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地震知识科普(地震科普知识有哪些)
本文目录一览:
地震科普知识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年要发生地震500多万次,其中只有5万多次左右人们能感觉得到,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能造成破坏,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地震科普知识,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地震等级
地震震级分为九级,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2.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
1.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2. M≥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3. M≥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4. M≥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如9.7彝良地震),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5. M≥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如8.3鲁甸地震,2.6高雄地震)。
6. M≥7级,小于8级的称为大地震(如4.14玉树地震,4.20雅安地震)。
7. 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如5.12汶川地震,3.11日本地震)。
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我国把烈度划分为12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
Ⅰ度; 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 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 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 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Ⅴ度; 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Ⅵ度; 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Ⅶ度; 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Ⅷ度; 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 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Ⅹ度; 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Ⅺ度; 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ⅩⅡ度; 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二、地震发生的原因
发生地震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人工地震、地质结构性地震、地下雷电引发的地震。
灾害性强地震主要是因为岩浆潜流在运行中有时会出现不同的潜流物质胶合在一起,相当于线圈之间的“短路”现象,此时“短路”部位就会出现“地下雷电”,会使局部磁场出现不规则变化,导致地壳局部失去引力平衡而引发地震。
如果岩浆潜流与局部地壳内壁存在巨大的相反电荷,岩浆潜流也会与地壳内壁直接发生局部放电产生“地下雷电”引发地震。局部出现磁场的不规则变化现象同时可导致“地震云”与“地光”的产生。
强烈的地下“超极雷电”放电现象可直接以接近光的速度撕裂局部地层,产生强大的爆炸冲击波(纵波),持续的放电过程还可产生“扭波”,从而产生极其强烈的地质灾害。
地震安全知识小常识?
一、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这是因为,震时预警时间很短,人又往往无法自主行动,再加之门窗变形等,从室内跑出十分困难;如果是在楼里,跑出来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若在平房里,发现预警现象早,室外比较空旷,则可力争跑出避震。
二、躲在室内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物体旁,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远离建筑物,开阔、安全的地方。
三、应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时尽量蜷曲身体;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防摔倒或因身体移位,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
四、低头,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枕头、被褥等顶在头上以保护头颈部;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眼睛;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五、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充溢;要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无论在什么场合,街上、公寓、学校、商店、娱乐场所等,均如此。因为,拥挤中不但不能脱离险境,反而可能因跌倒、踩踏、碰撞等而受伤。
扩展资料:
地震的前兆
一、地下水异常
1、水位、水量的反常变化。如天旱时节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丰水季节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断流。有时还出现井水自流、自喷等现象。
2、水质的变化。如井水、泉水等变色、变味(如变苦、变甜)、变浑,有异味等。
3、水温的变化。水温超过正常变化范围。
4、其他。如翻花冒泡、喷气发响、井壁变形等。
二、生物异常
动物是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它们往往在震前出现各种反常行为,向人们预示灾难的临近。已发现有上百种动物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其中异常反应比较普遍的有20多种,最常见的动物异常现象有:
1、惊恐反应:如大牲畜不进圈,狗狂吠,鸟或昆虫惊飞、非正常群迁等。
2、抑制型异常:如行为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或不肯进食等。
3、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
三、电磁异常
电磁异常是指地震前家用电器,如收音机、电视机、日光灯等出现的失灵现象。最常见的是收音机的失灵、手机信号减弱或消失、电子闹钟失灵等现象。
四、地声
临近地震发生前,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这就是“地声”。地声一般出现在震前几分钟、几小时、几天或更早;以临震前几分钟出现得最多。
五、地光
地光也是临震前的一种宏观现象,中国已在多次地震前观测到,它们一般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也有出现于震前数小时或更早的。
地光的颜色很多,有红、黄、蓝、白、紫等,有的也像电火光。它们的形状各异,有带状光、片形光、球状光、柱状光、火样光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地震
举办全国首届地震科普大会有何重要意义?
2018年7月28日,以“防震减灾 科普先行”为主题的中国首届地震科普大会在河北唐山召开。中国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在会上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建成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达到150个、省市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达到500个。
首届地震科普大会主要是总结近年来中国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经验,分析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新形势新要求,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防震减灾科普工作,以提升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并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中国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在会上表示,中国要认真组织制订和实施防震减灾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加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广泛利用社会资源,采取自建与社会共建相结合的机制,建成一批集研学、参观、体验和训练于一体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品牌:“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基础性、社会性的防震减灾科普活动。要动员学校、企业、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参与防震减灾的科普,充分利用科技展览馆、数字科技馆等公共资源开展防震减灾的科普。”
郑国光还提出,中国到2020年要实现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达到150个、省市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达到500个的目标。”到2035年,要基本建成与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相适应的科普阵地体系,实现各具特色、大中小相结合的科普设施网络城乡全覆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防震减灾科普需求。”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部长白希认为,可以利用现代化、数字化手段,更好地向公众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公众对防震减灾的了解,进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他以去年发生的四川九寨沟地震为例说:“防震减灾的科学素养也是公众、公民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九寨沟地震发生以后不到48小时,我们就一起推出40多篇科普的作品,浏览量2天之内达到5600万人次,这是过去的大喇叭、站、栏、员解决不了的,对于稳定公众情绪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
本届大会期间,主办方还推出首届全国防震减灾知识大赛决赛、唐山地震博物馆科普展馆开馆、地震科普展、地震科普学术交流等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