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政治新闻 > 正文

政治新闻

校方称就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校方称就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吗)

hacker2022-07-24 16:05:20政治新闻89
本文目录一览:1、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哪些2、

本文目录一览:

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哪些

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所谓健康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心理健康的人,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现代心理学表明: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德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当今社会,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人员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个幼儿凝聚了几代人的希望。孩子少,家庭成员对孩子过分溺爱,特别是家长希望子女成龙成凤的心情尤为突出,很少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年龄特点、兴趣、原有基础、天赋等实际情况。不少家长片面地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对幼儿的品德、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目前幼儿身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胆怯、任性、独立性差、缺乏耐挫力、自我保护意识差等。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幼儿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阻碍了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全面把握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矫治幼儿心理问题行为,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我作出以下研究及浅谈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及解决办法。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及解决办法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然而,不少来自幼儿园的调查显示,很多幼儿已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差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物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理品德对孩子的影响上。如:

1 .家庭教育中教养方式不恰当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现代家庭中,存在重健康知识灌输,轻行为习惯培养;重饮食营养摄入,轻情感需要的满足;重成人包办代替,轻幼儿独立性培养。独生子女现象,造成对孩子溺爱非常普及。如有一个小女孩的裙子被别人摆了一下,她冲上去抓别人的脸,老师刚要准备和她谈谈,她就大声哭着说: “ 我爸爸知道你批评我,会心疼的。 ” 而家长知道这事后,却一笑了之。又如孩子在家中谈论幼儿园的开心事或问一些问题,家长嫌烦,不理睬。孩子感受不到情绪上的快乐和满足,长久下去自然会冷淡。

2 .家庭教育中父母榜样的作用

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责打。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例如,家长的性格很随意,对发生的事情不介意,得过且过,他想要求孩子事事严谨就很难。另外,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孩子看见了准备离婚的父母之间的战争,感到很害怕,会变得非常胆小。也有孩子为避免受欺负而主动出击,打骂同学。所以,孩子身上发现的心理问题,家长首先要分析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行为不当之处。

3. 家长的教育观点不一样

有不少家长在心理咨询中反映孩子有说谎的毛病。说谎的原因很多,比如学龄前幼儿分不清现实和想像,家长把孩子说出来的想像误以为是说谎,这实际是幼儿趋利避害的本能,但也有家长需要检讨的地方。例如,如果幼儿在幼儿园出现问题,幼儿园教师找家长,父亲回家批评一下,让下次改正就可以,找母亲的话,孩子回家就免不了要受皮肉之苦,孩子又总结出来可以从父亲那里得到好处。久而久之,孩子在父亲和母亲面前说不一样的话,在老师面前和在家长面前也说不一样的话。说谎的坏习惯就养成了。

4 .以成人的视角看问题

有些事情对于孩子来讲是好事或无所谓的事,而有些家长看待这些事的角度却有问题。如看到老师让幼儿在幼儿园捡树叶而自己聊天,家长认为这样的活老师自己不参与,幼儿也不用干。家长从成人的角度认为这是对幼儿不公平,而幼儿自己认为这是集体活动,很有趣。这样家长的观点和孩子的感受完全相反,反而让孩子无所适从,或者长大以后就学会人际交往中斤斤计较,偷懒耍滑。

5. 祖辈与保姆代养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父母忙于工作无法全身心照顾孩子,必然会请老人或保姆帮忙照看孩子。一方面祖辈和保姆的知识水平通常较父母要低,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看管孩子而不是教育孩子,所以他们给孩子心理成长上的帮助远不如父母;另一方面祖辈和保姆为避免孩子受伤,总是限制孩子的活动,或吓唬孩子有危险,这也使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受到影响,比如运动能力差、不敢尝试新事物、胆小懦弱、夸大危险、依赖等。

针对上述情况,都是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因此,家长要不断给孩子以积极的评价,并且要及时地表扬。为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表扬,这样坚持做下去才能使孩子渐渐恢复自信心,逐渐做得更好。要注意改变家长自己的形象。如果你不满意孩子的某些特点,检查一下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表现,如有,要鼓励孩子和自己一起改正。要给孩子的进步留有余地。给孩子提出的要求应该是孩子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否则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尊心。积极调整家长自己的心态。尽可能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与同事交往、对社会的态度都尽可能从善意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这样才能在内心产生宽容的心态,对自己孩子的评价才能是积极向上的。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参与家务,充分发挥合作的功能;让孩子在家中享有民主平等的地位,加强与孩子的交流。

(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及解决办法

幼儿园是幼儿的第二个家,除了休息,幼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度过的,教师的教养工作就起到主导多用。

1、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幼儿戒心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由于方法不当,语气、言词过重或偏听偏信,从而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引发抵触情绪。如果这种心理一旦形成,教师和幼儿就很难沟通交流。因此,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幼儿戒心,对及时有效地做好教育工作,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一是建立相互间友好的关系。作为教师要善于和幼儿打成一片,要多通过学习、游戏和各种活动让幼儿熟悉你、喜欢你、信任你,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觉得你是他们的一分子,是知心的朋友。二是对事不对人。在工作中教师常对那些顽皮、淘气的幼儿批评得多,关心得少。久而久之,很容易对这类幼儿产生偏见和反感,看什么都不顺眼。以至于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横加指责,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这正是所谓的对人不对事。因此,克服凭主观臆断不能容人的作法,对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三是不翻旧帐。本来这个幼儿只做错了一件事,如果我们将以往的问题一五一十地抖出,就容易被幼儿认为你不喜欢他,从而对你产生反感,这样会使本来简单的工作变得复杂。

2、针对辩解心理,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身错误

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幼儿犯错误后总爱找出客观理由或者将责任推托到其它幼儿身上。目的是为逃避教师的批评,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好的办法是直接指出幼儿错在哪里,这样幼儿就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不易为自己开脱。其好处具体讲:一是表明你对他的问题了如指掌,从而打消他想蒙混过关的念头;二是不给幼儿辩解错误的机会,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三是帮助幼儿从自身查找问题。使幼儿在今后出现类似问题时,能学会认识自身的错误。

3、针对敏感心理,把握教育的时机

一般情况下,幼儿犯了错误并不注重错误的本身,而是往往注重教师对他的态度。这时就会对教师的一举一动特别敏感,如果教师不了解幼儿这一心理特点,就会错过教育时机。一是避免心理逆反作用,多数犯了错误的幼儿心理防卫意识比较严重,这时如果你立刻去批评他,可能很容易引起他的反感,甚至还会认为你为难他、刁难他,因此避开这个敏感时刻,待幼儿心理恢复平静后,再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二是切勿延误教育时机。超过时限,事物本身的影响力就随之削弱,如幼儿所做的一件事,在这几天后你在问他时,他可能已经忘记了。同样对幼儿出现的错误,如果不及时教育趁热打铁,那再严厉的教育,也会变的无足轻重。三是对能主动承认错误的幼儿,教师要点到为止,不要讲的太多,尤其对那些已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的幼儿更不宜讲的太多,以免适得其反。

4、针对虚荣心理,用表扬结束批评

一般来讲,虚荣心和自尊心人皆有之,儿童也不例外。作为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用表扬来结束批评,这样有利于幼儿认识错误,树立自信心。反之,如教师在幼儿犯错误时采取先表扬后批评的办法,效果会怎样呢?试想,如果你做错了一件事,有人先表扬你,你一定会认为他居心不良,倒霉的事可能还在后面呢,表扬对你来讲其实并不困难。而如果用表扬来结束批评,会使批评和表扬都能发挥作用。

5、针对“失宠”心理,多给幼儿一些爱

实际生活中,我们大都喜欢漂亮、聪明、可爱、听话的孩子,而对那些长得不好看、反应慢、学习差的幼儿关心不多,爱护不够。尽管作为教师并非有意如此,但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这一问题,而那些不得宠的孩子恰恰是最需要关心和爱护的。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如果将爱和关心侧重给那些平时较为不得宠的幼儿,他们的进步往往是非常明显的,而这些爱和关心对于得宠的幼儿看来实际上是微不足道的。这就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应多留意那些平时不起眼、讲话少、性格内向的儿童,多给他们表现和参与的机会,使他们身心能健康发展,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6、针对反复心理,教育要有连续性

冰冻三尺,非一日寒,帮助幼儿彻底克服缺点,也非一朝一夕之功。许多教育者由于急于求成,只重治标,不重治本,忽视幼儿存在的反复心理,结果导致一些幼儿不断犯类似错误。实践证明,对于犯了错误的幼儿进行教育,无论当前效果是好是坏,其后的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具体的讲,一是善于观察言行,尽管幼儿心理不易把握,但思想主要通过行为来体现,只有紧紧把握这一环节,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即使出现反复,也可对症下药。二是要有明确的态度。如果你要求幼儿有所改变,却对他所做的事不闻不问,他可能会失去积极性,甚至自暴自弃。所以对于幼儿的表现要及时表明态度,正确的给予肯定,错误的予以制止。三是要帮助幼儿树立学习榜样,激发争强好胜心理,积极努力向上。

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家庭因素:一个和睦的家庭是影响心理的一个很关键因素,从人出生后,第一个要适应的就是家庭环境,父母的言行及家庭中其他成员的言语行为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在单亲家庭或者关系不和睦的家庭中,人的心理一般有扭曲,看待人际关系的角度和常人不一样,并且情感上偏敏感,很容易把一些小的事情人为的扩大化,造成情绪不稳或者引起言语冲突等。

顺境与逆境因素:人在顺境的时候心情比较愉悦,给心理上有积极的影响,能让人变的更乐观和有成就感,而在逆境的时候心理负面影响会更多,会因为压力或者挫折感太多而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而一味的顺境也会影响心理健康的承受和应变能力。

人际关系及性格因素:性格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外向的人得心理健康程度要比内向的人好点,外向的人在人际关系上处理的更好,也能更好的给自己营造一个相对平和的氛围,而内向的人在与人交流上难免有偏差,而导致自信缺失及自闭等心理问题。

学习能力及适应能力因素:如今社会是一个强调能力的社会,所以各种能力也影响着心理的健康,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能让人在面对新环境,新挑战的时候更能灵活应对,及获得成就感,促进人去挑战,去尝试新鲜的东西。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家庭教育中教养方式不恰当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现代家庭中,存在重健康知识灌输,轻行为习惯培养;重成人包办代替,轻幼儿独立性培养。独生子女现象,造成对孩子溺爱非常普及。如有一个小女孩的裙子被别人摆了一下,她冲上去抓别人的脸,老师刚要准备和她谈谈,她就大声哭着说:“我爸爸知道你批评我,会心疼的。”而家长知道这事后,却一笑了之。又如孩子在家中谈论幼儿园的开心事或问一些问题,家长嫌烦,不理睬。孩子感受不到情绪上的快乐和满足,长久下去自然会冷淡。

2.家庭教育中父母榜样的作用

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责打。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例如,家长的性格很随意,对发生的事情不介意,得过且过,他想要求孩子事事严谨就很难。另外,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孩子看见了准备离婚的父母之间的战争,感到很害怕,会变得非常胆小。也有孩子为避免受欺负而主动出击,打骂同学。所以,孩子身上发现的心理问题,家长首先要分析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行为不当之处。

3.家长的教育观点不一样

有不少家长在心理咨询中反映孩子有说谎的毛病。说谎的原因很多,比如学龄前幼儿分不清现实和想象,家长把孩子说出来的想象误以为是说谎,这实际是幼儿趋利避害的本能,但也有家长需要检讨的地方。例如,如果幼儿在幼儿园出现问题,幼儿园教师找家长,父亲回家批评一下,让下次改正就可以,找母亲的话,孩子回家就免不了要受皮肉之苦,孩子又总结出来可以从父亲那里得到好处。久而久之,孩子在父亲和母亲面前说不一样的话,在老师面前和在家长面前也说不一样的话。说谎的坏习惯就养成了。

4.以成人的视角看问题

有些事情对于孩子来讲是好事或无所谓的事,而有些家长看待这些事的角度却有问题。如看到老师让幼儿在幼儿园捡树叶而自己聊天,家长认为这样的活老师自己不参与,幼儿也不用干。家长从成人的角度认为这是对幼儿不公平,而幼儿自己认为这是集体活动,很有趣。这样家长的观点和孩子的感受完全相反,反而让孩子无所适从,或者长大以后就学会人际交往中斤斤计较,偷懒耍滑。

5.祖辈与保姆代养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父母忙于工作无法全身心照顾孩子,必然会请老人或保姆帮忙照看孩子。一方面祖辈和保姆的知识水平通常较父母要低,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看管孩子而不是教育孩子,所以他们给孩子心理成长上的帮助远不如父母;另一方面祖辈和保姆为避免孩子受伤,总是限制孩子的活动,或吓唬孩子有危险,这也使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受到影响,比如运动能力差、不敢尝试新事物、胆小懦弱、夸大危险、依赖等。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

一类是先天方面的因素,一类是后天方面的因素。

先天因素又可分为以下几点: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个体身上体现为遗传素质,主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通过遗传基因传递的生物特征,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早已被肯定。人类行为遗传学的研究已证明,人类行为和身体一样,是在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发展起来的。人的许多心理行为受遗传的影响,如性格内向或外向,行为退缩或攻击,情绪焦虑或抑郁等。

(2)先天素质

先天素质是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包括感觉运动器官、脑的结构功能等特征通过遗传基因传递的生物特征,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影响胎儿正常发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营养不良的影响。妊娠期,孕妇营养不良可使婴儿出生体重轻,某些营养素过少或过多则可导致先天畸形。低体重儿可能有脑细胞减少、智力发展迟缓、脑功能异常等缺陷,对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可挽回的不利影响。

2.患病或用药不慎的影响。妊娠期孕妇患病和使用药物不慎会给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损害。有研究报道,母亲孕期患高血压、肾炎、贫血、关节炎(曾服水杨酸制剂)、低热、先兆流产以及经常患感冒,都可能与儿童多动症的发生有关。又如,如果孕妇感染了流感病毒,可引起胎儿发生畸形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影响出生后心理的正常发展。

3.情绪状态的影响。孕妇精神受到刺激,特别是突然的重大刺激,会造成过度心理紧张,从而引起胎儿的发育异常和障碍

4.妊娠期环境污染、放射线、烟酒等也会对胎儿的发育造成损害,从而影响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后天因素可分为以下几点:

(1)家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学前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也是学前儿童个性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对婴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十分重要。家庭结构和功能、家长的教育能力以及对孩子的期望水平、教育方法和教养态度、父母的职业及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物质条件和氛围、生活习惯和志趣爱好等等,都与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最终影响他们的行为和人格。

1.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结构。健全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良好的作用,不健全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有着消极的影响。近年来一些关于父母离异与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普遍证实,由于父母的离异,导致儿童出现孤僻、自卑、胆怯、冷漠等心理,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及问题行为如:撒谎、多动、讲脏话、自虐。孩子生活在破裂的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照顾,缺少欢乐和睦的家庭气氛,接触的语言简单贫乏,好奇心及探索行为受到阻碍。同时家庭的破裂使孩子感到震惊和迷惘,对“新”家庭难以适应,没有安全感和幸福感,使孩子产生孤独、不合群、不易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稳定的家庭结构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居住条件:居住条件不仅仅是住房类型和面积大小问题,实际上它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多个方面。居住拥挤时儿童攻击性行为增多,受感染或污染的机会多;高层住房者外出或户外活动少,依赖性强,自立能力发育迟,甚至影响到儿童智力潜能的发挥;住平房或四合院的儿童,运动发育早、活动量、户外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较其他住房条件为大,交往能力强,但不安全因素多;住别墅的儿童,因为经济条件、父母行为或社会地位不同,往往存在优越感,但未必影响儿童正常心理的发展。由此可见,居住条件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3.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家庭氛围可形成儿童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虚、合群、求知、好奇等健康心理;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吵架、撕打、气氛冷漠、关系不和睦),往往给孩子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处于不不愉快的情绪之中,惊恐焦虑,没有安全感,会使孩子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任性、不讲礼貌等。另外,生活在吵闹家庭中的孩子还容易产生行为紊乱,夜惊、梦魇和遗尿症等心理疾病。因而,家庭氛围的好坏也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4.家长的文化和心理素质: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相处时间最长、最亲密的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个性塑造、人格形成、智力发展、价值观念的取向等都有潜移默化地影响。尤其是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成熟和生长发育。就文化素质而言,一般说来,若父母的文化素质高,常对子女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同时在孩子的学习上也能给予较好的指导。相反,文化素质较低的家长本身不思进取,往往对子女的要求不高,他们不仅自己不学习,也不关心子女的学习,甚至只顾自己的娱乐而影响孩子的学习。很多研究成果都表明父母的文化素质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较高相关。

5.夫妻关系:和谐家庭对于女的心理正常发育起良好作用,它可以给子女带来安全感,有利于各种心理活动的正常发展。和谐家庭的子女往往温顺、大方、公平、是非分明、富有正义感。不和谐家庭对子女正常心理发育往往起着不良的作用,夫妻的互相争执、争吵、抱怨、打架,不能给子女带来安全感。夫妻的打骂、争斗行为往往给子女以效仿作用,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子女容易出现说谎、打架、反社会行为。这类家庭的不安全感则影响子女性格的正常发展,容易出现孤僻、退缩、胆小、敏感等不良性格特征。

(2)幼儿园:幼儿园所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园所的环境以及各种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下进行的,是一个以教师和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轴构成的社会集体。其基本功能就是通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应当说,园所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最理想的场所,但在教育实践中,相当多的托幼园所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这是导致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3)社会环境:学前儿童和其他社会人群一样,都生活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社会生活环境中和各种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处于紧张之中,心理上的种种冲突、压力和焦虑不断地增加。 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幼儿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科学技术与幼儿的生活日益密切,儿童与各种社会传媒的接触,直接影响了儿童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酒奴清晓(2022-07-24 20:16:39)回复取消回复

    (吵架、撕打、气氛冷漠、关系不和睦),往往给孩子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处于不不愉快的情绪之中,惊恐焦虑,没有安全感,会使孩子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任性、不讲礼貌等。另外,生活在吵闹家庭中的孩子还容易产生行为紊

  • 囤梦双笙(2022-07-25 00:45:22)回复取消回复

    先天素质是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包括感觉运动器官、脑的结构功能等特征通过遗传基因传递的生物特征,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影响胎儿正常发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1.营养不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