限制公立医院利用贷款竞相购置大型先进设备和兴建豪华医疗场所,降低药品过高价格,减轻群众药品费用负担。牢固树立一切为了人民的观念,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价廉的卫生服务。
四是必须明确卫生事业发展的依靠力量。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社会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卫生事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要依靠600万卫生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和积极奉献。我国的医疗卫生队伍,总体上是一支素质高、思想好、可信赖的队伍。绝大多数医务人员都在诚心诚意为群众服务,涌现出众多先进模范人物。当前的医患关系是基本和谐中存在局部不和谐,大和谐中存在小的不和谐。我们要坚决查处少数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同时也不能过分渲染医疗卫生队伍出现的个别“害群之马”,抹煞广大医务人员的良好形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注意保护、引导和调动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的积极性,用良好的服务维护自身的形象。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卫生发展必须依靠人民,取得群众的理解至关重要。要在贴近群众、方便群众的同时,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交流,宣传卫生工作取得的成就,分析卫生工作面临的困难,解释医疗科学的客观规律,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增进了解,化解矛盾,使医患双方成为共同战胜疾病的合作伙伴。
(五)深刻认识创新对于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和科教建设,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卫生事业协调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医学技术进步和卫生人员素质的提高。要认真实施科教兴医和人才强卫战略,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一是要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思想端正、业务过硬、作风扎实、爱岗敬业的医疗卫生队伍,充分发挥人才在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关键作用。注意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到关键岗位工作,使他们脱颖而出、施展才华。各级卫生部门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积极发展各类高中等医学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切实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既要努力建设掌握高新技术、拥有尖端技能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又要注重建设面向基层服务、掌握适宜医药卫生技术的人才队伍。要不断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创新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创造力发挥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是要积极推进医学研究和创新工作。医学科学是当今高科技竞争的重要领域,许多医学的重大发现都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医疗卫生的创新能力还不强,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必须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资源,紧紧围绕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重点问题大力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力争有所突破。要特别重视公共卫生的研究,针对当前危险严重的重大疾病如艾滋病、高致病性禽流感、SARS、乙肝等,开展科技攻关,力争在疫苗研究、治疗药物和干预措施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为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科技创新离不开良好的国际合作和交流。目前,卫生领域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已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抓住机遇,广泛深入开展科技多边和双边合作,不断开拓合作渠道,扩大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容,改善合作质量,提高我国卫生科技水平。
三是要加强卫生管理理论与政策法规研究。卫生改革发展离不开前瞻性的卫生政策研究,离不开全面及时准确的决策信息,离不开制度化的法律保障。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中出现一些问题,归根到底是我们对卫生改革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缺乏深入研究,理论功底不深,决策信息贫乏,法制建设不健全。我国卫生改革正处于转型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重大、长远、战略性问题的研究,善于把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政策和措施,条件成熟的要进入立法程序,用以指导卫生改革发展实践。要认真学习借鉴国际卫生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国情,完善理论体系,推动实践探索,加强卫生管理理论和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尤其是中央和省、市一级,要充实研究和工作队伍,保障工作条件,促进学术繁荣和成果应用,努力提高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水平,大力推进依法行政。
四是要坚持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改革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天发展的大好局面。对于卫生改革,我们要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取得的成绩,又要看到存在的问题,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把卫生改革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中,深刻认识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卫生改革的新挑战和新要求,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把握规律,不断创新体
谈谈卫生与健康发言稿200字
今天我非常荣幸地站在这里,我竞选的是卫生委员。我深知竞选卫生委员的难度,但是本着一颗为学校服务,为同学服务的诚心,我还是鼓起勇气前来参加竞选。 通过这次竞选,我希望我能充实自己,锻炼自己,发挥自己的本领,扩展自己的视野,提高各发面的水平。
每天清晨我们迎着朝霞来到学校,傍晚踏着暮色回家,学校就像是我们第二个家,我们在这时学习,在这里玩耍。第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家里面干净整洁,我们的这个家也一样,这就需要有人来打扫、收拾。如果我当选卫生委员我一定会把握好这个机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尽职尽责地服务于同学,与同学共同进步。让同学的生活变得生机焕发,井井有条。
我热情开朗、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假如我竞选卫生委员能够成功,我将用旺盛的精力、高昂的热情来完成卫生委员的任务,尽自己的职责。我一定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认真学习,当好老师的小帮手,班长的小助手,将班级保持得干干净净,让同学们安心地学习
如何加强基层教育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一)加强领导,建立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市委、市政府和卫生行政等部门要坚持把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发展卫生事业、推行卫生惠民工程的一项重要长期任务来抓,切实把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是把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工作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将核定编制、招录人员、职称评聘、进修深造等方面有利于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二是强化政府在基层卫生事业投入职责,将政府在此方面的投入纳入政府官员的考核体系中,确保卫生事业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有所提高。三是加大对基层医院机构建设性投资,建设标准化的基层医疗机构。四是提高工资福利待遇,保证基层卫生人才的收入不低于公务员和教师的正常平均收入水平,建设一批保障性住房,实现“医者有其居”。
(二)创新形式,搭建基层卫生人才施展才华的有效平台。创造一个人人可以施展才华的平台和较大的发展空间,使其想干事,干成事,在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一是完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鼓励基层卫生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岗位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分离,实行一流人才一流报酬,在确定工资时应注重三个倾斜,即向临床一线倾斜、向学科带头人倾斜、向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探索院长、学科带头人岗位年薪制。二是建立良好的人才竞争机制。在职称评聘分开后,实行高职低聘、低职高聘的动态管理机制,增强岗位竞争机制,对一些优秀的业务骨干进行岗位补贴制度,凡被市考核确定为学科带头人每月补助1000元,被县(市、区)考核确定为骨干人员每月补助500元,并优先晋升职称,优先提拔任用,使其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三是设立基层卫生人才专项基金。建议从2013年起,市级财政每年不少于200万元,县(市、区)级不少于50万元,作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培养、选拔、评价、奖励的专项资金,并根据财力逐年增加。四是改善高层次人才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建议每人解决一套周转房,由财政发放一次性1至5万元不等的安家补助和每月300至10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工资标准适当高套,并为其家属就业和子女就学等给予照顾。五是制定偏远贫困地区基层卫生人才的政策补助政策。给自愿分配到基层的大学生每年补助10000元;专科生每年补助5000元;对长期在边远乡条件艰苦镇的业务骨干实行每年10000元地方特殊津贴补助。
(三)合理利用,盘活现有的基层卫生人才。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应着眼于现有在编在岗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发挥好他们的作用。一是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培训。以省级医学院校、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广宁县卫生学校为阵地,加强现有人才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促进知识更新,提升专业水平。成立政府主导下的“继续教育基金”,凡参加进修的人员由所在单位按7:3报销学费,学习期间可享受在岗人员同等待遇。二是加强对全科医生的培养培训,采取变通办法,对基层社区、乡镇卫生院的专科医生进行免费全科医生岗位培训。三是加强对中、青年骨干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争送出去一个人,学成回来一个人,带动提高一批人。四是加强市、县二、三级医院对基层卫生机构的对口援助,加大临床带教和业务指导力度;认真贯彻执行城市卫生人才在晋升高级职务任职资格之前,必须到基层医院连续服务一年的政策规定。五是适当降低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在执业医师考试、职称晋升考试中考试合格线标准。
(四)畅通渠道,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一是通过请进来、送出去,加快对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努力造就出一批有一定权威和影响力的专家型学科带头人。二是简化人才引进手续。充分尊重用人单位的自主权,落实“用人单位选人,人事部门审查”的进人机制;建立起引进中、高级人才的“绿色通道”;对一些偏冷门的岗位要适当降低引进人才标准,以解决岗位紧缺现状。三是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通过完善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提前晋升职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本(专)科以上医学专业毕业生和中专以上护理专业毕业生,与基层医疗机构签订3年以上聘用合同的,给予解决编制,见习期可执行转正定级的工资标准,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一档,并提供带薪到大医院免费进修1年的待遇。四是广辟渠道,引导医疗卫生单位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积极采取讲学、兼职、短期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方式灵活引进优秀卫生人才。
(五)加快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制订实施基层中医药技术骨干培训计划,加强乡村医生中医药素质提升教育、农村中医骨干培养、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中医药知识普及化培训等有力措施,培养了一批能满足群众需求的实用型中医药人才队伍。按照国家和省的标准配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类别医师、规范化建设中医科和中药房,形成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并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推进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做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