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实验的思考意见(幼儿科学探究的建议)
本文目录一览:
关于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容易忽略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幼儿园科学教育常见的几个问题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的男老师,笔者在北京市几个知名幼儿园从事幼儿科学教育研究、教学已五年有余。虽然自感尚未领悟幼儿自然科学教育之真谛,但多年的教学、辅导、研究体会,让我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了现今幼儿园科学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将通过笔者设计的一个科学活动片段,对比幼儿园自然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阐明一个幼儿园常常忽视的现象:幼儿科学教育怎么教?
科学活动名称:打电话
一、活动前准备
(一)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内容
活动内容:
1. 声音的传播
2. 制作土电话
3. 打电话
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理解声音能以波的形式在固体中传播;
2.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声音产生及传播的条件,培养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粗浅的科学道理的兴趣和习惯;
3. 技能目标:(1)能自己制作土电话;(2)培养观察、推论、预测、比较、下结论等科学程序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方法。
活动材料:
纸杯、棉签、尼龙绳、棉线(毛线、电线等)、小木棍(可用棉签代替)
(二)幼儿园里准备这样一次活动常见的问题
组织一次科学活动,活动前的准备工作非常关键。在《打电话》活动中,我所见到的幼儿园老师的准备工作常常出现下面几个问题:
1. 欠缺活动设计能力
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教师欠缺应对每一项科学活动主题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的认识和素养。“声音”是自然科学中很重要的一个门类,它包括“声音的形成”和“声音的传播”两个方面。《打电话》活动是有关“声音”的自然科学中探索声音以波的形式在固体中传播的基本形态。作为活动的设计者,获得“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不同介质(即空气、液体、固体)中传播”的相关知识非常必要,以此依据幼儿的经验设计“声音”主题的科学活动。
2. 过分偏重认知性目标
幼儿科学教育有三大领域目标:认知、情感、技能,三者均重。当前,许多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偏重认知性目标,获得概念、丰富知识成为教学的重点。其结果便是忽略了培养幼儿学习科学的乐趣,忽略了培养幼儿科学程序能力,更遑论系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3. 鲜有直接经验性活动和培养科学程序能力
当前,绝大多数幼儿园老师都是把现成的教具(或玩具)投放于区域活动中,让幼儿通过操作教具来获得相关的知识和经验,美其名曰“做中学”。也有不少老师在活动中演示相关的材料,通过让幼儿观察、讨论来获得知识和经验,这种做法笔者称之为“看中学”。其实幼儿科学教育最终的途径就是让幼儿通过观察、触摸、尝试、思考、制作、拆卸等亲身实践,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
4. 缺乏创造性使用材料的能力
不墨守陈规、破除思维定势、敢于创新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一个纸杯可以用来做什么?一段棉线可以用来做什么?一根吸管可以用来做什么?一根棉签可以用来做什么?重要的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问题背后的启示。我们以主题为核心可以延伸出系列科学活动;同样,我们以材料为核心,也可以生成许多的活动,这些活动可能是同一主题的,也有可能包含着千差万别的科学原理。
二、活动过程
有关“声音”的科学活动是一个系统的主题,分为探索声音产生的活动和探究声音传播的活动,通过若干次活动进行。因篇幅有限,关于声音产生以及声音在空气、液体、固体的各个活动,在此不一一介绍,本文单就《打电话》这一活动来阐明笔者所表述的问题。
(一)活动过程设计
1. 倾听棉线的声音。在静静的活动室里,教师捏着棉线,手指在棉线上轻轻的滑动,让幼儿听,棉线发出声音了吗?声音大吗?我们怎样能清晰的听到棉线的声音?
2. 制作传话筒
(1)教师将准备好的纸杯、棉线、尼龙绳(毛线、电线等)棉签分发给幼儿。考虑到幼儿动手操作材料的特点,建议先提供一种线绳。
(2)将棉签的棉花头掰掉,留下小木棍。让他们在杯子底部钻一个小洞,把绳子一端从洞中穿过去,穿过去以后,打一个死结(活结更好)绑住棉签的小木棍。
(3)引导关键
a) 怎样掰断棉签头更省力?简单的感受杠杆和支点的原理运用。
b) 怎样钻一个小洞?让幼儿学会合理地利用工具。
c) 怎样又快又好地把绳子从小洞中传过去?一方面训练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幼儿学会利用工具。
d) 为什么要绑一根小木棍呢?怎样打结?写到这,笔者不由得生出许多感慨,也正是这些感慨促使我写下这篇文章。打结,多么普通的一个动作,对于《打电话》这一活动来说,这同样是再也普通不过的环节,可就是这个环节,曾让我组织过的无数次教学活动卡壳,原因只有一个:一个班通常只有少数几个小朋友会打结。如果碰到这种情况,老师能做的就是反复、耐心地教小朋友如何打结,当然,打的是最简单的死结。原因何在?下文再做详细说明。
3. 做好传话筒以后,让幼儿拉动棉线,看看这次能不能清楚地听到拉绳子的声音呢?声音大吗?为什么会这样?在玩的过程中,又能发现什么?
4. 请幼儿两人一组将各自的传话筒连接在一起,打一个结……又是打结。让幼儿彼此“打电话”,然后分享自己的感受。这个环节引导的关键是:
a) 让小朋友预测并比较绳子放松、拉紧时的传音效果;感受并比较绳子拉紧、放松时,绳子振动的情况。
b) 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将各自的传话筒连在一起,自由自在地开一次“电话会议”。
5. 请小朋友用其它材质的线绳做传话筒,重复打电话的过程,感受并比较不同材质传播声音的质量。
(二)幼儿园科学活动过程常见的问题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与中小学上课不同,在活动过程设计上,不能生硬地将活动划分为原理探究、实验操作、理论讲解等环节。而当今我们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恰恰存在这样的问题。
1.理论讲解多于实验操作
幼儿科学教育的宗旨是在丰富的材料中,让幼儿通过有效的探究获得有益于其身心发展的经验。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会碰到许多“懂”很多的孩子,可这些孩子的实际动手能力却差得离谱。就拿我们身边的不少高材生来说吧,他们的理论修养绝对称得上是国家级甚至国际级,可再看看他们将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实在是惨不忍睹!
2. 经验讨论多于亲自动手
现阶段,许多教师的教学多以讲述为主,或者是大量的讨论。幼儿很少有机会亲自动手操作。即使让幼儿操作,也大多是老师示范、幼儿照做,或者操作老师准备好的成品材料。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其中几个主要原因是:
(1)“缺乏”材料。在这里,“缺乏”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它包含两方面的情况,其一是因为贫困而真的“缺乏”高级的材料;其二是不懂得利用材料而造成了材料“缺乏”的假象。其实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科学教育的机会和材料也随处可见,关键是缺少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想想古代世界科学的辉煌,我们还会认为缺乏材料找借口吗?
(2)怕出危险。幼儿园最看重的是活动的“安全性”,老师生怕在让孩子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生意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脆少让幼儿动手,听老师讲,同样能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相比较动手摆弄材料和工具,那多“安全”啊!
(3)不相信幼儿能做到,更不相信幼儿能做好。让幼儿自己钻孔、穿绳、打结、绑小木棍等等,是一个需要有足够耐心并且相对耗费时间的过程。在操作过程中幼儿会碰到不少困难,许多老师会认为既然幼儿做不了,干脆就不让幼儿做了。做一个简单的传话筒尚且如此,更遑论其它光学、电学类相对复杂的玩具了。
(4)怕麻烦。像《打电话》这样一个简单的教学活动,所需要的材料很普通、很常见,成本也不高,可真让老师自己去准备所有材料,不知道会有多少会尽心去做。此外,让每个孩子都亲自操作,想想组织的过程,不知该有多乱、多麻烦啊!
(5)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缺乏必要的动手能力培养。说这话,可能会招来老师们一通狠批。可是回过头再去看看上文提到的“打结”问题,我们是不是该好好反思一下呢?现在不少幼儿园为了办出园本特色,这厢推出某某语言特色,那厢推出某某艺术特色;这家打某意大利课程品牌,那家推某美国课程品牌,真可谓是百花齐放。可是,不知道能有多少老师会静下心来,耐心地教孩子们折折纸、缝缝衣服缝缝扣;耐心地教孩子们使用生活中常用的工具;耐心地教孩子们打一个结,打死结、打活结,打漂亮的蝴蝶结。
科学小实验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科学小实验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是如下:
1、可以培养动手能力,这个不用说太多,每个科学实验都是需要动手来做的,不是纯知识,也不用记公式,做了就懂。比如看到我文章的图片,会思考自己如何动手做出来,并且即使做出来,有成功也会有失败。成功了固然可喜,失败了也会寻找原因。
2、可以培养动脑能力,在做的过程中会有思考的过程。在大人看来非常简单的实验,小朋友们还会做失败,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大人多多少少都是有些基本常识的,小孩子生下来可能第一次见过,第一次做,失败是非常正常的。在不断走向成功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思考过程,都是一点一滴尝试摸索出来的。
3、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同样一个实验,孩子做出来的步骤肯定不一样。在做的过程中,他们会不断思索不同的做法,这个就是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反而大人们做的时候却中规中矩,没啥大的创新。与其买磁力片玩具、乐高玩具,还不如做点实验实在。
4、可以作为学校课程的补充,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学校是纯知识灌输,然后拿考试来检验吸收消化情况,最终培养了一大批考试机器、哑巴英语。既然学校不开设科学课,作为家长也应该自己努力一点,让孩子做做科学小实验,放松心情。
5、实验方法是在人为的控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一个过程,所以要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实验方案和进行具体实验的过程中,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和前人经验的积累。
实验者只有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才能对实验中出现的新事物有敏锐的观察力,当事物表现超出原来的理论框架时,能够及时加以捕捉,并发现其本质。
谈如何提高小班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
21世纪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也更注重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小班幼儿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富于幻想,对周围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周围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事物、问题,常常会问一问,想一想,有时他们更想要动一动,试一试,做一做。而最好方式之一便是科学实验,尤其是科学小实验,更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一种动手活动。本人通过让孩子的这种想与动的结合,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让他们开阔视眼,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对科学的探究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在宽松的氛围里去探索发现
我们的孩子们天生就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喜欢探究周围的一切事物与现象。所以,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我从不过多的规范来约束幼儿,禁锢他们的思想,更多的是鼓励孩子去发现。我们会一同去探索发现,一同种植大蒜,观察颜色的变化等等。而在主要教学活动中,我选用了《静电》、《水》、《种植大蒜》、《瓶子》、《颜色》五个系列的活动,活动内容都是围绕孩子们的生活而开展的。这些活动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对周围生活的一种探索。从生活出发,首先能调动孩子们的兴趣,而活动内容的选择也是针对孩子的兴趣,《摩擦起电》中,让孩子通过动手试一试去发现静电是怎么产生的,怎样能够产生静电;而在《瓶子吃鸡蛋》中,通过实验很好的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而这些活动都是适合小班幼儿的兴趣特点的,实验活动又能很好的激发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好奇心。
二、引导孩子在科学小实验活动中主动探索
教师组织的每一个活动,都应是让孩子探索、获得、积累的过程,也是幼儿探索实践能力得到挖掘的客观条件,而科学小实验活动本身就能很好的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在每一个活动中,我总是让幼儿大胆去探索,从不对孩子们说“不对”“不行”之类的话,让幼儿在积极的尝试操作活动中去寻找答案。在《会跳舞的小纸削》的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塑料棒、吸管、小木棍、毛皮、棉布、化纤面料、毛料、小纸削等材料,整个实验过程中,主要是让幼儿自己探索。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带着我的问题:谁能让小纸削跳舞;怎样让小纸削跳,去探索、去尝试。活动中孩子们有的互相模仿,将毛皮和塑料棒摩擦,塑料棒能让小纸削跳舞;而同样也有孩子不局限于老师提供的材料,通过探索他们发现,塑料棒和头发摩擦,塑料棒也能让小纸削跳舞;又如孩子探索发现毛皮和小木棍摩擦,小木棍不能让小纸削跳舞等等,而我自始自终都是作为一名支持者、旁观者和参与者,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时,我不主动去帮助解决,而是引导他们自己想办法。孩子们通过思考与探索,终于发现塑料棒、吸管和毛皮、化纤面料、毛料摩擦,塑料棒、吸管能让小纸削跳舞;塑料棒、吸管和棉布摩擦,小木棍不能让小纸削跳舞;小木棍和毛皮、棉布、化纤面料、毛料摩擦,小木棍都不能让小纸削跳舞;更有部分小朋友发现,不用任何老师提供的材料,直接用手和衣服摩擦,手也能让小纸削跳舞,手还能让头发跳舞。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玩着摩擦起电的游戏,都特别的开心。诱导孩子主动参与实验活动,不仅增强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幼儿从多角度去探索、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
在科学活动中,孩子是活动的中心、主体,教师的职责主要是给予孩子鼓励、鞭策、引导,为孩子的探索开创条件、提供帮助,让孩子的奇思妙想得以实现。在活动中,我还注重让孩子自己讲述与别人不同的方法,并给予尝试和支持。在实验活动中,我不让幼儿按照一种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而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新见、新想,无拘无束地表达和验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如在《颜色》系列活动中,让孩子对颜色的变化进行猜想观察。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猜测,在眼睛看的观察过程中认为红色和蓝色会变成绿色、黄色、黑色等;红色和黄色会变成紫色、粉色、橙色等等;而蓝色和黄色可能会变成淡绿色、玫红色等。接下来通过实验确定红色和蓝色会变成紫色,红色和黄色会变成橙色,黄色和蓝色会变成绿色。通过让幼儿猜一猜、试一试,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不约束孩子们的思维,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并敢于实践,从而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了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师的创新素质是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兴趣的重要原因
有学者研究指出,教师本身素质的局限是不利于幼儿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原因。所以,对于教师除了有一定的教师教学技能、专业技巧以外,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观念。试问,一位没有任何创新能力和创新思想的教师能教出有很好创新素质的幼儿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学习,给自己上好这堂创新课。
在科学小实验教育活动中,教师要给孩子一定的操作空间、一定的自由度,让孩子能自由、互动的探索,鼓励他们相互探索、积极讨论,并为孩子的想法提供条件,让他们的想法更有可行性,在科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创新思维给予孩子很好的启发,培养了孩子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
科学小实验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萌发了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探索科学的兴趣,是培养探索型人材的有效途径之一。
幼儿园如何开展科学小实验活动
科学小实验是一种融操作性、思考性、变化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活动,能在最大限度上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小实验是能引起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最佳途径,在小实验中,幼儿不仅能玩得开心,还能轻松地学会老师所要求他们掌握的知识,科学小实验不仅能帮助幼儿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和知识,而且能提高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那么如何成功地指导科学小实验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提供便于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充分感知与发现中获得发展 幼儿在认识事物时,总是喜欢摆弄、拼拆、移动等,这表明幼儿思维离不开动作,因此,我们为幼儿准备的操作材料不应该是只能看,不能动,而是必须为幼儿提供有利于他们动手的操作材料,吸引他们主动愉快地参与实验活动。 如小实验“溶解”,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盐、糖、奶粉、颜料水、木头、石子、铁钉、油、洗洁精等物品。孩子们通过在水中搅拌这些物品,能准确无误地知道哪些物品是可以溶解的,哪些物品是不能溶解的,然后让幼儿在游戏中比较,得出使物品溶解的最快的方法,最后让幼儿将不能在水中溶解的物品,想办法尝试借用某些条件让其溶解。幼儿对这一实验极感兴趣,持续玩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同时也知道了有关溶解的知识。选用各种各样不同材料可以做实验,选用同一种材料也可以做不同的实验。如提供幼儿一个生鸡蛋和一个熟鸡蛋,让幼儿想出辨别生熟蛋的办法。可以把蛋打开进行验证,也可以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把蛋放在盐水里观察蛋的沉与浮,以此来辨别蛋的生熟。同时让幼儿观察得知,蛋在不同比例的盐水中浮的位置也不一样。把蛋放在醋里,它不但会浮起来,还会冒泡泡。要是把蛋放入醋中浸大约一个星期左右,蛋壳会完全溶解,最后变成透明,只剩下蛋膜包覆的裸蛋了。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动手能力得到提高,观察能力得到发展,进而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更加关注,探索的兴趣也更浓了,只有这样全面考虑,才能有利于幼儿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科学小实验的内容要科学、有趣、浅显,材料要多样化 科学教育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幼儿园的科学教育重在启迪,而非深奥知识的传授。因此,在设计科学小实验时应该选择科学的、有趣的、浅显的内容。如小实验“盐又回来了”,我们先让幼儿动手操作,感知盐能溶化在水中,然后再引导幼儿观察教师做实验,通过观察获得的盐水经过蒸发,会变成盐的认识。除此以外,还可以进行把糖、橘子粉变回来的系列活动。又如小实验“好玩的水轮机”,幼儿尝试用水冲击水轮机,使它转动,并观察水轮机转动的快慢。从而使幼儿知道流动的水有力量,叶轮转动的快慢与水质多少、水位的高低有直接的影响;通过亲自制作“不倒翁”,使幼儿知道了上轻下重站得稳的科学常识;通过“拆装万花筒”知道了万花筒是利用镜子重复反射的原理制作出来的。这些生活中常常会看到、碰到的小实验,能让孩子们既不陌生又感兴趣,通过动手操作,感知科学现象,获得直接经验,体验周围的科学世界。 在我们的身边可供实验的材料是丰富的,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有时甚至是一张纸、一根绳都能引来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当然教师在选择使用材料时也要检查材料是否安全。如把实验中的铁片磨成圆角,在玻璃片的四周贴上胶布等。在进行小实验的时候更要注意安全,时刻提醒幼儿不可随意吃实验中的材料;试管口不可以对着同伴和自己;不可单独用火做实验;实验前教师必须做准备性实验,估计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等。只有正确安全地使用材料,才能顺利地进行小实验,以期达到教学目标。 三、科学有效地指导实验过程 科学小实验由于存在探索对象的未知性和探究过程的开放性,又加之小实验在探究的内容、方法和探究的程度等方面都要受到幼儿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使得幼儿在实验过程中会碰到很多问题,产生许多困难,影响幼儿实验继续进行,为此,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同时幼儿的主体的不成熟,也决定了他们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探究者,实验的探究过程还离不开教师的帮助,需要教师去引导支持,激发他们再次操作的兴趣。 (一)根据幼儿的年龄和活动目标指导,让其满足探究愿望 由于不同年龄幼儿有他不同的个体能力和培养目标,同年龄的幼儿有不同的个体差异,所以不同年龄的幼儿要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小班幼儿一般采用先知实验答案再实验的方法。如白开水怎么变甜了,先让幼儿尝一尝,比一比,白开水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变甜,然后让幼儿实验知道是因为糖宝宝跑到开水里了,所以白开水变甜了;中大班一般采用让幼儿在实验中探索发现,教师再帮助小结整理出科学道理。如在《乌鸦喝水》的实验中,幼儿通过自己操作实验发现什么样的球体能使瓶子里的水位上升,从而联系实际得出结论,能沉入水中的物体才能使水位上升。 (二)大胆“放手”让幼儿实验,积极引导幼儿做实验记录,使幼儿充分体验再次创作实验的乐趣 幼儿实验过程,也就是开放幼儿“全脑”的过程,引导幼儿用眼、手、脑、口,实现教学知、情、意、行的融合,也是幼儿体验和感悟的思维过程。教师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幼儿充分摆弄材料、仪器,充分观察实验过程,多次尝试,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实验过程中充分体验思维的再创造过程。 在科学小实验过程中及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幼儿将实验过程与结果记录在记录本上,幼儿通过实验记录获得的信息,能使幼儿关注探索过程和事物的变化,把抽象的信息变成具体的图表,有助于幼儿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不管幼儿采用哪种记录方法,幼儿的记录都将有助于将原有的认识与当前的操作结果相比较,调整原有的认识,促进新经验的主动建构,又可使教师及时了解幼儿实验情况,从而进行有目的的指导。教师对幼儿记录结果的肯定,也能使幼儿体验到创新的快乐。 总之,在科学小实验活动中,要为幼儿创设支持的环境,给幼儿真正的探索机会,让幼儿在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使幼儿能在愉快的探索、观察、动脑、动手的活动中得到答案,学习掌握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