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最新热点 > 正文

最新热点

中国内地人口与健康状况(中国人口发展)

hacker2022-07-23 02:00:36最新热点101
本文目录一览:1、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论述人口发展与健康之间的关系2、

本文目录一览: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论述人口发展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人口数量由少到多,人口规模由小到大,人口构成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人口质量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人口发展与人口增长之间有一定联系,但也有重大区别。人口发展包含人口增长,但更重要的是包含了人口质量的提高、人口构成的变化等等。人口质量的提高,包括人口身体健康素质的提高和人口文化技术素质的提高。前者是指人口身体发育越来越健壮、身材高大,发病率不断下降,各种残疾人口不断减少,平均寿命不断延长等;后者是指文盲率不断下降,人们掌握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多,思想观念中迷信、陈旧、愚昧、落后的成分越来越少等。人口构成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变化,则使人口的行业构成、职业构成、文化构成等越来越复杂,并且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而逐渐优化,甚至不断出现新的行业、职业,旧的行业和职业不断缩小和消失。同时,不同人口群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差异越来越小,不同地域人口之间联系不断加强,不同民族、种族、国家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相互之间的差异,包括身体和文化思想观念等许多方面差异不断缩小。人口发展还包括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和歧视不断减少,逐渐实现男女平等。人口之所以能够持续地发展变化,除了受人口自身的生物进化规律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受社会规律的作用,尤其是受经济发展规律的作用。首先,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人口发展的水平,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有不同的要求。其次,经济发展的不同方式和性质制约着人口发展的方式和性质。以一家一户为主的小农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人口发展的封闭性和离散性;现代经济发展促使人口发展趋向于一体化、开放性。再次,经济发展空间上的广度和技术分工的深度,制约着人口发展在空间上的广度和人口社会构成上的复杂性。除了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外,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也在不同程度上对人口发展有着影响。婚姻与家庭关系直接影响着人口增长速度;政治制度要干预社会生活及其中的人口生活方面,尤其是不同的政治阶层和团体掌握政权,对不同群体的人口的增长和发展,有着明显的作用;大规模的战争,会造成人口大量减少和迁徙;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如溺婴、堕胎、性忌讳、各种礼教等都对人口增长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教育水平高、医疗卫生条件良好,有利于提高人口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降低死亡率,提高人口平均寿命,也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至于宗教歧视和宗教迫害,往往对某些群体或集团的人口发展是不利的。

人口发展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表现为积极作用,有时表现为消极作用。就人口发展本身来看,盲目性越来越弱,目的性和计划性越来越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人类越来越重视控制自身数量的增长。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人口数量的增加或减少,经常是盲目的、无计划的。但是从近代以来,尤其是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支持和允许人们节育的。到90年代,95%的人口生活在支持和允许节育的国家里,只有5%左右的人口生活在鼓励生育的国家里。(2)各国政府为降低人口死亡率、提高人口寿命进行不懈的努力。(3)主张限制移民迁入的国家越来越多。(4)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是人口发展的关键之一。大多数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尤其是普及中小学教育。

生活质量概念最早是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于1958年在《富裕社会》一书中提出来的,其后即被学术界和国际社会所接受,并得到广泛的应用。生活质量有个体生活质量与群体生活质量之分,两者关系甚为密切,但又是有本质区别的两个范畴。关于生活质量本身如何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未取得共识。有人认为指人们生活状况的丰裕程度,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人自身存活过程的健康状况;有人指出是生活条件的综合反映,而生活条件则包括生活环境、教育、供给、卫生保健、社会服务、文化娱乐、社会风尚、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等诸多方面。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生活质量不能单纯由客观生活条件来决定,应同时考虑人们的主观满意度,等等。在生活质量概念提出之前,最常用的是生活水平、福利水平等术语。实践说明,生活水平或福利水平的内涵远不如生活质量包容的内容丰富,特别是随着经济日益现代化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很高水平之后,人们的生活环境都在日益恶化,生活质量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远而生的。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生活质量状况是该国或地区社会进步和经济健康发展程度的最终反映。任何脱离生活质量追求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中国学术界已在研究小康水平的生活质量问题。由于生活质量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如何从实际出发构建一个简明扼要、为数不多的指标体系,并进行指数化计量,且得到国内外的认同,还是一项有待深化研究的方法论课题。

望采纳!!!

论述我国人口的健康水平状况与降低人口的死亡风险(从人口社会学的角度)

中国人口的健康水平在近十年来未能有明显进步,远不如上个世纪八十年的进步。这是经济发展到目前水平的自然结果,医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一定的瓶颈,而因环境污染、食品工业化等导致的健康风险持续增加,这必然导致人口健康水平难以继续提高。

以山东某农村为例,在十年前,癌症病人几年才会出现一个;而从2005年起,每年都会出现几个癌症病例并导致死亡,大多都是50—60岁的中老年人,而90岁以上的老人几乎不再有,这些死亡病例和高龄人口的减少肯定会将当地人口的平均年龄往下拉。

降低人口的死亡风险在目前不容易做到的,因为经济发展还处于高速前进阶段,化肥、农药等的大量使用现象短期内难以改变,环境污染暂时也不会得到控制,食品和健康风险不会降低;加上交通事故隐患、暴力犯罪等问题的顽固存在,人口的死亡风险在整体上将居高不下。

现在所能做的是,加强国家医疗制度改革,增加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减少那些本来可以通过治疗防止死亡的人口的死亡病例,但这只能是补救措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中国健康比例多少?

一、中国人健康大数据概况

中国高血压人口有1.6----1.7亿人

高血脂的有将1亿多人

糖尿病患者达到9240万人

超重或者肥胖症7000万-----2亿人

血脂异常的1.6亿人

脂肪肝患者约1.2亿人

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人罹患癌症

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人罹患糖尿病

平均每30秒,至少有一个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二、健康大数据·各类疾病出现年轻化趋势

中国22%的中年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七成人有过劳死的危险;

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

中青年女性易得妇科,心脑血管疾病;

中青年男性面临猝死、过劳和癌症等问题;

慢性病患病率已达20%,死亡数已占总死亡数的83% ;

中国人的腰围增长速度将成为世界之最!!

2013年到2014年,35岁---46岁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中国是22%,美国是12%。

中国社科院《人才发展报告》七成人有过劳死的危险,如果中国知识分子不注意调整亚健康状态,不久的将来这些人中的2/3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中国一年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经费达到3000亿元人民币。

中国因疾病而导致生产力丧失,将在2005年——2015年间给中国造成55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中国的肝炎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600个亿。

目前我国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白领接近六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不足3%。

女性更容易受到妇科、心脑血管疾病的威胁;

男性则面临猝死、过劳、癌症等问题!

2013年,慢性病患病率已达20%,死亡数已占总死亡数的83% 。

过去十年,平均每年新增慢性病例接近了2倍。心脏病和恶性肿瘤病例增加了近1倍!

肥胖人口将达到3.25亿,未来20年将会增长一倍,腰围只要增长一英寸(2.54厘米),血管就会增长4英里,患癌风险高8倍!

美国《保健事物》杂志报告:中国人的腰围增长速度将成为世界之最

十九个月!19位老总离世!最高个人资产14个亿,包括百视通COO吴征、德尔惠股份创始人兼原董事长丁明亮、兴民钢圈董事长王嘉民、成都百事通总经理李学军等12位高管,均因病离世。比例高达63%,其病因主要是癌症和心脏病,其中吴征、李学军等近半数为突发疾病逝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三、中国人医疗大数据

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死于药物的不良反应。

普通疾病的误诊率高达27%左右;重大疾病的误诊率高达40%左右。

《千手观音》23位主要演员中19位都是因药物不良反应导致聋哑

英国研究证实:有85%的药品是无效的,对病人最好的措施就是尽量减少医疗干预。

美国研究证实:高度发达的现代医学体系与人的健康没有太大关系。

美国研究证实:有30%---40%的手术根本不需要做!

美国研究证实:与美国人健康寿命相关的因素中,只有10%跟医疗相关!导致美国人健康寿命延长30年中,有25年与医学没有关系。

四、健康大数据·中国每天有720个缺陷儿出生

2006年9月12日是我国首个“预防出生缺陷日”,同年监测显示,每隔30秒就有一个缺陷儿出生,相当于每小时30个,每天720个!

五、中国青少年健康大数据

80%学生早餐营养质量较差

青春期贫血的发病率达38%

全国肥胖儿中脂肪肝发生率40—50%

小学生近视率32.5%

初中生59.4%

高中生77.3%

大学生80%

中国7个城市中小学生早餐行为调查

调查显示:我国超过80%学生早餐营养质量较差,均没有达到国家标准!

中国青少年青春期贫血的发病率达38%。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调查:

目前中国2.7亿在校生蛋白摄入量,仅为标准的65%。

铁、钙、锌严重不足,维生素A的摄入量仅为标准的15%。

青春期贫血的发病率达38%。

2013—2014年度,北京中小学肥胖检出率为19.5%,其中10%出现脂肪肝,而全国肥胖儿中脂肪肝发生率40—50%。

2型糖尿病发病率20年间增长了11—33倍。

教育部《2013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

小学生近视率32.5%

初中生59.4%

高中生77.3%

大学生80%

沿海城市高中毕业生视力低下率85%

高度近视率呈急剧上升趋势

六、中国老年人健康大数据

202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严重阶段!

骨质疏松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七位。

6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为56%,女性发病率为60—70%。其中骨折率发生率接近三分之一,每年医疗费用按最保守的估计需要人民币150亿。

全世界痴呆病人已达2400多万,平均每7秒增加一个,中国老年痴呆患者约占全世界病例总数的1/4,平均每年增加30万的新发病例。

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在5000—8000美元。2003年我国未富先老,人均GDP为1000美元。

老龄化进程:

法国115年;

瑞士85年;

英国80年;

美国60年;

中国18年。

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在5000—8000美元;

2003年我国未富先老,人均GDP为1000美元。

专家提醒

不要总以为疾病离我们很远,更不要让健康埋有隐患。

我们已经有太多的朋友,太多的亲人被疾病、被癌症夺去了鲜活的生命。

要知道,很多疾病在早期是很容易防治的,长期失治才会加重恶变,以致丧失生命。

有问题早发现、早诊断,才能早预防、早治疗,才能更好的珍惜生命。很多重大疾病都是从轻度重疾开始的!

战国时代有一名医叫扁鹊,医术非常高明,受到魏王的接见,扁鹊说自己的医术比不上中兄,中兄的医术比不上长兄。

魏王很奇怪,说:“那为什么你的长兄默默无闻,你的中兄只是小有名气,而你却名贯四方呢?”

扁鹊回答:“我的长兄总是治病于发病前,我的中兄治病于发病初期,而我却治病于病情恶化之后。”

事前控制比事中控制更重要,事中控制比事后控制更重要,对付危机(病情恶化)的最好方法是不陷入危机(病情恶化)。

做好事前控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健康是1,妻子、孩子、位子、票子、房子、车子……是0,0在多,1没有没了,就什么都没了。

看完以上数据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其实,人一生的追求不外乎财富增长、事业成功、爱情美满、家庭幸福……但无论我们追求多少、拥有多少,如果失去健康,一切都将没有了意义。所以,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亲朋,保健养生从现在做起!

这种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只是一个故事,我们看一看,听一听也就过去了,如果不幸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那就是一个事故了;到时候连累的还是自己至亲至爱的家人。

当前我国人口健康状况最突出的问题有哪些?请找出解决方法

一、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我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生育水平还比较高,人口素质和结构问题日益凸显,与数量问题相互交织,使农村人口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3%的人口、60%的劳动年龄人口、59%的育龄妇女、66%的老年人口、70%的少儿人口在农村;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121.7)失衡较城市(116.4)更严重;农村剩余劳动力近2亿,外出务工经商人口规模庞大并在未来20年内有持续增加趋势,其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亟待加强;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使我国农村老龄化程度超过城市,2000万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令人堪忧。另外,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的严重不足,致使全国84%的青年文盲人口和大量出生缺陷人口也都集中在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是农民的现代化。没有八亿农村人口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就没有持续的发展力,就不能实现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统筹解决我国农村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和安全等问题,特别是关注西部地区的人口问题对于新农村建设和我国人口自身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加强人口计生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人口计生部门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人口计生部门的网络优势

经过30多年的建设、发展,我国已建立了一个集行政部门、服务机构、自治组织、群众团体为一体,贯穿国家、省、地、县、乡、村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网络。这个网络包括一个自上而下、运转高效、政令畅通的行政管理系统;一个深入农村、联系群众、服务家庭的公共服务系统;一个能够组织群众、动员群众、以群众为主体的群众工作系统和一个覆盖全国、触角灵敏、反馈及时的信息支撑系统。它具有覆盖面广、能够深入村组和家庭、与农民直接互动的鲜明特点,是我国现存完整、正常发挥作用并极具功能拓展潜力的公共服务网络之一。

这一网络不仅在有效控制我国农村人口过快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还在参与处理社会公共应急事件(如抗击“非典”)、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如实施全国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发展农村卫生与健康促进事业(如实施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三大工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如实施西部地区“少生快富”工程)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实践。

(二)人口计生部门参与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

首先,全面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加快建立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十一五”时期,我国人口计生工作开始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工作内容从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工作模式从行政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

人口计生部门要在准确把握人口自身发展规律的同时,针对农村人口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与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坚持改革创新,探索建立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促进农村人口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其次,建立并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加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信息的采集、传播与反馈。整合开发并利用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迁移、就业、贫困等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信息资源,促进科学决策水平的提高;积极利用和发挥人口计生网络信息收集反馈快捷准确、服务优质并能进村入户的特长,及时收集、传递和反馈农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信息,促进政府与群众、非政府组织间的相互沟通、了解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不断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积极促进村级思想文化建设,宣传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社会新风尚。目前,村级的思想文化建设有待加强。以人口学校、人口文化大院、人口文化走廊和乡村计划生育群众文艺团体等为依托的农村人口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的群众参与性和互动性,是当前农村最具活力的群众性的文化组织,对树立良好的村风乡风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要继续扎根群众和基层,进一步丰富人口文化事业的内容与形式,促进人口文化的发展,发挥先进文化的重要引领作用,树立社会新风尚,为新农村建设增添生命力和持久力。

第四,积极动员、组织群众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人口计生网络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的优势和动员群众的能力,综合利用现有遍及各个乡村的人口文化宣传阵地,联合相关部门和组织,针对群众实际需求,开展与经济发展、家庭发展和妇女儿童发展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农民,提高他们建设新农村的综合能力。

第五,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健康促进活动,提高人口健康素质。针对当前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不足,广大农民群众自我保健意识淡薄、健康保健知识严重缺乏的状态,发挥人口计生网络优势,重点在村级积极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健康促进活动,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和行为,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以减少疾病发生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农民的生殖健康水平和农村人口的健康素质。

我们今天启动的西部地区人口健康促进项目将在川、滇、藏、陕、甘、宁、青、新、贵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其宗旨是高度关注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问题,形成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预防为中心的人口健康促进机制,这对农村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的人口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进一步开展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的几点建议

第一,以现有人口计生网络为基础,加快建立农村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

随着我国农村综合改革特别是农村乡镇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基层的行政管理机构进一步精简。强化农村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保障。在时间紧迫、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积极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对现有的人口计生网络进行必要的调整、巩固、发展和完善,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开放式的、普惠性的、能够综合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平台,将是一个投入少、见效快、覆盖面广、综合效益大的明智选择。

当前,人口计生部门应与其他部门一道,针对当前农村特别是村级公共服务的薄弱环节(如群众需求与公共服务信息的采集与传播、乡村文化建设、健康促进和技能培训等),在部委联合的基础上,利用现有人口计生网络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的探索和贡献。

第二,在农村社会公共政策制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重视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发展权益的保护。

完善有利于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社会政策体系,切实构建综合治理农村人口问题的格局。各地出台的各项农村社会公共政策,应注意与计划生育国策的有效衔接,切实保护广大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发展权益。

实施好全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西部地区“少生快富”工程,加快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最低生活保障、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完善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等制度,真正使计划生育家庭在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养老问题有保障。

第三,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对人口计生工作的投入。

建立稳定增长的人口和计划生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确保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项目、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县乡技术服务机构基本建设和队伍建设等经费。加大对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投入,扩大农村公共财政覆盖计划生育家庭的范围,我们人口计生部门要努力工作,争取投入产出的最佳效益。对人口和计生工作的投入是花小钱、办大事、稳民心、保稳定、促发展的效益最佳的投入,它将直接惠及千家万户

我国人口状况

一、我国人口现状

分析我国的人口状况,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绝对数量大

1991年年底,我国大陆人口总数为115823万人。这是一个庞大的基数,在世界上占第一位。由于人口基数大,进入婚龄、育龄的人也多,每年增长的人口绝对数量也就大,即使以后人口增长速度显著下降,而每年净增人口的绝对数量还是很大的。

(2)人口增长速度快

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速度非常快,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从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中,我国净增人口4.3亿多人。平均年增长率为2%,相当于同期日本增长率的2倍,接近法国的3倍,每年净增人口1600万人,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国人口。

(3)年龄结构轻,向老龄化发展

据抽样调查推算,目前我国15岁以下未成年人口约占总数的38%。发达国家只占24%,是典型的年轻结构。另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制度和医疗卫生水平提高,随之而来的是老年人的比例不断上升。如1992年北京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数的12.7%。预示全国将进入老年型社会。无论是年龄结构轻、还是老龄化,都将增加社会负担,影响经济发展,给环境造成压力。尤其是在我国经济不很发达的情况下,将更加复杂和困难。

(4)人口分布不均

地理分布不平衡。由于自然环境条件限制的原因,中国目前仍有十分之一的地区无人居住。人口高度集中在东南地区,而西北部人口很稀少。按修改后的“瑷珲——腾冲线”来划分,东南一侧占全国总面积的43%,而人口则占全国总人口的94.4%;西北一侧占全国总面积的57%,而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5.6%。在两侧各区域内部,人口分布也很不均衡,东南地区人口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成都、华北、辽河平原等地区。西北地区人口也主要集中于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河套平原及绿洲地带。这和世界人口分布的情况基本一致,即由沿海到内地,由平原向山地及高原,人口逐渐稀疏。这是由于人类生存对环境的要求所决定的。同时,这种分布也是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

城乡分布不均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8%左右。这样多的农业人口,必然造成对土地及其自然资源的巨大压力,同时也给国家现代化带来很大的困难。当前大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高度密集,势必给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治理、人民健康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二、中国人口发展的对策

1.控制人口发展

我国人口形势比较严峻。因此,必须坚持计划生育这条基本国策,因为人口激增是造成资源过度消耗、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基本原因,是目前面临困境的根本诱因。要使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使其同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相协调。控制人口的发展,一方面要大力控制人口数量,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提高人口的素质。

2.提高国民的环境意识

加强环境教育宣传,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是做好人口控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人类自身的生产与经济再生产及生态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把计划生育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

3.正确引导消费

由于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水平低,人口与资源矛盾突出。因此,中国人口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改善是以合理消费模式为基础,不能重复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重污染来换取高速经济发展和高消费生活方式。中国只能根据国情,逐步形成一套低消耗的生产体系和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应提倡节约型消费,以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三、中国的适度人口和今后的发展

我国的适度人口,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各自的结论。有人认为,当前经济的适度人口为6.5亿~7亿左右;也有人认为在8亿左右;若按资源的合理承载人口约为9.5亿左右;最大人口界点有人认为为15亿左右。目前,我国人口数量已超过12亿,早已大大超出了社会经济负荷能力和资源合理承载能力。

实行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中国人口政策的基本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晚婚、晚育对控制人口增长,降低出生率,延长平均世代间隔以及调节生育高峰等具有重要作用;少生是控制人口出生率的关键;优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保证。中国的人口政策是根据中国的人口现状和经济发展水平而制定的,考虑到了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这是当务之急,而且也是关系到子孙后代和民族兴衰的百年大计。

中国目前的人口现状和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始终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在全国范围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中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稳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政府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将人口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努力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专题座谈会,统筹考虑,协调部署,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法律、倡导、经济、行政等多种措施综合治理和解决人口问题,把发展经济、开展计划生育、普及教育、提高健康水平、消除贫困、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妇女地位、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等紧密结合起来。2003年,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和综合协调,更加科学地制定和实施人口发展规划。2004年初,中国政府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学者,正式启动了“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的变化趋势及其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相互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已经提出了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本强国的人口发展战略思路,为科学制定国家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2006年2月9日,中国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未来十五年的人口目标是将人口数量控制在十五亿以内。其在人口与健康领域确定的发展思路之一,即是控制人口出生数量,提高出生人口质量。重点发展生育监测、生殖健康等关键技术,开发系列生殖医药、器械和保健产品,为人口数量控制在十五亿以内、出生缺陷率低于百分之三提供有效科技保障。

另三个发展思路包括: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研究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显著提高重大疾病诊断和防治能力;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与多学科融合,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技术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研制重大新药和先进医疗设备。攻克新药、大型医疗器械、医用材料和释药系统创制关键技术,加快建立并完善国家医药创制技术平台,推进重大新药和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

纲要称,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效防治重大疾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和全民健康水平,迫切需要科技提供强有力支撑。为此,该纲要还将“安全避孕节育与出生缺陷防治”、“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非传染疾病防治”、“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先进医疗设备与生物医用材料”等,确定为人口与健康领域科技发展的优先主题。

从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来看,中国人口的现状如下:

一、人口数量

2005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6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17万人,出生率为12.40‰;死亡人口849万人,死亡率为6.51‰;自然增长率为5.89‰。

2005年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单位:万人

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7亿和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

受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在2005年-2020年期间,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同时,由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按照现行生育政策,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中国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

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

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最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这次调查的样本量为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1%。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调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调查的各项任务已基本完成。

二、人口素质

中国政府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平均预期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2004年的71.8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1500/10万下降到2004年的51/10万,婴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04年的29.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建国初期的250-300‰下降到2004年的28.4‰。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减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从总体上讲,中国人口健康素质仍然不高。每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6%,约100万例。数以千万计的地方病患者和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防治艾滋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据估计,截至2003年12月,中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84万,2004年疫情处于从全国低流行和局部地区及特定人群高流行并存的态势。

中国政府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2004年,中国普及九年义务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3.6%,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01年(其中男性8.5年,女性7.51年),比1990年提高了1.75年;人口粗文盲率(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降少到8.33%,比1990年时下降了7.55个百分点。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大学以上占5.42%、高中占12.59%、初中占36.93%、小学占30.44%,受高层次教育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受小学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

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年)。并且,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2004年,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43年,乡村为7年;城镇文盲率为4.91%,乡村为10.71%。

三、人口结构

从人口年龄结构看,在2004年末全国总人口129988万人中,0-14岁人口为27947万人,占总人口的21.50%,15-64岁人口为92184万人,占70.92%;65岁及以上人口为9857万人,占7.58%。上述数据表明:

第一,当前中国人口社会抚养比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未来一、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期。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也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多。并且,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增长态势。据预测,2016年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10.1亿,2020年仍高达10亿左右。这对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200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7%以上,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据预测,到2020年,65岁老年人口将达1.64亿,占总人口比重16.1%,80岁以上老人达2200万。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对未来社会抚养比、储蓄率、消费结构及社会保障等产生重大影响。

第三,从人口性别结构看,2004年末男性人口66976万人,占51.5%,女性人口63012万人,占48.5%,总人口性别比为106左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为117,2003年为119,少数省份高达130。为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颁布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等法律法规,启动了“关爱女孩行动”,倡导男女平等,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四、人口分布

从城乡分布来看,2004年末全国城镇人口达到54283万人,占总人口的41.76%,乡村人口为75705万人,占58.24%。近年来,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采取多种措施和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2004年,中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4亿。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按人口城镇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测算,到2020年还将从农村转移出3亿左右的人口。

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却严重滞后,亟待完善。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着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困难。

面对复杂的人口问题,中国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人口政策与方案,用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慵吋倾酏(2022-07-23 12:49:42)回复取消回复

    。我们已经有太多的朋友,太多的亲人被疾病、被癌症夺去了鲜活的生命。要知道,很多疾病在早期是很容易防治的,长期失治才会加重恶变,以致丧失生命。有问题早发现、早诊断,才能早预防、早治疗,才能更好的珍惜生命。很多重大疾病都是从轻度重疾开始

  • 慵吋劣戏(2022-07-23 08:18:11)回复取消回复

    兄只是小有名气,而你却名贯四方呢?”扁鹊回答:“我的长兄总是治病于发病前,我的中兄治病于发病初期,而我却治病于病情恶化之后。”事前控制比事中控制更重要,事中控制比事后控制更重要,对付危机(病情恶化)的最好方法是不陷入危机(病情恶化)。做好事前控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健康是1,妻子、

  • 闹旅鸽吻(2022-07-23 12:51:27)回复取消回复

    技术分工的深度,制约着人口发展在空间上的广度和人口社会构成上的复杂性。除了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外,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也在不同程度上对人口发展有着影响。婚姻与家

  • 鸢旧同尘(2022-07-23 04:07:15)回复取消回复

    多学科的专家学者,正式启动了“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的变化趋势及其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相互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已经提出了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本强国的人口发展战略思路,为科学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