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儿科医生荒在蔓(一群起的儿科医生)
本文目录一览:
改革能否缓解儿科、急诊科、基层“医生荒”?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完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意见要求,向人民群众急需且专业人才短缺的专业倾斜,体现知识、技术、劳务、管理等要素的价值,避免大锅饭。
这项改革能否缓解不少医院儿科、急救、麻醉、病理、产科等医生短缺的难题?
据悉,当前,广东全省儿科医生缺口约为2000人,但广东各大医学院校每年培养出来的儿科研究生不足50人。一些业内人士介绍,在以药养医体制下,儿科是收入最低的科室之一。儿童用药剂量少,按照疗程,10至15个孩子的用药量,才相当于1个成人的用药量。
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妇幼保健处处长韩梅告诉记者,基层儿科医务人员待遇更低,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很多人宁愿去大医院行政部门,也不愿意到基层承担儿童医疗服务。还需要加大对基层、尤其是偏远地区儿科医生在待遇方面的倾斜,吸引更多儿科医生留在基层。
记者了解到,上海在新一轮公立医院改革中推行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岗位工作负荷、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成本控制、费用控制、工作难易度、医德医风以及临床科研教学等“八要素”来进行分配。在上海瑞金医院、新华医院等综合性医院里,儿科医生收入已与其他科室医生基本持平。
部分专家认为,儿科等医生短缺问题需要从源头设计上增加供给。四川省人民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刘文英认为,指导意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各地加快儿科医生的培养。此外,还亟待探索针对冷门科室医生的培养建立整套激励机制,理顺医院儿科利益分配体系,保证人才短缺专业的医生收入水平,才能让更多人真正愿意投身儿科,从根本上破解儿科“医生荒”。
如何破解“儿科荒”?
近年来,我国儿科医疗资源短缺的矛盾日渐突出。特别是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出台,新生儿数量攀升,“儿科荒”问题变得愈发严峻。
为什么大家不愿意当儿科医生?首要原因是儿科的“难”,儿科又称哑科,由于婴幼儿无法准确描述病情,加之患儿不易配合检查,诊治起来难度很大,往往全靠医生的临床经验分析判断。但这还不是最难的,家属的不理解、不信任,更是“难”住了多数医生。
除了职业风险高、工作负荷重,儿科医生的收入待遇偏低也是有目共睹的。儿科用药量小、药品便宜、纳入医保项目有限,但儿科在医院内的支出消耗又很大,经济效益较差。很多医院考虑到这些因素,不愿开设儿科,即使开设了,也往往不愿大力发展建设。
因此,要解决儿科医生短缺问题,首先应整体提高儿科医生待遇。但待遇绝不是全部,除了提高待遇,还要建立社区儿科医师队伍,完善三级转诊体系。在这一制度下,应先到社区医生处进行首诊,遇到疑难病情时,再向上级医院转诊。当然,一定要保证转诊渠道的畅通,既要能转得上去,也要能转得下来。同时还要鼓励儿童专科医院在基层医院、社区医院开设门诊部,或者向基层医院输出品牌和管理,让优质儿科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
我国的儿科医生真有那么缺吗?
不缺,医学生越来越多,职位空缺的现象应该不是很多,就算儿科医生比较累,比较辛苦,要做的人应该也很多,而且现在街上有很多的儿科诊所,所以我觉得不是很缺
如何缓解儿科“医生荒”工作建议提纲申论?
【背景资料】详情点击
全国性流感爆发期间中国大部分医院的儿科都陷入瘫痪,是因为医生严重不足。有的患者要排三四个小时的队,患儿家长在医院门口抱怨看病难。医生超负荷工作的背后,是目前医疗系统面临的一个全国性现象:儿科医生荒。为了解决儿科医生荒,政府也是费劲了心思。2015年7月,国家卫计委发出了《关于医师资格考试短线医学专业加试专业内容有关事项的通知》,但其中的规定未能起到制定政策时的预想效果,某种程序上更容易加深医患矛盾,同时也容易令儿科医生感觉到没有职业尊严,不受尊重。
【标准表述】
当前我国开始实施“二胎”政策,国家顶层设计长期致力于保障全民享受到高质量医疗服务,但这场流感带来的儿科医生“荒”充分暴露了我国现有医疗资源的严重不足,特别是儿科医疗资源更是捉襟见肘。这其中有“架天线”的制度设计问题,也存在“接地气”的全民搭建问题。
第一,医闹问题
根据《中国医生执业状况白皮书》的数据,截至2018年1月9日,中国有66%的医师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医患冲突。特别是在儿科,面对儿科患者本身沟通困难的特殊性,加上现代父母对于孩子的诊视,导致那些不该医生承担的风险,他们正在被迫承担,某种意义上说,儿科医生已经成为了一个“高危职业”。
第二,儿科医生的高饱和工作量
根据2017年5月发布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显示,中国儿科医生缺口已经超过20万,而当前中国儿科医生总数才仅为10万人左右。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和劳累程度有目共睹,我国去年医疗机构就诊人次接近80亿,患者数量与日俱增,医护人员数量供不应求。如果医护人员不加班加点,是很难撑起这庞大的诊疗量。有些医院人手不足,甚至出现了“黑+白+黑”或者“白+黑+白”的值班制度,连续的高强度工作让医生群体极易罹患上心脏病,发生猝死。
第三,收入不高,培养机制偏向传统,至人才吸引力弱
由于以药养医的现状尚未根治,因此儿科医生的收入普遍不高,甚至有数据表明其收入只到普通医生的四分之三。医学毕业生出于更现实的考虑都会选择更加快捷的其他临床学科,因此不仅新增医生人数少,本身已经是儿科医生的人也在逐渐离开这个行业。
【具体措施】
第一,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合理规划儿科医生培养和医院布局,合理增加儿科病床,优化资源配置,及时深化临床医学儿科方向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培养改革,在医科高校扩大儿科专业本科生招生规模,实施临床医学儿科方向本科免费培养计划,破解“儿科医生荒”。
第二,让儿科医生感受到职业尊严,管理部门应该出台合适的政策,制定适合儿科特点的晋升渠道,留住人才是关键。从根本上解决儿科医生收入低、风险高的问题,同时不能用降低儿科医生从业门槛的方式来解决从业者紧缺的问题。此外,社会媒体可以适当设立专门的儿科医护人员表扬奖项,以提高其社会荣誉感和职业归属感。
第三,医患双方均要端正自身心态,以关爱和耐心对待医患矛盾。院方可以通过“医院开放日”等活动形式增进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增强日常培训机制,提高整个儿科医生的专业素养;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做好常见药理知识的普及,避免信息不对等造成双方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