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政治新闻 > 正文

政治新闻

儿科最易感染的病毒是(儿科最易感染的病毒是哪个)

hacker2022-08-11 14:55:23政治新闻91
本文目录一览:1、“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这病严重吗?怎么预防?2、

本文目录一览:

“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这病严重吗?怎么预防?

手足口病在儿科是常见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从近期医院就诊情况来看,手足口病高发期已经来到,那么,手足口病是什么?这病严重吗? 预防此病可以做些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

引起手足口病的元凶是什么?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有20多种(型),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的 2、4、5、7、9、10、16 型等,B组的1、2、3、4、5 型等;肠道病毒71型(EV71);埃可病毒等。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还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

图片来源网络

手足口病有什么症状?

手足口病普遍易感染,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也就是说,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此病具体症状如下:

1、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腭等处的比较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2、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图片来源网络

手足口病严重吗?

通常不严重。手足口病没有特效药,主要为对症治疗。预后一般良好,通常在7-10天内痊愈。并发症不常见,极少病人可能会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等,这需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

预防手足口病可以做些什么?

抵御该病需从日常防护做起,注意家庭成员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1、个人卫生应注意: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换衣、勤晒被。婴儿奶嘴、奶瓶煮沸消毒20分钟后使用。特别是有小孩的家庭,家庭成员回家后应及时洗手、更衣,少去人员密集场所,减少交叉感染。

2、注意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还要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图片来源网络

3、保持教室、居家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4、流行季节避免出入人潮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发病儿童。

5、对于确诊的患儿,必须严格按照发病后二周时间进行隔离;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编辑:鲁凡英

(专家:石福霞,公共卫生科妇幼保健医师,科普中国微平台原创首发)

手足口病是什么?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聚集发病现象。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 二、疫情概况及趋势预测 (一) 国际疫情概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报导。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巴西、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经常发生由各型柯萨奇、埃可病毒和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 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 A16感染为主,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则由EV71引起,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跃,EV 71、Cox A16病毒均有分离。20世纪90年代后期,EV 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发病,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龄1.5岁。1998年我国台湾省发生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暴发流L,在6月和10月两波流行中,共监测到129106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死亡病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等。 (二) 我国疫情概况。 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发现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5~10月间发生了7 000余病例;经过2年散发流行后,1986年又出现了以托儿所及幼儿园为主的暴发。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 71病毒,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从患者分离出2株EV 71病毒。2000年5~8月山东省招远市小儿手足口病暴发,市人民医院接诊患儿1698例,其中男1025例,女673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14岁;3例合并暴发心肌炎死亡。 2006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13637例(男性8460例,占62.04%;女性5177例,占37.96%),死亡6例(男性4例,女性2例)。除西藏自治区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病例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十位的省份依次为山东(3030例)、上海(2883例)、北京(2210例)、河北(1133例)、浙江(793例)、广东(670例)、黑龙江(576例)、四川(335例)、江苏(287例)和福建(240例)。 截止5月21日,2007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5459例,死亡2例。与去年同期(2488例)相比,报告病例数上升119.41%。 (三) 疫情趋势预测。 由于手足口病尚未列入我国法定传染病管理,目前掌握的疫情数据多来源于监测或暴发疫情调查资料,难以对疫情的流行态势做出准确全面判断。 从近年报告的疫情资料来看,手足口病每年的发病时间高峰位于7月份左右。由于 2007年全国气温上升较早,专家预测,可能导致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提前,2007年全国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将进一步增加。 三、防控措施 (一)加强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做好传染病预检分诊和诊治。 1.根据病例临床特征,结合流行病学史,对手足口病病例进行临床诊断。 临床特征: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了解流行病学接触史有助于病例诊断,包括:当地幼托机构或学校有类似疫情,或病例与类似患者有接触史等。发病对象以学龄前儿童为主。 2. 轻症病例以门诊对症治疗为主。对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症状或心血管症状等)应收住院,重点救治。 3. 强化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医院要落实预诊制度,设立发热与疱疹病例专门诊室;重点加强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儿、婴幼儿院内感染而导致严重后果。 (二)开展疫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掌握流行动态。 1.加强对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地区和人群的疫情监测和管理;深入医疗机构及时了解疫情,并鼓励医疗机构主动报告疫情。 2.注意区别手足口病与病毒性脑炎,开展病毒性脑炎等相关疾病的监测与调查,确保流行病学调查的准确性。 3.手足口病流行地区要在托幼机构及小学加强晨检工作,及时发现病例。发现患有疱疹的患儿,应立即动员家长对其进行家庭隔离治疗,直至病愈方可返校。 4.托幼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 5.加强食品与环境卫生监督工作,减少手足口病经食品及公共场所传播。 6.对新发病人应及时采集标本,进行病原学诊断。 (三)开展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在托幼机构、中小学、医院等场所,开展饭前便后洗手、促进房间通风等相关内容的健康教育;印刷相关宣传品,对群众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倡导建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建议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及时就诊,及时隔离。

什么是手足口病?如何预防?拜托各位了 3Q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聚集发病现象。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 二、疫情概况及趋势预测 (一) 国际疫情概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报导。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巴西、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经常发生由各型柯萨奇、埃可病毒和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 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 A16感染为主,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则由EV71引起,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跃,EV 71、Cox A16病毒均有分离。20世纪90年代后期,EV 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发病,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龄1.5岁。1998年我国台湾省发生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暴发流行,在6月和10月两波流行中,共监测到129106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死亡病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等。 (二) 我国疫情概况。 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发现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5~10月间发生了7 000余病例;经过2年散发流行后,1986年又出现了以托儿所及幼儿园为主的暴发。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 71病毒,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从患者分离出2株EV 71病毒。2000年5~8月山东省招远市小儿手足口病暴发,市人民医院接诊患儿1698例,其中男1025例,女673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14岁;3例合并暴发心肌炎死亡。 2006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13637例(男性8460例,占62.04%;女性5177例,占37.96%),死亡6例(男性4例,女性2例)。除西藏自治区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病例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十位的省份依次为山东(3030例)、上海(2883例)、北京(2210例)、河北(1133例)、浙江(793例)、广东(670例)、黑龙江(576例)、四川(335例)、江苏(287例)和福建(240例)。 截止5月21日,2007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5459例,死亡2例。与去年同期(2488例)相比,报告病例数上升119.41%。 (三) 疫情趋势预测。 由于手足口病尚未列入我国法定传染病管理,目前掌握的疫情数据多来源于监测或暴发疫情调查资料,难以对疫情的流行态势做出准确全面判断。 从近年报告的疫情资料来看,手足口病每年的发病时间高峰位于7月份左右。由于 2007年全国气温上升较早,专家预测,可能导致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提前,2007年全国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将进一步增加。 三、防控措施 (一)加强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做好传染病预检分诊和诊治。 1.根据病例临床特征,结合流行病学史,对手足口病病例进行临床诊断。 临床特征: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了解流行病学接触史有助于病例诊断,包括:当地幼托机构或学校有类似疫情,或病例与类似患者有接触史等。发病对象以学龄前儿童为主。 2. 轻症病例以门诊对症治疗为主。对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症状或心血管症状等)应收住院,重点救治。 3. 强化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医院要落实预诊制度,设立发热与疱疹病例专门诊室;重点加强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儿、婴幼儿院内感染而导致严重后果。 (二)开展疫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掌握流行动态。 1.加强对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地区和人群的疫情监测和管理;深入医疗机构及时了解疫情,并鼓励医疗机构主动报告疫情。 2.注意区别手足口病与病毒性脑炎,开展病毒性脑炎等相关疾病的监测与调查,确保流行病学调查的准确性。 3.手足口病流行地区要在托幼机构及小学加强晨检工作,及时发现病例。发现患有疱疹的患儿,应立即动员家长对其进行家庭隔离治疗,直至病愈方可返校。 4.托幼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 5.加强食品与环境卫生监督工作,减少手足口病经食品及公共场所传播。 6.对新发病人应及时采集标本,进行病原学诊断。 (三)开展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在托幼机构、中小学、医院等场所,开展饭前便后洗手、促进房间通风等相关内容的健康教育;印刷相关宣传品,对群众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倡导建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建议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及时就诊,及时隔离。

小儿EB病毒感染最多活五年是谣言还是真的?

我们的生存环境处处都有各种微生物、细菌和病毒,所以我们的身体不断的适应着我们周围的环境,同时也不断接受各种微生物、细菌及病毒的干扰。其中,小儿EB病毒就是常见的病毒之一。EB属于疱疹病毒,是可以通过呼吸道的飞沫和唾液传播的。只要及时的治疗,是可以治好的,所以小儿EB病毒感染最多活五年的谣言是假的。一、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严重性。

任何一种疾病发生在小儿身上都会给小儿身体造成伤害,因为小儿的抵抗力不完善,而且免疫系统也是不完善的。小儿EB病毒感染对于小孩还说还是比较严重的,常见的症状有发烧、流鼻涕、喉咙疼痛,还伴有各种皮疹。大多数小孩被感染后及时对症进行抗病毒治疗,有些轻微的,甚至可以不用治疗,等一周后症状会自行缓解,并且预后良好。但是也有一些比较严重的小孩,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可能就会引起反反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而且会出现恶性肿瘤或脏器功能的衰竭,严重的会危害生命。二、EB病毒如何预防。

小儿EB病毒感染之后,家长应该给小孩充足的休息时间,而且不能让小孩进行剧烈的运动。而且一定要注意卫生,讲究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家长不要将食物嚼碎后,再喂入孩子口中。一定要保持室内的清洁卫生,避尽量不要带孩子去人多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从而减少EB病毒的感染。在日常饮食当中应该要选取一些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食物来调理小孩身体。

温馨提醒大家,如果小孩突然出现头疼等不明原因的发烧,不要轻易当感冒治疗,应该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及时治疗。小孩在睡觉的时候一定要避免对着风吹。不管小孩睡在哪里都要避免直吹风,因为感冒了,容易受到病毒的感染。

小儿EB病毒感染最多活5年?

谣言:

小儿一旦感染EB病毒,最多就活5年。

辟谣:

EB病毒感染属于儿科较为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不仅复杂多样,还会累及多系统造成相关疾病,对于儿童的生命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所以也受到了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关注。EBV感染的相关疾病有以下几种:

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疾病,主要由EB病毒引起,以侵犯淋巴系统为主,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有发热、咽喉炎、淋巴结以及肝脾肿大,临床上主要以抗病毒治疗为主。

2.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的患儿可以有间断性发热、咳嗽不停、肝功能异常等症状。经过实验室检测会发现患儿的血小板一直呈现减少的趋势,蚊虫叮咬之后,会出现过敏、皮疹等症状。

3. 噬血细胞综合症(HLH)

HLH是由单核巨噬细胞反应性增生所致的组织细胞病。患儿可表现为发热、脾部肿大、肝炎以及血细胞减少等。化验检查提示噬血细胞、血清铁蛋白持续性升高,高甘油三酯以及低纤维蛋白原等也是参考指标。

综上所述,EB病毒感染有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不一定是恶性疾病。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辨别EB病毒感染,了解EB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及早发现、治疗,避免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努力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辟谣专家:陈鹏,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儿科诊疗中心主任医师

复核专家:

许忠,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儿科诊疗中心教授

赵立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教授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慵吋二奴(2022-08-11 19:33:41)回复取消回复

    :当地幼托机构或学校有类似疫情,或病例与类似患者有接触史等。发病对象以学龄前儿童为主。 2. 轻症病例以门诊对症治疗为主。对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症状或心血管症状等)应收住院,重点救治。 3. 强化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避

  • 瑰颈过活(2022-08-12 02:09:40)回复取消回复

    暴发,市人民医院接诊患儿1698例,其中男1025例,女673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14岁;3例合并暴发心肌炎死亡。 2006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13637例

  • 森槿雾敛(2022-08-11 15:16:12)回复取消回复

    控措施 (一)加强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做好传染病预检分诊和诊治。 1.根据病例临床特征,结合流行病学史,对手足口病病例进行临床诊断。 临床特征: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

  • 礼忱绣羽(2022-08-12 01:01:03)回复取消回复

    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换衣、勤晒被。婴儿奶嘴、奶瓶煮沸消毒20分钟后使用。特别是有小孩的家庭,家庭成员回家后应及时洗手、更衣,少去人员密集场所,减少交叉感染。2、注意

  • 惑心柔侣(2022-08-11 17:27:03)回复取消回复

    测会发现患儿的血小板一直呈现减少的趋势,蚊虫叮咬之后,会出现过敏、皮疹等症状。3. 噬血细胞综合症(HLH)HLH是由单核巨噬细胞反应性增生所致的组织细胞病。患儿可表现为发热、脾部肿大、肝炎以及血细胞减少等。化验检查提示噬血细胞、血清铁蛋白持续性升高,高甘油三酯以及低纤维蛋白原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