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满富民强区最新规划(繁荣富强区)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的特点?
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些新要求,对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动员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到2020年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努力奋斗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保持了目标的连续性。
1987年,党的十三大将实现小康列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同时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取得新的巨大的进展,人民群众将能过上比较殷实的小康生活,人民普遍丰衣足食,安居乐业。2002年,党的十六大宣告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要通过本世纪头20年的努力,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的内容包括在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提出更高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对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既体现了小康目标的连续性,也顺应了人民意愿。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体现了极强的针对性。
党的十八大着眼于解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新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要实现既定目标任务,必须着力解决好这些问题。党的十八大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针对当前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对一些具体目标指标进行了调整和深化,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等等。新要求以强化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全面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导向,力求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完整性。
党的十八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在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出目标任务的同时,又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而且第一次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要求,完整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深化,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深化。
陕西省富民强省政策有哪些?
主 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出发点和落脚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
破解三大难题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
构建四大产业体系
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
实施五大任务
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科技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深化改革开放
坚持五项原则
必须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必须调整结构转型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创新发展
三个上台阶
经济综合实力上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台阶、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
三个大幅提升
生产总值大幅提升、财政收入大幅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
两个明显改善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明显改善,社会和谐程度和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改善
一个大跨越
从经济欠发达省份跨进中等发达省份行列
【社会民生】
全面提高三秦百姓生活幸福指数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深入实施民生工程,推动公共资源向低收入人群、困难群体、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努力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210万套
建设保障性住房155万套,发放租赁补贴10万户,改造棚户区45万户。
全省城镇保障性住房的覆盖面达到30%,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2平方米。
新增就业200万人
通过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和公益性岗位,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完善各类补贴政策,构建创业服务体系等措施,努力扩大就业鼓励创业,鼓励群众争创殷实家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主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9年
加快普及学前教育
实现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每个县(区)至少建成一所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建成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幼儿园(班)覆盖全部行政村。
巩固提高基础教育
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确保到2012年全面达到安全标准。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到2015年,全省义务教育学校60%达到省颁标准。改善高中学校尤其是县域薄弱高中的办学条件,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6.4%。
创新发展职业教育
重点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特色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
支持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建设,加快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振兴计划,办好西北大学等一批有特色的省属高校。
主要健康指标位居西部前列
公共卫生 构建疾病预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应急救治、采供血、精神卫生、健康教育、职业病和地方病防治等服务体系。
医疗服务 全面推进县医院标准化建设,五年后所有县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全面实施乡镇卫生院“安心工程”。
“新农合” 力争人均筹资标准达到300元,参合率保持在90%以上;逐步提高参合农民住院政策性补助。
药品供应 全面推进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三统一”工作,有效降低老百姓在用药方面的支出。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以申办十三届全运会为契机,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支持力度。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适龄视障、听障、智障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73%。
创新社会管理 建设和谐陕西
建立健全社会养老、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城乡社区、优抚安置、家庭婚姻、收养、殡葬等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全面推进依法治省进程。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建设民主法治社会。
【产业发展】
着力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陕西配套”、“陕西制造”向“陕西创造”、“陕西服务”转变。
现代农业:实施新增25亿公斤粮食产能工程
重点扶持32个粮食主产县,建设关中优质商品粮基地、陕南优质水稻基地。挖掘陕北粮食生产潜力,建设全省第二粮仓。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建设大中城市设施蔬菜基地。
能源化工:建成全国第一油气大省
建设陕北大型煤炭示范、现代煤化工综合利用等“十大基地”,榆神煤化学工业区、渭南煤化工园区等“十大园区”,煤油气产能建设、新能源千万千瓦装机等“十大工程”。煤炭产能达到6亿吨,新增电力装机3500万千瓦,石油、天然气产能分别达到4700万吨和300亿立方米,油气当量达到5000万吨。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着力突破激光、创新药物、信息通讯、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业化水平。
先进装备制造:推动重大装备自主化、成套化、高端化
推动骨干企业由单机制造向系统集成转变,推动主体产品由生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的龙头企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基地。
传统产业:用高新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下大力气改善品种质量、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培育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加快有色冶金、建筑材料、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建筑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以上
以西安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农村、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旅游、文化、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现代物流 重点加快建设“三大平台、五大体系、七大园区”。
旅游业 着力打造历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系列品牌,彰显“山水人文、大美陕西”形象。
金融业 重点建设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快各项金融体制改革。
房地产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增加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比例及土地供应。
商贸流通 加快城市商业广场、特色商业街、商贸聚集区建设,支持便利店、中小超市等社区商业发展。
【开放创新】
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建设创新型陕西
深入实施科教兴陕、人才强省战略,优化创新环境,构建创新型区域;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努力实现多元化发展和包容性增长。
科技:构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
有效整合中央与地方、军工与民用、高校院所与企业的科技资源,构建区域科技资源服务平台,打造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建设若干军民技术融合产业园区。鼓励和支持杨凌示范区、西安经开区等开展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方面的试点。深入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建设一批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移转化。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6%左右。
文化:建设富有独特魅力和创造活力的文化强省
文化事业 以公共财政为依托加快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市市有“三馆”、县县有“两馆”。大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文化产业 做强文娱演出、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物旅游、民俗文化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网络广告、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等互联网内容产业。重点建设十大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
精神文明 培育陕西人文精神,弘扬“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尚德重礼、务实进取”精神品格,树立海纳百川、竞争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和气度。支持西安、宝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其他市区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文明村镇覆盖面达到70%以上。
人才:全省人才总量达到418万人
实施“三秦学者”、“百人计划”、“115人才工程”和新世纪“三五”人才工程,壮大优化人才队伍,深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端领军人才、青年科技骨干和急需紧缺人才,突出为基层培养一批医疗卫生人才和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全省人才总量达到418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73万人,高技能人才74万人。
改革: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55%
完善“扩权强县”和“财政直管县”改革,实施扩权强镇改革。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根据自愿有偿原则引导有条件地方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合理流转。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大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力度。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推进房地产税等地方税改革,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新突破。
开放: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900亿美元
建设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五年引进境外资金185亿美元。开拓对外贸易新领域,加快建设西安国家级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基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开展能源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区合作。
【
基础保障】
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障能力
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优化结构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交通、水利、电力和信息化建设。以节能减排为抓手,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为重点,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交通:市市有快铁、县县通高速、重点区位建机场
铁路 五年投资约2000亿元,新建铁路2500公里,复线率、电气化率分别提高到65%、75%左右。
公路 五年投资2400亿元,建成高速公路2000公里,新建改建干线公路3000公里、农村公路3万公里。
航空 加快西安咸阳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第二跑道建设,建成延安、汉中和安康新机场,实施榆林机场改扩建,推进府谷、定边、宝鸡、商洛和壶口等支线机场前期工作。
水运 建成汉江安康-白河段国家高等级航运通道。
城际轨道交通 先期建设“V字形”西安北客站-机场、西安-阎良-富平-铜川等重要路段,实施西安-临潼、乾陵-法门寺轨道旅游专线,做好阎良-韩城、西安-商洛等线路前期工作。
管道储运 建设神木-蒲城水煤浆长输管道,完善榆林-西安及关中环线输气管道网络,新建西安-安康、西乡-镇巴输气管道,建设西安储气储油设施;煤、油、气年输送能力突破1100万吨、2500万吨和130亿立方米。
水利:推进“引汉济渭”取得重大进展
重点水源工程五年投资300多亿元,新增供水能力18亿立方米,重点建成引红济石调水和榆林王圪堵等骨干水源工程,力争开工建设泾河东庄水库、榆林大泉引黄、月河补水、城固焦岩等重点工程。其中,引汉济渭调水工程建成三河口水库,贯通秦岭隧洞。
电网:推进“陕电外送”,建设三大煤电基地
全面建设陕北、彬长和安康三大煤电基地,外送能力突破2000万千瓦。推动骨干网架升级,全面建设关中环网,连接陕北电网,实现省内南北互供和跨区域调度。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低压改造覆盖面达到100%。继续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力争实现县县电气化。
信息化:推进“三网融合”,建设“数字陕西”
统筹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等网络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构建覆盖全省、畅通快捷的高速信息网络。光缆线路总长达到45.84万公里,宽带用户达到700万户,数字电视用户突破550万户。深化“数字陕西”建设,实现全省基础地理信息全覆盖。
生态环保:构建“三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
五年营林造林23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5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43%,森林蓄积量达到4.7亿立方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县城及重点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0%。
渭河 按照修堤、治河、滩岸综合开发利用的思路进行全线系统治理,确保渭河安澜;建设渭河两岸生态林带,打造横跨关中的八百里绿色屏障;统筹建设渭河城市段,打造河、林、田、城于一体的城市滨水特色功能区。
秦岭 加大秦岭生态保护执法力度,修复自然生态环境功能。强化濒危物种栖息地生态修复。争取设立秦岭国家中央森林公园,打造国际生态保护示范区。
低碳示范省 树立低碳理念,引导低碳消费,倡导低碳生活,推动全民参与低碳社会建设。通过技术、市场、政策等多种手段降低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力争五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6%,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15%,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固碳能力年递增2%左右。
【强化支撑】
全面实施富民强省“十大工程”
全面建设综合运输网络、水利和农业现代化、现代能源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现代服务业、城乡功能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保护富民强省十大工程,总投资5.2万亿元,“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4万亿元。
突出抓好“58123”项目
5个过2000亿元项目 包括民生工程、油气产能、大型电源、新能源、物流园区。总投资11950亿元。
8个过1000亿元项目 包括神华陶氏循环经济榆林煤炭综合利用、煤制甲醇制烯烃、榆林盐化工、煤炭产能建设、油气化工、秦岭生态旅游、军民结合产业化、城中村改造。总投资10012亿元。
10个过500亿元项目 包括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陕西境)及汉中站改扩建、干线及农村公路改造工程、西安地铁骨干网络建设、电网保障工程等。总投资5739亿元。
20个过200亿元项目 包括西安软件新城建设、关中城际铁路网一期、新材料、钢铁改造、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工程等。总投资5922亿元。
30个过100亿元项目 包括引汉济渭工程、铜川董家河循环经济示范园、陕南现代中药产业园、西安(沣渭)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中心等。总投资3310亿元。
【美好家园】
构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新格局
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加快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世界东方人文之都
以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为目标,构建“一轴、一河、两带”的大都市基本构架,形成“一核、四组团、七卫星城”的空间格局。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高标准建设西咸新区,打造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区、宜居生态园林城、中国西部新地标。到2020年,主城区建设面积控制在850平方公里以内,都市区人口1000万人以上。
城镇化:构建“一核四极两轴两带”城镇发展新体系
加快宝鸡-蔡家坡百里城镇带建设,打造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和陕甘宁川毗邻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进榆林、汉中、渭南等城市规模扩张、设施完善和产业发展,增强集聚辐射功能,形成百万人口的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延安、安康、商洛等城市发展,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建设五十万人以上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创造条件促进杨凌设市。加快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建设在西部具有领先水平、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在国际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关中城市群。
城乡统筹:五年转移转化户籍农民600万人
实施水、电、路、气、房、网“六到农家”工程。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和“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工程。鼓励和支持村组搬迁合并,按社区标准建设中心村。支持西安搞好城乡统筹,积极推进延安率先建设城乡一体化先行示范区。启动移民搬迁安置和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在全面完成移民搬迁280万人任务上取得重大进展。加大扶贫力度,实现278万人脱贫。试行“城市居住证”和“城市居民证”制度,“十二五”末城镇化率提高到57%。
城镇综合承载能力: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
完善城市道路、给排水、天然气、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加大城市街区和城中村及旧城改造,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地铁方面建成西安地铁2号线、1号线、3号线,加快推进4、5、6号线,运营里程达到100公里。能源方面2012年底前全省各市县(区)实现气化,2015年前50%以上重点镇实现气化。供热方面实施城市供热设施完善工程,加快县城供热设施建设,扩大集中供热面积。
福州五区的介绍、和现状。再说明各个区的未来发展规划。
福州鼓楼“十二五”发展暨2011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今后的五年是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推动鼓楼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区委《关于制定福州市鼓楼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我区“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市关于贯彻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意见》、推动跨越发展的各项战略部署,坚持“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围绕“富民强区、和谐宜居”的发展定位,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加强自主创新,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走在前列,打造宜居宜业魅力鼓楼,建设海峡西岸首善之区。
在综合分析未来五年全国及省、市的发展趋势和鼓楼区实际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我区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步增长,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服务业增加值保持15%以上增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宜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继续下降,城区功能日臻完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省、市前列。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创造更多就业、创业机会,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群众幸福指数逐步提升。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各项指标居省、市前列。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一批重大民生项目,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社会和谐稳定。“十二五”发展的主要目标突出体现了加快转变,奋力赶超东部发达城区水平的要求;全面体现了跨越发展,有机衔接小康建设奋斗目标的要求;这一目标是积极、稳妥、实事求是的,经过全区人民共同努力可以实现的。
时代赋予重托,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的预期目标,区政府的各项工作要坚持“五个突出”,即突出跨越发展。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好”字优先,能快则快,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产业支撑,进一步发挥优势、提速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努力为海西建设作出省会核心城区应有的贡献。突出先行先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阔思路、与时俱进,争取在两岸合作、城市管理、社会事业等领域,先行先试,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成为省、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示范窗口”。突出加快转变。突出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升区域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突出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目标任务,加大推进力度。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突出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宜居城区建设质量和水平。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义重大。根据“十二五”发展目标和任务,今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财政总收入增长13.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4.5%;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出口总额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总量与2010年持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确保市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优化结构,加快转变,不断增强经济综合实力
创新引领,推动支柱产业提速发展。以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大力实施“213”工程,建设和完善“一极四区、三轴、两组团”的产业功能布局,全面提升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质量,构建更高起点、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优化提升服务业。一是强化政策资金保障。修订完善《鼓楼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办法》,充分利用服务业试点工作在政策支撑、资金扶持、项目引进、体制创新等方面的优先权和自由度,降低准入门槛,进一步放开经营领域,对国家鼓励类服务业用水、用电实行与工业同价等优惠政策;大幅增加服务业引导资金,落实“品牌奖励”、“人才引进”、“上市企业奖励”等各项政策资金,鼓励楼宇业主参与招商引企,健全完善企业服务机制,支持软件信息、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等重点行业及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优化升级。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秉承“向楼宇要效益”的理念,注重载体建设,积极推进海西商务大厦、恒宇国际大厦等高档次、智能化写字楼建设,引导存量楼宇优化整合,有效增加容量、提高品质,推进中央商务区向北、向西延伸和拓展,不断增强核心商务区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吸引更多的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上市公司、闽商企业和台资企业等在我区设立区域性、专业性总部,带动中介、法律、会计、评估、设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区聚集,形成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力争全年对接楼宇20万平方米,引资50亿元以上,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三是持续提升传统服务业。支持外来和本土品牌百货、连锁超市及国家鼓励类重点服务业企业发展壮大;推进国棉厂、杨桥新村二期、陆庄、乌山西路福大片等城市综合体建设;结合地铁1号线建设,拓展地下空间,启动南街商贸改造提升工程,拓展五四路商圈,整合仙塔街、津泰路等商贸业态,吸引更多境内外大百货、国际知名品牌入驻鼓楼,推动王府井百货正式开业;进一步繁荣环西湖、环省体中心等特色街区,扶持聚春园、安泰楼等老字号企业发展。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扩大高端品牌的辐射效应,引导和鼓励一批重点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名牌和商标。整合现有社区商业资源,提高社区商业的经营档次和服务水平。四是大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和中国温泉博物馆项目,抓好以“芍园壹号”为节点的白马路文化创意大道建设。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打响以三坊七巷、都市温泉、文化创意为代表的闽都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努力实现商旅互动发展。大力培育文化娱乐、家庭服务、医疗照护、教育培训等新兴热点产业。
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是持续做大福州软件园。整合资源,集约用地,加快推进软件园五期和动漫产业基地二期施工,建设一批布局错落有致、体量大小结合的产业楼,打造“海峡软件新城”。积极推进软件服务外包,着力提升动漫产业集群,注重引进一批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国内外知名软件、信息服务及动漫产业企业,鼓励企业做强做大,做好中金在线、嘉园环保等重点企业上市服务工作。2011年园区力争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08亿元,比增23%,完成动漫制作发行许可量5000分钟。二是加快提升福州高新区洪山园。进一步盘活园区旧厂房和闲置工业用地,启动洪山园总部集中区规划建设,动建西郊商办等一批商务楼宇,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服务功能体系,以更多优质载体和高端商务环境吸引高新企业总部入驻。充分利用周边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加强项目研发和自主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构建集研发、设计、运营、结算等功能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总部集中区。2011年园区力争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20亿元,比增20%。三是加快培养和引进各类高素质人才。健全完善人才信息库,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类人才资源信息,建立人才引进、交流机制,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加大公开选拔、招聘力度,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升人才服务水平,着力协调解决高层次人才家属落户、子女就学等问题。
项目带动,力促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提升产业层次,壮大经济总量,增强发展后劲。一是强化项目规划。健全完善重大项目储备管理制度,坚持“规划一批、建设一批、招商一批、竣工开业一批”,促进一批科学发展、惠及长远的重大项目不断生成。通过在主次干道、沿街新建商业楼和高端写字楼,在较大的地块打造城市综合体和总部集中区等方式,吸引更多国际金融企业、闽商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区域总部前来鼓楼投资兴业。寻求空间突破,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地下空间资源。二是强化项目运作。继续实施“五大战役”,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环环相扣推进项目设计、环评、审批等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建设资金的支持,鼓励资质好、实力强的大企业参与我区项目建设。持续发扬敢闯敢拼、不畏艰难的精神,扎实推进我区2011年安排的“五大战役”项目,确保每个项目顺利开工、建设、投产。抓好列入省、市、区“十二五”规划及重要节点开、竣工项目的顺利实施。大力鼓励民间资金捐建公益事业,参与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等建设。三是强化招商选资。充分利用“5?18”、“6?18”、“9?8”等招商平台,做好符合我区产业发展项目的招商工作,同时积极组织人员走出去招商,力争引进迪卡侬、台湾联强等一批体量大、品牌响、税源多、效益好的外资项目落地。
(二)规划先行,注重细节,持续提升城区的形象和品位
坚持高标准规划、高品味设计、高档次建设,进一步美化城区环境,提升城市建设档次。 一是加大旧屋区改造力度。千方百计破解征地拆迁等项目建设“瓶颈”,有序推进福大片(二期)、华大村下后营、古乐路沿线、白马河沿线等项目拆迁,优化整合土地资源,改善用地结构,完善用地功能。续建凤湖二A、灰炉村、公正二村、打铁桥、明望新村等13片约104万平方米安置房,建成五凤家园、凤湖新城三区、公正新苑等总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安置房;同时挂牌动建山头角、国棉厂、杨桥新村(一期)、东牙巷等地块安置房。二是进一步完善市政设施。配合市里改造拓宽斗池路、铜盘路、江厝路等市政道路,实施八角楼、火巷里等20条小街巷改造工程,努力构建纵横贯通、干支相连、集疏成网的道路系统;不断强化城区交通秩序综合管理,加强停车场建设,新建若干立体停车场、地下停车场,大力推进公共便民自行车服务系统建设,倡导绿色出行,着力缓解核心城区主要节点交通拥堵和停车难状况。三是打好内河整治攻坚战。以“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为目标,积极配合福州市开展白马河、琼东河等内河整治,抓好安泰河、华林河、树兜河等9条辖区内河的截污治污、拆迁疏浚、驳岸绿化和一河两带整治工作,精心打造富有品位、特色鲜明的城区生态景观河道。四是加强城区景观建设。坚持从城市美学角度把握景观改造、店招店牌整治和亮化工程的整体规划,从细节入手、精心设计、合理搭配,进一步提升核心城区的时尚品味。重点实施福飞路、五四路、道山路等重点路段、节点的景观改造;突出抓好福新路、津泰路等主次干道店招店牌整治工作,运用新工艺、新材料,高起点设计店招店牌,进一步提高质量和美感;强化维护、巡查,实施改造鼓楼夜景灯光提升工程,为改善城区面貌增光添彩,多方位打造靓丽鼓楼。五是提高园林绿化水平。坚持显山露水增绿,推进“四绿”工程建设,进一步拆违建绿、拆墙透绿、能绿则绿,继续提升改造乌山历史风貌区、左海公园、温泉公园等公园景区,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提高城区绿化、花化、香化、彩化、美化水平。
(三)强化管理,完善设施,进一步增强城区的服务功能
一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城市数字网格化管理系统,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实效;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动建上浦垃圾转运站和蛇山环卫停车场,启动环卫公寓建设,提升环卫机械化水平,改革垃圾收运模式,加大市容“六乱”整治力度,全面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积极倡导文明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升改造一批公厕,完善公厕布局;有计划地分批清理违法建设。二是推进新一轮文明城区创建。进一步发挥省会核心城区在福州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中的带动和表率作用,健全文明创建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市容环境、食品安全、餐饮卫生、交通秩序、文化市场等重点领域的整治,提高创建工作实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扎实开展以“爱国、守法、诚信、明礼”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发展志愿者服务,继续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持续提高城区文明程度和群众文明素质。三是全面加强环境保护。落实饮用水源保护长效管理机制,确保饮用水质100%达标;从源头上加强对娱乐业、中小餐馆等噪声、油烟污染整治,有效防范环境污染突发事件。深化工业园区环境整治,抓好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配合做好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迎检工作,提升城区环境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共筑生态鼓楼。四是抓好物联网鼓楼示范区建设。重点推广智能交通服务、智能居家养老、旅游景区自助导览、社会治安防控等项目建设,提升城区智能化水平,打造智慧型城区。五是强化社区服务和经合社管理。加大投入,加强社区会址建设,力促一批社区办公场所达200平方米,着力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深入开展“五在社区”活动,丰富社区服务内涵,加强整合社区信息资源,提升社区信息化水平,完善流动人口一证式、一站式服务管理模式,推进治安防范、绿化卫生等工作,深化无物业管理小区整治,继续实施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促进和谐社区建设。积极探索经合社管理新模式,规范经合社资产管理,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四)统筹兼顾,民生优先,全面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增强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多办惠民利民实事,多为群众排忧解难,确保公共财政支出向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倾斜。一是深入实施“教育强区”战略。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建成中山小学、鼓五小、湖滨新城小学、洪山小学等学校综合楼,扎实推进茶园山小学、法海小学、梅峰小学、西峰小学、开智小学及教工幼儿园等征地、建设,努力推动达明小学、模范小学等预留地拆迁工作,进一步落实校安工程建设任务,再加固改造一批教学楼,着力缩小各校办学条件差距。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完善教师绩效考评机制,提高师德师风水平,加强师生心理素质教育,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强化公办幼儿园建设,扶持一批民办幼儿园,实现“一街镇至少一个以上公办园”目标。完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推动社区学院的选址和建设工作。二是大力发展文体事业。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活跃群众文化、发展现代文化,加强鼓屏路至八一七北路历史文化中轴线建设,系统推进三坊七巷、朱紫坊、乌山、西湖等历史文化街区和名胜古迹的保护修复和开发利用,建设福州名城名人馆、胡也频纪念馆、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等场馆,提升鼓楼文化馆,振兴“老字号”,鼓励传承民间文化和传统技艺,彰显闽都文化底蕴。加强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进提升“激情广场”等群众性品牌,鼓励现代文艺精品创作,精心组织纪念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重大文艺活动。协调发展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扶持老年人体育事业发展,积极配合做好申办第八届城运会工作,更好地满足群众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体事业走在省、市前列。三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充分利用辖区省、市医疗资源,坚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公益性,落实工作经费和人员编制,推动区妇幼保健所建设;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完善“六位一体”的功能,不断提高诊疗水平,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 “15分钟”服务圈。继续做好药品零差率销售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强全民卫生观念、健康观念。四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面,提高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逐步增加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收入,对无力参保的区属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发放老年生活保障金;进一步健全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新建16个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民营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扩大低保户、边缘户等低收入家庭的救助范围,落实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挂钩的联动机制,协助弱势群体申请保障性住房;巩固提升“福乐家园”的建设和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社会福利、慈善、老龄事业,做好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工作。五是大力促进充分就业。健全完善区、街镇、社区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援助制度,加大对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拓展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试点范围,多渠道开辟公益性岗位,拓展就业机会,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六是强化人口、计生工作。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验收及数据分析开发等工作。加强社会抚养费征收和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完善利益导向和帮扶机制,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大打击“两非”力度,保持出生人口正常性别比,进一步推动早教事业发展,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七是着力加强市场建设。进一步规范便民早市,新建一批社区便利商店,同时加强物价监管和监测,严厉打击恶性炒作、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增强市场调控能力,确保市场供应,维护市场稳定。
(五)先行先试,互通共融,努力推动对台交流朝纵深拓展
以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契机,加强与台湾在金融、高新技术、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合作与对接。一是健全完善招商机制。加强与富邦金控、宝来证券等台湾金融机构的沟通交流,争取更多台湾期货、银行、证券等机构来鼓楼设立分支机构。重点针对电子信息、金融业、新能源等产业建立上岛常态招商机制,借助台湾行业力量,形成以台引台的招商机制。二是主动承接闽商“回归”。引导闽商及海内外乡亲回乡投资创业,切实保护各类投资商在辖区经营的合法权益;积极鼓励有资质民营企业赴台办展经商、设立分支机构。三是积极推进园区合作。充分发挥海峡两岸高新产业合作“桥头堡”的优势,创新两岸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发展模式,福州软件园、福州高新区洪山园加强与台湾科学工业园及科技园区的交流合作,主动承接IT产业转移,吸引台湾IT业、动漫创意产业、高科技企业总部入驻,推动闽台产业合作进一步深入。四是深化两岸社会事业领域合作和民间交流。搭建闽台区域多层次交流合作平台,聘请台湾专业人才担任高新园区管理人员,进一步拓展两岸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才等方面交流合作。
(六)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全力维护鼓楼安定稳定大局
扎实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确保社会安定稳定。一是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平安先行”系列创建工作,借助物联网技术,提升完善网上警务室建设,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重点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及周边地区的安定稳定,集中整治治安突出问题,提升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健全完善社区监管矫正机制,依法推进社区矫正和青少年事务社工工作。二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大力治理餐桌污染、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依法从严从重惩处危害公众安全、损害群众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三是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公共消防、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的专项整治行动,坚决排查治理重大安全隐患,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夯实基层安全生产工作基础,健全完善安全监管机制,有效遏制各类事故发生。落实70个避灾场所,确保灾害时人民的生命安全。四是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持续开展区委书记、区长大接访活动,完善区领导挂钩和包案制度,主动变上访为下访,努力将旧城改造等重点领域的社会矛盾和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依法依规快速处置重大突发群体性事件,保障省会核心城区和谐稳定。
国家125规划
第十二个五年计划
。“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新华社北京2011年3月16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 目 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二章 指导思想 第三章 主要目标 第四章 政策导向 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第六章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七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八章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第三篇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九章 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 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第十二章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十三章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十四章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 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 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十九章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二十章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二十二章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四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 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 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第七篇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二十七章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十八章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第二十九章 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十章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十一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三十二章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第三十三章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十四章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第三十五章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第三十六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九篇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三十七章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第三十八章 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第三十九章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第四十章 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十二章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第四十三章 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十四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十一篇 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十五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四十六章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第四十七章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第四十八章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第四十九章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第十二篇 互利共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五十章 完善区域开放格局 第五十一章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第五十二章 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 第五十三章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第十三篇 发展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第五十四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十五章 全面推进法制建设 第五十六章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第十四篇 深化合作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第五十七章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第五十八章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 第十五篇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五十九章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六十章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第十六篇 强化实施 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第六十一章 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 第六十二章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2]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九、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一、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十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编辑本段规划特色
综述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据悉已经开启,中国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近日透露了“十二五”规划的5条思路,其中,结构调整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富民任务
须明确提出“富民”任务 做为统领未来5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总体规划,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应明确提出“富民”的目标和任务。 中国每个五年计划或规划都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主题。所谓主题,也就是未来5年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当然,问题最后能否解决或解决的程度如何,取决于诸多因素,但在编制规划的时候,总有个相对集中的主题。具体到“十二五”规划,之所以应将“富民”做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提出来,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十二五”规划是新中国60年后的一次再出发。中国刚刚隆重庆祝了60岁生日,进入下一个甲子,应该有一个新的发展思路。 其次,“十二五”规划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而此次金融危机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题。 第三,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目前中国人均GDP首次达到3200美元,按照国际标准,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便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一时期的发展思路肯定与过去不同。 上述三点决定了“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十一个规划有着本质的差别。这个差别就是,过去的十一个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这当然不是说,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30年来百姓的生活没有提高,而是指相对于GDP的增长,作为整体的民众的富裕程度没有GDP增长快。何况,按照联合国的贫困标准,中国至少还有一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 另外,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跟贫富差距和民众的普遍不富裕有着直接的关系。如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问题、消费和内需不足的问题,乃至一些群体性事件,都有着贫富分化的影子。贫富分化甚至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的稳定。 所以,“十二五”规划政策的着力点应该转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围绕着如何“富民”问题,制定行动路线图。而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今天的经济实力也已经为解决“富民”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 民乃国之本。对于“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先有民富而后才有国强,而不是相反。事实上,多少国家兴衰的历史也告诉人们,民富虽然不必然等于国强,但民不富,国家必然不强;即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强,也只能是外强中干。只有建立在普遍民富基础上的强大,才是根本性的强大。 因此,中国政府需要更新观念,在政策上,把“富民”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这就有必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制定一个长期的提高福利的战略规划,这个战略规划的目的,是为建立一个有竞争力和公平正义的福利国家打下基础。 “富民”虽然是一个经济问题,但经济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治。事实上,改革以来贫富差距的形成和拉大本身就有政治因素在内。为什么经济高速增长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却得不到同步提升?症结就在于蛋糕的分配不合理。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成果的最大收益者不是普通群众,而是政府及其与公权力有关联的利益群体,以及资本利益集团和垄断国企的经理层与员工等。而政府之所以能够抽走国民收入的大头,并随心所欲地支配财富而不受监督,资本之所以能够压制众多的劳动力,原因又在于政府的权力过大。 中国传统上本就是一个大政府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民众,心中都存在一个大政府观念。所以,要在政府权力过大的情形下改变收入分配不合理状况,须将之作为一个政治问题来看待,否则,仅仅视之为一个经济问题,解决起来很难。 另一方面,尽管“富民”问题在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非常重要,但毕竟不是事物的全部,不能代替其他问题的解决。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在官方看来,“十二五”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等诸种结构构成的结构难题。结构问题在中国来说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十二五”规划还是把它列为必须优先解决的头等大事,这说明,结构问题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造成的危害不能再延续下去。 现在的情况是,虽然高层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要解决起来相当困难,否则,它也不会积累到今天这个程度。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的不当干预造成的。众所周知,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该增长方式的特点是,以追求GDP为主要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要任务,以重化工业项目和热衷批租土地为主要途径,以行政推动和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 在这样一种增长方式下,经济越是高速发展,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获利就越大。原因很简单,政府掌握着切蛋糕的刀,他当然会把最大的一块留给自己。而利益一旦累积,要改变起来就非常难。这也是调整结构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喊了多少年却一直进展不大的根源。不但如此,当遇到外部的危机时,就像本次金融危机一样,为了保增长,还会进一步强化结构失衡和政府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导。
政府变革
以外部力量促进政府变革 所以,要转变增长方式,推进各种结构调整,关键在于变革政府的治理方式。政府若不放弃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导权,不将自身对经济运行的干预建立在市场基础上,要转变发展方式只能是一句空话。 但在政府成为市场最大获利群体的情况下,要政府放弃自身利益,主动改革,谈何容易?这个时候,就需要靠非政府的外部力量去促使政府变革。外部的力量可以通过立法等手段对行政权力进行修正性、补充性的约束和重新界定,或者以严格的程序防止行政权力的过度使用,或者通过加强社会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从而迫使政府做到: (一)转变和缩减政府的行政职能,限制行政权力; (二)规范行政行为,控制行政权; (三)加强社会自治,将一部分行政权转化为社会的权力,使公民参与到国家事务的管理和监督。以此建立起政府的公共治理结构。 应该说,在目前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博弈成为基本现实的背景下,依靠包括经济主体的市场力量在内的广泛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促进政府变革,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已越来越大。总之,要减少政府对经济的不当干预,须使政府形成一个稳定和完善的权力运作机制和框架。当政府用一种比较规范的方式来行使公权力时,经济主体自会在市场的作用下,自然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型,而无须政府劳神费力。就此而言,“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能否如期完成,取决于政府变革的程度。