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消费入峰值平台期(中国石油消费峰值)
本文目录一览:
- 1、2030年中国碳排放峰值目标将会通过哪些路径实现
- 2、汽车行业变革将会冲击石油消费吗?
- 3、年石油供需形势分析
- 4、全球石油消费趋势是什么?
- 5、什么是“后石油时代”的到来?
- 6、全国石油储量、产量增长趋势
2030年中国碳排放峰值目标将会通过哪些路径实现
从煤炭消费量来看,未来的总体趋势是中国煤炭消费尽早达到峰值并逐步下降,排放峰值时间越早则相应的在一次能源中比重越低,蓝绿四类情景中2030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约为39%至50%,消费量约为20至30亿吨标准煤,即28至42亿吨煤炭,其中浅蓝44.2%、浅绿40.8%,意味着即使最保守的条件下,煤炭消费在2020年也要求基本达到峰值,即2030年煤炭消费量至少降至总量的1/2以下,2050年则要降至总量的1/4左右,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某种程度上是煤炭的革命。
从石油消费量和进口依存度来看,未来的总体趋势是中国石油消费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但进口量仍将长期维持在高位,随着经济体量的增长可能超过美国历史的最高水平(6.7亿吨标准油),在考虑国内油砂、油页岩等非常规资源开采的情况下,其依存度变化不甚明显,但毫无疑问排放峰值时间越早则相应的依存度略低。蓝绿四类情景中2030年的石油消费量约为8.6至9.2亿吨标准油,进口依存度约为71%至73%,进口量峰值约为6.1至6.8亿吨,其中浅蓝9.5和7.2亿吨、蓝绿8.9和6.4亿吨。当前我国的石油进口量不到3亿吨,未来该数值可能翻番。
汽车行业变革将会冲击石油消费吗?
IHS Markit最新发布的报告预计,全球汽车生态系统将经历巨大变化,电动汽车、无人驾驶汽车和汽车出行服务正在替代私家车的传统模式,到2040年,以专车服务和共享汽车为代表的出行服务每年将带来1万亿美元的收入。
相较于私家车,出行服务汽车的使用率会提高5至6倍,并能够降低出行成本,提高可获得性,无人驾驶技术还将提高出行的安全性。出行服务的快速发展无疑会给油品需求带来冲击。
国际能源署最新报告预计,到2040年中国四分之一的汽车将是电动车,中国乘用车油耗或将在2030年后下滑。
不过,这种变革带来的冲击将是渐进的。耶金表示,汽车行业的变革尚不会带来石油需求的大幅下降,石油需求增长仍然强劲,到2035年左右,全球石油需求将进入平台期,但现在预测国际石油消费峰值为时尚早。
年石油供需形势分析
石油作为工业的血液,在给人们的经济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成为世界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一个焦点。基辛格曾说:“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我国是石油生产大国、消费大国、进口大国,石油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对石油的需求增势明显,但我国石油资源匮乏,产量增幅有限。在可再生能源或新能源不能取代石油作为人类主要能源的一段时期内,满足国内需求势必依靠大量进口国外石油资源。因此,加强石油供需形势研究,为国家制定能源宏观调控政策提供理论支撑,有助于保障我国石油持续、有效供应,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一、国内外资源状况
(一)世界石油资源状况
世界石油储量总体呈增长趋势。截至2009年底,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1817亿吨,比上年增加0.1%;按目前开采水平,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还可供开采45.7年左右。世界石油储量分布相对集中,地域分布极不平衡(表1)。石油储量较为丰富的地区是中东、欧亚大陆、非洲和中南美洲,分别占世界总量的56.6%、10.3%、9.6%和14.9%。其中,欧佩克石油储量为1404亿吨,占世界石油储量的77.2%。沙特阿拉伯是世界石油储量最多的国家,占世界总量的20%;其次是委内瑞拉、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联酋,分别占世界总量的13%、10%、9%、8%和7%,以上6个国家石油储量合计占世界总量的67%。
表1 2009年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及分布
资料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10,6
注:*表示储采比不详。
(二)我国石油资源状况
我国石油储量相对匮乏,储量增长缓慢。2009年,我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21.6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19%,人均占有储量不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我国油气资源潜力较大,待发现和探明的资源较丰富,但其勘查难度不断增大,致使我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增长缓慢。按目前开采水平,我国国内现有石油剩余可采储量约可供开采12年。我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主要分布在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新疆和渤海、南海等近海地区。其中,黑龙江、新疆、山东、河北、陕西5省(区)和渤海地区合计占全国储量的73%(表2)。从具体油田来看,我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主要分布在大庆、胜利、天津、长庆、新疆、吉林和辽河,这7大油田剩余可采储量占全国总量的70%左右。
表2 2009年我国石油储量及分布单位:万吨
二、国内外生产状况
(一)世界石油生产状况
综观20世纪世界石油生产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特点是直线上升,1900年世界石油总产量为2043万吨,1950年达到5.38亿吨,50年间增加了25倍,年平均增加约1000万吨。第二阶段,特点是稳定增长,1950~1979年间,世界石油产量出现了质的飞跃,年均增加11078万吨,并在1977年首次突破30亿吨。第三阶段,特点是缓慢增长,进入80年代后,世界石油生产进入缓慢增长阶段。2009年,世界石油产量38.2亿吨,与2008年相比下降2.6%。
世界石油生产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石油年产量达11.6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30.3%。其中,沙特阿拉伯是该地区石油产量最高的国家,石油年产量达约4.6亿吨;伊朗次之,达2.0亿吨。其次,欧亚大陆石油年产量为8.55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2.4%。其中,俄罗斯是该地区石油产量最高的国家,年产量达4.94亿吨;挪威和英国生产能力日渐减弱,产量呈现回落的趋势。其他依次为北美洲、非洲、亚太地区和中南美洲,石油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16.5%、12.0%、10.0%和8.9%(表3)。
表3 2004~2009年世界石油生产分布情况
续表
资料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10,6
石油市场集中度较高。据美国《石油情报周刊》公布,世界10大石油公司(表4)占有储量合计779.4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43%;产量合计15.8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0%;炼油能力合计14.9亿吨,占世界总炼油能力的33.7%;油品销售量18.2亿吨,占世界总销售量的48%。10大石油公司中,国家石油公司占4位,美国石油公司占3位。
表4 2008年世界10大石油公司储量产量情况单位:万吨/年
数据来源:petroleum intelligence weekly,2009,12,1
(二)我国石油生产状况
我国石油生产大致经过了6个阶段:起步阶段(1950~1954年),石油年产量由12万吨增至68万吨;战略展开阶段(1955~1957年),在我国大陆共发现6个油田,石油年产量增至187万吨;战略重点东移阶段(1957~1958年);战略性突破阶段(1958~1965年),石油年产量增至834万吨;石油年产量增长加速阶段(1966~1978年),总计发现油田91个,形成一大批石油开发基地,石油年产量以年均18.6%的速度增长,1978年石油年产量突破亿吨大关,跻身于世界主要产油大国行列;缓慢增长阶段(1980年以后),主要原因是大庆、胜利、辽河等东部主力油田均已进入开发中后期,单井日产量下降。2009年,我国石油产量为1.89亿吨,比2008年下降0.4%,占世界总产量的4.9%,居世界第五位(图1)。
图1 1991~2009年我国原油产量—消费量变化
三、国内外消费状况
(一)世界石油消费状况
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石油消费量有所下降,消费地区比较集中。全年世界石油消费量共计38.82亿吨,比上年减少1.7%。北美地区、欧亚大陆和亚太地区是石油消费较为突出的地区,石油消费量达31亿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81%。美国是世界头号石油消费大国,消费量达到8.43亿吨,占世界总量的21.7%。其次是中国、日本、印度、俄罗斯和德国,分别占世界消费总量的10.4%、5.1%、3.8%、3.2%、2.9%。石油消费增长较快的国家有沙特阿拉伯、中国和印度,分别比上年增长9.4%、6.4%、3.4%。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日本、加拿大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石油消费量有所减少(表5)。
(二)我国石油消费状况
我国石油消费量持续增长,需求潜力巨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加速,汽车和航空业蓬勃发展,有效地带动了我国石油消费的持续大幅增长。“八五”期间我国原油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4.82%,“九五”期间原油消费量年均增长率达到7.36%,到“十五”期间原油消费量年均增长率达到7.77%。2009年石油消费量达4.05亿吨,比上年增长3.3%,占世界消费总量的10.4%,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从人均情况看,目前我国人均石油消费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0%~45%,石油消费需求潜力巨大。
表5 2004~2009年世界主要消费国石油消费量
资料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10,6
四、国内外贸易状况
(一)国际石油贸易状况世界石油贸易持续增长,以原油为主。2009年,世界石油贸易总量为26.06亿吨。石油出口较多的地区是中东、前苏联、西非、北非和中南美洲,分别占世界出口总量的35.1%、17.2%、8.4%、5.2%和7.0%。从数据上看,除前苏联、中南美洲和亚太地区石油出口呈现上升趋势外,其他地区石油出口均不同程度地降低。尤其以中东、北非、墨西哥降幅最为明显。进口石油较多的国家和地区是美国、欧洲、日本、中国和其他亚太地区,分别占世界石油进口总量的21.7%、25.5%、8.1%、9.7%和13.7%。美国石油进口量大,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来出现大幅下滑,进口来源广泛,进口地比较分散;日本石油进口呈现小幅回落的趋势,进口来源较集中,主要来源于中东地区,占其进口总量的85%;可能是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欧洲石油进口量近两年出现下滑,进口来源主要是前苏联,占其进口总量的52.2%(表6)。
表6 2004~2009年主要国家和地区石油进出口状况单位:亿吨/年
资料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10,6
(二)国内石油进出口贸易状况
我国石油进口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进口地集中度较高。2009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首次突破2亿吨,比上年增长9.7%,已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石油进口国之一。从地区来看,我国进口原油的主要来源是中东和非洲,两地区合计占进口总量的77.9%。具体到国家,我国原油进口国主要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朗、俄罗斯、苏丹和阿曼,6国合计占进口总量的67%。从表7可以看出,我国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石油增势明显,进口潜力巨大;从委内瑞拉进口石油量不大,有待进一步挖潜;从俄罗斯进口石油量突然增加,在稳定的基础上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表7 2005~2009年我国原油进口主要来源
续表
资料来源:国际石油经济,2010(3)
当前我国石油进口安全主要面临的问题:进口主要来源国资源潜力不大,合作空间有限。从当前来看,安哥拉、阿曼和苏丹3个进口主要来源占我国原油进口量27%,但这3个国家石油资源有限,基本达到了我国从其进口石油的极限。安哥拉石油储量18亿吨,占世界储量的1.0%,储采比为20.7年,2009年产量0.87亿吨,占世界产量的2.3%,出口中国量占其本国出口总量的37%,占中国进口原油的15.8%(数据来自BP和国际石油经济)。阿曼石油储量8亿吨,占世界总量的0.4%,储采比18.9年,2009年产量0.39亿吨,出口中国占其本国出口总量的30%,占中国进口量的5.7%;苏丹石油储量9亿吨,占世界总量的0.5%,储采比37.5年,2009年产量0.24亿吨,出口中国占其本国出口总量的51%。
五、石油价格走势分析
国际石油市场形势扑朔迷离,油价起伏跌宕(图2)。综观最近几十年的国际石油价格可以发现,其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并可据此将国际石油价格变化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期,各个时期具有不同的特征:①1973年之前,超低价格时期。这一时期内,国际石油市场基本处于供大于求的阶段。②1973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两次石油危机导致石油价格不断攀升。这一时期内,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供需状况开始发生逆转。③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主要石油消费国抑制油价上涨的各项措施初见成效,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回落。④2000年以后,油价进入新的上涨期。2003年初,布伦特每桶油价突破30美元,全年油价平均为28.83美元/桶。2004年,国际油价再度大幅上扬,WTI价格一度突破55美元/桶,不断刷新历史纪录,2008年WTI平均价格达99.67美元/桶,最高突破140美元/桶。
2009年国际油价走势摆脱低迷,在震荡中上扬(图3)。2009年国际油价运行的特点,一是受到2008年下半年国际油价的下降影响继续走低;二是从3月份开始至上半年末,油价一路飙升;三是下半年国际油价忽高忽低,但最终走出了大起大落的行情,稳定在70~80美元/桶之间。尽管全球石油需求全年呈现负增长,但由于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运行效果好于预期,加之美元贬值促使了油价回升,以及国际投机资本的介入,加剧了国际油价的大幅波动。由于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的石油消费国家经济复苏势头低于预期,世界石油价格仍可能出现波动。
图2 1991~2009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
图3 2009年原油价格走势注:本价格为库欣WTI原油现货离岸价
六、结论
(一)世界石油供需趋势
21世纪以来,世界石油市场发生了根本性和结构性的变化,需求增长超过供应增长,供需矛盾日益深化。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伴随世界经济的衰退,2008年,世界石油需求量有所回落,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与此同时,国际油价也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降幅历史罕见。进入2009年,国际油价在震荡中回升,尽管石油消费量继续下降,但世界石油需求总量依然很大。
未来世界的石油供应将面临很大的压力。尽管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且随着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对能源的工业需求和消费需求有所减弱,但长期来看,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仍将继续增长。然而已发现的剩余石油储量主要分布在少数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进一步加强对资源的控制,世界石油储量和产量增长乏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对石油的勘探开发投资相对不足。深水资源、非常规石油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已经进入应用阶段,但由于技术因素,成本还很高,其他替代液体燃料的发展因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而很难快速顶上。此外,不时显化的地缘政治矛盾也对当前脆弱的供应关系形成了挑战。与此同时,世界一些新兴经济体出现,他们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制造业发展迅速,对能源的需求依然坚挺;并且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低碳技术的不成熟,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世界对石油的需求仍将持续增长。
(二)我国石油供需趋势
1.我国石油消费量预测
(1)预测思路及预测背景数据来源
矿产是工业的基础,石油是工业的血液。石油消费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分阶段、不考虑经济结构变动等因素,仅采用数学工具或情景分析进行经验外推,无法达到较好的预测效果。基于此,本预测采用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基本思路如下:首先,根据先期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得出经济增长与石油消费的一般规律;其次,对当前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判断,即当前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时期,根据此阶段能源消耗同经济增长存在“线性”关系的一般规律,以此为依据建立石油消耗的“线性”模型;接着对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做出基本判断,并给出最为可能的发展情景,代入模型进行预测;之后回归到石油消耗的一般规律,即在人均GDP达到12000美元左右时,快速工业化阶段完成,确定模型的有效期限;最后考虑科技进步和循环利用的影响,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
(2)预测方法及结果修正
考虑到科技创新和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的再循环利用等,未来石油使用效率将会大大提高,替代能源将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从而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鉴于科技发展难以量化并体现在预测模型中,需对预测结果进行必要的修正。
(3)预测结果
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国民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仍将处于高位,经济结构逐步调整,城镇化率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等基本现状,预测未来10~15年,我国石油及其他能源需求仍将沿着近线性轨迹增长。
根据预测分析(表8),结合科技创新和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的再循环利用等影响因素对结果进行修正。到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将突破40亿吨标准煤;到2015年、2020年、2030年,石油需求将分别达到5.6亿吨、6.5亿吨、6亿吨。石油消费量在2020年前后达到峰值。这是由于我国目前处在快速工业化发展阶段,石油需求量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继续增加。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低碳能源经济的发展,石油消费量下降成为必然;另外,我国石油储量的局限性以及世界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扬,促进石油消费量的下降,加快了提高能源利用率技术的发展和对替代能源的开发。
表8 我国能源消费趋势预测单位:亿吨标准煤
(1)①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2010年)通过消费强度法、人均对比法和部门分析法得到的结果经综合评估后得到;
(2)②来源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2009年)《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
(3)—代表没有预测数据。
2.小结
我国石油的供需缺口将会进一步扩大,经济增长与能源供应的矛盾日益凸显。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还刚刚起步,实质性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在未来的几年里,我国对能源的强劲需求是毫无疑问的。与此同时,我国东部主力油田已进入开发中后期,稳产难度越来越大,已出现总量递减趋势,全国原油产量的稳定和增长将主要依靠西部和海上油田的增产。目前,我国石油生产仍处于上升时期,但受资源条件的制约,产量增长十分有限。
(周海东)
全球石油消费趋势是什么?
2007年,全球石油需求量大约为8520万桶/日,比2006年的日均需求量增加了150万桶,2008年比2007年的日均需求量增加了160万桶,约为8680万桶/日。2008年,中国的石油需求量占到了全球石油总消费量的25%以上,是美国同期增长量的一倍之多。2000年,全球石油的日均需求量为7540万桶/日,这是连续11年接连攀升后达到的高值,到2007年,则可能达到第12个高值。这种持续的增长与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需求量呈平行状态,但却与20世纪80年代的状况呈尖锐的对比。在80年代开始之际,中东地区的持续动荡导致了全球油价的高攀。在此期间,发生了举世闻名的第二次石油价格动荡,受油价高攀和随后发生的经济衰退的影响,全球石油需求量发生突然下跌。到80年代,这种颓势得到了遏止,当时的石油需求量高于前期(1979年)的水准。对能源的需求量呈连续增长的趋势。化石燃料将继续在全球商业性能源需求量中占到90%的份额,到2030年所增加的能源需求量中,化石燃料将占到93%的份额。在过去的40年中,石油一直在全球能源需求量中独占鳌头,显然这种状态将一直持续下去。在当前的能源需求量中,石油占到了39%的份额,在未来的20年中,这一比例可能会略有下降,到2030年占到36.5%(见下表及直方图所示)。
全球能源需求水平与所需能源类型资料来源:《IFP2007》;《经济家2008》。
*译者注:数据相加后为99.9。
资源的分配资料来源:《IFP2007》;《国际能源组织的石油报告》,2008。(按燃料类型分类)
天然气有望以更快的速度增加。虽然近年来煤炭的增加量令人震惊,但在能源结构中,天然气的重要性将持续逼近煤炭。即使一些可再生能源发生了异乎寻常的高增长,但水力能、核能和新的可再生能源的贡献可能会停止增长。可再生能源的起步晚,基础薄弱,使得它们的净增长率受到极大限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核能行业的某种增加应该与一些工业部门的合并趋势有关。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的水力能增加的余地也可能受到限制。
全球能源需求图示——初级能源供给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回顾》,2007;《现有统计》,2008。
“从全球来看,因为世界的能源极为丰富和人类对石油的高效利用,石油需求量的增加已经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在上图中,重要的在于确认所有的初级能源预期的贡献。交通和工业部门石油的需求量将以每年1.2%的速度增加。天然气的消费将以每年1.7%的速度增加,主要是发电的需求量增加,因为天然气是高效燃料且具低碳强度。另一方面,由于煤炭的高碳强度,导致对煤炭的需求量很可能仅以每年约1.0%的速率增加。核能的需求量也将明显增加,尤其是2020年以后。可再生能源还将占有相当的份额,整体增加的速度将为每年1.5%。如上图的中图所示,此领域的绝大部分由传统的生物质构成——木材、木炭、牲畜粪肥,它们的需求量增加相对较慢。受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限制,水力发电和地热能预计将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相反,现代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和生物燃料在政府部门与行政法律的支持下,将快速增加。生物燃料主要由乙醇构成,它将以每年8.0%的速度增加,而风能与太阳能每年的增长速度将达10.0%。当然,这些增加将使此类燃料的地位比今天更加重要。即便如此,到2030年,风能和太阳能加在一起也仅占全球能源总需求量的1.0%。额外的生物燃料也将在能源总需求量中占到约2.0%的份额。到2030年,化石燃料将继续在全球能源中占到80%的份额,其中石油与天然气将占到55%~60%。比如,相比25年前,美国生产1美元GDP仅使用三分之二的能源和一半的油。对石油需求的增加已经向着更高的质量和更难以炼制的产品生产方向发展,比如汽油、石脑油、柴油、航空燃料、民用燃油和煤油等,这些油品已经占到全球石油需求量的三分之二。在最近的15年中,上述每种油品各自所占的市场份额至少达到渣油(residual oil)市场份额的一倍之多,后者已经从23%下降至15%。渣油在美国的市场中份额很低,仅为微不足道的4%,替代用品已几乎与石油无关且几乎完全丧失了其对市场的冲击作用。
经过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价格危机的冲击以后,人们害怕更大的冲击到来,渣油燃料油已将其市场份额让位于其他燃料。煤炭与核能以及天然气已经成为颇具经济吸引力的替代能源,因此可以成为新型的重要能源,并替代已有的锅炉和发电市场上所需的石油。这就导致了渣油型燃料油成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间油品市场需求量唯一下滑的产品。汽油的需求量最大,已形成了独立的汽油交易市场,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汽油交易陷入失控状态,不得已在1975年引入CAFE指平均燃料效率。标准。汽油的需求量从1978年的峰值740万桶/日下降到1983年的660万桶/日。全球石油需求量呈现了下降趋势,但在随之而来的全球需求的竞争中,石油分馏的产物——汽油的需求量却进一步增加。
2005—2030年世界各国的年平均石油需求增长量资料来源:《IFR2007》《经济学家2008》。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东北亚和南亚的能源需求量占到了发展中国家的68%,是全球能源需求总增长量的58%。近30年来,全球的石油生产始终像一个骑在过山车上的醉汉一样起伏。然而,达到峰值的时间与经济周期的低谷期并不总是对应出现。比如在1999年,全球的石油需求量持续增加,但在1997年与1998年间出现了存货积压的情况,当时的能源生产量远大于需求量,迫使生产者们不得不减产至1998年的水平之下。在20世纪80年代的后几年中,这种情况也曾出现过,1986年油气产量增加,其价格仅为第三次石油价格冲击时的一半左右。这些显然背离了正常的经济学规律,反映出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的一种长期发展趋势——在绝大多数上游项目中的高投入与低操作费用趋势以及欧佩克(OPEC)即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于1960年,发起国有伊拉克、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伊朗。在开始阶段,该组织的主要目标在于调节石油生产国与石油公司之间的收入缺口,更侧重于前者。该组织成员的兴趣在于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石油价格的一种重要平衡角色并在今天依然起到此类作用。而且,毫无疑义,该组织早在成立之初就强调要在管理地球的油气资源方面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欧佩克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各自的油气储量向其各成员配给限额(限定最高产量)并以此对油气进行限产。根据产—供规律和一些特别协商,可以对上述配额进行调控,同时也将参考世界经济形势和全球对油气的需求情况。直到今天,至少当该组织的成员在进行配额调控时,这套体系会允许欧佩克为全世界油价指定一个浮动的范围,因此就可保持全球油价的稳定。当然,这种稳定有益于整个世界。但是,自2004年以来,欧佩克成员一直在致力于满负荷生产并力求进一步增加石油产量(即所谓的超产能力)的行为受到了限制。结果,欧佩克实质上已失去了控制油价的能力,导致2004年以后的油价暴涨。过往成员包括印度尼西亚和加蓬。的存在。
什么是“后石油时代”的到来?
1901年,美国得克萨斯州斯潘德尔托普油井,开始工业化生产石油,从此世界进入石油时代。100多年来,石油改变了世界,创造了人类新的文明,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为了延续和发展这种文明,地质学家和工程师们始终在苦苦探索,创新石油地质理论,开发新技术,希望从地球上找到并开发出更多的石油。然而石油是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矿藏,资源的有限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石油的产量不可能始终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种种迹象表明,世界的石油产量正在接近高峰,即使按乐观的估计,在2030年世界石油产量到达高峰,也不是很长的时间,后石油时代就在眼前。
后石油时代的典型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世界石油产量已处于高峰平台期。
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哈伯特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系统地提出了石油峰值理论,并成功地预测了美国的石油峰值。他认为产量在初期高速增长,到成熟期达到高峰,随后便开始下降。但是,对于最高处是一个点还是平台期,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其实,无论是峰值点,还是峰值进入平台期,这都是后石油时代的开始,是后石油时代的重要标志。从生产实际情况来看,2000年后每年新发现的油田数量和相应的规模、储量,较以往都有所下降;老油田的石油产量加速递减;勘探技术取得飞跃发展,但是并没有看到像20世纪60年代储量发现一样的顶峰;投入开发利用的资源量,占世界已发现的资源量比例逐年升高;在投资不断增长、油价迅猛攀升的情况下,石油产量并没有大幅度增加;另外,国际能源机构专家表示,大部分欧佩克国家的剩余产量多数是品质较差的原油。总之,近几年的世界石油产量的变动幅度,一直围绕1%上下浮动,根本就没有大的突破。
(2)石油勘探开发的投资回报值在不断降低。
能源投资回报值,简称为EROI,其简要的计算公式是整个生产过程中能源产出总和与能源投入总和的比值。公式中的产出与投入,考虑了在能源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资源成本、环境成本、人力成本、资金投入等,充分体现了能源、经济、生态环境的有效结合。近年来,能源问题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范围更加广泛,影响程度逐渐加深,我们不能再用传统的评价理论来看待能源。而EROI评价方法,全面衡量了石油等能源的生产价值,是后石油时代下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
(3)峰值时间的争论让人们忽视了它已经来临。
1956年,哈伯特准确预测美国石油峰值将在1967—1971年间出现后,遭到了很多人士的批判,并引发了激烈争论。但是,就在那时,美国正渐渐走向石油峰值。从峰值时间的提出、讨论再到1970年峰值真正来临,仅仅经历了10多年的时间。其实,就在人们对峰值时间问题进行激烈讨论的时候,我们已经悄然踏向峰值期,就是这种争论使人们忽视了这样的事实。最后,可能只有当世界遭受了巨大的石油短缺带来的冲击后,才恍然大悟。
(4)油价将继续攀升并高位震荡。
自2003年起,油价开始过快上涨。至2008年7月,国际原油价格达到147美元/桶的高点。此时意味着廉价石油时代已经终结。据国际能源机构2008年预测,2030年世界原油价格将达到约206美元/桶。这已经是保守估计。虽然全球的经济危机使油价于2008年12月曾跌破40美元/桶,但这是暂时的、无法维持的。油价升高是必然趋势。因为油价高低的影响因素是供需关系,而其他因素都只是起到暂时的上下拉动作用和推波助澜的作用。
世界石油产量正在接近或许已经达到高峰。我们正在走向后石油时代。
制定对策积极应对后石油时代的到来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包括制定积极的价格税收政策,引导理性的石油消费;加强节油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加大资金投入,开发新技术,扩大石油资源基础;革新石油加工工艺,转变石化产品的原料路线;加快生物燃料技术开发,尽早实现规模化生产;重视非常规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等。
全国石油储量、产量增长趋势
(一)石油储量
1.全国石油地质储量增长趋势
截至2005年底,全国石油探明程度33.72%,进入勘探中期,正处于储量增长的高峰阶段。取综合预测的汇总结果进行分析,2006~2020年,全国石油探明储量仍处于高峰阶段,2006~2010年年均探明9.65×108t,2011~2015年年均探明9.74×108t,2016~2020年年均探明9.48×108t,均高于“十一五”的年均探明8.78×108t。2021~2030年,探明储量年平均值仍维持在8.2×108t。2006~2030年,全国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合计为226.42×108t。
与美国对比看,1996年以来,我国的石油储量保持平稳上升的势头,与美国1946~1966年的高基值增长阶段相当。我国的石油储量增长高峰期应该延续20~25年,储量增长明显下降的态势应该在2020年以后出现(图5-16、表5-22)。
图5-16 全国石油探明地质储量增长趋势预测图
表5-22 全国石油地质储量增长趋势预测结果汇总表
2.大区石油地质储量增长趋势
从大区汇总结果来看,东部区石油探明储量下降趋势比较明显,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探明储量分别为4.14×108t、3.88×108t、3.53×108t、3.0×108t、2.52×108t;从2006~2010年年均探明储量4.14×108t降到了2026~2030年均探明储量2.52×108t,25年中,降幅接近一半。中部区石油探明储量呈现缓慢下降的态势,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探明储量分别为1.60×108t、1.59×108t、1.50×108t、1.46×108t、1.41×108t,降幅只有12%;西部区石油探明储量在2020年前呈现先缓慢上升,之后逐步下降,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探明储量分别为2.29×108t、2.45×108t、2.69×108t、2.58×108t、2.32×108t,总体波动不大。南方区随着勘探的加强,预计在2010年以后将会出现较好的储量发现,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探明为0.01×108t、0.06×108t、0.10×108t、0.11×108t、0.11×108t;青藏区由于地理条件所限,2020年以后可能会有石油探明储量,预计2021~2030年年均探明0.11×108t;海域区的石油探明程度还比较低,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探明1.62×108t、1.78×108t、1.66×108t、1.43×108t、1.23×108t,储量上升的态势还能持续10年以上,2020年之后有所下降,至2030年年探明石油储量仍能保持在1.0×108t以上(表5-23)。
表5-23 大区石油储量增长趋势预测结果汇总表
3.基本结论
(1)石油地质储量增长保持较高水平。
2006~2030年我国石油探明地质储量总体呈平缓下降趋势,但年探明储量维持在8×108~10×108t之间,与过去50多年的勘探历史比照来看,属于稳定增长的高峰期。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是我国石油储量发现的最高峰,但整体还属于储量发现的初期;1985年以来为高峰平台期,主要特点是储量稳定增长,年均在6×108t以上,波动不如勘探初期那样强烈。
目前,我国的石油资源探明程度为33.7%,预计“十一五”将累计探明48.25×108t,2010年探明程度达到40%以上;2020年探明程度为52.6%;2030年探明程度为63.3%,届时将进入储量发现的衰减期。2006~2030年可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26.42×108t左右,年均探明9.06×108t(表5-24)。
表5-24 全国石油地质储量预测结果表
(2)大盆地对全国石油地质储量的贡献占主体。
2006~2030年对全国石油探明储量贡献最大的盆地依次为:渤海湾(陆上)、鄂尔多斯、塔里木、渤海湾(海域)、松辽和准噶尔盆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分别为40.41×108t、35.09×108t、32.41×108t、30.78×108t、26.04×108t、19.51×108t,对全国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贡献率为17.85%、15.50%、14.31%、13.59%、11.50%、8.62%,累计达81.37%,大盆地依然是未来全国石油储量增长的主体。而盆地对储量的贡献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其中渤海湾(陆上)、渤海湾(海域)、松辽盆地的贡献率逐渐变小,鄂尔多斯、塔里木盆地的贡献率变大,准噶尔盆地基本持平。
(3)中西部与海域储量增长可弥补东部储量下降。
2006~2010年中西部与海域对全国石油探明储量贡献率为57.10%,东部为40.90%,2010年后东部的年增储量呈下降之势,中西部上升,海域略有下降,2026~2030年中西部与海域对全国石油探明储量贡献率可达64.42%,东部降为32.73%,此时,南方区和青藏区的贡献率达到2.86%,东部老油区的储量发现的减少可得到其他地区的补充。
(二)石油产量
1.全国石油产量增长趋势
目前,我国的石油产量处于平稳上升阶段,尚未达到高峰值。通过将各盆地石油产量预测结果汇总,得到全国的石油产量增长趋势。从汇总结果看,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产量为19 036×104t、20 559×104t、21 700×104t、22 182×104t、21 777×104t,我国石油产量在今后15~20年内还将进一步稳步上升,在2021~2025年之间达到高峰,高峰产量达到2.22×108t以上,2025年之后呈缓慢下降趋势。2030年之后产量将降到2.1×108t以下(图5-17、表5-25)。2006~2030年,全国累计产油52.88×108t。在以上储量和产量情况下,可保持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基本稳定在22×108~25×108t,变化基本平稳,储采比在11左右,基本合理(图5-18)。
表5-25 全国石油产量增长趋势预测结果汇总表
图5-17 全国石油产量增长趋势预测图
图5-18 石油地质储量、产量和剩余可采储量变化趋势
2.大区石油产量增长趋势
从大区的预测结果来看,未来25年东部区仍将是我国最主要石油产区,但其产量逐渐下降,在全国的比重明显减小,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产量为10 508×104t、10 265×104t、10 224×104t、10 137×104t、9 642×104t;中部区将随着鄂尔多斯盆地石油产量的快速上升而在全国的比重呈上升态势,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产量为2 348×104t、2 697×104t、2 816×104t、2 867×104t、2 903×104t;西部区石油产量上升最快,2030年还未达到高峰值,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产量为3 067×104t、3 789×104t、4 390×104t、4 777×104t、4 926×104t;南方区的石油产量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在2020年以后将会有较明显的增长,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产量为4×108t、10×108t、10×108t、20×108t、24×108t;青藏区预计在2025年以后各项条件能够成熟,会有一定的石油产量,2026~2030年年均产量24×108t;海域区的石油产量在2020年之前增速较快,之后增速放缓,并在2025年以后下降,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产量为3 117×108t、3 799×108t、4 261×108t、4 380×108t、4 187×108t(表5-26)。
表5-26 大区石油产量增长趋势预测结果汇总表
3.基本结论
(1)石油产量平稳增长,2030年仍保持在2×108 t以上。
2006~2030年我国石油产量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在2016~2025年达到最高值,年均产量2.2×108 t,在2025年后开始下降,2030年还能维持2.1×108 t的水平,之后将降到2.1×108 t以下。
目前,我国的石油产出程度为21.1%,预计“十一五”累计产量9.59×108t,2015年产出程度超过30%,2030年产出程度达到46.0%,整体进入开发的中后期。2006~2030年可累计产出52.88×108 t,超过了目前我国石油的累计产量(表5-27)。
表5-27 全国石油产量预测结果表
(2)大盆地对全国产量的贡献占主体。
2006~2030年对全国石油产量贡献最大的盆地依次为:渤海湾(陆上)、松辽、鄂尔多斯、渤海湾(海域)、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其累计产量分别为12.87×108t、10.84×108t、6.73×108t、6.03×108t、4.968×108t、3.86×108t,对全国石油产量贡献率为24.34%、20.49%、12.73%、11.39%、9.38%、7.29%,累计达85.62%,在未来全国石油产量增长中占主导地位。而盆地对产量的贡献率随着时间的延伸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渤海湾(陆上)和松辽盆地的贡献率逐渐变小,渤海湾(海域)、鄂尔多斯、塔里木盆地的贡献率逐步变大。
(3)中西部与海域产量的增长可弥补东部产量的下降。
2006~2010年中西部与海域对全国石油产量贡献率为44.82%,东部为55.20%,占主要地位,之后东部的产量逐渐下降,中西部与海域则快速上升,2026~2030年中西部与海域对全国石油产量贡献率已达55.18%,东部降为44.28%,两者的比例已发生了互换。此时,南方区和青藏区的石油产量仍然较少,东部老油区的产量递减主要靠中西部与海域补充。
(4)石油产量至2030年保持在2.1×108t水平,有资源保证。
首先,2005年底,我国静态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4.90×108t,2005年的产量为1.82×108t,储采比为13.7。近25×108t的剩余可采储量提供了产量增长的基础。
其次,未来我国石油可采储量将有很大程度的增长,主要来自三部分:一是通过新区勘探获得新增石油可采储量,二是未动用储量的动用,三是老油田通过提高采收率技术增加石油可采储量。
新增石油可采储量。2006~2030年全国可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20×108t左右,年均探明8.5×108t以上,按2005年新增储量的采收率18%计算,到2030年可累计新增加石油可采储量39.3×108t。
未动用储量的有效动用。目前已探明未动用储量中还有10×108t石油地质储量可投入开发,可增加石油可采储量2×108t。
老油田提高采收率增加可采储量。目前全国已开发油田的采收率平均为27.1%,除去大庆油田高达41.1%的采收率,其他已开发油田平均采收率只有22.7%,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油田采收率相比差距较大,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潜力还比较大。按照中石油水驱采收率年均提高0.2%考虑,预计2030年前可提高5%~7%,此可增加石油可采储量5×108~7×108t。此外,通过加大对注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以及微生物驱等三次采油技术的研究开发、技术储备和推广应用,可进一步提高老油田采收率,如大庆油田通过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12%以上。在提高采收率技术条件下,按平均采收率提高5%~10%,全国石油的平均采收率可达到32%~37%,预计可增加石油可采储量约9×108~11×108t。
以上各部分相加,则到2030年我国将共有约75×108t石油可采储量,在2.1×108t的水平稳产20年是有储量保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